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

一、创境导入,初识垂线预习成果展示(课前预习作业附后)

1.创设情境走进生活引入课题

如图,小明欲穿过马路,那么,从点A到马路对面最短的路线是怎样的?

2.检查预习垂直的概念教师课前利用QQ群发

布预习作业

1. 斑马线处穿过马路

最短路线是怎样的?

拍摄或搜集图片说明。

2.这条路线与一条斑

马线两条线之间的关

系是怎样的?在生活

中还有这种关系的图

片吗?(展示学生课前

搜集的图片)

3.看教科书或网络搜

索什么是垂直?

4. 学生操作几画板,

如右图,直线AB,CD

交于点B,学生拖动点

A,观察由图1变化到图

2过程中,∠ABC的度

数改变,从而得到必有

唯一一种情况如图3

所示∠ABC为直角从

而得到垂直定义。

1.学生课上展示说明最短

路线。

2.课堂展示生活中垂直的

图片。

3. 垂直的定义,在电子白

板上画图说明。

4.学

几画

板(如

左边

拖动点A)。

进而师生互动在电子白板

上板书垂直和垂足的概念

和符号表示。

1.预习作业、

学生图片发

在QQ群,便

于学生共享。

2.ppt出示情

境,展示学生

的图片。

3.几画板演示

两直线相交

成的角度改

变,帮助理解

垂直是相交

的特殊情况。

二、自主探究,理解

垂直定义

课堂新授

1. 根据定义画垂线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垂线。1.用直尺、三角尺、量

角器在白纸或格纸折、

画垂线,共能找到多少

种法?

让学生展示画法。

1.学生画图、折纸,展示画

法,可能采用的法如下:

(1).用三角尺在白纸上画

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用量角器在白纸上画

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ppt出示问

题。

2.实物展台展

示画法。

3.动画演示折

纸过程。

4.电子白板板

图1

图2

图3

2. 深入理解垂直的

定义

两个层面,定义既是

判定又是性质。

2.结合画出的图形,说

明如判定两条直线垂

直呢?

教师做总结,提醒

学生注意:两条线段垂

直、两条射线垂直、射

线与直线垂直、线段与

射线垂直、线段与直线

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

的直线垂直。

电子白板板书并画

图:

“直线AB垂直于直线

CD,垂足为O”,则记

为AB⊥CD,垂足为O,

并在图中画上记号。(3).用直尺在格纸上画互

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4).折出互相垂直的线

2.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根据垂直的定义

必须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

形成的4个角中,有一个角

为90°,就得出这两条直

线垂直。

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

直线的垂直关系,并学会用

符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几

图形的表达能力。

书两条直线

垂直的文字

语言及符号

语言描述。

三、合作交流,探究垂线唯一性

1.已知一条直线画它

画图小组交流

1.问题:与一条

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

1. 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

据作图情况回答:无数条。

2.学生尝试动手作图,根据

作图情况回答:只有一条.

1.ppt出示问

题。

2. flash动画

的垂线。

2.探究垂线存在性和唯一性。一共有几条?

2.问题:如右图

(1),过P点可以作几

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

3.问题:如右图

(2),过P点可以作几

条直线与直线L垂直?

为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过一点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

法,课堂上电子白板上

板书,flash动画演示

画法,接受困难的学生

课后观看网络微课视

频。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垂

线的第一个性质,重点

关注学生对“有且只

有”一词的理解,体会

数学语言的丰富与精

练。垂线的第一个性

质是垂线的存在性和

唯一性。

3.学生根据作图的实际情

况作答:只有一条.

学生交流讨论后,

学生动手画图,还可让学生

通过折纸作垂线等操作,体

会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归纳出“在同一平面,过一

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

知直线垂直”这一的性质。

演示画图的

过程。

3.电子白板板

书画法。

4.课后利用网

络或QQ群中

微课帮助学

习困难的学

生掌握过一

点画已知直

线的垂线的

法。

四、问题探究,发现

垂线段最短

思考问题,再探性质1.回馈情境问题,得到垂线段。1.ppt出示开始的情境

问题:小明欲穿过马

路,那么,从点A到马

路对面最短的路线是

怎样的?为什么它是

最短的?

2. 你能将这个实际问

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吗?

3.几画板演示,已知直

学生自己画图完成下面的

问题。

(1)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任意取几个点与直线外一

点相连,比较一下它们的大

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⑵你能猜想一下最短的位

置会在哪儿?它唯一吗?

为什么?

⑶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观

1.ppt出示问

题。

2.几画板演示

垂线段最短,

用标签展示

PA长度、PA

与直线l所成

角度的变化。

2.动手操作,发现垂线段最短。线l,和直线外一点P,

PA⊥l于点A,点A在

直线l上,从垂直开始

向两运动,学生观察PA

长度的改变。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垂

线段最短。

察得出的结论吗?

学生作图、观察、猜想,教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垂

线的第二个性质。如有学生

说法错误或者不完整,其他

学生可以给予纠正、补充。

五、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测量跳远成绩。我们如测量跳远的成

绩?

PPT展示问题,学生结合上

面知识作出解释。 1.ppt出示问

题。

2.电子白板画

图演示测量

跳远的成绩。

六、分层评价,个性发展

测试题分两部分,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1.当堂检测先完成A,

全体参与;

2.教师批改每组最快

完成学生的作业;

3.分层评价:全部掌握

的继续完成检测B,C;

困难的修改检测A,然

后完成类似A难度的

A2检测。

关注基础,也不忘培

优。

学生小组合作,兵教

兵,完成基础检测。组合作

完成全体学生的作业批改

与讲解。程度好的,继续完

成检测B,C,并组间交流。

小组统计课堂评价结果,针

对性利用面批作业的机会,

帮助学困生尽快提高。并利

用QQ群和网络硬盘等,为

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

提高的选做作业。

QQ群上传检

测B,C及答

案,供学习困

难的学生课

下参考。

七、善用网络,全面提高

本节课重难点视频http://v.youku./v_ show/id_XODM5OT UzMDc2.html 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较

大,课堂上难以照顾到

每一层次的学生,为更

好地体现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发展。借助网

络微课或QQ群上传本

节难点精讲,相关知识

拓展。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情况借

助QQ群、网络视频有选择

的学习。

课后QQ群或

网络帮学困

生解决难点,

优等生再提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小学信息化教 学设计方案语文 【--个人简历模板】 “资源管理器”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强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统文件和资源,完成对文件的多种操作。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应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矗 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对资源管理器功能的应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现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

能力。学生自己学习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而老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要点的方法自己总结要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大家探讨。不能仅看到老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老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位置和强大功能。 2、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 3、了解磁盘管理的方法(磁盘扫描、磁盘碎片整理)。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文件的有关操作(创建文件夹,移动和复制文件、文件夹,重命名,删除文件,创建快捷方式)。

2、掌握查找文件的基本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运用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精讲—演示、学生自 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荩忱中学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中小学衔接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4日 活动地点:初中数学办公室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 任务布置: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中小学衔接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 活动地点:初一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所有初中数学教师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简单记录整理如下) 张素青: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初一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严雨远: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及时复习,温故知新1、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2、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陈波: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方面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变化的衔接学生适应能力的衔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1、我们班主任要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了解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中学任课教师最好将小学毕业班的任课教师请进中学课堂,听取教学意见,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2、平常研究一下小学的教材特别是与初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的知识与方法。 3、自己平常在有小学的听评课活动或教案、作业展示时尽量得参与进去。 4、上课采用引入时多展现一下小学的知识背景,借助小学知识的平台引申、拓展到初中的教学任务,并要揭示中学知识与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以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参考!希望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课堂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他 2.测试内容 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应用 二.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3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为1的情况. 三.边边对应成比例到比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比,周长比,高度的比 四.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复习题 一.填空题:(24分) 1.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4∶25,则它们的周长比为。

2.顺次连结三角形三边中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比为。 3.如图,AB∥DC,AC交BD于点O.已知,BO=6,则DO=_________。 4.某校绘制的校园平面图的面积为2.5m2,比例尺为1:200,则该校占地面积 m2 。 5.如图,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C=∠ADC,AC=8,BC=16,那么CD=__________。 6.如图,AD、BC交于点E,AC∥EF∥BD,EF交AB于F,设AC=p,BD=q,则EF=_____。 7.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30cm,D,E,F分别为AB,BC,CA的中点,则△DEF的周长等于 cm。 8.如图,△ABC中,D是AB上一点,AD:DB=3:4,E是BC上一点。如果DB=DC, ∠1=∠2,那么S△ADC:S△DEB= 。 二、选择题(24分) 1.DE是DABC的中位线,则DADE与DABC面积的比是( ) A. 1:1 B. 1:2 C. 1:3 D. 1:4 2.如图,已知△ADE∽△ABC,相似比为2:3,则 =( ) (A)3:2 (B)2:3 (C) 2:1 (D)不能确定 3.如图,已知△ACD∽△BCA,若CD=4,CB=9,则AC等于( ) (A) 3 (B) 4 (C) 5 (D) 6 4.△ADE∽△ABC,相似比为2:3,则△ADE与△ABC的面积比为( ) (A) 2:3 (B) 3:2 (C) 9:4 (D) 4:9 5.若DE是△ABC的中位线,△ABC的周长为6,则△ADE的周长为( ) (A)4 (B)3 (C)2 (D)1 6.如图,△ABC中,DE∥BC,AD=1,DB=2,AE=2,那么EC=( ) (A)1 (B)2 (C)3 (D)4

最新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举办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文件精神 为贯彻落实《晋中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完善晋中职教网职教资源平台建设,举办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比赛项目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涵盖中职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 重点考察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教学设计可针对1-2课时、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任务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参考材料: 1) 电子教案一份 2) 说课电子稿一份 3) 讲解视频(教师讲解信息化教学设计、10分钟以内) 2、信息化课程教学比赛(含信息化实训教学) 重点考察教师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设学习情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所选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长原则上控制在35-45分钟。 参考材料: 1)电子教案一份 2)说课电子稿一份 3) 教师课堂教学视频一份 二、评分指标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总体设计40分教学过程30分 教学效果15分特色创新15分 2、信息化课程教学比赛 教学设计25分教学实施45分 教学效果15分特色创新15分 三、比赛时间 1、教师准备比赛作品 2017年12月18日---2018年1月4日 2、交稿时间 2018年1月5日 四、参赛对象 代课教师全员参加 公共基础课教师 专业技能课教师 专业实训课教师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 1、必须是所在专业开课的课程内容。 2、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内容(结合校本教材)。 3、最适宜于信息化教学的内容。 材料一: 《》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方案3篇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方案3篇 一、抓好教研组常规建设 1、加强业务学习 继续学习《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大研究的力度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4、组织好公开课、研讨课、比武课 6、按时完成各项计划、总结的拟写,搞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本学期,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努力,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创出自己的特色。 二、教研组活动安排 2、新进教师见面课(陈美良) 3、朱先良、胡建新公开课 2、教师学习培训、研读《课标》 3、区初中农村教师优质课 十一月份:1、“课题学习”研讨活动 2、徐美凤、吴星、徐增伟公开课 十二月份:1、课题结题

2、参加区“课题学习”研讨活动 3、宋伟芳、徐雄平、肖爱贞公开课 4、陈美良公开课 5、参加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训 一月份:1、学科竞赛(校级) 2、撰写论文或案例 3、期末教学常规检查 指导思想与目标: 坚持“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的教育科研原则,重点突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校本研究,努力探索校本研究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站前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 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具体工作内容: (1)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不断更新数学观和教学观。 (2)每位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中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实践活动的课题列入学期教学计划,认真上好实践活动课。 (6)本期组织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活动,交流经验体会;组织教师观看优秀实践活动课的录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教师上网学习交流等等活动。 (7)本学期每个备课组老师都要上一节实践活动课,并重视活动后的反思实践活动课的研究,要形成教案——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的文字材料。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2T09:24:10.747Z 来源:《知识-力量》3月下作者:李凯 [导读] 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盘水市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000)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让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化,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环境,需要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善于把握微课教学模式功能的具体应用,不断的深入研究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设计。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散性思维的强化,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功能优势,通过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与实践。 1、综合概述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信息化网络为辅助性工具,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圣胡安学院。它包含着五个教学步骤,包括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罗列出相应的知识重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总结;完整的制作教学视频;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最终将教学视频与教学任务,及时上传到教学管理系统内。微课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后,胡铁生教授则提出了教授视频为微课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它属于通过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来详尽地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新型教学活动,能够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2、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研究 2.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课堂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当遵循微课教学流程的要求,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控制在10分钟范围内。在教学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对本节课程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讲座,适当的插入到教学课件中。最后,布置适当量的课后作业,把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2.2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进一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善于把握微课教学优势,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转换能力的逐渐强化。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来布置适宜的课后作业。当y=kx+b时,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会随着k值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函数图像不同倾斜度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点。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直觉转换与观察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平台的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同时掌握应用方法与技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路的创新探索,寻找更加简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在新型的数学智慧课堂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3微视频设计 智慧型课堂设计中,微课教学离不开微视频的设计。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视频内容具有层次化,重视逻辑设计。从微视频任务布置、知识讲解,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全面布置,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在智能化的提问与解决对策管理体系,不断拓展数学教学活动。当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必须对微视频进行深入感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微视频中的知识。观察微视频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体验与感悟微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任务,规划好知识学习步骤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微视频,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测试体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对微视频进行解读,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根据微视频教学原则对为微视频详细讲解。着重于一个知识点出发,不断延伸微视频内容,控制好微视频播放的时间,一节课程中微视频播放最佳时间为5-10min。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微视频内容进行练习,复制微视频的知识点,将其融入到新知识中,尊重数学知识中的差异性特点。 微视频在数学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支撑智慧课堂教学发展。特别是微视频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规划,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与数学学习产生共鸣,认同数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知识水平,并且分层次布置数学任务。具体智慧型课堂中的教学应用,可以从支架式资源与教师讲解视频的录制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解读。其次是获得新知识。这期间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获得更多数学新知识。具体教学实施,主要也是结合支架式资源,对教学过程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记录数学知识,及时将知识点进行统计分析。再次是个性化测试与提升环节。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测试,根据具体的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数学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中,需要教师制作测试单,检测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水平,并且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不断通过微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知识体系的个性化构建以及智慧型课堂的客观评价。期间教学任务是个性化构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利用典型问题解答的方式完成数学学习。具体需要通过微课资源的个性化设置、问题案例的分析等实现。以动态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化进行凸显,划分班级、学校以及区域等,全方面进行数学教学。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最为重要教学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应当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最适宜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是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着加强大的功能优势,还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因而,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当深度的把握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制作高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 (B ) (C ) (D ) 选C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 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 、B 、D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0122 =++x x (B )532=+ (C )a a a 2223 -=-+ (D )t t 53=-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 叫做 。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中小学衔接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时间:2009年9月8日 活动地点:初中数学办公室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 任务布置:每位教师思考反思自己在中小学衔接中的做法与经验 活动时间:2008年10月 活动地点:初一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所有初中数学教师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简单记录整理如下) 张贻恒: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初一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王春林: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及时复习,温故知新1、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2、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马萍: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方面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变化的衔接学生适应能力的衔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 1、我们班主任要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了解初一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中学任课教师最好将小学毕业班的任课教师请进中学课堂,听取教学意见,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2、平常研究一下小学的教材特别是与初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的知识与方法。 3、自己平常在有小学的听评课活动或教案、作业展示时尽量得参与进去。 4、上课采用引入时多展现一下小学的知识背景,借助小学知识的平台引申、拓展到初中的教学任务,并要揭示中学知识与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1253575.html,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作者:彭正茂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7年第02期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摘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 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汇编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南华罗武庄中心学校程晓杰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可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的作用和 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学习新知巩固练习评价修正促进迁移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注释:关于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通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责任感。

中学数学教研活动方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研组活动方案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的办学效益,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本组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为把本教研组建设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1、本学期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环节:编写教案;议课,精改教案;温课,优化教学;省课,反思教学。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同时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把好本组的教学质量关,每位教师都要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 2、加强教研组的管理,狠抓组风建设,了解、检查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每周对各教师的备课、听课情况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计划《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3、充分利用每周一下午的一、二两节课,发动教师积极参加听课活动,集思广益,对校级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等要求无课的本组教师一律参加。争取本组每周开设一堂组内公开课,每月向学校推出一堂校级公开课。 4、初一、初二年级要抓好基础教学,要面向全体,抓两头带中间,特别要重视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初三年级面临着升学考试,备课组教师要齐心协力,认真做好复习工作,其他教师也要关注毕业班级的教学,献技献策,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5、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现代化教学培训,提高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争取在各类课件比赛中有部分教师获奖。 6、要求各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积极参与科研,提高科研能力。 7、备课组要搞好自编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做到分工协作,共同收益,逐步完善本组的教学资料库。 8、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县举行的学科教研活动,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1)

初三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的探索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过程设计 板块一:引入 1.同学们,在整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章中,前几节我们已经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平行线的学习过程思考,紧接着我们会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与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上面引. 2.由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关系,请同学们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会有哪些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往边、角、对角线方面想?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思考,现在我们要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的唯一依据是什么? 【问题应对】在知识链接中,教师已点明了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学生基本会说出是定义,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确定义是平行四边形的第一个判定方法,生口述它的几何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想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比较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让学生能及时触摸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

利于本节课知识的顺利进行. 板块二:探索与证明 (一)操作猜想,探索定理 1.(1)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两组长度分别相等的细木条),你能尝试着在平面内将这四根细木条首尾顺次相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2)动手操作,感知探索 ①自主探索 ②合作探索 ③班内展示交流 2.回思操作,表述猜想. 3.教师板书猜想的命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里,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探索,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自主探究,证明定理 1.设疑 前面我们的操作猜想一定成立吗?(让学生明确还需进行验证) 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2)交流证明思路. 3.得出判定定理1 师板书,引领学生用几何符号表示. 4.反思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严谨的推理证明,论证发现的正确性,从而得出判定定理1,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感知如下问题: 1.数学问题必须言必有据,证必有理. 2.研究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感知辅助线的作用). 3.性质与定理的互逆关系. 4.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5.引领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及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