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1课程标准

环境监测1课程标准
环境监测1课程标准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监测1》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学分:

计划学时:64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 农业环境保护、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等专业

二、课程定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环境保护类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的物理性质的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操作步骤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了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学习,并通过后续课程和顶岗实习,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备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方法,弄清颗粒物的测定、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烟道气的测定、土壤监测、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方法及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本内容、实验室质量保证、分析质量保证、数据质量保证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二)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①能掌握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的物理性质的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②能掌握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方法,颗粒物的测定、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烟道气的测定的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③能承担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的物理性质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操作、影响评价等工

作;

④能开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实验室质量保证、分析质量保证、数据质量保证等工作,并具实

施有效生态管理,生态监测与生态治理的一般能力;

⑤能开展环境污染物与毒物的迁移、转化、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2. 知识目标

①了解环境监测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活性污泥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原理、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土壤监测特点;

②掌握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的物理性质的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影响因素;

③能进行实验室质量保证、分析质量保证、数据质量保证,开展活性污泥性质测定、大气污染监测和土壤监测工作。

3. 职业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工作,自觉执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环保从业者必备的

职业道德;

②培养学生具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能力,监测能力和管理能力;

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四、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要求,着重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四大能力培养。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系统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典型大气监测、水样采集与保存、水的物化性质测定等案例为载体,依据水的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及操作步骤与影响因素,确定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大气污染监测项目、土壤监测特点等重点内容,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选择与实际工作

内容一致,体现“学”和“做”的教学内容。

围绕学生毕业后在环保行业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选择涵盖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毒理学效应,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与机理,环境污染物、毒理学评价等课程内容,以若干典型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监控、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污染治理为案例,运用相关技术、方法和原理,进行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使学生具有从

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环境管理的基本技能。

2.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任务导向教学相结合,将环保行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真实场景为对象进行课后任务导向组织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形式上体现“学习” 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模拟“项目任务”,将课程内容置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活动中,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7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7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学生在“参与项目”中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及技术,环境监测的研究进展,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水

样的采集与保存、水的物理性质的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

及影响因素;掌握环境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从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影响因素、活性污泥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原理;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和项目、土壤监测特点的案例中,掌握环境监测、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组织上以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切入点,实现真实“工作”和“学习”的紧密结合。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在顶岗实习中学习,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因此,本课程将稳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企业工作者”,并在模拟企业工作

情景中得到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教学策划、导演,指导作用。

4.效果评价

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

(二)课程要求

表课程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