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泥皮画” 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

首创“泥皮画” 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
首创“泥皮画” 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

【链接】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

【导语】谈起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不少专家称其为“中国第二敦煌”,现存的5000多平米的克孜尔壁画,更是国家瑰宝。

【正文】克孜尔石窟壁画包含了诸多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经变图画,同时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如古代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飞禽走兽等等。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虽然不少游客来到克孜尔石窟游玩,但为了保护文物,仅有很少一部分洞窟开放。

【同期】新疆龟兹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国领(男汉)

“我们9个石窟具有开放条件的目前只有四处,现在开放只有2处。”

【标题】首创“泥皮画”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独创)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江波报道

【导语】在开放的石窟里,大多壁画已不完整,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游客不能尽情领略克孜尔石窟的全貌。但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却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美术老师——丘娜,退休后的她首创出“泥皮画”,用来复原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

【正文】一见到我们的记者,丘娜便讲起了“泥皮画”的故事。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

“这个地方都脱落了,这个照片上面我自己给它加上去,加成了像塔一样的佛祖的舍利,八王争舍利这样一个故事。”

【正文】丘娜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和丈夫看了德国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回归展览,而所谓回归画展实际上是图片展,这让丘娜很失望,于是丘娜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德国人可以把石窟壁画切割、运走,自己为什么不能复原这些壁画呢。丘娜的想法引起了丈夫赵宵虎的共鸣,经过捣碎和泥、晾干、打磨,赵宵虎为丘娜制作出一批适合绘画的泥坯。

【同期】丘娜的丈夫赵宵虎(男汉)

“第一要用那个板子木板做那个衬板,在木板上用不规则的苯板,粘结实干了以后,泥巴和胶调在一块刷上去,画之前要用那个细沙子把它表面细沙子很好的打磨。画因为它上文物嘛,我们当然做的文物上不能复制的,我们要把它的效果做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它。”【正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丘娜和丈夫共同完成了近70幅“泥皮画”,还有部分“泥皮画”送到了北京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泥皮画”,了解克孜尔石窟壁画,丘娜和丈夫还在自家院里建了一个100多平米的画室。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女汉)

“我们开辟这个画廊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到这个画室里面来,了解龟兹文化了解这个拜城克孜尔壁画的这种历史再就是弘扬龟兹文化吧,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不可缺的部分。”

【正文】目前,画室已经建好,丘娜和丈夫还打算对当地喜欢绘画的孩子进行免费指导。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Guide words of thousand Buddha cave in Kizil 编订:JinTai College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新疆的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的有名景点之一,很多来自各地的 游客慕名来参观,导游也要做好克孜尔千佛洞景点的详细介绍。下面是小泰整理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章1: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 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

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 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 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

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成、周伟强 七、课程简介: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各类丰富多彩的壁画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美术、建筑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壁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外,更遭到自然因素的侵蚀,损坏极为严重,同时壁画又是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因此,壁画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也是文物保护中比较复杂的,难度较大的一个分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壁画保护基本理论与方法,能把“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地、灵活地运用于壁画的保护研究工作中。并在一定的深度及广度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讲授我国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墓葬壁画、宫殿壁画、岩画的保护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取得的成果,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类壁画或岩画保护修复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壁画产生与发展 一、壁画形式 1.宫殿壁画 2.寺观壁画 3.石窟壁画 4.墓葬壁画 5.干壁画与湿壁画 6.镶嵌壁画

7.岩画 二、佛教与石窟壁画 1.石窟寺的发展 2.中国石窟彩绘泥塑造像 3.石窟寺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 第二节壁画保护内容与原则 一、石窟壁画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二、石窟壁画保护的原则、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前期研究 (二)修复工程的实施 (三)保护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 2.少干预原则 3.可逆性原则 4.预防为主原则 5.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原则 第二章壁画赋予环境 第一节地质环境对壁画的影响 一、地质环境简介 二、地质环境与石窟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 三、地质环境与石窟壁画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壁画气象环境的影响 一、温度 (一)温度的直接破坏作用 (二)温度的间接破坏作用 二、湿度 (一)湿度因素引起的壁画颜料变色 (二)湿度与壁画酥碱 (三)胶结材料的老化 (四)对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的影响

龟兹石窟:遗存丰富盗损严重

龟兹石窟:遗存丰富盗损严重 作者:朱建军 来源:《丝绸之路》 2018年第9期 一门一洞天,一佛一世界。2018年7月1~12日,“青年学者丝路行”的学者们在新疆考 察了85个洞窟、5处佛教遗址和4家博物馆,所到之处无不体会到佛教遗存的丰富与辉煌,同 时也为文化遗产受到人类和自然破坏而深感惋惜和痛心。 班固在《汉书》中写到:“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酐弥、 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龟兹地处中亚腹地 塔里木盆地之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历史上一度成为西域佛 教文化的中心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源于印度 的佛教约在公元前后传入龟兹,至3世纪中叶,已在龟兹得到广泛的传布,并不断有身为龟兹 王族的僧侣、居士外出传译经典。4世纪后,龟兹佛教进一步兴盛起来,其境内建造了甚多寺 院和其他佛教建筑。后来尽管随着政局动荡,佛教在龟兹兴衰起伏不一,但直到11世纪后龟兹回鹘改信伊斯兰教,佛教才在龟兹始告结束。佛教流布龟兹千余载,这里不仅是西域佛教中心,也是张骞所记“西域三十六国”中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地区。因此,它还是佛教东传的中心节点,“道流西域,名被东国”的鸠摩罗什,译经长安,使更多汉文版的佛教典籍得以在中原地区流传。它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最早的开凿地,拥有比敦煌莫高窟年代更加久远、中外文化交融痕 迹更为明显的石窟艺术,对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青年学者丝路行”学术顾问、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介绍,龟兹仅遗存的洞窟就 有700余个,近1万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和部分彩绘泥塑,以及独特的石窟建筑样式。现有遗存中,规模较大、保存相对比较完好的石窟有9处,即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 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玛扎伯哈石窟、阿艾石窟和托乎克拉艾肯石窟。 徐永明说:“岁月流转,丝路沧桑。今天那些散落在戈壁滩上的龟兹石窟,依然在述说着 龟兹所书写的古丝路文明”。 龟兹石窟的重新发现与外国探险队的觊觎 克孜尔千佛洞在历经几百年后,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新被世人发现。著名史地学 家徐松著的《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有关克孜尔千佛洞的情况。19世纪初,库车人沙希阿里在 克孜尔千佛洞遗址内发掘出佛经残片数页,其中有婆罗迷文佛经残片《十诵律》。 最早到达克孜尔千佛洞的是俄国人。在克孜尔后山区第213窟西壁上有几行用铅笔题写的 俄文,时间是1879年1月15日。在谷西区第38窟左甬道券顶上也有俄文铅笔题记,时间是1893年。 1903年4月15~23日,日本大谷光瑞第一次考察队的渡边哲信和堀贤雄在克孜尔千佛洞活动。他们在洞窟中清理出不少木简和文书残纸。渡边哲信割走了少量小块壁画。 1906年,法国伯希和率领的考察队在库车停留了几个月,考察了克孜尔千佛洞。 1906~1907年,别列佐夫斯基率领考察队到库车地区,考察了克孜尔等石窟,并揭取过壁画。

克孜尔千佛洞

一、克孜尔千佛洞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东距库车县城约69千米。据考证,库车县在2000年前曾是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龟兹国在汉唐之际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境内曾居住的民族有羌、塞、月氏、乌孙、匈奴、突厥、回纥和汉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 在进入景区之前呢,希望大家注意,不要将摄像机带入景区,因为在文物景区内是不允许摄像的,大家可以把摄像机放在车上,我们的司机可以先替大家保管。在游览过程中请不要四处攀登,更不能在文物上乱刻画。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去未开放区或悬崖边游览。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克孜尔千佛洞了。它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前后,现有编号的洞窟236个,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石窟寺建筑以及雕塑毁坏严重,仅有一部分壁画保存较好。目前存有壁画的洞窟大约有80个。壁画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建筑风格是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壁画的绘画艺术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结构图等古龟兹风格。克孜尔千佛洞按照自然区域可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四个区。总体延伸大约有3公里。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这一尊塑像,就是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古龟兹国。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又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去迎接他,并专门为他铸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秦王封他为国师。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千佛洞按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在就请大家与我随阶而上,一段一段的游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47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一个。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的壁画有禅定、涅槃以及天宫伎乐图。它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初创期。 我们进入的38号窟是一个音乐窟,壁画上绘有大量的龟兹乐舞。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个洞窟建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末,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发展期。 代表繁盛期的洞窟是8号窟。这里面讲的大部分是因缘故事。大家请看这个菱格因缘图,有谁能给我们大家讲一下这幅壁画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上面画的是猴子捧着蜜献给佛,佛说蜜里有虫,猴子就把虫从蜜里面取出,然后又献给佛。这时,佛又说蜜太浓了,猴子就在蜜里加泉水减小蜜的浓度,再一次的把蜜献给佛。这一次,佛和他的众弟子喝了猴子捧来的蜜汁。所谓乐极生悲,猴子开心的不得了,一不小心,跌入了水坑,淹死了。因为他前身奉过佛,来生就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18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衰落时期的代表。在这一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汉题以及遗物。由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加之库木吐拉石窟寺群兴盛,龟兹佛教中心也随之转移至龟兹都城。并且在伊斯兰教取代龟兹佛教以后,克孜尔洞窟便湮没了。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2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

首创“泥皮画” 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

【链接】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 【导语】谈起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不少专家称其为“中国第二敦煌”,现存的5000多平米的克孜尔壁画,更是国家瑰宝。 【正文】克孜尔石窟壁画包含了诸多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经变图画,同时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如古代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飞禽走兽等等。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虽然不少游客来到克孜尔石窟游玩,但为了保护文物,仅有很少一部分洞窟开放。 【同期】新疆龟兹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国领(男汉) “我们9个石窟具有开放条件的目前只有四处,现在开放只有2处。” 【标题】首创“泥皮画”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独创)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江波报道 【导语】在开放的石窟里,大多壁画已不完整,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游客不能尽情领略克孜尔石窟的全貌。但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却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美术老师——丘娜,退休后的她首创出“泥皮画”,用来复原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 【正文】一见到我们的记者,丘娜便讲起了“泥皮画”的故事。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 “这个地方都脱落了,这个照片上面我自己给它加上去,加成了像塔一样的佛祖的舍利,八王争舍利这样一个故事。” 【正文】丘娜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和丈夫看了德国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回归展览,而所谓回归画展实际上是图片展,这让丘娜很失望,于是丘娜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德国人可以把石窟壁画切割、运走,自己为什么不能复原这些壁画呢。丘娜的想法引起了丈夫赵宵虎的共鸣,经过捣碎和泥、晾干、打磨,赵宵虎为丘娜制作出一批适合绘画的泥坯。 【同期】丘娜的丈夫赵宵虎(男汉) “第一要用那个板子木板做那个衬板,在木板上用不规则的苯板,粘结实干了以后,泥巴和胶调在一块刷上去,画之前要用那个细沙子把它表面细沙子很好的打磨。画因为它上文物嘛,我们当然做的文物上不能复制的,我们要把它的效果做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它。”【正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丘娜和丈夫共同完成了近70幅“泥皮画”,还有部分“泥皮画”送到了北京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泥皮画”,了解克孜尔石窟壁画,丘娜和丈夫还在自家院里建了一个100多平米的画室。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女汉) “我们开辟这个画廊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到这个画室里面来,了解龟兹文化了解这个拜城克孜尔壁画的这种历史再就是弘扬龟兹文化吧,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不可缺的部分。” 【正文】目前,画室已经建好,丘娜和丈夫还打算对当地喜欢绘画的孩子进行免费指导。

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4665666.html, 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 作者:马丽 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4期 【摘要】红云山悬空寺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有明清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 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绘画技巧、观赏性、内容题材与儒释道三教合一四个方面,对红云山壁画做了详尽的阐述,以此指出其具有的独特艺术性。 【关键词】石窟壁画;艺术性;三教合一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51-02 红云山悬空寺位于陕北榆林市城南约55公里的陌崖底村西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作为陕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已历经数百年的宗教传承,于2008年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榆林市志记载,罗兀城悬空寺石窟,宋代即凿有石窟,屯兵防守罗兀城。元代,石窟改建为寺观,称悬空寺。悬空寺现有大小石窟17处,以万佛洞窟规模最为庞大。万佛洞内宽12.7米,深13.5米,高5.1米。窟中有左右两个四方形石柱作为主要的支撑体,石柱周长均为8.8米。洞内现残存壁画约160平米左右,包括左右石柱正面的僧人、供养画像各1幅;石柱内侧的朝元图2幅;以及石柱外侧与背面和北壁的万尊佛像彩绘。石窟内壁画,绘制于明代,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设色典雅,所描绘形象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极为优美,可为观者提供美的艺术享受。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技法的娴熟性 作为寺庙壁画,万佛洞石窟壁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首先,它的造型准确,具有高超的写实性。画在方形石柱正面的僧人图,是该洞内写实手法较完善的一幅作品。画面中,僧人身着红色僧衣,外搭黄色袈裟,手捻佛珠,面容安详中正,盘腿而坐,面部胡茬清晰可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次,该处壁画用线古法,铁线描及兰叶描两种线条交替出现,显现出生动、流畅、刚劲的线条样式。线描技巧手法老练、纯熟,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南柱内侧面的朝元图(图1)中,虽然人物众多,但在线条多而不乱,流畅生动,体现了众仙朝圣的衣袂飘飘。再从壁画用色上分析,该处壁画设色典雅,用色遵从古代壁画的用色习惯,以青、黄、赤、白、黑作为主要的色彩,以青绿色和白色为主调,施以朱红作为点缀。设色运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染色手法,层层渲染,厚涂处色彩沉稳典雅,薄处色彩细腻且变化丰富,体现了高超的色彩控制能力,营造出典雅的色彩意境。 二、万佛生动的观赏性 万佛洞壁画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从它的整体壁画可见其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营造理念,展示了千佛生动的观赏性。首先,从该处壁画构图分析,整处壁画构图密实饱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绘画风格的分析

2019·02 克孜尔石窟拥有许多享誉中外的优秀壁画,这些壁画具有个性鲜明的绘画风格,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壁画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遗留保存着数万平方米的面积。通过对壁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壁画是属于故事型,有些壁画是属于创作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画法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性,且融合各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因此,人们常称克孜尔石窟是第二个敦煌。由于其将我国的佛教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巧妙结合,所以对我国当前的石窟艺术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色彩艺术表现分析 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开始出现,当时的绘画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人们在进行创作时使用多种不同颜色,体现出立体美。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五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作品颜色给人非常柔和的感觉,在光线衬托之下可以更好地体现轮廓美,使得整个绘画作品变得更加形象,人物也变得更加饱满。在发展期,克孜尔石窟绘画出现了非常强的对比色彩,许多创作者通常会利用红色等来进行颜色搭配,还会根据绘画现实需求对不同颜色进行调配,这就使得整个色彩变得更加具有主观性。例如,在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人物进行塑造时,人物肤色常常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颜色,通过蓝色绘画头像来体现人物的头发,这就使得色彩变得更加艳丽,富有层次感。公元七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的绘画技术进入了全盛时期,绘画过程中采用了许多不同手法,例如对比手法、色彩调和手法,这些手法对人物表达都起到了惟妙惟肖的作用。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有些人物绘画已经开始逐渐褪色,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在创作时,一些创作者还会将金箔或者金粉用于壁画的创作之中,这就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闪闪发光,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远望蔚为壮观。公元八世纪至公元九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绘画已经走入了衰落时期,此时色彩更加倾向于艳丽,虽然依然采用了对比方式但是却没有了以往的神韵,这就使得色彩协调出现了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克孜尔石窟色彩采用了比较鲜明的个性色彩,基本是黄色和红色,其主观的色彩和色彩的关系对作品整体表达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克孜尔石窟壁画整体非常斑斓,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这也表现出了当时艺术家对色彩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在经历了一千多年时光之后,克孜尔石窟壁画色彩结构依旧给人一种波澜壮阔感觉,给人一种独特韵味,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东方的色彩艺术。克孜尔石窟广大画家可以通过色彩相互搭配使得整个作品的情绪登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升壁画审美效果。总而言之,克孜尔石窟壁画运用非常艳丽的色彩,保证非常庄重的风格,有效地强化表达力,并且通过许多花朵状的图画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以确保色彩之间的平衡。 (二)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线条美 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线条是最为基础的艺术元素,也是绘画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人物图像和绘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石窟中的线条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这就为图画赋予了生命内涵。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壁画中的线条粗细并不一致,各线条之间又相互搭配,整个壁画表现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对图案和人物进行描写时,所使用的线条也比较一致,线条的使用力度也非常均匀,给人一种非常厚重的感觉,通过线条就可以对人物进行简单区分。通过对人物五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物五官线条非常细腻,肢体充满了弹性,通过非常浓厚的色彩勾画衣物褶皱,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所有壁画之中,“曹衣出水”式线条运用最为成功的一幅壁画的线条相对复杂,线条之间的排列也非常紧密,可以使人物结构和衣服结构进行紧密相连,这也体现了佛教中菩萨和佛陀的人物形象。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屈铁盘丝”式线条表现形式比较丰富,这种线条艺术是外来艺术和古代壁画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能够为中国绘画提供借鉴作用,对佛教绘画中的线条艺术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阴刻线是石窟壁画中特色线条之一,主要通过锐气刻画人物轮廓,利用打型设色将作品绘画出来。画家可以通过阴刻线手法绘画出简洁明快的画面,将人物造型勾勒出来,且人物造型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线条的运用十分巧妙,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来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很多绘画创作者借鉴,为我国绘画艺术史中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绘画风格的分析 殷郭佳伟 摘要:克孜尔石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瑰宝,也是我国佛教重要的文化遗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的绘画艺术不仅结合了本土文化思想,而且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是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重要代表。在这里,佛教文化、波斯文化融为一体,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风格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风格 127

克孜尔石窟第83窟

克孜尔石窟第83窟《优陀羡王缘》简介 龟兹石窟群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它是一条壁画长廊,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现存诸石窟中都居于首位。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库车县境。两县古为龟兹国,为西域佛教中心,是新疆洞窟最多、壁画最完整的石窟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83窟的造窟约在公元4世纪,其根据是从与83窟紧邻的形制相同,且在同高度壁面上的84窟侧壁下部遗存泥皮麦草里提取的标本进行碳14化验,结果是公元350年上下。我们将克孜尔石窟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创期、发展期、繁盛期

和衰落期,而从上述碳14测定看,方形窟修建在初创期和发展期,属克孜尔前期洞窟。 克孜尔第83窟《优陀羡王缘》壁画画面是:中央为坐于折背高台座上的优陀羡王,其形体高大,他左手支颐,虽然面部已不清,但仍能感到是在沉思,是一个忧郁的表情。他身后横放一弓形箜篌,右手摊放腿上,是一个因故停止弹奏的瞬间形态。优陀羡王的左手边是有相夫人,她上身袒露,丰乳突显,胯部仅遮三角花带和短纱,双腿赤裸,头挽大花鬘,耳佩大环挡,项挂璎珞,着臂钏,手、脚均佩串珠环饰。佩饰虽不多,但仍显示出雍容华贵的风采。有相夫人双手各执彩帛一端,一扬一落,头向右倾,腰向后收,右腿向前直伸,左腿后提,身体呈三道弯曲线,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舞姿,表现了有相夫人娇媚婀娜的倩影,流露出无限的美感。她的上部有两名女性侍者,左手边还有一个端盆的女侍者。优陀羡王身下有两人,似是观舞者,他的身后上部有一人持剃刀为一女性剃发,下部也有一组剃度的场面。 这幅图展示了两个内容:一是优陀羡王为有相夫人弹琴,夫人跳舞,在舞兴酣浓之时,王观出夫人的“死相”,随即舍琴,惨然长叹。主要画面表现了这个悲悯的情节。第二个内容是剃度的场面,说明有相夫人在得知噩耗后出家为尼,以求升天。画面人物不多,但主要情节都交代清楚,主题思想也表现得十分透辟。特别是优陀羡王沉思忧郁与有相夫人忘形得意的欢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艺术性格极佳。 《杂宝藏经》卷10中记录这一故事说道:昔优陀羡王有大智慧,其夫人有相,深得王爱。国法规定,王者不应弹琴娱乐。一天,夫人恃己宠爱请王弹琴,而举手自舞。王观夫人舞,放琴而叹。经夫人再三询问乃告曰:“尔向起舞,死相外现,计其余命,不过七日。”有相即出家,并与王约定,升天后再会。七日命终,生于天宫,来会国王。于是,优陀羡王舍王位而出家。 《杂宝藏经〃优陀羡王缘》由两部分故事组成。前段叙述的就是优陀羡王与有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一〉

第八講──魏晉南北朝石窟壁畫〈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很重視的美術活動及題材是佛教繪畫。 佛教?佛教是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佛教並不是中國本生的宗教,它於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印度。於公元紀元元年,東、西漢之間傳入中國,佛教在漢朝流傳並不廣,信徒也不多,主要因為當時國家統一,儒學盛行,佛教沒有發展的空間,傳教的人大多是中亞人或中亞僑民的後裔。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漢帝國分崩瓦解,儒學衰弱,佛學趁勢而起,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世局混亂,戰爭不停,人民倍受痛苦,需要精神的寄托與慰藉,佛教有供膜拜的佛、菩薩、教義和修行的方法,只要信佛可以得到解脫,滿足各種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來得正逢其時,因而廣受歡迎。另一原因是魏晉之際,玄學─「玄遠、形而上哲理之學」興起,學者、士大夫之流喜歡清談,各種玄遠以及不著邊際的學問都可做為清談的內容,佛學因此吸引了知識份子的興趣,並對佛教加以探討研究。這種情形在南方尤甚,不僅佛教的地位提高了,而且也出現高僧,翻譯佛經,解釋教義,將佛教中國化。所以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生根開花,以及本土化的時期。 東晉至南北朝時,佛教組織急劇發展,在南朝的梁朝達到極盛,僧尼八萬餘人,僅京師一地就有寺廟五百餘所,達到空前盛況。北朝的胡族君主也大力弘揚佛法,奉佛教為國教。 佛教的教義 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認為人生在世有諸多苦情,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循環,唯有解脫生死,對人生一無所求,所謂「四大皆空」即是看破生.老.病.死,才有可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極樂境界,也就是所謂「涅槃淨境」。佛教認為每個人皆可成佛,要成佛必需透過各種修養方式。如何達到「涅槃淨境」,不同的修養方式的主張,演變出不同的佛教宗派以及教義。自古以來佛教就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教義在於普渡眾生,『小乘』則注重個人的修行悟道。『大乘』流行於中國、日本,『小乘』則流行在東南亞洲一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無論哲學、宗教、文學、音樂、美術都受到佛學的衝激,豐富了它的內容以及想像、思考能力。在美術方面,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建築樣式,以及雕塑製作的技術。佛教藝術的導入,導致中國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重大的變革與進展。 石窟壁畫 犍陀羅風格 圖:【希臘雕刻及犍陀羅佛像】,佛教雖然在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古印度,但因為早期沒有崇拜偶像的傳統,因此一直到八百年後的公元二世紀,才有以佛教為題裁的藝術形式的產生。佛教造像首先產生於印度西北的犍陀羅〈Ganelhara〉這個地方,鄰近現代的阿富汗。它的外觀是一種結合希臘與印度藝術的形式。因為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於公元前四世紀帶領軍隊佔領犍陀羅,希臘文化因此在該地生根。在該地所產生的佛教藝術就是有了希臘美術的風格。我們這裡所看到的是希臘雕塑以及犍陀羅佛像。 圖:【佛教傳播圖】,圖:【絲綢之路圖】 佛教在印度傳播以後,佛教徒在印度以及中亞地區興建了許多寺廟,其中尤以石窟寺數量最多,而且保留至今,隨著佛教的東傳建造石窟及寺廟的活動也傳到了中國,建造石窟寺的活動沿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發展。佛教傳到中國大致經由三條路線。第一條經由天山北路,第二條經由天山南路。這二條路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相會之後,向東進入中國本土。這兩條道路也被稱為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及歐亞各國貿易的道路,所以可以說佛教在北方是沿著「絲綢

龟兹佛教与石窟研究

石河子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政法学院历史系本科课程论文 文献阅读与综述 课题名称:龟兹佛教与石窟研究 院 (系): 政法学院历史系 专 业: 历 史 学 学 号: 2011502090 姓 名: 侯慧 指导教师: 马学琴 完成日期: 2012年11月27日

龟兹佛教与石窟研究 一.选题依据 龟兹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的续脉,东启新疆以东内地佛教的发展,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纽带和阶梯。龟兹境内佛教石窟遗迹丰富而集中,并且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龟兹是古代西域佛教较兴盛的地方 ,开凿石窟是龟兹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佛教石窟有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犍陀罗和印度被认为是佛教造像的诞生地.作为一种佛教视觉艺术,龟兹石窟的壁画深受它们的影响,两者发达的文化思想和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皆可在壁画中觅得踪迹,并一直影响始终,这使得龟兹佛教美术是在一种较高水准的基础上肇始的.进入发展期后,龟兹本地创造性地吸收了外国壁画艺术开始显现出一种本地化、民族化的趋势.至繁盛期,龟兹石窟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所谓“龟兹艺术”模式,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二.研究现状 新疆历史上的特殊性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或出专著,或撰论文,对龟兹佛教与石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国外研究现状 专著方面:《中国突厥故地的古代佛寺》德国格伦威德尔撰,1912年柏林出版。此书的副标题为《1906年和1907年在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的考古工作报告》,是第三次考察队的考古报告,此报告对新疆多处石窟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包括洞窟形制、壁画题材、保存状况、出土遗物等项,并有不少洞窟建筑实测图和壁画白描图。克孜尔石窟在此书中所占比重最大。此外,在前言中详加论述新疆石窟壁画的几种画风及其年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 价值: 各位团友,我们的旅游车已从库车出发,今天我们要去领略的是久负盛名,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的克孜尔千佛洞。它是我国著名石窟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但其历史又远比莫高窟久远。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境内,距库车70公里左右,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神秘的克孜尔千佛洞素以精美绝伦的壁画以及延绵于山间的石窟寺闻名遐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佛教研究者、考古工作者以及络绎不绝的游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古代虔诚的修行者曾经走过的路,前往克孜尔千佛洞,亲身领略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石窟留下来的艺术神韵。 历史: 在抵达之前,让我们先掀起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克孜尔千佛洞在古时位于龟兹国境内,而龟兹国国都遗址,即在现在库车县境内,谈到龟兹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古西域36国之一,丝路上的重镇。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到过这里。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于汉朝。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在他与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结婚后,一同赴长安觐见,汉朝封弟史为公主,给绛宾颁发金印绶带,归国后绛宾“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并令其子以汉朝外孙自居,此时的佛教于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龟兹,这里出现了早期的石窟寺。在之后3-4世纪的魏晋时期,佛教在龟兹逐渐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 公元4-5世纪,龟兹进入佛教文化时期,此时的龟兹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犍陀罗佛教文化,逐渐的融合吸收而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佛教也在龟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众多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而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 公元6-7世纪,此时的西域经历了隋到唐的不平静过渡,唐统一西域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后移至龟兹,龟兹重新归于中华版图。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非常盛行。与此同时,已经在内地盛行,并且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中原佛教随着川流不息的丝绸之路反传回到西域,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中原佛教文化相融相存的安西佛教文化的历史时期。开元盛世,龟兹大乘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公元8-9世纪,随着唐朝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曾经的天朝大国变得风雨飘摇,中央王朝的不稳定势必带来西域的动乱不安,经济的逐渐衰败、频仍的大小战争直接影响到了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虽然脚步变得沉重起来,但是兴建寺院的风尚依然暗潮涌动。 公元10-11世纪,龟兹几经历史变迁,随着王朝的更替,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宗教,也由当初盛行的佛教文化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虽历经抗争,但终于烟消云灭。但由于它在此地曾经是有深远影响,所以,直到公元14世纪才被伊斯兰教完全取代。 洞窟: 我们的车子已经来到了位于天山山脉中段的的雀尔塔格山,在山脉北麓,木扎提河蜿蜒流过,而我们要参观的克孜尔千佛那个洞,就开凿在木扎提河畔的明屋塔格山上。这里的石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库车这个丝绸之路上在龟兹王国的故地,很高兴可以陪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首先,请允许我作自我介绍,我叫洪金梅,是****旅行社的专职导游,今天将有我带领大家参观佛教艺术的明珠——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9公里的明屋达格山上,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雀尔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开凿最早的洞窟,它的开凿年代大概从公元3-4世纪开始,到公元9世纪结束,前后持续了五、六百年之久,其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让人折服。经过调查测绘,现在已经编号的洞窟已达236个,按自然区域可分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总体绵延了3公里多。1961年,克孜尔千佛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克孜尔石窟可以是开创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先河,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其历史又比莫高窟久远。龟兹是西域各国中最早派出僧人来中原传教的。随着佛教的流行,龟兹佛教艺术也随之进入中原西北地区,为中原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榜样和模式,而且龟兹艺术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西北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使之从世俗艺术逐步走向了宗教艺术的道路。因此,说克孜尔千佛洞是石窟艺术的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好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开凿那些千佛洞呢。据专家分析,龟兹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点: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宣传来麻痹人民,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二是佛教徒为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苦修必须要有洁净的环境,这应该概括了所有石窟开凿的原因吧!因为这些原因,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摩,一种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用的毗可罗窟。支提摩中有的是大像窟,庙室高开,窟门洞开,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是长方形,内设塔柱,还有的是方形窟。毗可罗窟又称“僧房”,多为居室加两甬道式的结构,室内有灶坑等简单的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单元,从配列的情况来看,每个单元有可能就是佛寺。在克孜尔千佛洞已经编号的236个石窟中,有64个僧房,172个佛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残破不全,现在只有75个窟形比较完整,壁画比较完好的一些石窟存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个别石窟还有塑像残躯。 朋友们,我们已经到了。在下车之前我先提醒大家一下,由于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禁止拍照,所以请大家把照相机等照相设备留在车上,我们的司机师傅会为大家照看的。另外,因为这里是沙质土壤极易脱落所以前往不要碰摸。大家看,这座红色的山就是千佛洞的所在了,克孜尔在维吾尔语是红色的意思,所以克孜尔千佛洞名字的由来就是源于这座红色的山。大家请看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塑像,他就是鸠摩罗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佛教哲学思想,佛教文字方面都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鸠摩罗什从小就跟随母亲从师受经,9岁时母亲带他到罗宾(今克什米尔)拜师学习小乘佛教经典,12岁时又拜莎车大乘派名僧须利子陀兄弟为师,学习大乘佛教,20岁时终于成了一名博古通今,闻名东方的西域高僧。后来鸠摩罗什又去了长安,组织了有800余人的庞大翻译机构,在他的指导下译出了各种佛经35部,约300余卷。因为他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在介绍佛教哲学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在我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与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下面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石窟进去看看,感受一下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们进入的这47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期,是初创时期的石窟,以佛教故事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牛建陀罗艺术风格较为明显。这是克孜尔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大像窟。大像窟始创于阿富汗的巴米扬,龟兹石窟中的大像窟就是以阿富汗巴米扬大像窟为模特儿开凿而成的。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可以描绘出它当年的景象,它由前室和后室组成,前室是16.8米,正壁是一座16多米高的大立佛像,高大雄伟,左右两窟各凿有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