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报告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报告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报告

空间X畴的认知语义研究

【摘要】:本文以“空间X畴的认知语义研究”为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观点,对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的关系、空间隐喻、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三方面进行阐释,旨在深入探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重要而基础的地位,强调人类共同的空间认知能力,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俄语为佐证,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空间认知的共性。本文首先从“空间”定义出发,发现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本文中更多地使用[有界][无界]),既是[实体]的,又是[空置]的,从而得出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空间”既可以从科学意义上理解,又可以从日常生活角度理解;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概念,也可以是语言世界的概念,从而得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几何空间的认知,而是拓扑空间的认知。这就为我们研究空间的内容和角度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说,空间X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X畴,从角度上看,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空间X畴的研究框架建立在把空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X畴的基础上,从对物理世界空间语义的X畴化,来与语言层面的X畴化相对应;然后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证实空间是人们认知时间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作为始源域向其它目标域映射;最后探讨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性,主观性体现在方位词的混用,话语中自我的体现,以及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等三个方面。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LakoffJohnson,1980:14)”。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

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X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在空间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国外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表现为视角宽、术语多的特点,国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评介多、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多维度、结合汉语等四大主要特点,其中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又包含方位词多义性、对称不对称、有标记无标记、语法化、象似性研究等等,总体说来,国内空间研究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较多,走的是从语言到认知的验证式研究路子,本文从认知到语言,并且从汉语、英语、俄语三种语言中找到普遍存在的空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证据,如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有无对应性,空间隐喻的异同,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等等。第二章从“空间”的定义入手,发现空间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空间的认知与视角的选取有关,即有其主观性的一面,空间概念是隐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等等,从而也澄清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空间问题”等的区别,构建了本文的空间X畴:实体X畴、位置X畴和位移X畴,本文选取三方面来阐释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空间隐喻;空间义对句法功能的影响;空间认知的视点和参照物,即空间X畴的主观性;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从空间的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来阐释的,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性到隐喻性、从隐喻性再到多义性、从多义性再到主观性,反映出人类在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

主观性。第三章是从空间语义入手,看语言中有哪些句法成分能够表达空间语义,空间语义与句法X畴有无对应性,根据X畴化理论,实体X 畴大致对应名词,位置X畴大致对应方位词,位移X畴大致对应动词,此外还有量词和方位词共同表示形状X畴。“实体X畴和名词”论证了实体X畴是一种隐性X畴,只有在句法组合功能上才能显现出来,如回指、指代、搭配、进入某一句法格式等等。另外,明确了名词空间性的三种意义——[实体]性、[容纳]性和[处所]性,实体性名词是典型的名词,[处所]性对应处所名词,尤其是命名性处所词,容纳性名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词,它的空间性是功能性的[容纳],即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这三种语义可以依据句子结构发生转化;“位置X畴和方位词”用图形-背景理论,强调了参照物和焦点物的语义特征,也指明了位置X畴和处所X畴的区别,位置X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绝对静止关系,处所X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相对静止关系;“位移X畴和动词”运用Ja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中对位移的理解,把空间位移作为基本认知域,然后向社会关系等等扩展,这种类推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演绎手段。运用位移性可以解释汉语典型句型“把字句”。第四章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的基础性,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在此基础上谈到空间隐喻,包含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位移隐喻,正好与我们在上一章的实体性、容纳性、位置性和位移性保持了对应性。隐喻是解释词汇多义性的有效手段,从人类自身结构角度解释了为何人们偏向使用上下和

前后,在“上、下、前、后”的使用中,又偏向使用“上”和“前”,尤其“上”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复杂、意义最多的一个词。本章还证实了容器隐喻与“里”,位移隐喻与“来、去、过来、过去、起来”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词发生语法化的途径:通过隐喻发生多义性,词义逐渐由具体的空间义转向虚指,最后到语法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空间隐喻意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语法意义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语法化。我们注意到,能产生语法化的词往往是最常用、最多义的空间词。第五章运用Loyns的“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方位词混用现象和话语中的空间指示现象作了解释,认知主体对某参照物的功能、文化、心理因素、视角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注意视点,从而对方位词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并从话语角度分析了空间表达时对参照物的选择、“自我”的放置等等的主观性因素。汉语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从空间认知主观性来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人文性,主观性正是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概括空间研究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关键词】:空间认知语义X畴化空间隐喻主观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X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030

【目录】:论文摘要8-11Abstract11-19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有关空间研究综述19-45第一节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19-21第二节国外空间研究综述21-261.2.1国外有关空间研究概况21-231.2.2从介词角度的空间研究23-251.2.3国外空间研究的特点25-26第三节国内有关空间研究综述26-411.3.1从方位词、处所词角度研究空间的传统阶段26-281.3.2从认知角度研究空间的新阶段28-401.3.2.1评介多28-301.3.2.2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30-321.3.2.3多维度32-391.3.2.4结合汉语39-401.3.3两本从现代汉语角度研究空间的专著40-411.3.3.1储泽祥(1997)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411.3.3.2齐沪扬(1998)的《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41第四节通过综述发现的问题41-45第二章空间X畴认知语义研究框架45-73第一节“空间”的意义45-492.1.1“空间”的词典释义45-472.1.2物理学哲学意义上的“空间”和日常生活中的“空间”47-49第二节“空间”的复杂性49-552.2.1空间与其存在物的关系50-512.2.2空间关系中的参照物和焦点物51-522.2.3从“有界-无界”看人类对空间的认知有其主观性的一面52-532.2.4空间概念53-55第三节空间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55-622.3.1认知语义学的空间三分法562.3.2语言、认知和现实的关系56-582.3.3三种空间何者为我们研究的对象?58-592.3.4语言、认知和现实的关系在空间问题上的表现示例59-612.3.5两种观点使得我们更加重视认知和语言的关系61-62第四节本文拟建立的空间X畴框架62-732.4.1空间X畴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诸多因素62-642.4.2空间X畴的构建64-662.4.3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66-682.4.4本文内部逻辑

关系68-702.4.5两个辩证关系70-73第三章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73-129第一节X畴化74-753.1.1X畴化与原型X畴理论74-753.1.2X 畴化的两个层次75第二节实体X畴与名词75-903.2.1实体的本源性及典型的名词75-783.2.2典型名词的语义特征78-793.2.3名词的典型程度对句法功能的影响79-823.2.4非典型名词向典型名词转化的办法82-833.2.5澄清名词空间性的三种理解:[实体]、[容纳]、[处所]83-873.2.6澄清名词空间义有助于解决名词加不加方位词的问题87-893.2.7汉、英、俄语名词对比89-90第三节位置X畴与方位词90-1043.3.1空间方位意义90-913.3.2典型空间位置意义和方位词91-933.3.3位置关系中参照物必不可少93-943.3.4方位词的内在参照要求94-953.3.5空间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方位词的复杂性95-1003.3.6“焦点物”“参照物”的特征与图形-背景理论100-1033.3.7绝对空间位置的表达与处所词103-104第四节位移X畴与动词104-1153.4.1空间位移的意义104-1053.4.2空间位移与动词、趋向动词、介词的关系105-1073.4.3位移性中动词的语义特征107-1093.4.4位移义的跨域映射109-1113.4.5汉语典型句式“把字句”的位移义111-1143.4.6距离意义114-115第五节形状X畴与量词115-1193.5.1形状也是一种空间意义1153.5.2形状意义与量词115-1173.5.3个体量词的形状义117-1183.5.4汉英空间形状意义对比118-119第六节形容词的空间性119-1203.6.1部分形容词表示空间119-1203.6.2空间形容词非零维且具有空间性120第七节指示代词“这、那”的空间指示功能120-121第八节本章小结121-129第四章

空间隐喻129-172第一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129-1364.1.1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129-1344.1.1.1从人类学角度证实人类掌握空间概念早于时间概念129-1314.1.1.2从个体发生学角度证实儿童习得空间概念早于时间概念131-1344.1.2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134-1364.1.2.1词义的衍生134-1354.1.2.2用空间比喻时间135-136第二节空间隐喻136-1604.2.1Lakoff隐喻的认知观136-1374.2.2空间隐喻的内容137-1384.2.3实体隐喻138-1394.2.4容器隐喻139-1454.2.4.1容器图式基本构成要素140-1424.2.4.2容器隐喻与现代汉语方位词“里”及其语法化142-1454.2.5方位隐喻145-1564.2.5.1方位隐喻中不对称现象的认知解释146-1484.2.5.2“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148-1524.2.5.3“上”的隐喻意义及语法化152-1564.2.6位移隐喻156-1604.2.6.1“来去”的隐喻及语法化156-1574.2.6.2“过来”和“过去”的隐喻及语法化157-1584.2.6.3“起来”的隐喻及语法化158-160第三节时间是空间的隐喻160-1654.3.1时间的空间隐喻160-1634.3.2空间向时间映射的基础163-165第四节空间隐喻的共性和个性165-1684.4.1空间隐喻的共性165-1664.4.2空间隐喻的差异性166-168第五节本章小结168-172第五章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172-208第一节语言的“主观性”172-1755.1.1“主观性”与“人文性”172-1745.1.2人的认知主体地位和主观性174-1755.1.3本文的主观性内涵175第二节方位词搭配的主观性175-1905.2.1从认知的注意力看方位词搭配的主观性

175-1765.2.2从视角变化的角度看方位词(介词)的使用情况176-1785.2.3参照物本身认知的主观性178-1825.2.3.1功能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179-1815.2.3.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181-1825.2.3.3社会心理因素决定方位词(介词、前置词)的使用1825.2.4从方位词的混用现象看空间认知的主观性182-1875.2.4.1“上下”与“里”的混用182-1845.2.4.2方位词“里”和“上”的互换现象184-1865.2.4.3从认知角度看“上”和“里”的混用186-1875.2.5从图形-背景理论看认知主体的主观性187-190第三节话语中的指示现象的主观性190-1995.3.1空间认知参照物即话语中的指示现象190-1915.3.2单一参照系和多重参照系191-1995.3.2.1“来去”中的说话人参照194-1975.3.2.2说话人的视角及说话人的态度197-1985.3.2.3选择语境参照物的主观性198-199第四节语言编码顺序的主观性199-2065.4.1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语序199-2005.4.2语言的线性序列表达不同的语义200-2015.4.3对“时间顺序原则”的质疑201-2035.4.4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203-2045.4.5线性语序造成的歧义句204-206第四节本章小结206-208第六章结语208-2136.1本文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208-2096.2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209-2126.3本文的不足212-213参考文献213-225主题索引(及术语英译)225-231附录231-234后记234-235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

机器学习与概念语义空间生成

机器学习与概念语义空间生成 何清 史忠植 摘 要 本文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文本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特别对概念语义空间生成中的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概念语义空间是针对关键词检索过程中,由于检索词的差异造成的检索结果差异的问题而建立的支持相关概念的索引机制。文中分析了这一技术产生的背景,阐述了与概念语义空间密切相关的文本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概念语义空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方向。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海量文本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使得机器学习技术在基于语料的文本信息处理中获得了快速发展。基于统计和经验的方法已经超出了传统机器学习的范畴,发展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技术。在过去十来年,统计学习方法改变了依靠手工建立语法和知识库以及文本目录索引的状况,通过对大量已标注的和未标注的自然语料的训练可以部分或全部自动地完成上述过程。但是自然语言处理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影响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性的核心问题。在文本检索过程中如果只使用关键词匹配技术往往会遇到词汇不匹配。这是因为存在表达差异。关键词匹配检索模式往往基于这样一种基本假设:仅在一个文档含有与查询完全相同的词汇时,它们才相关。这种相关性匹配实际上是基于表层的匹配(Surface-Based Matching)。然而,人类的自然语言中,随着时间、地域、领域等因素的改变,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来表达。因此即使对于同一概念的检索,不同的用户可能使用不同的关键词来查询。例如当用户查询“计算机”和“电脑”两个词的时候其实是在查询同一件事情。而基于表层的匹配不可能检索到同一概念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词汇不匹配将导致系统的查全率降低。姚天顺教授曾经举了一个用“红苹果”、“红的苹果”、“红色苹果”、“红色的苹果”在网上检索,结果存在巨大的数量差异的例子,说明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在技术上没能很好地融合[1]。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目前机器对自然语言不能完全理解。具体到这个例子来说,就是缺乏对红苹果这一概念的语义表达。从目前技术状况来看,尽管我们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是要达到使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完全理解这一目标差得还很远。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在目前可能达到的目标也许只能是通过机器学习对原始语料中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进行挖掘,对这些语义关联给出合理的表示,从而产生一些常识性的概念语义。 2 概念语义空间产生的背景 所谓概念语义空间,就是对文本集建立的能反映文本集中概念之间语义关系的一个索引。这是为克服关键词检索过程中,由于检索词的差异造成的检索结果差异而建立的支持相关概念的索引机制。概念语义空间与文本检索、搜索引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它是基于目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展状况而产生的。 2.1 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 统计方法在语音识别方面的成功[2],促进了类似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其他方面的应用。现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几乎都应用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不同方面,包括词法、句法分析[3]、歧义消除和理解[4]、会话过程和信息抽取[5]以及机器翻译[6]。然而,传统的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对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有限。这是因为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经验的自然语言处理需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发展。 现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大多数机器学习的研究都借助了语音识别中特定的统计技术如: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 HMMs)、概率上下文无关语法(Probabilistic Context Free Grammars, PCFGs)。其它各种学习算法包括决策树、规则归纳、神经网络、基于示例的方法、贝叶斯(Bayesian)网络方法、归

GIS空间数据与地图制图整合技术研究

GIS空间数据与地图制图整合技术研究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势头下,地图制图的技术手段发展至今也已经快要走向一个新的高峰。本文把空间数据和地图制图的整合技术作为研究项目,对 GIS空间数据的相关特征及空间数据和地图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展开了具体的解释,并且对空间数据和地图制图整合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对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GIS;空间数据;地图制图;整合;技术 前言: 作为一种描述和表达出人类所在环境的信息媒体,地图基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在人类文明的不断跃迁和变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不仅给地图绘制科学增加了机遇加挑战,还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地图制图的技术手段有所替代,而长期的知识累积也对以手工制图到数字制图为技术手段的地图文化的形成埋下伏笔。GIS 主要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手段,它是建立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掌控下,它对相关的空间数据加以采集、管理最终模拟释放等处理,以此实现地理信息的空间与动态多重效果,是为地理研究而设立的计算机系统。在地理信息工程的层层推动下,怎么样才可以有效利用已有的GIS 数据,采取高效快速的数据加工方案,在实用与科学性都能够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地图已经成为制图行业任重而道远的热点研究课题。以下,我们就开始从GIS空间数据和地图制图的整合技术展开具体的研究措施,并且分析该技术在实际地图制作当中的一些实际应用手段,为研究合理的制图技术带来合理的依据。 一、GIS 空间数据 1.概述 在20世纪 80年代,我国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就这样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中被开发出来。我国的GIS空间数据已经从最初的应用技术全面地发展到了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空间信息系统,在国家信息化、国土安全、经济建设以及重要的科研研究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价值。GIS 空间数据和地图制图的整合,足以彻底改变人们对地图制图的理解与实践方式,也引发了专业工作者对地图绘制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英语习语凝聚了英语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英语语言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可是,英语习语却因其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差异,涉及面广泛繁杂,大多与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关,而使学生深感习语语义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用法难以掌握.认知语义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在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来揭示英语习语的本质,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与常规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1 传统语义学对习语语义的阐释 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语义和语法上能独立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王宗炎,1988).习语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之外的抽象符号,它的本质是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概念性的. 习语语义具有完整性,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语义,正如构成单词的每一个字母一般,分开以后毫无意义可言.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它的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相加;如果将其拆分开,尽管可以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但是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比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 ”一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意指“unhappy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毫无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在天气之下”呢?这也正是传统语言学家从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来研究习语的原因.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即使是同义词也不可以,比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另有打算),不能换成“have a hatchet to grind ”.还有,习语中冠词的用法,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动词的主动或被动形式等都是固定的,大部分都不能随便进行句法转换.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记忆.2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2.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head 一词为例,the head of depar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head of a flower,head of stairs,head of a bed,head of a tape recorder,hea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在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 比如,在英语中有大量这样以身体词汇概念,产生的习语,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见机行事),rack your brains (绞尽脑汁想),turn a blind eye (熟视无睹),a stiff upper lip (泰然自若,坚定不移),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多看少说),从这些习语的语义,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李红珍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传统的习语意义观认为习语是不可分析、任意的.认知语义学则认为习语是概念体系的产物,其意义有理据和可分析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习语的能力.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义学;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0-02 250--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29卷第4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29No .42008年8月Journa l of Hanshan N or m alU niversity Aug 2008 收稿日期:2007-09-27 作者简介:樊斌(1979-),女,湖北黄冈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 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樊 斌,韩存新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语义韵和语义偏好是词语搭配研究中一组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目前在国内专门介绍二者及 其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该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简要介绍了二者的理论背景、关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 启示。 关键词:语义韵;语义偏好;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883(2008)04 0078 04 一、引 言 语义韵(se m antic prosody)是当代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语义韵研究在国外早已形成规模,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在国内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分别对语义韵理论的来源、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意义都作了比较好的阐述,然而对于词语搭配行为当中的另一重要现象 语义偏好(se m anti c preference),人们似乎重视不够。语义韵与语义偏好是一组密切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概念。目前在国内专门介绍二者及其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简要介绍了二者的理论背景、关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什么是语义韵 语义韵这个概念主要是由后弗思(Firth)时代的三位语料库语言学学者Sinclair 、Louw 和S t u bbs 所阐释的。 [1](P131) 语义韵(se m antic proso dy),即关键词项的典型搭配词在语境中营造起 的语义氛围。[2](P300) 目前,国内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义韵分类方法其实是由Stubbs 提出的。他认为语义韵大致可分为积极(positi v e )、中性(neu tra l)和消极(negative)三类。[3](P176) 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它们使整个语境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消极语义氛围。积极的语义韵的情况正好相反: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形成了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关键词既吸引一些消极涵义的词项,也吸引一些积极涵义或中性涵义的词项,形成了一种错综的语义氛围。因此,中性语义韵又可称 错综(m i x ed)语义韵。[4](P165) 语义韵并非英语所独有,而是所有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现象。例如:英语词汇中的一些词,如:co mm i,t cause ,set i n 等,具有消极的语义韵特征,而在汉语词汇当中 的一些词,如: 充斥!、 陷入!、 摆脱!、 推波助澜!等,也都具有消极的语义韵特征。 语义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义韵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会继续发展演化。一些旧的语义韵正在改变,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第一卷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 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 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 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 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 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 1.语义上受限制 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 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 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 This和 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图式: 。。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 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 across界定的概念图式: I swam across the lake. 与lake的大小形状无关(shape neutral, magnitude neutral) 一张纸团成一团后仍然叫它“一张纸”,这是量词的拓扑性。 大部分语法成分所指的概念具有拓扑性或准拓扑性:点、线、在…处、在…里、域、边、分割、单数、复数、同、异、邻接、对应、分布方式

地图投影,空间数据处理指导-实验4

实验四、空间数据处理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空间数据处理(融合、拼接、剪切、交叉、合并)的基本方法,原理。领会其用途。 2. 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熟悉ArcGIS 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技术 4. 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ArcToolbox 是ArcGIS Desktop 中的一个软件模块。内嵌在ArcCatalog 和ArcMap中,在ArcView、ArcEditor 和ArcInfo 中都可以使用。 ArcToolbox 具有许多复杂的空间处理功能,包括的工具有: ● 数据管理 ● 数据转换 ● Coverage 的处理 ● 矢量分析 ● 地理编码 ● 统计分析 空间间数据处理是基于已有数据派生新数据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来实现 的。是基于矢量数据进行的,包括如下几种常用的操作:融合,剪切,拼接,合并(并集), 相交(交集)。 地理坐标系(Geogrpahic Coordinate System) 地理坐标系使用基于经纬度坐标的坐标系统描述地球上某一点所处的位置。某一个地理 坐标系是基于一个基准面来定义的。 基准面是利用特定椭球体对特定地区地球表面的逼近,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各自的 基准面。

在ArcGIS 中基于这三个椭球,建立了我国常用的三个基准面和地理坐标系: ● GCS_WGS1984 (基于WGS84 基准面) ● GCS_BEIJING1954 (基于北京1954 基准面) ● GCS_XIAN1980 (基于西安1980 基准面) 投影坐标系(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投影坐标系使用基于X,Y 值的坐标系统来描述地球上某个点所处的位置。这个坐标系是 从地球的近似椭球体投影得到的,它对应于某个地理坐标系。 投影坐标系由以下参数确定 ● 地理坐标系(由基准面确定,比如:北京54、西安80、WGS84) ● 投影方法(比如高斯-克吕格、Lambert 投影、Mercator 投影) 在ArcGIS 中提供了几十种常用的投影方法 北京1954 投影坐标系和西安1980 坐标系都是应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只是基准面、椭球、大地原点不同。 地理变换 地理变换是一种在地理坐标系(基准面)间转换数据的方法,当将矢量数据从一个坐标 系统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统下时,如果矢量数据的变换涉及基准面的改变时,需要通过地 理变换来实现地理变换或基准面平移。 主要的地理变换方法有:三参数和七参数法。 投影变换 当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是来自不同地图投影的图幅时,需要将一种投影的地理数据转换成 另一种投影的地理数据,这就需要进行地图投影变换。 实验数据: 云南县界.shp; Clip.shp 西双版纳森林覆盖.shp 西双版纳县界.shp

建筑空间相关认知认知简介1综述

空间相关认知: 一|、空间概念的分析 从空间的各种概念说起,康德说:“如果想要把一种知识建立成为科学,那就必须首先能够准确的规定出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科学与之有共同之处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点;否则各种科学之间的界限就分不清楚,各种科学的任何一种就不能彻底的按其性质来对待了。” 在中国,老子说得很妙:“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很早便指出建筑的空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西方,人们真正认识到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并将其与建筑的设计和理论联系起来,却是近代的事情。按照建筑史学家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的考证,空间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某些建筑历史学家的论著中。当时的建筑师终于可以在纷繁芜杂的建筑现象中把握住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赖以确立的基础,即认识到了建筑的空间属性,把空间作为区分建筑与绘画、雕塑这些非建筑造型艺术的界线。 然而,空间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以后,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说得清楚,各家流派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空间的概念。(下表)在众多的有关空间的论述中,按照研究主体的不同情况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空间为主体进行研究,如欧几里德几何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从人的知觉、心理出发研究空间,如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等。也有从研究空间的量和质来区分不同的空间概念,如从比例、大小、温度、湿度、光线、类型等角度对空间的研究,以及各个时期关于空间原型的探讨,都属于从量的角度研究空间,空间句法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深化从量化角度对空间的认识,而与之相反的是从空间的质的角度理解空间,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用场所的概念替换空间,认为场所代表的空间是不能被单位进行测量的非量化空间,其追随者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在传统的讨论中被分为空间和特质,空间是三维的组织系统,特质是空间中如气氛等的特点。凯文-林奇也

实验指导四空间大数据处理与地图投影

实验四空间数据处理与地图投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空间数据处理(融合、拼接、剪切、交叉、合并)的基本方法,原理。 2.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掌握ArcGIS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技术,同时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rcGIS 10.2 2.数据准备: (1)stationsll.shp(美国爱达荷州轮廓图) (2)idll.shp(美国爱达荷州滑雪场资料) 以上两个数据是以十进制表示经纬度数值的shapefile (3)snow.txt(美国爱达荷州40个滑雪场的经纬度值) (4)stations.shp,一个已投影的shapefile,用于检验习作2的投影结果 (5)idoutl.shp,基于爱达荷横轴墨卡托坐标系的爱达荷州轮廓图,用于检验习作3投影的正确性 三、实验容与步骤 1.空间数据处理 1.1 裁剪要素 ?在ArcMap中,添加数据“县界.shp”、“Clip.shp”(Clip 中有四个实体) ?开始编辑,激活Clip图层。选中Clip图层中的一个实体(注意不要选中“县界”中的实体!)

图4-1 编辑Clip ?点击按钮,打开ArcToolBox; ?选择“Analysis Tools->Extract”,双击“Clip”,弹出窗口剪切窗口,指定输入实体为“县界”,剪切实体为“Clip”(必须为多边形实体),并指定输出实体类路径及名称,这里请命名为“县界_Clip1” 如图4-5; 图4-2 工具箱

图4-3 剪切窗口 ?依次选中Clip主题中其它三个实体,重复以上的操作步骤,完成操作后将得到共四个图层——“县界_Clip1”,“县界_Clip2”,“县界_Clip3”,“县界_Clip4”); ?操作完成后,一定要“Save Editors”。 图4-4 生成四个剪切图层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和Turner 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构建和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以及一个单词的合成。其中,N+N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其语义关系可归结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和合成型。本文以这五种语义关系为切入点,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以汉语新词为例,对N+N概念合成名词进行认知上的解读。 标签:概念合成新词语义分析 一、引言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涌现出来。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 合成、Adj.+N组合和一个单词的合成。其中,N+N合成是构成新词的最主要的形式。以往研究大都将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概括为四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刘正光(2004)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合成型的语义关系。 过往对新词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构成方式和意义来源。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来探讨新词意义的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 和Turner (2002)创建的。该理论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王文斌,2004:7)。Fauconnier(1994)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的复合过程,认知者通过概念在各心理空间中的相互映射和投射来建立各心理空间中的网络关系,最后在复合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而产生派生结构。本文以五种语义关系为基点,从概念合成的角度阐释新词的语义认知机制。 二、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 新词大多数以组合方式构成,以合成词、缩略语、外来词等为主(王文斌,2011:233)。N1+N2概念合成是构成新词最主要的形式,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其内部意义的建构过程极其复杂。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以及合成型。 (一)联合型 联合型语义关系是指N1和N2两个成分合并到一起,产生新的概念。合成概念既包括N1的意义又包括N2的意义。两个名词之间无明显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1)宠物狗(a dog that is also a pet) (2)志愿者爸爸(a man who servers as both a volunteer and a father,especially for some orphans)

语义分析思路

C.3语义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习,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成分变换为中间代码的语义翻译方法. 实验要求 采用递归下降语法制导翻译法,对算术表达式、赋值语句进行语义分析并生成四元式序列。 实验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是语法分析提供的正确的单词串,输出为三地址指令形式的四元式序列。例如:对于语句串 begin a:=2+3*4;x:=(a+b)/c end# 输出的三地址指令如下: (1)t1=3*4 (2)t2=2+t1 (3)a=t2 (4)t3=a+b (5)t4=t3/c (6)x=t4 算法思想 1设置语义过程 (1)e mit(char *result,char *arg1,char *op,char *ag2) 该函数功能是生成一个三地址语句送到四元式表中。 四元式表的结构如下: struct {char result[8]; char ag1[8];

char op[8]; char ag2[8]; }quad[20]; (2)char *newtemp() 该函数回送一个新的临时变量名,临时变量名产生的顺序为T1,T2,…. Char *newtemp(void) { char *p; char m[8]; p=(char *)malloc(8); k++; itoa(k,m,10); strcpy(p+1,m); p[0]=?t?; return(p); } (2)主程序示意图如图c.10所示。

置初值 调用scaner 调用lrparser 输出四元组 结束 (2)函数lrparser在原来语法分析的基础上插入相应的语义动作:将输入串翻译成四元式序列。在实验中我们只对表达 式、赋值语句进行翻译。 语义分析程序的C语言程序框架 int lrparser() { int schain=0; kk=0; if(syn=1) { 读下一个单词符号; schain=yucu; /调用语句串分析函数进行分析/ if(syn=6) { 读下一个单词符号; if(syn=0 && (kk==0)) 输出(“success”);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摘要:本文综述概括了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效力,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它们是:意义即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语义成分基于空间和拓扑物体、基本认知模型是意象图式模型、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且部分地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特征。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基本特征;理论效力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cognitive semantics is and what it can do i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ix tenets are: semantics is conceptualization, meaning is perceptively grounded, semantic elements are spatial or topological elements, cognitive models are primarily image-schematic, semantics is the basis for syntax which is at least determined by semantics, concepts show prototypical effects. Key words: cognitive semantics; basic tenets; theoretical power Title: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1. 引言 语义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传统:客观途径和认知途径。客观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某物,即句法结构向客观世界(包括可能世界)物体的映射,因而常用真值条件来定义。那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者没有关系。而认知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即心理实体,是语言构成成分向认知结构的映射。语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次要的,而且只有在认知结构确定下来以后才能确定下来。那么,意义独立于真值。外部世界的作用只有在考察认知结构与它的关系时才被考虑进来。 根据Talmy(2000:5)的论述,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部分,它的一些基本主张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特征。下文将分别讨论。 2. 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 这一命题标志着认知语义学同传统语义学的根本分歧。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取向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可以表述为(Lakoff 1987;163): 客观认知:思想是抽象符号的操作。符号的意义对应于外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因此,大脑可以表征外部世界,折射(mirror)自然。 客观概念:概念是表达下面两种关系的符号:1)符号与概念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关联;2)与客观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相对应。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总是与可能世界相联系,如命题是可能世界与真值的函数。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脑海中,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确定语言的意义中的首要地位。相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语言表达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 但是,意义即概念化的观点不同于Fodor的思维语理论,虽然他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的信息。Fodor的思维语理论指的是,说话人根据一组内在的规则计算语言的推理并形成语言回应。构成思维语的心理实体形成语言,语言的句法结构由一组组递归性规则管辖。事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综述 尹静贤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空间活力的定义,总结归纳了有关城市空间M力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多地从社会人文角度切入&探究社会关系、文化氛围、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活力的潜在影响机制,以及关注怎样将研究结果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中。 $关键词】城市活力;活力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期,期间也了很多城市问 题:超大街区,空城现象,,冷&,信息媒 的冲,传统的城市与生活模式开始瓦 解,现代化标准都市的表皮掩盖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内 &种性尺度的城市建设最的是城市 生活的衰弱,城市”活力”亟需激发。 以上,试图归纳有关城市空间活力的 研究方法,以期为的提供一& 1“活力”的定义 “活力”在生物学上表示酶、细胞等的促进反应的能力, 是生生存的能力。将“活力”引入城市,则内 涵更为广泛,其英文有多种解释:"Vitality,Activity,vigor,vi- tality”,代表生气、生命力、性、精力。对于城市空间活力 的学有统一定论,以下是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 力的阐述(表1)& 表1国内外学者对”活力”的阐述 代表学者“活力”阐述 凯文林奇(1936)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技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⑴ 路易斯?沃思(1948)城市规模、密度和异质性3个因素的得分越高,城市中包含的社会角色专门化和功能差异性越大,城市的多样性越多,城市活力越高[2] 简?雅各布斯(1961)城市的力来多性&生多性的 4个必要条件,即主要用途的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和密度的保证(3) 杨?盖尔(1992)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4) 伊恩?本特利(2002)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5) 蒋涤非(2007)活力即蓬勃的生命力,是指城市能够为市民营造人性化生存的能力&高密度是产生活力的重要源泉(6) 可以看出,活力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完善,但可以从上表中找到的词:生存能力,人的,多性。从 一步明确城市空间活力的三大特征:活力的目标是类$文献标志码】A 延续生存的能力,活力的表征即为空间中人的活动,活力构成的因素是空间功能与主体的多样性。 城市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是城市的内动力,城市空间活力的特征、因及评价是后续空间设区的础。 2城市空间活力研究方法 “力”是一个实体的,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类型的因子的整合是难点。本对献的,将从人的行为度,空间设度力定量评价角度的理论与方法& 2.1人的行为活动角度 力的产生开人的,空间中为的特征一直是规划学界一个重要的&环境心理学实地观的行为来了的需求。Perm(1970)提了“行为”的:“一个人类学程学设计,跟的行为,他们在房间、房、街、以及城市范围内的日生目的,以了的为需的理类、协助或启用”(7)&实地与是最直接 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小尺度空间的活力评价中。 (2016)以老为为切入点,提老:体为轨迹中的环境元素,环境元素对老年人户外的程度,提老化环境元模式[8]&(2013)鉴环境行为学的调研方法,运用跟、行为地图录法等调研了大连城市街力现状,街质环境特个维度的量化数据,并提出营造街力的两大原则:可达性原则、交混原(9)&(2010)空间注的方了市广,街地等空间中的动特征,探索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总结了3类力聚集点:具有休憩雌的休憩性活力点;具有景观小品或较 [定稿'期)2019-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608451) [作者简介]尹静贤(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学& 54四川建筑第39卷3期2019.6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报告

空间X畴的认知语义研究 【摘要】:本文以“空间X畴的认知语义研究”为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观点,对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的关系、空间隐喻、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三方面进行阐释,旨在深入探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重要而基础的地位,强调人类共同的空间认知能力,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俄语为佐证,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空间认知的共性。本文首先从“空间”定义出发,发现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本文中更多地使用[有界][无界]),既是[实体]的,又是[空置]的,从而得出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空间”既可以从科学意义上理解,又可以从日常生活角度理解;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概念,也可以是语言世界的概念,从而得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几何空间的认知,而是拓扑空间的认知。这就为我们研究空间的内容和角度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说,空间X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X畴,从角度上看,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空间X畴的研究框架建立在把空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三大子X畴的基础上,从对物理世界空间语义的X畴化,来与语言层面的X畴化相对应;然后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证实空间是人们认知时间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作为始源域向其它目标域映射;最后探讨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性,主观性体现在方位词的混用,话语中自我的体现,以及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等三个方面。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LakoffJohnson,1980:14)”。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

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X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在空间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国外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表现为视角宽、术语多的特点,国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评介多、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多维度、结合汉语等四大主要特点,其中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又包含方位词多义性、对称不对称、有标记无标记、语法化、象似性研究等等,总体说来,国内空间研究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较多,走的是从语言到认知的验证式研究路子,本文从认知到语言,并且从汉语、英语、俄语三种语言中找到普遍存在的空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证据,如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有无对应性,空间隐喻的异同,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等等。第二章从“空间”的定义入手,发现空间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空间的认知与视角的选取有关,即有其主观性的一面,空间概念是隐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等等,从而也澄清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空间问题”等的区别,构建了本文的空间X畴:实体X畴、位置X畴和位移X畴,本文选取三方面来阐释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空间隐喻;空间义对句法功能的影响;空间认知的视点和参照物,即空间X畴的主观性;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从空间的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来阐释的,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性到隐喻性、从隐喻性再到多义性、从多义性再到主观性,反映出人类在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刘瑞光Ξ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空间知觉与人在观察时的认知过程和透视结构有关,它还涉及不同参照系统信号之间的连续转换,运动自我透视和运动时间透视与整体和局部透视类似。视觉输入以视网膜协调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自每只眼睛的网膜中心值需要整合并与眼睛位置和眼动的信号相混合,形成自我中心信号。自我中心信号进一步转化为一个三维协调系统--自我中心参照系统。视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地球中心信号。 关键词:透视 运动自我 运动时间 转换 参照框架 如果说“环境”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客观静止的现象,属于 物理概念的话;视觉序列反映的则是主观运动的情况,它是生态视觉的一个中心概念。一个序列即一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它不是类似的、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空的、必须被占据;它不是无形式的、它是有形的[1]。视觉序列的组成部分与环境的组成部分大不相同,前者来自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所形成的视角。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环境是由空间中的原子组成,空间中到达一点的光线也是由这些原子形成的光线所组成。将环境看作是由空间中的物体组成是不正确的,因为视觉序列中的每种形式并非与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都相对等,一些物体隐藏在其它物体的后面,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说来环境都不是由物体组成的。环境是由具有物体的地球和天空组成,是由山脉和云层组成,是由火与太阳组成,是由砾石和星星组成。这些并非都是分离的物体,有些是彼此镶嵌,有些是运动的,有些是有生命的。环境是所有事物-地点、表面、运动、事件、动物、人和工艺品在观察点构成的光。对于复杂的环境来说,天空和地球的对比将这个无限的球形区域分成了两个半球,与下部相比上部显得更亮一些,下部比上部精细得多、复杂得多。地球的组成部分如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等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嵌套着,构成大小水平上的一个层级结构。 因为视觉流域没有边界,“观察点”这一概念除了代表抽象空间的几何点之外,在生态空间是指一个位置。抽象空间由点组成,生态空间是由地点(定位或位置)组成的。生态视觉中的观察点与透视几何中的静止点似乎是相应的,对于景色所透射的图形表面来说,静止点就是透射点,相对于环境来说它不能移动,相对于图形表面来说它也不能移动,静止点必须是静止的。但是观察点绝对不是静止的,视觉序列在时间维度上是流动的,运动观察点用于一群观察者来说是适当的。每人都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若各个视点之间可以相互移动,知觉恒常性得到维持是可能的。早在三千年前,Euclid 曾根据视觉透视原理对此概念作出了解释:不同距离相等大小的物体知觉起来似乎是不相同的,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显得大一些[2],即物体的视觉大小是由视角来定义的,或由与刺激的投影大小相适应的知觉来定义的。对物体的知觉是通过估计辐射状圆锥体的底而获得,物体的表面知觉也是通过 知觉圆锥体的角度和长度即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获得的。尽管Euclid 对空间中的每个物体推测出所谓的“视角圆锥体”的概念,此术语并不精确,因为物体不一定为圆形,图像也不必是个圆锥体。P olemy 提到的“视觉金字塔”中的物体是矩形。无论是圆锥形、金字塔形或是其他形状都构成了古代视觉的基础。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到除了光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眼睛这一现代化概念,他们对视角的概念较清楚,除了呈现在眼中的一个物体之外,Euclid 还推测到一个照明表面环境的存在;在一组固定的视角之外,他还推测有一个彼此镶嵌的复杂体,知觉中的固定视角来源于这个序列的外表面,来源于我们称之为背景和天空的外部空间[3]。 1 何谓“透视” 古人做过不少关于与环境中不同的几何部分相适应的固定视角的研究,这些几何部分被边界线和视角分开。角度和环境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其中也有大小和密度的梯度。物体在地平线上时大小消失密度变成无限,这些关系包含着大量的来自地球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它使环境几何化并使之过于简单,周围视觉序列被看作是在时间上是凝滞的,观察点似乎也是不动的。古代人称这一规律 为“透视”(perspectina )[2],一个拉丁词汇,我们称之为“自然透 视”,现在统称为“视觉”。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不同的部分或形式组成,“透视”不适用于阴影,也不适用于太阳。在现代社会,“透视”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图画绘制技术。图画是一个平面,无论他是否经过人手所描画或照片的加工,“透视”都是一种代表那个平面的自然物体之间几何关系的艺术。当Re 2naissance 画家发现了透视表征的程序时,他们就称这种方法为“人工透视”。由于那时人们被图画型思维所支配,不能在“人工透视”和“自然透视”之间作出有效的区分,这也影响了当时关于知觉问题的提出。图画中的深度提示与平面环境的信息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假定其相同,图画属于时间上凝滞的人工信息,自然透视仅与凝滞的视觉结构相关联。 环境中存在许多结构的不变性,其中有些不变性保持时间较长,有些特性保持时间较短。我们所说的透视结构是随着观察点的确定而变化,时间越短变化越小,时间越长变化越 Ξ通讯作者:刘瑞光,男。E -mail :zhl2005112@https://www.360docs.net/doc/bc1146752.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509-5115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