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考点一:电学

【基础概念】

1.电流:用I表示。电压:用U表示。电阻:用R表示

2.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A),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V),电阻的单位为欧姆,简称欧(Ω)

3.电学中的电器元件:

4.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组成最基本的电路图,电路图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电源、开关、电阻。

(1)通路:当开关闭合,没有出现任何断电,电路图有电流流过,是闭合的电路图,属于通路。

(2)开路:当开关抬起,是非闭合电路,为开路。

(3)短路:在电阻下面接一根导线,叫短路,如下图,黑色导线没有经过任何电阻直接回到负极,通过一条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中间没有通过电阻,叫做短路。当电流从正极出发,由于导线直接接在了电源的正负极,不会经过电阻支路,直接回到负极,即电阻R被黑色的导线短路了。

一、欧姆定律

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叫做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I=U/R 对于一个电路来说,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关系。

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得到I、U、R之间的关系。

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

(电阻左1右2)

所有电流都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返回到电源的负极。

如图:从正极出发,先经过电阻R1再经过电阻R2,接下来返回电源的负极,有先后顺序,依次经过两个电阻R1、R2,即为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

如图,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走到节点A,电源到达节点时分了两个叉,之后同时经过2个电阻,接下来电流在节点B处汇合,最后返回负极。

特点:一个电路会在某一个节点分叉,并且同时经过电阻R1、R2,再到某一个节点后汇合回到负极。

并联电路中电压处处相等

(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电路公式:

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

并联电路公式

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R1+R2)

例题:一个开关控制办公室里的两盏灯,最合理的电路图是:

【解析】.开关控制两盏灯,B项开关只控制一盏灯,排除。C项开关闭合后电路短路,灯泡损坏,电路损毁,排除。D项,根据生活常识,电灯泡的电阻相同,各分走110V电压,没有达到电灯泡的额定电压220V,会比正常的亮度暗,排除。

答案为A

考点二:光学

一、平面镜

1.平面镜光路图:

【易错点】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交角(并非与镜面夹角);反

射角同理

2.平面镜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

b.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c.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d.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e.像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f.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例题1】如图所示,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呈30°夹角时,以下哪项正确?()

A.入射角为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

C.反射角为60°

D.入射角增加5°,反射角增加10°

【解析】

入射角i=反射角β,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反射角=60°,排除A项。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排除B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也增大5°,排除D。

【例题2】如下图所示,木框里面有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束入射光射入木框内,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出去。则入射光与出射光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关系

B.垂直关系

C.相交关系,交角为锐角

D.相交关系,交角为钝角

【解析】

平面镜垂直,则两条法线相互垂直

∵入射角=反射角,所以图示1234四个角相等

又∵角345相加为180度,1=2=3,则角125相加也为180度

同位角互不,所以入射光和最后的反射光平行

答案为A

【点拨:相互垂直平面镜的入射反射光一定平行(含重合——垂直平面镜照射)】

二、透镜

1、透镜的折射定律:

①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

②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入射光线与法线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i,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出射角(学名折射角)β

(1)光线从光疏介质进入到光密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即从密度小的一方入射到密度大的一方

(2)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关系

2、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左边F代表左焦点,右边F代表右焦点,中间的小点为光心。入射光线通过左焦点入射,则会平行光出射。一条光线如果是平行光入射,会通过右焦点出射。平行光束通过凸透镜的轴心会平行出射。一条发散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变为平行光线,说明凸透镜具

有会聚的作用,同理平行光线入射通过右焦点出射,说明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一条平行光入射会发散着出射,这条直线的反向延长线汇在凹透镜左侧的交点。当一条会聚的光线入射时,会平行光出射,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会通过右焦点。凹透镜具有发散的作用。

正常视力: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前——近视眼镜为凹透镜

远视眼: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后——远视眼镜为凸透镜

考点三:力学

一、重力:

1.什么是重力:重力是但凡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生物都具有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所以重力的概念说明了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重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产生的原因是要有吸引。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mg

重力特有的符号为G,在力学中代表重力

G=mg,m代表物体的质量,g=9.8N/KG,g代表一个常数,单位是N/KG,默认地球上任何位置g均等于9.8N/KG,计算时可以近似看成10N/K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规则的且密度均匀的物体,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例如:苹果掉在地上,手机掉在地上。

二、弹力: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能回复原来形状的力,叫作“弹力”(例如弹簧的恢复)。

三、压力:

1.定义: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例如:在平面上的小方块会对地面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是垂直作用在地面上的力。

2.压力产生条件

①产生压力必须要有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有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挤压。

【重力与压力对比】

(1)压力的作用点:作用点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中心点。

(2)对于一个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它受到的压力的大小等于它重力的大小,压力=G。

3.压强: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代表压强,F代表压力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

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四、摩擦力

1、定义: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2、产生的条件: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

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3、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用f表示,f=μFN,μ代表摩擦系数,FN代表压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取决于压力和摩擦系数的大小。

②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f=μFN

五、浮力:

1.定义:全部或部分浸入流体的物体所受流体给它的垂直向上的作用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流体的重量。

2.液体内放入一个实心的小球,小球会受到液体对小球竖直向上的浮力,方向和重力相反,作用点均在重心上。所有的物体放进液体后都

会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上的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上下液体的压力差。

3.浮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F浮=G排=m排g=ρ液V排g。

4.浮力大小取决于排开液体的重量,排开液体的密度、体积越大,代表受到的浮力越大,对于一个物体,浮力要想变大,取决于排开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

5.物体的浮沉条件:

(1)漂浮:ρ液>ρ物

(2)悬浮:ρ液=ρ物

(3)下沉:ρ液<ρ物。

六、平衡力与作用力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平衡力与作用力: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不同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受力平衡:受力平衡是指物体受多个力时,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受2个力,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的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七、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题】如图所示,F1、F2为两个分力,F为其合力,图中正确的合力矢量图是()

【解析】以两个分力为临边画平行四边形,再画对角线,对角线即为合力。答案为A

八、杠杆原理与滑轮及滑轮组

(一)杠杆原理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杠杆是平衡的。静止包括水平静止和倾斜静止。

3.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1)动力和阻力:杠杆上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左边的点叫做用力点,中间的点叫做支点,最右端的点叫做阻力点。作用在用力点的力叫做动力,作用在阻力点的力叫做阻力。

(2)动力臂和阻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叫做动力臂,如图下面的红线不是动力臂,垂直于力的反向延长线做垂线为L1。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L2。动力臂和阻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3)生活中最常见的跷跷板,当跷跷板平行于地面时,动力臂和阻力臂与跷跷板本身长度一致。

杠杆的应用:

若L1>L2则F1

若L1F2,费力杠杆

若L1=L2则F1=F2,等臂杠杆

(二)滑轮原理

1.定滑轮(左图)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右图)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动滑轮上升n米,细绳自由端上升2n米,n≥0。

3.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滑轮组机械效率:η=G/(G+G动)。

【技巧】想改变方向用定滑轮,想省力用动滑轮,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上用n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重物所用力是原来的1/n。

考点四:运动相关问题

【基础概念】

(1)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如我们坐在火车里,观察的火车是静止不动的,而陆地上的人观察到火车是运动的。

(2)质点:一个有重量的点代表一个物体。

质点的作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物体本身的形状,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即可。

(3)位移: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注意:位移不同于路程

如图,A到B之间的两种不同行走方式,位移相等,路程红色线段大于黑色线段

(4)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Δv/Δt,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a表示,单位是m/s2

加速度:用a表示,a=Δv/Δt,Δv=aΔt,加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代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m/s2。

一、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他施加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到外力且合外力不为0时,运动状态必将被改变;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F是合外力,a是加速度,m是质量,加速度和合外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变速直线运动

1、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不相等。

2、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都相等,这个物体就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学中的重点)。

△v/△t=a,△v、△t是定值,因此a是一个定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是一个定值。

(1)经过△t,速度变到了vt,vt(末速度)=v0(初速度)+△t,a=Δv/Δt,vt=v0+at;

(2)经过△t,位移S=v0t+at2/2。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量,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公式:

1.Vt=V0(初始速度)+at=0+gt=gt;

2.S=h=V0t+at2/2=gt2/2。Vt=gt,h=s=1/2gt2,t=√2h/g,运动时间t只与高度有关。

三、曲线运动

1、定义:当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受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的运动就叫做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如果物体仅受重力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如出弦的箭、出膛口的子弹。平抛运动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落地时间只与下落高度有关。

对于抛出去的物体来说,水平方向不受力,物体水平方向速度vo,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初速度在竖直方向上为0,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竖直方向上为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物体下落的时间t=√2h/g

下落的时间t只取决于物体所处的高度,速度取决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合速度

水平方向上的位移:S水平=vo*t,取决于物体的初速度和物体所处的高度。

四、机械能

1.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作了一段位移(矢量,有方向和大小),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才能说力对物体做功了

功的公式为:W=F*S

2.动能:动能的大小为:mv2/2,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做功本领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

重力所做的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公式:Ep=mgh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同一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例如压缩或拉伸的弹簧)

公式:Ek=kx2/2(k为弹力系数,公式不用记)

5、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者系统内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量相等,也就是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增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