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方案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方案

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1月5日

21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共同表现,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经成为共认。为加快XXX 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步伐,迎接新高考、新中考的挑战,根据国家和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三全两高一大”,以及等级保护2.0以“一个中心+三重防护”为框架的总要求,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为重点。以智能学习环境为支撑,以数据安全为保障。强力推进信息安全+智慧教学的“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五个一”发展目标,即“一点基础支撑”、“一面安全围墙”、“一网全面感知”、“一图可知全局”、“一站智慧教育”,建成新时代新教育的标杆,全国创新型、开放型、生态型、安全型的智慧校园标兵,力争世界一流水平。具体目标:“一点基础支撑”:建成以“云平台+ 云安全方案+ 超融合架构”为基础的支撑虚拟资源池,实现了资源、业务、数据的集中承载和统一调度,节省智慧校园支撑层面的成本,提高了运算效率。

“一面安全围墙”:建立等级保护2.0以“一个中心+三重防护”为基础的安全框架,为教育信息化后的信息安全提供一面安全墙,既可以检视自身安全问题,又可以阻挡外部安全隐患。

“一网全面感知”:建成全面感知校园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感知网络体系,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建成身份认证+生物识别的学校安全和服务体系,实现人与环境的智能化交互。

“一图可知全局”:建成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学校发展分析和决策体系,融合安全及网路数据态势,快速汇聚各部分、各分校的教学数据及行为数据,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决策的可视化呈现。

“一站智慧教育”:融合教学、课程、治理、集团化办学等各类应用,提供一体化、一程式的应用平台,师生可利用多种终端方便快捷地开展智慧教育。

二、总体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基于技术又超越技术,是新时代学校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模式重构、空间重建的系统工程。省实将在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外部资源、挖掘潜在资源上大下力量,构建从支撑、平台、应用到机制的“1234”智慧校园一体化格局。

1个支撑:按照教育信息化2.0及等保2.0的目标,构

建一个集物联感知、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支撑体系,为“智慧校园”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

2个平台:建设智慧校园基础网络安全态势平台和智慧校园大数据融合支撑平台,其中智慧校园大数据融合支撑平台包括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和共性支撑服务,慧校园基础网络安全态势平台包括基础网络安全及分析,为信息安全提供整体分析决策途径。通过两个平台的建设,为智慧校园提供技术和安全的运行中枢。

3项应用:基于1个支撑、2个平台,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教育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基于“互联网+”及“一个中心三重防护”新教育体系和格局。

4个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应用导向的投入机制、基于项目的协同创新机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一键式”安全保障机制。

三、建设原则

育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为目的,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和推进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模式重构、空间重建,建成集“五位一体”(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治理、新生态)的新时代新教育体系。

统筹推进,集约建设。按照全校“一盘棋”的思路,整

体设计,统一基础设施部署、一体化网络安全运行,避免单独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按需购买服务。

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按照共享、共创、共生的理念,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学术资源、家长资源和联盟学校资源,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省实新生态,实现省实智慧校园“一盘棋”和各分校特色发展。

四、重点工程

按照“五个一”的目标和总体框架,重点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工程

智慧校园基础支撑能力设计遵循以应用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基于模块化和场景化,做到不同场景的应用与基础物理架构松耦合,保障应用的便捷扩展和敏捷上线。

计算资源池设计。服务器是云计算平台的核心,其承担着云计算平台的“计算”功能。对于云计算平台上的服务器,通常都是将相同或者相似类型的服务器组合在一起,作为资源分配的母体,即所谓的服务器资源池。在这个服务器资源池上,再通过安装虚拟化软件,使得其计算资源能以一种云主机的方式被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用户使用。

存储资源池设计。在智慧校园云的建设中,存储资源池的设计推荐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本次部署存储资源池的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