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1金刚石和石墨共案

第六单元课1金刚石和石墨共案
第六单元课1金刚石和石墨共案

示范教案(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 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能与水发生反应。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关于一氧化碳,教材主要介绍了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另外,本课题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第1课时二氧化碳 课题二氧化碳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并提倡“低碳”生活。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 会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能灵活地应用CO2性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相互交流、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愿

备课笔记

教学 重点 通过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学会应用。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具 准备 仪器: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一套,铁架台,烧杯,试管,药匙,试管夹,集气瓶,玻璃管,酒精灯,玻璃片。 药品:稀盐酸,石蕊试液,稀醋酸,石灰水,水,大理石。 其他:塑料矿泉水瓶,蜡烛,纸袋,火柴,投影或多媒体电脑平台。 课前 预习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相关的用途(重难点)。 2.记住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难点)及对应的用途。 3.知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且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 单质 【课前预习】 1.单质是指。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单质:。 2.你认为一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吗? 3.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室现需要66g的CO2,则至少需要燃烧多少克的木炭才能得到?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碳的单质 【阅读】课本P104-106,补充下方表格: 金刚石石墨 物理性质 外观 光泽 硬度 导电性用途 【实验】P105实验6-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木炭和活性炭为什么可以做吸附剂? 2.碳元素除了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外,你知道还能组成哪些单质吗? 3.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内填充的是什么物质? 【交流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3.结合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结论: 【归纳小结】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石墨(见上表格) 2.无定形碳(属于物) ⑴结构: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⑵性质&用途:①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_________,用于;②焦炭用于; ③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碳”和“炭”的区别: “碳”是元素名称,指元素;“炭”是指具体的物质,由碳元素组成的部分单质。如:。 二氧化碳由和两种元素组成。 3.新型碳单质 ⑴C60分子是由60个构成的分子,形似。 ⑵状的碳单质。 知识点二: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北宋张择端用墨汁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能完好保存至今,说明碳在常温下有什么性质? 你是否能从碳的原子结构中获得启示?(请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 【阅读】自学课本P107、108,请概括出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观察教师演示P107实验6-2,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归纳小结】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性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第一层有__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碳的性 ①氧气充足时:;(请写化学方程式) ②氧气不充足时:。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填反应类型)。 3.碳的性 ⑴实验现象 ⑵酒精灯加铁丝网罩的目的是。 ⑶在此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被氧化的物质是。 说明木炭具有性,可用来。 ⑷化学方程式, 所以,这类反应可表示为: C + 金属氧化物=== + 。 【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⑴木炭还原氧化铁 ⑵木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讨论】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说出碳有哪些用途?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109.1~6 1.写标语和春联用的墨汁是用烟炱做的,烟炱的主要成份是,用墨汁书写或绘制的字画, 虽年深日久却不变色,这是因为。 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练习题

§6.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碳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其中______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______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因为_____ __。 2.C 60分子,形如足球。它的一个分子是由_____个_____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 ___。 3. 选用下列物质:①炭黑、②木炭、③活性炭、④焦炭 填(用序号)在有关用途的空格内:冰箱去味剂_______,制墨汁_______,用于冶金工业_______,用来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_______,制造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_______,加入橡胶里增强轮胎的耐磨性_______。 4.最近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以二氧化碳和金属钠作原料,在440 ℃和800 atm 的条件下,成功合成了金刚石,同时生成氧化钠,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 D.金刚石、石墨里的碳原子排列不同 2. 下列几种情况,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 A. 它们的熔点相同 B. 都不溶于水 C. 燃烧后都得同一产物二氧化碳 D.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 吸附是化学变化 C.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D. 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人造金刚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4.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以石墨为原料,先制备氧化石墨, 再经过热还原制备石墨烯。石墨烯硬度大,导电性能好,有韧性,可弯曲。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C 60和石墨烯四种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将石墨变成石墨烯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 2 D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物 5.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曾用“石墨炸弹”使南联盟的高压输电线短路,这是因为石墨( ) A. 质软 B. 耐高温 C. 具有导电性 D. 具有润滑性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 B. 焦炭用于金属的冶炼 C.用石墨做铅笔芯写字 D.用钨做电灯泡里的灯丝 7.用墨书写的字或绘的画能保存多年不褪色,是由于常温下碳( ) A.化学性质不活泼 B.具有吸附性 C.具有还原性 D.具有氧化性 8.在2Fe 2O 3+3C 高温 4Fe+3CO 2↑反应中,还原剂是( ) A.C B.CO 2 C.Fe 2O 3 D.Fe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学习目标】 1、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策略】 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的一些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 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练习。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HB、2B等)的铅笔以及铅笔芯、玻璃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 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如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金刚石石墨C的教学设计公开课修订稿

金刚石石墨C的教学设 计公开课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建水曲江中学杨月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的第一课时,其主旨是学习金刚石和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为以后学习同素异形体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把教学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电车电刷等,又引入了一些高新科技材料,如纳米碳管等。教材图文并茂,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有关碳单质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联系即构成本课题的重要认知目标。在技能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强化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三、思路整合 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入手引入新课,展开对课题——“金刚石、石墨、C60”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金刚石的用途,总结其物理性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猜测石墨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解释二者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联系的理解;通过认识无定形碳的用途,激发学习兴趣,知道化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最后通过展示C60分子的结构以及有关碳的新型材料的图片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据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流程设计如下: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协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教材内容在表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很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学生实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理解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能够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注重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

人教版 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 课题2 水的净练习

课题2水的净化 第1课时水的净化 01知识管理 1.水的净化方法 沉淀:除去水中的__不溶性__杂质。利用__明矾__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属于__吸附__沉淀。 过滤:除去水中的__不溶性__杂质。 吸附:利用__活性炭__的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__色素__、__臭味__。 2.过滤装置及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__漏斗内壁__。 二低:a.滤纸边缘低于__漏斗边缘__, b.液面低于__滤纸边缘__。 三靠:a.烧杯口紧靠__玻璃棒__, b.玻璃棒末端轻靠__三层__滤纸处, c.漏斗末端紧靠__烧杯内壁__。 注意: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所得的水不能看作纯水。 02基础题 考点1水的净化方法及应用 1.(常德中考)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B) A.反应沉淀池B.过滤池 C.活性炭吸附池D.清水池 2.可以通过①明矾吸附沉降;②用漂白粉杀菌消毒;③自然沉降;④过滤;⑤活性炭吸附等几个步骤对河水进行净化。合理的操作顺序是(B) A.①③②④⑤B.③①④⑤② C.③④①⑤②D.①③④⑤② 3.(淄博中考)水的天然循环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淡水,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烧杯天然水样,欲对水样进行净化,观察发现水样略带颜色并呈现浑浊,首先,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明矾,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过滤__,加入明矾的目的是__吸附较大颗粒,加快悬浮杂质的沉降速率__,水样净化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向滤液中加入一个活性炭包,其目的是__吸附色素和异味__。 考点2过滤 4.(重庆中考A卷)在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仪器不会使用到的是(A) 5.(南宁中考)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B)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6.如图为过滤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用品的名称:A.__玻璃棒__;B.__滤纸__;C.__漏斗__;D.__烧杯__。 (2)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 (3)过滤后液体仍浑浊的原因是__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__。 (4)如果过滤时速率很慢,可能的原因是__滤纸未紧贴漏斗的内壁__。 03中档题 7.活性炭有吸附作用,经过活性炭净水器过滤的天然水,不能达到的是(D) A.除去原有的不溶性物质 B.除去原有的臭味 C.除去一些溶于水的杂质 D.除去所有的杂质得到纯净水 8.(葫芦岛中考)乌金塘水库是葫芦岛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将水库的水净化为自来水的过程中,下列描述缺乏科

新2019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基础练习(无答案)

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C60》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营口)高铁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是石墨电刷,它没有体现出石墨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 B、滑腻感 C、还原性 D、稳定性 2、(2018兰州)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作钻头 B、石墨有导电性,可制作电极 C、C60具有稳定结构,不能燃烧 D、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作净水 3、(2018雅安)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A.原子种类不同B.原子大小不同 C.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原子数目不同 4、(2018?荆门)下列有关元素、微粒以及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但性质相同的单质 B、“富硒大米”中的硒指的是元素 C、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气 D、O2?、Na+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不同 5、(2018?玉林)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由C60构成 B、C60这种物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C、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 6、(2018?威海)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7、(2018阜新)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碳氏三兄弟” 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具有广泛应用高科技材料”。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碳的单质 提出问题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 、石墨和C 60

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一无定形碳 提出问题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所以叫无定形碳, ⑴木炭具有吸附能性,可以吸附气体、色素,可用来作冰箱的去味剂。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制白糖、处理水等。 (3)焦炭用于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4)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橡胶工业的填充剂等。 知识拓展 1.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的脱色吸附是物理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C)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 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 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 介绍:木炭 [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褪去 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 (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 3、C60 阅读课本第104页

金刚石石墨C60的教学设计公开课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建水曲江中学杨月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的第一课时,其主旨是学习金刚石和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为以后学习同素异形体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把教学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电车电刷等,又引入了一些高新科技材料,如纳米碳管等。教材图文并茂,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有关碳单质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联系即构成本课题的重要认知目标。在技能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强化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三、思路整合 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入手引入新课,展开对课题——“金刚石、石墨、C60”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金刚石的用途,总结其物理性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猜测石墨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解释二者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联系的理解;通过认识无定形碳的用途,激发学习兴趣,知道化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最后通过展示C60分子的结构以及有关碳的新型材料的图片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 佛山市第十四中学李丽芬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化学 章节: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的分析: 本课时介绍了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的“硬”、石墨的“软”和导电性以及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内容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归纳展示或演示的资料。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因此,只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与自主阅读 教具准备 仪器: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石墨电极、导线、铅笔芯、发光二极管、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药匙 药品:红墨水、活性炭、水 教学思路: 网上观看视频——学生自主阅读——填写相关知识点——教师点评——测试练习——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钻石、铅笔、碳棒、活性炭、木炭等。同学们知道它们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金刚石]] [利用网络播放金刚石介绍片] 请大家阅读书本P104,填写下列表格。

[学生阅读并填表](老师巡视并指导) [提问]金刚石的颜色状态、结构、突出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承受任何方向的力,所以非常稳固。金刚石,经过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分析]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所以灯光照起来非常好看。它是碳单质家族中最稀有和最昂贵的,而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推进新课:石墨] [利用网络播放石墨介绍片] [学生阅读并填表](老师巡视并指导) [展示]观察石墨电极,请描述石墨的外观、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是怎样的? [老师点评并展示石墨结构模型] 石墨很软并不是指它软绵绵的,而是指石墨由于鱼鳞片状的结构,导致层与层之间的吸引力很少,在纸上刻划时很容留下深灰色的痕迹。生产上常用它,但是由于石墨太软了,所以在生产时会掺进一些黏土粉以增加硬度。 [展示]观察不同型号的铅笔。笔上的型号代表什么? [分析]铅笔上的H代表“hard”(硬),B代表“black”(黑、软),HB代表软硬适中,6B是最软、颜色最深,6H是最硬、颜色最浅。买铅笔时可要看清楚,我们在升中考里用的是2B 铅笔,别买错了。 [介绍]石墨除了做铅笔芯外,还可以做电池的电极。 [实验探究1]石墨的导电性 (1)取废旧电池中的碳棒接通电源后,观察二极管是否发亮。 (2)用铅笔芯和导线连接,通电后观察二极管是否发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第二课时) 我主要说一说教学思路方面: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目标方面: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在常温与高温下,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2)熟悉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实验验证,分析对比等,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初步学会研究碳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内因是变化依据,外因是变化条件,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方面: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的还原性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然学生亲自体验探究实验过程,利用改进实验,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 说教法和学法方面:

本课题我主要采用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习法、对比归纳法、课件展示等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得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又会激发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新的想法,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习难点得以顺利的突破。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加大教学容量。先进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大量生动的感观材料,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图象的色彩刺激,视频的动感变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5、使用我校的“五?三”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学的主要内容 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因此,我国古代的一些字画能够保存至今。 若升高温度,碳的活泼性增强。 2.在点燃条件下,碳跟充足的氧气反应,完全燃烧生成,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 _____;当氧气不充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____ ____,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反应均放热。这表现为碳具有_____________性,因此可用来做_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温条件下,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写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 。在这个反应

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测试题

第十六周化学测试题 命题人:魏碧娴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0—16,Cu—6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 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 B.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C.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D.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活性炭可用来除去冰箱异味,净化饮用水,填充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及蔗糖脱色等。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性D.还原性 3.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金刚石是单质,石墨是化合物B.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不同C.金刚石和石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D.金刚石不含杂质,石墨含杂4.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路、电厂设备损坏。这是因为石墨( ) A.有放射性B.能导电C.易燃、易爆D.有毒 5.将一种黑色粉末装入试管中加强热后,有红色物质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此黑色粉末是( ) A.氧化铜B.木炭粉和二氧化碳C.木炭粉D.氧化铜和木炭粉6.我国古代的珍贵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常温下墨汁中的含碳单质( ) A.化学性质稳定B.具有氧化性C.具有还原性D.具有可燃性7.20世纪30年代化学家按照石墨和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单质,应该可以相互转 化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将石 墨金刚石,该变化是( )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物理反应D.化学变化 8.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能与其他三种物质发生反应,它是()。 A.二氧化碳气体B.焦炭C.氧气D.氧化铜粉 9.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中,利用了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①做电极,②做滤毒剂,③制作固体润滑剂,④做燃料,⑤制作装饰品,⑥冶炼金属, ⑦制作染料。 A.①②③④B.⑤⑥⑦C.①③⑤⑦D.④⑥ 10.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气体是()。 A.氧气B.氢气C.木炭D.高锰酸钾 11.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CH)A.金刚石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甲烷( 4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用。第一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的单质,第二部分介绍碳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部分的教学思路。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化学思想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 2、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 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多更快的获得资料,并会对资料进行整理。 (2)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3) 利用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4) 通过探究实验主动的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提供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上升为感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采用学生网络查找自主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法、课件展示等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得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又会激发另一部

课题1---金刚石

课题1---金刚石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实际上是由细小的石墨晶体和 杂质组成的,了解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几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实验、勇于探索 的能力。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通过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用途和结构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认 清结构、性质、用途的内在关系。 (4)通过碳的单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3)通过讲述碳-60的发现,使学生明白创新就在身边,要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样一段广告。(点击课件播放广告) 广告中展示的主角是谁?(钻石) 它来自哪里?(点击课件进入课题) 今天,就让钻石带领我们扣开碳家族的大门,踏上探索之路,解开它的身世之迷吧! 不用担心前途关卡重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定会给我们不少帮助的。

大家准备好闯关了吗?(准备好了!) 好!(点击课件) [过渡]探索第一关:认识金刚石。(板书:1、金刚石) 闯关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影片,看完回答问题,答对所有的问题才能进入下一关。 (点击视频,学生观看。) 好,问题来了!(边点课件边问) 第一题,金刚石由什么元素组成? 第二题,金刚石的颜色和状态是怎样的?(学生答完教师点击课件链接展示图片。)第三题,金刚石有哪些用途?(学生答完教师点击课件链接展示图片。) 第四题,金刚石可以用做玻璃刀和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完点击出现: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 [过渡]同学们非常棒,顺利进入第二关。(点击课件) 探索第二关:了解石墨(板书:2、石墨) 时间回朔到四百多年前,晶莹剔透的金刚石被历代王公贵族视为高贵与权势的象征。而这时,在英国,人们首次发现了一种深灰色的石头,

课题1 金刚石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⑶知道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分析、归纳展示或演示的资料。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⑵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导入】我们知道的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物质呢?玻璃刀的钻头的很坚硬的,而铅笔芯是很软的,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就是我们今天下午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玻璃刀上镶嵌的物质是金刚石,铅笔芯的主要成份是石墨,现在有新的C60〖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是720〗我们发现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因为它们都是只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我们把这种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叫做某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就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⑴外观: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 ⑵特点:①天然采集的金刚石经过仔细打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钻石----装饰品 ②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用途:切割玻璃,钻头〗 ③不导电,导热性很差 【过度】天然的金刚石由于稀少所以很昂贵,而由同样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就便宜的多 2、石墨 ⑴外观:①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

②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最软的矿物质之一)。〖作铅笔芯、固体润滑剂〗 利用这一特点常用石墨用铅笔芯,但由于太软了,光用石墨作笔芯,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中,常常在石墨粉末掺进一些粘土以增加硬度,粘土的质量分数越高,笔芯硬度越大 ⑵特点: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作电极,石墨的熔点高,可以在高温下使用〗【老师】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 【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消失,液体变为无色 结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分析: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要与海绵吸水区分〗 用途:①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和异味 ②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③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过度】科学家们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 3、C60 结构: 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注意:C60是由一个个C60 分子构成的,而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原子的构成的〗 用途:材料、医学、超导 【小结】上面我们学习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金刚石、石墨和C60 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因: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