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的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理论方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4、论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5.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I、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II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法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30μm。

8、可吸入粒子(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粒径(≤10μm )的粒子定为可吸入粒子。

9、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货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10、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d表示。

11、辐射逆温:在睛空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12、下沉逆温:又称压缩逆温。当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强度较大的气团下沉运动时,常可使原来稳定层结的空气层压缩成逆温层结若气层下沉距离很大,就可能使顶部增温后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从而开成逆温层。

14、平流逆温: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开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15、湍流逆温: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16、锋面逆温: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团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17、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

18、地转偏向力:大气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时,由于地球转动而产生的使运动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19、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称为风速廓线,其数学表达式称为风速廓线模式。20、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

21、有界大气扩散: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源多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必然会受到地面的影响,这种大气扩散称为有界大气扩散。

22、有效源高:是指从烟囱排放的烟云距地面的实际高度,它等于烟囱(或排放筒)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23、干式机械除尘装置:不用水或其他液体作润湿剂,仅利用重力、惯性力及离心力等沉降作用去除气体中的装置称为干式机械除尘装置。主要有重力沉降室、惯性力除尘器、离心力除尘器。

24、湿式除尘装置: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增大的装置。应用的三种:喷雾式洗涤器、离心洗涤器、文丘里式洗涤器。

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尝试。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的依据。

26、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大气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2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是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等,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的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

28、警报标准:这是大气环境污染不致恶化或根据大气污染发展趋势,预防发生污染事故而规定的污染物含量的极限值。

29、大气染污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的对策,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提出最优化对策和控制技术方案,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30.大气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3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32.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二、简答

1、简述大气环境污染的特征。

答:1.影响范围大,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而且接触的污染人群复杂。2.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3.污染物浓

度低,情况复杂,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4.污染容易、治理难

2、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类型有哪些?

答:A根据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㈠天然污染源主要有:①火山喷发(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②森林火灾(CO、CO2、S O2、NO2、HC);③自然尘(风沙、土壤等);④森林植物释放(萜烯类碳氢化合物);⑤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和亚硫酸盐)。㈡人为污染源:①燃料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石油化工、金属冶炼);③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汽车、飞机、轮船);

④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B若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类。C若按排放物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D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可划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E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划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3、大气污染物按污染物发生性质的分类

答: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颗粒、二氧化硫、CO、NO x等);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大气污染物根据化学性质不同的分类

答:⑴颗粒物及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IP)。⑵硫氧化

合物,SO x主要是指S O2、SO3。⑶氮的氧化物,NO x主要指NO、NO2、N2O、NO3、

N2O4、N2O5等。⑷碳氧化物,主要指CO和CO2。⑸碳氢化合物(HC),甲烷和非甲

烷烃。⑹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其他含氯化合物、氟化物。⑺氧化剂,主要指O3、PAN

和过氧化物等。⑻放射性物质。

5.飘尘的危害: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

6.二氧化硫的危害: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易被氧化形成三氧化硫,再与水分子结合生成硫酸分子,经过均相或非均相成核作用,形成硫酸气溶胶,并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硫酸和硫酸盐可以形成硫酸烟雾和酸性降水,造成较大危害。

7.氮氧货物的天然源主要为生物源,包括哪些?

答:①由生物机体腐烂形成的硝酸盐,经细菌作用产生的NO及随后缓慢氧化形成的NO2;②生物源产生的氧化亚氮氧化形成NO x;③有机体中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经OH 自由基氧化形成NOx。

8.大气中CO的来源?答:CO的人为源,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天然源包括:甲烷的转化(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CO)、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排放物的转化(萜烯经OH自由基氧化产生CO)、植物叶绿素的光解、森林火灾、火山喷发、农业废弃物焚烧。

9.简述大气中CO2的来源?答:1天然源:海洋脱气,大气圈与水圈具有强烈的交换CO2的作用。2甲烷转化,甲烷在平流层与OH自由基反应最终被氧化成CO2。3动植物呼吸4生物有机体腐败氧化5森林及农业废弃物作为燃料燃烧或腐败而自然氧化。人为源: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5.什么是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答: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影响+其他条件影响(阳光、温度、湿度、风速),污染物之间或污染物与

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

学转化。

6. 大气污染类型的分类

答:I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⑴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是S O2、CO、颗粒物等,逆

温下形成还原型烟雾。⑵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主要是CO、NOx、HC等一次污染物

经阳光照射、光化学反应形成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II根据燃料性质或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⑴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⑵

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NO x、O3。⑶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

种化学物质。⑷特殊型:特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

7.比较氧化型与还原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光化学烟雾型与伦敦烟雾型大气污染在污染源、污染物、发生时间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

简述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答案:(1)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

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这种类型大多发

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

生产。主要的一次性污染物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大气污染物在阳

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并生成二次性污染物——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

硝酸酯等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质,对人眼睛等粘膜能引起强烈刺激。

8.光化学烟雾的特点:光化学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10、光化学烟雾的反应过程、形成条件。

11、风和湍流运动是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

答: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它比分子扩散快倍,但是在风场运动的主风方向上,由于平均风速比脉动风速大得多,所以在主导风方向上风的平流输送作用是主要的。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16、下图是高架源连续排放的烟云,写出烟云的名称及当时地面的污染状况

- d >0,气温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翻卷形(波浪型);多出现于太阳光较强的晴朗中午,烟云扩散快,一般不会造成公害事件

- d ≈0,

锥形;烟云扩散较远,一般不会造成公害事件

- d <-1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

扇形;烟云扩散较慢,如遇高大阻挡,则不易扩散

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屋脊形(上升型);烟云向上扩散为主,地面污染较小

下部- d >0,上部- d <-1,

漫烟形(薰烟型);烟云向下扩散,容易造成公害事件

21、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

答: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中,以NO2光解生成O为引发,导致O3的生成;CH x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由于CH x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NO向NO2转化的过程中,自由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最终光化学烟雾产物是醛类、O3和PNA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直到大气中NOx和CH x消失止。

22.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①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②城市的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暖;③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CO2,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因此,使城市市区净热量收人比周围乡村多,故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特别是夜间),于是形成了所谓城市热岛。

23.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A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B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C源强是连续均匀的;D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守恒的。

24.要增加烟气上升高度,减轻地面烟气浓度应注意哪些?

答:一是提高排烟温度,以减少和烟囱的热损失;提高排烟温度就会增加烟气的浮力;二是增加烟气的喷出速度,可以增加烟气上升的惯性力作用,但出口速度过大,会促进烟气与空气的混合,反而减少了浮升力作用;三是增加排出的烟气量,对惯性力和浮升力作用均有帮助。故可将分散的烟囱集合起来排放,以增加排放的烟气量。

25.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烟气本身的势力性质、动力性质以及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面的状况。

26.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有那些。

答:㈠大气稳定度㈡风:风向、风速。它有输送作用和冲淡作用;㈢湍流:湍流的尺度和烟团尺度相仿时,有利于烟团的扩散㈣辐射和云:辐射增强,不稳定㈤天气形式:气团、气压。

27. 阐述如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I全面规划、合理布局;II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III区域集中供暖、供热;IV改变燃料构成;V绿化造林;VI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8.简述防治酸雨的综合对策。答:I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II烟道气脱硫脱氮;III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IV能源的转化及燃料的代换。

29.大气温度层结的种类: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0,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于干绝热直减率,即=d,称为中性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0,称为等温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0,称为逆温。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水体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2.化学耗氧量(COD) 答: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可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越高,说明有机物质越多,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通常用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 3.BOD 答: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需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BOD是反应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通常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单位为mg/L。 4.总需氧量(TOD) 答:总需氧量是指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即碳被氧化为二氧

化碳,而氢、氮、硫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所需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 表示。 5.水质标准 答: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6.农业退水 答: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业退水中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它覆盖面广、分散,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地面水体。 二、简答题 1.简述水体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与主要的污染物。 答: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①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PM2.5 答: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空气中PM2.5来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车辆尾气。 3.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

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4.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5.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答: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1)酸雨的形成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 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 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 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包括哪些?胶体的性质有哪些? 答: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包括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的产物,直径在20—40nm之间)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物质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每100g腐殖质胶体的交换容量平均约为2000mo l)。(2)电荷性质。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即合称为双电层。(3)凝聚性和分散性。 2.土壤的吸附与交换包括哪些? 答:土壤的吸附作用:生物吸收(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3.土壤酸碱性的来源及分类? 答:土壤中的氢离子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铝离子水解产生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九章人口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人口预测[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人口状况首先是指人口的数量,其次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未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分析。 2.人口容量[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简答题 1.简述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及特点。[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特点如下: (1)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迅速 新中国人口的发展是在一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由于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加之激励人们多生育的社会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的人口总量处于一种迅速增长的状况。 (2)增长率变化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乱纷争,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上升,导致增长率显著上升。 (3)年龄结构的变化 现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在我国尤以农村人口更为年轻,从地区分布来看,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成年型较接近;反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就越年轻。 (4)农村人口比重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尽管工业化迅速发展,农业人口比例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5)人口分布不均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从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6)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从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1949年以来有大幅度的提高,1982年以后,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又有了明显提高。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较大的提高。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的明显上升,标志着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已有很大的改善。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则大大的延长。尽管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受教育的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继续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长期而又紧迫的任

2021环境化学考研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

2021环境化学考研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 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与解析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 _____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___的,______的。()[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增加,单向,不可逆 B.减少,单向,不可逆 C.增加,多向,可逆 D.减少,多向,可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①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②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量,从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③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能量流动的另一个趋势是把低质量能转化为高质量能,从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后,能量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低质量能向高质量能转化的过程;④变动性,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断变化的,它取决于输入端和输出端消化率与新生物量的产生速率等因素。因此,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多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致癌作用 B.物理性损害 C.生物性损害 D.化学性损害 【答案】ABCD~~~~ 【解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①特异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②非特异性损害,是指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类:①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三类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填空题 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解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五层:①对流层,存在对流和水平运动、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多在此层;②平流层,氧和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多水平运动,飞机飞行在此层;③中间层,最冷,大气对流运动,出现夜光云,有流星;④热成层,又称电离层,火箭、激光、多数流星在此层;⑤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场逸散入宇宙空间。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大总结

知识点1 静电除尘:原理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特点是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对微小粒子也能有效捕集,除尘效率大于99%,处理气量大,能连续操作,可用于高温高压的场合。设备组成是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比电阻过高或过低都会大大降低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适宜围为104~5*1010Ω·cm。粒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电场荷电占优势;粒径小于0.2微米的微粒,扩散荷电占优势;粒径为0.2~1微米的颗粒,两种荷电都必须考虑。静电除尘器的分类:1按集尘器的形式分:圆管型和平板型。2按荷电和放电空间布置分:一段式和二段式电除尘器。3按气流方向分:卧式和立式。电除尘器的结构:电晕电极、集尘电极、清灰装置、气流分布装置。袋式除尘器:原理是利用棉、冇或人造纤维等加工的滤布捕集尘粒的过程。特点是1、除尘效率高,对细尘也有很高的捕集效率,一般可达99%以上2、适应性强,能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3、操作弹性大,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变化较大时,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对气流速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稳定性4、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不存在污泥处理。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或者与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该法具有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等特点。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剂再生:1加热解吸再生: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下吸附,然后再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 2降压或真空解吸: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在加压下吸附,在降压或真空下解吸,或采用无吸附性的吹洗气可达到解吸的目的。 3置换再生法:对某些热敏性唔知,因其在较高温度下容易聚合,故可2采用亲和力较强的试剂进行置换再生,即用解吸剂置换,使吸附质脱附。催化剂由主活性物质、载体和助催剂组成。催化作用指化学反应速率因加入某种物质而改变,而加入物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反应终了时却不变的作用。固体废物指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处理原则:(1)无害化,指通过适当的技术对废物进行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不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2)减量化指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容量。(3)资源化指采取各种管理和技术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源,作为新的原料或者能源投入使用。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和干燥。风力分选技术:原理是利用空气流作为携带介质,以实现轻、重颗粒分离的目的。风力分选机械有两种类型:水平风选与垂向风选机。水平风选机由工料输送带、送风机和带有隔断的分离室组成。垂向风选机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槽型垂向风选机,第二种是锯齿形风选机。脱水与干燥:机械过滤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类型有三种:机械过滤设备包括真空抽滤脱水机、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污泥自然干化脱水。危险废物的处理方法:中和法、化学还原法。固化处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讲危险废物固定或包容于惰性固体基质,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水体自净:1、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过程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包括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过程。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为我国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合理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利用联合企业及生产地域综合体组成的原理和方法、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的目的:建立一套调整和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理论方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4、论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生的8大公害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5.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I、环境科学初期发展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在各基础科学内部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属于多学科性的。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环境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II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绪论)【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5.水俣事件和富山事件[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水俣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水俣镇,由于人通过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而导致甲基汞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富山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由于炼锌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导致人们镉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环境科学首先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较近期的直接影响,并预测较长期的间接影响;在研究中,不仅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也要考虑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点: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2013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A卷

2013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A卷 1、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关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台风、水污染、海啸等发生时引起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B)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人为因素很少或没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 (C)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D)由于人类的不当活动,滑坡和洪水发生的程度和危害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滑坡和洪水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2)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征为()。 (A)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不均匀(B)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不一致,东南地区降水少而水资源丰富(C)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不一致,西北地区降水多而水资源丰富(D)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不一致,东南地区降水多而水资源缺乏 (3)大气圈对流层的特点为()。 (A)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高度升高、气温降低(B)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高度升高、气温升高(C)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高度升高、气温不变(D)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高度升高、气温不稳 (4)气溶胶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A)1μm (B)2μm (C)10μm (D)20μm (5)水体自净的物理过程有()。 (A)稀释、扩散、中和、沉淀(B)稀释、扩散、中和、挥发(C)稀释、扩散、挥发、沉淀(D)稀释、扩散、挥发、还原

(6)废水的二级处理是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等除去水体中的胶体杂质,一般能除去()%左右可降解的有机物和90%-95%的固体悬浮物。但某些生物难以降解的高碳化合物是清除不掉的。 (A)90 (B)60 (C)70 (D)100 (7)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 (A)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安全土地填埋(B)压实、破碎、分选、固化、卫生土地填埋(C)压实、破碎、分选、固化、深井灌注(D)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和热解 (8)一般来讲,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等。 (A)土壤动物特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酶特性(B)土壤胶体的吸附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中的配位化学反应(C)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中的配位化学反应(D)土壤胶体的吸附性、土壤植物特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中的配位化学反应 (9)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标准的要求是()。 (A)昼55dB(A),夜45 dB(A)(B)昼65dB(A),夜55 dB(A)(C)昼60dB(A),夜50 dB(A)(D)昼50dB(A),夜40 dB(A) (10)按时间要素划分,环境评价可分为()。 (A)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前瞻性评价(B)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C)历史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D)历史评价、现状评价和前瞻性评价 2、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满分25分) (1)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其中,研究较多、意义重大的主要有、、、等四个层次。 (2)中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为中度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