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公开课)解读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二、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018年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版)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 (5)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3.《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表故国之思。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1.长城: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咏史怀古教案

初三语文: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 《登幽州台歌》《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高考复习怀古诗

高考复习怀古诗

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 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 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咏史怀古诗—“蜀相”“越中览古”(教师版)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诗歌风格及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扫清障碍 一、作者介绍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蜀相》就是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二、诵读 1、给加点字注音 祠.堂(cí)柏.森森(bǎi )空好.音(hǎo )频.烦(pín )开济.(j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锦官城外柏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②隔叶黄鹂空.好音空有 ③三顾频烦 ..老臣心开创,扶助..天下计多次④两朝开济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战胜,成功 三、我的收获与疑惑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学设 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齐背优美句段。《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屈原-----不朽的行者》 二.解读咏史怀古诗 由辛弃疾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总括咏史怀古诗特点。学生先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 1. 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2. 常见地名:金陵、姑苏、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3. 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4. 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立足文本温故而知新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2.《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抒发爱国情怀,用典 3.《越中览古》李白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4.《蜀相》杜甫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四.技巧点拨 鉴赏咏史诗四步曲: 1.懂:即写什么?弄清史实:何地、何人、何事。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3.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五.怀古名诗典例调研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诗以唐冠,宋以词我。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齐读 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

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 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 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 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 背景: (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731—745) (2)长安十年。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745——755) (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作者站在夔州白帝城的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 及其附近的昭君村,有感而作。 4.作者和昭君处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 黄桥中学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与思想内容;(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 【教学设想】多媒体演示、学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为什么?因为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用苍劲悲凉的情感来吟咏,所以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魅力。)二、解决预习题概括分类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答案】 一、思想内容: A、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 B、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 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 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 的故园之思 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 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 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 朝后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 o)”。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 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 生:表现在有实有虚。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

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默然) 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 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生:这三句炼字准确,有表现力。“穿”字写山峰高耸入云,“惊”字写巨浪汹涌,“拍”字写声响震天。 生:我补充一下。“卷”字写出浪涛的强劲有力,“千堆雪”描绘出巨浪撞击岩石后浪花飞溅的壮美。 师:“壮美”,很富有审美感受的一个词。记得诗评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刚才三位同学基本是赏景,哪位同学再来析一下情?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咏史怀古诗 一.点击概念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 (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品读、自读、探究、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齐背优美句段。《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屈原-----不朽的行者》 二.解读咏史怀古诗 由辛弃疾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总括咏史怀古诗特点。学生先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 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2.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

华清宫、幽州台等。 3.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 4.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 三.立足文本温故而知新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2.《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抒发爱国情怀(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用典(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 3.《越中览古》李白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4.《蜀相》杜甫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四.技巧点拨 鉴赏咏史诗四步曲: 1.懂:即写什么?弄清史实:何地、何人、何事。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体悟感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三、高考链接(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怀古咏史诗教案

怀古咏史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特征辨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技巧赏析 【教学方法】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热身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情,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四、小结归纳 五、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详案)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咏史怀古诗该如何解读。 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泊秦淮》《过华清宫》《乌衣巷》《与诸子登岘山》《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真题导航: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③,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 ②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 ③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荆门道怀古》从题材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南国帝畿本应楼阁玲珑,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首联两句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韵味无穷; ②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以及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麦秀空城”,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而已,而是用“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南朝四代的覆辙。 ③抒发了作者被贬的伤感。尾联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余味无穷。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的复习教案

咏史怀古诗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讲课讲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豪放的词风以及本 首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知本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诵读和鉴赏水平。 3、了解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本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诵读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我们先听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伴着雄浑的音乐,我们思绪万千,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三国这个鼓角争鸣的乱世。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中的英雄不胜枚举。有文韬武略的曹操、怀柔的天下的刘备、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驰马射虎的孙权……但是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却偏偏对孙权手下的兵马大都督周瑜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题解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游览赤壁这个地方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故人。所以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首词应该是一首“咏史怀古词”。 三、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经常说到一个词语叫“知人论世”,我们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他所生活的的时代背景。对于北宋词人苏轼,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下面找同学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①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开创了豪放的词风,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4、(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5、(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