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2(1)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的容,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本节需要2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出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容,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容,多次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

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第二课时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教师教案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教师教案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复习提问:人体有哪三道防线?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教师讲解: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了对天花的特异性免疫,但对其它传染病如麻疹无免疫力。1.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和黏膜。功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分泌物可以杀菌;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2.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 使病菌溶解。 3.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一定的抗原结合, 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将抗原清除。 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第三道免疫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那么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有何区别呢? 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德克撒斯州的一家医院里,一个小男孩一生下来,就被隔离在一个无菌塑料罩里, 给他食用的任何食物都经过了严格消毒,不含任何病菌,甚至他呼吸的空气也是经过过滤消毒,以保证他的肺不受病菌感染。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一生下来,就必须隔离在无菌塑料罩?原来他天生没有免疫功能,对任何病菌都没有抵抗力。那么什么是免疫? 学生阅读课本中第45 页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排斥和破坏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这里添加联系,可 以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教师教案 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和 稳定。 多少年来,免疫的概念通常是 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紧密相连的, 因此,长期以来,免疫学在传染病 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 至消灭了某些传染病。例如1980 年5 月第33 次世界卫生大会庄 严宣告:全世界已消灭天花。近 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跃发展,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例如移植免疫、肿瘤免疫,而免疫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示思考题: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为什么人体内不觉得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 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人体免疫功能表解: 教师讲解: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当这些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 展示各种现学生笔记:免疫是一种识别自我和 非我的生理机能。 学生对识图能力 的提取和总结不 断提升 例 功能过强会引起过 敏反应,引起过敏 反应的物质在医学 上称为过敏原。 引导学生理 解。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设计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的内容,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的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时可以为学生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案人教版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

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完整版)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

免疫和计划免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实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出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二)教学难点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区别抗体、抗原的概念。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上节课知识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来回忆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传染病及其预防,其中我们学习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以及如何预防传染病。在讲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免疫力,办法有好多种。但是,免疫力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 师: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师: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教师展示漫画) 生:······ 师:通过观漫画片大家看见了什么? 生:······ 师:对,皮肤能够机械性地阻挡病原体的入侵。除了这之外,皮肤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烧伤的病人扎满了无菌的绷带,为什么?生:······

《免疫与计划免疫》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免疫与计划免疫》初中生物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 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 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 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 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针对聋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 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 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 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 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细菌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二节细菌(2) 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2、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 3、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细菌的生殖。 学生对细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生活中经常提到细菌,不熟悉在于细菌个体的微小,导致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这是一

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比较陌生,而细菌的生殖方法又和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生殖不同,教学中应该加强此部分的讲解。 教学难点分析: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在讲解细菌由来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引入了巴斯德实验,个别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但这个实验到底要说明什么道理?巴斯德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曲颈瓶实验?实验过程是怎样的?曲颈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很是困惑,教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明白巴斯德设计的巧妙之处,明确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使学生明确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在上一节课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细菌的分布广泛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本节课程应着重从生殖和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方式——形成芽孢入手,从生理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策略: 课程的导入可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进而引出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示例

免疫和计划免疫教案示例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导入: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病原体的环境里,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时刻患病呢? 学生: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教师: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 展示: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学生:(能判断部分内容,但教师不给评价,等到学完本内容后,再讨论,进行评价。)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我们先来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有抵抗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念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2个小时候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念球菌都被消灭了。 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皮肤是不是能所有的细菌都杀死呢? 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 教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 学生: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当时我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结果后来发炎了,还化了脓,后来我妈妈带我到医院,包扎了以后,过了好几天,才好。

教师:(展示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为什么烧伤病人需要无菌的环境? 学生:因为皮肤具有防御功能,如果有细菌,会使病人感染。 教师:(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画)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防线,皮肤和黏膜就是第一道防线。 他有三方面的作用:1、阻挡病原体的入侵。2、分泌物可以杀菌。3、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教师: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 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动画,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的动画。) 学生:(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 教师:吞噬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学生:吞噬细胞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所以分布在人体的全身。 教师:除了吞噬细胞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杀菌作用呢? (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假如溶菌酶也不能消灭病原体,还有其他的物质能杀灭病菌吗?请学生阅读资料3,并讨论: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就好比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以上的过程中,何者相当于抗原?何者相当于抗体呢? 学生:侵略者相当于抗原,我国的战士相当于抗原。 教师: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提问1、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2、疫苗的成分是什么? 3、什么是计划免疫呢? 学生:展示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 阅读课本并回答。 教师: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 教师: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免疫与计划免疫题和答案

免疫与计划免疫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B.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防止坏血病 C.皮肤破损后发炎 D.得过腮腺炎的人不再得腮腺炎 2.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B.得过天花的人不再得天花D.溶菌酶杀菌 3.狗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 ) A.抗体 B.消化酶C.溶菌酶D.生长素 4.被疯狗咬伤的患者,要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和措施分别称为( ) A.抗原,消灭传染源C.抗体,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者D.抗体,保护易感者 5.下列对免疫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B.免疫使人体对任何疾病都能抵抗 C.免疫是后天得到的 D.计划免疫是获得免疫力的惟一途径 6.器官移植的困难是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这是因为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 ) A.病原体 B.抗原C.抗体 D.受损伤的组织7.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 A.艾滋病 B.过敏反应C.肺结核 D.肝癌 8.接种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病的原因是( ) A.直接杀死结核杆菌 B.全面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 C.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结核病的抗体 D.使人获得非特异性免疫 9.抗体是人体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的( ) A.白细胞B.无机盐C.维生素 D.蛋白质 10.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 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 B.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34分) 1.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___________,而是对___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______________。 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让易感者与____________接触,并且进行______________,提高易感人群的_____________,对易感者自身来说,应该积极参加______________,增强____________。 3.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______________,按照科学的免疫___________,有计划地给儿童___________,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_____,简称为计划免疫。四、三、连线题(共8分) 将下列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皮肤的屏障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A.特异性免疫 ③皮肤破损后的发炎反应B.非特异性免疫 ④人患过麻疹后就不再患麻疹 四、分析说明题 婴幼儿在两三个月口服“糖丸”,请据此回答: ⑴取糖丸时医生嘱托家长要在短时间内用温水送服而不用开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⑵口服糖丸预防的疾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传染病。 ⑶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口服糖丸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免疫类型看,它属于___________免疫,判断依据是它只能对_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 ⑸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为什么?

人教八下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教材分析 1、本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与计划免疫》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这个内容的前一节是传染病及其预防,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传染病相关知识,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探究,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新内容的学习,又为下一章节的用药与急救打下了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免疫的种类”和“计划免疫”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免疫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预防接种对提高人类免疫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在提高儿童免疫力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进行的主要是第一部分内容。 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将内容这样安排在单元的较前面是很好的办法,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能突出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这个主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理解人体抵抗疾病的三道防线 ○3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理解预防接种对提高人类免疫力的重要意义。 ○2让学生理解国家在提高儿童免疫力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理解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难点:①概念的理解(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②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FLASH,各种卡片和绳子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免疫的有关实例,比如被人熟知的甲流h1n1和几年前发生的非典。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健康是比较关注的。然而在八年级的学生多半是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如果可以将各种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呈现出来,不单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考验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多,概念多,名词多,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利用了问题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和讲述、知识比较等方法。教师尽量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适时的将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观看各种动画或视频时能够从中找出解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细菌、酵母菌、霉菌的生殖方式分别是() A.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B.营养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营养生殖、出芽生殖D.孢子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2 . 关于细菌的说法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存在B.所有细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单个细菌不可能形成菌落D.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芽孢及荚膜 3 . 在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的是() A.放线菌B.病毒C.霉菌D.木耳 4 . 与青蛙相比,雏鸟发育成鸟的成活率高,主要原因包括() ①卵生②胎生③体内受精④体外受精⑤卵外有卵壳保护⑥亲鸟有孵卵、育雏行为A.①④⑤B.③⑤⑥C.②③⑤D.④⑤⑥ 5 . 细菌最常见的三种形态是() ①球形②锥形③杆形④螺旋形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 . 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是菌落B.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D.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或一个真菌 7 .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银杏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

B.松的针形叶更有利于降低水分的蒸腾 C.松的种子有翅适于风力进行传播 D.银杏是裸子植物中少有的落叶乔木 8 . 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的哪一结构() A.细胞核B.液泡 C.细胞壁D.叶绿体 9 . 下列是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等分解成简单无机物 B.有的可与动植物寄生引起患病,手癣、臀癣、扁桃体炎、丹毒等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C.酵母菌能分解有机物,起净化污水,改善环境的作用 D.能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供生物利用 10 . 下列生物由细胞构成的是()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二、填空题 11 . 在生物学上,细菌的营养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和. 12 .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______的基本单位。 13 . 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 14 . 17世纪后叶,荷兰人_____发现了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_____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5 . 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 一、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二节的内容,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位于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之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之一是接种疫苗,那么,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呢?这就涉及到免疫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因此,怎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是本节面临的最大难题。 本节需要2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名称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会描述免疫的概念,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会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免疫的含义及功能。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充分解读课本上卡通插图的含义。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教具。 学生准备:复习传染病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注意: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者真菌为同种细菌或真菌)。 2.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4.细菌和真菌生活必需的条件: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5.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不同;在有机物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细菌、真菌的数量较多。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细菌的发现者,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细菌来源 巴斯德以鹅颈试验通过肉汤腐败现象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 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细菌)、酵母菌(真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3.细菌的形态 细菌十分微小,必须在高倍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 4.细菌的结构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和叶绿体。没 有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5.细菌的营养 大多数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必须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一部分细菌生活在活的生物体内,获取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少数细菌如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6.细菌的生殖 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20~30分钟分裂一次。 细菌的适应方式: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细菌个体形成休眠体——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细菌个体小、扩散迅速、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节真菌 1.真菌的种类 2.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结构:酵母菌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 (2)霉菌的结构:青霉菌孢子青绿色、呈扫帚状 (3)蘑菇的结构

八年级生物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 重点和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展示各种现象。 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 “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 性关节炎、肝癌。 提出问题: 1、在你的生活常识中,你理解什么是免疫? (不要求学生提出的免疫概念假设准确,介 绍免疫学与其它科学一样是一个逐步发展 的科学,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引导学生 进入以下的学习。) 设疑:1、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大量病原体的 环境里,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安然无 恙呢? 讨论:以上的各种现象哪些与 人体免疫有关?(不要求完 整,因在本节课的最后还要进 行讨论。) 学生提出对免疫概念的假设。 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学生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皮肤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1、指导学生阅读 2、提出问题:资料1说明什么问题。 3、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 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动画。 1、阅读资料1 2、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 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3、学生观看,描述、并在教 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分析、体 会皮肤的免疫作用。 如: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学 生中皮肤受伤后的感觉、痰 的产生和排除。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设疑: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 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 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 原体战斗呢? 1、展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的动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讲解身体中吞噬细 胞的分布。 2、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的过程、作用。并解释皮肤破 坏后的红肿、化脓现象。 学生描述溶菌酶的杀菌过程。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设疑:小 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3。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 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师运用各种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抗体和抗 原的关系和功能。(如:抗日战争,日本人 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学生阅读,教师或学生提出问 题: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 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 的侵袭呢? 学生观看、理解。 学生分析比喻,将比喻的内容 类比抗体、抗原的关系,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

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

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什么是菌落?细菌菌落和霉菌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质疑:大家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景:日本七三一部队研究的鼠疫杆菌、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细菌都是能够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细菌。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

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导入: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病原体的环境里,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时刻患病呢? 学生: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教师: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 展示: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学生:(能判断部分内容,但教师不给评价,等到学完本内容后,再讨论,进行评价。)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我们先来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有抵抗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念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2个小时候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念球菌都被消灭了。 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皮肤是不是能所有的细菌都杀死呢? 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 教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 学生: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当时我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结果后来发炎了,还化了脓,后来我妈妈带我到医院,包扎了以后,过了好几天,才好。 教师:(展示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为什么烧伤病人需要无菌的环境? 学生:因为皮肤具有防御功能,如果有细菌,会使病人感染。 教师:(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画)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防线,皮肤和黏膜就是第一道防线。 他有三方面的作用:1、阻挡病原体的入侵。2、分泌物可以杀菌。3、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教师: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 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动画,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的动画。) 学生:(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 教师:吞噬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学生:吞噬细胞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所以分布在人体的全身。 教师:除了吞噬细胞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杀菌作用呢? (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假如溶菌酶也不能消灭病原体,还有其他的物质能杀灭病菌吗?请学生阅读资料3,并讨论: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就好比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以上的过程中,何者相当于抗原?何者相当于抗体呢? 学生:侵略者相当于抗原,我国的战士相当于抗原。 教师: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提问1、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