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浅析

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浅析
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方面阐述了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旅游产业给信阳市在就业、税收、产业结构等方面带来的机遇。此外,本文也指出了信阳市旅游产业在新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阳市旅游业经济发展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省相邻,南与湖北省接壤,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8925平方公里,辖八县二区,其中固始县由省直属;截止2015年,全市总人口869.7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640万人。信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上,自然条件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捷通达,发展旅游业有着先天的优势。

一、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旅游业是具有很高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的产业。

信阳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信阳市的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前列,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22%;境内有鸡公山、南湾湖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截止目前,信阳市已审批和备案的景区有28家,其中4a级景区有4家,3a 级景区多达12家。这28家景区,不仅包括自然风景名胜,如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鸡公山景区、以山林、岛屿为风景内涵的南湾国家森林公园、有众多怪石异洞和温泉的汤泉池;还有缅怀革命先烈、接受传统教育的红色风景区,如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故里景区、邓颖超祖居景区、王大湾会议纪念馆;此外,还包括富有宗教内涵的光山净居寺景区、商城观音山景区。

信阳市是国家“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十二个精品红色旅游区之一,是河南省规划发展的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休闲城市三十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等殊荣。这些殊荣也在增加着信阳旅游业的软实力。

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阳市景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沿线高速铁路的贯通以及通讯业的不断发展,信阳市的旅游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促进了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见表1)。

2008~2015年期间,信阳市旅游人数的连年增加不仅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同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岗位的增加

信阳市人口众多,工业化水平较为滞后,当地的就业岗位不足导致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流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旅游业一般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无疑会对全市的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并能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如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就业;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食品等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解决当地壮年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政府税收的增长

旅游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对于信阳市这样的内陆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带来盈利。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税收的增长,旅游税收包括公司企业及职工所得税、进口关税、营业税、机场税、汽油说、烟酒与奢侈品税、护照签证手续费以及各种执照税等。政府通过这些增加的税收投放到公共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继续推动旅游业向前

发展。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需求,能成为推动当地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它各生产部门和行业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可能。相较于其它消费来说,旅游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其更新换代的速度高于一般耐用消费品,因而更能刺激相关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旅游消费涉及购、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旅游地各部门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需要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要直接提供旅游消费产品的各部门调整地最为明显,即各重工业生产部门。旅游产品的产出,需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同合作,因此旅游业能推动当地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次产业机构的比例趋于合理。

三、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信阳市的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俩条南北向(京广线、京九线)国铁,一条东西向(宁西线)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其中,106、107、312三条国道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全市铁路、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信阳市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然而,各景区之间并没有通过便捷的交通形成有效的联系,景区之间相对孤立,较少的游客会选择在这里多日深度游,因此削弱了游客在市内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消费。

(二)景区开发缺乏深度

信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同国内外的著名景点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缺乏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整体规划,而规模资金的投入也相对不足。鸡公山是我国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但是与国内其它的三个避暑胜地(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相比,无论在名气、对外宣传的力度、景区内的相关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南湾湖景区的开发同样存在着问题,湖中小岛星罗棋布,周围青山环绕,湖岸边各条小路曲径通幽,是发展生态与休闲娱乐的绝佳景区。然而,由于缺乏规模资金的持续投入与相关专业技术的支撑,南湾湖并没有得到统筹规划,很多小景点与古遗址没有得到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浪费。鸡公山与南湾湖作为信阳市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其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其它景区所面临的同样问题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得到解决。(三)旅游地缺乏文化传承

旅游地的文化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二是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属于旅游地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三是旅游地文化的心理要素,为旅游地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

信阳市文化氛围浓郁,但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是更多的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比如信阳地区茶文化浓厚,信阳毛尖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当地政府与市场组织不遗余力地推广信阳茶叶与茶文化,每年的4月28日至30日都会举办大型的茶文化活动。从2010年第18届开始,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茶文化正从物质文化层面走向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但是距离旅游地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还是存在着差距,没有形成有力的文化品牌;其它景点的开发更是缺乏文化深度,造成了当地文化资源的浪费。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针对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信阳市旅游规划目标,统筹规划。信阳市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明确发展目标,站在省内、国内的视角准确定位,找准地方特色,避免景区发展的同质化。位于河南省南端的信阳市有着与北部不同的历史、饮食文化,因此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这样不

仅能突出当地优势,也有利于整个河南省多样化旅游品牌的形成。

最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规划不能仅仅只依靠政府,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景区的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未来的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协作,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李艳玲,江海东.信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0(31):389-390.

[2]徐玉华.信阳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余国忠,郜慧,赵承美.信阳文化资源特征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4):71-74.

[4]刘博.信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23-25.

[5]顾朝林,张洪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2003(01):52-59.

[6]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张建州等.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河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99-500.

[8]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4-298,310-312.

[9]陈婷.信阳市旅游资源特征及产业布局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6):164-165.

作者简介:刘伯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硕士生;曲凌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卫梦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是鄂豫皖三省通衢之地,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是著名的革命红城、绿色茶城、文化名城,同时还是历史古城和交通要城,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信阳市下辖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罗山县、光山县,人口810万人,面积18915平方公里。 一、信阳旅游业现状 2010年末,信阳市A级旅游景区有19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4处,三星级以上宾馆28家,国际国内旅行社39家,导游人数不足400人;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1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3.0%,国内旅游收入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占GDP的2.8%。 二、信阳旅游业优势 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素来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境内有避暑胜地鸡公山、豫南奇峰金刚台、疗养胜地汤泉池、豫南明珠南湾湖、千年古刹灵山寺、天台祖庭净居寺等名山、名水、名寺,是观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信阳是红色圣地,红色旅游得天独厚。信阳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邓颖超同志的祖居地,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尤太忠等一代名将的诞生地。革命战争时期,信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30万优秀儿女的生命,培育出红一军、红二十五

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信阳市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 全市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 22 %,森林覆盖率达 32 %。信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八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保存裴岗文化、光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20 多处,孙叔敖、开漳王孙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 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都诞生在这里,孔子 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 事发生在信阳、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从品位度、垄断度和丰度三方面来评价信阳的旅游资源,信阳市旅游资源吸引力是极强的。 信阳交通便利。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左扼两淮,右控江汉,自古以来就是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 沪陕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在境内形成四个双十字和两个区域交通枢纽,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信阳旅游业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信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信阳市坚持“党政主导”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旅游业发展思路得到创新,旅游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增强了城市旅游功能,提升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红色信阳、生态信阳的品牌逐渐形成,中国茶都、绿色信阳的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海南、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一、各地旅游工作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1.各地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海南三亚、琼海、海口三市和桂林市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旅游发展总公司,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国际化旅游战略,旅游产业逐步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为主转变。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三亚市1999 年提出“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发展战略。2004 年以来,又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海口市明确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确定5 年发展目标。桂林市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海南省正在争取综合国际旅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推动海南旅游国际化。海口市相继出台《航空客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和《海口市旅行社奖励暂行办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1998 年,桂林市先后投入30 多个亿对市内环城水系进行改造,成功开发出“两江四湖”夜游项目。海口市投资2 亿多与张艺谋合作开发了“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2.积极打造载体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一是突出品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有南海海上观音像和南山寺。同时紧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名句,推出福寿文化主题。引入“金玉观世音”等产品,更将我市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作为福文化的重要代表引入景区。并建成“中国长寿泥塑艺术长廊” ,举办“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展”,将这一主题做大做深。桂林愚自乐园致力于打造世界最大的时尚艺术公园,景区内陈列着47 个国家132位艺术家的200 多件艺术作品,建有专业的艺术创作室。 二是突出特色深入开发旅游产业。桂林市阳朔县利用优美的漓江山水和刘三姐传说,开发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琼海市充分利用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着力推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和温泉游几大旅游品牌。三亚市在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阳六中 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科:地理 课题名称:旅游 学籍号: 141011060476 班级:高二(3)班 姓名:覃羽健 指导老师:张莉 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

摘要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符合贵州发展现状的支柱型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观念落后,基础条件与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内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这些趋势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关键词: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十字路口”。贵州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旅游景点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当落后,基础条件和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过也不乏优秀的发展成绩: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所以,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开放”,尤其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联盟力度,引入外来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广西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广西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 2007-5-31 王洪涛李伯兴阅读11次 一、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现状 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员国包括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10国,人口约5.2亿,国内生产总值(GDP) 总和约有7000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世界上比较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旅游业是它们重要的产业之—。2003 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其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广西与东盟的越南山水相连, 与东盟其他国家邻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开展与东盟旅游合作方面优势明显,具有比其他内地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2年,广西国际旅游人次比1990年增加了1.63倍,其中接待的外国游人占国际旅游者的比重由1990年的29.60%上升到48.4%,增加了1.65倍,东盟旅游者占外国游人的比重由1990年的4.92%上升到2002年的26.56%,增加了5倍。2002年广西日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排在全国第7位,接待的东盟旅游者17.5万人次,占全区亚洲市场旅游者的42.3%。其中越南占60.88%,马来西亚占16.78%,泰国占11.59%,印度尼西亚占8.38%,新加坡占3.53%,菲律宾占1.88%。其余四国旅游者很少。这说明东盟10国在广西国际旅游市场的地位正在提升且发展迅猛,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是广西东盟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从1990~2002年广西国际旅游人数增加了1.63倍,国际旅游收入增加了6.22倍,说明国际旅游业投资的乘数效应很高,游客每增加1人可以带来约4倍的收入。国际旅游业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加大力度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广西“十五”计划纲要和广西“旅游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已勾画出把广西建成旅游大省的宏伟蓝图。广西要建成旅游大省,不仅要做好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经营好国际市场。 目前,东盟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是我国首批开放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也是广西公民自费旅游的主要目的地。1993年至2000年,广西的旅行社组织前往上述国家自费旅游人数达52807人次。越南是广西中越边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除广西本土居民外,全国各地每年都有约50 万人次经过广西的凭样、东兴、北海等口岸前往越南旅游。但是,除旅游人员外,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旅游投资、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较少。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34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其中过夜游客1743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一日游游客1491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从各月接待情况看,1至12月云南省每个月平均接待国内旅客达2695.33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长15.03%。 2、国内旅游者客源结构合理。一是省外游客仍是云南省主要的客源市场。2015年,省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57.57%,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1.32个百分点。云南周边地区、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仍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居云南省国内市场的前三位,接待量分别占所有游客的7.20%、4.05%和3.28%,四川游客增幅最大,增长1.52个百分点。同时,山西、陕西和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入滇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说明随着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省外游客的来源地更加趋于多样化,进而推动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二是省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壮大。2015年本省居民占国内游客总量的42.43%,其中经济较发达的昆明游客最多,占所有游客的11.27%。同时,曲靖、红河、玉溪等7个州市占全省国内市场的比重均超过1.7%,进一步增强了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后劲,其中曲靖游客比重达4.84%,居省内客源市场的第二位,红河、玉溪市游客分别占4.57%、4.43%,紧随其后。三是非城镇居民游客比重进一步提高。伴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非城镇居民开始由物质提高转变为精神层面的提高,2015年非城镇居民游客所占比重提升了8.12个百分点,达27.58%。 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昆明、大理、丽江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接待国内旅客均超过了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昆明接待国内游客6796.91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丽江增长15.07%。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德宏、保山等热点旅游地区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红河接待国内游客居全省第四位,达2563.9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5%。此外,玉溪凭借位于滇中经济圈和良好的交通优势,接待游客达230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3.77%,居全省第五位。与此同时,楚雄、昭通、普洱、怒江、临沧、文山等新兴的温热旅游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临沧市接待国内游客781.3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6.4%。 (二)节假日旅游继续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1、“黄金周”假日旅游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265.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8%,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40.27%;“国庆”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163.01万人次,同比增长9.34%,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37.90%。 2、小长假短线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增长的拉动点。2015年“元旦节”小长假接待旅客298.47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5.04%;“清明节”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323.13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2.25%;“五一”小长假接待旅客469.32万人次,

云南旅游发展简介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关于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的独特 资源 (一)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神奇秀美 独特的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自然特征,发育了地表的石沟、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天生桥、岩洞湖、瀑布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静结合的自然奇观,中国最壮观的峰林、最大的瀑布、最长的溶洞、最大的洞厅、最深的竖井造就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具有“五多”的特点: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生态名山梵净山、雷公山,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壮观峰林等。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大小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群等。3、洞穴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喀斯特地貌的最完美表现就是溶洞,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就有1000多条,织金洞以其洞体规模宏大、景观壮丽辉煌,被称为“梦幻织金洞”,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美学价值。 4、森林美景多。山多林茂,森林物种丰富,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又有近热带季雨林景观;既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又有亚高山针叶林景观;既有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又有中亚热带次生林景观;既有繁花似锦的杜鹃林景观,又有竹海森林景观。5、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威宁草海是中国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天然湖泊,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3-6之间,夏季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二、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信阳的概况

2005年信阳市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辖固始、光山、罗山、淮滨、新县、商城、潢川、息县八县和氵师河、平桥二区。信阳市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保存着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多处。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唐朝中叶,信阳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信阳大地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都诞生在这里。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成立了中共鄂豫皖分局。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30多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许世友、李德生等80多位优秀的信阳儿女成长为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 信阳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信阳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南距武汉天河机场、东距安徽阜阳机场均在150公里左右,"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明港机场距信阳仅48公里。京广、京九铁路及正在建设的宁西铁路和国道106、107、312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西合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东西部的主要通道。河南省唯一的出海口淮滨港航运可直达上海。国家通信干线京广、京九光缆以及西合光缆相继开通,在信阳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十字通道。 信阳地处我国东西南北结合部,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东引西进的"二传手",能够较早、较快地接受到东部和南部沿海辐射和生产力传递,实现资金对接、技术对接、管理对接、信息对接、人才对接。 信阳资源丰富,山水秀美。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产地178处,大型矿11处,特别是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上天梯非金属矿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其中珍珠岩储量1.2亿吨,占全国50%以上,膨润土5亿吨,河南省第一,浮石5600万吨。此外,还有二氧化硅矿800万吨,金红石矿100万吨,锌矿100万吨,钼矿6.5万吨等。农林牧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水稻、油菜、红黄麻、板栗、银杏、茶叶年产量均居河南之首,特别是信阳毛尖饮誉海内外,屡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有林业用地600万亩。活木蓄积量达到1013万立方米,可采伐量40万立方米,居河南第二位。信阳可牧面积627万亩。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班级:工商132 姓名:杨俊皓 学号:13071227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摘要:运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定量指标及产业集群分类特点/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指标分析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云南“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的“大旅游”产业目标,及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做简单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增长 在总体的社会经济中,某一经济活动能否被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主要应视该经济活动是否能形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如果某项经济活动只是有一两项经济活动构成,一般是不能称之为产业的。因而产业具有三个特点:(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被经营,具备成为产业的条件,它由旅游资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活动、旅游贸易活动以及旅游自身派生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构成,这些活动不能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一项产业,但这些业务的集合,构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就形成了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 21 世纪初已经居世界第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出境旅游国,入境旅游收入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占 GDP 约 8%。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从 2005年到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由203.1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从5.87%上升到6.4%。云南正在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方向跨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旅游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 关键词: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导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的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特别是更加关注和提倡保护环境。它要求既要关注当代人的需求,更要满足后代发展需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资源相协调。对消费者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质量,然而,随着世界范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这都给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旅游方式。人们回归自然、田园的欲望与日俱增。而乡村地区以其自然、朴素、生态的特点,备受人们的向往,尤其是城市人群纷纷涌向乡村,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环境、节奏与文化,人们将目光转向自然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保存完好的乡村地区。乡村地区空间开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乡土文化丰富,可以满足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游客的青睐。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对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全面审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总体而言,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社区广泛参与,社会资本融入开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一产、二产、三产)相融合,创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行业管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品牌意识得到加强,打造许多乡村旅游精品,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桂林对旅游产业的定位 旅游是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仍具较大发展潜力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日益体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一步,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桂林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1、从统计数字上看。从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81%;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97%;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32.99%。桂林继续保持我国入境旅游排头兵位置,成为国内外高知名度旅游目的地。2008年,桂林旅游接连经历了的连续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国内外旅游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下,仍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与人数增幅相比,收入增幅仍高过人数增幅。2009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860.08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14.3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26.59%。2010年1-5月份,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72.08万人次,同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省旅游业发展 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相当丰富。可以在体验到大自然所孕育出神奇景色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车轮留下的点点印记,更能领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精神。 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山形地貌 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附近的九龙洞。 位于地区的梵净山,则是山体的代表。梵净山位于中国地区的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2.碧水激流 省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在俊俏的高山间奔腾着,落差高达74米之多,飞泻直下,落入深谷。此外,山间河流众多,流经之处,出现各具特色的峡谷,如马岭河峡谷、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南江大峡谷等。的峡谷有两个其他地区十分罕见的特点,一是在一些大峡谷中,有一种支流中的水以瀑布的形式跌落于干流中的壮丽奇景。如马岭河峡谷和南江峡谷等风景区。二是溶于水中的碳酸钙,在以瀑布形式下落的过程中,水

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使碳酸钙沉积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钙华”(亦称石灰华),成为马岭河和南江等峡谷中的特殊旅游景观。除却峡谷中沿岸秀丽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些流经峡谷的河流大多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3.化石植被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深深浅浅的绿色,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穿过茂密的森林,来到丛山中的谷底,豁然开朗的是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不仅仅分布在谷底,甚至连缓坡阶梯也被分成层层梯田,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油菜花的金黄色慢慢转变为夏天禾苗的翠绿色,再迎来秋天丰收的橙黄色,与之前的森林植被形成鲜明对比。 在省的赤水还有仅存于世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的侏罗纪公园”。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保护区、科研、观赏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作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 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信阳市旅游资源介绍

一、信阳市旅游资源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南同湖北省接壤,东与安徽省毗邻,辖八县二区,人口760万,总面积18915km2,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桐柏———大别山区,北部为淮北平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信阳是一座历史古城 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信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息国、潢国等诸侯国,由于申伯侯曾驻扎此地,所以起名为申城,现在信阳市也叫老申城,信阳市内的主干道也称为申城大道,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疆域中心,秦国更名为义阳,北宋时期因为与赵匡胤的名字犯冲,所以改名为信阳。 (二)信阳是一座革命红城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万里长征的起点,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三)信阳是一座绿色的城 信阳山青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市容的真实写照。有:国家级旅游避暑胜地云中公园鸡公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湾湖;南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佛门名刹灵山寺;商城温泉疗养胜地汤泉池和贤山地热资源;国家级旅游定点产品“信阳毛尖茶”等。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调研报告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具弹性的部分,是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何打造桂林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桂林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桂林格啸慧丰贸易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桂林特色旅游商品课题组,采取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目前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探讨,以期为桂林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寻找到更好的良策,为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供积极的咨询建议。 一、桂林旅游商品发展的现状 本课题所指的旅游商品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桂林旅行过程中所购买的实用物品即旅游礼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日用品和保健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桂林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市场优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生产历史悠久,开发潜力丰厚 桂林旅游商品的生产,可以上溯自1500多年前北魏生产戏面的时期。自唐宋以来,桂布、瑞露、戏面、鸡毫笔、花鼓腰鼓、豆腐乳等地方产品深受百姓和官府的欢迎。解放后,桂林腐竹、三花酒、辣椒酱、马蹄、南糖、梳篦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多的旅游需求,广西唯—一所开设旅游工艺研究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全国和广西输送了工艺美术高级专业设计人才。可以预见,在21世纪,桂林已经具备了开发特色

旅游商品的独特优势。 2、门类齐全,内容丰富 桂林旅游商品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旅游日用品4大门类,300多个种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 (1)旅游工艺品 主要有金银首饰、珠宝首饰、宝石工艺画、大理石制品、桂绣、地毯壁挂,美术陶瓷、桂林山水木刻木雕、竹雕、玉石雕刻、金属工艺品、芒编工艺 品、针织装饰物、手绘式屏风等。仅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就汇集了国 内外千余种风格别致的旅游工艺精品,如缅甸的玉器、青田的石雕、福建 的木雕、宜兴的紫砂壶、东北的木版画、苏绣、湘绣、各种玛瑙石、鸡血 石以及民间工艺品,其中具有桂林特色的石玩、工艺画扇、绣球工艺品市 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集散地。此外,桂林生产的山羊壶、大琵 琶瓶、山水画瓶等美术陶瓷、“九龙壁”石雕、桂林山水黄杨木雕、宝石 工艺画、祖母绿宝石、芒编工艺品等名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旅游纪念品 主要有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字画、各种纪念章、明信片、画册、石刻拓片,印有桂林山水图案的手帕、汗衫、纸扇、影册、背包,体现民族特色的绣 球、装饰扇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饰品和挂件。桂林山水字画和阳朔画扇是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