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教学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教学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它们都是直接的反映(即感性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正常成人身上,纯粹的感觉形式很少见,多数是以感知的形式出现。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如下方面:①二者在感受与反映事物属性方面的差异;②二者在分析器结构上有区别;

③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3、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①回忆补充作用,形成整体映象;②区别不同事物和事物的不同属性;③影响知觉的深化,有助于积累感性知识,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二、知觉的种类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种类

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嗅知觉、视听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知觉的基础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优先地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①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性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等。②主观因素:知觉活动有无目的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与爱好;定势;情绪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它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注意及其种类

1、注意的概述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2)注意时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3)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产生无意注意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④培养间接兴趣。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人把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品质特性,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的特征。

(2)注意的分散:指在外部诱因干扰下,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动和客体。

(3)注意分散的原因:主体的身体生理状态(如疲劳困倦、身体不适、神经衰弱等)导致分心;心理状态(如目标与动机不明或不纯;杂念干扰,心不在焉,情绪低落与波动;意动力弱及行为习惯不良等)导致分心;客观因素(如无关诱因及嘈杂环境干扰等)导致分心。

(4)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①使活动方式与活动对象内容丰富多彩有吸引力;②排除干扰,保持环境安静;③个性的积极性是注意稳定性的重要心理条件;④思维活动的积极性;⑤要劳逸结合、防止过分疲劳;⑥情绪稳定与高涨,以及意志力坚强等都有助于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的稳定。

3、注意分配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即“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

(2)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两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两种以上活动中最多只限一种不熟练;活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形成活动系统。

4、注意转移

(1)概念: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

(2)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原来注意力紧张与稳定程度;新刺激目标,对象与活动的重要性、趣味性、吸收力;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特征等都对注意转移有影响。

五、感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直观形式与怎样正确地使用直观

(1)基本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②教具直观;③言语直观

(2)怎样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原则?

①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②重视客观刺激物强度对直观效果的影响,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刺激强度应适应;

③直观刺激对象与周围的背景之间应有一定的对比差异;

④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来提高直观效果;

⑤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刺激间隔距离得当;

⑥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直观方式、分化概念,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从而有效地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与原理。

2、观察与观察力的培养

(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2)观察的作用:①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②观察是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的基础;③观察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观察力的培养

①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②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③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充分利用器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④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六、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习动机;③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第三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记忆内容与对象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运动记忆。

(2)信息加工方式的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二、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完整的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基本过程。

1、识记:是人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活动的开端环节和基础。

(1)识记的种类:

①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所谓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所谓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

②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2)组织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①识记目的任务愈明确识记效果愈好;②材料数量与材料性质不同会影响识记效果;③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活动的对象,效果会更好;④不同分析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视觉的记忆要优于听觉记忆的效果,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要优于单一分析器的效果;⑤主观能动性。

2、保持与遗忘

(1)什么是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2)什么是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错误的回忆。

(3)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3、再认、回忆、联想

(1)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

(2)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它刺激作用而在头脑里重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3)联想: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是人脑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它主要包括:①接近联想;②对比联想;③相似联想;④因果联想。

三、知识巩固与记忆品质

1、知识巩固与记忆品质

(1)知识巩固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持久记忆。

(2)良好的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2、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①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②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③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④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⑤掌握一些识记策略。

(3)合理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复习的方式多样化;③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渡学习”。④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①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

②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以免挂一漏万,确保回忆材料的全面;

③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用表象来回忆。

每四章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1、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与言语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为:①直观行动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流动);②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想象、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③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过程)。

(2)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可分为:①集中思维(也称为求同或辐合思维,是指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集中,以求得唯一正确的答案);②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思考时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求得多种正确答案)。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和综合:①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②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

(2)比较过程:①比较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②比较的形式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对比、前后对照等。

(3)抽象与概括:①抽象是人脑把事物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②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①系统化即人脑对事物通过分类与归类从而形成一定类别系统的过程;②具体化是人脑把一般特征和规律同某一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第五章情感和意志

一、情感的概述

1、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的功能:情感具有调动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

(1)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

3、情感的种类:

①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②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俗称“心情”。

③应激:应激是突然出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社会性内容分类:

①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

③美感: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的培养

教师应该遵循儿童情感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三、意志的概述

1、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教育少年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①帮助少年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②面对挫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③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少年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耐受力。

第六章能力、气质、性格

一、能力的概述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

二、能力形成的条件与能力的培养

1、能力形成的条件:

(1)遗传因素与早期(婴幼儿期)营养条件;

(2)早期环境与早期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3)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4)职业与社会实践活动;

(5)“天才与勤奋”等各种主观心理条件。

2、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气质与性格的概述

1、气质的概述

(1)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和动力特征。气质是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均衡——胆汁质

强活——多血质

神经活动类型均衡

不灵活——粘液质

弱——抑郁质

2、性格的概述

(1)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而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②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气质又具有密切联系:①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②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③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四、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五、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

3、家长和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建立优良集体、形成良好班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

5、加强个别指导,针对学生性格因材施教。

《教育学》常识学习要点

一、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教育功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既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发展的特征: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③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④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存在性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个体的体态、外貌、身高甚至个性心理特征带来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等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独特环境,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育培养劳动力、促进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

通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对社会文化的融合等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教育功能的强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知识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教育功能: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总量的增长、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知识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终身化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要素是决定发展的内在条件,教育实践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学生)间的中介。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桥梁。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一)、教师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及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考试分数:幼儿教育学50分,幼儿心理学50分,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幼儿教育学 第一章 1. 幼儿教育的概念 2. 幼儿教育的意义 (1)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 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3) 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 培育美感,促进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 3.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德国幼儿教育家,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有真正意义的幼儿教育机 构,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4. 福禄培尔(1782~ 1852年):19世纪中叶,德国的福禄培儿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第一,幼儿白我发展的原理;第二,游戏理论;第三,协调原理;第四,重视亲子教育。 5 .鹤琴(1892?1982年):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一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观点有:第一,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第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第三,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第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第二章 1.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2. 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 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3.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1) 保教结合的原则把握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2)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 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①教育的活动性; 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4) 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①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②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第三章 1.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

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

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

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不含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化教育>50% 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 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 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21、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22、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形式? (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23、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4、教育方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四全 25、高校的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含义?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相一致(2)旧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7)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途径?P35(1)教育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29、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1)社会本位(2)个人本位 30、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在我国两种教育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和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3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32、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3)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4)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33、我国目前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4、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35、教育平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要“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6、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7、在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①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

2011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资料[1]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 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修词、辨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发面,学生的身体发展是指集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认识的发展和 意向的发展。 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证。遗传因素: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生理剖析点,如集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同一年龄期的学生在身心的统一方面的发展上,其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同一时期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 差别。 二层次三因素说: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强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因素是影响人身体的两大因素,即“二层次”, 在“二层次”中和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即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 活动。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学校教育:制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者所进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 动,通过这种活动把手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先天不变的遗传素质所决定,人的发展仅仅是先天素质的增长和量变。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得意义。他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否定人的发展的内部规律,把人的发展归结为人对社会发展的简单适应。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者认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可以起到无所不能的作用,他超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忽略了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 提,否认环境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应试教育:使之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升学为目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 全面发展教育:指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及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教育。 学校体育: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 美育:是美学教育,有成审美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现有国家公务员,新疆公务员,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教师资格证,MHK三级四级,普通话,会计,中考,高考,自考本科专科,成人高考,计算机等各类考试复习资料齐全,需要资料的考 生加微信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六套) 第一套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D)。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C)。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一、单选、判断常考的名词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 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 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 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7、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8、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9、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0、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 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2、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 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3、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 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 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 关系。15、癸卯学制——1903 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 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16、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 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7、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 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8 、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19、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20 、自我 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