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72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72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72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72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

2015考研专业课一考试已经结束,凯程小编在考后整理了复旦大学72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请参考!

八选六

1、如何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品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结合玉器进行说明。

2、明代景德镇陶瓷发现的特点。

3、什么是博物馆陈列?博物馆内容研究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4、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有什么?请为中小学生设计一种“第二课堂”方案。

5、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并进行说明。故宫参观人越来越多,文物受侵害严重,就民众需求和文物保护的冲突,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6、纸质文物的“染璜”是什么,对纸质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7、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8、考古学的“相关性”是什么。说考古学相关性研究和考古研究的重要性相当,请说明理由。然后是一段材料,说何地楚墓出土了《老子》等简牍,认为它们反映了什么什么。之后香港等地涌现了不知出土地点的类似简牍,反映了同样内容,却受到专家质疑,用上述观点进行分析,说明专家质疑的理由。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最佳利用。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据科学证明,晚上特别是九点左右是一个人记忆力

最好的时刻,演员们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台词。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天当中每个时段的自然规律,再结合个人的生活学习习惯分配好时间,就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最佳利用。

方法一:按习惯分配。根据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把专业课和公共课分别安排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比如:把英语复习安排在上午,练习听力、培养语感,做英语试题;把政治安排在下午,政治的掌握相对来说利用的时间较少;把专业课安排在晚上,利用最佳时间来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按学习进度分配。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成绩安排学习,把复习时间向比较欠缺的科目上倾斜,有计划地重点复习某一课程。

方法三:交叉分配。在各门课程学习之间可以相互穿插别的科目的学习,因为长时间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另外,也可以把一周每一天的同一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

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遗迹、遗物信息,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文物遗迹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面临逐步自然消亡的危机。同时,考古遗址中很多重要的迹象,在发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丢失。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中的各类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绘图、照相、摄影以及文字记录手段限于某种因素,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遗迹、遗址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的研究、展示等应用需求提供完整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站仪、GPS、数字相机等一些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中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古遗址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段仅仅满足了考古信息采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首先,需保证所获取的资料科学准确;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同步记录相关信息;第三,其生成的基础数据要具有多种应用可能,以满足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各层次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考古遗址应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不仅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将会是考古信息获取和资料后期整合、分析手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以被测对象的采样点(离散点)集合──称之为“点云”的形式获取物体或地形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为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准确的数据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文物考古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实践工作,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的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些实践工作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而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的工作实践表明,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和处理,并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不仅可以满足考古发掘过程中科学、准确获取遗址各类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为后期研究、保护、考古资源管理、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号坑遗址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俑坑内不仅出土有兵马俑、青铜兵器等大量的文物,还清理出较完整的棚木层、战车等珍贵的遗迹。因此,在该遗址应用三维数字扫描及建模技术,不仅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取遗迹、遗物的相关空间信息,同时因遗址面积较大,发掘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且各类迹象和出土文物的类别及形制等较为丰富,这些大体代表了一般性考古遗址的主要特点和信息获取工作要求,因此,二号坑数字建模项目的实践,为探索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在考古遗址深入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号坑数字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三维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拼接、三维模型的建立、纹理镶贴和色彩还原。首先在遗址现场布设球状拼接标志点,对大场景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进行了初始拼接,建立初始点云图。然后针对遗址中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南开大学文物学即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史上最全)共12页word资料

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试试题(2001~2012) by chenych 2012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0分,共120分) 1、大溪文化 2、漆烟墨 3、谯斗 4、春山秋水 5、唐寅 6、铊具 7、垂花门 8、郎世宁 9、史墙盘 10、歙砚 11、龟兹五铢钱 12、珐华器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四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工艺特色 12、1950年以后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3、博物馆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14、评述我国釉陶的发展过程 15、宋元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原因 16、春秋以来西晋地区的青铜器的地方特色及其原因(大意,具体记不 清了) 2011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徐渭 2、三角缘神兽镜 3、解谪瓶 4、平安帖 5、六齐 6、南宋四家 7、曾昭燏 8、营造法式 9、筌蹄 10、御土窑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 题计算) 1、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2、两周玉器的特点 3、简述二里岗青铜器特征

4、两汉都城礼制建筑考古发现 5、汉到唐农业耕作方式及农具 6、龙泉窑考古发现并简述龙泉窑瓷器特征 7、评述并展望中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 2010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0分,共120分) 1.、陵阳公样 2、火烧山 3、新砦遗址 4、艺文类聚 5、吴门四家 6、范宽 7、淳化阁法帖 8、戗金锥刻 9、独乐寺 10、博物馆管理办法 11、永通万国 12、中国青铜时代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概述东周时期各地王陵的考古发现并分析其陵寝制度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是一门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来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可以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院,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考古学需要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它仰赖跨学科分析,需要多学科协助,一般来自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本文重点讲述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考古学最初是受到地质学的启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地质科学中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历史学中。 地质学应用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虽然从始于北宋的金石学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是这一学科还是从西方传入的。而西方考古学的前身是西方的古物学,但西方的现代考古学不是古物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地质学、生物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渗透到古物学中的结果。从地质学中借用过来,并经过考古学家不断修订,使其适用于研究考古遗存的层位学,至今仍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法国矿物学家(A.Damor)博士,于1864年分析了一批凯尔特人使用的硬质石斧,以后几年又分析了黑曜岩制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来源,开创了地质学者研究考古遗存的先河。 1784年,后来曾担任美国第三任总体的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掘一个印第安墓葬时,首次提出发掘时应注意地层关系。 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早期,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曾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准备,建立了一连串的地层系列,并证实了该地层系列可以表明年代,根据是不同地层里的不同化石。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特洛伊古城的发掘中,建立了该古城的考古文化层序,考古地层学自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孟中元 从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考古发现以来,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工作就有计划、分步骤的展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非常重要的秦代文化的物质遗存,对于研究秦汉时代的政治、历史、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清理、研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搜集获取信息,为学界及时提供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信息,使研究人员借助考古发掘资料信息、历史文献对历史、文物、考古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还原展现秦代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技术被应用于考古工作中,与考古工作密切结合,促进了数字考古这门学科的发展。数字考古为考古信息的全面获取、科学管理保存、广泛传播、深入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数字考古涉及到的范畴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考古学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关领域汲取营养,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科,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界限,而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一切有助于帮助释读遗存的手段和技术,一切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拿来。因为学科的任务是阐释古代社会,而古代社会又是如此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相关学科被引进到考古学研究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开辟了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涉及的研究领域。二是进一步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精确度和科学性。 考古学研究借鉴和利用了自然科学许多学科中的手段与方法,科技考古作为现代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数字考古是作为科技考古研究的一个领域。数字考古也称为计算机考古,它是将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考古信息采集存储与管理、信息重组、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的传播,对考古工作进行结构性重组,使考古工作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数字考古涉及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数字考古是一门应用技术,采用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是将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解决考古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把涉及到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方面的高新技术和考古工作密切结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掘信息,通过数字化达到永久保存,并通过对考古信息的科学管理、分析处理、研究应用等为学术研究服务。计算机技术可对考古文献、博物馆藏品、地理信息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管理。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包含地面上的和埋藏在地下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采集历史遗留下来的信息。数字考古通过对考古信息采用多种手段采集,涉及到多个层面,从技术复杂度层面来说,分为基础性简单应用、深入性开发应用。考古工作离不开对信息的采集,如发掘日记、发掘记录、拍摄照片、考古遗迹遗物绘图、考古现场摄像记录。这是通常用到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手段,对考古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须用到与计算机相关的硬件与应用软件。如彩色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全站仪、GPS、数字化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数字化采集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方面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支持外,还涉及到与处理多媒体信息相关的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动态影像处理、三维建模工具、GIS开发工具等软件。以下从考古信息数字化采集和建立考古信息系统入手,以秦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中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近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蓬勃发展,而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博物馆绝大部分是历史类博物馆,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都渗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 一、博物馆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这两门学科的指导。 依据我国国情,从过去到现在建立的博物馆中,历史类博物馆占大多数。在这些历史博物馆里,收藏陈列的多以考古藏品。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地发挥历史类博物馆的作用,不仅需要用博物馆学理论进行指导,而且必须用相关学科(历史和考古)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王绵厚同志在《博物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代序)》一文指出:“作为博物馆虽然与多处学科发生联系,但是一般看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这是在大部分博物馆中最亲密的两个学科。无论是中国通史博物馆,还是地志性或遗址性历史博物馆,都离不开历史学、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而且由于大部分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者,都出身于历史、考古学者,如同中国的近代工人,大部分来至农民一样,更加深了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血缘’关系。对这三门学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打一个不一定完全贴切的比方,就如同一个人,历史博物馆考古藏品好比骨头和肉,历史唯物论观点好比血液,在外边包裹着骨肉和血液的皮肤就如同博物馆。也就是说,在历史博物馆里,收藏和陈列着历史材料和考古实物,同时也贯串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历史博物馆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正是这些基本条件,共同实现着历史博物馆的功能,去说明历史,表现历史的进程和规律。因而,要想把历史博物馆办成高水平、高效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地,除了发挥基础作用外,还要深人研究历史学、考古学,研究博物馆与这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以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博物馆的工作进行全面指导。 二、博物馆与历史学。 众所周知,我国的博物馆学起步很晚,它从一开始就隶属于史学家整体的史学体系。博物馆的本质是什么?这里所用的提问方式是史学的,回答的正确与否,也一直以史学标准衡量。从博物馆学所确立的基本问题上,已清楚地显现出博物馆对史学的依附。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将来也未必有明确的答案,以至于这个问题被大多数博物馆学者所放弃。这不仅是因为这个向题本身的难度,而且因为这个问题即便被解答也缺乏现实的意义,缺乏面对现实的力量,似乎只是在玩一种逻辑游戏。史学家对博物馆的关注是因为博物馆对他们治史有益,他们只是史学家而不是博物馆学家。迄今为止,博物馆未能有独立的形态。传统的惯性使博物馆一如既往地随着史学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历史学者分析某些史事偏重于选择史的原因是处于“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处于根源部位上,处于人类与万物混杂中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史学一直影响着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研究大有裨益。然而,如果博物馆只是生来就为史学服务,去达到史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又何必要费劲把博物馆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呢?博物馆只是反映论的一部分。博物馆对经济的依附等诸如此类的命题,令人对博物馆学顿生轻视之心。如此简单地套用反映论,正证明了史学理论的苍白。反映论的合理性和应有域限需要博物馆去证明,但博物馆对反映论的套用却使自身丧失了本性。 博物馆似乎只是为着史学而生存着。其陷入困境是必然的。对博物馆的本质作没有结果的探讨,由于是一种探素,是对智慧的追寻,是对现存事物秩序的认识,因而具有了价值。然而,在讲究实用,注重功利性的今天,那种没有结果的探讨是不可能具有价值的。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或社会伦理方面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在这种伦理型文化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对学问、知识的选择往往出于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功利目的。诸如“我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于发展经济有什么用”等等问题及其对博物馆冷漠、陌生、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但同时反映出博物馆依附于史学的结果是远离现实,成为空中楼阁。因为史学的目标与博物馆的目标并不一致。何况现代博物馆也已走出空洞的思辨,直接参与现实和生活。所以,长期以来博物馆对史学的依附是使博物馆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2)简述考古学的分支 3)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意义 4)简述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工具组合 5)简述汉代冶铁业的主要成就 6)简述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 7)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8)何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9)动物考古研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古环境和资源的研究意义 11)简论洹北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及意义 12)简述西周墓葬形制、基本特征与埋葬制度 13)举例说明食谱分析在生物考古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14)简论我国史前冶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15)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16)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 17)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18)简述细石器文化。 19)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0)简述尖底瓶的考古发现和形式演变。 21)简述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概况。 22)什么是黄肠题凑? 23)简述镇墓兽的定义与考古发现。 24)简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25)列举10个以上与考古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并说明理由。 26)简单总结在考古勘探中遥感探测地面遗迹的应用原理。 27)在渭河岸考古现场出土饱水木质文物时应如何处理? 28)简述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与调节在文物保护中的地位。 29)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的研究的信息来源有何不同? 30)巴蜀地区出土陶器经常会出现酥粉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在库房保管中应注意什么? 31)简述中国细石器时代细石核的分类并画出形态示意图。 32)简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33)简述陶器在考古学中的意义并绘出五种三足陶器的草图。 34)简述先秦时代青铜礼器的分类,并写出10名称 35)简述汉代玉器的分类 36)简述镇墓瓶及镇墓文 37)简述东晋南朝帝陵的基本特征 38)简述西安地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瓷器的分期及特征 39)简述中国细石核的我分类并列举5处典型代表遗址。 40)齐家文化的年代、分布及基本特征,列举5处代表遗址。 41)简述商周时期的的族墓葬制度,并列举5处公墓遗址。 42)简述西夏王陵的基本布局特征。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111130001 安晓鸣 引言 在考古研究中,过去常靠史料记载,史地知识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有时候还要凭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行判断。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各种核化学分析技术给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原来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判断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尤其有效。 核化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是测定年代、分析元素成分和含量。常用的方法有: (1)同位素丰度测定法;(2)离子束分析法,包括质子、光子和y射线激发的X 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背散射分析法等等;(3热释光测定法;(4)中子活化分析法;(5)核磁共振法。下面就这五种方法的原理和在考古工作的应用作扼要介绍。 一同位素丰度测定法 同位素丰度测定法主要分为碳14测定法和铅测定法两类。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适用于测定动植物残骸及制品的年代;铅测定法则适用于测定金属制品的产地。 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在稳定状态之外,还拥有对应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发射出射线变成另外的元素,这些同位素就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这种同位素的自发变化过程称为核衰变。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矿物质和周围环境发生同位素的吸收衰变动态平衡。而当它们死亡或被制成物品后,没有了同位素交换,其中的同位素含量(称丰度)按衰变规律减少。根据反应动力学可知如下公式: λt=ln N0/N t 式中,t为样品的年龄,N0和N t分别是现代环境和样品中的元素同位素丰度。而λ=0.693/T1/2 其中T1/2称为元素半衰期,是元素自身的性质。碳14作为碳的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730年。根据现在测得的剩下的放射性14C与现代样品中14C相比,即可计算生物体死亡之后的年龄。测年范围为距今5万年内,测量误差已降到±1%。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用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AMS)。现代AMS 的分析灵敏度极限达到10-18-10-21mol,其探测的丰度灵敏度在10-12-10-15范围,相当于能在4万亿个原子中捕获到含量只有一个14C的原子。用国产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测量14C的精度已达0.7%,测年上限达到数十万年。碳14测定法在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相比于碳14,铅同位素的半衰期要长得多,所以铅同位素的丰度相对稳定。由于地球上各处金属矿床的地质年龄形成过程中环境物质中的化学元素有区别,故它们所含铅的同位素组成也就各有差异。因此,铅的同位素丰度研究可以为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国外自60年代起,开展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代器物如青铜器( 包括铜镜)、钱币(包

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考古地层学 (一)定义 考古地层学就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得科学获取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二)原理 1、遗址得各个堆积单位就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得。被叠压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得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就是相联系得。 3、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力得破坏,现在得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就是下层堆积得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得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得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与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得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得年代最晚得一件遗物就是该堆积单位可能得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得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与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得年代分别作为它得上限与下限。 (三)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得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与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得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得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得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名词)(探访包括哪几部分,探访编号) 考古类型学 (定义)(名词)考古类型学就是通过对遗存形态得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得科学整理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原理)(简答)1、考古类型学所研究得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2、考古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得检验。 3、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得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得共时关系。 (类型式概念?) 考古学(名词) 考古学就是通过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获取考古资料(遗迹与遗物),并通过对考古资料得整理研究,复原再现古代人类历史得一门学科。 二、考古调查得要求(小题)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与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得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得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与重要得局部摄影、绘图,重要得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得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调查所得得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南开大学文物学即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测验考试(史上最全)

南开大学文物学即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测验考试(史上最全)

————————————————————————————————作者:————————————————————————————————日期:

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试试题(2001~2012) by chenych 2012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0分,共120分) 1、大溪文化 2、漆烟墨 3、谯斗 4、春山秋水 5、唐寅 6、铊具 7、垂花门 8、郎世宁 9、史墙盘 10、歙砚 11、龟兹五铢钱 12、珐华器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四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工艺特色 12、1950年以后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3、博物馆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14、评述我国釉陶的发展过程 15、宋元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原因 16、春秋以来西晋地区的青铜器的地方特色及其原因(大意,具体记不清了) 2011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徐渭 2、三角缘神兽镜 3、解谪瓶 4、平安帖 5、六齐 6、南宋四家 7、曾昭燏 8、营造法式 9、筌蹄 10、御土窑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2、两周玉器的特点 3、简述二里岗青铜器特征

4、两汉都城礼制建筑考古发现 5、汉到唐农业耕作方式及农具 6、龙泉窑考古发现并简述龙泉窑瓷器特征 7、评述并展望中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 2010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0分,共120分) 1.、陵阳公样 2、火烧山 3、新砦遗址 4、艺文类聚 5、吴门四家 6、范宽 7、淳化阁法帖 8、戗金锥刻 9、独乐寺 10、博物馆管理办法 11、永通万国 12、中国青铜时代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概述东周时期各地王陵的考古发现并分析其陵寝制度 2、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3、概述中国铜镜的起源和东周至宋代铜镜的特点 4、谈谈你对考古遗址展陈及遗址博物馆的看法 5、谈谈你对唐宋“官窑”及官窑制度的看法 6、概述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及其在古代文化进程中的作用 2009年 考试科目:721 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7、格古要论 18、游春图 19、活字印刷 20、赵佶 21、昭陵六骏 22、程君房 23、桐荫侍女图 24、纳石失 25、南禅寺 26、八大山人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评述最近30年来良渚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当代西方考古学概念与理论

考古学学科定位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俞伟超、张忠培之争:学科定位与发展(前途)、对西方考古学理论思潮的态度、理论争鸣 第三、四讲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 文化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文化概念对中国考古学影响深远,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核心概念。 从欧洲引进,1921安特生“彩陶文化” 直到1950年代,文化概念在中国使用混乱 1959年,夏鼐根据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理论,统一学界认识,命名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三个标准: 西方:从无到有,再到被扬弃 西方考古学不是不关心考古材料的区域特征,对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课题 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边界boundary 无“文化”的西方考古学(19世纪-20世纪初)重点是年代序列的建立(进化论历时性变化;材料局限,区域变化无法进行研究) 文化概念的引用及其意义(1910-1960) 20世纪初,纯粹的年代序列已经不能解释越来越多的材料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人类文化的空间多样性) 如何对待古代遗存的地域共性和差异性 格林·丹尼尔分析文化概念引入考古学的四个原因: 1.原来认为不同时代的遗物,后来发现竟然共存在一个地层中(最直接原因) 2.考古工作的地域扩展 3.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 4.吸收了人文地理学与人类学的一些理论和思想 考古研究的深入表明,用单纯的时间序列无法解释地域共同性现象,如采用一种既含有时间有含有地域的概念,即文化的概念即可解决这一困境。 文化与文明的混用 一般认为,真正系统将文化概念应用到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是德国考古学家Gustaf Kossinna (1858-1931),文化历史观 格林·丹尼尔:作为一种动物——真正的人;地质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态度 文化概念的发展与成熟(1920-1950年代) 戈登·柴尔德进一步发展了科西纳的文化概念,抛弃种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成分,提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变化)。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其文化理论主导西方考古学界 1929《史前多瑙河》:一定形态的遗存——……——经常出现在一起,这种特征有规律地联系在一起的复合体complex,应名之文化群cultural group或一个文化,这种复合体就是今天所谓某个族的物质表现。与人骨体质特征对应——种族race 提出考古学文化定义的标准

南开大学2017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目“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试大纲

南开大学2017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目“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考古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课入学考试是面向全日制考古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 学资格考试。目的是通过本考试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本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攻读硕士学位,本学科将根据该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结合政治、外语成绩的总分选择参加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意在测试考生对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考试范围包括本大 纲规定的考古、文物、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用以测试考生对考 古、文物、博物馆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及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而考察考生 的科研潜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的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有相应的历史学等辅助背景知 识。 2.对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科领域有较强的兴趣和爱好。 3.具备宏观思维、细致表达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4.统一用汉语答题,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书写清楚。 5.答题时,要求考生用钢笔、圆珠笔、水笔等清晰地书写在答题纸上,尽量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内容不得透露任何与考生有关的信息,否则以0分计。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闭卷,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既强调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其对于综合知识的驾驭能力,同时还可对考生的逻辑 思维、语言表达及科研潜力等进行测试。 五、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考古学史与理论、考古学著名人物、中国各期段考古、田野考古、最新考古 发现和研究动态、古代墓葬考古与研究、古代陶瓷考古与研究、古代青铜器研究、古代玉器研 究、古代建筑、古代石刻、古代书画作品与画家、古代宗教文物与遗迹、古代家具、科技考古 基础知识,物质文化基本理论、中国各期段物质文化史、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中外博物馆历 史、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博考古工作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等。 本考试包括两大部分,即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分300分。名词解释8-12题(具体题目数

考古学理论

考古学张光直总结为:考古学是一种具有特殊对象和独特技术、方法的特殊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要和许多学科做点和面的接触;因此,考古工作者的训练应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夏鼐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 人工遗存 三叠层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采用按土质、土色来划分文化层的方法,结果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仰韶、龙山和小屯三叠层,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是中国考古学中地层学出现的标志。 蒙特柳斯瑞典考古学家,类型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着力于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没有文字记载,被称为先史时代。因此,年代学的研究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蒙特柳斯对南欧及北欧地区的青铜器和陶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排比,并参照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地层关系,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他重点研究了铜釜、铜剑和扣针等器物的形态演化和器物组合,判断了它们的年代关系。从而用类型学的方法成功地确立了北欧新石器时代(分为4期)和青铜时代(分为5期)。他一生著作甚丰,1903年出版的《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的第一卷就是专门论述类型学原理与运用实例的。 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文化圈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的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的概念是由德国民族学家R.F.格雷布纳首先提出的。 传播论描述物质特征从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的传递,在此过程中,文化的特征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民族考古学是通过对现存落后社会的观察与研究,以理解和阐释考古遗存的一门学问,其参与主体是考古学家。民族考古学对于认识和复原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宾福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考古学的领军人物。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史编年转向利用科学方法,以阐释文化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为目标。宾福德既是一位灵感丰富、立场坚定的研究者,也是一位和蔼宽容的老师,他的去世是考古界无法估量的损失。主要文章著述有《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考古辩论》、《民族志中的采集-狩猎者:历史研究的基础》 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按时代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以有无文字记载为界,在中国一般认为夏代以前属于史前考古学,而夏代以后则属于历史考古学。 遗迹年代遗迹本身具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工可以投入使用为止,这一期间是遗迹的形成年代;从建成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是遗迹的使用年代;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是遗迹的废弃年代。 三期说 1816年丹麦国家博物馆首席馆长汤姆森在为博物馆杂乱无章的藏品排序时,依据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依次继承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并用此标准将馆藏古物分为三组进行陈列,这就是三期说。 叠压与打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叫做叠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于较早的堆积之上。在一个有多层文化堆积的遗址,位置靠下的堆积早于位置靠上的堆积,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在一个经过较长时间居住的区域内,晚期的遗迹往往会打破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 区域系统调查法又称全覆盖调查法,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调查方法。具有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的特征,调查的对象一般相互之间保持30-50米,对调查区域实行无遗漏的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系)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方向于1996年恢复招生。博物馆学形成于西方,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注重调查实践,人文色彩浓厚,在社会科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博物馆学将更加关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和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完善。博物馆学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专业学习要求:勤奋踏实、刻苦钻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熟悉并掌握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及其它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就业目标:培养从事博物馆学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博物馆专家提供后备资源。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 四、研究方向 1.博物馆管理 2. 遗产保护 3. 文物鉴定与保护 4. 原始艺术与岩画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

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多数课程将采用研讨班形式进行教学,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研究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及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制定的各研究方向的书目,按时完成读书报告、资料翻译、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在选定的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实习地点进行调查实践,完成实习报告,学位论文必须有实习调查资料支持。 七、论文撰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