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拼音版

《观沧海》拼音版
《观沧海》拼音版

《观沧海》拼音版 引言:曹操这首《观沧海 》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 我们为大家 分享的《观沧海》拼音版及赏析 ,大家快收藏起来吧! 观 沧 海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shān dǎo sǒng chì。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树 木 丛 生, 百 草 丰 茂。 qīu fēng xiāo sè, hóng bó yǒng qǐ.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日 月 之 行, 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星 汉 灿 烂, 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hāi, gē yǐ yǒng zhì 幸 甚 至 哉 , 歌 以 咏 志。 《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 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 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 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7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 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 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 描写沧海景象, 有动有静, 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与“ 水何澹澹” 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 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有点像绘画的 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 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 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 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草木摇落的季节, 但岛上树木繁茂, 百草丰美, 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 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 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 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 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创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建安 十一年(公元 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 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 二年(公元 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大 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 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 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 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 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1]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 秦皇、 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 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2/7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高中语文《观沧海》教案
2. 《观沧海》课堂实录及总结
3. 曹操《观沧海》的优秀教案设计
4. 观沧海特色赏析
5. 观沧海意思及赏析
6. 毛泽东和《观沧海》
7. 曹操《观沧海》歌谱
8. 观沧海解析及阅读题
9. 《观沧海》曹操赏析精选
3/7

10. 观沧海翻译及重要字词的解释
4/7

5/7

6/7

7/7

观沧海答案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④,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⑤。 【注释】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②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③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配乐演唱时的附加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幸:庆幸。咏:歌咏。咏志:即表达心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文学文化常识】 这首诗选自《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曹操以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五首诗中的第二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其诗以慷慨悲凉见称。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内容简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北上,消灭了北方军阀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在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 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观海时的体验和感受融于笔下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最新部编本诗歌《观沧海》中考试题原题汇编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观沧海》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观沧海》教学设计 碧阳初级中学舒晓燕老师 《《《《《《《《《《《《《《《《《《《《《《《《《《《《《《《《《《《《《《《《《《《《《《《《《207《《《《《《《《《《《《《《《《《《《《《《《《《《《《《《《《《《《《《《《《《《《《《《《《《《《《《《《《《《《《《《《《《《《《《《《《《《《《《《《《《《《《《《《《《《《《《《《《《《《《《《《《《《《《《《《《《《《《《《《《《《 【【【【【【【【【 1《《《《《《《《《《《《《《《《《《《《《 2《《《《《《《《《《《《《 【【【【【【【【【 《《《《《《《《《《《《《《《《《《《《 【【【【【【【【【【【《《《《《《《《《《《《《《《《《《《《《《《《《《《《《《《《《《《

【【【【【【 《《《《《《《《《《《《【【【【【【 《《《《《《《《《《《《《《《《 1《《《《《《《《《《《 2《《《《《《《 【【【【【【【【【【【【 1《《《《《《 《《《《《《《《《《《《《 2《《《《《《《《《《《《《 3《《《《《《 4《《《《《《《《【【【【【【【【【【【【 1《《《《《《 2《《《《《《《《《《《《 3《《《《《《 【【【【【【 1《《《《《《 2《《《《《 (1) 《《《《《《《《《《《《《《《《《《《 《2《《《《《《《《《《《《《《 《3《《《《《《《《《《《《《《《《《《《3《《《《《 《《《《《《《《《《《《《《《《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精编) 《观沧海》同步练习及答案一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依然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您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您讲讲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

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她看到了山岛的,树 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阅读答案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B项中描写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错误,应为描写了大海的远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曹操 【教材分析】 《观沧海》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学情分析】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可能很难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诗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3、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 二、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四、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3、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观沧海考题及答案 曹操这首《观沧海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 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鉴赏关键点】 初读之下, 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 然而细读之后, 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 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 可以领略 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 渴望着建功立业 呢! 【思想内容】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互文,通过想像,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突出大海吞吐宇 宙,包蕴万千的景象。并以沧海自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题目一及答案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1)这首诗以“ ”字总领, 全诗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 (2 分)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 分) 9.(1) 观 ;“ 一 统 天 下 的 雄 心 壮 志 ” 或 “ 博 大 胸 怀 ”(答出 “观”1 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最新观沧海练习及答案

《观沧海》同步练习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①登上②来③多么④耸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C 4.①√ ②×③√ ④×⑤√ ⑥√ 5.D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01《观沧海》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板)

专题01 《观沧海》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目录 【知识储备】 (1) 【基础过关】 (3) 【实战过关】 (4) 一、理解性默写 (4) 二、课内诗歌鉴赏 (5) 三、课外诗歌鉴赏 (6) 【迁移拓展】 (8) 【知识储备】 一、原文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诗意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三、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此时是怎样的姿态?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 四、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问题探究

观沧海--练习题(含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句子是: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 3. 这是环境描写。好处: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4. 答案: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主题教学设计

《观沧海》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导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这位创造了极高文学成就的赫赫有名的三国人物是(曹操)! 齐读《短歌行》,初感诗人博大的胸襟。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 今天我们跟随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共《观沧海》,赏壮美之景,品高远之志。 二、读 播放《观沧海》朗读视频 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诗歌,要在反复朗读中品其意,悟其情。读,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重音。 学生展示预习之关于作者 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意,揣摩情感。 (生:曹操(155---1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 生:曹操,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壮。 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五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常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生: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和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生:《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完整版)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参考答案: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9、D 《观沧海》指导与练习题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答: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答: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观沧海练习题

《观沧海》同步练习(一)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4.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观沧海》练习(二)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观沧海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曹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 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 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2020年《观沧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观沧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引言: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就是的《观沧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运用夸张、互文,通过想像,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突出大海吞吐宇宙,包蕴万千的景象。并以沧海自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92.曹操《观沧海》阅读习题及答案。

曹操《观沧海》阅读习题及答案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阅读题及答案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曹操《观沧海》阅读题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1 、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3、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是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