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自考毕业论文题目: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专业

学生姓名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职称

日期

摘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管理、影想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4)

(一)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4)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7)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想 (7)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7)

2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 (7)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8)

1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旅游管理模式的有哪些 (8)

2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9)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弊端 (11)

(一)、家文化对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影响 (11)

(二)、家文化对用人制度任人唯亲的影响.............................................12(三)、家文化思想对经理人不信任的影响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积之上的。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仅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经济领域也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依旧是中国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的最基本的管理哲学。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各国企业的重视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也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璀璨繁硕的世界文化长卷中,唯有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伦理、史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影响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植于农耕经济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和专制社会结构下,始终联系着人与这片土地,成为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文化族群的重要特征。

1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面有一个地域与时间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受到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等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从原始文明经由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文化发展阶段,走到今天。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对于今天的管理活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领域均为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伦理”“兼容并包”的特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人。面临今天多文明融合的世界,中国文化正不断地在冲击与交流中蜕变、升华,我们相信,中国文化必将在新世纪发展壮大,延续传统的辉煌。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终极目标。以儒家为主的思想认为人源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中的禽兽与植物,人是万物之灵,应该通过“仁”的自我修养达到“德”的境界。“德”便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人通过努力也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的这种世界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今天很多中国人都讲科学发展观,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并不是就要人丢弃改造自然和能动性,而是要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达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补,共存共生。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至今对中国人有着根本的影响。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尊尊亲亲”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尊尊”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秩序,“亲亲”指的是家庭秩序。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庭组成家族,家族组成村落,千百个结构相同的村落希望有一个共同安定的社会和统一的集权统治,形成了国家。因此中国古代“孝”与“忠”是直接联系的。“忠臣出孝门”,“以孝治天下”,讲的都是统治阶级的秩序由家庭伦理来维持。家庭的伦理中重要的是对亲族的“孝”与“爱”。古代家族中以“已”为中心,上有父、祖父、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合为九族。这个关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农耕生产需要大量人员集体劳动,一个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彼此联系,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九层的同心圆中生活的。放在今天,虽然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开始波荡中国,但“家族——家庭”观念在众多中国人心中仍有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在海外华人身上尤为明晰可见。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为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最高准则。“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是儒家所提倡的。义,宜也,应该的意思。利,功利,个人利益。儒家讲通过修“仁”达到道德上的圆满境界,“仁”的重要要求便是“爱人”,当他人利益受损时,应该以他人利益为准,是谓“义”。这种思想长期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但由于这种观念容易过度压抑“利”的合理诉求性,千百年来并未真正一统天下,中国社会上流传的道、墨、法等思想都是对其的冲击和补充。今天的中国,放眼望去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盛行的样子。做事只讲结果,不讲过程。凡事以“利”为先,甚至不择手段。这里面虽然有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不适”因素,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人对于“利”“义”的看法有根本的变化。所以今天的中国,站主流的似乎更贴近于墨家的利义观。盛行于战国的墨家肯定“利”的合理性,并把“义”直接解释为“利”,强调个人利益的至上,肯定“力求”的价值,认为人满足自身感性需求的愿望是合理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种层面上,人们为了“利”而奔走、而奋发,便是题中之意了。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以“贵和尚中”为重要价值理念。中国古人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内圣外王”的根本目标,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修养上有不同,以及如何处理这类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和,就是强调“不同”基础上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中庸,就是适度、有度的意思,“过犹不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的阴阳观和五行观,对“中”作了最好的描述。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自然是在不断运行转化中的,这种变化对人的意义就是把握“变”的“不变性”。中国古人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中,发现了“适度”这个哲学含义,并将其延伸到农耕文明的各个方面,比如在教育上既要“因材施教”又不能“揠苗助长”,既要“博观”又要“约取”等等。“中”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思考中建立的对宇宙平衡的美好愿望,用之在个人,便是“致中和”的人生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精神食粮,如何继承和发扬好我国两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第一,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从而造成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协调。从而导致企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如广州市在进行中小企业调查时,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融资,很少人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中小企业中的作用。第二,人力资源机构人员素质配置较差。中小企业由于先天资金不足,导致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处处节流。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模糊,从而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懈怠,影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如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很多没有接受正规专业训练,往往依靠经验进行日常管理,这种节约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用人机制混乱,缺乏有效管理。我国目前私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管理,家族成员在企业的管理中起到决策作用。私营企业在起步时,家族成员的核心决策能力可能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企业的后天成长中,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也就显现了,这样的任人唯亲导致真正人才得不到重用,从而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

21世纪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开疆辟土,国家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脚。

“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是企业日常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载体。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更彰显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修己安人”的管理思路,首先注重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员工队伍素质的进步。

“无为而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没任何作为,而是指管理者应该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这是建立在企业有良好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无为而治”是企业甚至国家日常管理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首先主张先作为然后才能“垂拱而治”。这也凝结了中庸思想的精髓,主张刚柔并济,假如企业里人人都刚性十足,那企业势必天天矛盾不断,哪会有精力去抓生产、促研发。“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为而不为、不为是为的管理策略,提醒了企业管理者应该顺应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不能天天“折腾”。

“用人不疑”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信任是一种精神激励,它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人事业上进心和责任心,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选贤任能、唯才唯德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作用。才和德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两个方面,

拥有高尚的品德和真才实学的人才才能成为大师,否则他最多只能称为有用的人。

“知人善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知人”是说管理者要对手下的人才特点做到一一了解,“善任”是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用人用其长”和“量才使用”,我国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做到“知人善任”。

2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旅游管理是当前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现代管理学的分支。它不仅包含了旅游学科本身特有的属性,同时也蕴含了管理学的普遍属性。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提升我国当前的旅游管理水平,造就有中国特色的的旅游管理文化。

(1)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旅游管理模式的有哪些

第一,是对政府主导模式的完善而不是全盘否定主要强调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调配作用,但并不忽视、否定政府的作用,而将政府作为对付市场失灵时重要的补充手段。缩减政府干预的范围、降低一些工作领域的干预力度,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范围。

第二,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加强, 力度将加大, 领域将加宽加入WTO,使中国旅游市场机制发展的更健全更完善。因此,旅游管理要更依靠市场的力量。其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二是旅游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与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三是旅游企业融资与资本经营;四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

第三,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促进各行各业遵守国家法律、监督产品质量、处理社会交易纠纷、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作

用。在当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加强政府与旅游企业从业者的联系与沟通,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同时在旅游企业之间可起到沟通信息,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

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使旅游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最佳状态。

(2)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确定了当前的旅游管理模式,还必须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策略来促进旅游管理的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人为本”来进行旅游管理不管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旅游的

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也是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传承已久且意义重大。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即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

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无论是旅游管理上的“以人为本”,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人的重视,这些在思想根源上都是协同一致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水可载舟,水亦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传统文化上给予人的重视,在现代的旅游管理而言,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将“人”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旅游管理工作。

第二,旅游管理企业的“以和为贵”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任何一项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环环相扣做好管理工作,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就必须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视“和为贵”的思想,在现在旅游管理的各环节之间团结协作上,最重要

的也是“以和为贵”。儒家重“人和”的思想与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理念是相通的。儒家主张“和为贵”,体现在一个企业,即是旅游管理要建立一个理想和谐的状态。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义教化的作用在于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当某些方面出现不和谐的时候,应当用礼义教化加以引导、感化、教育,使之逐步实现谐和统一。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同样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在老子看来,治国者能够做到“无为”,就可以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旅游管理上而言,“无为”也就是管理者“无所为”,让别人有发展的机会,从而达到一个整体的均衡和谐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旅游企业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凝聚协调”的转化是当今旅游服务的一大趋势。与传统管理依靠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刚性”管理相反,现代企业管理,注重“柔性”沟通,旨在通过贯彻“亲密原则”,使上下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从而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达到有价值的“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和为贵”,“无为而治”,做好现代旅游管理。

第三,以德服人, 旅游企业的领导者要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才能做好旅游管理领导者是对企业实施管理的人。他的权威并不在于他掌握着每个员工的任免问题,而来自于他的仍魅力。作为旅游管理的领导者,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此,人格魅力起很大作用。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形成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孟子具体说明了领导者以德服人是使王道收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以德服人者, 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才会使人心悦诚服。作为旅游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以人格魅力去感召手下的员工。要做好旅游管理,还要注意管理中的奖惩机制的设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弊端

1、家文化对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农耕文化,家庭是这种社会的细胞,以父辈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文化。家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作用、影响和约束最直接,也最具体。家文化主要包括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家族成员对自身、社会与家族关系的认识。家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已经泛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族以外的社群、机构,包括企业或国家都可以被认为是“家”的扩大。家文化是对企业家行为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影响较广。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进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还有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未能进行两权分离?受传统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国家族企业主往往不相信外人,很难吸收优秀的非家族成员进入管理层。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集中在家族成员的手中,导致企业内形成一个由家族成员为核心的狭隘团体。家族企业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只好用家

族化管理替代制度化管理。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社会化进程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的特殊信任发达而普遍信任缺乏。

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明晰、健全的产权制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素以宗法家庭为主体,阻碍了家族企业产权的制度化、明晰化,也成为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在家族制下,企业产权通常是封闭式的,家族持有股权,既排斥外来者参股,又缺乏家族产权多元化的条件。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2人以上,但持股者或是妻儿、或是亲戚,董事会形同虚设。在封闭式产权状态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在进入市场后,经营者的营销决策、发展方针都摆脱不了血缘干预,这就更加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所强调的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和任人唯贤的核心思想。家族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不分,家长权威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制度变革、裙带关系严重的矛盾冲突,这些都使得家文化在封闭中成为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羁绊”。

2、家文化对用人制度任人唯亲的影响

传统家文化的排他性导致企业用人机制任人唯亲。“任人唯亲”是我国家族企业的通病,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伦理道德使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常常从所在家庭、家族的利益出发,把亲情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任用人才时,觉得父子、兄弟、亲戚、族人最为可靠,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亲情、族情、乡情置于“公理”之上。家族企业主对所谓的“圈内人”与“圈外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圈内人”采取随机的“人治”进行管理,对“圈外人”则制定规章制度实行“法治”,这种“内外有别”的双重价值认同标准,背离了基本的公平原则。

家族企业中的员工结构存在着典型的“二元性”,即家族企业存在一个由家族成员组

成的“内核”和由普通员工组成的“外围”,不能脱离管理者凡事以家族为重这一特征局限。这种员工结构的弊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企业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特殊人物把持关键岗位,职业管理者缺位;企业内裙带关系严重,阻碍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激励手段单一等。由于家族成员几乎占据了企业所有的重要职位,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社会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家族企业的人才结构出现对外的自我封闭性,无法真正形成动态的人才代谢机制。

人治的思想在家族式企业中使得大家重感情、亲情、人情,轻正义、公理、原则,遇事情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有一些发展规模较大的家族企业也许讲法制,也有制度,也有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但那是“人治”下的“法制”,感情下的制度,个人主导下的“三会”。更多的家族企业不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家文化思想对经理人不信任的影响

美籍日本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将文化分为低信任度文化和高信任度文化。低信任度文化是指信任只存在血亲关系中,高信任度文化是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家族企业中体现的依靠关系、子辈相传的特性,正是低信任度文化的真实体现。家族成员彼此之间自然产生出一种信赖,而对其他异族形成了一种先天的隔阂。这种格局的形成源自家族的血缘关系,构成了家族企业的用人圈:核心圈是家族企业的领导者,由创业者或其继承人组成,核心圈以外由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圈子,小圈子外是远亲和朋友们所称的中圈,再之外便是一般雇员。家族企业的这种用人制度文化成为企业的“潜规则”,它必然使得家族企业把优秀的人才排斥在外。

传统家文化对外人缺乏信任,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以家文化为基础的我国家族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之上的,中国文化传统在强调“家”这一观念的同

时,却弱化了“家”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信任度是随着家族关系而逐次递减的。戈登·雷丁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细腻的分析,他指出中国人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家庭的信任是绝对的,对朋友或熟人的信任只能达到建立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不失面子的程度。在“家族主义”文化支配下的家族企业,往往会把企业员工划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个圈子,在社会交往关系上往往以亲疏远近划界,只信任内部亲近的家人而疏远外人,从而使企业对外部人力资源难以形成真正的信任,弱化了企业对外来人才的凝聚力。而职业经理人则恰恰是这样一种有能力的外来人,他往往处于一个不被信任,但又被赋予了很高期望的状态。

民营企业家跟所聘用的人才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君臣”或者“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此种关系的维系以利益分配为基础形成一种软平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人才在进入公司后,随着逐步对业务水平、顾客资源等的掌握,自身价值随之提高,只要时机成熟,“人才”就会向老板“要价”,提工资、升职位,甚至以离职相要挟,而老板担心的便是人才流入竞争对手企业,或另立门户给本企业带来更大的威胁和挑战。这样,人才的心理线在一步步扩大,而老板的心理线在一步步后退,结果便是由原先的合作转入妥协,再由妥协变为不妥协,平衡状态被打破。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解决该问题时伤透脑筋,于是,“愚民政策”、“集权管理”浮出水面,在现代管理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内部信息隔离,部门沟通阻滞,管理层级实质上只有两层,即只有老板(民营企业家)和员工(包括中低级人员)。所以,企业的管理实质上还是掌握在民营企业家手中,而没能做到人尽其才。至于能够走多远,则只能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能力、行业的状况和市场的供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是建立在高度信任为基础上的。在产权明晰、制度分明的企业环境中,聘用者和家族企业之间建立契约信任,企业也将根据个人绩效表现,唯才

是举。这正好与家文化对外人不信任的特征相对应。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

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樊爱军.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J].科技情

报开发与经济,2006( 03)

[2]徐从根,陆鹏.法家思想的现代管理之道[J].北方经贸

2008( 02)

[3]李艳.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 06)

[4]曾湘泉,林新奇.变革中的东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学术动态.2008(4):11~14.

[5]严金龙.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论文与观点.

[6]杜国岗.儒家“无为”思想的几点思考———朱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3~34

学习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心得体会 ——易经之道内蒙古工业大学2011MBA(周末班)姓名:张暘 《易经》这书鄙人没有读过,因为我身边读过此书的朋友都没读懂,导致我对此书颇有些敬畏之心所以不太敢读。但昨日听完内工大长征老师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易经之道,鄙人对易经小有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沟通下,顺便为传播华夏文化尽我绵薄之力,以不免长征老师对我的一番教诲。 鄙人认为中国的经典书籍都是博大精深,何谓博大精深即对不懂之废话,但是这些废话很好,有了这些废话,可以让你我更加心静,因为中国古书绝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加之总结,告诉你因为所以然。我个人感觉知道了缘由之后,大家自然会理解,理解了也就心静了,(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人饿了,要吃饭,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旁人很容易理解,觉得理所应当,所以心里很安静。只不过现在的人们不屑去思考这些简单明了的事物,而易经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不过让周文王这么一总结,总结的太多了,加之时间久远,资料残缺,里面的故事也被人拿掉了,大家就读不懂了而已。言归正传,不说这些废话了。)心静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心静了,浑身上下都很舒服。所以我认为长征老师讲的易经之道,是让人舒服的理论。下面我来讲讲我的听课感受。

《易经》就是一个很“鬼”且经历很多沧桑的人。它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即立身之潜龙勿用,会盟之见龙在田,持强之终日乾乾,守柔之成跃在渊,改命之飞龙在天,传承之亢龙有悔。 一、在“立身”阶段,尚无力发挥作用时,怕的是轻举妄动。即 万物出生举步维艰。(潜龙勿用) 等待也是一种智慧(潜龙勿用) 不争为上和为贵(潜龙勿用) 时机未到时应守正待时(潜龙勿用) 通达和顺是生活之基(潜龙勿用) 身处劣势应灵活应对(潜龙勿用) 装饰自己要恰如其分(潜龙勿用) 二、在“会盟”阶段,崭露头角时,怕的是不能积累力量,站不稳脚跟。即 得意不可忘形(见龙在田) 不妄进就不会自取其辱(见龙在田) 本分求食无灾祸(见龙在田) 君子独立无惧(见龙在田) 吃小亏得大便宜(见龙在田) 三、在“持强”阶段,大上进时,怕的是不能小心翼翼。即 精诚团结可战胜一切(终日乾乾) 顺其自然莫走极端(终日乾乾) 蓄才蓄德成大器(终日乾乾)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正如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其不容臵疑的优点,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1)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 (2)强烈的道德色彩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3)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 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贯穿于中国民族历史活动中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所具有的涵盖面广、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也是这种情况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1)重道德而轻事功 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在义利关系上,虽然也有“义以生利”的说法,但“何必曰利”的观念却是长期深植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之中。 这种文化取向,造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而轻视实践,寻觅“良知”而鄙视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2)尚“义理”而鄙“艺器” 儒家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人们认为“为道之学”可以传诸天下,而“形名度数之学”则不可登大雅之堂。 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 (3)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 在文化学乃至科学方面,人们不是致力于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是对圣贤经传注、疏、训、考不绝。这虽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补缀若干新的知识,但总的看来绝难超越前人规定的范围,使学术得不到突破性进展。这种陈陈相因的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学 孔子倡言“学而优则仕”,后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读书人只有做出事业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修养为起点,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家若想透过儒家思想实现企业目标,就应该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应是安定和乐,生产和营销等运作则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企业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它不应超出社会之外,而应立足于人性之上。 2.道家管理哲学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积极的哲学反思,并提出了统治者所需要的权谋和治术。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人们应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老子说:“道常无为。”因此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终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文化竞争是更高层面的竞争。 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存在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素质。文化与民族不可分割,所以,建设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于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key of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kind of new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ttern,the modern enterprise competition has already deep into the culture,cultural competition is higher level of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exists a certain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embod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and nation indivisible,so,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also can't ign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substance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o establish the modern corporate culture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Key words:Enterprise cultur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浩瀚无边、灿烂辉煌、光彩夺目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曾经缔造了祖国文明昌盛的黄金时代,亦为发展我国与世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除了蕴藏着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丰富遗产外,还包播着极为可贵的管理文化。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是维系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历史地、辩证地发掘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创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文化,实现科学管理,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一、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管理文化 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管理文化,是植根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土壤之上,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民族性格出发,以总结和概括我国管理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原则与道德规范,有着严密的管理组织系统与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艺术为内容的管理文化体系。 任何国家与民族的管理文化,总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总是建构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着当时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素质等制约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为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管理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又影响与制约着种种管理,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管理文化的发展历史。 考察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必须遵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科学态度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又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学派林立,良莠并存。由此出发,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始终是以礼治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文化和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管理文化两大学派为中心,贯穿着《老子》、《孙子》、《墨子》等等彼此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关系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复杂而又丰富的管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1)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为之有道。”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反之,也是如此。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按现在来说,就是他们这类人,往往只能够待在企业或单位,虽然有本事,但没办法自立。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就是把人分成了四种资源类型,有了这种分类,一个企业或单位就可很清晰地明白,该怎么去用好这几类人了。 而象这样的理论,在古代著作中不胜枚举。对人的分类也各有区别,经典的要数《人物志》和《素经》,还有就是古代的兵法典籍。并且也早于西方人事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政在得人,人得则政举,尧舜之智,不遍物而急于人事,下逮文王武成,皆以举能其官称得其人为尚……”。而所谓的传统人事管理,应是在二十世纪的事了。真所谓此人事非彼人事也。很多现代(西方)管理理念,更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术的分支。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许多内容,就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东西。正如彼得.圣吉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杨硕英所认为的那样: “系统思考精华所在的系统基模是很亲切的,因为它们像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本、末、先、后,和轻、重、缓、急更容易掌握运用;圣吉一直致力于将东西方古老智慧的结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学融合。他对老子的领导哲学尤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有许多与儒、道、释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于想要真正精熟圣吉所提出的这些‘新领导能力的上乘武功’,我还想不出有比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中所提示的‘见、修、行’三位一体的修证纲要更好的指引……”。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招聘中的运用与借鉴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三)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 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

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值的动力。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 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 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精选-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家、法家、儒家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传统文化之昆曲 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外来文化等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 传统文化 分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一)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一)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西方管理强调理性准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用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伦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来看待社会,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及国家管理中,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但内部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对员工饮食起居、生老病死考虑的较多,领导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结果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是不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xx 1.“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拿我和别的家孩子比,有时难免很伤感,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她会耐心地对我讲:“当着别人的面,夸赞别人的时候,你要像人家学习。”加上我倔强的性格,每次妈妈一夸别人的孩子有什么什么优点时,心里总是憋足了劲儿,下决心“嗯,我也要学会,我也要做到。”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我比同龄的孩子都要独立,自理能力强。长大后,这种思想依然存在,记得,我怀着孩子八个月了,妈妈和邻居的一句玩笑话说:“你看,这都快当妈的人了,连孩子的棉衣都不会做。”我便内自省也,我动手跟妈妈学裁剪、学缝制,在孩子小时候所有穿的棉衣棉裤都是我自己拆洗,缝制。 后来,我当了老师,这两句话,我也经常对我的孩子们讲:见到或是听到说别人有什么优点、长处,自己要努力达到。见到或是听到老师说其他的孩子有什么缺点或是不足时,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有同样的问题,就要赶快停止并改正;若没有同样的问题,也要警醒自己不能明知故犯知道的错误。 至今,我在工作、生活中,依然自觉不自觉都在用这两句话反思、警醒着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教育我要谦逊、好学,不能盲目骄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反必面。”这是爸妈一直要求的,听到父母呼唤,不论干什么都要及时应答,父母老师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能拖拉偷懒。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说好几点回家就必须遵守时间,回来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后来,我有孩子了,也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做好。 4.“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上的指导吧,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多的补习班,父母也没有时间辅导,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关于怎么学,父母就是经常地用这样的两句教育我。这两句话一个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个关于学习的方法。其实有这两个思想和行动的引领,再加上“不耻下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点拨,我的学习还一直没有让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管理的出路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哲思,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必将对我国企业管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深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科学管理方法的有机契合方式,把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传承与创新,以实现促进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学管理方法竞争企业管理传承 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逐渐转移到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调查表明,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等之类的书,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在一日本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崛起的背后,留给我国企业这样一个是深思: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使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仅仅照搬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企业更要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经验,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这才是我管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某种程度上来说,管理是文化的产物。我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有着永恒的魅力与价值,因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财富,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更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改良我国的企业管理方式,使我国企业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我国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 邵大理 聆听了一个学期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的课程,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论题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以下是我结合所学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写下的几点感悟。主要涉及到儒家学说中的“儒”、“仁”、“信”、“中”、“和”、“道”这几个基本思想。 1关于“儒”的思想 《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办私学,除了传授弟子五经、六艺之外,同时也传授弟子们丧葬礼仪。后世多有记载,孔子一生非常推崇周礼,也熟悉当时的丧葬礼仪习惯,曾经亲自带领众弟子们为死者操办丧葬礼仪。后人甚至推测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此为生,苦苦支撑着他对恢复周礼,教化众生的理想。久而久之,后世就把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学说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则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 “儒”字在《论语》中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以看出,“儒”这个名称的起源早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且“儒”的名称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而自孔子给“儒”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后,后世将更多的“君子”的内涵赋予了“儒”,而使“儒”具有了更多的褒义色彩。 我想说一下我对“儒”的理解。“儒”字拆开后是“人”和“需”,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人,本质是关于人的学说,讲述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学说,按现代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探究 亚娜云望 摘要:目标上以生存还是以发展为优先考虑,行为上重视惩罚与问责还是重视激励与问效,风格上倾向保守还是进取,据此,可将管理文化区分为消极管理文化和积极管理文化两类。管理文化差异源于组织所处环境及其管理者对于环境的感知。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发于春秋战国,形于,成于汉,属于典型的消极管理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消极管理文化的形成机理、话语体系结构、主要特征及其近代以来的应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消极管理文化;积极管理文化 一、管理文化研究的旨趣 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看,管理文化研究有两大旨趣:一是研究不同管理的文化适应性;二是研究不同文化的管理适宜性。 管理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德克说:“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管理者如适应异质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如相互合作?对诸如此类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关注,是管理文化研究的一个旨趣所在。战后,随着跨国公司兴起,管理在不同地区的普适性问题受到学界关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管理式的比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霍夫斯泰德的管

理文化四维模型影响最大。 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德克说:“管理不止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不同管理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分别适宜种环境?对诸如此类的管理适宜性问题的关注,是管理文化研究的另一旨趣所在。战后,欧洲学术界反思:欧洲的技术水平不比美国差,经济为什么落后于美国?并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去揭示工业增长过程与管理的密切关系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日本式管理引起西管理学界浓厚的研究兴趣,管理文化比较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因素。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开始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关于管理文化的分类研究,以查尔斯·汉迪四种管理文化理论最负盛名。 近代以来,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经久不衰。相比而言,管理文化比较研究起步要晚得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亦即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中外管理者经历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在合作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纷纷呈现出来。数字表明,中外合资企业双合作顺利的不足30%,70%的合资企业遭遇“婚姻不和谐”(百度百科)。冲突现象激起了国学者管理文化研究的兴趣。当前国管理文化研究呈现三种现象:一是在对象上,对企业组织,尤其是中外合①Frederick Harris Harbison, Charles Andrew Myers.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World: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McGraw-Hill 1959. ②威廉·大卫,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教程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 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 和道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 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 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 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