新华出版社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新华出版社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新华出版社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

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

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

(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

(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

(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

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

(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

(2)回击了“推论问题”;

(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

(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

(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

(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

据。

4、盲点

(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

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2)模糊了记者随管理压力的方式。因为作为参与观察者很难接触到高层管理者。

5、研究步骤和阶段

(1)设计:最起码要确定你的研究涉及的大致领域以及你的研究面临的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2)接触(介入):

(3)实地关系的建立:观察者融入被观察对象中;

(4)收集和记录数据:通过观察、交谈和访问、审阅文件;

(5)分析数据:人从对象中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

(6)写作研究报告。

第四章政策与档案研究

1、传播政策研究:集中讨论当今各种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传播系统的组织和结构问题。

2、传播政策分析研究:致力于研究政策的产生和作用方式,同时也探讨这些政策对传播业的整个领域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

在传播政策分析中,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有许多不同的力量对政策的决定过程产生作用。

3、选择和定义问题

原创性(书P82)

定义问题:一方面是将其作为研究项目早期发展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是把其当做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有线电视:有关新技术政策发展和运用的案例研究

例2:欧洲公共广播的未来

4、政策研究的步骤

(1)选择提问的主题

(2)定义研究的问题

(3)安排研究进度和要研究的问题清单

(4)进行文献调研

(5)分析消化文献

(6)对研究问题进行修订和调整

(7)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研究问题

(8)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比如言谈、问卷等

(9)结合理论和具体的分析得出结论

(10)对结论作出评价,预见下一步的研究

5、进行政策研究要求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档案研究和对政界人士的言谈。

传播政策分析是在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的。

第五章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和量化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是严格按照符号或者主题在文本出现的频率得出的。以了解媒介文本中相对突出和相对缺乏的关键性。

内容分析法计算具体因素出现的次数,并且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内容分析的步骤

(1)定义研究问题;

(2)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

(3)定义分析的类型;

(4)制定编码表;

(5)进行测试,检验编码表的可靠性;

(6)数据的准备和分析。

3、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

(1)选择媒介或内容范围;

(2)抽取内容来源和选择日期;

合理样本的抽取:该样本不会因为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和直觉,或是为了证明某一预想观点等因素而偏斜或者偏差,妨碍作出公证的判断。

避免媒介特征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比如间隔七天抽一次),避免抽取的时间段与季节变化或者其他影响报道性质的事件重合。

(3)抽取相关内容

既控制分析资料的数量,又保证资料有足够的代表性。

4、定义分析的类型

确定分析的标准和要分析的特征是内容分析中最费力的一个方面。

研究者需要对分析的资料的内容、结构和基本的性质比较熟悉,才能确定类别。

内容分析所选择的类别将主要取决于研究的目标和目的。

常用的一些类别:

(1)参与者/出处/初步定义者及它们的性质

(2)学科/主题/论点

(3)词汇表或者词汇的选择

(4)价值次元或价值元(价值判断)

5、内容分析的主要缺点:

对于任何数量的文本特征的计算和统计都是简单地,或者说是主要地依赖于那些能被计量或者能够使得自身易于被计量的部分。

所选择的要进行分析的文本特征应该同整个研究问题或者指导研究的假设之间有直接联系。

第六章视觉影像分析:叙事学

1、对活动视觉影像成功的分析要依赖于研究者对其所分析研究的活动视觉影像产品的构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主要由技术元素和象征元素构成

技术元素

(1)摄像机的镜头:特写、大特写、中景、远景(涵盖镜头/开场镜头)

(2)摄像机的角度:直角、仰角、俯角、斜角、荷兰角

(3)镜头:广角镜(远景中常用)、鱼眼镜头(极广度的广角镜头)、望远镜头(纪录片)、变焦镜头(电视制作,可改变焦距)(4)景深:特写聚焦/远景聚集、深焦镜头(景深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处于聚焦点)

(5)摄像机的移动:摇镜头、直摇镜头(在竖直面上移动)、推拉镜头

(6)拍摄长度或镜头长短

(7)剪辑:直切(一个画面取代另一个画面)、横切(从故事情节的一条叙事线到另一种叙事线)

(8)特殊效果:

(9)构图:人物和物体的位置会对叙事产生影响。

(11)灯光:明调采光(演播室内摄制的节目)、低调采光

(神秘惊险的警察电影)

符号元素

(1)彩色与黑白

(2)服装和道具

(3)明星和表演

(4)声音:剧情声音(场影中出现的声音,如音效和对话)、非剧情声音(音乐或话外音)

(5)舞台调度

(6)背景和外景拍摄地

2、叙事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提炼和理解活动视觉影像内容中内在的意义、故事情节和思想意识。

叙事研究的讨论主要根植于文学和电影理论,以对活动视觉影像内容的定性分析为基础。

3、叙事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方法:

(1)组合法:分析叙事情节的顺序发展,层层推进

(2)置换法:分析叙事中存在的对立的风格与形式,以及

它们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析叙事:

(1)故事、概要和叙事(组合法)

故事:无论是通过叙事推断出的、还是在叙事中直接展现的,所有的事件,都是故事;

概要:是叙事的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所讲述的故事的基本和精要;

叙事:音乐、图像和对原作者以及其他有贡献者的谢启或姓名也属于叙事的部分。

(叙事>故事>概要)

平衡公式:这一公式强调大多数叙事中的线性特征,也就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叙事以某种形式平衡的状态开始,接着平衡被打破,最后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即:平衡—平衡的打破—寻求新的平衡—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

(2)角色及其运用(组合法):人物所扮演的角色/角色的运用,即如何构成故事情节。

(3)二元对立(置换法)

关注的是虚构的故事和其所对应和反映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也使我们对活动视觉影像产品潜在和隐含的内容更加关注。

二元对立法帮助我们对某个文本的要素进行梳理和定义时,发现一系列对立元素。

(4)行动元

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即结构语义学。关注的是意义的构建和叙事的语言。

被抽象出来的角色或人物,用以构成一组组的对立元素,即行动

元。(发出者/接受者;主体/目标;支持者/反对者)

(5)逻辑顺序和叙事空间

分析叙事是对遵循一定逻辑秩序的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

(6)电视叙事

电视的叙事是广泛化而不是连续的,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事件持续不断的重构过程。

(7)对另类叙事方式的考虑

对叙事分析一种有效的二分法就是考虑在标准的好莱坞叙事和交替叙事结构之间的不同。

5、叙事和分类方法非常适合在一起使用,也适合同其他研究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

第七章视觉影像分析:类型分析

1、类型分析的方法

(1)分类和汇编(2—8点)/(2)互动的方法

2、活动视觉影像研究中的类型分析首先是确定和定义一系列的主要元素。通过这些主要元素,我们可以将活动视觉影像的某一种类型同与其相似或是其他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3、对于任何类型分析来说,关键是认识到类型并不是对生活或者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其他活动视觉影像产品,也可以说是其他大众媒介产品的模仿。

4、分类和汇编的两种方法

(1)本质主义者方法

是在确定一种类型的核心和中心,并且在同一种标志下通过描述建立起一种具体的实例将多个相似的影片或者是其活动视觉影像产品组合到一起。

比如:风景被看成是西部片这一类型的核心,所有的叙事都围绕着风景展开

(2)分类的方法

就是通过列出在活动视觉影像某个类型作品中出现的关键元素来建立一个列表,同时,提供例子和解释来支持你以单个元素的观点。列表的目的是进行描述,而不是进行规定。

5、图像学:

是类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学作为一种标识,能够使研究者超越单纯的物理形式体会到它的意义(握在郡长手中的六枝枪)。在某种类型的影片中运用图像学的目的在于令观众能够快速地理解,避免复杂的解释。也正是这一点,将电影和电视分析与类型

和叙事研究更为文字化的研究方法区别开来。

6、类型叙事分析

类型可以被当做从技术和符号元素的组合中构建而来的,这些元素都是观众可以通过他们所具备的有关类型的记忆马上可以识别和理解的。类型叙事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观众的期望值。

7、类型的发展:试验性—标准化—模仿—解构

8、美学的方法:

9、互动的方法

将类型的作用理解为社会、行业和观众及其内容之间的交换互动的方法。

四个概念上的模型

(1)作者模型:艺术家/作者—艺术作品—观众(强调

作者的作用)

(2)社会现实模型:社会现实—艺术作品—观众(类

型作为社会思想的再现)

(3)保持了类型作品、观众和艺术家的流动关系

(4)

10、仪式化的方法

将看电影和看电视看作一种仪式或是惯例,是在听取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具体一种类型的产品代表着一种具体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一系列的特征,同时也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11、与思想意识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

与仪式化方法的差别:不是在电影类型与观众信仰和期望之间的一种对称,而是在电影类型和统治状态之间的一种对称。

活动视觉悟影像的类型可能是通过类型的主题和传统手法的相似性来发挥与思想意识形态有关的作用。内容、传统手法上的极度相似使用权得在观赏某种类型时得到一种不断增强的,令人鼓舞的体验。

比较叙事分析和类型分析法的异同(猜题):

同:(1)目的:都是为了提炼和理解活动视觉活动影像内容内在的意义、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

(2)其方法都有得益于植根于文学和电影理论的理论思考,有关方法的讨论是以对活动视觉影像内容的定性分析;

(3)对活动视影像的成功分析都依赖于研究者对其分析的作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对活动视觉影像结构中的技术和象征元素加以理解是获得这种认识的最好途径。

(4)叙事和类型研究的方法非常适合组织到一起使用,同样也适合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比如内容分析和记号学。

异:(1)叙事分析可以根据范畴、类别的划分、类型学的形成和种类进行分类。

而类型分析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进行划分:包括分类、类别、类型的形成和描述。

(2)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不同,叙事研究中两个基本的方法是组合法:即研究叙事的顺序发展;和实证法:即关注叙事内部存在的对立模式。

类型研究方法的两个途径一是主要元素,关注的是类型的划分和汇编;二是互动手段,关注的是社会、行业、类型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 影像分析:静态和动态图像

1、作为失真的新闻影像的分析:

(1)人们通常对观察和影像呈现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2)指为迎合政治利益和职业记者对一个故事的看法及其佐证而对图像进行的明显的有意的伪造或歪曲。

(3)镜头的角度、选择性和省略及对画面的剪裁等都无可避免地成为新闻影像制作的一部分。

(4)画面和话语说明及其他叙述元素一起,常常引导人们用某种特定的角度来解读新闻事件或问题。

2、作为象征的新闻影像分析

(1)从象征意义方面考察,新闻图像并非严格意义上用来提供信息的,而是作为一种佐证甚至煽情。

(2)皮尔斯的符号三重结构观点:一个符号的抽象意义需用要借助社会和文化习俗来加以了解;一个图标能因其和描摹对象的相似而直接为人们所认识(照片与实景的类似程度可以看作是图标化的);一个符号的指示性含义通过其与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加以体现。

(3) 象征分析倾向于集中分析特定新闻图像中的主要象

征意义,分析也集中在主要图像上。

(4)图像为特定新闻事件提供象征形式和意义,在新闻影像出现的同时通常由相应的话语来点题。文字是对图像意义的一种转播。

3、作为一种符号学体系的新闻影像分析

(1)符号学:主要探讨在符号层面上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和符号体系中的其他符号的关系。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更为深入地探讨意义产生的具体机制。

4、作为一种增加认识可信性的新闻影像分析

(1)探讨图像如何把新闻建构成一种独特的、可信的知识形式。影像是如何以一种佐证的方式被选择和放置,它们如何被用于“说

明”或“记录”历史事件和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编排以佐证文字报道。

(2)电视画面是高度依赖于与之相配的新闻评论的,在电视新闻中,批示性图标较少。更多是与评论和解释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们只是指示性或象征性地“代表”了新闻的主题。

(3)新闻文字与画面的三类相互关系:

重叠:影像画面和文字共享场景元素,其关系可能是直接的或者转喻的;

替代:这里影像画面和文字代表同一事件的不同场景元素,台地震事件的报道提供的是震后的画面;

分裂:影像画面和文字代表不同事件的场景元素:即画面与文字没有直接的甚至指示性的联系。

(4)量化和质化分析技术都能有效地用于探讨新闻图像的组成及其与文字的互动。

(5)图像化的现实主义和新闻自然主义形式相结合,共同以影像化方式制造出一种新闻现场感。

(6)新闻呈现和可视化的方式,被认为对构建新闻总体的权威性和事实性感觉至关重要。

5、小结:

对于歪曲方法,有时通过其与专业媒介实践和生产领域的关系来展开研究,有时在理论上倾向于一种文本决定论。

新闻的象征方法有助于界定图像是如何以可视方式浓缩和提炼社会价值、理想和恐惧的,并反过来在意义的传达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符号起作用。

符号学有助于丰富分析影像画面的手段,以及一幅图像中的怕有符号是如何一起产生特定意义的。

在认识论方法上

第九章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法

1、调查研究通常是试图就数个问题或主题,从回答者的样本中收集经验性的数据。这类研究的基本工具是问卷,它使得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系统化、标准化。封闭式的问题用来获取事实性的数据,开放式的问题用来获得一些观点和态度。

2、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1)决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决定如何最好的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调查研究法/深度访谈法?

(3)确定访问的人数及如何进行抽样;

(4)决定调查的类型:面对面/电话/邮寄

(5)设计问卷

(6)预测试问卷,根据测试修改问卷

(7)分析数据

3、问卷:调查研究的基本工具,调查研究法的关键性特征就是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使得研究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从大量的人口中很快得到大量的信息。

(1)折中处理:选择能获得所需信息,而数量尽量少的问题;在所要调查的公众中选择有代表意义的样本。

(2)大型调查样本一般不小于1000人,

(3)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经费充足

邮寄(自我完成的问卷):人工投递的问卷会保证一个较高的问卷回收率;这类问卷必须足够地简单。

电话:提前告知那些可能的受访者他们在未来的几天或几周内会爱到采访,并会就所调查的一些具体问题对其提问(可以通过信件方式)

(4)问卷的长度:面对面大约为45分钟;自我完成问卷或是电话调查,不应超过20分钟。

(5)在调查中,如何使受访者意识到他们观点的价值,那么他们会主动活跃得多。

4、抽样

(1)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均等;通常使用随机数字表。

准—随机抽样:先随机选取一个小于10的数字,比如9,接下来的数字就是19、29……等直到整个抽样表格结束。

(2)分层抽样: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之前,先对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重大差别的群体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再在不同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能够更好代表总体中不同的群体。

(3)配额抽样:在某一阶层内进行非随机的抽样的分层抽样法。比如,必须采访50名女性受访者。采访者可能选取同一种类型的女性受访者。

(4)目标抽样:在许多研究中,抽取的样本需要有代表性不是研究的目标,相反,研究目的只是测试一个具体的假设或者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一个比较,这时抽样就带有目标性。比如:在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中对电视作用的看法。

5、设计问卷:

(1)设计问题

A特定的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收入、媒介使用情况等。

这些问题用来了解基本的社会人口统计数据。

同时,注意个人收入问题常用分类的方式。

B问题的措词

问题应该使用清楚和简单的方式进行阐述,

封闭式的问题只要求回答:是/不是/不知道

开放式的问题,给予了受访者同时给出几个答案的机会

C问题的顺序

D预测试:观察其是否按照预想的方式发挥作用,可以据此调整问卷内容。

E采用先前的研究:根据一些其他或者先前的研究来设计问卷。(2)问卷的最终形式

A:介绍研究者;B:每张问卷有一个惟一的个案编码;

C:给问题排序:由一系列简单直接的问题开始;

D: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E:提出复杂的问题:既在众多不同观点(五个以上)中选择一个;F:变换问题:可以发现受访者是否对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还是在即兴作答。

G:问卷的结束:可以将一些敏感的或者受访者不乐意告知的问题放在最后。比如收入。

6、大规模调查还是深度调查,取决于想要获取何种信息,以及资源可用度的性质。

调查研究法的不足:它无法对受访者的反应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它假定从受访者那里获取的答案或多或少都是真实的。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理想

7、分析数据

(1)编码(2)利用机算机程序进行编码

第十章 受众研究:焦点小组讨论法

1、半结构化的个人访谈或半结构化小组访谈与调查研究法相比,它们提供给研究者的是有关受众动态和他们与媒介之间关系的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类型。同时,相对而言,这种方法的成本更低。与参与观察法相比,不会受到在参与观察法中通常受到的资源的限制。与个人深度访谈相比,第一、小组访谈更在时间、资源、经费上都更加合算;第二、通过小组访谈,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受众是如何通过讨论和社会效来形成他们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内容的观点和态度。

2、小组研究通常在结合质化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来使用量化分析法。

3、(1)焦点小组研究法通常与问卷调查法、观察报告、内容分析法等方法一起使用。

(2)在一项研究的不同阶段上,焦点小组访谈法也是适用的。

(3)焦点小组访谈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群体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得出的数据和参考资料是其他数据收集方法无法实现的。

(4)焦点群体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吸引参加者思考和参与其正在讨论的话题。这种讨论中体现出的分析能力大大超出我们日常关于电视节目的讨论,焦点群体在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5)焦点访谈的不足:第一、在一个团体中,有些人不可避免地要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对讨论产生控制和主导,导致“集体趋同”,不同的声音可能被边缘化,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也可能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微弱。第二、在讨论中,人们并不是完全真实自然地对媒介内容进行讨论,也不对他们如何将媒介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4、实施的步骤

(1)定义问题/对研究问题进做简洁的陈述

(2)确定样本结构

(3)确定协调者

(4)制定并预先检验访谈指南

(5)征集参与者

(6)进行小组讨论

(7)分析并解释数据

(8)撰写报告

5、确定抽样样本、征集参与者

(1)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受众通常是从一些“自然”存在的组织中来选择,比如压力集团、政党组织、职业协会等。

选定受众研究的范围后,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访谈。

(2)小组和参与者的数量。

小组的数目通常是由研究的目的以及可用资源决定的。如果是一些探索性的目的,那么二—四个小组足够了。在一般研究中,使用12到20个小组。

最理想的参与者数量是在6到10人之间。

(3)对参与成员进行安排:在确定参与者的类型后,与他们进行联系,邀请他们来参加小组讨论,同时告知是否有报酬。

(4)访谈的地点及场合:需用要考虑到话题以及所讨论问题的性质,

同时客观的物质条件的便利性。

(5)协调者的作用:对参与者之间的讨论进行“促进”、“中和”以及“推动”。

访谈指导中列出的主体、话题和焦点问题都有要在谈话过程中涉及到;保持参与者之间的合理平衡,不能让某一个人控制整个小组讨论;按照进程来进行小组讨论,不要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投入时间过多或离题。

(6)访谈指南:是一个关于“话题”、“论点”以及讨论所涉及范围的列表和菜单,但是在简单地列出这些之外,它还需要给出一些指导:A:讨论话题、观点和顺序;B对焦点小组讨论进行推动以及探查的程度和实质;C:图像和声音辅助手段的性质、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加以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在受众研究中,焦点小组访谈法的标准步骤

A:先是观看专门选择的一段媒介内容(一集电视节目、一部电影、节选的报纸的某个章节)

B:然后就一些没有指向性的笼统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协调者的指导下,逐渐转移到一些专门的焦点、话题和问题上。

(7)记录数据:磁带录音、录像

基本方法:录音,然后由协调者或是观察者简要记录讨论中的一些附加信息——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将文本进行计算机分析。

6、分析和撰写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分析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在访谈指南中列出的标题和焦点来对参与者做出的反应进行检查、分类以及分析其类型,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需要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中来进行。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传播研究方法

第一节抽样 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 1、为什么需要抽样 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 (2)样本(sample) (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4)随机性(randomness) 二、非概率抽样 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 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 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 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4、滚雪球抽样 进行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或网络抽样(network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选择一些研究对象,然后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继续这一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当样本规模符合研究者的需要时,或者当研究对象无法提供新的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就可以中止抽样过程。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苏州大学 大众传播学 内容分析 笔记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息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的特性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可识别性模糊性扩充性可转换性可贮存性 信息的分类新闻性信评论类信舆论性教育性娱乐性服务性商业性信息 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通过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则有赖于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1956-1993年为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形成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但只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多数国家的信息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1993年至今为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与拓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国家参与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信息社会一般认为,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3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4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 信息爆炸①新闻信息飞速增加②娱乐信息急剧攀升③广告信息铺天盖地④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信息爆炸影响:1)信息超载2)信息浪费3)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①真相信息匮乏:如重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②重要信息匮乏(与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相对) ③知识信息匮乏:“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尚读书的社会,阅读危机正威胁着中国社会。 信息污染①色情信息②暴力信息③失实信息④图像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符号研究,对运作这些符号的规则研究,以及对符号、规则使用者的研究,构成传播研究的核心。 英文对照:sign。 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意义的中介。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 索绪尔模式所指能指这个过程是心理的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所有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茶文化传播主要有人际、经贸与组织交流及大众三种传播方式,而儒道释及文学作品则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下面是精心为你的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一起来看看。 1,加大青少年茶叶知识教育。创建茶叶科教基地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茶叶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等。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相比一般的纪念品,要更能突显出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及其欣赏价值。要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3,兴办茶文化休闲村。茶文化村可以选择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 4,加强旅游茶园观光建设。旅游茶园是一种供旅游者参观浏览、休闲度假的茶园。茶园应该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以生态学、经济学为指导,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5,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传播与其他传播在目的与技巧方面不同是“传播沟通,宜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巧妙的将其特有的职能运用在茶叶策划上。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 __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大众传播学的参考书目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 一、书籍 推荐参考书书名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传播理论概论: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出版社 1993年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 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 [英]麦奎尔、温德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大众传播学诸论?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 新华出版社 1990年 ?传播理论? 又:?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美]斯蒂文.小约翰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004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英]麦奎尔 清华 2006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 〔美〕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传播学? 鲁曙明 洪浚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美〕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美〕N .维纳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美]迈克尔.罗洛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 沙莲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组织传播? [美]凯瑟琳.米勒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传播政治经济学? [加]文森特.莫斯可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 [美]罗伯特.福特纳 华夏出版社 2002年 ?大众传播社会学? [日]竹内郁郎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 陈力丹 开明出版社 1993年 ?华夏传播论? 孙旭培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北美传播研究? 郭镇之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