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甲骨文篆刻艺术初探

李占营

书法、篆刻,是艺术领域一对孪生姐妹,但又各有它们的发展轨迹。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先生发现而后的二三十年间,就初步形成了它的学术体系,出现了一批研究学者,出现了一批权威著作,考释出一批公认的甲骨文字。在此基础上,甲骨文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它的带头人就是甲骨文研究的早期学者罗振玉。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二次出版了他自己及其他几位学者的甲骨文诗词、联句、对联等作品《殷契楹联汇编》。此后不少文人学者都好此不疲,作品也层出不穷。从此不难看出,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起点很高,借股市一句话,那可是高举高打。这朵艺术之花一开放就是一朵典雅的玫瑰。

而甲骨文篆刻艺术就无此幸运了,它的出现很是曲折。当甲骨文被发现的初期,搜集甲骨文片的中外人士很不少,其中就有一些外国人士在青岛、潍坊、北京,有的还直接到安阳一带收集,以银元换甲骨文片,很有诱惑力。这时就有人把新的牛骨稍作处理,仿刻上一些“甲骨文字”,卖给他们。其中有位加拿大人士回忆,他收集的甲骨文片,回去不久,就有的臭气冲天,使他非常懊恼,惊呼受骗。赝品伪制、鱼目混珠,这是甲骨文篆刻的先驱者们,纯粹是为了换钱玩的把戏而已。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篆刻是由甲骨文片仿制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渊源。近几十年来汉语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甲骨文研究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这样,仿制的甲骨文片也颇受一些中外人士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研究它,就先认识它。原始的甲骨文片,几乎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相见一面,谈何容易。可人们研究它时,若有一片在握,手里把着、眼里看着、心里想着,那是什么境界?因此,仿制品就有了需求。或为学习研究、或为收藏、或为猎奇,颇有一些中外人士搜求不已。仿制甲骨文片这一甲骨文篆刻艺术,也因此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仿制品与赝品还是应当有区别的。赝品粗制滥造,其目的只为赚钱。如加拿大人明义士收购的那些牛骨片,就无法保存。赝品更是随手刻来,毫不负责。他们往往把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硬是拼凑在一起。这让初学甲骨文者拿在手里会谬种流传,误人不浅。若仿制品则以诚信为先。首先考虑的不是金钵,而是把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文化瑰宝再现,以供当代各国学者们欣赏它、研究它,借以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们一定会做好它。

一九八二年《甲骨文合集》十三巨册出版,这部巨著是我们七、八十年甲骨文考古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从此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国内国际甲骨文研究掀起几次热潮。学习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辈出。这反过来又推动着对甲骨文片仿制的需求。这一时期甲骨文仿制有传统的地区还是郑州、安阳一带,篆刻名家出现,如郑州工艺品厂的侯先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甲骨文片的仿制是绑缚并生的。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发展,走了一条利益驱使、民间发展的路线,它在自我追求、自我完善,与市场对接的道路上,寻求生存发展空间。仿制甲骨文片,可以说是甲骨文篆刻艺术的一朵野百合花。而甲骨文铭章篆刻艺术是甲骨文篆刻艺术的一朵牡丹花,多为学者文人艺术家们所追捧,已有长足的发展。

1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从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看古“龙”之变 摘要:“”、“”、“”、“龙”等甲骨文、金文、楷体龙字含有的图腾信息,揭示出中国古龙在原始的蛇型龙之后,经历的从火蛇型龙到阴阳双构型龙,由从阴阳双构型龙再到兼具“日月之明”的独体龙的形义演变过程。后三种类型之龙皆为具有相对广泛认同基础的共祖性质之龙。三种形态祖龙不同程度的阴阳属性,是将其与其它形式的龙区分开来的标志。 关键词:古龙字;图腾;龙变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一样的神物。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干和基调,由不同图腾糅合而成的虚拟生物。部落联盟的图腾为“混合”图腾,部落融合后的图腾为“化合”图腾。在图腾未合并以前,龙只是一种大蛇;蛇与龙从来纠缠不清,也不必将蛇与龙分清[1]19~21。但其又认为混合图腾中的各子图腾,在部落“融化”(部落)过程完成之后,各自的原始意蕴最终消失,彼此融合、质变为“一个新的大单位”[1]20。然而,只要承认龙是以蛇为基调,由不同图腾组合、演化而来,龙都应是一个“化合”之物,它必然和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甲骨文、金文中的古龙字,是由特定氏族的图腾符号构成的○1。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龙字,大体包括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及汉代楷体“龙”四种形态 [2]612。这些龙字中图腾符号的混合、“化合”意蕴,反映了龙是一个从类型到性质都有所演变的文化现象,蛇与龙是既有区别又有共性、区别大于共性的不同之“物”。 一、伏羲氏原始形态的蛇型之龙 传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三皇本纪》,龙似是伏羲氏族的专有

图腾。如果龙是伏羲氏族的专有图腾,那么龙字也和龙图腾一样,应是伏羲氏族的专有符号。传说伏羲氏“蛇身人首” [4]卷一《自开辟至三皇》,甲骨文“”字就似一蛇形之龙。甲骨文“”形龙字[2]612,就更具蛇形之象。金文中又有一图画性较强的龚字[2]152,如图1,其中“”部的蛇形表征更为明显。闻一多认为这一形态的龙的本质,即为一条大蛇不无道理。这应当是存留至商代的一个龙的认知观念。 许多部落经历过非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氏族图腾应是独体形态的图腾,即闻一多所言的未与其它图腾合并以前的图腾。“”字的 字形相对原始,当象原始的伏羲氏族的图腾之形。图腾是氏族的标志, 氏族图腾与氏族互为表里。那么,“”的本义是指伏羲氏的图腾, 并代表伏羲氏族之义。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建立在这种图腾形 象之上的。或者说,伏羲的形象,就是蛇形龙图腾的人格化。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应是原始的伏羲文化在商代的历史延续。 然而,除伏羲氏族之外,远古传说中的北山诸神、轩辕国之人、钟山之神及相柳等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5]95、226、277、280。如果这些同伏羲氏图腾一样的“人首蛇身”之蛇也为蛇形之龙,那么远古以蛇形之龙为图腾的部落是普遍存在的。此氏族的蛇形之龙并不为其彼氏族所认同,因而史料记载有蛇形之龙被他族所食的现象。如延维为二首之蛇,“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5]518。就此而论,这一发展阶段的伏羲氏的“”形龙图腾,尚未获得广泛的氏族认同并拥有共祖图腾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蛇型之龙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的伏羲氏仅是各部落中的一个普通部落,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其它氏族部落相差不大。那么,商代甲骨文“”形龙字,可能并非仅是伏羲氏的图腾符号。但以相似的蛇型之龙为图腾的众多部族,可能为后世以伏羲氏为主力的蛇龙氏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诸多伏羲氏族与其它图腾类型氏族关系的发展,以其与燧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为转折点,原始的蛇形之龙出现混合发展的趋势。 二、伏羲氏蛇型之龙与燧人图腾的混合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文;商史研究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一)早期革命生涯 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由“五四”时期的诗人,北伐时期的军人,在被迫流亡日本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古文字学家、史学家,一名享誉学术界的大师。 (二)流亡中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正是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于1928年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而且因为没有职业,生活极端困难,全靠朋友接济。自己只能搞点文学创作、搞点翻译,来挣些微薄的稿费糊口,有时甚至连一只毛笔都买不起,要向朋友求助。但就是在生活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天从住处跑到东京,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管子学刊1999年第4期 α学术动态 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 ——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范毓周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5)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1999)04—0082—04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甲骨文研究也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百年间,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哪些成就,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应当如何发展,这是中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也是我们在世界之交应当考虑并作出回答的。下面试就这些问题略陈一些远非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治契学者。 一百年前,山东福山人王懿荣首先从一向当作“龙骨”而屡遭毁弃的殷墟出土卜用甲骨上发现甲骨文后,甲骨文研究即成为一门新学问,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同在淮安出生,成长起来的刘鹗、罗振玉很快就认识到甲骨文的学术价值,成为继王懿荣之后最早接触甲骨文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刘鹗在罗振玉的动员下,率先将其所藏精选拓印,于1903年出版了甲骨文的著录专书《铁云藏龟》,为学者提供了最初的研究资料。浙江瑞安人孙诒让以他丰富的学识,在第二年便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第一部文字考释专著《契文举例》。1912年以后短短四年间罗振玉相继刊印《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精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合编》等一系列甲骨文著录书,并对甲骨文进行了初步研究,于1914年先后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和《殷墟书契考释》两书,在孙治让考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识读出甲骨文近千字,使甲骨文资料成为基本可以通读的史料。毫无疑问,罗振玉在甲骨文早期研究中是做出贡献最多的学者。与罗振玉同时并深深受其影响的另一位甲骨文学者是王国维,他最先把甲骨文当作历史资料,先后撰写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可靠性并纠正其讹误,第一次把甲骨文研究纳入历史文化研究的范围。应发说,甲骨文研究的基础是罗、王二人奠定的,因此后人多称“罗、王之学”,足见其在早期甲文研究中的影响。 1928年开始1937年结束的殷墟十五次发掘,为甲骨文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也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性资料。在殷墟发掘中导夫先路的董作宾,以其惊人的感悟力,凿破鸿蒙,于1933年发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例》,将一向混沌一团 α [收稿日期]1999—04—05 α[作者简介]范毓周,男,南京大学教授。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王国维生平思想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对王讲: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听了罗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大辱”,想自杀,经家人严密监视未遂。1925年,他到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从事古代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工作。1927年4、5月,北伐军进抵河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王国维于6月2日写就遗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便投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遗老的生活。 综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先是研究哲学,继而转向研究文学,再而转向研究史学,以史学的研究贡献最大。哲学 王国维研究哲学,先是读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书很深奥,难以悉解。他便又读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写了《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叔本华和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释理》等论文,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各方面的阐述都运用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探求精神上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就是探求揭示人生即痛苦这一真理以及其解脱之道。美学是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的真义,使人超然物外,忘记利害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求得暂时的解脱的功效。他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文学小言》等文,是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篇。他又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分析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慧眼,第一次道出了小说的内在含义,推倒了封建文人视《红楼梦》为“诲淫”之作的偏见,也批评了“索引派”繁琐的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推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王国维研究哲学产生了疲惫的心态。他曾在《自序》中述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的形而上学,高严的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① 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哲学有两大潮流: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宾塞等,即严复所宣传的一套实证论、经验论思想。另一是德国的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甲骨文是早于篆籀、青铜铭文的古文字。是“千年神甲、文字始祖”,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在失传近3000年后,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重现。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它和本世纪初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 三千年前,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正是晚商都城。商朝第20位的帝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迁都到“殷”,当年的殷都,到处是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联合诸侯伐纣,商纣王牧野兵败,逃至鹿台自焚而亡。从盘庚到纣王,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历经273载,史称殷朝,亦称殷商。周灭商后,国都他移,小屯一带的繁华王都逐渐荒芜,光华闪烁的商文化被淹没地下,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殷墟”。 安阳殷墟鸟瞰图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3000年过去了,清末小屯村人,耕耘土地时,常翻掘出一些骨片,不知为何物,因胛骨较大,近代无此兽类,遂称为“龙骨”,有一个农民叫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没钱医治,无意中,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龙骨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李成第一个发现龙骨并卖给药店治疗疟疾和创伤,一斤仅值六文钱。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全国I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11自动化2班宋宇光111102101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出土有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1899年,开始认识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荒经》称正同。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从王国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是王国维依据甲骨卜辞所见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而撰写的。共考定龚、孟、雍、亳、曹、祀、雇等处地名,并指出“此八地皆在大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矣。”这篇文章与王国维主要用文献和金文资料所写的《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考》以及《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等文,对包括都邑在内的方国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是我国甲骨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也为王国维本人奠定了在这个学科中的领先地位。他考证殷代先公先王,首先从王亥开始。卜辞中屡见王亥之名,并且是殷人的祖先,祭礼特别隆重。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王亥其人,《世本》亥作胲,《帝系篇》作核,《楚词·天问》作该,《汉书·古今人表》作垓。可见胲、核、该、垓皆亥之通假字。《史记》于《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两处均作振,与核、垓二字形近。《吕览》作王冰,冰字篆文作,亦与亥字相似。经他这样一考证,先公王亥就被确定下来了。接着他又考证卜辞中的王恒。《楚辞·天问》有“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和“恒禀季德”等语。王亥即该,则王恒即恒,两人为兄弟,其父季亦见于卜辞,应即《殷本纪》之冥。然后考证上甲。在卜辞中数十次出现,应即《殷本纪》之上甲微。总之,经过王国维考证,有商一代的先公先王,多数得到甲骨卜辞材料的证明。王国维通过研究还发现卜辞中王恒之祀礼与王亥相同,大丁之祀礼与大乙、大甲相同,孝己之祀礼与祖庚相同,因而知道商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盖无差别。王国维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世本》《史记》之为实录,确实可信。在当时疑古之风盛行,学术界对古籍普遍产生怀疑的时候,王国维文章的问世,证明了《世本》及《史记·殷本纪》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 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在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由于发展的需要,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简体字一般是指中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繁体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甲骨文浅谈

甲骨文浅谈 摘要: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主题词:甲骨文简介发掘历史特点 简介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

甲骨文字对照

甲骨文字对照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甲骨文——汉字对应表 下列的甲骨文单字均是从原字放大,在解释文字之后,附注原诗词作者与诗名、词牌,以供参考。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安安安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B 八八巴巴巴巴癹白百败 般般邦雹雹宝宝饱保保 保保保保豹豹卑北贝狈 祊偪鼻匕匕匕比必闭畀 畀畀敝敝敝敝辟辟濞兵 兵丙丙丙丙丙丙丙秉并

并并并并驳帛泊亳亳亳 亳卜不不步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 才才采采仓仓仓仓曹册 叉叉昌长鬯鬯鬯朝朝朝 朝车车车车车屮尘臣辰 辰辰辰辰辰辰成呈呈呈 呈承乘齿齿齿齿齿赤赤 舂舂舂虫虫稠丑丑丑丑 臭出出初刍刍楚豖传吹 吹娕娕此此此此朿朿朿 朿朿朿朿朿朿琮琮

D 沓大大汏带带带丹单单 单旦旦宕刀刀盗得登弟 弟杕帝帝帝典典典典奠 奠吊耋丁丁丁丁丁鼎鼎 东东冬冬斗斗豆豆豆剢 剢督督杜端对兑多多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E 娥娥儿而耳洱洱二二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F 伐伐伐凡杋匚匚方方方 方彷非非扉分焚焚焚焚

丰丰丰丰丰风风风风风 妦封封封封夆夆缶夫弗 伏凫刜孚服福福甫斧斧 父父妇妇阜阜复富富腹 腹 G 干甘刚刚高膏膏杲槁告 戈戈鬲鬲鬲鬲鬲鬲各各 更庚庚庚庚庚庚庚工工 工弓公肱肱宫龚冓遘遘 遘古谷蛊蛊鼓雇雇雇雇 剐官毋毋毋毋盥盥盥雚

甲骨文

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预测未来的吉凶。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或牛的肩胛骨与肋骨。甲骨文初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三千馀年,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发现有古文字,经过查证后才知道是商代国都所在地。但后人考证王懿荣并非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划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共有六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全部《甲骨文对照表》,书法练字必备!

全部《甲骨文对照表》,书法练字必备! 书法教程:田英章楷书书法《异体字》集锦打开打开书法知识:书体简介之一,甲骨文。打开第一届世界超逼真绘画大赛|正在悄然进行打开书法教程:田英章楷书书法《异体字》集锦打开打开全部《甲骨文对照表》,书法练字必备!书法之家1天前17评论关注路过的朋友,点击关注我们哦~本文共收录一千多个甲骨文与现代简体字的相互对照。甲骨文没有计算机字库,以下对照表以图片形式呈现: 《全部甲骨文对照表》 ﹀觉得好就下面点个赞吧!展开阅读全文热门推荐不会书法?只要练好这八个字,可以露一手打开APP无真文化大观222条评论书法练字有窍门,这样写字绝对神打开APP大家书法105条评论博士妈妈真有才,把英语单词编成三字经,孩子1天记住500个单词!打开APP印子老师62条评论练好32个大字,以备挥毫不时之需打开APP书法之美323条评论鬼才数学老师:小学数学无非就这6张图,背熟考试次次不下98分!打开APP惊喜199818条评论记住行书的这些要诀,练就一首漂亮难得的好字并不难打开APP清雅阁书画63条评论猜你喜欢《中国成语300句》——卢中南楷书欣赏(下)打开APP艺术家视界12条评论英语单词编成三字经,孩子1天记住500词!我家孩子就是这么记的!打开

APP课海家长22条评论回归传统,从摹入临,让书法学习少走弯路打开APP闻是书画11条评论电表转得飞快?教你1招,一个月能省一半电费!聪明人都爱用!打开APP七爷车扯淡188条评论拼音口诀儿歌,背过它,孩子拼音不用愁打开APP喔喔爱原创57条评论解密欧阳询楷书,最难写的五个部首,不信你试试打开APP王羲之搞笑书法22条评论最容易读错的240个汉字,看完后看看你认对了几个?打开APP艺道中国100条评论这些常考常错的字,都在这里了,不要再错下去了!打开APP追梦小多多59条评论《九成宫》最难的五个笔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第五个最要命!打开APP王羲之搞笑书法46条评论硬笔书法规律与口诀,一看就懂打开APP书法初学49条评论为什么掌握好书法技巧,毛笔字就能写得炉火纯青、行云流水?打开APP松风阁书法日讲4条评论楷书结体的四个“核心”,文虽短,有启发打开APP书法密码5条评论写好这60个字,楷书成了一半!打开APP不二斋111条评论这样写楷书,永远写不好!打开APP沃德利成书画院0条评论五行起名大全,命理中缺什么,名字中就要补什么打开APP宝宝取名好帮手3条评论男孩分床睡不能超过这个年龄,不然影响孩子一生,你家孩子分了吗打开APP木棉之城318条评论毛笔字入门的关键技巧,一旦突破就能越写越顺打开APP放心购精选3条评论学书法,一定要认识这些异体字!打开APP笔墨中国16条评论书法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 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试说甲骨文和金文异同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金文是指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

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 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同的工具制作产生了不同的文字效果。甲骨文书风大多为纤巧清俊的金文书风则多为茂密圆厚。 二、甲骨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甲骨文字主要特点有。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3、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