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案高中新课程同步导学丛书

名校学案高中新课程同步导学丛书
名校学案高中新课程同步导学丛书

《名校学案——高中新课程同步导学丛书》

物理必修1

《山东科技版》

第2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认知·探索

[问题导思]

一、参考系指的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在描述一个物体A的运动时,选作标准(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B,则把物体B叫做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观察结果可能不同。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实际选择参考系时,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为参考系。在研究直线运动中,在我们选定参考系后,通常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坐标系来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如何进行空间位置的描述?

位置是一个有方向的量。在生活中,人们用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词汇描述一个物体所在位置的方向.但这些词汇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某个同学要说明他家位置时可以说他的家在学校东南方向2公里处,也可以说他的学校在他家西北方向2公里处,前一种说法是以学校为基准点,后一种说法是以家为基准点.在物理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坐标来简明实现以上描述,我们一般取正东方向为

X轴的正方向,取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以上所说的基准点就是坐标原点,同学们可以自行研究一下上述两种关于家的位置表述用坐标来表示了。

三、时间和时刻有何区别?

时间是指一段过程,是过程量,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时刻是指一个状态,是状态量,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举例来说,我们下午4点半从学校放学回家,5点到家。这里,4点半和5点称为时刻,而这两个时刻之间相隔30分钟,就是从学校回到家所经历的时间,所以时间等于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明确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我们就能把一些有关时间、时刻的提法从概念上严格区分开来,例如,“3s末”、“3s内”、“第3s内”这三者是不相同的。“3s末”是指3s末这个时刻;“3s内”是指一段3s的时间间隔;“第3s内”是指第2s末这一时刻与第3s末这一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时间是1s。[例题演示]

例1 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

B.所谓参考系就是我们假设为不动的物体,以它为标准来研究其

他物体的运动

C.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一定相

D.研究航行的轮船内的每个人的运动,取轮船为参考系最为适宜分析与解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择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叫做参考系,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选项ABD正确。

点拨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参考系概念的理解及参考系的选取对运动描述的影响。运动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例2 下列说法中,指时间的是()

A.每天上午8点上第一节课

B.第三节课上物理

C.2s末

D.物体M运动了2s

分析与解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状态。在时间轴上时刻是轴上的一个点,时间是一段距离。所以选项BD正确。

点拨正确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演练·评估

1、行驶着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铁轨两旁的树木迅速后退,则这位乘

客选取的参照物是(D)

A.树木

B.地面

C. 迎面驶来的列车

D.乘客乘坐的列车

2、两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去,乙车内的人看见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照物,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运动

3、甲、乙二人以相同速度向东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B.以地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以房子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D.以房子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4.关于时刻与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的是一个点,时间对应的是一段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刻

D.1min 只能分成60个时刻

5.在如图1-1所示的时间坐标轴上找到:①第2s 末,②第2s 初,③第3s 初,④3s 内,⑤第3s 内

(答案: ①C 点,②B 点,③C 点,④AD 段,⑤CD 段)

第2节质点和位移

认知·探索

[问题导思]

一、质点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是质点?尽管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但如果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只有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作用或起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这种用来代替物体的没有大小和形状,但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可见,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在计算运行时间时,可以忽略列车的长短,可把它视为质点;但是同样这列火车,要计算它通过黄河铁路大桥所需时间时,必须考虑列车的长度,不可把列车视为质点。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不能以大小而论。例如当我们研究自行车的气门芯运动轨迹时,就不能把自行车看作质点,但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把整个地球看作质点。

二、怎么区分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是从起点A指向终点B的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位移通常用字母“s”表示,它是一个与运动路径无关,仅由初、末位置决定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的大小与质点运动的路径有关,但它不能描述质点位

置的变化。例如,质点环绕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它的路程不为零,但其位置没有改变,因而其位移为零。很多同学都会问,位移和路程什么时候会相等?由于一个是矢量,另一个是标量,故两者绝对不可能相等。但如果一个物体是向着单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则在一段时间内,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

三、什么是物体运动的s-t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有何特点?物体运动的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用图象表示.s-t图象即为位移—时间图象.从s-t图象可知不同时刻物体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但该直线并不是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题演示]

例1 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的自转效应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效应

C.研究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需要的时间

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分析与解:地球自转和乒乓球旋转时,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完全相同,不能当作质点。火车从南京到上海,火车的长度与行驶的距离相比小得多,可以看作质点。但在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时间时,由于大桥长度与火车的长度可相当,此时就不能把火车当作质点来处理。所以选项C正确。

点拨:一个物体能否视为质不是绝对的。同一物体作不同运动研究时,是否可抽象为质点,必须依实际情况来确定。

例2 关于位移和路程,正确的说法是(D )

A.位移和路程是相同的物理量

B.路程是标量,即表示位移的大小

C.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D.若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分析与解 要注意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位移是由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即等于这段直线段的长度;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总长度。只有质点一直向着单一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所以选项D 正确。

点拨: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它们是不可能相等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说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

例3 如图1-2所示,某人沿半径R =50m 的圆形跑

道跑步,从A 点出发逆时针跑过3/4圆周到达B 点,

试求由A 到B 的过程中,此人跑步的路程和位移。

分析与解 此人运动的路程等于ACB 所对应的弧长,

即路程L =m 5.235m 5014.3243243

=???=?R π 此人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大小等于由A 指向B 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m 7.70m 50414.12=?==R s

位移的方向由A →B ,与半径AO 的夹角为45°.

点拨 由于位移是矢量,因此在求位移时,不仅要指出其大小,而且还要指明其方向。

例4 如图1-3所示是某物体在0~10s 内的s-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第1s 内的位移为4m

B.物体在第5s 内的位移为8m

C.物体在前5s 内的位移为8m

D.物体在后5s 内的位移为

16m

分析与解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0~2s 内位移从0均匀增加到8m,即每秒钟发生的位移是4m;从2s 到6s 物体的位移都是8m,即在2s~6s 内物体是静止的;从6s~10s 物体的位移从8m 均匀增加到16m,即每秒钟发生的位移是2m.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体在第1s 内的位移是4m,A 选项正确;物体在第5s 内是静止的,故位移为零,B 选项错;物体在前5s 内的位移即为前2s 内的位移,等于8m,C 选项正确;物体在后5s 内的位移即为6s~10s 的位移,等于8m,D 选项错。

本题正确选项:AC

点拨:正确理解s-t 图象的内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演练·评估

1.在研究下列物体的运动时,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的有(ABD )

A.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

B.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C.在车床转动着的零件

D.被运动员推出的铅球

2.关于质点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只要体积小就可以视为质点

B.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其大小与形状可以不考虑时,可视为质点

C.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在研究其运动规律时,可视为质点

D.上述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位移与路程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是相等的

B.质点沿不同路径由A到B,其路程可能不同而位移是相同的

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是零

D.质点运动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路程

4.下列运动不可能存在的是(AB)

A.路程随位移的增大而减小

B.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C.位移随路程的增大而减小

D.位移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5.小球从3m高处落下,被水平地面弹回,在离地面1m高处被人接住,则小球在上述运动中,其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是(D)

A. 4m 4m

B. 3m 1m

C. 3m 2m

D. 4m 2m

6.质点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在它运动一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为(D)

A. 0,2R

B. 2R,2R

C. 2Rπ,2Rπ

D. 2R,2Rπ

7.一同学骑自行车从学校出发向南骑了1200m,而后又向东骑了1200m到达自己的家,问他总共骑了多少路程?位移大小和方向如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位移表示出来。

(路程2400m ;位移大小1692m ,方向南偏东45°)

8.如图1-4所示, A 、B 二物体从O 点开始运动,从A 、B 二物体的位移图象可知,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D )

A.A 、B 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A 物体2s 内发生的位移是10m

C.B 物体发生10m 的位移的时间是2s

D.A 、B 两物体同时运动

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

认知·探索

[问题导思]

一、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中,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相等,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的定义,我们可知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何区别和联系?平均速度与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它反映了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可以想象,如果所选取的时间段越短,该短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就越能精确地描述短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因此,如果以某时刻(或某位置)为中心选取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计算平均速度,当所选取的时间间隔(或位移)足够小,以至趋近于零时,其平均速度就能精确地反映物体在该时刻的运动情况,此情况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

瞬时速

度总是与某一时刻相对应,它反映了某时刻(某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程度。

三、为何要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在变速运动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我们将物体的速度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的加速度.用公式t

v v a t 0-=表示.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说明物体速度变化的越快.它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多少,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它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单位是m/s 2.

四、加速度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有何关系?其关系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①当a 与v 方向相同时,v 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②当a 与v 方向相反时, v 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③当a =0时,v 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发生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拓展]

利用匀速运动公式和哈勃定律估算宇宙年龄

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遥远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恒星,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P.Hubble)根据观察总结出一条规律: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 跟它们离开我们的距离r 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V =Hr

式中H =3.17×10-18s -1,称为哈勃常数.

现在关于宇宙的起源较为认同的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形成的各星体从爆炸中心以速度v 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恰位于这个中心,设当它们离我们的距离为r 时,经历的时间为t ,则由匀速运动公式知

t

r v = 结合哈勃定律,我们就可以得到形成如今尺度为r 的宇宙所经历的时间,即宇宙的年龄为

s 103.15s 10

17.3111718?=?==-H t 以每年3.15×107s 计,即我们宇宙的年龄约有1010年,即100亿年.

[例题演示]

例1 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50m 处的速度是6m/s,16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整个跑动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

( )

A.6m/s

B. 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与解 根据相关概念,题中的6m/s 及7.5m/s 两个速度分别表示的是运动员在两个不同位置的瞬时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整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6.25m/s m/s 16

100===t s V 所以选项B 正确.

点拨 正确把握相关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会把6m/s 及7.5m/s 两个速度的简单算术平均的结果,即6.75m/s,也就是C 选项作为本题的答案,其错误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搞清平均速度的概念.

例2 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t 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 /2,后t/2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 ,则物体在这3t /2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是( )

A.3v /4

B.3v /2

C.v

D.2v /3

分析与解 从平均速度的定义出发, 物体在这3t /2时间内平均速度,等于在该段时间内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

322

22

2121v t t t v t v t t s s V =+?+?=++= 所以选项D 正确.

点拨 必须从定义出发,不可简单地认为4/32

2/v v v v =+= 例3 汽车由静止开始启动,10s 末速度为20m/s,以后匀速行驶30min,遇到紧急情况后急刹车,4s 停下,求汽车在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 利用加速度公式t

v v a t 0-=

,一般选v 0方向或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

(1)加速阶段,原来静止,0v =0,末速度t v =20m/s,t =10s,

2201m/s 2m/s 10020=-=-=t v v a t (2)匀速阶段,汽车的速度的变化量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

即02=a

(3)减速阶段,初速度就是匀速运动的速度,也是加速阶段的末速度,最后停下,速度为零。

2203m/s 5m/s 4

200-=-=-=t v v a t a <0表示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我们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即与初速度方向或运动方向相反,汽车做减速运动。

点拨 v a ,均为矢量,两者同向则为加速,两者反向则为减速.

演练·评估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速度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速度表示路程跟时间的比值

B.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个矢量

C.速度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位移越大

D.速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跑百米的运动员,跑到中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到终点时速度是11m/s,全程共用10s,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

A.8m/s 与11m/s 是运动员在中点与终点的瞬时速度

B.8m/s 与11m/s 是运动员在前50m 与后50m 的平均速度

C.运动员在百米跑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D.运动员在百米跑中的平均速度是9.5m/s

3.一辆汽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全程的2/3的路程,接着以v 2=20km/h 走完剩下的路程,若它全程的平均速度v =28km/h,则v 1应为( C )

A. 24km/h

B. 34km/h

C. 35km/h

D. 28km/h

※4.甲,乙两质点沿直线从A 处运动到B 处,甲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 1,

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2;乙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V1,后一半的速度为V2,则(A)

A.甲先到达B

B.乙先到达B

C.甲、乙同时到达B

D.因不知V1及V2大小,无法比较谁先到达B

5.发令员的位置距运动员5m,距计时员100m,运动员听到枪声开始跑,计时员听到枪声再计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则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运动的时间小s.(0.28)

6.质点从A地向B地作直线运动,第1秒内位移是2m,第2秒内位移是4m,第3秒内位移是8m,第4秒内位移是6m,第5秒内位移是4m,则此质点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3 m/s,在最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5 m/s,全程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4.8 m/s.

7.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地通过长6700m的长江大桥,则从车头驶入大桥到车尾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690s)

8.自行车以5m/s速度沿公路向东运动,汽车在自行车后3km的A地,以20m/s的速度追自行车,求经多长时间在什么位置追上自行车? (200s,在距自行车出发地1km的地方)

单元小结

知识链接

一、速度计是怎样工作的

如图1-5所示是汽车速度计的基

本结构,其工作原理如下:速度计的

转轴通过一系列传动装置与汽车驱

动轮相连,速度计转轴的上端铆接了

一个永久磁铁,磁铁上罩了一块铝片,

铝片又固定在指针轴上.当磁铁随转

轴旋转时,在铝片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图1-5

这时铝片相当于一个电磁铁,与永久磁铁产生力的作用,使指针转动,由于弹簧游丝的弹力作用,最终指针会稳定地指在一个刻度上.汽车运动越快,转轴旋转越快,指针偏转的角度越大,从指针的示数就可知道汽车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了.

二、应用运动相对性的杰作—风洞

在汽车和飞机的制造中,常需要研究它们在高速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为了方便,可以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作一次逆向转换—研究以同样速度运动的空气流对静止的汽车或飞机部件的作用.风洞就是这样一种实验设备.

如图1-6所示,一个很大的管子,

通过强大的风扇能产生一股高速

的空气流.当气流进入狭颈吹向

1-6

工作段时,速度会进一步提高.被

测试的机翼或整部汽车悬挂在中间,受到这股气流的狂吹,就仿佛它们正在高速行驶一样.通过风洞对静止的汽车或飞机部件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完全可选用于实际工作.

单元评估

1.在下列各物体的运动中,可视为质点的物体有(AC)

A.研究绕地球运动是的航天飞机的位置

B.正在表演的芭蕾舞演员

C.在斜向下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箱子

D.研究自转运动时的地球

2.在下面的例子中,不能把被研究的物体视为质点的有(ABC)

A.计算箱子对地面的压强

B.研究地球的昼夜交替

C.运动员发球时用球拍使乒乓球旋转

D.计算汽车行驶的距离

3.以下关于路程和位移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那么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那么通过的路程就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同,但位移可能相同

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后,位移可能为零

4.某人由西向东走,从A点出发到达B点,然后由B

点向正南走到达C点,如图1-7所示,已知AB=s1,

BC=s2,AC= s3,则该人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B)

图1-7

A. s3,s1

B. s3,s1+s2

C. s2,s1+s2

D. s1,s2

5.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手榴弹出手时的速度是20m/s,是瞬时速度

B.汽车通过某电线杆的速度是30km/h,是平均速度

C.小球在下落中第1秒末的速度为10m/s,是平均速度

D.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60km/h,是平均速度

6.在两个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甲的速度是乙的一半,乙的位移是甲的两倍,则它们所用时间满足以下各关系中的( C )

A.甲是乙的两倍

B.乙是甲的两倍

C.甲、乙所用的时间相等

D.甲是乙的四倍

7.一个质点在半径为R 的圆形轨道上运动了6

11圈,则它的( C )

A .位移、路程的大小都是R

B .位移、路程的大小都是312πR

C .位移大小为R ,路程大小为312πR

D .以上均不对

8.如图1-8所示为某一质点在做直线

运动中0~ 6s 内的s-t 图象,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CD )

A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2.5m

B .质点在第3s 和第4s 内的总位移大小为2m

C .质点在前4s 内的位移大小为5m

D .质点在最后2s 内的位移大小为5m

9.质点从A 点出发向东移动100m ,再向北移动200m ,再向东移动100m 停下,则在此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等于 m ,方向 ,质点通过的路程等于 m 。

(2002,东偏北45°,400)

10. 如图1-9所示,A 、B 两物体自同

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做匀速直

线运动,则经过6s 时间A 和B 两物体

相距 m 。(2) 图1-9

11.甲、乙两辆汽车,在行驶时甲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乙车能达到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 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 述。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 J. Sehleiden,18o4 —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 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 E.Overton):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 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 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 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 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2、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 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 M.Calvin,1911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中新课程导学学案同步检测题(必修一.期末)

高中新课程导学学案同步检测题(必修一·期末) 数 学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三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相应位置上. 3.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设集合{}012345U =,,,,,,集合{}035M =,,,{}145N =,,,则()U M C N ?等于( ) A .{}5 B .{}0,3 C .{}0,2,3,5 D .{}0,1,3,4,5 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 A .211 x y x -=-与1y x =+ B .lg y x =与2 1lg 2y x = C .1y = 与1y x =- D .y x =与)10(log ≠>=a a a y x a 且 3.函数y = ) A .) 1?-?? B .(1)(1-? C .[)(]2,11,2--? D .(2,1)(1,2)--? 4.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的是(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5.已知()x f x a =,()log (01)a g x x a a =≠>且,若(3)(3)0f g < ,那么()f x 与()g x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是( ) 6.函数2()(31)2f x x a x a =+++在(,4)-∞上为减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a ≤- B .3a ≤ C .5a ≤ D .3a =- 7.函数()f x 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当0x >时()1f x x =-+,则当0x <时,()f x 的表达式为( ) A .()1f x x =-+ B .()1f x x =-- C .()1f x x =+ D .()1f x x =- 8.已知函数f(x)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x 与f(x)的对应关系见下表,则函数f(x)在区间[1,6] 上的零点至少有( )个 A .2 B .3 C .4 D .5 9.四人赛跑,假设其跑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分别是21()f x x =,2()4f x x =, 32()log f x x =,4()2x f x =如果他们一直跑下去,最终跑在最前面的人具有的函数关系 是( ) A .21()f x x = B .2()4f x x = C .32()log f x x = D .4()2x f x = 10.已知()3x f x =,12,x x R ∈,则有( ) A . 1212()()()22f x f x x x f ++≤ B . 1212()()()22f x f x x x f ++≥ C . 1212()()()22 f x f x x x f ++=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高中数学 1.2.1、2课后练习同步导学 新人教A版选修11

高中数学 1.2.1、2课后练习同步导学新人教A版选修1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若a∈R,则“a=1”是“|a|=1”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a=1,则有|a|=1是真命题,即a=1?|a|=1,由|a|=1可得a=±1,所以若|a|=1,则有a=1是假命题,即|a|=1?a=1不成立,所以a=1是|a|=1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故选A. 答案: A 2.设{a n}是首项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则“a10,所以有a11,所以数列{a n}是递增数列;反之,若数列{a n}是递增数列,则公比q>1且a1>0,所以a1b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是( ) A.a>b+1 B.a>b-1 C.a2>b2D.a3>b3 解析:A项:若a>b+1,则必有a>b,反之,当a=2,b=1时,满足a>b,但不能推出a>b+1,故a>b+1是a>b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项:当a=b=1时,满足a>b-1,反之,由a>b-1不能推出a>b;C项:当a=-2,b=1时,满足a2>b2,但a>b不成立;D项:a>b是a3>b3的充要条件,综上所述答案选A. 答案: A 4.设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C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D是C的充要条件,则D是A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由题意得: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但如果写成{实数集}、{全体实数}、{R}都是不确切的.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导学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一、自主学习 (10 分钟 ) ( 一) 目标呈现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二) 自学预检 1.约公元前 _______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2.禹年老时沿用____的惯例,选举继位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 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______”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_________所取代。 3.分封制的内容 (1) 分封对象 : 周武王把 _______分别授予 ____、_____和 __________.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 被封诸侯义务: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服从命令,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3) 被封诸侯权利 : 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 _______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 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4.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 、 _____和 _____继承上的矛盾, 西周实行了与 ____ 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 三 ) 问题发现与生成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 二、教师精导 (20 分钟 ) ( 四) 探究研讨 探究性问题: 1、如何评价分封制?(提示:从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思考) 2、宗法制起到了说明积极作用?

(五)互助展评 合作探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仍存在的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 分钟) (七)当堂达标 1、 1.商朝在中央设立的参与商王决策的职位是() A.相、史B.卜、祝 C .卿士、师D.相、卿士 2. 2 .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 B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的权利有哪些()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⑤建立武装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 B .地域 C .信 仰 D .血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之。 材料二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高中数学最全的思维导图

高中数学最全的思维导图 小数老师2015-11-23 11:08 很多同学一轮复习已经过半,但还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小数老师给大家提个建议,要想总结,主要还是首先梳理出脉络来,提到某个知识点, 那么关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所有知识你都要弄明白,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下面是8张思维导图,先研究下看看吧!

夷示方法元表、隼合之闾的关系集台「 1f 映射 i I 函数 三要妄 性质 表示 定义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周期性 性质 対称性 基本初等函数 分段国数 运算:交、弃、补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解析达 列表法 使解析式有意义丿 对应关采[」换元法求解析式J A连意应用函数的单调在求值域 圏象法 u函薮破个区圈MlWt减I与曲谒国直是秃亍区减占鱼乂 耒冒: 2,征阴尊讶*勒査『斷人导披追;儿麗舍弼戴的鱼调性 亘塑」是乂填黄于旗点时歌氐L?社有盘文的奇證戳弋r如即)r的奇圈 埶詡⑵二呻书⑹=£) 最值 —C环酩变拱) —f皑拦变彗)— {棒编变箕) 亘合函数 二次函巍、基本不等式、打崗(耐克)函〕 数、三角函数有界性、数形结台、异数. L —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數一 幕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三甬函埶 亘台III埶的单调性:同潸异减I 哦值法、典型的函数1 抽象函数 函数与方程 函埶的应用 图象V性质 和应用 二分注、图象迭、二次展三次方程根的分布)

空间几何体 liii 台区 梭怪 梭台 L囲台 Sfe -正枝{王,长方体、正方体 EW.四面体、正四面体一 l点在Mh± 点与线 纬与面一 面勻面 点在面內 点在面外 竝面岂強 -直线在平窗内 厂平行 —相乂 —f平行关系的] A 转化J i ■■-平厅 J垂直曲罕的]线线 1相互轉化J垂嵐 L相父 L平行 L三视團? r直观團 长对正 -喜平齐 卞伯隼」 一刚面积.表面理 体段 口高—个公共点 没有缺旦 漫有 有公扛耳 ------------------ 厂W T 厂直 线在平面外-^― ---------------- L相交 亠线面- " 平行「 面直 垂畳 线面甜 r -J_ - 面面■ 乎行 價耕角的畫化与糾率的变化) 位臭关养 相立 I—C且必:-今血芒:) 狂童:战距可正A 可员,也可为0. J 注at:栽距可正 可员,也可訂oj 直迭万程茹形式 直迭万程茹形式 两亶线的交点 两亶线的交点 圧意若种开式的辕化和 运用范圈 圧意若种开式的辕 化*□运用范围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全集(含答案)

【目标导航】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示。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 简单的实验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 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 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学习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第一课时:实验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1、如何保证实验安全?(课本第4页) 2、课本第4页,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试给下列几类物品举例。 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 自燃物品 爆炸品 剧毒品 腐蚀品 氧化剂 3、你听过实验中的“六防”吗?试着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把你不熟悉的地方标记一下。 5、你认识下列仪器吗?是否知道他们的作用?

上面仪器中哪些可用作反应容器? 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可以间接加热? 强调:胶头滴管 【练习】1、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浓硫酸 E、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加热再通氢气 F、拿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G、在通风橱中制备有毒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练习】2、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问题导学】6、初中你一定学过很多基本实验操作,一起来复习一下。 (1)药品取用: 原则

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汇总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 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 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 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2013高中数学 第3章归纳总结同步导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

第三章归纳总结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不等关系 1.不等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意义上,不等关系可以体现: (1)常量与常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2)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函数与函数之间的不等关系; (4)一组变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2.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作差法 (1)a-b>0?a>b; (2)a-b=0?a=b; (3)a-b<0?ab?bb,b>c?a>c; (3)a>b?a+c>b+c;

(5)a >b,c >d ?a+c >b+d ; (6)a >b >0,c >d >0?ac >bd ; (7)a >b >0?a n >b n (n ∈N +且n >1); (8)a >b >0?n a >n b (n ∈N +且n >1). 对于不等式的性质,关键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要弄清每一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注意条件放宽和加强后,结论是否发生了变化;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切不可用“似乎”、“是”、“很显然”的理由代替不等式的性质.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使某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x 的值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常用数形结合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步骤: (1)当a >0时,解形如ax 2 +bx+c >0(≥0)或ax 2 +bx+c <0(≤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可分为三步: ①确定方程ax 2 +bx+c =0的解; ②画出对应函数y=ax 2 +bx+c 的简图; ③借助于图像的直观性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2)特别地,若a <0时,还可先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其化成正数,再解不等式.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 +bx+c >0(或<0),当a >0时,若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0,则求两根或分解因式,根据“大于在两边,小于夹中间”写出解;若Δ=0或Δ<0,这是特殊情形,利用相应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2)对于含参不等式,在求解过程中,注意不要忽视对其中的参数恰当地分类讨论,尤其是涉及形式上看似二次不等式,而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中又含有参变量时,往往需要针对这个系数是否为零进行分类讨论,并且如果对应的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且根的表达式中又含有参变量时,还要再次针对这两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 4.分式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设a 0等价于(x-a )(x-b )>0, b x a x --<0等价于(x-a )(x-b )<0, (x-a )(x-b )≥0 b x a x --≥0等价于 x-b ≠0 (x-a )(x-b )≤0 a x -≤0等价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新课导入】 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村农业好形势。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且这种重要性从古到今都是始终如一的,你想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吗?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目标呈现】 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自主学习】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种植业: 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 的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______________ 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 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 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工具是 ______________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新课程“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新课程“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园地 01-20 1542 : 高中物理新课程“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活动导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展示提高——练习巩固”,构建出“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1、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活动导入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的第一步骤。活动导入是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一种技能。活动导入的类型,按照导入的载体,可以分为:语言描述式、实物直观演示式、情境表演式。按照导入的技巧,可以分为:开门见山式、温故引新式、设疑引思式、启发思维式。按照导入的教学效果,可以分为:引发趣味式、调动情感式、激活思维式等。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的方式、合作探究的内容、合作探究的步骤等诸多细节。 ⑴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通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班设置12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编组时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守纪状况等的合理差异来建立学习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班级教学和个别指导的中间环节,不仅克服了单一授课制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一刀切”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率。小组的竞赛、同学的互帮互学以及友善而激励竞争,发展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给每个学生公平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发展,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doc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

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二 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高中数学同步导学(新课标)(预备知识2):专题七 充要条件

学习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会判断、证明充要条件.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充要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知识链接] 已知p:整数a是2的倍数;q:整数a是偶数. 请判断: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 答:p是q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预习导引] 充要条件 要点一充要条件的判断 例1 下列各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q:函数f(x)=ax2+bx+c是偶函数; (2)p:x>0,y>0,q:xy>0; (3)p:a>b,q:a+c>b+c; (4)p:x>5,q:x>10 (5)p:a>b,q:a2>b2 分析:要判断p是q的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并且看q能否推出p.

A.ab=0 B.ab>0 C.a2+b2=0 D.a2+b2>0 (2)“函数y=x2-2x-a没有零点”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答案(1)D (2)a<-1 解析(1)a2+b2>0,则a、b不同时为零;a,b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则a2+b2>0. (2)函数没有零点,即方程x2-2x-a=0无实根,所以有Δ=4+4a<0,解得a< -1.反之,若a<-1,则Δ<0,方程x2-2x-a=0无实根,即函数没有零点.要点二充要条件的证明 例2 求证:方程x2+(2k-1)x+k2=0的两个根均大于1的充要条件是k<-2. 设方程x2+(2k-1)x+k2=0的两个根为x1,x2. 则(x1-1)(x2-1)=x1x2-(x1+x2)+1=k2+2k-1+1=k(k+2)>0. 又(x1-1)+(x2-1)=(x1+x2)-2=-(2k-1)-2=-2k-1>0, ∴x1-1>0,x2-1>0.∴x1>1,x2>1. 综上可知,方程x2+(2k-1)x+k2=0有两个大于1的根的充要条件为k<-2. 规律方法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时,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为“已知条件”,p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p;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 为“已知条件”,q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q. 跟踪演练2 求关于x的方程ax2+x+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解(1)当a=0时,解得x=-1,满足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