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有机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

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全人类

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的类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劳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里所指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生产技术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又包括开拓和创新的能力;既包括德能,即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的能力,又包括审美的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第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

的根本内涵。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自觉能动性是个性的根本特征。创造性则是个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其实质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第五,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第六,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型扩张和繁衍。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或三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大社会形态相对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独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这里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形态发展的关系,他所指的第一大社会形态就是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大社会形态就是资本主义阶段,第三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阶段。他的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的实现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1.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依赖关系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收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束缚,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物的依赖关系的人的独立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一方面,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只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资本主义“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冲破了人的依赖关系,但又陷入了物的依赖关系之中,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统治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还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个人的普遍交往,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只能为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一些前提条件,而不会使人获得彻底解放。因为“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

异化劳动,雇佣劳动: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眼中的现实,不是一切社会中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而是首先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先后称之为“异化劳动、异化关系和雇佣劳动、雇佣关系”。不全面,不自由,不平等,片面发展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与他对立的力量就越强大,他得到的就越少。2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劳动应该是自由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在劳动时是被迫的,是不自由的,反而在不劳动时才感到暂时的自由。3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由于劳动的异化,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劳动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发展不再是目的,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

在《资本论》中,为了更严谨起见,马克思改用雇佣劳动这一概念,并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指出剩余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伴随着剩余价值而不断生产的,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发现正是异化劳动或雇佣劳动及其关系阻碍了工人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资本家的全面发展。

3.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最终从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主义通过联合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将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

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这时“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同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也是相适应的。”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或途径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理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才能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着人类发展,并导致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才能保证社会财富从过去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变为被每个人所支配的力量。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

第二,生产关系上要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公有制。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下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性,那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所以说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人的发展由片面到全面的飞跃。

私有制的产生,一方面造成了有限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积聚和集中,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私有制的产生又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无尽的屈辱、灾难和痛苦,并不可遏制地导致人本质的异化和社会的对抗,特别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剧了这种对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私有制的消灭和旧式分工的消除看作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实现的重要条件。

同时旧式分工的片面性、强迫性也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因而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还必须消灭旧式分工。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分工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分工的出现,一方面它使社会劳动发生分化,产生了职业、技术和发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分工的产生又使人长期固守某一种职业,产生了单调、乏味和厌恶。不仅如此,在阶级社会里,分工的产生导致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对立,以及生产与消费、劳动与享受之间的对抗,从而使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否定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选择和交换职业,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熟悉整个社会生产系统,形成自己全面丰富的本质,从而使人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废除私有制。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这个意义上“,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

方面,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推翻统治阶级,变更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原来的被统治阶级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得到改造。

第四,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他可以随时自由地选择自己是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五,教育(或学习)。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传授活动,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可以使人摆脱那种异化对人造成的片面性。

第六,实践。既然是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那肯定离不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发挥主要体现在实践上。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人“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语言”。正是“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机会。”马克思还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平均社会主义等各种非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苦难,但他们反对废除私制,反对暴力革命,希望用改良的方法调和阶级矛盾。平均共产主义要求否定私有财产,但它的物质财富平均化主张只能导致私有财产的普遍化。这两种理论都不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使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的民主。作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建立和完善新的公有制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最后,社会需要与社会环境。社会需要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程度,而人又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福斯国外文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b2300580.html, mFR5vMiuBEdS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试析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本文在重点阐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对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人类本位 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正确理解这一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每个人”是这一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也是这一思想的一大亮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以每一个个体为着眼点的,而不是一群人或人类社会整体。从马恩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都在前面冠以“个人”一词。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其次,“每个人”又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所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某些人或某个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因此,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社会关系基础。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自由而言的。自由,作为人性的一项本质需求,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已被消灭的条件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从而利用“自由时间”使自己发展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自己的一切活动都跟随自由意志而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是没有做到的。 (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以往社会的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论马克思世界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doc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 于以往思想家从思想、观念、理性角度看待社会发展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强调社会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解,缺乏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社会存在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更加重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时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是一直是人类各种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一直是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孔子处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战国时期,所向往的是“恢复周礼”的社会。“周礼”的社会指的是西周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各种礼仪。这套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孔子对此推崇备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实现了“周礼”的统治秩序,同时也就是“仁政”。“周礼”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亲亲”,以此为基础将对宗族长辈的孝与国家的忠诚联系起来,“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正义的。正义只有通过哲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只有在正义的国家中,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才算得上是正义的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城邦中由各种阶层组成,每个阶层的人要具备相应的美德。这样的城邦分为统治者、护国者和劳动者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分别应具备智慧、勇敢、节制的德性。柏拉图将这样正义的城邦称为“理想国”,属于“理念世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国家是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本质和原型,感性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感性世界不断地向理想世界的趋近。 罗尔斯是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罗尔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意味着一个人应当选择或者接受公平的合作条款,并且预期别人能够接受和履行这些条款的时候,他自己也应该承诺履行它们。从而建立起一个理性建构出来的正义社会。罗尔斯认为,我们在进行理性建构的时候要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无知之幕意味着,“进行理性建构的参与者对自身的特性、能力、种族、宗教信仰以及财产状况等出于无知的状态。无知之幕的基本内容是: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和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这样就能保证理性建构的过程中不受其影响,以促进更加正义的规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基本要求 本部分考试着重考察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和学理基础,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脉络,具有一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1、准确识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和表述。 2、正确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较熟练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厘清诸多概念和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3、较好应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考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几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其发展脉络、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具体要求: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如何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生产力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真理与价值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更替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发展演变情况,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商品经济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 4、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实现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 共产主义基本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及其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

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三、“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研究对象货币作用积累与消费经济结构论文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将在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比例均衡和社会三大产业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

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所以,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 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

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①。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把唯心主义从最后一块阵地上即社会历史领域赶了出去。恩格斯高度评价唯物史观的创立,认为它和剩余价值学说一样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它的意义如同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自然界发展所具有的那样伟大的意义。 (二)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规律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亦称自然历史过程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提出的命题。“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②这个命题也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从过程角度上看,就是人类社会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③从内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以及经典体现,它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的整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19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反思对象,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展、劳动者生产劳动,以及战后国家的现实状况出发,站在实际情况及需要的立场上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因而马克思发展理论有着历史实践性和批判现实性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反思。马克思发展理论,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对其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观点、理论的总和和体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根本内容:人类为了生存,就要消费物质资料要消费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消费的存在就必须有生产,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中,必然要研究分析生产力本身,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俨然成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也是马克思发展理论中最根本的内容发展是人类历史变迁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种最初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在总体水平上是落后的,但是生产力本身缓慢地发展,并且形成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在社会发展中,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却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社会关系也必将被扬弃,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社会形态。资产主义社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生产力,和过往世代相比,这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后者的总和还要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出现势不可挡的趋势。机器的大规模使用,自然也逐渐被征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之前无法想象的轮船、铁路、电报都出现在大工业生产中。从生产力本身来看以及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与社会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飞跃的进步,不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人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与此同时,也促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从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根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来看,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也就是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以致上层建筑不断变化,从而使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的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客观

0451学科教学思政:同等学历加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要求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考试内容: 奠基篇(1840—1895)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2.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3.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3.《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4.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5.《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6.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1.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可以看作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 在标志唯物史观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述,其中也包含不少对三大社会形态的阐发。他从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人手,进而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状况、所有制关系状况等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制约。这样,马克思依据这种制约的特点,又对人类历史作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他指出,在人类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各个个体通过家庭的、部落的或者是地区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理论是什么?对现有相关成果的统计研究表明,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当前学术界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答案是“人的全面发展”,占90%以上比重;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人的自由发展”。主流观点并不等同于正确观点。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相关论述表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对其人的发展思想的完整把握和准确表述。面对当前理论界呈“一边倒”的不准确提法,澄清和还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对亟待运用该思想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文本考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准确、完整表述 理论界为什么会出现对马克思思格斯的人的发展远景状态的多种理解和概括,这同创始人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表述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在马克思思格斯的著作、论战文章、信件、草稿等文字记载中,对人的理想发展状态阐述时使用“全面”和“自由”两个词的频率比较高,但直接谈二者关系的相对较少。同时,在使用这两个定语时,有时层次分明,有时并列使用,也有时一个词包括了另一个词的含义,这就增加了人们理解和解读该思想的难度,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过多地掺杂研究者的主观意向,遂导致理论上一定程度的混乱。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视为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进行整体思考,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无论哪一种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发展思想的观点,都必须回到经典原著中,以原文作为论证依据才有可信度,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回到原文,在具体语境和具体论述中去切实把握,忠于原始文本。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的表述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直接表明人的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的方式。如,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P683)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P107-108);“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P119)“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4](P516)“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的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5](P234)等。这种表达方式明确地指出了人的发展同时包含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两层意思。其二,间接地表达人的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的方式。如,“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P561);“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6](P373);“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个阶级的个人……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P119)等。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未必直接出现了“全面”和“自由”两个词,却在论述中表达出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意。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是可以找到丰富的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论述,基于这样的事实依据,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远景思想作这样的概括是成立的。 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自由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论述发现,那是在不同语境下、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有时是为了说明人的自由发展而同时提及人的全面发展,有时是为了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而同时提及人的自由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发展的思考既有自由的视角,又有全面的视角,当他们对人的发展进行自由状态或全面状态的分别论述时,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加强问题的针对性,而非放弃另一方面。例如,当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普遍异化时,为了突出这种造成人的畸形、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浅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生产关系理论摘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马克 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本文对其主要方面作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内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在生产的“四环说”。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虽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把资本看成一种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就说明了资本这种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就像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不仅认为商品、货币、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也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论述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第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成为商品。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劳动。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 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换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因此,在商品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