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策略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所以,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要阐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和丧失原因,并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保护意义;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环境保护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把生物多样性提到了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专家估计:地球上已知的生物种的25%已消失,并有20%~30%还有消失的危险。而任何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对人类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人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全人类共同采取迫切行为。

1、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生物种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地球上大约有1000~3000万生物种,但是,只有近140万种被命名或被简单地描述过。但由于人为与自然原因,导致生态系统退化,致使地球上生物物种急剧消失,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而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者达到15%~20%即4000~5000种,估计在最近数十年中有5%的植被灭绝。在2000年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达50%,如今约为13-18%,还包括很多人工林,某些珍贵树种由于过度采伐已濒临灭绝,常绿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由于森林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致使全国范围内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损害了森林维持产生生物种群生存和主要生态过程的能力;掠夺式的过度利用使物种的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环境污染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致使系统对病虫害和其他灾害的抵抗力差,不宜于某些物种的生存;外来中的侵入引起生态系统内种类成分的变化,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的影响。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将是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和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整个杜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

及其赖以生存的多样化生态环境

,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比例。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医疗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生物。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就有

5000多种,其中1700种为常用药物。相当多的陆生动物也是医药来源,如蜂毒可以治疗关节炎,某些蛇毒能控制高血压,斑蝥素可以治疗某些癌症。目前,已知的具有抗癌潜力的海洋生物就有500余种,但被人们研究应用的仅是其中极少一部分。

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等。甚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等也是由古代森林所储藏的几百万年前的日光能所提供。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现代工业生产还需要开发更多新的生物资源,以提供原料和新型能源。

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谁能在若干年前就想到中药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愈绒毛膜皮癌,而且还是治疗艾滋病的良药?人类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挑战,那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微不足道的生物,也许将来某一天却能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而继续生存下去。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有树木的农田很大程度上使土壤的冲刷危害大幅减少,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最小的侵蚀量。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

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多样性的生物除对人类提供直接价值外,还有很多间接作用,如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微生物可以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各种生物为人们提供优美适宜的生活环境。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地球生命的基础。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5.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

这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证,用政策和立法的方式鼓励保护多样性,防止物种的灭绝。

5.2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是指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保护起来,借用这种办法维持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物的繁衍与进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有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生物等多种类型。通过就地保护措施,的确保护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和若干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迁地保护是通过人为努力,将野生生物种的部分种群从原产地迁移到适当的地方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断扩大。主要方式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及各种引种繁殖设施。随着自然界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迁地保护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来说,如果其野生种群数量太少,或适合其生存的自然栖息地已被破坏殆尽,则迁地保护将成为保存这些物种的唯一手段。例如麋鹿、加州秃鹫等的保护即是成功的例子。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迁地保护的作用,并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中积极有效地使用这一手段。

选择有代表性和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重大的地段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改造和监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战略基地,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蓄池。

5.3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

它是多学科、综合性的,需要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联系。遗传学、生物地理学、植被、种群和生态系统,生态和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5.4控制人口

谈到物种灭绝的原因,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灭绝于人类的出现是同时的,人口的增加,不但对生活物质的需求增加,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甚至使物种的灭绝。加快城市化步伐,使人口集中,以一地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换取其他广大的地区的保护。

5.5加快经济发展,降低区域间分配不公平

世界经济面临失衡状况,摆脱贫困,缩小贫富间差距是当务之急,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只能靠发展经济来解决。还要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各种媒体,教育人们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将来的影响,加强人们的生物保护意识,号召人们都积极参加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6、保护政策的可行性

6.1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国家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考虑生物资源利用的持续发展。国际和国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此外还制定了很多条例,对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必须严格执行,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地球上各类动、植物类群的组合。主要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森林的保护更应得到重视,研究表明森林面积大小与物种灭绝速度是密切相关的。保护森林不仅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研究为实际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纵观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以下7个方面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及信息系统的建立;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④生态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⑤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⑥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及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

6.3控制人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

按照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控制合理的人口数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速城市化步伐,使人口集中更多的空间还给自然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6.4加速经济发展,降低区域间分配不公平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证

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经济结构的生态现代化时期,但是占地球生物多样性绝大多数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以破坏原始林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增加国家收入,由此造成的资源缺乏和环境破坏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转嫁给社会、给未来的世代、给自然界,由发达国家转嫁给不发达国家,由发达地区转嫁给不发达地区,它最终会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困。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使人们认清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拥有纷繁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而且具有繁多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此外,我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因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的重要。我们更需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麦可尼利.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M].薛达元,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1

[2]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杜,1994.

[3] 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 温刚等.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的王玉玲发表的学术期刊.农业与技术.2005年2期生物多样性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6]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生态问题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7]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

1991:68-87.

[8] 高春峰、王全喜.论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及可行性.林业科技情报.2007.039期.

[9] 陈宜瑜主编.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10] 曹志平,钟晓东.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 1997.5(2):152~159.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