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

【精选】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
【精选】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涂到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

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

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 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5.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8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4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杵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①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②。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于.官渡。时常从事③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棹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三国志魏书许褚传》注:①徇:巡视②宿卫:宫禁中值宿警卫③时常从事:时常随从在左右的人

7.下列各句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容貌雄毅,勇力绝.人绝:超过

B. 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将:将要

C.微.褚几危微:没有

D. 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阴:暗地里

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间接

..表现许褚勇力绝人的一组是(3分)

( )

①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②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③闻皆畏惮之④从征

张绣,先登,斩首万计⑤入帐见褚,大惊愕⑥左手举马鞍蔽太祖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

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许褚军中没有粮食了,他便与盗匪讲和,用牛与他们交换粮食。盗匪前来取牛,牛却纷纷奔跑回来。

B. 太祖巡视淮水、汝南郡一带,许褚带领部队投奔太祖。太祖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那些跟从许褚的侠客,都被任命为虎士。

C. 太祖与马超、韩遂单马对话,左右的人都不敢跟从,只带了许褚。

D. 军中因许褚力大如虎而又憨痴,所以称他为“虎痴”,马超也因此用虎侯这个称呼来询问跟从太祖的人是否是许褚。

1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问题。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D.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全篇都是直接抒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

12.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3.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3分)()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14.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5.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诗人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2)在《氓》中,表现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诗句是:

,。

(3)在《采薇》中,表现士兵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的诗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

②三年来,他夙兴夜寐

....,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我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

④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

⑤诗人以匠心独运

....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⑥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夏天要防备蚊子的叮咬,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尽量穿浅色的衣服;勤洗澡,消除人体散发出的汗味;在衣领、袖口等处喷洒花露水。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D.中国有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还有众多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这些遗产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8.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完整,最恰当的一项(3分)()

在千岛湖的龙山岛上有一座“海公祠”,它古朴典雅、肃穆端庄,是为了纪念一代清官海瑞所建造的。。祠中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海公祠从创建至今,三次迁移三次重建,足以表明淳安子民对海瑞这位父母官的深情缅怀。

A.作为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的海公祠,集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于一身。

B.海公祠也是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都集于它一身。

C.作为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的海公祠,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都集于它一身。

D.海公祠也是淳安民间雕刻艺人创作的珍品之一,集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于一身。

19.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民族①领土被敌国占领,②自己的文化还在,③能重新凝聚人心,④有复兴的希望;⑤,⑥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化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A、即使只要就还反之如果

B、倘若那么也而且但是 /

C、一旦如果才并且否则假如

D、只要 / 而且就或者一旦

20.语言运用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歌颂了刘兰芝的忠贞与反抗精神。假若刘兰芝被选为当年的“感动世界”年度人物,请你为她写一段颁奖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6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借鉴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某地的四季中的任何一个季节。要写出地域特点和个人感受。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C 思路解析:C项,这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2.D 思路解析:D项,这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因此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3.A 思路解析: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唯一原因”理解错误;D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4.【答案解析】答案:AC 解析:A项,“江南不让塞北”有误,与原文第二段“有人说”的观点相矛盾;C项,“表明自己……人生态度”有误,此处只能说明作者认同江南的魅力。

5.①古诗文的引用能够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到江南的深刻内蕴、独特意境。②充分展现我国古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获得人生感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解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再结合文体特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进行概括。(6分,答对一点3分)

6.答案:①江南给了作者儿时“绝好的启蒙教育”。②终身守望着江南、爱恋江南是大多数江南人的“宿命”。③古代文人赞叹江南的名作丰富了江南的人文内涵。④江南所具有的“既温暖又惆怅,迷离又清新”的独特气质和意境,让人迷恋。(每点2分,共8分)

解析:锁定信息区域,从开头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四个自然段,然后逐段分析、概括。

7.B 将:带领

8.答案B解析①④⑥是直接表现。

9. B (A项注意“伪”, C项错在“不敢跟从”,D项“痴”并非憨痴)

10、(1)曹操见到他认为他很豪壮,说:“这是我的樊哙啊。(得分点:“壮”的意动用法,判断句式)(5分)

(2)许褚告诉曹操,敌人来的太多,如今军队已经全渡了河,应该撤走,就扶着曹操上船。(得分点:“白“去”)(5分)

11.B D 试题分析:“除了诗人外,座中没人忧愁”理解错误,“何人”“谁不”应是哪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结合诗句仔细推敲。D项,“全篇都是直接抒情”错,有借景抒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的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令人震撼。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肠中车轮转”一句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同时又是夸张的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D

14.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15.(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6.答案D。解析:二三其德:三心二意而没有一定的操守。德:品德、德行。白头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匠心独运:形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17.答案A试题解析:B项“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并列不当,有包含关系;“呈现”缺少宾语,应该在“淳朴自然”后加宾语“的特点”。C项“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杂糅。D项“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重复赘余。

18.(3分)D (解析:根据语言表达连贯的要求,此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海公祠”,所以A、C项中用偏正结构表述,强调了定语,不合适。B项后半句主语是“淳安民间工艺木雕、石雕、砖雕”,陈述主语不一致,衔接不恰当。)

19.答案: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