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孟子的理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准备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二、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

(1) 不为苟得也(wéi)

(2) 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

(3)如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停顿及重音: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

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

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

大意。

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正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 亦不可以已乎

三、学习课文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3、明确: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四、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说说其好处。

明确:排比句和对偶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富有音韵美。

2.试背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名言警句。这个环节开展的方式为小组抢答.表现突出的予以适当奖励。

复习孟子“其人”及《孟子》其书。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

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布置作业

谈一谈逆境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课下注释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孟子》: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辟:同“避”。

(4)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 (9)丧:丧失 (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1)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 (14)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何,什么。益,好处。(15)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6)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7)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 (18)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行为。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1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做,称为。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

2017-2018八上教案《孟子-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2017.12.5初二(5)公开课赵令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说理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各种说理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句经典名句,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那究竟“何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了解他笔下的大丈夫。 二、解题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出自《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富贵不能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指代大丈夫)迷惑。 三、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候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 统治者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力图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四、朗读全文,注意语音与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同桌可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46篇] 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刿论战》5诸亮《出师表》6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8禹锡《陋室铭》9仲淹《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15《诗经·蒹葭》16操《观沧海》 17潜《饮酒》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21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24杜甫《春望》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30贺《雁门太守行》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淮》33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34商隐《无题》 35煜《相见欢》36仲淹《渔家傲》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39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0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村》42辛弃疾《破阵子》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5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6龚自珍《己亥杂诗》(以上诗词曲33首) 1.《论语》十则《论语》(七年级上第2单元第10课P4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rǔ,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下册, 语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假如让 你们自身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需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澎湃,感情充分,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依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 文章内容由<小学教学资源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小学教学资源!/viewthread.php?tid=38256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鱼我所欲也原文与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想要也两种东西同时得到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选取表判断语气词 (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两种东西 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胜过,超过比 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以做苟且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厌恶 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胜过,超过比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然而)我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假使没有超过那么能够用来 假如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通“避”躲避做 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去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这种方法手段就可是就可以可是 用呢?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能够避祸,然后而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 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人们)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这样本性都贤者之心不丢失罢了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菜古代一种木制发乘食物的器具不吃没有礼貌地吆喝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它就要死亡。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着给他不用脚踢给乞人 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 (如果)你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鱼我所欲也作者或出处:《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或注释: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注释 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5.患:灾难。 6. 辟:通假字,同“避”,躲避。 7. 如使:假如 8. 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9.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只是 12.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得兼:同时做某件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故:所以苟得: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使:如果,假使者:指代办法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桩不可以干呢?使: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 由(*2):通过是(*2):某种办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是故: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是:这样心:想法(舍生取义)丧: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但)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尔(*2):助词蹴(cù):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指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8《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选择,明辨是非,舍生取义。 二、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那一年,刘胡兰16岁。面对敌人的铡刀,决不屈服于敌人。她选择了铡刀,就是选择大义。我们在生活中会提到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三维目标 (二)作家作品 1、孟子生平和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

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⒉预习检测 (1)所恶莫甚于死者( )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2)“拯救正义” 学生两人上台完成游戏PK 3.课文朗读 学生听录音,划节奏。 4。疏通文意 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讨论)火车形式回答。 5.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小游戏 学生上台选择“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事情。 6.课堂小结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7.板书设计 8.拓展延申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9鱼我所欲也课文及注释 孟子

9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20.蹴(cù):用脚踢;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为(第二个),接受。 30. 已:停止,放弃。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的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孟子二章资料总结大全

《孟子》二章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2、《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共七篇。 二、文章主旨 1、《鱼我所欲也》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取义”。 2、《舜发于畎亩之中》通过列举六个饱经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重任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又从个人发展、国家命运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鼓励人们用于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三、《鱼我所欲也》内容分析 1、论证过程 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一层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第二层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段,论证论点。第一层从正面论证,说明义重于生,为了义可以死,宁死 不做不义之事。 第二层假设推理,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 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事实并非如此,大 多数人认为“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在此基础 上用一句话对上文进行总结,即“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使舍生取义的主题升华。 第三层送正面举例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证明 “义重于生”的观点。 第三段,首先举例“万钟”,从反面说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义” 之举,与上一段中的“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 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然后作者又运用对比论证“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形成对比。 最后用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2、孟子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 答: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用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3、文章开头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孟子二章逐句翻译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不可以同时得到,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如果这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喜爱的, 4、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苟得:苟且取得。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但是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如果,假使。凡:一切。者:代办法。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莫:没有。为:做。 假如人们所厌恶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通过。是:某种办法。而:但。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 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故: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单,不仅。信:思想。丧: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鱼我所欲也原文对照翻译

19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者不能同时得到, 舍鱼而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放弃鱼而选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两者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苟且偷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用呢?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逃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以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活命,却有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避祸,却有人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那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羮,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就要死亡。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给他,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问它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这高位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为宫室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也不接受,现在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却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让我所认识的穷苦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改变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优厚的俸禄)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反思一: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二、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这样,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反思二: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即舍生取义)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将脑意识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进行对接,很可惜,在潜连接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将我的课堂偏离了正常轨道。 老师,我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一个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 还有谁不同意老夫子的观点?我笑着问道。响应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学生们的态度,也有些惊异他们的独立思想。我决定将课堂自然一些进行到底,于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听取他们反对舍生取义的原因。我们以前接触过保尔这个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话说的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学生a心直口快,当然观点显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强词夺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