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资本

答: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的总公式

答:资本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即G—W—G'。

3.价值增值过程

答: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

答::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答: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

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答: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指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剩余劳动指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答: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1.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尽可能地增加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占有。

12.简单协作

答:简单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个生产过程和在同一投资者指挥监督下有组织地共同协作劳动的一种劳动形式。

13.机器协作

答:机器协作:许多台同种的工具集合在一个工厂里,由同一个动力机产生动力,通过传统机构把它们带动起来生产同样产品的生产形式。

14.业主制

答:业主制:在这类企业中,出资人是企业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小规模的企业组织。

l5.合伙制

答:合伙制: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收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

l6.股份合作制

答:股份合作制: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l7.公司制

答:公司制: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明晰、以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l8.工资

答: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19.奖金

答: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20.津贴

答:是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的额外劳动和对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答: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时间来支付工资的形式,是基本的工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答: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反映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上升趋势。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案】√

【解析】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答案】×

【解析】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答案】×

【解析】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答案】√

【解析】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

【解析】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不具有商品属性。()

【答案】×

【解析】

7.价值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案】√

【解析】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答案】×

【解析】

9.生产劳动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答案】×

【解析】

10.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值带来剩余价值。()

【答案】√

【解析】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就是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答案】√

【解析】

12.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

【解析】

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答案】√

【解析】

1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答案】√

【解析】

1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答案】√

【解析】

16.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答案】√

【解析】

17.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

【答案】

【解析】

18.企业管理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答案】√

【解析】

19.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案】√

【解析】

20.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答案】×

【解析】

三、单项选择题.

1.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

A.W—G—W

B.W—G—W'

C.G—W—G

D.G—W—G'

【答案】D

【解析】

2.资本流通的目的是()。

A.满足消费的需要

B.为了使价值增值

C.为了创造剩余价值

D.为了追求使用价值

【答案】B

【解析】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B.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C.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D.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掌握足够的货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D.扩大商品交换市场

【答案】A

【解析】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是()。

A.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和没有生产与消费资料

B.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和具有生产与消费资料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和消费资料但是没有生产资料

D.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和没有生产与消费资料

【答案】A

【解析】

6.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创造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7.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转移价值而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慢而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价值增值少而后者价值增值多

D.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而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答案】D

【解析】

8.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的企业制度是()。

A.业主制

B.合伙制

C.公司制

D.股份合作制

【答案】C

【解析】

9.从对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A.计件工资是基本的工资形式

B.计时工资只是变相的计件工资

C.计件工资只是变相的计时工资

D.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答案】D

【解析】

10.从对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A.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始终是一致的

B.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存在差异

C.名义工资增加实际工资一定同比增加

D.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而实际工资则呈下降趋势四、多项选择题【答案】B

【解析】

四、多项选择题

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

B.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C.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

E.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

【答案】CDE

【解析】

2.从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A.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E.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答案】ABDE

【解析】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D.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E.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答案】BD

【解析】

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E.劳动力有人身自由但无法生产资料

【答案】ABCD

【解析】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

A.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不能低于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

C.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D.表现为维持劳动力自身和家属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及教育费用E.所包含的物质内容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提高

【答案】ABCDE

【解析】

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A.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B.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C.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

D.工人和资本家共同进行管理

E.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强制性的

【答案】ACE

【解析】

7.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E.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ACE

【解析】

8.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指()。A.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

B.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

C.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D.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E.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资产阶级的剥削活动

【答案】CD

【解析】

9.剩余价值()。

A.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B.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C.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D.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是公有资本和公共财产的源泉

E.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答案】ABCDE

【解析】

10.生产全面自动化的出现没有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的原因是()。A.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B.自动化机器能够代替人的劳动

C.自动化机器仍然是属于不变资本

D.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

E.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

【答案】ACDE

【解析】

11.资本是()。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一个历史的范畴

C.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

D.表现为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E.支付雇佣工人工资的货币

【答案】ABDE

【解析】

12.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垫支性、增值性和运动性

E.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

【答案】ACDE

【解析】

13.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办法有()。

A.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B.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

C.压低雇佣工人工资

D.加强雇佣工人劳动强度

E.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ABCDE

【解析】

14.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Et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提高的结果

【答案】BCD

【解析】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D.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的

E.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的

【答案】BCE

【解析】

1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本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D.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E.由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的一种暂时的现象

【答案】ABCD

【解析】

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

B.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E.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答案】DE

【解析】

18.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原因是()。

A.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全过程

C.剩余价值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D.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E.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答案】ABC

【解析】

19.工资()。

A.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

E.主要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答案】ABCDE

【解析】

20.企业管理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指()。

A.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

B.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C.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

D.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E.研究企业内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

【答案】CD

【解析】

五、辨析题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答:错误。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在流通形式上有区别,而且作为货币只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经过流通使预付货币的价值增值。货币只有当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答:正确。

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但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领域中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产生的。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正确。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生产劳动就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答:错误。

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

5.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一切劳动即是总体劳动。

答:错误。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过程中,只有人们所投入的必要的、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

价值的劳动才是总体劳动。

6.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是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变资本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错误。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只是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通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因此,不变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但本身不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六、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在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使其变成了资本家。二是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而成为资本家。三是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阴谋盘算、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

案例问题:(1)什么是资本?资本有哪些特征与属性?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界限是什么?

(3)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合理与否。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资本家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垫支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值性。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2)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这时投资者才能成为资本家。资本家是拥有足够资本量,以至可以依据其资本额的直接收益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扩大再生产或再投资需要的资本所有者。

(3)第一,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积累起来了超过他人的资本,这种资本的形成途径就是合理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应当大力推崇这样的资本家形成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它是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之一。由这种资本去增值自身,只要增值过程中,没有暴力、没有阴谋盘算,其收益就是合理的。在政策k应该保护这些个人正常资本的形成,保护他们正常的资本收益权。

第二,对于那些通过占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形成的收入大大超过他人而成为资本家的人来说,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收入中也有他们的大量的体力与智力支出在内。但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形成的资本较大量的积累,并不是来自于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能力与智力,它不应该被资本所有者全部占有。实际上,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本身就是社会财富,它应当由社会的每个成员所共有,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得到的超高收入,应当通过政策的途径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

第三,至于那些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超高收入而成为资本家者,由于收入的形成和资本的形成中,充满了不平等、不道德、不仁义,甚至充满了残酷的掠夺与占有,它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也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相冲突。因此,对于这样的收入形成的资本应坚决取缔。

(4)承认和有效地保护个人对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占有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把私有财产同剥削关系完全等同。剥削是以不平等方式(非市场关系)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剩余劳动。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强制的暴力和阴谋盘算而剥夺他人的生产资料、流通资料甚至于生活资料的行为,以及凭借由此形成的生产资料、流通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二是资产所有者或资本使用者超出其所有权权益或使用权权益限定而无偿占有了他人权益的行为。

2.案例内容:

2001年2月18日,南昌市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中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8种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查了200多家企业、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别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个档次不同的工资标准。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案例问题: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做法是否必要。

答:(1)由政府劳动部门指定工资指导价,可以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劳动报酬提供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定工资标准,可以避免一些企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但各地都制定工资指导价,由于各地的工资指导价不同,必将造成不平等竞争,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特别是受到户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劳动力还没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实行工资指导价,会减少就业机会,影响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生产者之间平等竞争原则的实现。

(4)工资制度放开市场化运作。由企业与劳动者按照市场规则谈判决定。政府劳动部门不断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并提供法律、就业、工资等信息服务。

3.案例内容:

2000年11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自己该拿多少钱的问题上,职工有了发言权。此办法适用于国内所有的企业,涵盖所有劳动者,并且劳资双方原则上每年协商一次。在此之前,为解决日益突发的劳资矛盾,许多企业就已经推行了工资协商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问题:(1)工资的本质及社会主义工资是什么?

(2)你认为工资协商办法有哪些优点?

答:(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

(2)优点之一,工资协商是最实际的民主管理。劳动者通过支付劳动换取合理的工资报酬的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在我们国家又是一项宪法权利。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报酬的合理性成为实现等价交换的唯一前提。工资是职工权益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工资协商是带有全局性、核心性的“维权”工作。

优点之二,使劳动者、经营者和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企业不仅是老板的,也是工人的。没有企业的兴旺,就没有企业职工的富裕。工资协议通常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

比如,职工的工资增长目标的实现要与企业全年利润指标的实现挂钩;经营者年薪的基数和倍数要与职工的工资增长指标的实现挂钩。这样不仅为职工工资增长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职工即使为了自己加薪,也不能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经营者为了自己多拿钱.也得先考虑如何实现职工的加薪目标。

七、问答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答:(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再创造出一份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但它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有何区别?

答: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有:

(1)从一般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在于是否直接、间接同创造物质产品有关。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

(2)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个体劳动还是团体劳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只要所投入的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3)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在于是否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一切为公有资本提供公有剩余价值或公有利润的劳动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劳动。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发生了增值。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科学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之间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

(1)二者的联系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二者的区别

①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上分析可知,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投资者必须使工人的劳动超出必要劳动,才有可能获得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的生产,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它,就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所以,它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量上说关键的问题是工作日长度,

工作日越延长,绝对剩余价值就越多。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则是相对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则必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关键在于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3)在不同的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地位不同。

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得劳动者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到实际上隶属于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充的。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来满足扩大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7.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或价格的原因在于:

(1)工资形式给人以假象,似乎是工人进行劳动,投资者根据劳动付给的报酬,多劳多得,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实际上,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只是一种虚幻的外观或现象。若把经济现象当作经济本质,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这是因为:

①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商品价值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量的。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来决定的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同义语反复。

②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假如劳动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它必须在出卖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当工人以卖者的身份走进资本家的工厂时,劳动过程还没有开始。当劳动过程开始时,劳动已不再属于工人,也就不能再被工人出卖了。在出卖以前能够独立存在的劳动,只有物化劳动,即以劳动产品形式存在的劳动,而如果出卖的是这个东西,那么,他出卖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了。

③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假定劳动是商品,资本家用货币(物化劳动)同作为商品的活劳动直接交换,只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实行不等价交换,这就违反了价值规律的要求;二是等价交换,这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就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

(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工资的特点及其支付形式本身产生的。这是因为:

①工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内,使用前看不见,人们看到的只是生产过程中一定时间的劳动,因此工人出卖的虽然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看起来好像是一定时间的劳动,于是工资就好像是劳动的价格。

②在劳动力的买卖上,货币是充当支付手段,因为资本家通常在工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这使人们误认为它不是对劳动力而是对劳动的支付。

③在工资形式的实际运动中,也显示出许多现象,似乎企业支付给工人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例如,工人为企业劳动的时间越长,或生产产品件数越多,得到的工资也越多;劳动的强度不同,劳动熟练程度不同,得到的工资也不相同。

④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往往也看作是他的劳动换来的。

总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8.工资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性质与形式有何不同?

答: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着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现阶段,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是货币工资。农村集体经济采取的是联产计酬形式。

八、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和初级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1)价值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私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而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生产者无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3)在初级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成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凭借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的主人,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形成公有利润或公共财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共同利益的关系。

(4)价值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2.试述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

答:(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需要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需要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则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之所有具有商品属性,是因为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将自己的劳动力支配权转让给企业。这说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但不是说劳动力就是商品,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市场流通,合同制、聘用制的实行,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表明我国已经在实践中承认了劳动力是商品。另外,从逻辑上说,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私人资本、集体资本或国有资本等)。

3.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答: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资本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

(1)资本的一般性

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

①垫支性。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资本,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不管这笔资本是自我积累的,还是贷款来的。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资本是一种垫支或预付资本,在运动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并如数流回企业。

②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它只有经过生产和流通领域,经过购买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将产品出售等阶段,持续不断地进行资本循环和周转,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使之增值。可以说,运动是资本的本性之一。

③增值性。资本在运动中不仅要保值,而且要增值或是资本扩大。产业资本运动公式为G—W…P…W'-G',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为G—W—G',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为G—G'。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值。所以,资本运动是一种增量运动。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私有资本要增值,公有资本也要增值,即带来剩余价值。

(2)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值的价值。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试述公司制及其类型与特征。

答:(1)公司制及其类型

公司制是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依据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无限公司。即无限责任公司的简称,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的、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

②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③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股份公司的性质决定于控股权的性质。

④两合公司。是指由无限责任股东与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两合公司是大陆法国家公司法中规定的公司形式。

当代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使得无限公司及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固定的投资风险更加突出,采用这三种公司形式的国际已经不多,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公司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公司制的特点

①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②出资人对公司承相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隆低;

③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现代公司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是企业制度的一种创新,比业主制和合伙制更为优越,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司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5.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

答:(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是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反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

(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扩大,从而引起实际工资的增长;二是工人阶级长期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有所提升。

6.“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或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答:(1)上述观点正确,符合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关于总体劳动的基本理论。

(2)从一般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

(3)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个体劳动还是团体劳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只要所投入的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4)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一切为公有资本提供公有剩余价值或公有利润的劳动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劳动。

九、计算题

1.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请写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公式。

解:(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 K m

=+。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 W K

=-。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14.90)×1.88×30

=7.75×1.88×30

=437.10(元)

故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437.1032.241351.58%m m u '==÷=。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用公式表示:M m v '=?。

2.某资本家纺织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0000千克。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5年;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他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哪些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结论? 解:(1)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为:()60000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为:80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为:()()10001600040004000100%25000C V m +++?=(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为:2500010000 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千克,

原料耗费为()160001500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为:()100016000 1.54000400033000C V m +?++=(元); 当月社会价值为:2.515000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为: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为:()450040004000212.5%m v ++=。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②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工人的工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③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④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⑤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通过缩短本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6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十六章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国际分工 【答案】国际分工: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 2.国际贸易 【答案】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流活动。 3.世界市场 【答案】世界市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领域,是同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间商品流通的总和。 4.汇率 【答案】汇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简言之,汇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 5.关税 【答案】关税: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二、判断题 1.当今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之上的。() 【答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趋于不平衡。() 【答案】√ 3.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 【答案】× 4.牙买加体系是一种严格、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 【答案】× 5.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比以前换得较少的本国货币,则说明本国货币的币值在下

降,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答案】×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主要是物品,尤其是制成品的贸易。() 【答案】√ 7.当一国政府征收关税时,可以增加本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好处。() 【答案】× 8.对物品增收关税提高了物品的价格,因此会减少交易量。() 【答案】√ 9.各国之所以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因为从国际贸易中得益的人数少于从中受损的人数。() 【答案】× 10.在汇率的直接标价法下,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换得了比以前较多的本国货币,则说明本国的货币币值上升。() 【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 A.一国的技术进步 B.一国内部的分工 C.一国生产力的发展 D.一国的政策和法律 【答案】B 【解析】 2.国际贸易的基础是()。 A.国际分工 B.国内分工 C.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解析】 3.国际贸易按国境或关境可划分为()。 A.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B.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 C.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D.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1 复习笔记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 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所促成的,因此带有军事性质,可以看作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旦战争结束,各国战时对经济的管制便取消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大大下降。

(4)罗斯福新政 1929年至193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通过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调节和干预,以解决当时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经济走出危机。 (5)凯恩斯革命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大危机出现的种种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因而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 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了大量国有企业。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着货币流通,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 (2)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 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巨大经济力量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种新的机制,即国家有计划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并存,互相结合,这是一般垄断阶段所没有的。 (3)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深入到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并且,国家建立了一套干预经济的制度和稳定的调节经济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貌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引起人们广泛注 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和1993年,该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分别荣获诺贝 尔经济学奖,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声名鹊起。目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势头迅猛,理论影响波及世界各国。 新制度经济学近十年来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基于三点原因:第一、与时代背景契合:首先是经济体 制转型浪潮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绝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理论上需要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低效率作出说明,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经济制度,以及如何完成这样制度变迁作出设计。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市场经济运行所表露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许多困扰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老问题,如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市场的失范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在既有的经济学那里已找不到更好的解是,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新制度经济学恰好有一套新颖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满足了人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在公司制企业的治理问题上,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处理委托代理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成为七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深化了企业制度的研究。再次,具有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从全新视角研究经济社会各种问题。以往的经济学都是研究既定制度的具体经济问题,即研究既定制度下厂商谋求利润最大化行为、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研究市场配置资源机理,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揭示,特别是提出制度能提高经济绩效这一命题,无疑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2、制度分析的理论演变 严格说来,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对制度学派的历史传承。早在19世纪,以凡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就开始倡导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他们看来,经济研究不能撇开包含生产关系的社会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结构存在种种弊端,需要改造和纠正。凡勃伦主张进行一场社会变革,实现经济控制权由资本家向技术管理阶层转移。凡勃伦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旧制度经济理论。他所开创的对社会制度结构分析,被称为“凡勃伦传统”。由于凡勃伦的旧制度经济理论 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因而被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排挤和打击。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与当代中国

新制度经济学与当代中国 2004年05月08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近些年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特别流行,这一方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斯派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科斯和诺斯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该学派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 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圣才出品】

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①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③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④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2.国有垄断资本 答:国有垄断资本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阶级利益的各种货币资本;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这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主体。国有垄断资本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企业的盈亏也都由国家负责。第二,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要从全社会的整体需要来考虑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以此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的依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

营者,又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因而又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利润极大化。 3.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答: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由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股份所有权分属于国家和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企业。国私共有垄断资本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的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立新的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的特点:第一,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可以利用国有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且这类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从国家得到各种优惠待遇;第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的经营目标多少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的目标。国私共有企业具有的上述特点,反映出它更适合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和对经济的控制。 4.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对二者的综合运用。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增加失业。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卢现祥 摘要: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塞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它们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硬核,如理性选择模型。同为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点。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近代制度学派 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中,基本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变硬核,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带。同为制度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派没有任何理论渊源关系,但是他们都关注制度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模型化、强调历史的作用、注重制度差异的研究及用制度方法解释发展差异等特J点。 一、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什么是新古典经济学?有趣的是近代制度经济学的代 表人物之一凡勃伦最先使用新古典这个词,他用这个词刻画 马歇尔和马歇尔经济学的特点。凡勃伦发现,在一般功利研 究和享乐主义的心理假设的基础上,马歇尔的剑桥学派与古 典经济学具有连续性。但是多布认为,新古典这个词并不是 描绘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合适的词汇,因为剑桥学派所做的是 脱去古典政治经济学粗糙的外衣,割断其与自然规律哲学的 联系,并用微分学将其重新陈述。新古典经济学一方面继承 了古典经济学的许多经济思想,另一方面又加进了边际理 论。边际理论的核心,一方面是方法上的个人主义,一方面 是源于主观价值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新古典主义理论 的一切基本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都包括在最初由瓦尔拉斯 提出的、至今发展为“阿罗一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 系当中。 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种理论成熟之时也就是其僵化之 日。目前,新古典模型已日趋僵化,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修 正,很难用于各类重要的问题的分析。这一模型的僵化主要 体现在它限制了对许多特定的很有意义的方向作进一步探 索。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了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三 个研究领域:(1)各种可供选用的社会法规(产权)和经济组 织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均衡结果?(2)在同样的、 法律制度下,经济组织的形式为什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 化?概括而言,像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契约的经济逻辑是 什么?(3)控制生产与交换的基本社会与政治规则背后的经 济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大批新古典经济学家开 始对经济组织的结构产生了兴趣。一项新的研究规划开始 试图将微观经济理论更一般化,当然这一研究仍保留传统价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习题及答案)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综合选择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A.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C.利润率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决定剩余价值率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形成: A.平均利润率 B.生产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平均价值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 A.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否定了价值规律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没有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了价值规律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 A.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1

C.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D.以市场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6.利润率高低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是: A.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低 B.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 C.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 D.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高 7.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 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 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8.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9.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 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商业店员的劳动 2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考研历年真题讲解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劳动二重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研】 答∶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即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没有人们的具体劳动,也就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便无法生存,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劳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在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资本【武汉大学2011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研】 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资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①资本的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②资本的运动性。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的速度的快慢,同时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③资本的返还性。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④资本的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愈大,风险也可能愈大。 4.相对剩余价值【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武汉大学2014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 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资本积累)【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积累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着再生产。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

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3.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积累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一般用c∶v表示。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5.资本集中 答: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的过程。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