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八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八大经典家训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这些家训出自各色人等之手,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愿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诫伯禽书》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2.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

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3.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时至今日,世人读来依旧发人深省。

4.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5.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可谓金玉良言。

6.袁采·《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内容非常详尽。

《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

《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

《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甚至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谷,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

全书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却也思想开明,富于哲理。

7.朱柏庐·《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8.李毓秀·《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 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中国古代家训书目提要

中國古代家訓書目提要 《顏氏家訓》最棒的家訓,魏晉時期的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此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 之推字介,琅琊人士,生處南北朝時期,時值南北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兵連禍結,之推一生而三化,後人謂其“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故此,顏氏此書,雖乍玄乍釋,時而說“神仙之事,未可全誣”,時而說“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但其“留此二十篇之目的”還是在於“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 今觀其書,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且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是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庭幃雜錄》言“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且顏氏對於佛教之流行,玄風之複扇,鮮卑語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均有較為翔實之記載。此書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儒道兩家的經典釋文和《文心雕龍》均可做參考。音辭一篇尤為治音韻學者所當措意。雖然如此,書中不乏男尊女卑之古見,亦有侈談因果、全身免禍、明哲保身之思想,此則當與之推一生命運相聯繫。 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閣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並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複見,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

卷佚之可惜耳。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帝範》唐朝的家訓(帝訓) 《帝範》四卷。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禦撰,以賜太子者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南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複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四庫全書》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于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複其舊。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家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家谱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得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就是国家更加富强得必不可少得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得变迁,然而,这些都就是形成一个国家得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与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得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得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得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就是家法家训得最早起源。mWgfpPd。 一、周公得《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她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您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就是文王得儿子,武王得弟弟,成王得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得重任,我在天下得地位也不能算轻贱得了。Gfp1DHm。 可就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得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就是真正得聪明。这六点都就是谦虚谨慎得美德。7cWcfK3。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就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就是这样得例子。您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得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得礼仪之邦。有道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得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dACjChT。 二、司马谈得《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她后来做了汉武帝得太史令,通称太史公,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历代名人家风家训故事》观后感 文/卢涛 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事迹,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辈的教育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策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在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诚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

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项目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体现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项目,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 其次,为官之道,首要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这句话是司马光训诫子孙的一封家书,大意是,节俭是德行里面最主要的,勤俭者欲望淡薄,在人生的路上受物质条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会为了钱财去犯罪,不管君子小人,只要勤俭,都能远离犯罪,丰裕家庭。俭,不仅仅是勤俭,古代的俭其实也是廉的一种说法。廉俭不分家,在项目管理中,作为基层管理员,受到诱惑甚多,比如签证的办理,参建单位的打招呼等等,要求我们基层管理员要学会俭,其实更主要的是廉,廉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一种行动,杜绝诱惑,才能不被事情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廉,意味着工作上也会失去了公正,自然就做不到廉洁自律了。比如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

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的十大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一、周公的《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司马谈的《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看客读史2018-01-28 16:30:27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中国历代名人家训汇编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

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句家训! 1、家和万事兴!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佚名《增广贤文》 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2、慈母多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北宋·司马光《家范》 3、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4、欲不可纵。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5、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口铭》 6、打人莫打脸。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国谚语。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必多解释,人人都受其影响过。 7、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先秦·庄子《庄子·列御寇》 《菜根谭》:“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明·罗洪先《醒世歌》 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

想六地众生,强揽闲愁。恰才得食饱,又思量、骏马轻裘。有骏马,有轻裘。又思量、建节封侯。假若金银过北斗。置下万顷良田,盖起百尺高楼。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元·王哲《集贤宾鸣鹤馀音卷一》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明·周怡《勉谕儿辈》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的一些家训集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 立身篇 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明·王夫之《王夫之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义。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唐·杜甫《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治家篇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押题家风家训专题答题模板

家风家训专题答题模板 古代中国 ⒈特点: ①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②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③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 中国古代家训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留下。 ④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⑤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以儒家思想(理学)为主导:儒家经典著作与家训家规相结合;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具体要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强调在等级礼仪规范下的和谐共处;要求人人遵守,代代相传。(了解即可) 总结: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②等级尊卑观念强; ③起源早,阶段性明显; ④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 ⑤强调治家理财; ⑥重视耕读立业传家; ⑦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 ⑧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 ⒉影响: ①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 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 ⑤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⒊积极作用: ①传承发扬传统美德; ②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 ③稳定社会秩序。 ⒋建设家训家风的意义 ①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 ③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

中国古代家训集萃

中国古代家训集萃 立身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是以和易。 ——选自明·王夫子《王夫子集》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选自唐·杜甫《又示宗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选自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治家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

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灰屑投入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同其瘫痪乎? ——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选自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选自宋·刘淸之《戒子通录》 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狂薄,不可顾目前之利而忘他日之害,不可因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 ——选自清·张履祥《张园先生全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

如何写家谱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转载]如何写家谱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 旺家、传家 如何写家谱 曹教授 一、关于“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

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 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