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的门摊税问题

)))关于一条材料的标点理解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 210093)

明代隆庆年间,徽商黄汴撰有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初刊于隆庆四年。1993年,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第82题名5水陆路程便览6收在子部#丛书类。1992年9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正泰先生的校注本。卷七有一段文字,杨校注本标点为/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

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

1对此标点,人们多无异议,并进而理解为苏州等府不征门摊税,因而促进了该地商品流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如陈学文先生在其5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6o第19页称,/税收在正史中虽有记载,但对苏州的不收门摊税则缺记,苏州商业、城市的繁荣与此关系甚大。据壮游子5水陆路程6记:-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可见苏州的兴盛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收门摊税则是一大因素也。0在第46页称,5士商要览6/也介绍了苏州之所以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5士商要览6记:-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货益聚于苏州。.在5水陆路程6卷七更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苏州。.0在第110页主张:/顺便说一下,过去学者研究苏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是由于丝织业发展与丝绸商品贸易所推动的,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与苏州不收门摊商税很有关系,-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0在第161)162页介绍5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6时说:/苏州几乎是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其所以经济特别繁荣,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门摊不收税。卷下第四十三条:-朱昌瑞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准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0在第192页介绍5士商要览6时说:/该书有一条资料很有意思,不经意地却传达出明代苏州为什么这么繁荣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未引人注意,说明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负面效应甚大。第十条5杭州府由苏州至扬州府水路6中写到:-江南苏松常镇嘉湖等府,皆系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云云.。,,0

不独陈先生据此理解为嘉靖七年后苏州等府不再征收门摊税,反复强调,而且台湾中兴大学罗丽馨教授也在其5十六十七世纪手工业的生产发展6一书?中作如是理解,但又无法理解当时的征税现实,故称:/5天下水陆路程6一书载: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

#

149#1o?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黄汴撰、杨正泰校注:5天下水陆路程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即由于御史朱昌的上奏,嘉靖七年以后,苏、松、常、镇四府不收门摊税。但由表28知,苏、松二府在嘉靖以后仍有征收。又,崇祯三年刊刻的5松江府志6亦载,天启二年,华亭、上海、青浦三县的门摊税是八百五十九两。5天下水陆路程6刊行于隆庆四年,所载似有待进一步探讨。0

陈先生不仅以前认定苏州等府不收门摊税,而且又在其新著5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61中再申前说:/据明代一些书籍记载,苏州不收门摊税,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壮游子5水陆路程6卷七第五条-杭州府官塘至镇江水.:-御史朱昌,瑞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而杭州次之。.另一部商书漪子5新刻士商要览天下水陆行程图6(天启六年刻本)第10条-杭州府由

苏至扬州府水路.载:-江南苏松常镇嘉湖等府,皆系门摊客货不税,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云云.。(按:陶承庆5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6卷下第43条:-朱

昌瑞州人,嘉靖七年奏准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皆然,于是商贾益聚于苏州。.该书刻于万历年间。)两书记载略有不同,一是区域范围不一,有作四府,亦有作六府;二是记载商贾聚集苏州之外,一书记杭州次之,另一书则未记。笔者认为应是四府为确,据康熙5嘉兴府志6卷十八孙植5门摊碑记6记载,嘉兴是设门摊税的,所以5士商要览6记为六府与史实不符。不管怎样,如果苏州不收客货门摊税有利于吸引各地商贾到苏州经商,当然有助于苏州商品市场的发展。对此,学界颇有异议,兹不评述。0

若果真如此,就不仅仅是一条材料的标点问题,更是理解苏州等府有无门摊税,并进而涉及到探讨影响商品流通因素的大问题,这就有必要作些考辨,以利于揭示历史实际。

门摊,清人黄六鸿解释说:/凡城市临街铺面隙地,有支栅摆摊,卖杂货生理者,晚即收归,早则铺设,有司以为贸易取利,宜输官钱,名之曰门摊税。0o同治5上江两县志6卷七5食货6谓:/其买卖曰铺面,居货曰塌房,货不及多者曰门摊。0可见门摊原指临街摆摊,买卖逊于铺面者,因此而纳的税是为门摊税。实际征收时铺面门摊不分,合而为门摊税。

门摊之名,元代已有。5元史#食货志二6额外课条,载额外课名目有32,第7目为门摊课。5元史#本纪6成宗大德二年六月庚申载:/御史台臣言:江南宋时行两税法,自阿里海牙改为门摊,增课钱至五万锭。0可见元代江南曾征收门摊税。

明代,初年即征门摊税。5宣宗实录6卷五o 宣德四年正月乙丑条载;/增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并直隶苏州等府州县镇市诸色店肆门摊课钞。时行在户部以钞法不通,皆由客商积货不税与市肆鬻卖者沮挠所致。奏请依洪武中课税事例,凡顺天、应天、苏、松,,泸州共三十三府州县商贾所集之处,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旧十倍。上以太重,令增五倍。俟钞法通,悉复旧。0说明洪武年间即征门摊税,宣德时为疏通钞法,增征门摊税钞五倍。在此规定下,各地加征门摊税。如在两京,宣德四年,/又令油房磨房每座逐月连纳(门摊)钞五百贯,堆卖木植烧造砖瓦逐月连纳门摊钞四百贯0?。同年,/又令两京及各处买卖之家门摊课钞按月于都税宣课司税课司局交纳0?。又5英宗实录6卷二四四景泰五年八月乙酉条,礼科给事中陈嘉猷等奏,

#

150#1o??5古今图书集成6经济汇编食货典卷223杂税部。

5古今图书集成6经济汇编食货典卷223杂税部。

黄六鸿:5福惠全书6卷85杂课部6。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45)246页。

/开铺面者已纳门摊钞贯0也可参考。可见门摊税是按月按户交纳,是一种营业税。

门摊税之外,明代仍征商品税。定例,/凡民间开店生理者,俱照颁发时估则例上纳0商品税。如在淮安府,/商税旧例,凡淮西所造一应货物并各处来淮发卖之物,皆有税,名曰商税01。其征收原则,如明人郑真所说,是/量其货之所值而为之征0o。其税率,在洪武二十三年规定,/各处税课司局商税,俱三十分税一,不得多收0?。各地税课司局所收课钞钱通常分列商税、门摊、酒醋、房地契工本课钞钱。如松江府明前期府税课司钞22289锭,其中商税钞17212锭,契本工墨钞2锭多,门摊钞5075锭?。湖州府47037锭税钞由商锐、门摊、契本工墨课钞组成?。常州府江阴县弘治元年税课局课钞11941锭,铜钱119416文,其中商税课钞11225锭,铜钱112256文;门摊课钞374锭,铜钱3740文;酒醋课钞183锭,铜钱1840文;房地赁钞137锭,铜钱1280文,以及油榨赁钞等?。嘉兴府海盐县税课局课钞4016锭,其中商税钞2753锭,门摊课钞621锭,鱼课钞641锭,以及契本工墨钞等?。

5天下水陆路程6中提到的朱昌,史有其人。昌,字士光,江西高安人。正德三年进士,历官旌德、海盐知县,累官监察御史,巡按应天。大学士严嵩曾为其妻姚氏撰墓志铭à。高安县属瑞州府,江西有瑞州而无端州,因此端州实系瑞州之误。明人黄汴不察,今人不辨,以至以讹传讹。

查阅地方文献,嘉靖时期江南苏松常镇等府确实进行过店铺门摊税的改革。苏州府,5姑苏志6卷十五5商税6载:/国朝在城设税课司,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同里、崇明各设税课局,司局凡九,,弘治十六年又添太仓州税课局,司局凡十,岁办钞八万二百五十七锭,折钱八十万二千五百有奇,司局各办有差。嘉靖四年,知府胡缵宗改议于城市各行铺户办纳门摊折征钞银,各州县每年共银五百四十九两有奇,遇闰月加银四十七两有奇。0府属吴江县,所载基本相同。嘉靖5吴江县志6卷九5食货志#贡赋6载:/商税钞,,嘉靖四年知府胡缵宗改议于城市各行铺户办纳门摊课钞,差其上中下为三等,三年一编。0苏州府县志说得很明确,该府原来各税课司局征收的商品税门摊税到嘉靖四年一律改由城市各行铺户办纳门摊税,恰恰与人们理解的不征门摊税完全相反。

苏州府如此,其它府州亦然。常州府,万历5常州府志6卷八5钱谷志#征榷6载:/嘉靖四年奉例,税课司门摊、酒醋诸课,革去行市之税,于市镇凑集去处,将各牙行铺户,照钞钱原额编为排册,折银征贮,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二文折银三厘,,俱四季解纳。著为令。0说得比苏州府更具体,革去行市之税而征门摊税。常州府属江阴县,嘉靖5江阴县志6卷四5课程6载:/国初商税等项课钞,俱验货批收,岁运南京户部交纳,,嘉靖四年,巡按御史朱

昌以征税烦扰,更为门摊,令牙行四季收贮。本县岁终起运如数。0说得更清楚,是巡按御史朱昌,因为征税烦扰,更定为门摊税而不收商品税。常州另一属县武进县,万历5武进县志6卷四5钱谷#征榷6

#

151#1o?????à严嵩:5钤山堂集6卷325监察御史朱君妻姚氏封孺人墓志铭6。

天启5海盐县图经6卷65食货篇#课程6。

嘉靖5江阴县志6卷45课程6,铜钱数当为钞折合数。

万历5湖州府志6卷115赋役#课程6。

正德5松江府志6卷805课税6。

万历5明会典6卷255课程四#商税6。

郑真:5荧阳外史集6卷245送邳州税课局大使韩民瞻序6。

5天下郡国利病书6原编第11册,淮徐。

载:(嘉靖十六年)知府应议各司局钞钱初皆征于商税门摊等项,此法既弛,巡拦人役假名征税,白日攘人于市而夺其货。自嘉靖四年折银起解,后年久,中间牙行消长不常,未免陪(赔)欠。各县通行查照前册审编,消乏者开除,新立者顶补,务足前额之数,以后每三年一编。0这条材料不但表明了常州全府在嘉靖四年不征商税而改征门摊,而且更进一步解释了所谓征税烦扰是征税的巡拦人役假名征税,公然白日攘夺人货,征税办法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松江府,崇祯5松江府志6卷九5田赋二6载:门摊课税,/每年于城市乡镇开张店铺之家,分别等则派征,各有定额,不得分毫加多0。镇江府的做法相同,万历5镇江府志6卷六5赋役志#诸课6载:/门摊课税,,每年各属于城市乡镇开张店铺之家,审其生业,分别等则派征,各有定额,不得分毫加多。0

苏、松、常、镇各府的门摊税,都是派征城乡开张店铺之家,所以傅维鳞5明书6卷八十三5食货志#商税6解释为,/门摊则沿市门均摊之0。看来上述各府厘定的门摊已了无门摊原意,门摊税已包括了原来的商税、门摊税等,征收范围却仅限于开张店铺之家。

嘉靖初年苏松等地厘定门摊,客货不税,在商业书中倒有一条材料可以间接旁证。万历间延陵处士编校、余象斗梓行的5商贾指南61载:/板闸、九江、扬州、许墅,只干船料,商税无干。0是说浒墅等关只征船料,不征商税,与其时的征税则例是相符的。

至此,可以这么说,江南的税制改革,确实是/苏、松、常、镇四府皆然0,只是5天下水陆路程6以及后来的几种商书所称、今人所标点的一段文字:/御史朱

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0,应该标点为,/御史朱昌,端州府人,嘉靖七年,奏定门摊,客货不税,苏、松、常、镇四府皆然0;其中的/端州府0实际应为/瑞州府0,/嘉靖七年0实际应为/嘉靖四年0;应该理解为,嘉靖四年,巡按御史朱昌连同地方政府,将原来征收的客货店铺门摊等税更定为门摊税,只征门摊税而不征商税。这样的改变,着落城镇铺户,依据贫富编审,确定等则,税额一定,相对合理,又简便易行,减少了烦扰,因而为经商者所接受,不征商品税,特别有利于行商,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所以/商贾益聚于苏州0。而遗憾的是,今人对原文误标误点,不明就里,将厘定门摊税理解为不征门摊税,更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这就正好与历史实际相反,也就不可能揭示苏州等地商品流通发达的真正原因,面对各地征收门摊税的材料,就更无法作出合理的说明。

因为陈学文先生对苏松常镇四府厘定门摊,客货不税作了正好与实际相反的理解,所以陈先生在判定不征门摊的是5天下水陆路程6所称的苏松常镇四府,还是5士商要览6所称的苏松常镇嘉湖六府也存在问题。他根据康熙5嘉兴府志6所收孙植5门摊碑记6记载,认为/嘉兴是设门摊税的,所以5士商要览6记为六府与史实不符0。查孙植原文是这样的:/,,至市民所为供如总甲、火夫、义官、坊民之类,其法犹未均也。富而狡者得夤缘而脱漏,贫而良者率叠役无更休,甚至破产废箸而不得免。乃有里民施于国,慨然条其隐情,列其实祸,首鸣诸当事者之前。然且甲可而乙否,幸天之犹未忍禾民也。而施于国之剖陈益详,其利病若别黑白,藩臬郡邑诸公遂可其议,定为门摊之法。荐绅大夫与乡岁例贡黉序之士所居不起税,其余则估其屋舍,值千金大都租一金,租一金,税其廛岁不过八分五厘,百金上下,准是为衰益,而道路僻陋人贫若者则又递减之不满法。嘉兴为坊者九,总六千九百五十户,税可得银一千三百八十一两#

152#1上卷5商税第二十一6。观其内容,该书与5三台万用正宗6卷215商旅门6基本相同,因而可以推定为该书是出于5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6而单独成册的商业书。

八钱五分,输之官。官乃召募习事者为总甲、坊民诸役,,民之由于官也,力役则无常费,雇役则有定额。初,坊间屋舍不满百金者辄充总甲,岁值一月,一月之费,少者不下七八金,而多者过十金,而民宁不坐困哉!兹门摊行,即屋舍百金者税不足一金,民勉力输税,则可安枕而卧矣。善一也,,01。嘉兴府听取施于国的条奏而实施门摊法,万历5嘉兴府志6卷八5课程附门摊6是这样记录评价的:/本府七县坊中杂役,昔年报充不便。隆庆间,嘉兴县白苎十五都放生坊耆民施于国告议门摊,仿税间架法,除乡宦举监生员等优免外,余户约房租银一两,起科银二分肆厘叁毫,雇役充当。今各坊照行,民甚便之。0孙植原文和地方文献的记载是极为清楚的:嘉兴府杂役因为富者狡者夤缘脱漏,贫者良者叠役无休,法既不均,报充又难,施于国上奏条陈民间隐情,主张实行门摊法,获得官府采纳。其办法是,乡坤士宦贡监生员等可以优免者,居屋不起税,其他人则根据房屋价值征税。银两输于官府,官府募民充役。法简便,税合理,民间称便。这样的门摊法,是因应役而摊役银,而不是计铺户而征税银,其出发点,实施目的,具体内容,与苏松常镇四府的门摊税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本不能用来作为判断门摊税到底实行于哪些地区的依据。也许确实是5天下水陆路程6所称的苏松常镇四府,而不是5士商要览6所称的苏松常镇嘉湖六府,但不是因为苏松常镇不征门摊税而嘉湖两府征门摊税,而恰恰是苏松常镇征收门摊税而嘉湖两府并没有实施门摊税。

顺便说一下,门摊税额,在嘉靖四年厘定后,三年一编审,是不断增加的。隆庆时,苏州附郭长洲县,/税课局每年额编在城门摊课钞银三百二十九两有奇,各乡镇门摊课钞银二百九十一两有奇0o。另一附郭吴县,万历时,/门摊课税银五百一十二两一钱四分,遇闰加银四十二两七钱一分二厘四毫二丝0?。仅仅吴或长洲一县,短短几十年中,门摊税额就相当或超过了嘉靖初年的原额。苏州另一属县嘉定县,万历时门摊/额编钞银二百九十五两,,每年于城市乡镇铺店门面派征0?。松江府嘉靖时门摊税厘定为银393两,到万历十七年,已是/门摊税课银八百五十九两六钱四分一厘0?。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出,/榷网之设,密如秋荼0?,行商坐贾,/算及鸡豚,物无大小,并令抽税0?,江南也是经商环境险恶,明清之际的一些商业书仍然袭用5天下水陆路程6中/客货不税0的说法,实际已无多少史料价值,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53#1o?????徐民式:5题为商民困极调停计穷等事疏6,董其昌辑:5神庙留中奏疏汇要6户部卷2。

5明神宗实录6卷361。

崇祯5松江府志6卷95田赋二6;康熙5松江府志6卷125田赋6。

万历5嘉定县志6卷65贡课#门摊6。

崇祯5吴县志6卷85田赋6附课程。

隆庆5长洲志6卷25课程6。

孙植:5门摊碑记6,康熙5嘉兴府志6卷185诗文6。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爱他教育:2014江南大学化工原理考研模拟卷考研资料历年真题讲解及参考书目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802化工原理(含实验) 重点、难点及模拟测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专业课考试科目剖析 (2) 第二部分知识点串讲 (3) 一、流体流动 (3) 二、流体输送机械 (3) 三、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4) 四、传热 (4) 五、蒸馏 (4) 六、吸收 (5) 七、液液萃取及干燥 (5) 第三部分应试技巧 (6) 第四部分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7)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 (7)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10)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 (13)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一)答案解析 (16)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19)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23)

第一部分专业课考试科目剖析 一、考试题型 填空:30分 计算:30分*4=120分 二、考试重点 主要是三传:动量传递、传热、传质,其中动量传递对应着课本上的流体流动和其输送机械泵,传热对应着课本上的传热章节,而传质则对应于课本上的蒸馏、吸收及干燥等内容。 三、科目剖析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近专业的综合性技术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以往化工原理的考试大纲,主要内容是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热、蒸馏、吸收、萃取及干燥等单元操作,利用这些单元操作概念和公式去解决工程问题,所以复习中,重点要放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的应用上。在考试过程中,也会遇到把多个单元操作结合起来的现象,这就增加了些难度,常被视为难点,但只要从各个单元操作着手,问题还是会很快迎刃而解的。

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原理期中试题答案

20XX 级化工卓越班第二阶段测试 注:请将计算过程写于在题目下方空白处。 1、若小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与其他雨滴发生合并,雨滴直径增大了30%,则雨滴合并前后的自由沉降速度比为 1/1.69 。(设雨滴下降过程中始终处于层流区) 2、已知旋风分离器的平均旋转半径为0.5 m ,气体的切向进口速度为20 m/s ,则该分离器的分离因数为 81.55 。 3、板框过滤机采用横穿洗涤法洗涤滤饼,其操作特征是:洗液流径长度约为过滤终了时滤液流径长度的 2 倍;洗液流通截面面积是过滤面积的 0.5 倍。 4、旋风分离器的性能参数包括 临界直径 、 分离效率 和 压降 。 5、流态化的流化形式分为 散式 流化和 聚式 流化两种;当流化床的流化介质及固体颗粒的密度、床层颗粒质量一定,若颗粒直径增大,则起始流化速度 增大 ,带出速度 增大 ,床层压降 不变 。 6、用38个635×635×25mm 的框构成的板框过滤机过滤某悬浮液,操作条件下的恒压过滤方程为τ42103060-?=+q .q ,式中q 的单位为m 3/m 2,τ的单位为s 。则过滤常数 K = 3×10-4 m 2/s ;V e = 0.9193 m 3。 7、在除去某粒径的颗粒时,若降尘室的宽度增加一倍,则沉降时间 不变 ,生产能力 加倍 。 8、某降尘室高2m ,宽2m ,长5m ,用于矿石焙烧炉的炉气除尘。矿尘密度为4500 kg/m 3,其形状近于圆球,操作条件下气体流量为25000m 3/h ,气体密度为0.6kg/m 3,黏度为3×10-5Pa·s 。则理论上能除去矿尘颗粒的最小直径为_ _91.3_ _μm。 9、聚式流化床操作是否正常可以通过床层压降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当发生节涌时,床层压降 波动剧烈 ;发生沟流时,床层压降 比正常值偏小 。 10、忽略介质阻力,转筒真空过滤机转速提高至原来的1.5倍,其它条件不变,则其生产能力为原来的 1.22 倍。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望江南·江南月》 宋代: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望江南·江南月》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 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 神伤。 《望江南·江南月》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望江南·江南月》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三、四句是说,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前句写天上月,“鉴”写月圆。后句写江中月,“钩”写月缺。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上易板为活,有顿挫峭折之妙;而且词意上也用常得奇,颇具匠心。 “圆缺几时休。”上片结句是说,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上片结句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的开启了下片,转入一个新的意境。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下片前两句是说,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这两句是说,月中丹桂四时不谢,它不会因为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素娥,嫦娥的别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天上共悠悠。”末句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收到了“一石击两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以咏物为主,写景生动,体物精微;在咏物中抒怀,借夜月的圆缺不休,表人事的聚散不定;以嫦娥的知离愁,写出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句含蓄蕴藉,意境悠远。 《望江南·江南月》作者介绍

明朝皇宫内部官职名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 女官六局 〔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并同尚宫,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征辨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领司四。) 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 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二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 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领司四。) 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司乐二人,典乐二人,掌乐二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 司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 司赞(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彤史(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领司四。) 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 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 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 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四人,掌酒酝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 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女史四人,掌廪饩薪炭之事。)〔尚寝局〕(掌寝二人,掌天子之晏寝,领司四。) 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司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囿园种植花果。)司灯(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 〔尚功局〕(尚功二人,掌督女红之程课,领司四。) 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四人,掌金玉宝贝。) 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四人,掌绘绵丝絮事。) 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四人记功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六局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于父母,听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见授职者,家给与禄。盖与妃嫔判然不同也。二十七年,铸六局印。二十八年,重定品秩。永乐以后,职移宦官,惟存尚宝数司而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再往下谈谈东北移民对近代中国政治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由于东北成功的开发史,使得东北三省政治态势来发生了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质的变化。由于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近似疯狂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九一八后不久,日本就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移民多达四千五百万,而日本人只有二百六十万,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20年代,日本曾公开唆使大量韩国人移民到吉林,与东北的移民对峙,最终导致吉林“宝山路”事件,使得朝鲜人至今和东北人存在隔阂。2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吉林延边地区,这是日本为阻止东北中国化而从朝鲜移民认为造成的。有些历史问题,鉴于民族政策的敏感性,至今也不能真相大白。在此声明,本人对朝鲜族同胞没有任何恶意。由于这几千万的东北移民,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成为镜花水月,在四十年代日本曾想利用满汉情结离间东北人和关里的中国人,至于满族人如何表态我不甚清楚,但东北的汉人是不吃这一套的。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所以放弃了吞并吉黑两省的野心,就是因为这些抡锄头把子的山东、河北的老乡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老毛子为时已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从以军事手段从关里打到关外,这最后一次却是让憨厚、朴实的中国农民彻底征服了白山黑水,直倒黄龙。中国当时有什么,没好枪,没好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原理二在线考试(主观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 化工原理二》 学习中心:中泰学习中心 姓名:_唐雪垠 学号:204485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填空题(36分,每空2分) 1. 在1 atm , 0℃条件下,CO 2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1.38×10-5 m 2/s 。若保持压力条件不变,温度增加到25℃,则扩散系数变为 1.77?×10?-9 m 2/s ;若保持温度为0℃,压力增大到2 atm ,则扩散系数变为 0.84?×10?-9 m 2/s 。 2. 30℃下CO 2水溶液的亨利系数 1.885×105kPa ,该温度下CO 2分压为15kPa 的混合气与含CO 20.002kmol/m 3的水溶液接触,CO 2的传质方向为 吸收 。 3. 利用精馏塔分离二元理想混合物,进料量为100 kmol/h ,进料摩尔分数为0.6,要求塔顶轻组分的摩尔分数不小于0.9,则塔顶产品量的最大值为 63.2 kmol/h 。 4. 用纯溶剂吸收某二元混合气中的溶质。在操作范围内,体系的相平衡关系满足亨利定律,气液两相逆流操作。当入塔气体的浓度下降时,而其它入塔条件不变,则气体的出塔浓度 上升 ,溶质的吸收率 提高 ,吸收液的出塔浓度 降低 。 5. 当精馏塔进料为汽液混合物且汽液比为3∶2时,进料热状况参数为 0.6 。 6. 某连续精馏塔中,若精馏段操作线方程的截距为零,则精馏段操作线的斜率等于 1 ,回流比等于 0 。 7. 精馏过程设计时,降低操作压力,则相对挥发度 增加 ,塔顶温度 降低 ,塔底温度 降低 。 8. 湿度为H 0、相对湿度为?0、干球温度为t 0的湿空气,经过一个间接蒸汽加热的预热 E =b y a y A ?b x

《望江南》解析及练习题

《望江南》解析及练习题 温庭筠《望江南》(小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词人简介: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秾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2.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变成《花间集》。其内容多为离思别愁、闺情绮怨,但文字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3.内容理解: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语言简洁,情意深远,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4.意象的积累 提示: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⑴梳洗 ⑵独倚楼

⑶李商隐《无题》(其一):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裾。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⑷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⑸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千古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出自这首词〕 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⑺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春水。(下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真题考你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望江南》)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望江南》)(2009深圳市中考题) 过尽千帆皆不是,﹍﹍﹍﹍﹍﹍﹍﹍﹍。﹍﹍﹍﹍﹍﹍﹍。(﹍﹍﹍﹍《望江南》) 温庭筠《望江南》中描绘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词句是:﹍﹍﹍﹍﹍﹍﹍﹍﹍﹍,﹍﹍﹍﹍﹍﹍﹍﹍﹍﹍,﹍﹍﹍﹍﹍﹍﹍﹍。 《望江南》一词的主旨句是:﹍﹍﹍﹍﹍﹍﹍﹍。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一、前言 山东地区是中国历代以来一个人口稠密及经济发达之区,纵然经历元末明初的战乱,洪武年间山东的人口密度,约为河北及河南两省的1.5倍。此地区应为人口迁出区,不过,洪武年间山东却是明太祖移民政策的接纳区,无论是军籍移民或民籍移民。山东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稀的格局,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成为洪武时期山东主要的移民迁入区,造成山东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不外乎此地区为元末明军北伐之战区,就是归咎於元末发生的天灾。不过,明初亦有几处收获较丰的地区,永乐十年(西元1412)江西与山西分别进嘉禾,代表这两地区年熟之象,故明初迁民,山西籍移出最多。 明洪武初期的移民主要目的为安抚元末群雄的降兵降民、蒙古官兵与塞外边民,迨至洪武后期则是希望尽快恢复农村经济,促进社会繁荣,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两种移民政策虽都有移民迁入山东,然而,洪武后期才是山东地区出现大规模移民的时期,因为就《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山东真正规模性的移民似乎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后才展开。明代经过洪武时期的移民垦荒政策,土地生产力恢复,加以政治升平,纵使经过「靖难之役」,明成祖亦延续太祖的移徙政策,致使全国各地人口急速的攀升。不过,就山东全省而论,从洪武二十四年至嘉靖五年(1391-1526),山东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仅3.1‰。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十八年这两百年间(1391-1590),明朝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在6‰以上,山东这样的人口增长率与其相比显然偏低。山东地区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明代中期登、莱两州人口减少所造成,此二府人口减少主要是居民跨海迁入辽东半岛,由此可见,山东在接受移民迁入的同时亦有人口向外迁出。 二、东昌府的山西人 洪武初年北方边境俘获的将士和降民大都被迁往政治要地,东昌府则是山东例外地区之一,这说明东昌府的空旷与萧条。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不仅接受邻近省份的移民也同时接纳来自山东东部青、莱及登州的移民。东昌府的移民中除了山东境内的人口流动有明确的数量记载外,对於山西人的移入记载往往依附在河北及河南的记载中,以致无法得到正确的数据。洪武年间东昌府接受移民的时间,从地方志的乡土资料是延续不断的,如果使用「以县为单位平均分配」的方法加以揣测统计可得知从洪武二十二年到二十八年(1389-1395),东昌府接受了6686户山东东部的移民,剩余22376户为山西移民,约合111880人。以《民国.茌平县志》记载为例,移民的原籍方面,山西移民与山东东三府移民之比为20:7;再者,洪武年间,土著9里,占总屯、里数的25%,即代表土著人口占总人口的25%,而土著村庄仅占自然村总数的5.8%,造成人口数与自然村比例差异如此大的原因可能是:1、村庄大小不同;2、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户口中已包含一批较早迁入的移民;3、有一些移民未被洪武二十四年的户口所包括。由土著里(社)与移民屯数量推测,洪武年间东昌共有40170户,约合200850人,接受移民总数约29840户,合147400人,约占总人口的73.4%;土著约10690户,合53450人,约总人口的26.6%,可见东昌府是一个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 三、兖州府:西部重建东部补充 (一)、兖州西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等几种。 洪洞大槐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 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 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 黄河泛滥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

石油大学化工原理2004复试

石油大学(华东)200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题

2004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及填空题(共30分)总 7 页第 1 页 1.某稳定流动管路,流体在流经一半开闸阀后,其质量流量 C ,总机械能 B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一定 2.如在测定离心泵的性能曲线时,错误地将压力表安装在泵出口调节阀以后,则操作时压力 表读数(表压)将 D 。 A 随真空表读数的增大而减小 B 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C 随泵的实际扬程增大而增大 D 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3.离心式水泵吸入管路漏入过量的空气后,将发生 D 现象,当离心式水泵入口压力低 于被输送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时,将发生 A 现象。 A 气蚀 B 气浮 C 过载 D 气缚 4.灰体辐射能力 B 同温度下黑体辐射能力;灰体的吸收率 C 该灰体的黑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确定 5.实验室用水吸收NH3的过程,气相中的浓度梯度 A 液相中的浓度梯度(均已换算为相 应的液相组成);气膜阻力 A 液膜阻力。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确定 6.下列情况 D 不是诱发降液管液泛的原因。 A 气液负荷过大 B 过量雾沫夹带 C 塔板间距过小 D 过量漏液 7.精馏的操作线是直线,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C 。 A 理论板假定 B 理想物系 C 恒摩尔假定 D 塔顶泡点回流 8.有一黑表面,当其温度分别为327℃和27℃时,向外辐射的能量之比为 D 。 A 2 B 4 C 8 D 16 4倍。假定液面高度、管9.用管子从高位槽放水,当管径增大一倍,则水的流量为原流量2 长、局部阻力及摩擦系数均不变,且管路出口处的流体动能项可忽略。 10.某设备上,真空表的读数为80mmHg,其绝压= 0.87 kgf/cm2= 85326 Pa, 该地区大气压强为720mmHg。 11.降液管内停留时间太短会造成过量气泡夹带,而泛点率过大则会造成过量雾沫夹带,气相流速太小会造成漏液。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 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 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 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 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 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 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

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

明代山西行都司移民

明代山西行都司移民 ●郭 红 明初,山西行都司曾是北防的主要军事组织之一,同时下辖有大片土地,所以也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使得布政司下的大同府相形暗淡了许多。同其他都司卫所一样,山西行都司最初也是由移民构成的。从地域上来说,山西行都司曾经东西横跨于黄河与燕山之间,北最远时达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小时以长城为限,西至黄河,东至西阳河与万全都司为界,卫所移民的迁入地域广阔。从时间上来讲,一直到正统以后,卫所数量、驻地才基本上固定下来,在明初80余年中,这里的移民活动频繁。 一、山西行都司移民的主要来源 随着元人的北退,其宁武以北地区的地方行政区划也土崩瓦解了。早在洪武二年,明政府已开始设立大同府及州县,试图进行有效的管理。按《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春正月“戊申,山西丰州、东胜州、太原府兴县以去年旱灾诏免其田租”①,可见最初其区划基本沿袭元末之制,依然有丰州、东胜等州。但是明初一是由于战争损耗,“荒残累年”②,加之政府不断把民居徙于内地,这里的土著人口大大减少,据《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十月“丙子,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居民于中立府,凡8238户,计口39349”③,十一月,又“送边民寡妇及遗弃人口六十一户至京师”④,随之补充的人口即是从外地搬迁而来的卫所军士及其家属。 根据卫所设置、迁徙情况,山西行都司移民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洪武初至永乐元年东胜诸卫内迁前。这30年卫所处于初置时期,置废状况复杂。但移民集中,数量大。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五种: 1.跟随徐达等北征至此而留下来置卫的军士及其家属。大同都卫是山西行都司的前身。早在都卫成立之前,洪武三年该地已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这四卫都是在北进过程中成立的,军士主要来源于黄河以南,四年正月设立的东胜卫亦是如此。由于史料缺乏,其具体的迁出地已不可考。按《太祖实录》卷62洪武四年三月癸已,朱元璋命中书省臣曰:“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极边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赏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此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