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七 碳酸盐岩观察描述

实验六七 碳酸盐岩观察描述
实验六七 碳酸盐岩观察描述

实验六碳酸盐岩手标本的观察描述(2学时)

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编号:01011504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观察和描述石灰岩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2.掌握碳酸盐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

3.鉴定几种常见的主要岩石类型,并初步分析其成因。

二、实习内容

石灰岩类:1(竹叶状)砾屑灰岩、2.砾屑灰岩、3. 鲕粒灰岩、4.变晶鲕鲕粒灰岩、5.生物碎屑灰岩、6.藻灰结核灰岩、7.球藻灰岩、8泥晶灰岩、9.

泥灰岩、10.豹皮状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类:晶粒白云岩。

硅质岩:结核状燧石。

三、实验指导

碳酸盐岩观察描述的内容

1.颜色的观察与描述

描述碳酸盐岩的颜色与其它岩石一样,在次不做重复。

2.矿物成分的鉴定

碳酸盐岩中的矿物成分一般粒度细小,再加上方解石与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的形态、解理极相似或相同,所以,肉眼区分是非常困难的,可借助于盐酸(5%)来鉴定,方解石遇盐酸强烈起泡,白云石遇冷盐看不到起泡,但有时可以听到兹兹响声,粉沫或加热可以起泡。所以,加盐酸剧烈起泡者为灰岩类,不起泡或粉沫起泡者为白云岩类,方解石质含量大于50%的泥灰岩或泥质灰岩,加盐酸后起泡,但在岩石表面留有泥质残余痕迹。另外白云岩的风化面上可见溶沟现象(刀砍纹构造),而灰岩中很少见到这种特征。

3.结构特征及结构组分的观察描述(以颗粒结构为例)

碳酸盐岩颗粒结构和砂岩碎屑结构一样,也是由颗粒和填隙物组成,在观察描述具颗粒结构的岩石时,应首先确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颗粒、填隙物含量,然后按照先颗粒后填隙物,先含量多的结构组分后含量少的组分的顺序,逐一描述每种结构组分的特征及含量。

颗粒组分的观察描述,如:

内碎屑:颗粒大小,形态,分选性、磨圆度,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内部的层理与砾屑长轴的关系,表面特征及有无红色氧化环,排列方式(如叠瓦状、菜花状排列等),百分含量。

鲕粒: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百分含量;

生物颗粒:观察生物骨骼的形态特点、大小、完整程度、排列方式、百分含量;

填隙物的特征及观察描述:

亮晶胶结物一般较明亮透明,亮白色、玻璃光泽、粒径较粗(常大于0.03毫米),颗粒状断口,可见极完全解理,在岩石中的含量少于颗粒,呈颗粒支撑;而泥晶基质的粒度较细小,小于0.03毫米,颜色较深,断口较致密或呈瓷状断口,在岩石中含量可多可少,呈杂基支撑或颗粒支撑。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一样,颗粒之间的支撑类型有颗粒支撑,杂基支撑等。胶结类型可分为基底式、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等类型。

4.碳酸盐岩的构造的观察描述。

注意描述碳酸盐岩的层理、缝合线,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底构造,虫孔构造等特征。碳酸盐岩由于物质成分和颜色较均一,所以层理不易辩认,要细心观察,确定出具体类型并描述主要特征。

5.沉积后变化:如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硅化等。

6.碳酸盐岩的命名

颜色十(特殊构造十)填隙物十次要颗粒十主要颗粒十基本名称

如:紫红色条带状泥晶亮晶含骨屑鲕粒灰岩。

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

按照碳酸盐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

内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和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各一块。

实验七碳酸盐岩的观察描述(薄片)(2学时)

实验项目编号:01012020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观察和描述碳酸盐岩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2、掌握碳酸盐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

3、鉴定几种常见的主要岩石类型,并初步分析其成因。

二、实习内容

鲕粒灰岩、球藻灰岩、藻豹皮状白云质灰岩

三、实验指导

碳酸盐岩薄片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内容与手标本基本相同,大体包括下列六个方面:

(一)矿物成分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此外还有自生的硅质矿物(玉髓或自生石英)、海绿石、石膏、黄铁矿(可氧化成褐铁矿)和陆源碎屑等。对于矿物成分鉴定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区别白云石和方解石。

碳酸盐矿物成分的鉴定:

方解石、白云石的光学性质十分接近,镜下一般难以区分,可根据下列特征区别:方解石的聚片双晶纹多平行于菱形解理的长对角线方向,白云石则多平行于菱形解理的短对角线方向;白云石自形程度较高,常呈自形晶,方解石自形程度较差,常呈他形晶;白云石的闪突起相对较高。

准确鉴别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的一般采用染色法,即用0.1 克(100毫克)的茜素红S 粉末,溶解在100 毫升浓度为0.2%的盐酸中,把这种溶液用毛笔刷在未加盖玻片的岩石薄片上(待干燥后再加上盖玻片),方解石、高镁方解石、文石均呈深红色;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呈紫蓝色,白云石、菱镁矿、石膏等均不染色。

(二) 结构组分和结构类型

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的成因,它不仅是岩石鉴定的重要标志,也是岩石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多样,常见的结构类型有:颗粒结构、泥晶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和残余结构,下面主要介绍颗粒结构和晶粒结构的特点及观察描述的内容。

l.颗粒结构

与波浪和流水作用有关的碳酸盐岩,常常具有颗粒结构。即由颗粒(内碎屑、鲕粒、生物碎屑、球粒、藻粒等)、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和孔隙)等结构组分构成。颗粒结构是颗粒碳酸盐岩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按照颗粒的类型及填隙物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具体类型,如:泥晶砾屑结构、亮晶砂屑结构、亮晶鲕粒结构、泥晶生物碎屑结构等等,以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颗粒所组成的复合型结构,如亮晶鲕粒砂屑结构、泥晶砾屑生屑结构。无论哪种结构的碳酸盐岩在镜下观察时,均要统计颗粒的含量、类型、粒径大小、支撑性质、对于磨蚀性颗粒(包括内碎屑、生物碎屑屑、藻屑等),还要观察其分选性、磨圆性和定向性。

内碎屑:

应确切鉴别砾屑、砂屑和粉屑,注意其内部结构和氧化情况。砾屑可以具有石灰岩中的任何一种结构,但泥晶结构更常见。砂屑、粉屑粒度较细,通常内部为泥晶结构。大小均匀的砂屑易与团粒相混,但有时需要考虑共生岩石才能作最后鉴别。粉屑和球粒的区别是,球粒有机质含量高,在薄片中呈暗色。形状近于卵形或椭球形,外表圆滑、大小均匀、分选极好。

鲕粒:

首先观察鲕粒的类型及各类型鲕粒的相对含量,描述各类鲕粒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包括核部成分、同心层的圈数与厚度)、鲕粒的分布及保存的完整程度。常见鲕粒的类型有:

①正常鲕:同心层厚度大于核部的直径。

②表鲕:同心层厚度小于核部的直径。

③复鲕:在一个鲕粒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部。

④偏心鲕:鲕粒核部偏离中心位臵。

⑤放射鲕:同心层具有放射状结构。

⑥变形鲕:包括同生变形鲕和压溶变形鲕。对于内部结构较清楚的变形鲕,还应当描述原生鲕粒的类型。另外,鲕粒的形状往往受核部形状的制约,若鲕粒的核部为长条形生物碎屑,这种鲕粒往往是拉长的椭球形,它仍属于原生鲕粒范畴,不能作为变形鲕。

⑦残余鲕:鲕粒发生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其内部结构被破坏,仅部分残留有原结构的特点。

⑧单晶鲕和多晶鲕,经重结晶或溶解沉淀作用,整个鲕粒内部由单颗或多颗方解石或白云石晶体所组成。

⑨负鲕(空心鲕):鲡粒内部被选择性溶蚀,形成粒间空隙。

⑩藻鲕:这是在藻类参与下形成的鲕粒。它常常表现为密集的纤维放射状或同心层状,色暗,富含有机质。或者由于在鲕粒形成过程中藻类钻孔所形成的泥晶包壳,甚至使鲕粒外形呈花瓣状。

填隙物的结构

填隙物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充填于颗粒之间的细粒物质(粒径一般小于

0.03mm 或0.05mm),主要为泥晶、少量陆源粘土杂基及渗流粉砂等,二是化学胶结物,即亮晶方解石。

泥晶:

泥晶与碎屑岩中的杂基相当,但它是在盆地内部生成的。泥晶按其成分可分为灰泥和云泥两种。总的镜下特点是半透明、微褐色、质点细小。由于它们的表面能较大,在成岩过程中极易重结晶,形成相对粗大的晶体。经重结晶后形成的方解石与亮晶方解石相混淆,两者的区别见表6-1。

表6-1 亮晶胶结物与重结晶泥晶的区别

泥晶在镜下的描述内容有:成分、晶形、大小、分布特点及百分含量。

亮晶胶结物:

晶体干净,透明度好。晶体界线多平直,与颗粒边缘界线清楚,可出现世代现象。亮晶含量一般不能超过岩石总含量的50%。

对亮晶胶结物,可进一步观察其晶体形态、大小、分布特点、与颗粒的关系

及百分含量。

亮晶胶结物除了可呈栉壳状、纤维状或粒状外,也可在棘皮动物、介形虫、三叶虫等单晶或纤状结构的生物碎屑表面呈加大边(共轴增生)的形式。亮晶方解石与泥晶重结晶后的方解石易混淆,两者的区别见表6-1。

胶结类型及支撑方式

胶结类型与岩石的孔渗性有关,对岩石的储集性能影响甚大,在储层研究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颗粒碳酸盐岩的胶结类型与碎屑岩基本相同,主要有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与此同时,还应研究颗粒之间的支撑方式,即岩石是颗粒支撑的,还是泥晶支撑的,支撑方式的不同反映岩石形成的水动力条件不同。

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孔隙式、接触式胶结的岩石,一般是颗粒支撑的,反映正常波浪和牵引流成因的;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若填隙物大多为泥晶,则属于泥晶支撑,反映一种低能环境或者为风暴流、重力流形成的结果。

2、晶粒结构

晶粒是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晶粒结构是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特征。根据晶体大小可将它们细分为砾晶(粒径>2mm)、砂晶(粒径2 一0.1mm)、粉晶(粒径0.1 一0.005mm)和泥晶(粒径<0.005mm)四个级别。也可根据自形程度细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晶。

在观察晶粒结构组分时,应描述下列内容:自形程度、晶体的相对大小、绝对大小,晶粒之间的接触、包裹关系以及各级别晶粒的相对含量。

3、沉积期后的变化

1.压实作用:在刚性颗粒接触处或其附近,颗粒出现变形、断裂、错动。颗粒间呈塑性面接触或凸凹接触。颗粒呈过分填集状。

2.压溶作用:颗粒间出现缝合线状接触或岩石中有缝合线状穿过。

3.溶蚀作用:有鲕粒、生物碎屑、铁白云石等的溶模孔、粒内孔、石膏假象、充填铸模鲕及不规则的溶孔、溶缝或溶沟。有时具有选择性溶蚀现象。

4.交代作用:具交代结构,注意识别交代和被交代矿物的成分,交代作用的强度,是否有选择性交代,选择性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5。重结晶作用:一般粉晶及以上粒度的晶粒均为重结晶作用的结果,粒度越粗反映重结晶作用越强。

4、综合定名:

结构名称 + 成分名称

四、实验报告要求:

选择一块颗粒灰岩薄片,按照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薄片编号:薄片鉴定报告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

SYT 6110-2002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

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描述 (SY/T 6110-2002代替SY/T 6110-9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碳酸盐岩气藏开发特征描述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使用于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地质特征的描述。 3.1 构造模型structure model 是指气藏构造几何形态及断层分布。 3.2 储层模型reservoir model 3.2.2 参数模型parameter model 3.2.3 储渗模型reservoir space-permeability channel model 3.3 流体模型fluid model 5、地层特征 5.1 地层层序 5.1.1 气田内全部沉积岩系都进行地层层序和岩序描述,含气层是描述的重点,并以地层综合柱状图展示。 5.1.2 钻遇的地层以阶(组)、段或亚段为单位,未钻达的深部地层以统或阶(组)为单位。 5.1.3 描述内容包括层位、深度、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并按此内容编制含气层的地层对比图。 5.1.4 描述含气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和测井电性特征。 5.2 储盖组合 描述储层和盖层的层位、岩性、厚度及其变化与分布,并作储盖组合的评价。 5.3 储层的细分与对比 5.3.1 主要采用岩性与电性对比,用标准层控制的方法进行追踪。 5.3.2 小层命名:系和统用年代地层,组、段、亚段用岩石地层单位。层用地下地层单位。 5.3.3 编制小层对比图,描述各小层的纵横向变化。 6 构造特征 6.1 区域构造 6.2 气藏构造: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精细描述含气构造的类型和名称、高点的位置和地面海拔、高点出露地层、构造圈闭的形态、闭合面积、闭合度、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和方向、背斜两翼倾角,并编绘构造剖面图。要求沿构造长轴方向至少作纵剖面图一张,通过各构造高点至少作横剖面图一张;对于断层、褶皱复杂的构造,应适当增加反映全构造不同变化特征的横向剖面图。表1 ××气藏构造要素表

沉积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一、砾岩、角砾岩、砂岩 常见岩石类型: 砾岩、角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杂砂岩、铁质砂岩、海绿石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粗粒砂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 (1)鉴别确定岩石中的碎屑成分并估计其含量。 (2)实际测量(薄片中)和估测(手标本上)碎屑颗粒的粒径(最大、最小和一般的)。(也可利用粒度管或粒度盘以及较标准的标本进行对比)。并确定岩石的分选程度。 (3)鉴别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4)鉴别填隙物的成分 硅质胶结物: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加HCl不起泡。 铁质胶结物:岩石往往呈紫红色。 碳酸盐质胶结物:浅灰一浅绿色、加HCl起泡。 海绿石胶结物:暗绿色,风化后使岩石带绿色斑痕。 泥质杂基:灰色、褐色、硬度小、岩石易破碎松散、加HCI不起泡。 (5)区分岩石的支撑性质并尽可能地区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等胶结类型。 2.描述实例 (1)砾岩(河北宣化) 灰色、砾状结构、胶结紧密、标本呈块状构造。其中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砾石大小不一,粒径一般在2-20mm,以2-10mm为主。砾石呈圆状及次圆状,少数次棱角状,断面多呈椭圆及长条形。砾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还有少量喷出岩和硅质岩。填隙物浅灰绿色,多为与砾石成分相同的砂及粉砂、砂及粉砂间有钙质、泥质等填隙物。属基底式胶结类型。 (2)紫褐色中粒铁质砂岩 暗紫褐色、颜色分布不均匀。中粒砂状结构,标本呈块状构造。碎屑含量占整个岩石85%左右,胶结物约占15%。砂粒几乎都是石英,粒径0.15-1mm左右,分选性好,大小比较一致。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成团块。岩石为颗粒支撑,呈孔隙式胶结。 二、粉砂岩、泥质岩 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细粉砂岩、粗粉砂岩、粘土、泥岩、含粉砂泥岩、砂质页岩、铁质页岩、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硅质页岩。 1、鉴定方法与步骤

工程地质岩芯描述细则及范例

工程地质岩芯描述细则及范例 有机质土的描述 颜色、状态、气味、有机质含量及其分解情况、夹杂物质量等特征。 ★描述范例: 淤泥:灰黑色,流塑,饱和。含贝壳及有机质,手捻具滑腻感,略具腥臭味。 淤泥质土:深灰色,软塑,主要由河流环境沉积而成的软土,大多数为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含各种有机质和贝壳。 泥炭质土:深灰色或黑色,主要由炭质有机质及粘土组成,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渣。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明显。 泥炭:深灰色或黑色,主要由炭质有机质组成,结构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浸水体胀,易崩解,干缩现象极为明显。 土类的描述 碎石类土的描述 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颗粒的母岩成份及其大小(一般和最大粒径)、含量、硬度(风化程度)、湿度、密实度,充填物的性质、物质成份、充填程度等。 ★描述范例: 碎石土:黄褐色,饱和中密,主要成分为弱风化页岩、砂岩等,呈尖棱状及少量岩夹土状。充填物为杂粒砂和粘性土,其中7-7.2m为粘性土,灰褐色,软塑。岩芯采取率=75%。 细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花岗岩、闪长岩、片麻岩,粒径2-20mm约占60﹪、20-40mm约占20﹪,余为砂类土充填,多呈圆棱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稍密-中密,1.70-2.40m潮湿,2.40m以下饱和。或:2-20mm的占55﹪、20-60mm的占10﹪、大于60mm 的占5﹪,余为杂砂充填…岩芯呈散状。 粗圆砾土:褐黄色,母岩为片麻岩、花岗岩,砾径20-40mm约占10﹪、40-60mm约占20﹪、60-100mm约占60﹪,间隙充填物为石英砂和粘性土,岩石多呈圆棱状,稍密,潮湿,饱和。或:20-60mm的占55﹪,60-100mm的占5﹪,100-200mm的10﹪,余为土砂充填…。 卵石土:灰褐色,密实,饱和母岩以砂岩为主,少量花岗岩,呈圆棱状,质硬,粒径60-80mm,最大120mm,含量约60%,间隙充填石英砂及粘性土...。 粗角砾土:灰褐色,中密,稍湿。母岩为灰岩、砂岩,呈尖棱状,质硬,粒径20-60mm,最大100mm,含量约55%,间隙充填石英砂及粘性土。 砂类土的描述 颜色、砂的矿物成份、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夹杂物等。★描述范例: 中砂:灰白色,稍密,潮湿。以石英、长石为主,浑圆状,级配良好。含少量粘性土。 粉土的描述 颜色、夹杂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描述范例: 粉土:褐黄色,稍密,潮湿。以粉粒为主、粘粒为次,部分细砂。摇震表面反水,粘性小。刀切面不光滑,手捻摸时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干土时用手易捏碎。

气藏复习

1、天然气偏差系数的概念,确定与计算方法。 答:偏差系数:反映实际气体状态偏离理想气体状态的程度。在相同温度、压力下,真实气体所占体积与相同量理想气体所占体积的比值。体积系数:相同数量的天然气在地层条件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标准条件下的体积之比。Bg=V/Vsc(倒数为膨胀系数用Eg表示)。压缩系数:等温条件下,天然气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天然气偏差系数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实验室直接测定法、图版法和计算法。实验室直接测定法由于周期长成本高,不可能随时随地经常做;图版法比较简单,且能满足大多数工程要求,应用广泛;而计算法适于编程计算,所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方法:H-Y法、D-A-K法、D-P-R法和Sutton方法 2、根据基本原理划分气藏动态储量计算方法的类型,并阐述其适用性与局限性。 物质平衡法:适应性—适用于封闭的未饱和油藏、高渗透小油藏和驱动性好的裂缝性油藏,对于低渗透的饱和油藏效果较差。局限性—在气藏物质平衡中假定是处于平衡的,但是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和各井处于气藏构造部位的差异,使得各井压力测试值有一定差异,选择合适的井底压力有难度;未考虑水中溶解气的影响。 弹性二相法:适应性—适用于拟稳定状态。局限性—对仪表精度要求高;要有观察井进行观察测压;储量测试前要全气藏关井,否则会造成大的误差。 不稳定晚期法:适应性—适用于有界封闭气藏:圆形地层,平面径向流动;生产流动达到不稳定晚期。局限性—当生产时间不长nt/Re2于Pc2相比甚小,在这段测试时间内,P(上面带杠)近似认为是常数,且P是拟稳定状态刚出现时的压力值。 压力恢复法:适应性—需要气井关井前有较长的稳定生产时间。局限性—是一种较为近似的计算方法。 试井就是对油井、气井或水井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产量、压力、温度和取样等。 试井是一种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以各种测试仪表为手段,通过对油井、水井、气井生产动态的测试来研究油气水层和测试井的各种物理参数、生产能力以及油气水层之间的连通关系的方法。 4、说明等时试井方法,并解释常规回压试井、等时试井、修正等时试井三种方法的不同点。 等时试井:将几个测试流量生产持续时间相同的测压点在双对数纸上做qsc—△p2关系曲线,得到一组相互平行的登时曲线,任选其中一条确定指数方程中的指数n。不同点:常规回压试井要求每个测试流量下生产到井口流压趋于稳定,所有测点完成后才关井;等时试井要求每个测试流量下生产时间相同,每个测点完成后关井至地层压力恢复至原始值;修正等时试井对于等时试井来说是开井和关井时间固定且相同:常规回压试井和等时试井的试井时间都较长,修正等时试井的试井时间较短。 5、试述气藏的驱动方式及主要分析方法。驱动方式:气压驱动,弹性水驱,刚性水驱。 主要分析方法:传统的地层压力系数法,水侵体积系数法,视地质储量法,水侵量计算法 6、凝析气藏与油藏干气藏的差别。 与油藏的差别:a.在原始底层条件下,烃类体系所处的平衡状态不一样,油藏中为液相,凝析气藏中,当地层压力高于上露点压力时,油气处于单相气相状态。b.油藏原始汽油比较凝析气藏气油比小。 与干气藏差别:a.干气气藏地面只产天然气,凝析气井还产凝析油。b.凝析气藏存在反凝析现象。 7、凝析气藏开发技术要点。 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凝析气藏的开发要点:地质特征,开发特征,开发方式。 地质特征:a.从凝析气井中同时产出凝析油和天然气 b.当地层压力降到初始凝析压力以下时,会出现逆行凝析现象,当地层压力处于初始凝析压力和最大凝析压力之间时,凝析油会从气相中析出,有一部分残留在储层中,造成凝析油的损失。 开发特征:a.凝析油的析出造成油的损失,同时污染地层。凝析油气体系的相态和组分组成都会随时随地随压力温度改变而改变,而且,多孔介质中吸附、毛管力、毛细凝聚和岩石润湿性等界面特性及束缚水的存在都会对油气相态和凝析油气开采生产影响。粘滞力、重力、惯性力和毛管力等相互做用,都会影响凝析油气的渗流特征。b.引气凝析气井流体组分组成及相态变化的热动力学条件(压力、温度和组成)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凝析油和其他烃类的地面回收率,所以,地面和地下两大开发系统联系的非常紧密。c.凝析油气在储层中渗流是一种有质量交换、并发生相态变化的物理化学渗流,这是目前渗流力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开发方式:a.衰竭式开发,适合气藏:原始地层压力高、气藏面积小、凝析气含量减少、地质条件差、边水比较活跃。b.保持压力开发。 8、低渗气藏开发技术要点。 低渗气藏相比与常规气藏更容易受到液相滞留、压力敏感、水相自吸入的损害。1)因而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好地层液相饱和度,防止液相滞留及水自锁;2)低渗气藏的渗透率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降低十分明显,故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地层有效压力; 3)由于低渗气藏亲水性及孔喉细小,水相自吸入现象非常明显,侵入水相只要与低渗气藏接触,就会导致近井地带含水饱和度增加,接触时间越长水相自吸入越严重,则开发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注水及水相侵入;4)井间动态预测:通过测井、压力等检测手段,提高未动用、较低动用气藏的储量动用程度。 9、不稳定试井的原理、功能及主要方法。 原理:在油气井关井停产后,引起油气层压力重新分布的这个不稳定过程中,测得井底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资料,根据曲线形状来分析油气层性质求得油气层各种资料。

碳酸盐岩储层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中储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 碳酸盐岩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层,约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6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3油气资源储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特别是中东、北美、俄罗斯的许多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均与碳酸盐岩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沉积物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均有产出,分布极广,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1/5至1/4。碳酸盐岩本身也是有用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广泛用于冶金、建筑、装饰、化工等工业。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层系分布范围广泛,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均有分布,约占大陆沉积岩总面积的40%。据初步统计,我国有28个盆地发育分布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为385亿吨油当量。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一般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碳酸盐岩勘探正处于大油气田发现高峰期,是近期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常规的砂岩油气藏相比,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于以“潜山”起家的华北油田而言,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比例只有41.6%。因储层具有典型的双重介质特点,渗流规律特殊,加之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技术不完善,开采效果迥异。 碳酸盐岩勘探技术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开始全面开展碳酸盐岩物探技术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碳酸盐岩配套技术,储层钻遇率大幅度提高,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碳酸盐岩勘探成为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碳酸盐岩勘探以地表地质调查和重磁物探为主,发现了如四川威远、华北任丘等油气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在落实构造、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轮古、英买力潜山及塔中等含油气构造。进入21世纪,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深化了对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油气藏的认识,全面推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在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探井成功率提高了25%。

岩心描述

钻孔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三)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二、岩石描述实例 (一)火山岩类 1、橄榄玄武岩 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斜长石5-20%、橄榄石5-10%、辉石1-2%等组成。斜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2.5mm。橄榄石:灰绿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2.0mm。

岩芯描述汇总

一、花岗岩 1、花岗岩的残积土我们叫残积砂(砾)质粘性土:[AN= G!r ? 为中粗粒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留产物,以褐黄色为主,湿~饱和,可塑状。成份主要由长石风化的粘、粉粒,石英颗粒、少量云母碎屑及少量黑色风化矿物等组成,原岩残余结构仍清晰可辨,>2.00mm的颗粒约占5.90%~15.70%。粘性一般,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土层属特殊性土,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该土层在纵向上有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kP[LS1}* ?`)n/J+g ? 2、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灰黄色、褐黄色,呈散体状,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除石英外,长石、云母、角闪石等其他矿物大部分风化为土状。土层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j`l'M g ? 3、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钻进时拔钻声大,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该层做点荷载试验7组(共90块),换算后抗压强度范围值为10.80~15.20MPa,平均值为13.11MPa,标准值为11.97MPa,岩石坚硬程度为软~较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Y* -dUJK-` ? 4、中风化花岗岩:灰白、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一般,岩芯多呈短柱状,RQD= 60~75。该层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6件,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为36.90~54.30MPa,平均值为46.87MPa,标准值为41.43MPa。岩石按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Ⅲ~Ⅳ类,力学强度高。n_eN|m?@ ? 5微风化花岗岩:灰白、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RQD= 80~90。该层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6件,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为66.10~95.20MPa,平均值为78.50MPa,标准值为70.09MPa。岩石按坚硬程度属坚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Ⅱ类,力学强度高。 二、泥质灰岩 灰岩按泥质含量可以分为:k ;^$Pd?t- ? 石灰岩:泥质含量0-10% 8J Y0]G6 ? 含泥石灰岩:泥质含量10%-25% c]u ieig0~ ? 泥灰岩:泥质含量25%-50% .aT@'a{F ? 泥灰岩:即泥质灰岩。为隐晶质或微晶结构,致密,多层薄层或中厚层,颜色多样。 三、板岩 板岩:是具有板状结构,基本没有重结晶的岩石,是一种沉积岩,原岩为泥质、粉质或中性凝灰岩,沿板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板岩的颜色随其所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含铁的为红色或黄色;含碳质的为黑色或灰色;含钙的遇盐酸会起泡,因此一般以其颜色命名分类,如会绿色板岩、黑色板岩、钙质板岩等。 四、泥灰岩 泥灰岩:介于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之间的过渡类型沉积岩。由粘土和碳酸盐微粒组成。呈微粒状或泥状结构,一般粒径小于0.01毫米。与粘土岩的区别是滴稀盐酸后产生气泡,与石

一、项目名称复杂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地质理论及关键技术

一、项目名称:复杂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地质理论及关键技术 二、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三、项目简介 进入21世纪以后,石油工业充满着挑战、机遇和竞争。受世界油价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石油科技在近20年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与油气田评价和开发相关的技术也在向多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致密砂岩气开发地质理论及关键技术得到日益关注与重视。我国天然气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是,相当一部分赋存于低渗-特低渗致密储层中。“十五”期间,虽然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生产初见成效。但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能接替与稳产,高效评价、开发、建设大气田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世界级难题。为此,建立致密砂岩气开发地质理论、确立开发模式、研制制约评价开发的关键技术,意义特别重大。本成果强调“产、学、研、企”一体化,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川西中江地区为靶区, 形成一套适合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地质理论、开发模式及关键技术,弄清致密砂岩气开发机理,达到迅速扩大致密砂岩气田探明储量和有效开发的目的, 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该成果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气藏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研究及评价、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理论与开发模式研究、复杂致密河道砂岩气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已开发致密砂岩气藏精细描述及预测。 本成果取得如下四项创新性成果: 1. 研究中,我们把精准的数理计算方法带到天然气评价领域,在“无序”的强噪声环境中,找出“有序”的弱能量信号。在数学与油气评价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油气评价中“从无序中探寻有序”的重大突破。首次提出弱信号提取法则,开创了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技术的先河,也对信号处理理论应用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在各向异性去噪、小波子体分频、频变能量融合表征等关键技术基础上,河道外形、内幕刻画取得重要突破。清晰刻画出地下3000米以上曲流河道平面展布特征、河道物源方向、河道内幕结构与现代沉积完全可以对比解释。首次实现了中江气田沙溪庙11套砂组、18层砂体、113条

实验二_常见岩浆岩的认识和鉴定

实验二常见岩浆岩的认识和鉴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2.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些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特征,并写出简单的鉴定报告。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肉眼描述和鉴定岩浆岩的基本内容为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命名的基础。拿到一块岩石,一般描述的顺序是:首先是颜色,其次为结构、矿物成分、构造及次生变化等。 现将描述各种特征的方法及注意要点简述如下: (一)颜色 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等形成的总体色调。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岩浆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按色率可将岩浆岩划分为: 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 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褐灰色、红褐色、灰色等; 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反过来,我们亦可根据色率大致推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从而推知岩浆岩所属的大类(酸、中、基性)。这种方法对结晶质,尤以隐晶质的岩石特别有用。 (二)结构构造 岩浆岩按结晶程度分为结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玻璃质)结构。按颗粒绝对大小又可分为粗(>5mm)、中(5-1mm)、细粒(1-0.1mm)结构,以及微晶、隐晶等结构。其中特别应注意微晶、隐晶和玻璃质结构的区别。微晶结构用肉眼(包括放大镜)可看出矿物的颗粒,而隐晶质和玻璃质结构,则用肉眼(包括放大镜)看不出任何颗粒来,但两者可用断口的特点相区别。隐晶质的断口粗糙,呈瓷状断口;玻璃质结构的断口平整,常具贝壳状断口。按岩石组成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又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和似斑状等结构。因此,观察描述结构时,应注意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等特点。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为块状构造,其次为气孔、杏仁和流纹状构造等。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1.取芯前的准备工作 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1.了解钻井取芯的目的 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3)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弄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获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资料数据。 (4)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弄清其生油气(有机质)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5)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油气藏类型),确定开发系统和方案提供依据。 (6)获取有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7)检查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须取得的资料数据。 (8)解决钻井现场临时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塔河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 作,钻井的取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 如在奥陶系几个组段界面附近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的。

(2)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经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现油气显示层,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气)水界面之下。 (3)对钻进过程中新发现的油气层进行取芯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由于具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 1.2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 (1)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无油味? (2)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顺利,参与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3)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预定取芯任务,参与确定是否继续取芯。 1.3 岩芯编录 (1)岩芯按出筒顺序收放,确保次序排列不乱。 (2)准确丈量岩芯长度,计算取芯率,根据岩芯含油气情况确定岩芯的清洗方式,含油气岩芯不得用水冲洗,擦干后及时描述,用无色玻璃纸包装蜡封。 (3)岩芯出筒2 日内要完成对岩芯进行编录、描述。 (4)编录前对岩芯进行认真核查, 核实岩芯次序是否正确,然后在在每一岩 芯自然段的上方(顶端)用白漆涂4cm x 2.5cm长方形块,在漆块上用黑色绘图墨汁标注岩芯编号,破碎岩芯用白布袋盛装,白布袋上用黑色笔进行编号

第四章 气藏类型识别方法

第四章气藏类型识别方法 深埋于地下的储集烃类物质的岩层统称为储集层,它通常又划分为含油层和含气层。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油层构成一个油藏,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气层构成一个气藏。油藏与气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石油烃被人采到地面之后,液态原油与气态天然气的比例大小不同。从油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原油)比例较大,而从气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凝析油)比例较小,甚至无液态烃(如干气气藏)。这种区别归究于油藏与气藏中的烃类物质的组成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正由于这一差异导致油藏与气藏的开发开采方法存在显著的不同。因此,在开发烃类储集层时,首先确定出油气藏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气藏而言,通常又存在干气气藏、凝析气藏之分;或存在定容封闭性气藏、水驱气藏之分等。在开发这些不同类型的气藏时,所采用的开发开采方案因气藏类型不同而不一样。因此,在气田开发初期,识别出气藏类型,对制定气藏开发开采方案以及调整方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气藏判断方法 一、分类依据 目前对油气藏的分类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按其分类依据不同而异。 1.按产状进行分类 就其产状而言,天然气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如果气藏中原油含量极少,就称为非伴生气,也称为游离气(纯气田气)。如果油藏中发现天然气,就称为溶解气或伴生气。 2.按组成进行分类 根据天然气中 C含量可将其分为干气(贫气)、富气(湿气)、凝析气藏等。 6 3.接压力系统进行分类 根据气藏的压力系数(原始气藏压力除以静水压力)大小,可将气藏分为正常压力系统气藏和异常压力系统气藏(异常高压气藏和异常低压气藏,异常低压气藏非常罕见,而异常高压气藏常见)。 4.按流体分布进行分类 根据气藏有无边底水侵人可将气藏分为定容封闭性气藏和水驱气藏(或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气驱气藏和水驱气藏)。 5.按经济价值进行分类 根据目前经济、技术条件能否进行工业性开采,将天然气藏分为常规天然气藏(气田气和油田伴生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藏(如水溶性气藏)。 6.按岩性进行分类 根据储气层岩石性质不同,可分为砂岩气藏、页岩气藏等。 7.按来源进行分类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

3 工作流程 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比、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模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模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发状况分析及开发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发调整及挖潜方案。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 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4.1 基础地质资料 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发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

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比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发动态资料 4.2.1 开发数据:油田、开发单元及单井的开发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发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发实验资料 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4.3.3 原油性质数据:地面原油密度、粘度,不同含水时期、不同深度、平面不同部位原油性质变化数据。 4.3.4 油田水性质数据:主要包括矿化度和水型,不同含水时期的水型及水质变化数据。 4.3.5 天然气性质:气的类型(溶解气、气顶气和纯天然气)、气的主要成份、气密度等数据。 4.4 已有成果资料 以前开展研究的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表格及数据库等。 4.5 资料核实与修正 数据存在常规性错误,或数据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在所难免,为使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可靠,必须对数据进行检查与修正,减少数据的出错率,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校验: ◆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检查; ◆同一层的顶底面关系,顶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底面深度; ◆上下层之间的顶底面关系,上一层的底面深度应小于或等于下一层顶面深度;

比较全面岩芯描述

比较全面岩芯描述(编录模版) 种植土:灰褐色,松散,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 填筑土:杂色,松散,主要由砖块、混凝土及垃圾组成。为修建洲边化肥厂而堆积。 素填土:灰黄(褐)色,松散,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少量碎石腐殖物组成。 粉质黏土:黄褐色,流塑/软塑/硬塑/坚硬,含约10%角砾,粒径为10~20mm,棱角状,成分主 要为灰岩及砂岩,分布不均匀,中下部角砾含量约为30%,其中在0.5~0.6m夹粉砂。 黏土:褐黄色,5.3m以下为灰黄色,流塑/软塑/硬塑/坚硬,含约10%角砾,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砂岩,粒径为12~25mm,棱角状,分布不均匀,其中4.2~4.6m角砾含量较多,粒径最大为 40mm,黏性较好,可搓细条。 粉土:灰黄色,6.2~6.7m为灰白色,潮湿,稍密,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 部夹黏土。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 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 充填约20%粉质黏土。 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 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初见水位以下) 碎石土:灰褐色夹灰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60~120mm,尖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 填约10%粉质黏土,下部可达25%。 卵石土:青灰夹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 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泥岩:棕红色,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全风化,岩芯呈土状。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手掰易碎,岩芯破碎, 多呈块状,块径一般为3㎝~8㎝,最大为11cm,少量短柱状。其中12.1~12.60m岩芯呈土状。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弱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锤击易碎,脱水后易开裂,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8~25㎝,最长为34cm,少量块状,块径为5~8cm,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附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