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中的地质学基础

土壤学中的地质学基础
土壤学中的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土壤学中的地质学基础

主要教学目标:

本章是土壤学的基础,内容始终贯穿于整个土壤学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和常见岩石,且对地质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本章名词多且内容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地质学基础呢?

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在当前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层。土壤学中地质学基础主要学习造岩矿物、岩石和地质作用。

地壳是地球外部由固体岩层所构成的外壳,而岩石是构成整个地壳的基本物质,土壤矿物质是由各种矿物所组成的岩石风化而来的。因此地壳的组成、运动和地貌的产生与土壤矿物质有密切的关系。而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又对土壤的形成过程、理化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等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矿物学知识

第二节岩石学知识

第三节地质作用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矿物学知识

一、概述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合成纤维由石灰岩加工制成,而石灰岩是由方解石这种矿物组成的。盐湖中产出的石盐,入药的辰砂、磁石、石膏,做香皂、牙膏用的滑石,栽花用的蛭石,冶炼成钢的赤铁矿也是矿物。

二、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均质体。

地质作用指火山爆发,地震,岩石风化等。

1、类型

根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

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2、矿物数量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20~30多种

三、矿物的主要特征

主要根据矿物的一些物理性质来区分,这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也是土壤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1、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

分为三种:

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比颜色更具有意义。赤铁矿颜色可能有赤红、黑灰等色,但其条痕为樱红色;黄金和黄铁矿,颜色大体相同,但黄金条痕为金黄色,黄铁

矿为黑色或黑绿色。

3、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三类:

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非金属光泽:可细分为:金刚光泽,如金刚石;脂肪光泽,如石英;玻璃光泽,如正长石、方解石;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丝绢光泽,如石膏、石棉等。

半金属光泽:如赤铁矿。

4、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硬度采用相对大小来衡量。

常用摩氏硬度级

1 2 3 4 5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

6 7 8 9 10

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在野外工作中,常用指甲2.5,铜板3.0,小刀5.5,玻璃5.5,钢锉6.5.

5、解理: 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可分为:

极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中等解理

不完全解理

极不完全解理

6、断口:在外力作用下,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

7、其它特性:弹性;与盐酸反应的程度;磁性等。

注意:鉴别矿物一般仅需要矿物本身比较典型的几个特征。

四、矿物的分类。

矿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类:共分5类:(一)自然元素矿物

这类矿物较少,包括人们熟悉的矿物,如金、自然银、自然汞、自然铜、硫磺、金刚石、石墨等。

金刚石(Diamond),颜色丰富多彩:无色、白色、灰色、黄色、红色、脸色、绿色或黑色,条痕是白色。主要用于钻探研磨方面,还广泛用于微波、激光、三极管、高灵敏度温度计等尖端技术方面。同时是一种价值不菲、众所瞩目的宝石。

在已知矿物中为最硬的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矿物刻划。

透明金刚石琢磨后称钻石。

在我国的山东、辽宁、湖南省沅水流域、贵州、西藏等都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二)硫化物类矿物

本类是金属元素与硫的化合物。大约有200多种,许多铜、铅、锌、钼、锑等金属矿床,就是由这类矿物富集而成的。

1、辰砂(HgS)又叫朱砂,颜色和条痕为朱红色,硬度2——2.5,比重为8.09——8.20,新鲜面具金刚光泽。暴露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为重要的炼汞矿物。

2、黄铁矿Fe S2颜色为浅黄色,条痕为黑色,硬度6——6.5

3、黄铜矿CuFeS2颜色为金黄色条痕黑色,硬度3.5——4

黄铜矿与黄铁矿、金的颜色基本一致,容易相混,但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条痕为黑色,而金的条痕为金黄色;另外硬度不同,金硬度为2.5——3,很容易用小刀刻划。

4、雄黄(Realgar)成分AsS 加热后会释放出强烈的大蒜味,雌黄溶于硝酸后,硫可溶解出来。

5、雌黄(Orpiment)成分As2S3加热后会释放出强烈的大蒜味。

(三)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

这类矿物分布相当广泛,共180多种。包括重要造岩矿物石英以及铁、铝锰、铬、钛等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1、石英:

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占地壳重量的12.6%,其含量仅次于长石。

晶体为六方柱状,或锥状,在晶面上有明显的条纹。此外,还有还有一些致密的块状集合体或隐晶质矿物集合体。

颜色种类多,有白色、灰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等,常见的是无色透明。

石英的硬度7,用小刀刻不动。

石英的晶体具有典型的玻璃光泽,隐晶质的石英矿物具有脂肪光泽。

对土壤肥力的作用:纯石英不含养分,在土壤中主要以砂粒存在,可以改善粘重土壤的通透性。

无色透明的晶体为水晶,透明,具有玻璃光泽。

紫水晶含有锰离子;烟水晶含有机质;芙蓉石含铁锰。

由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者称玉髓;

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称玛瑙;

不纯净、红绿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含有水分、硬度稍低、具脂肪或蜡状光泽为蛋白石。

2、赤铁矿:Fe2O3

常呈鲕状、肾状,颜色为赤红色,条痕为樱红色,半金属光泽。

3、磁铁矿:Fe3O4 条痕为黑色,有很强的磁性。

4、褐铁矿:FeO(OH)﹒n H2O

常呈肾状、土块状,颜色呈褐色至黑色,但条痕比较固定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到土状光泽。

5、刚玉(Corundun)成分为Al2O3颜色多变,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或金刚光泽。

6、红宝石(Ruby)刚玉的红色变种,条痕为白色。

7、蓝宝石(Sapphire)刚玉的蓝色变种,条痕为白色。

(四)含氧盐类矿物

为金属元素与各种含氧酸根的化合物,种类多,数量很大。

一)硅酸盐类矿物

这类矿物有800多种,约占已知矿物的1/3。占地壳重量的3/4。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1、正长石:K2O.Al2O3.6SiO2

又叫钾长石,肉红色或浅黄白色,晶体为短柱状(在岩石中为不完整的短柱状颗粒),常具有卡斯巴双晶或穿插双星,硬度6。正长石容易风化形成高岭石,为土壤提供钾。

2、斜长石:由钠长石(Na2O. Al2O3.6SiO2)和钙长石( CaO. Al2O3.6SiO2)组成。

在岩石中为板状或细柱状的颗粒,在晶面上可见聚片双晶(细而长的双晶纹)。灰白色,硬度6.5左右,为土壤提供钙。

正长石是因两组解理面直交而得名;斜长石是因两组解理面斜交(86o)而得名;

正长石和斜长石及其各变种,称为长石类矿物,约占地壳重量的50%,是分布最广的第一重要造岩矿物。

3、辉石:(Ca,Na)(Mg,Fe,Al)[(Si,Al)2O6绿黑色,短柱状或近似粒状,硬度5~6,玻璃光泽。为土壤提供钙、铁、镁等养分。

4、角闪石:(Ca2Na)(Mg,Fe)4(Al,Fe)[(Si,Al)4O11[OH]2黑绿色,长柱状或近似细长条状,硬度5~6,玻璃光泽。为土壤提供钙、铁、镁等养分。

5、云母:通常呈片状或鳞片状,具有扑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硬度2~3,极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具有高度的不导电性。常见的种类有:

(1)白云母,KAl2[AlSi3O10][OH]2无色,可为土壤提供钾。

(2)黑云母:K(Mg,Fe)3[AlSi3O10][OH]2黑色,为土壤提供钾、铁、镁等养分。

(3)金云母:KMg3[AlSi3O10][OH]2金黄褐色,具有半金属光泽。

6、橄榄石:橄榄绿色,立方形晶粒,断口常为贝壳状,硬度6.5~7。

可为土壤提供铁、镁等养分。

7、高岭石:是一种粘土矿物,白色、浅灰色或浅红等,硬度,1——2.5。有吸水性(可粘舌),遇水有可塑性。

高岭石及其近似矿物和其它杂质的混合物,通称为高岭土。是制陶瓷的主要原料。

二)碳酸盐类矿物

1、方解石:CaCO3

主要是由CaCO3溶液沉淀或生物遗体沉积形成的。晶体菱形,乳白色,完全解理(锤击成菱形碎块因此得名方解石),硬度3,与盐酸强烈冒泡。无色透明者称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

2、白云石:CaCO3﹒MgCO3

结晶形状和解理同方解石,晶面和解理面弯曲(方解石为平直),其粉末遇盐酸冒泡但很微弱。

3、孔雀石Cu CO3[OH]2和蓝铜矿经常共生在一起。孔雀石的颜色和条痕为翠绿色,蓝铜矿

的颜色和条痕为天蓝色,可作装饰品和艺术品。

三)硫酸盐类矿物

1、石膏:CaSO4﹒2H2O

晶体为纤维状、板状等,白色,硬度2,完全解理。

透明的石膏,叫透石膏;纤维状的集合体叫纤维石膏;粒状石膏的集合体称雪花石膏。

第二节岩石学知识

一、岩石概述

自然界的矿物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而经常是有规律的以集合体形式存在.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二、岩浆岩又叫火成岩

1、概念:当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形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凝固后形成各种岩浆岩;另一部分是挥发成分,主要是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岩浆的化学成分用氧化物表示,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镁、氧化亚

铁、氧化钙、氧化钾等。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大。根据二氧化硅的相对含量,分为酸性岩浆(>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45%)越是酸性岩浆,粘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酸性岩浆温度为700——900度,中性岩浆900——1000度,基性岩浆1000——1200度。

2、分类:

根据岩浆岩形成的方式,岩体所处的位置和构造环境,可分为三类:深成岩:岩浆在地壳较深的地方,在压力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缓慢冷凝而成.

浅成岩:岩浆在地壳不太深处,压力温度不太高的条件下,较快冷凝而成.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冷凝而成.

其中深成岩和浅成岩是由侵入活动形成的,属侵入岩。

3、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各类岩浆岩的识别就是根据它们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

(1)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晶粒大小,相对大小以及组合方式.按结晶程度:

全晶质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全部结晶.

半晶质组成岩浆岩的矿物部分结晶

非晶质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未结晶

结晶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成分。深成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冷凝而成的岩石,因围岩导热性不好,挥发成分不易逸散,岩浆冷凝缓慢,往往形成全晶质岩石。据研究大岩体冷却时间常为100万年以上。喷出岩形成于地表,往往形成结晶程度差的岩石。

按晶粒大小:

显晶质矿物结晶颗粒大于0.1mm,用肉眼可识别。

隐晶质小于0.1mm,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按晶粒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大小基本一致.

斑状结构由斑晶和石基组成。

似斑状结构石基部分也为显晶质。

具斑状结构的岩石,矿物颗粒相对悬殊,较大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一般斑晶结晶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

似斑状结构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空间排列方式,即填充空间的形式.

气孔构造——岩石上有孔洞或气孔,岩浆冷凝时气体来不及排除.

杏仁构造——岩石上的气孔被外来的矿物部分或全部填充.

流纹状构造——有拉长的条纹和拉长气孔,呈定向排列。

块状构造——矿物无定向排列,而是均匀分布。

4、几种主要的岩浆岩

(1)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从构造上区分

(2)区分深成岩和浅成岩:从结构上区分。

(3)几种深成岩——特征:块状构造,等粒结构,矿物全部结晶。

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主要组成矿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主要组成矿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主要组成矿物:斜长石,辉石

(4)几种浅成岩——特征:块状构造,斑状结构,矿物部分结晶。

花岗斑岩——斑晶: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斑晶:正长石

闪长玢岩——斑晶: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斑晶:斜长石、辉石

(5)几种喷出岩——特征:斑状结构或半晶质、非晶质结构。

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晶结构,斑晶斜长石、辉石。

三、沉积岩

沉积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大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5%,在我国约占77.3%。

1、概念:

在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的疏松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先成岩石的破坏:引起岩石破坏的作用有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就是暴露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由流水、风、冰川、海洋、重力等动力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

(3)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可以发生在海洋,也可以发生在大陆地区。有三种沉积方式。

机械沉积作用——被搬运的岩石碎屑在重力大于水流、风的搬运力时,便先后沉积下来。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的大小,形状不同,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沉积下来。

化学沉积作用——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溶解质的溶解度不同,以及溶液的性质,温度,pH不同,物质沉积有先后顺序。

按分异顺序为: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生物沉积分异作用——生物残体的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生物遗体沉积是指生物死亡后,其骨骼、硬壳堆积形成硅质岩和碳酸盐岩等。生物化学沉积是指生物在新陈代谢中,引起周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引起某些物质的沉淀。如海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CO2,可以引起碳酸钙的沉淀,从而形成石灰岩。

(4)成岩作用:

压固作用:上覆物逐渐增厚,压力增大,沉积物就会固结变硬。

脱水作用:压力增加,温度也增大,在压力和温度的共同作用下,某些胶体矿物和含水矿物产生失水而变成新矿物。

胶结作用: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沉积物中的孔隙,被矿物质填充,从而将分散的碎屑颗粒粘结在一起。最常见的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粘土质、火山灰等。

重结晶作用: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物质质点重心排列,使非晶质变成晶质。

3、沉积岩的成分:

包括:碎屑矿物、粘土矿物以及化学和生物成因的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

4、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各个组分的空间排列方式。

层理构造:沉积岩的成层性,即沉积岩的成分、颜色、颗粒大小等沿垂直于岩层的方向变化、交替。是最主要的构造特征。

这种构造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气候、季节等周期性的变化,必然引起搬运介质的变化,如水的流向、水量的大小变化等,从而使搬运物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有机成分的多少等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出现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这样就会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和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

层: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物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单位,有的层很厚,有的很薄。

层面构造:在沉积面上保留的自然作用产生的痕迹。如动物的遗迹,雨,波浪等,在成岩过程中保留下来。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层面就是一个层的顶面。

5、沉积岩的结构:是沉积岩中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和化学结构。

碎屑结构中有碎屑和胶结物。根据碎屑颗粒大小分为:

砾状结构:碎屑成分主要为岩屑,直径>2mm;如果碎屑棱角明显,则成为角砾状结构。

砂质结构:成分为矿物碎屑,直径为2~0.05mm。可细分为粗砂2~0.5 mm,中砂0.5~0.25 mm,细砂0.25~0.10 mm,微细砂0.10~0.05 mm。

粉砂质结构:成分为矿物碎屑,直径为0.05~0.005mm。

泥质结构:成分以粘土为主,直径<0.005mm。

化学结构:由各种溶解物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具有此结构。分为致密状和晶粒状。6、几种主要的沉积岩

(1)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火山喷发碎屑由空中坠落就地沉积或经一定距离的流水冲刷搬运沉积而成。根据火山碎屑粒度大体可分为:

火山集块岩:由直径>64mm的粗火山碎屑固结而成。

火山角砾岩:主要由粒径为2mm~64mm的火山碎块固结而成。

凝灰岩:主要由直径<2mm的火山灰或火山碎屑固结而成,可有黄、灰、白、棕、紫等不同颜色。

(2)沉积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mm的碎屑颗粒胶结组成。碎屑称为砾。如砾带棱角,则称角砾岩。具砾状结构。

砂岩——由2~0.05mm的砂粒胶结组成,具砂质结构。根据矿物成分可分为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颜色取决于矿物成分和混入的其它成分。砂岩的物理特性好,但养分缺少。

页岩——属粘土岩类。由颗粒直径<0.005mm的微细颗粒组成,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和少量细小的石英颗粒。致密状泥质结构,颜色多样,手感很细滑,不透水,泡不软。

(3)碳酸盐类

石灰岩——含方解石大于50%,遇稀HCl反应强烈。

白云岩——白云石大于50%,粉末遇稀HCl冒泡。

四、变质岩:

1、概念

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是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的,风化作用是在一般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的。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有三种:

温度:来源于地热、岩浆热、摩擦热。关于引起变质作用的温度的上下限不太一致,在

有水流存在时,上限为700——900度,下限为150——200度。

压力:有静压力、定向压力二种。静压力又叫围压,具有均向性。定向压力是一种侧向压力,可使岩石变形或破碎、重结晶,使矿物定向排列。

热气和热液:热气和热液中的化学物质,引起变质岩矿物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2、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由于重新结晶所形成形成的结构。

包括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和鳞片状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部分还保留原岩的结构。

3、变质岩的构造

(1)变成构造:又分为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二种:

片理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排列定向。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物平行排列所成的面称为片理面,它可以是平的,可以是波浪状的。可分为以下几类:板状构造:由微小矿物晶体定向排列成平行板状,板面平整微具光泽。

千枚构造:由细小片状矿物定向排列而成,片理面具丝绢光泽,具有小弯曲和皱纹。矿物晶粒微细,用肉眼无法识别。

片状构造:矿物呈鳞片状或柱状,平行排列,形成薄层片状,片理面粗糙。

片麻构造:由较粗的粒状矿物组成,它们和一定数量的柱状、片状矿物定向排列,形成断续条带状。

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

(2)变余构造

4、几种主要的变质岩

板岩——变质程度低,由页岩、粉砂岩等变质而来,板状构造或变余构造,有微弱光泽。

千枚岩——变质程度较板岩深,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具丝绢光泽,在岩石端面上可见到许多平行排列的薄片。

片岩:可由各种岩石变质形成,片状构造,鳞片状变晶结构。主要由片状或柱状矿物如云母、滑石、角闪石定向排列而成。

片麻岩:岩石中的柱状和粒状矿物分别呈定向排列,具有片麻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种类有石英,正长石,云母,角闪石。

大理岩:云南的大理而得名。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白色或具各种条纹,方解石大理岩遇盐酸剧烈冒泡,而白云石大理岩则反应微弱。

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组成为石英,纯石英岩多为乳白色,具脂肪光泽。

第三节地质作用

一、概述

1、地质作用

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可分为地质内营力和地质外营力。地质内营力由地球内部的能引起,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等;地质外营力主要由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引起。

3、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内力作用:地震、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

地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二、地壳的内营力作用和地貌

1、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地貌

引起海陆面积的变化。地壳上升,大陆面积扩大,海洋面积逐渐缩小;地壳下降,大陆面积逐渐缩小扩大,海洋面积逐渐扩大。

2、地壳的褶皱运动与地貌

褶皱运动:是指原来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岩层变成褶皱而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褶皱后岩层形成一个弯曲,称为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

3、地壳的断裂运动与地貌

地壳的断裂运动是岩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而产生断裂和错位现象。岩层断裂后产生断裂面。

断裂运动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就是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运动。在岩石中有规律、从横交错的裂隙就是节理。

断层:岩块岩块沿着破裂面发生了明显位移的断裂运动。可形成地垒、地堑等。

三、地壳的外营力作用和地貌

1、流水的地质作用和地貌

⑴斜坡水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貌

降雨水流沿自然坡面向下流动,可造成土壤片蚀,在低洼地可形成细沟侵蚀。

⑵暂时性洪流作用与地貌

暴雨和大量积雪瞬间形成的洪流,在通过山谷流出山口和沟口之后,形成洪积扇。暂时性的水流也可形成侵蚀沟。

⑶河流的地质作用和地貌

河流是改造地表地貌最主要的地质营力。河流所经过的线装凹地称为河谷。河谷由河床、河漫滩、谷坡、砂洲和阶地组成。

河流对河谷和河床不断进行着下切侵蚀作用,使河流加深。另外河流还使河面不断加宽。

2、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和地形

地下水存在于岩石孔隙和裂隙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对碳酸盐类岩石产生溶蚀、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形成岩溶地形,常见岩溶地形有:

(1)溶沟和石芽.发育高大,沟坡近于垂直的峰林称石林。

(2)溶洞.如广西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等,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溶洞中有大量的地下室沉积物如石笋、石钟乳、石柱等。

(3)落水洞

三、黄土和黄土地貌

1、黄土:典型黄土的质地为粉沙颗粒,呈灰黄色或黄棕色,疏松多孔,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并含有大量的碳酸钙。主要集中与黄土高原。

2、黄土地貌:主要有塬、墚、峁等侵蚀地貌。

四、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

遗迹如动物的足印、虫穴、蛋类、人类石器等。

并不是所有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生物成为化石需具有三个条件: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硬体和软体才一齐被保存下来。

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可避免遗体的氧化腐烂或被其他动物吞食。

第三,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如疏松多孔的贝壳、骨骼等被水溶液中的CaCO3、SiO2等所填充)、置换(如有机分子被CaCO3、SiO2等分子所代换)或升馏(如植物叶子、昆虫的角质外壳中的氢、氧等成分挥发逸出)等作用才能成为化石。

如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木化石(或硅化木)等。

本章重点:主要是常见造岩矿物和岩石的签别特征。造岩矿物主要有石英、正长石、白云母、辉石、角闪石、方解石、白云石。主要岩石有花岗岩、流纹岩、正长岩、玄武岩、闪长岩、砂岩、石灰岩、页岩、板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

本章难点:主要是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三大类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的含义基本一致。对结构和构造名词的理解一定要同机械设备中的名词相区别。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3、造岩矿物;

4、矿物的条痕;

5、矿物的硬度;

6、矿物的解理;

7、矿物的断口;

8、岩石;

9、岩浆岩;10、喷出岩;11、岩浆岩的结构;12、岩浆岩的构造;13、沉积岩;14、沉积岩的层理构造;15、变质岩;

16、变质岩的变晶结构;17、变质岩的变余结构18、地质作用;19、地质营力;20、褶曲;21、岩层的节理;22、岩层的断裂

二、简答题

1、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2、在土壤外业工作中,常用什么东西来测试矿物的硬度?这些东西的硬度是多少?

3、摩氏硬度计包括哪几种矿物。

4、简述石英、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的鉴别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原生矿物中哪些属于浅色矿物?哪些属于深色矿物?

6、主要的次生矿物有哪些?

7、简述方解石、白云石的主要鉴别特征和一般特征。

8、简述赤铁矿的主要鉴别特征。

9、简述岩浆岩的分类。

10、简述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的结构和构造。

11、简述正长岩、花岗岩、流纹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

12、深成岩有哪些特征?主要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

13、浅成岩有哪些特征?主要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

14、系统鉴别砾岩、砂岩和页岩。

15、简述石灰岩、白云岩的特征。

16、变质岩的定向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17、简述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的特征。

18、简述大理岩的特征。

19、如何区分大理岩和石英岩。

20、河流有哪几部分组成?

21、根据海拔高程如何划分山地的类型?

22、解理和节理有什么不同?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遗传学入学试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九九六年分子遗传学 一、请说明高等动植物的基因工程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的异同。什么是当前真核生物基因工 程的前沿?你认为目前动植物基因工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什么?(20分) 二、在遗传学的发展中模式生物的应用起了重要的作用,请用一种你最熟悉的模式生物,较 为系统地阐述应用该模式生物进行研究对分子遗传学的贡献。(15分) 三、从突变产生的机制看能否实现定向突变?试从离体和活体两种情况予以说明。(15分) 四、什么是基因组大小与C值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估计真核生物基因 组的基因数目?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否作用于基因组的大小,请阐述你的观点。(15分) 五、水稻黄矮病毒含有负链RNA基因组,在完成对该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N)序列测定的 基础上,将N的编码序列置于水稻Actl基因(是一种组成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下游,通过基因枪方法导入一个水稻的粳稻品种,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的水稻植株在攻毒试验中表现出对黄矮病毒的抗性。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以下两点: 1.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确实是由于N基因导入水稻基因组表达的结果,而不是在转化过程中由于突变造成的; 2.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是由于N基因的转录产物造成的,而不是该基因的翻译产物造成的。(20分) 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分子遗传学中广泛地用于各类研究,请具体地说明限制性内切酶在 研究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15分)

199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分子遗传学(A卷) 一、在通过测序获得一个基因组克隆的DNA序列后,怎样才能了解该序列可能具有的基因功能,请提出你的研究方案。(20分) 二、请简单介绍你的硕士论文研究(或相当于硕士论文研究)的工作。如果这些工作涉及分子遗传学,请提出你深入研究的设想;如果你以前的工作与分子遗传学无关,也请你提出深入到分子水平的设想。(20分) 三、请指出目前阶段基因工程技术的局限性,并分析这些局限性的原因(你可以在人类基因冶疗,动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来回答,也可以都回答)。(20分) 四、请说明基因组计划与生物技术的关系。(20分) 五、请说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在分子水平上的特征。(20分)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2010年中科院土壤学复试题目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土壤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75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9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以下属于粘土矿物的是:( ) A.斜长石 B.石英 C.伊利石 D.正长石 2. 土壤的容重一般为()。 A. <0.8 g/cm3 B. 0.8-2 g/cm3 C. 2-2.5 g/cm3 D. >2.5 g/cm3 3. 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种植水稻后,土壤中的pH值会发生变化,pH值会()。 A. 南方变高,北方变低 B. 南方变低,北方变高 C. 同时升高 D. 同时降低 4. 一般土壤中所含的主要原生矿物为()。 A. 石英 B.高岭石 C. 水云母 D. 蒙脱石 5. 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结构体为()。 A. 块状 B. 核状 C. 柱状 D. 团粒状 科目名称:土壤学第1页共4页

6. 土壤有效水的计算一般为()。 A. 凋萎系数减去田间持水量 B. 田间持水量减去凋萎系数 C. 饱和含水量减去凋萎系数 D. 饱和含水量减去田间持水量 7. 石灰可用于改良()。 A. 盐土 B. 酸性土 C. 碱性土 D. 中性土 8. 土壤缓冲性能最强的土壤为:() A. 壤土 B. 砂土 C. 粘土 D. 砂壤土 9. 土壤塑性出现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含水量的()。 A. 上塑限 B. 下塑限 C. 塑性指数 D. 流限 10.在水平状态下,水分在不(非)饱和流动中的主要推动力为()。 A. 溶质势 B. 温度势 C. 基质势 D. 压力 .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土壤科学三大学派中,其中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的最大贡献是产生并推动了______工业的发展。 2.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3. 气候南涝北旱、土壤PH南_________北___________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 4. 生产上秸秆还田时,往往需要配合施用一定量的无机氮肥,其目的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5. 土壤潜性酸可划分为pH NaCl表示的______酸度以及pH NaOAC表示的______酸度两种。 科目名称:土壤学第2页共4页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2017年中科院遗传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遗传学》考试大纲 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等。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遗传学有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掌握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和应用,熟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并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熟练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了解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概念,了解遗传学研究相关的新技术。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遗传学计算题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染色体遗传学与细胞遗传学 1.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与意义; 2.掌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了解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中的行为; 3.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4.掌握染色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装与结构模型。

(二)经典遗传学 1.熟练掌握孟德尔的遗传分离定律和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 2.了解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主要类型,理解伴性遗传规律; 3.熟练运用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进行重组频率的计算,掌握三点测交法的原理与应用; 4.掌握谱系的遗传分析方法; 5.理解遗传互补检测的原理,熟练掌握遗传互补检测的原理与应用; 6.理解剂量补偿效应的概念; 7.熟练掌握基因型(genotype)、表现型(phenotype)、外显率(penetrance)、表现度(expressivity)等概念,掌握表型比率的计算方法; 8.掌握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 9.了解基因突变互作的主要类型与原理。 (三)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熟练掌握DNA双螺旋模型。了解DNA的其它构型; 2.了解基因概念的发展,掌握基因的类型,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3.掌握基因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对应关系; 4.理解等位基因、等位突变的性质与特点; 5.了解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的类型与特点; 6.理解基因家族的概念; 7.了解基因的丢失、扩增、重排的特点与意义; 8.掌握重组测验进行基因定位的原理,理解图位克隆的原理,了解遗 传拯救(rescue)或分子遗传互补实验确定基因功能的原理。 (四)遗传重组与遗传分析 1.掌握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的原理与特点; 2.熟练掌握遗传重组作图的原理与应用; 3.掌握缺失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名单、备考经验

一、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基础学院之一。著名自然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任名誉院长,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江桂斌院士任院长。师资队伍及科研遵循“三统一、四融合”的科教融合办学方针,资环学院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办,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植物研究所协办。学院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具有多个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除了可申请教育部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还可以申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同时,实行“研究助理”、“管理助理”和“教学助理”制度,有利地保证了研究生正常生活与学习需求。 资源与环境学院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30名(包括: 预计接9收推免生10名;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约4名;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约4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842土壤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黄昌勇、徐建明主编.土壤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821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下册),武汉大学,第五版,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复试原则 1.英语测试。满分100分,包括:英文自我介绍(不超过3分钟)(20分)、英文听力会话(30分)、科技文献翻译(50分)。 评分标准:从语法、词汇、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考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业务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包括:本科阶段课程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专业知识问答。 评分标准: (1)现有专业知识与硕士期间计划从事的科研活动的吻合程度(20分) (2)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扎实程度(20分) (3)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兴趣(20分) (4)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20分) (5)科研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素质(20分) 3.复试成绩 = 英语测试成绩× 30﹪+业务能力测试成绩× 70﹪ 六、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原则以及录取名单(2018) 录取成绩= (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录取原则: 1.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成绩未达到60分者,不予录取。 4.各专业按录取成绩择优录取。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等信息汇总

一、动物研究所简介 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贡献卓著。1962年由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目前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有馆藏量近800万号的动物标本馆;还建立了国家动物博物馆,以及众多的野外观察研究台站和基地。研究所主要定位在围绕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及其人与自然协调并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有害动物控制、资源动物可持续利用、动物疾病预警与防控、生殖与发育生物学、动物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动物研究所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二,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五,在2005年及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动物研究所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工作;1988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定单位;1997年、200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动物研究所“生态学”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2011年,生态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四个学科被中科院评为重点学科。2010年,增设生物工程硕士培养点;2011年,成功增列生物医学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2014年,成功增列基因组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2016年,成功增列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术型博士培养点。2017年,成功增列再生医学博士及硕士培养点。现有在学研究生600多人。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岩溶水

浅析岩溶水的发育及南北差异 摘要: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与差异性溶蚀存在很大关系。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含水系統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其对可溶性介质的改造是地下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地理、气候及介质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岩溶及岩溶水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最近里面我国岩溶及的不节制的开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岩溶水出现了污染现象。 关键字:差异行溶蚀地下水含水系統南北差异污染 引言: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这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相差不大。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統,水量大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岩溶水是采矿的巨大威胁。易于发生渗漏的岩溶化岩层,则给修建水利工程带来复杂的问题。我国可溶岩分布约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及岩溶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岩溶水的污染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对岩溶水的防污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赋存并运移与岩溶化岩层的水称为岩溶水,也称喀斯特水。岩溶化过程实际上是水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其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岩层具有可溶性、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及水是流动的。 可溶性岩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钙、镁碳酸盐,其溶解能力很弱。但是当CO2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或者水中很有其他酸时,对碳酸盐才有明显的溶解能力。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式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具有化学侵蚀性的书进入可溶岩层中,对原有的狭小通道进行扩展。原始的地下水通道包括各种规模的构造裂隙和原生孔隙,地下水主要流动循环与各种规模的裂隙之中,流动与裂隙中的地下水不断对裂隙壁面进行溶蚀,所溶蚀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道被加宽。 由于裂隙通道规模上的差异引起水流的分配的不均匀性,导致裂隙溶蚀扩展上的差别为差异性溶蚀。岩溶发育分为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起动阶段:地下水对介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水流通道比较狭窄,地下水几乎没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发育比较慢。随着水流越来越集中的正反馈机制的加强,岩溶的演化加快。当主体通道的宽度达到5——50mm时,紊流开始出现,地下水开始具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演化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蚀变得愈益重要。地下开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差异集降水。随着介质倒水能力迅速的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干涸,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通道争夺水流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不同地下河系发生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停滞衰亡阶段:随着地下水位的总体下降和水力坡度的逐渐降低,地下水的溶蚀能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岩溶发育呈停滞状态。 三、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岩溶水的特征:1. 水量丰富但分布不均一;

2017年中科院土壤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 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 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 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 分布和土面蒸发

中科院考博土壤学名词解释(生态学方向)

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发生土壤学指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风化的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 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而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为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为土壤剖面,其深度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同时不断的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有效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土壤原生矿物:指那些进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硅氧四面体: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构成。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的底,硅离子位于3个氧离子之上中心低凹处,第4个氧离子位于硅离子的顶部。 铝氧八面体:1个铝离子和6个氧离子构成。6个氧离子排成2层,每层都有3个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替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空穴内。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有机质土壤:把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土壤腐殖质(humus):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和。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到达土壤有机质所需的时间。 激发效应:当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它分为正负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能加速土壤微生物碳的周转,引起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加速原有有机质的分解。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根圈(rhizosphere)植物根系及其所影响的范围。 根/土比值: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菌根(mycorrhiza):存在于一些树木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菌根的共生联合体。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容积)的质量。2.6-2.7g/cm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空隙)的质量或重量,1-1.5g/cm3。浸水容重:干土质量除以沉淀体积,反映浸水条件下土壤结构状态和淀实程度。 土壤孔隙度:全部空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空隙比:土壤空隙容积除以土粒容积。 单粒:固相骨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的存在。 复粒:在质地粘重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中,许多单粒相互聚集成复粒。 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结构: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是指流动的侵蚀性水流与可溶的岩石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和 由此产生的结果。其作用包括化学溶解、沉淀、水流冲饰,重力崩塌及生物溶蚀等;作用结果指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溶沟、石芽、溶槽、落水洞、漏斗、洼地、峰林等地表形态和溶孔、溶隙、溶洞、管道等地下空间。 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与其它类型的地下水相比,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断改造其赋存环境,通过溶蚀的分异作用,使含水空间及本身的赋存趋于不均一性,常造成岩溶区地表严重缺水,而深部地下水富集并趋于“地下河系化”的现象。 岩溶水的基本特点是: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具有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一、岩溶水分布的不均一性 岩溶水的不均一性是指岩溶含水系统中不同地段富水的差异性 和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它是由于岩溶发育过程中的分异作用造成的,而且其不均一程度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水的不均一性不但给岩溶水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带来困难,而且也控制了岩溶地区一些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发展,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常沿抽水降

落漏斗的长轴方向延伸;污染质在岩溶含水层中的扩散晕,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甚至线状分布。 二、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 碳酸盐岩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岩溶含水层,在那些岩溶不发育,岩块致密,仍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地区或地段,实际上是碳酸盐岩地区的“相对隔水层”。 岩溶水含水体中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层面等扩散流介质,溶蚀大裂隙含水介质和管道流介质,可以根据它们各自在岩体中所占的比例大小来划分岩溶含水层类型。 三、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岩溶含水体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所以导致岩溶水的运动非常复杂多变,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层流和紊流并存;在压流和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 岩溶水的运动速度变化很大,因此其流态变化也很复杂。在溶孔、溶隙中,地下水缓慢地渗流,水流流态属于层流状态;而在溶洞、暗河等岩溶管道中,地下水流速大,最快可达 2400m /h,显然处于紊流状态;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大裂隙中则多显示过渡的混合流状态。 四、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1、溶孔裂隙水 ( 1)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岩溶水量、水位等动态滞后于降雨可达数月之久。

土壤学

土壤学

1.《土壤学》(第二版),西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2.《土壤学》(上、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 3.《区域土壤地理》,刘世全、张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土壤》,席承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四川土壤》,四川省农业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7.《土壤学》,罗汝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8.《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 9.《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劳家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13.《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张凤荣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土壤肥料学》,王介元,王昌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5.《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16.《英汉土壤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1975 17.《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18.《基础土壤学》,熊顺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19.《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0.《土壤环境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1.《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3.《The Natural and Properties of Soils(Eleventh Edition)》,Brandy,N.C. and Well,R.R, prentice Hall 24.《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Tan,K.H., Marcel Dekker,1994 25.《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Paul,E.A.and Clark,F.E.,Academic Press,1996 26.《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27.《土壤物理学(附实验指导)》,华孟,王坚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28.《土壤溶质运动》,李韵珠,李保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29.《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 30.《土壤地理研究法》,赵其国,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 31.《土壤学》,林大仪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2.《土壤肥料学》,范业宽、叶坤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3.《土壤肥料学》,吴礼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4.《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讲授纲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 第一章绪论 向上 目的要求: 使得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教学内容: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年考研土壤学真题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年考研土壤学真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土壤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 18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计 30 分) 1、同晶替代 2、腐殖化系数 3、土壤萎蔫系数 4、土壤热容量 5、土壤自净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计 20 分) 1、土壤矿物按矿物的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_________ 。 2、土壤微生物根据其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将其分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

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和_________ 。 3、土壤孔度通常是根据土壤容重和密度来计算的,其计算公式是 _________。 4、土壤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水分运动,分别是饱和水流、非饱和水流和_________ 。 5、中国土壤质地分类中细粘粒的粒径是_________ 。 6、在强酸性土壤中,土壤活性酸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 。 7、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_________ 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 8、一般来说,含高岭石较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较_________ 。 9、土壤的粘结性是指同种物质或同种分子相互吸引而粘结的性质,而土壤的粘着性则是指_________ 性质。 10、悬迁作用又称为_________ ,它是指土体内的硅酸盐粘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悬液的迁移。 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20 分) 1、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2、简述土壤微生物在硫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及土壤硫素损失的途径。

土壤学重点

在风化和成土 被另外一种大小相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形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称为~。 使其成为复杂的腐殖质过程。 数量与性质随土壤pH PH越大,负电 PH越大,电荷密度越大。 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 1~100nm的固体小颗粒 指定某一个离子所言,其他同时存在的离子都称为这个离子的互离子 离子的有效度 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表现出来的酸度 >> 性盐类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H+和Al3+被浸提液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 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PH值单位所需要的碱量或酸量。 g/cm3表示。

4℃水的密度之比或单位体积土粒重量与4℃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10nm之间,近似于球形的疏松的多孔的小土团,蚯蚓粪就是团粒结构。 (过程)作用 土壤在105~110℃范围内,烘至恒重时所移去的水分子称为~。 是指土壤吸水达到最大吸湿水量后,土壤外面仍然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在吸湿水层外部,再吸附一部分液态水而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称为膜状水。(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靠土粒表面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引力,吸附在土粒外面的气态水分(无效 即土壤水在各 种力的作用下,它的势能(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田间土壤水分因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获得的位能不相同,这里受重力影响引起的势能变化叫重力势,可正 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能否被植物吸收及其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变化土壤水分以气态水向近地大气中扩散的过程称为土面蒸发。 1.氧气含量显著低于大气 2.CO2含量显著高于大气(根系呼吸放出O2、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土壤中存在碳酸盐与酸释放O2) 3.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4.土壤中存 O2,同时放出CO2的扩散过程。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指单位厚度(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每秒钟经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卡数。孔隙度大,导热率小土》水》空 1℃的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得单位体积1cm3的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空>土>水 砂土的容重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一般认为动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人类生产活动。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总结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 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