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小学攻击性个案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视。研究者在实践教育中,发现大班幼儿彼此间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大班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幼儿性格的不同之外,家长及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应当正确矫正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收集了大量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结合幼儿、教师的访谈,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性别差异、原因以及教师应对策略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大班幼儿游戏攻击性行为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活动对学前期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者发现班上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极易发生冲突。这样的攻击性行为不仅阻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间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同伴关系。根据预调研所得情况,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干预和化解策略,大部分教师只是制止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者以教师的权威迫使幼儿和好,而幼儿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化解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研究者设计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大量大班幼儿游戏中发生冲突的真实事例,通过客观描述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类型、特征、发生情境,结合幼儿、教师的访谈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与幼儿的访谈,了解幼儿真实所想,更为真实地剖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建议与对策,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方面为幼儿创造和睦友爱的班级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化解幼儿间的冲突本身也推动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使幼儿逐渐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等等,有利于幼儿形成谦让、包容的品质,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研究者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家庭溺爱型;模仿影视剧中打斗场面及模仿成人而引起的模仿型;同伴之间不能用良好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引起的矛盾型;源于喜欢、友善的动机而没有控制好下手的轻重引起的善意型。

(四)文献综述

许多研究者认为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发展的正常表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这段时期内攻击性行为是稳步增加的,且在幼儿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减少。因此,学龄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他们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攻击性行为或许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如帮助幼儿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并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强化个人边界。

一些研究者提出攻击性行为有基因倾向。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家庭环境影响攻击性行为,前提是父母对幼儿有暴力行为,这种情况下幼儿也会学会以攻击性行为对待他人。另一种可能性是幼儿学习了电视或电影中攻击行为的榜样。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幼儿还是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表现出攻击性,父母和其他抚养者还是会面对教育孩子怎样控制攻击冲动的挑战。当幼儿因为打别人而被父母打屁股时,他们仅仅接收了种混乱的信息。有研究指出强化是帮助幼儿学会非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当成人积极强化与攻击性行为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时,幼儿将学会更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强化方法是暂时将幼儿隔离。社会学习理论还提出了另一些方法,比如为幼儿树立一个以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攻击行为的榜样。

(五)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

(1)了解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现状以及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

(2)深入剖析大班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教师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3)尝试向教师、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化解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者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昆山市抽取了四所幼儿园,在四所幼儿园中又随机选择了16个大班进行实地观察。历时一个月的观察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共收集到90例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

(2)研究方法

观察法:研究者对在游戏中发生冲突的幼儿进行自然观察,以白描的方法、旁观者的身份如实记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详细冲突过程(包括语言、动作)、以及教师干预情况。

访谈法:为了解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以及教师干预效果,研究者对每个攻击性行为中的幼儿访谈进行访谈。考虑到幼儿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且易转移的特点,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进行访谈,以亲切的口吻、儿童化的语言询问幼儿问题,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调整。

二、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班幼儿冲突性行为存在的问题

1、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情境

经过整理和统计,研究者发现观察到的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境为以下7种游戏类型: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表演游戏、美工游戏以及阅读游戏。(详见表1-1)

表1-1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游戏类型分布

收集到的90例攻击性行为中,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约占37%,发生在结构游戏中的约占22%,发生在体育游戏中的约占13%,发生在智力游戏中的约占9%,发生在表演游戏中的约占10%,发生在美工游戏中的约占6%,发生在阅读游戏中的约占3%(详见表1-2)。可见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之中,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表演游戏次之,较少发生于美工游戏、阅读游戏。研究者猜想不仅仅由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园开展的最为普遍的游戏,与其性质、特点也存在极为重要的联系。

表1-2 各类游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

2、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的性别差异

按照发生攻击性行为双方的性别不同,研究者将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男孩与男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二是女孩与女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三是男孩与女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

表1-3 不同性别间攻击性行为所占比例

男孩与男孩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30%,女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17%,男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约占53%(详见表1-3),说明发生在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男孩与男孩之间次之,女孩与女孩之间最少。

(二)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情境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之中。

(1)开放性易诱发冲突

在开放性的游戏情境中,大班幼儿更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游戏情节、游戏玩法等进行充分的改造和加工。正是由于这种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一旦两方幼儿意见不一致就极易引发攻击性行为。

(2)创造性易诱发冲突

游戏情境中“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创造性地操作游戏材料。在这类游戏情境中游戏材料的用途是不固定的。而且每个幼儿的用量不尽相同,这样就容易导致幼儿间争抢游戏材料,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3)互动性易诱发冲突

在互动性的游戏情境中,幼儿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意见、想法以及行为也有了更多碰撞的机会,就更容易产生摩擦,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2、性别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大多发生在男孩与女孩之间,男孩与男孩之间次之,较少发生于女孩与女孩之间。这与男孩与女孩间的各方面差异有关。

(1)男孩喜探究,女孩较务实

男孩喜欢探究,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女孩往往对新奇的事物不够敏感,总是遵循原有规则,不愿轻易改变。男孩、女孩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不一致,必然引发攻击性行为。

(2)男孩精力旺,女孩性文静

男孩相比女孩而言精力旺盛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一旦产生冲突,男孩不会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往往引发攻击性行为,后果严重。女孩性格相对文静且成熟较早、善于交往,因而女孩与女孩之间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冲突产生之后女孩间也会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来解决。3、资源因素

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争抢材料、空间、机会等游戏资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为幼儿创建游戏环境时考虑不周,各种资源提供得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争抢。

(1)教师创建的游戏环境不合理

游戏材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载体,是其参与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由于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学前儿童需要借助丰富的游戏材料来进行游戏。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不仅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然而部分教师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功能、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就必然引起其争抢游戏材料。

另一方面,学前儿童因“争抢游戏机会”产生的攻击性行为部分是“不科学的选择游戏机制”导致的后遗症。由于选择游戏方式的不科学,无法满足部分幼儿的游戏意愿。这部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争抢游戏机会”而发动攻击性行为。

(2)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方面学前儿童思维最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而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自我中心程度逐渐减弱,但不可避免的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助长了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得幼儿占有欲更强,容易发生争抢。一旦发生矛盾,大部分幼儿不具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争吵、推搡的方式,往往会导致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三、解决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1、制定科学的选择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应帮助大班幼儿制定科学的选择游戏的方式,教师也可与幼儿共同商讨关于选择游戏的方式,在遵循幼儿意愿的基础上保证每个幼儿在一个更换游戏的周期之内选择到不同类型的游戏。研究者建议幼儿按小组轮流选择游戏(每个小组的先后顺序也应轮流)并盖上姓名章,教师还应时常观察表格,保证幼儿选择游戏的全面性。

2、尊重性别差异,科学设计活动流程

教师应明确男孩与女孩间的性别差异,在设计游戏时考虑到男孩“喜欢探究”的特点,为男孩提供充分探究游戏材料的机会。此外也可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中更多地加入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等,让男孩可以充分活动,避免精力过于旺盛而产生摩擦,引发攻击性行为。

3、扩大游戏空间、合理投放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足够的游戏空间是幼儿各类游戏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在考虑游戏人数、游戏类型的基础之上为幼儿提供合理、足够的游戏空间。大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丰富的游戏材料来进行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教师还保

证游戏材料的功能适合、各类型的结构合理,并间隔一段时间后注意检查游戏材料是否完好,及时更换破损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为了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游戏有意地少投放一定数量的材料,然后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行为,并适时加以指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4、正确认识自身角色,观察幼儿游戏并给与积极、合理的引导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游戏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虽然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大班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应该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置之不理。教师应十分明确“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和引导者”:①幼儿游戏过程中,特别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合作性特点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在一旁继续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如果有伤害性行为应在第一时间立刻制止);

②当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幼儿分析问题,引导幼儿独自解决问题,如若还是不能解决教师提出解决方法让幼儿选择一种。

③当幼儿解决问题后回到游戏中时,教师应继续在附近观察解决方法是否有效。

④在幼儿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应对游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研究者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游戏结束后有评价环节,但超过一半的非公办幼儿园教师不仅没有指导更没有评价环节。在评价游戏环节,教师与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幼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使幼儿初步认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逐渐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家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宽容、谦让的优秀品质

学前时期是一个人良好社会性行为形成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抚养模式和抚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不能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助长幼儿的“自我中心”,更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相反地家长应该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设置情境让幼儿遭遇挫折、经历磨难,使之逐步认识到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和谦让。

2、正确看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部分教师访谈中表示来自家长的压力也成为其化解攻击性行为的困难,所以家长应正确看待幼儿园中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间时常会发生攻击性行为。如若教师处理得当,攻击性行为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因而家长应全力配合教师化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对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对教师、家长提出上述教育建议,并不意味着要采取策略避免一切幼儿游戏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间社会性交往的一种方式,它的发生对于幼儿促进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者所提的教育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家长减少幼儿间无意义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更好地应对幼儿间的攻击性行为,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时间有限、笔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精力有限,本研究的研究内容还不够完善。设计此次研究时,研究者本想控制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在控

制观察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比较大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行为的频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大班幼儿发生冲突行为频率较低,为保证大班年龄段足够样本容量,必然会将观察时间都延长。此外,笔者发现同一年龄段不同班级冲突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存在差异,这是否与教师的理念、行为有关也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

[2]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J]﹒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14-16.

[3]卢巧真﹒浅析幼儿间的冲突[J]﹒考试周刊,2009 (32X):229.

[4] 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0.

[5]马燕﹒区域游戏中幼儿冲突的原因与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2013 (11):140.

[6] 黄胜梅﹒3-6 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

(S1).

[7] 姚健﹒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表现的性别差异[J]﹒考试周刊, 2013 (37):193-194.

[8]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 5 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2(1):12-16.

[9] 朱亚梅﹒浅谈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 (上,下旬),2013 (5).

[10] 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4 (6):43-44.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情感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马小英 2014年4月28日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的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县城小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故事内容: 王苗苗是四年级转学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

性,我决定找许亚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她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部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王苗苗在学籍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王苗苗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哪里的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她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五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王苗苗双双外出打工挣钱,王苗苗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王苗苗的交流甚少,王苗苗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父母到外地打工后,她便与父母很少联系,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她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

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所以我对我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张鹏鹏性别:男年龄:9岁二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内向。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学不和他玩。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 2、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3、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懒惰不爱多动脑,不爱思考问题学习习惯不好。 4、卫生习惯不好,个人卫生不好。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早年去世,跟随奶奶生活,仅上二年级,奶奶对孙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其母亲在张鹏鹏6岁时因病去世,张鹏鹏一直跟随奶奶生活,因

为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回家不写作业,也不太管,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父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作业靠老师督促才会交。学习习惯也不好,粗心马虎,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越来越差,也缺少了自信并产生自卑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鹏鹏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缺少母爱,又被奶奶所溺爱,在平时的习惯和行为上很少管教,过于放纵,导致他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平时的活动中,由于自身个人卫生不是太好,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让他很孤独,慢慢的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也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用“爱心”换起信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家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合山市上塘小学杨燕珍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

二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

二年级学困生个案分析 ----柯玉坤 一、基本情况 方电是一位二年级的学生,他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班上是垫底的,特别是数学作业,课堂上的作业拖拉,总是要老师提醒才交,而且没有质量。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他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该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去除方某的畏惧心理,老师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老师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方电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方电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老师们听得清楚。”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板桥镇水平小学傅积山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而给学困生爱却是优秀的教师才能做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减少学困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用爱心,用耐心,用真心,心换心地去面对他们。愿教学活动中没有学困生,愿我们的学习理念中没有学困生! 我们班的周文同学,今年10岁,父母都在外地务打工,由一个80多岁奶奶监护。平时上课听讲随意性大,有时认真,有时根本不听,有的老师上的课愿意听,有的不听。作业一般不做,除非万不得已,更谈不上上课作笔记。考试全凭抄袭;学习没有动力;上课盼下课,上学盼放假。夜晚爱上网玩的是游戏。学习成绩肯定是不行了。但这个学生也有优点:和同学关系处得好,人讲义气、豪爽;不与科任老师发生直接冲突;对公益活动,特别是公益劳动特别积极。 针对他我是在平时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他。 1、在同学们面前有意适度放大该生的优点,让他在同龄人中树立信心。在教学活动中,营造一个不单以考试论成败的氛围。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分析、系统评价学生,这样学生学习信心就增强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信心自然就产生了兴趣。 2、倾情投入,情感共鸣。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觉得他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课余

时间的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轻轻地抚肩、抚头动作,更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加强沟通,争取家长配合。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取得联系。用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劳动、思想等情况报告给家长。让老师和家长都来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宽容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学困生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导致基础差,能力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只有正视他们的失误,才能利于他们的成长。况且尖子生不也犯错误,不也有失误吗?俗话说得好,“十个手指有长短”。正确处理短和长的关系,短有短的优点,长有长的缺点。对待学困生要少看缺点,多找优点;多一份宽容,多一分理解。 5、配好同桌,使他在互助中进步。同龄人在一起,关系是平等的,一个行动,一句体己话让他们更有亲切感。两个信得过的同伴在一起,学习上取长补短,劳动上、生活上互相帮助,性格、思想上互相影响……慢慢地,他们就走上自主学习的正轨。 6、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困生在课堂上同尖子生一样有发言权,有成就感。平时辅导也注重层次,精心编写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困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任务。特别是实验教学,让学困生在动手中、小制作中取得成功。 二0一0年十月二十日

学困生案例分析

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 学生情况 班级 姓名 性别 年龄 七年级(127)班 李荣康 男 14 学困生基本情分析 基本资料 住址情况:麻栗坡县八布乡南青村26号 健康情况:良好 家庭情况 父:务农 母:务农 情况分析 该生性格文静,喜欢独处,对班级和学校里的事都不感兴趣,漠不关心。小学基础极差,连最基本的字也不会读,以至于每次统一考试下来,许多单科成绩都是个位分,赶不上学习队伍。平常学习中遇到的

困难也不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询问,回家作业完成不好。. 转化措施 一、与孩子谈心,增强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针对该生实际情况,开展“组内帮扶活动”让第三小组的另外五名学生当为该生的“小老师”,每天对他进行辅导和帮助。让小老师督促他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和听写生字词等。 三、 课堂教学中多关心学困生学习状态,并注意做到分层次练习,让学困生尝试在课堂上完成老师所布置作业。同时,多给予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助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是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明确要求,让家长明确责任,多关心辅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让他感受来自班级的同学的关心和爱护。 转化效果 结果:转化效果良好,学生的成绩有了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 学生情况 班级 姓名

性别 年龄 七(127)班 艾开分 女 14 学困生基本情分析 基本资料 住址情况:麻栗坡县八布乡荒田村坪寨12号 健康情况:良好 家庭情况 父:务农 母:务农 情况分析 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的情况令人担忧,书写速度快,但是快中不能求好,字迹马虎,认字、写字的情况比较糟糕,但是该生性格随和,平时总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上课也能比较认真的听讲,爱劳动,成绩虽不太好,但是许多同学都乐于和她交往 转化措施 1、走近该生,发现其闪光点,促其上进。 2、经常和她谈话,或下课时,或游戏中,让其中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让她体会到班主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

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徐梅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小学学困生个案分析

小学学困生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 田路路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田路路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年不在家,家住农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何况住在农村,根本没有经历管孩子,要做农活。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

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田路路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田路路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任某,男,9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任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任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任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任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辅 导 学 困 生 转 化 典 型 案 例

辅导学困生转化典型案例 七(8)班张荣 谭国岑是我班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又不遵守纪律, 还时不时的旷课,许多老师都和我说谭国岑没什么希望了,实在太差.但我并不放弃,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转化他: 一、查找成绩差原因 学生成为差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因此我们首先及时家访,做好调查,写好观察记录,认真分析研究,然后从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分析,从学生本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多层次考虑,探究成为差生的原因,以便今后对症下药。 二、改变教师对待差生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我们要做到不歧视一个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 三、采取有效的转差措施 1."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就是我们既要把差生当作班集体中共同前进的一员,在生活上学习上使差生享受和优等生同样的待遇;然而差生又是一个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把差生的特殊性放在心上,在言语行为上都要更表现出热情和厚爱。 2.爱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这是上进不可缺少的动力,作为教师决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差生有比优等生更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我们应尽可能的爱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肯定差生的点滴成绩,以"点"带"面",促进全面转化。并不是所有的差生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差,教师在做转化工作的过程中,要精心观察,善于研究,找出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来加以鼓励,采取多种巩固措施,多表扬,少批评,时间、使他们的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 谭国岑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差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的日常生活,都应该把差生放在心上,使他们也能与优等生共同进步。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们 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 指导教师:陈健全毛贵茂一、个案情况: 姓名:李佳航 年龄:13岁 性别:男 民族:藏族 班级:2014级三班 现监护人:爷爷、奶奶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

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 该生是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 通过老师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他及他的家人,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 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

学困生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学困生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学困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棘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班级或学校的教育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把爱倾注给他们,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转化“学困生”。下面,我就从一个个案来谈谈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案档案 小明,10岁,三年级男生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格特点:内向,懒惰,调皮 2.课堂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走神。 3.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经常是班里倒数第 一、二名。 4.师生关系:不听老师教导,有抵触情绪,能偷懒就偷懒。 5.同学关系:和调皮的同学经常一起追逐吵闹。 (二)家庭情况: 父母打工,工作非常忙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他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责骂,长期以往,他已不愿与父母交流。总是奶奶来接他放学,除了骂他还是骂他。总之,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 二、个案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与他的交谈我发现了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存在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叛逆心理。

(二)成因分析。 1.内因: (1)他的内向,懒惰,调皮的性格特点易造成其上述心理问题的出现。 (2)他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 他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肯定不足,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 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他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使他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对于学习上,一直有点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对于学习充满恐惧。 2.外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小明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考个好成绩。但每天忙于生活,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为其学习成绩差而责骂他。这些都使他感到孤独、压抑、自卑。 (2)教师的批评。 由于他经常作业拖拉,几乎每门功课都如此,学习成绩差,而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老师对他的批评、斥责多于赞扬,这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 (3)同学的排斥。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易发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农村的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有少数失去了欢聚和关爱,家庭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失效。留守儿童也就被迫与留守老人共同生活,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孤独,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逐渐缺失了与父母的亲情。教师要个案分析,寻求家校合力,付出爱,给予帮助,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王洪,男,10岁,小学四年级,单亲家庭。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清洁卫生较差。从两岁起,他就和奶奶生活。奶奶今年六十五岁,头发斑白,身体已经佝偻,行动诸多不便。为了他能从偏远的大山沟里到镇中心小学学习,奶奶专门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来照顾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更别谈监管。经过我几个月时间对他的观察、走访和交谈,发现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 王洪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讲课,还做一些小动作,经常把他的课桌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引起很多同学的不满。不能完成作业,总是交来空白,即使在老师的催促下做,字迹也十分潦草,卷面是又脏又乱,实在难以批阅。每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却很麻木,绝不会研究错题。语数老师经常好言相劝,要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可他就屡教不改,不思上进,成了老师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 2、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他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管是课余,还是上放学都只能见到他孤独的身影。与他交谈时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回答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偶尔看到他的眼神充满着的是惶恐。他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也就不和他一起玩耍。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封闭,更加自卑起来。 3、养成不良恶习,思想偏离正轨。

美术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美术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仲山乡中心小学许先伟 一、主题: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活动,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真正开展好创新教育,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学生客观存在的身心、认知、情感等领域各种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很多学科中都存在着“学困生”。也就是由于性格上有缺陷,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生生活方面有问题而导致学业基础差,表现为不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学业成绩低于自己智力水平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 刚接触20班,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每次上美术课,严文龙不没带笔就是没有带作业本,上课时间不是自己低头照镜子,就是找旁边的同学聊天。没有学习动力,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得过且过,上课东倒西歪。每次课上的一些简单内容,对于他来说都是很大的困难,我和他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每次作品,他叫严文龙是公认的“坏”学生。每次,我总是皱着眉头,会狠狠地批评他一顿,有时会罚他站一阵子。有时候会在中午或放学后留下他,批评他,教育他,责备他的错误,并要他承认错误,但是每次收效都不大。这个班有他在,我的正常教学总是被无端地打乱,教学的有效时间得不到保证。 严文龙的问题得尽快解决才行,不然时间一长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我在为帮他找回自信,为成功转化寻找着契机。 【分析】 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严文龙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由于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在小学接触美术不多,对这门学科不太了解,没有多少基础,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放弃,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尝试不到学习的乐趣,也就不喜欢学习美术。因此在美术课上无所事事,以非制造一些事端为乐。要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