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_织补城市肌理_以济南古城为例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_织补城市肌理_以济南古城为例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_织补城市肌理_以济南古城为例

建筑的表皮与肌理

建筑与肌理 肌理是什么?简单的说, “肌” ,是物质的表皮; “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在《黑白平面构成》一书中有这样的注释:“肌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表面形式,它代表材料表面的质感,体现物质属性的形态。换句话说,任何物质表面都有它自身的肌理形式存在,而这种肌理形式的存在,又是我们认识这种物质的最直接的媒介。由此可见,物质的肌理形式是认识物质的首要的因素,也是视知觉中研究肌理形态的实质。”所以,肌理在建筑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座建筑灵魂的外化,也是建筑师灵感的表达。同时他也是一个视觉表现与构造及调控技术的结合点,,是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接口,是我们认识一座建筑的首要因素。

塞纳河畔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这是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他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密集他将这座建筑的表面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齐地排列了近百个光圈般构造的窗格,灰蓝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体现了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 光穿透过窗格,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的深浅阴影。 由于采用了如同照相机光圈般的圆形孔洞,光透过它洒在地上形成了圆形的、精确的、大小不一的深浅阴影。 让·努维尔的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通过这一个精巧准确而又独特的立面肌理设计准确而又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这种精巧、神秘、蕴含宗教氛围的东方文化的赞美。

北京五棵松篮球馆 金光荡漾的北京五棵松篮球馆,就仿佛被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穗所紧紧包围。 尖角耸立的顶面就如同庄稼向上的欲望,也象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 从制作工艺上五棵松篮球馆外立面是由一块块的金色的铝合金板紧紧相临贴成的。在贴前,这些金色铝板还被进行了穿孔装饰,然后经过挂扣件和结构胶扣在玻璃肋上,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平面。在肌理的表达上,五棵松篮球馆表皮通过不断的分割和对比,将一条条细长的金属条交叉相错,形成了一种富有动感的韵律之美,给人一种波浪荡漾的感觉。在篮球馆外立面的顶部,铝板被贴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直冲云霄,象征着篮球比赛更高更强的精神。同时表皮所用的铝板全部被涂成了金黄色,犹如熟透的麦穗般随风荡漾,使建筑仿佛拥有了生机与活力。

建筑与表皮肌理

肌理与建筑 肌理是什么?简单的说, “肌” ,是物质的表皮; “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在《黑白平面构成》一书中有这样的注释:“肌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表面形式,它代表材料表面的质感,体现物质属性的形态。换句话说,任何物质表面都有它自身的肌理形式存在,而这种肌理形式的存在,又是我们认识这种物质的最直接的媒介。由此可见,物质的肌理形式是认识物质的首要的因素,也是视知觉中研究肌理形态的实质。”所以,肌理在建筑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座建筑灵魂的外化,也是建筑师灵感的表达。同时他也是一个视觉表现与构造及调控技术的结合点,,是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接口,是我们认识一座建筑的首要因素。

塞纳河畔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这是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他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密集他将这座建筑的表面设计成一个精密的科学产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齐地排列了近百个光圈般构造的窗格,灰蓝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齐划一的金属构件,体现了强烈的图案表现性和科学幻想效果。 光穿透过窗格,形成了几何形、精确的、波动的深浅阴影。 由于采用了如同照相机光圈般的圆形孔洞,光透过它洒在地上形成了圆形的、精确的、大小不一的深浅阴影。 让·努维尔的建筑设计灵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通过这一个精巧准确而又独特的立面肌理设计准确而又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这种精巧、神秘、蕴含宗教氛围的东方文化的赞美。

北京五棵松篮球馆 金光荡漾的北京五棵松篮球馆,就仿佛被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穗所紧紧包围。 尖角耸立的顶面就如同庄稼向上的欲望,也象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 从制作工艺上五棵松篮球馆外立面是由一块块的金色的铝合金板紧紧相临贴成的。在贴前,这些金色铝板还被进行了穿孔装饰,然后经过挂扣件和结构胶扣在玻璃肋上,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平面。在肌理的表达上,五棵松篮球馆表皮通过不断的分割和对比,将一条条细长的金属条交叉相错,形成了一种富有动感的韵律之美,给人一种波浪荡漾的感觉。在篮球馆外立面的顶部,铝板被贴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直冲云霄,象征着篮球比赛更高更强的精神。同时表皮所用的铝板全部被涂成了金黄色,犹如熟透的麦穗般随风荡漾,使建筑仿佛拥有了生机与活力。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图为:捷克布拉格 图为:德国柏林 从地标说起 在全民关注房地产的当今,“地标”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这个原本源于户外广告行业的专有名词一经引入,便天然地激起城市建设者和土地开发商的争雄之心。 必须承认,对“地标”的追逐有其合理性。 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城市的热潮之中,而最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张力、活力的无疑是商业文化,于是类似帝国大厦的恢弘建筑成为了“地标”的标杆。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符号的地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学意义之外,还有着更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陷入了对地标性建筑的片面理解和狂热追求,造就了城市建筑比高比大比豪华阔绰的趋向。 来看看这些不断被刷新的高度:广州双子塔(在建)约530米、北京泛海国际双子塔(在建)505米、厦门双子塔(在建)620米,目前重庆又拟建全球最高摩天双子塔,其高度必然要超过620米。更不用说如今在各大城市涌现出的体量庞大、造型新异的各种建筑。 更有甚者,“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在地标泛滥之际,呼吁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显得尤为有意义。 意大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例如北京的肌理,就是它的四合院、胡同以及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构成城市气质的要素;上海的肌理,就是它的石库门老建筑。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任何独立、隔绝于城市肌理之外的建筑,都是对城市文脉的割裂和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大师的未尽之笔 196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名为《拙匠随笔》的专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1962年连载中止,但经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整理发现,除了已发表的外,他还计划了其后不下十篇的文章内容。其中一篇的标题即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建筑是应当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梁思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要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很多年。在1950年1月22日的营建学研究会上,梁思成讲到: “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每一座建筑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虽然《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一文最终也未能面世,但梁思成先生的预见和判断却已然浮现。他明确地说,那些孤零零处于“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者“无人的沙漠上”的建筑,无论多么优秀,都只能表明“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因为“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可以解释为建筑对待城市肌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肌理的延续是以背景的方式存在,呈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肌理的突变以视觉中心的方式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傲慢的姿态。一个最容易被人想起的例子是央视新大楼,设计者将其视为建筑艺术的先锋试验,所有者为其令人瞩目的风格而自豪,而民众则极尽嘲讽,归根究底是对这种傲慢姿态的不满。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逃避现实,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智慧树知到《建筑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建筑美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 A.建筑的艺术性 B.建筑美 C.建筑审美活动 D.建筑 答案: 建筑审美活动 2、审美超越的过程是以()为基础。 A.审美体验 B.审美态度 C.审美理解 D.审美主体 答案: 审美理解 3、建筑造型审美的核心是建筑造型的()。 A.整体思维与象征思维 B.隐喻与象征 C.实用性 D.自然适应性 答案: 隐喻与象征 4、建筑审美活动的特征有()。 A.超功利性

B.实用性 C.主体性 D.物质性 答案: 超功利性,主体性 5、审美主体的特点有()。 A.感性关照 B.超功利性 C.情感活动 D.自由 答案: 感性关照,超功利性,自由 6、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有()。 A.情感理解 B.情感加工 C.情感建构 D.情感选择 答案: 情感加工,情感建构,情感选择 7、建筑适应性包括建筑的()。 A.审美适应性 B.自然适应性 C.社会适应性 D.人文适应性 答案: 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

8、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主要表现在()。 A.审美理想 B.审美态度 C.创作手法 D.审美规律 答案: 审美理想,创作手法,审美规律 9、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10、建筑审美追求的是物质价值,其出发点是人的实用需要,是一种情感价值活动。 A.对 B.错 答案: 错 11、审美价值心理及功能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 A.对 B.错 答案: 错 12、建筑审美活动包括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三个基本维度。 A.对 B.错 答案: 对

2020智慧树,知到《建筑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建筑美学》章节测试 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建筑美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 答案: 建筑审美活动 2、审美超越的过程是以()为基础。 答案: 审美理解 3、建筑造型审美的核心是建筑造型的()。 答案: 隐喻与象征 4、建筑审美活动的特征有()。 答案: 超功利性,主体性 5、审美主体的特点有()。 答案: 感性关照,超功利性,自由 6、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有()。 A.情感理解 B.情感加工 C.情感建构 D.情感选择 答案: 情感加工,情感建构,情感选择 7、建筑适应性包括建筑的()。 A.审美适应性

B.自然适应性 C.社会适应性 D.人文适应性 答案: 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 8、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主要表现在()。 A.审美理想 B.审美态度 C.创作手法 D.审美规律 答案: 审美理想,创作手法,审美规律 9、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10、建筑审美追求的是物质价值,其出发点是人的实用需要,是一种情感价值活动。 A.对 B.错 答案: 错 11、审美价值心理及功能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 A.对

B.错 答案: 错 12、建筑审美活动包括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三个基本维度。 A.对 B.错 答案: 对 13、建筑与音乐共通之“韵”表现在“数理”上。 A.对 B.错 答案: 对 14、用诗词等文学艺术来丰富、点化、拓展建筑之“意”,最常见的表现是以诗词赋文中的字句为建筑空间题名、题对、题联。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实现了风水经典《阳宅十书》中提出的五位四灵的风水模式,即“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的建筑是()。 A.山庄旅社 B.番禺余荫山房 C.棣华居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 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 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城市肌理的建筑延续

城市肌理的建筑延续 城市肌理是城市中地块、建筑、道路、院落、景观等诸多肌理元素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于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文章以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方案为例,对如何延续城市肌理进行分析,探讨工人医院建设方案的规划与设计理念。 标签:城市肌理;建筑延续;工人医院 前言 柳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广西的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医疗技术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设施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老城区进行医疗建筑更新很有必要。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筑承载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表现是综合性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其环境的评价会随着感知、体验、及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建筑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应是始终延续的。 1 城市肌理概述 1.1 基本概念 肌理,来源于美学概念,指因材料的不同搭配以及构造而使人获得的触觉质感及视觉触感。引申到城市语境中,就是指纵横的街巷、错落的里弄、严整的街坊等元素组成结构体系及空间体系,这些肌理元素在不同年代背景及生活模式的引导下,依托不同主线进行着有趣的排列组合。城市肌理,齐康先生对其作了这样的定义: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组成的地段以及公共绿地等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由这些几何形态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质地所产生的城市视觉特征为城市肌理。一个区域的城市肌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由它决定的物质、经济以及文化价值。 1.2 城市肌理的特征 (1)尺度层级。城市肌理具有不同的尺度层级,从最大范围来说,肌理以自然环境为主,如小比例尺卫星遥测照片所看到的;从区域范围来讲,就是稍大比例尺航空照片所展示的区域性特殊环境;从局部来说,建筑群体就展示出最小范围的肌理。(2)一定的密度。城市肌理由于建筑组成密度的不同而形成完全质地相异的肌理形态,或细腻、或粗糙,或清晰、或模糊,或规律、或无序。(3)拼贴特征。城市肌理是经历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累积和叠加而形成的,因此表现出不同时期历史性的拼贴特征,此外,也有同一时期不同肌理形态的拼贴。(4)人文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的活动产生出不同的城市肌理。

057.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杨佳杰,程磊 摘要:作为我国北方旧时的区域重镇,呼和浩特市拥有四百余年的城建史,其“归化城”与“绥远城”共同形成的“双城”格局在中国城建历史中也具有较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城市街道的历史演变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肌理演进过程的复原和对城区现状建筑的研究分析,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明确了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空间格局的主要发展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归绥古城的空间格局是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演化与发展之滥觞,其街道历史空间格局被整体保留并融入当代呼和浩特城市街道肌理;2)归绥双城时期的城市和街道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布局;3)宗教建筑与信仰对古归化城的肌理影响显著,民族与地域特色建筑和街道是目前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区风貌的重要因素;4)城市街道的功能与属性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城市街道演变,城市肌理研究,呼和浩特 1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城市肌理历史演进过程 1.1以军事目的和交通枢纽为主要用途的驻防城阶段 呼和浩特市的城建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云中郡,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如图1所示),连同云中古城东侧的原阳县(呼和浩特八拜古城)和西侧的九原城共同发挥着屯兵驻防的作用,军事目的显著,后鲜卑族创立北魏政权并定都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如图2所示),由此开始,呼和浩特地区逐渐成为北方各游牧民族与汉族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 图1云中古城遗址图2盛乐古城遗址16世纪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驻牧于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部的土默川平原,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稳定的时局,其游牧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初具规模,久而久之“板升(Bayising)”开始出现,蒙语意为“房屋”,也作“居民点”或“市镇”,为归化城的兴建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1581年左右,时蒙古部落领袖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开始兴建归化城,蒙语译为“库库和屯(K?ke qotan)”,并在之后的50年间作为蒙古

知觉、认知之于建筑

知觉、认知之于建筑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里可以概括的用一个词来表示,即“格物致知”,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而知觉、认知也可以看作是对事物的认识而后形成一个理解的理念。个人认为,其用于建筑设计中就是一种对建筑本身及其与环境、人、社会等的关系认识而后形成一种设计理念,这个地方我想用道家的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建筑设计中也应该存在“天人合一”这样一种道的存在。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到底什么是知觉和认知。 在说知觉之前,必然要说到感觉,而什么是感觉呢?它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总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接着可以给知觉来下一个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找那个获得的各种信息,如光、声、味道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察觉——分辨——确认”的过程。且其具有选择性、组织性、恒常性、整体性这几个主要的心理特性。 感觉与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主观因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的整体反应;感觉是单一的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这里我想用佛家的一句偈语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到“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意”可以看成是感觉,而“法”则可以看作是知觉。个人认为它们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则是它的的核心。认知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

我眼中的西班牙建筑肌理

题目:我眼中的西班牙建筑肌理姓名:蒋远博 学号:09101053 指导老师:吴勇

摘要:从西班牙的建筑肌理出发,写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并从肌理中引发出一些对建筑特色的分析。 关键词:西班牙,肌理,建筑,生活,感情,材料。

我眼中的西班牙建筑肌理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到来是对手工艺的一次沉重挑战,那么这个挑战到直到当今还在持续,甚至越为激烈。本着发展和人性化,建筑也在一次次的反思和改变中不断创新。偶然的一次机会,于书中看到西班牙当代建筑的活力,深深为之动容。其中最打动我的是西班牙建筑的肌理。 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倒影里分清城市,让城市保有地域的风格和特点,是深深需要思考的。而我认为西班牙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其中至关重要的,应当是其建筑肌理的处理。 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那些有庭院和纯白墙面的建筑称作西班牙风格建筑,而事实上,这些并不仅仅是西班牙建筑的特点,差不多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地区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建筑似乎都有着类似的特征。 而西班牙建筑的取材朴实,大部分产品的完全手工化、精细化:西班牙建筑采用的建筑材料一般都会给人斑驳的、手工的、比较旧的感觉,但却非常有视觉感和生态性,像陶瓦,泥土烧制、环保吸水等都可以保持屋内温度。无论是在地形处理还是铁艺、门窗及外墙施工工艺方面,西班牙风格建筑能体现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征。那么这些特征具体是什么样的呢,我将以几个吸引我的案例来分析。 我们首先看位于巴塞隆纳东南区的巴克德罗达桥,由西班牙天才设计建筑师卡拉达拉瓦设计,整座桥梁惊人的形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一座充满纪念性的地标物,同时也成了铁路北侧进入海岸区的象征性大门,撇开结构不谈,在桥上我们能开到满是涂鸦,大桥两侧,以及桥上的台阶似乎是以一种节奏性的排列变成了桥本身的建筑肌理,这种肌理是非常生活化的,它的亲切来自于西班牙市民对于其历史性的积累,而这种涂鸦式的肌理在西班牙的很多其他建筑肌理中也非常多的存在,其实它也显示了西班牙市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自己建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再看耸立于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庇里牛斯山,山下的圣贝蕾德洛达修道院蛰伏再绿地蓝水之间,是一座奇特少见的经典哥特式修道院,在80年代经过全力抢修而转变为现在的博物馆。有意思的是其建筑的新旧结合,新楼梯的置入,破损圆拱的新支撑结构元件,参观路线上新架设的走道天桥,新置入的门窗等等,这些新置入的关键元素,神奇地让一座几近无生命迹象的空间体复活,旧有的泥土斑驳的墙面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其本来的时间感将人的感受迅速带入到一种西班牙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旧建筑修复,这种残破

【文献综述】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文献综述 建筑学 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一、材料来源情况 为推进姜山镇公共文体事业的发展,本次设计的综合性的姜山文体商业中心项目,将在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展示城市文明和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姜山文体商业中心设计方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商业活动基地; 2、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3、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一体化和整体性; 4、独具特色。 本地块包含商业和文化体育中心两个项目,用地各占一半。其分界线由设计者自行确定,应充分考虑两个项目的关联性、共享性和互动性以确定各自用地的边界。要求设计过程中以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方面的问题为出发点,极力塑造文化氛围,考虑全民参与的文化体育项目和商业定位,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国外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城市空间或实体的研究。 1. 形态—空间理论: 将城市抽象为二维平面,通过对其中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感知城市空间,.主要有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纹理理论和精简句法分析理论,是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A.图底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即“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引起视觉注意中心的地称为“图”,注意的边缘——背景成为“底”。是用于研究城市肌理论方法中最著名的理论。正如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

该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即被选择的对象就是实空间,为“图”,而被模糊的事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是虚空间,为“底”。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而且通常根据关注对象的不同而决定什么是底什么是图(见图1.1)。 B.联系理论: 又称“关联耦合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道,序列空间,通视走廊和景观条件等。通过对各种“线”性空间的分析,来找出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其动因,目的在于组织一种网格关分析联系统来梳理和明确城市中的空间秩序,从而引导出城市空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此种理论分析城市空间属于“物质——形体”分析,但是其注重的是视觉艺术和形体秩序,忽视城市实际空间结构的丰富内涵和活力,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地域文脉等。 C.纹理理论: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对城市纹理(Grain)做了大量论述,他认为纹理是不同元素象联系的密切程度,纹理的要素可以是各种活动要素、建筑形式、人或者其他特征,并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纹理:居住纹、活动纹理、密度和可及性的纹理、控制纹理、小气候的纹理、生态系统的纹理等等。 通过凯文-林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体察到城市肌理内容所涉及的深度、广度和城市肌“层”的概念。纹理组织形态、聚居形态、交通模式、密度等是理想的城市肌理模式包括的。 D.空间句法分析理论: 这是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提出的,又称为“社区空间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社区分析”综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和建筑两个层次上,用客观、精确的描述方法,实际调查研究环境,把社会可变因素与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试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他证明了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中国建设报2003-08-29 一 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的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的变化转型到如今的现状,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和历史信息。 影响胡同演变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分布、人口变化、城市水系、交通工具、世袭制度、朝代更迭、四合院变迁等等。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平面形态上,北京的胡同由疏朗转向稠密、由横平竖直居多转而斜向甚至曲折,但大体保持东西向居多、南北向略少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胡同由于受到挤压,天际线由基本连续(北京古城制高点除外:包括城门、宫殿、楼阁、塔山,东西便门未列,均为小门高仅10米)被渐渐打破,终成破裂、散点状,呈现孤岛之势。在色彩形态上,由灰色为基调蜕变至杂乱纷繁,尤以最近20年为烈。 元始祖忽必烈将全城除皇城外划分为50个“坊”,每个“坊”之间有主干道和次干道系统分隔。“坊”内有可供马车行使的小路,即现代的胡同(或条)。元朝开始出现胡同时,对于大街、小街、胡同都有具体宽度标准,规定大街宽24步(约为37.2米)、小街宽12步(约为18.6米)、胡同宽6步(约为9.3米)。胡同东西向排列很整齐。元大都城设计中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元代一尺约合0.308米,五

尺为一步,一步合1.54米,胡同之间距离为50步,合77米,但根据从第一条胡同的路中心至次一条胡同的路中心来计算,如果去掉胡同本身6步的宽度,则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符合的,如以两条胡同之间实占距离44步长为准,宽也是44步,这一块地方的占地正好为八亩,称为方宅。 元大都规划用地的地积单位,平民占地最高为八分。自今东四三条胡同西口至东口恰巧占地80亩。换言之,即自东四北大街至朝阳门北小街之间为十条胡同的距离。由于房屋建设是在划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后进行的,因而,街巷边界与城市轮廓较清楚,建筑退线较有规律。 元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胡同比较平直,其宽度为9米左右,相当于现存较宽的胡同。西四北地区的胡同间距60~70米。历史上位于皇宫东西两侧的这一高级住宅区,作为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该地区的四合院在规模和面积上都远逊于王府。正因为这个区域的四合院规格介于王府与不规范的小型四合院之间,从礼制上推断它们反映了当时达官贵人的居住环境。 由于“坊”内胡同(或条)可供马车行驶,古时能用车出行的当然是权贵之人。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通行,加上两侧便道,胡同宽度应为7~9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得较好的较宽胡同,如元代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区域的胡同比较平直,其宽度为9米左右,相当于现存较宽之胡同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稍宽一些。研究北京胡同可以发现,凡王府、官署、庙宇四周,胡同均较宽,它们除了满足通行功能,还兼具由于仪仗等体现社会地位的需求。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第一章:城市肌理设计概述 (3) 1.1引言 (3) 1.1.2意义 (3) 1.2主要研究内容 (3) 1.2应解决的问题 (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国内设计现状 (4) 1.3.2国外设计现状 (8) 第二章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13) 2.1设计过程简介 (13) 2.1.1确定灵感源 (13) 2.1.2收集资料及市场调研 (13) 2.1.3方案优化 (15) 2.1.4服装制作 (23) 2.1.5模特试衣 (23) 2.1.6服饰品设计制作与搭配 (23) 2.2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23) 2.2.1城市肌理设计创意 (23) 2.3实体服装展示 (27) 第三章城市肌理设计总结 (35) 3.1课题设计总结 (35) 3.1.1作品总结与心得体会 (35) 3.2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点 (35) 3.2.1设计特色 (35) 3.2.2创新之处 (36) 3.3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36) 3.3.1改进之处 (36) 结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7)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摘要:本论文从城市肌理的角度分析了构成要素对于服装设计的指导思想,在通过解构主义分析下,将城市肌理的图形图像、立体结构、现代化信息、时尚资源等非物质元素,融合进服装设计之中。利用城市脉络作为再造资源,进行二次创新,能够使抽象的几何图形获得更加广阔的运用领域。从抽象画派中汲取大师的智慧,学习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控,让服装从外形结构上有着高度的审美价值,而城市肌理带来的又是服装的文化价值。同时利用立体线条和面料裁剪,给服装设计定性为女性柔美中的干练。 关键词:构成要素;抽象;解构主义;审美价值; Urban texture - a series of clothing design and copywriting plan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ashion design from the angle of city tex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construction, the city texture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r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the intangible elements into the fashion design in. The use of urban context as a recycling resource, two innovations, can make the abstract geometric graphics get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areas. Draw the wisdom of the master from the abstract painting school, learn to use and control the color, so that the clothing has a high aesthetic value from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the urban texture bring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lo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lines and fabric cutting, clothing design qualitative for women in the soft and capable. Key words: constituent elements; abstract;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 value;

建筑知识-肌理的理解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的理解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作为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关于肌理元素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对纹理的理解入手进行研究. 肌理作为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关于肌理元素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对肌理的理解出发,确定肌理的景观表现形式,最后从地域文化、场所精神、乡土材料、自然环境等方面探讨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帮助设计师深入全面地理解肌理,启发相关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善用肌理及其表现形式,最终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和功能要求的景观空间。 1对纹理的理解 1.1质感的概念 一直以来,纹理的定义都是有争议的。从字面上看,纹理可以简单理解为物体表面的纹理,即各种纵横交错、凹凸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或者我们可以把纹理称为物体的“皮肤”,“肌肉”就是皮肤和皮肤;“理”是指肌理结构和肌理;这种“皮肤”在自然进化中有其自身不同的结构,包括光滑与粗糙、轻软与松散、重与硬[1]。这种理解侧重于物体的外观,一般不涉及物体的内部结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的表

面都有自己的纹理形式。对于物体来说,除了以上的表象之外,还有很多具有一定纹理形式的内部结构,比如蜂巢、海螺、不同植物的内部纹理等。可以称为纹理。 1.2纹理元素 在构图艺术中,任何形式的构图元素都是通过具体或抽象的点、线、面等进行视觉表达的。然后根据优美的视觉效果,结合图形和色彩,形成理想化、有质感的构图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任何随处可见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而这些材料和材料的一个特殊属性就是质感。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运用肌理时,可以用不同的形状、颜色、材质来表现,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肌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表现为室内墙壁、地板、天花板等装饰材料的艺术肌理表现;肌理运用到建筑中,可以表现为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结构,以及它所需要的材料的独特肌理表现。 1.3纹理的类型 质感主要有两种:自然质感和人文质感。自然肌理是没有或少有人工干扰的自然元素,比如自然界的山、河、植被、土地等。与自然肌理相比,人文肌理是由受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元素或人工元素构成的内部和元素间间距的视觉效果。它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物质实体,还包括看不见的人文内涵,比如梯田、运河、鱼塘,甚至我们居住的城市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留下的痕迹。 1.4景观质感的表现

城市肌理

City's texture & Space's moda lity 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 (图片资料:《新城市空间》) 城市肌理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描述,随时代、地域、城市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体现在城市建筑的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多方面,可以使城市肌理有粗犷与细腻、均质与不均质之分。这种城市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地域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其中,居住形态是影响肌理的重要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方式及交通方式,它们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东、西方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结构与肌理;现代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也不一样。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在建筑实体和空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两种不同模式。一个是传统城市模式,城市空间是从建筑实体中切割出来;现代城市模式概括为“虚空当中立实体”,前者是积极的、围合的城市空间,后者是消极的、无围合边界、向四面开敞。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与肌理有机相融,遵循原有的城市空间组织关系。 南向鸟瞰波特兰中心,波特兰市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该城市沿着威拉米特河发展而成,市中心位于西岸。大波特兰市有150万居民,它有着典型的北美网格式街道与广场的格局,但它的城市街区比较小,这就赋予了这个城市不同的建筑尺度。

从北面鸟瞰哥本哈根。在港口和新建城区之间的中心地区就是中世纪以来的城市核心,右下方为 皇宫广场——阿马林堡广场。尽管18世纪的那场大火几乎抹去了中世纪建筑的所有痕迹,但是,在城市中心仍然保存着大约1平方公里的中世纪街道的格局。城市内的建筑主要建于那场大火之 后的一段时期,多为4、5层楼高,立面相对较窄,给城市的街道增加了不少有趣而且多样的韵 律感。 从南边拍摄的弗赖堡的鸟瞰图。图的中部至右侧是中世纪以来的市中心,具有大教堂和宽敞的主街道。左侧是火车站和为自行车、步行者和轻轨车而新建的大桥。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弗赖堡成为在奥地利、法国和德国统治下的边界和防御工事。

城市与地形-城市肌理分析- diagram技法 建筑分析图教程

城市与地形一城市肌理分析 概念 CONCEPT THE CONCEPT OF CITY TEXTURE ANALYSIS 什么是城市孵分析 P AGE口3 城市建筑肌理: 指建筑物与建筑物的组合/ 围 合方式,同时也包括建筑物 的密度分布 左一:实体模型拍照而成,可以清晰的看 到建筑之间的尺度、间距上的变化 右一:建筑的密度以及区块的围和方式是 很重要的城市特色,用同色系的色块将建 筑标出,说明场地的特征

□ 1 -概念P AGE 04 城市交通网格: 除了建筑肌理,交通网也是 城市的一大特点 左一:CAD平面涂色 右一:在大比例尺的场地平面下方搭配场 地剖面 两者结合. 很多击履单表达建筑物的位置 和交通网并不过瘾,尤其是在 作品集这种页数篇幅受到限制 的情况下。这时可以考虑让多 张图合并。 PAGE 05 左一:分层表现,为每一种元素单独设一层, 场地的现状和城市布局的逻辑性看起来会 更加的直观 右一:对于多重交通形式的城市,不同交 通方法之间的颜色差别越大越好,并考虑 用线的粗细区分主要交通方式和辅助性交 通线路 案例 C ASE 1 CITY TEXTURE ANALYSIS WCTia分析

第一步:Google earth截图,用到 基地的卫星底图来做底图 TIPS :有的时候在Google earth里截的图并 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可以将地图缩放到最小比 例后截图,然后将需要的地图用这些小块用ps 拼起来 第二步:调整色调 调整色调的相关步骤,即调整下图片的饱和度 和明度。 具体方法建议参考03课时。 BEFORE 无论是竞赛投标、还是申报文本,在方案之 初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城市肌理分析图。 如何摆脱区位分析图’土",分析图"不知所云 ",分析图与后面方案没有关系等顽疾? 本套课程教你用"笨”办法,画好城市肌理分 析图。 □ 2-四步让你的分析图变"高级”! P AGE 08 □ 2-四步让你的分析图变"高级”! P AGE 09 TIPS :本案例中的饱和度:-30,明度+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