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生理功能讲课教案

皮肤的生理功能讲课教案
皮肤的生理功能讲课教案

皮肤的生理功能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皮肤的生理功能

1. 屏障功能

主要由角质层和

皮脂膜构成

对外抵抗外界日光 微生物抗炎物质,以及物理性 化学性 机械性损伤,对内锁住水分,使皮肤不易干燥

角质层的砖墙结构:角质细胞和细胞脂质

皮脂膜:汗腺分泌的水与皮脂腺分泌的脂类乳化形成的 弱酸性薄膜 皮肤的最外层防线

评价皮肤屏障功能指标:①经表皮水分流失②皮肤含水量③皮肤微循环④透皮吸收

2. 吸收功能

皮肤的吸收途径: 角质层(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 毛囊皮脂和汗管口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

皮肤的构造及功能 一、皮肤的构造: 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二、皮肤的概况: 皮肤是人体最大且最重要的器官,皮肤是人体三道防御线中第一道防御线,皮肤是完整的,健康的。皮肤的PH值显弱酸性约是5、5~6、5之间,能抵抗外来细菌的侵入。 正常的皮肤应该具备的状态: 湿润、有光泽、有弹性、色泽细腻、无名闲暇疵、PH值显弱酸性能抵抗细菌的侵入。 表皮 表皮可分为五层: A、角质层:由一些无核无生命的死亡细胞所组成,细胞显扁平状或鱼鳞状排列,坚固可防 水,有保护作用。 B、透明层:只存在于人体的手掌和脚掌,当透明层受到刺激异常增厚,就会产生硬茧。 C、颗粒层:细胞显核形或梭形,细胞之间排列非常紧密,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可防止水 分的流失,也可以防止外界水分、异物地侵入,在高于体温的状态下,颗粒层细胞间会有裂隙,可使营养物质通过,细胞中有晶体角质主要是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晶体角质不能遇到碱,否则会失去其作用。 D、有棘层:由一些不规律的棘细胞组成排列也不规则,细胞之间有淋巴管,里面流着淋巴 液,输送营养给表皮细胞,有棘层和基底层一起构成种子层。 E、基底层:(又叫种子层)是表皮细胞的生化之源,它能产生新生的表皮细胞。角质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在基底层产生和发育,向上推至有棘层成熟,推至颗粒层老化死亡,这叫做细胞的角化过程。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能分泌黑色素,黑色素能分泌一种棕黑色物质,它决定人的皮肤的深浅,能吸收紫外线防止皮肤深层受到辐射。 酸性保护膜:覆盖于皮肤最上一层的一种非稳定性结构,它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及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着空气中的灰尘或角质经乳化而形成,是水和油的形成,作用是使皮肤维持微湿微酸性而抗菌,正常的皮肤周期是24~28天。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之下,皮下组织之上,厚度是表皮的七倍,是皮肤中最重要的一层。 A、弹性纤维:维持皮肤良好的弹性,人的皮肤有百分之百的弹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缺少适当的保养和按摩而失去弹性,产生松弛老化现象皱纹的产生,往往也和弹性纤维失去弹性有直接关系。 皱纹分:(1)假性皱纹是因皮肤过分干燥或外界环境因素或弹性纤维轻度萎缩而造成可 逆性皱纹。 (2)真性皱纹是因皮肤弹性纤维严重萎缩或变形而形成的不可逆性皱纹。 B、结缔组织:它位于真皮和表皮的接触处有无数的乳状突出物,含有血管神经并有触觉感,对物体的软硬粗细有所感触,具有保护及连接内部其他细胞组织的功能。 C、毛细血管:它属于循环系统之一,可说是皮肤细胞营养的交通网,主要输送营养与氧气,供应细胞需要及回收毒素。 D、淋巴管:它是皮肤的防御部队,能产生抗体,具有抵抗外来物侵入的功能,有保护作用,

眼部人体皮肤生理结构

眼部皮肤的生理结构 第一层、皮肤层 眼睑的最外层是皮肤层,是全身最薄的皮肤,厚度为0.33—0.36毫米,眼睑皮肤柔软、纤细、富有弹性,这使其可做灵活且大幅度的运动,眼睑皮肤有表皮、真皮构成,表皮有6-7层复层鳞状上皮构成,真皮内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及弹性纤维,这是眼睑皮肤富有弹性及拉伸性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并不下垂,随着年龄的增长,弹性纤维逐渐变性,使得眼睑皮肤弹性减退而松弛。眼周边虽然方圆不大,但正是因为它这些特性使得眼部问题一般都是肌肤问题的集中大展现。 第二层、皮下组织层 眼睑的皮下结缔组织特别疏松,且很少含有脂肪组织,借纤维束与肌下的纤维束相联系,这使得眼睑皮肤活跃性较大,可在肌层表面灵活滑动。心肾功能不全患者或眼局部炎症时,由于眼睑皮下组织特别疏松,渗出液体聚积在此处,首先表现为眼睑浮肿。此层的浅层含有睫毛、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 第三层、肌肉层 眼睑的肌肉层包括眼轮匝肌、上提睑肌和平滑肌。重点介绍眼轮匝肌:以眼裂为中心环绕眼睑和眼眶走行的一层扁平肌肉,可分为眶部、睑部和泪囊三部分。 第四层、睑板层 为半月形软骨状薄膜,有支撑作用使眼睑保持外观平整,睑板腺能分泌油脂物质,对睑眼起油润作用,并增加闭睑时的密封效果。 第五层、睑结膜层 眼睑的最内层,衬于睑板的内面并于之紧密相连,向内于眼球相接。对眼睛起保护作用。 一、皮肤的分类: 皮肤可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及附属器官。 表皮层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 真皮层可分为乳头部分、网状部分。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 皮下附属器官:皮脂腺、小汗腺、毛发、毛囊、指甲。 (一)表皮层: 1、基底层:生发层,可产生新得细胞。皮肤受伤了就由此层来修复,填补伤口。如果这层受到伤害,就无法修复伤口,皮肤就会留下疤痕、凹洞。一般在美容院容易出现清除粉刺,顾客脸上长痘不要让她用手挤或抠,来美容院美容师给顾客清痘时应正确的方法清痘,如不慎,顾客脸上就留下疤痕或凹洞。正确的方法是:应消毒后用粉刺针先将粉刺尖挑破,用粉刺针后端向下用垂直的力向下压,不能向旁边拉,这样会拉伤皮肤,导致留下疤痕。直到把白色的脓排出。用消炎水消炎伤口。长面疱的皮肤要使用清爽型的化妆品,如果痘多严重的话就不要按摩,不太严重可用以点穴为主来按摩。在这层还有黑色素细胞,当皮肤经紫外线的照射后皮肤变黑,皮肤无法代谢就形成斑或内分泌紊乱出现的斑就是由于此层的黑色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 ————————————————————————————————日期: ?

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临床教研组教案作者:陈捷授课日期:2006年9 月16 日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及护理》 授课专业护理专业课时安排2学时课次7、8节课题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目标1、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 2、掌握皮肤有哪些附属器结构; 3、了解皮肤的功能。 教学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的构成。教学难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的构成。教学方法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实验准备 教 学过程1、皮肤的分层。 2、表皮的分层和细胞的构成。 3、皮肤的功能 参考书或新 内容新进展 1、皮肤病学。 2、皮肤病护理学。 课 后 记 本次课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得当,重点突出,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 一、概述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 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新生儿约 0.21m;厚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0.1mm。 二、表皮 ?(一) 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 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 1.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细 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 2. 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3.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kel细胞。(二)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 分层 (1). 基底层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 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2).棘层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 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白。 2. 表皮的细胞 (1). 黑素细胞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素单元。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朗格汉斯细胞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树枝状突起。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无张力细丝、桥粒

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的生理功能 1.屏障功能 主要由角质层和皮脂膜构成 对外抵抗外界日光微生物抗炎物质,以及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损伤,对内锁住水分,使皮肤不易干燥 角质层的砖墙结构:角质细胞和细胞脂质 皮脂膜:汗腺分泌的水与皮脂腺分泌的脂类乳化形成的弱酸性薄膜皮肤的最外层防线 评价皮肤屏障功能指标:①经表皮水分流失②皮肤含水量③皮肤微循环④透皮吸收2.吸收功能

皮肤的吸收途径:角质层(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毛囊皮脂和汗管口 3.感觉功能 皮肤内含有很多神经末梢和特殊传感器,分布于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预警机制,及时提醒我们采取措施,防范侵害 4.分泌和排泄功能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汗是分泌皮脂是排泄 汗液分泌的作用:1.散热降温维持正常体温2.角质软化作用维持水分供给与挥发平衡防止角质层干燥3.皮面酸化作用维持表皮PH值 4. 脂类乳化作用与皮脂相互乳化形成脂类薄膜 5.排泄药物对与 蛋白质相结合的药物有很高的通透性 6.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体内新陈代谢的部分产物都是通过汗液分泌出去的7.分泌免疫球蛋白 皮脂腺的排泄:全浆分泌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分布于皮肤表面,形成皮面脂质润滑肌肤,另一方面脂膜中的游离脂肪酸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汗液及皮脂分泌减少,或者过度清洁都会破坏皮肤的水脂膜,造成皮肤干燥和透皮水分丢失增加 5.体温调节功能 动态平衡维持体温夏季出汗多,防止体温升高;冬季出汗少,防止体温过低。调节体温作用失常,就可出现体温升高,感觉疲乏不适 6.代谢功能 1.糖代谢 2.蛋白质代谢 3.脂类代谢 4.水和电解质代谢皮肤受损或者各种炎症性皮肤时,水及钠增加,氯化物也增加,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限制饮水及低盐食物,有利于皮肤炎症的消退 5.色素代谢 7.免疫功能 具有很强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能力,是人体抵御外界环境有害物质的第一道防线,能有效的的防御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刺激和侵袭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一)人腦 乃是控制身體的中心,接受關於環境及人體的內部功能持續而大量的感覺訊息。它處理此種訊息並且與儲存的資料比較,同時決定某些動作是否需要適應環境或調節身體內部的一些功能。腦亦被視為身體的資料儲藏室,同時是意識和情感的主要部位。 活生生的腦乃是一個柔軟、容易壓縮的灰白組織的質塊,表面有明顯摺曲。鮮紅的動脈以及紫色的靜脈通過此種有溝的質塊。腦與它的血管完全被包覆在稱為腦膜的三層膜裡面。最外層形成一層堅韌、保護性的外套。腦的重量約為1.3公斤,包含數目非常多的神經細胞以及有支持作用的膠細胞。 大腦被分為4葉-----額、、頂、枕葉,與顱骨的骨頭相對應。有些腦葉被深溝所分開,稱之為裂或溝。而小腦掌控一些無意識及自動的功能,譬如平衡,以及控制和協調身體隨意的運動。血管連接著心臟,不停地來回輸送血液到全身各個部分。用過的血液從身體回到心臟再喞送到肺臟,在肺臟與氧氣結合,然後回到心臟,再輸送到全身。 (二)胃 是一個中空的肌肉性囊袋,是消化道中最重要的部分。食物從食道進入之後,然後會從胃轉入十二指腸(小腸的第一部分)。胃有二個主要的功能:首先是將所吃的食物加以處理,並暫時貯存起來。以及胃會慢慢地將處理過的食物送入小腸。如果胃沒有貯存食物之功能,那我們可能必須經常的進食。 胃可貯存食物並將其轉變為小份子,以便小腸內的酵素可對其作用。伴隨著此分解作用的是機械性的攪拌作用,其可利於食物和胃壁細胞產生之胃液均勻混合。這種胃液含有消化酵素和胃酸,胃酸可促進酵素作用並分解一些食物,而胃泌素則可增加胃肌肉的活動性刺激胃酸分泌。胃壁由肌肉層構成,以使其攪拌及混合食物。這些肌肉可使胃擴張及收縮。位可收縮到只剩50cc的容量,但又可迅速擴張至1500cc的容量。當吞嚥食物時,胃便由休息狀態中待命。這種放鬆狀態是由腦部的吞嚥中心所控制。強而有力的食道收縮迫使食物走向食道出口,亦既胃及食道接合處,此處可打開以便食物進入胃。食物在位中開始進行初步的消化,而其產物則會被迫推向十二指腸入口處之強勁肌肉環(稱為幽們括約肌)。當胃的內容物被轉變為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在食物之黏稠度足夠時,可使幽門括約肌打開,相反地如果一個時團碰到幽門則會刺激幽門則會刺激幽門括約肌收縮而關閉。這種反應可防止較大塊的食團進入小腸,而這些食團便會在送回胃中在接受胃酸及機械性消化作用,以便於分解為更小的食糜。 (三)肺部 是指兩個圓椎狀的器官位於胸腔內中心縱膈腔的兩側,主私人體與外界空氣進行氣體交換。肺是由海綿樣組織所構成,上面綴著無數個稱為肺泡的小氣囊。這個組織填滿了位於分枝成樹枝狀網路的呼吸道和血管之間的空隙。肺的底面坐落在橫膈膜之上,這是一片向上拱入胸腔的肌肉,把胸腔和腹腔完全隔開。肺的上尖處一直延伸到頸部,約比鎖骨高3~4公分。整個肺部都包圍在肋骨骨架之內。 (四)肝 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佔成人体重的五份一。分二葉:右葉比左葉大六倍。此葉從肝靜脈及肝動脈取到雙倍的血液功應。繫於肝下端的表面,有膽囊。 除了熱量與蛋白質外,維生素A,B群,C,E都是特別需要注意的營養素。它們除了有利於

皮肤基础知识皮肤构造

人体皮肤构造 一、什么样的皮肤才算健康完美? 每个人都想拥有完美无瑕、吹弹可破的健康肌肤,到底什么样的皮肤才算完美呢? a.完美的皮肤是弱酸性的,PH值4.5-5.5之间; b.肤色方面:白里透红、亮泽明晰; c.触感方面:持续微润、柔软、嫩滑、细腻、紧实、指按有弹性; d.免疫方面:不易损伤、过敏、自然修复快,具备抵抗外界损伤、侵害、疾病的免疫能力。 二、皮肤的三大组成部分: 认识皮肤的组成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皮肤问题出现时,到底是哪个部分有异常,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善。 皮肤分为三大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表皮:Ⅰ、角质层——保护作用,抵抗摩擦、阻止体液外渗、抵御化学物质侵害。由20-30层扁平无核的角化死细胞构成,呈鳞片状。角化过程需28天,水分含量为15% -25%,低于10%以下,皮肤会干燥长细纹、皱纹。 Ⅱ、透明层——保护、折谢光线,防止水分、化学物质及电解质等通过。有2-3层扁平无核的透明死细胞构成,呈无色透明状,光线可以透过,只有手掌、脚掌 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皮肤才有此层。 Ⅲ、颗粒层——由3-5层梭形或菱形扁平活细胞构成。角质层过度层,可以 吸收外部营养物质,防止水渗透屏障作用,故可以存水分,对化妆品的有效性起 着重要的作用。 Ⅳ、棘细胞层——由8-12层细胞紧密结合在一起,细胞大且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为表皮层中最厚一层。其主要功能:吸收淋巴液的营养成分,供给基底层养分, 协助基底层细胞分裂。 Ⅴ、基底层——由单层的立方形至圆柱形细胞构成。是表皮层最下层,与真皮层呈

波浪式相接。由黑色素细胞和基底细胞构成。基底细胞有分裂繁殖能力,故又称 生长层。每10个细胞中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可以吸收阻挡紫外线保护作用,黑 色素细胞过度分裂,沉积,形成各种斑点,堆积在肌肤表层。 真皮层:Ⅰ、乳头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有球状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与表皮的营养供给及体温的调节有很大关系。脸部呈红或白,依部分血液量的多少而定,几所有 的炎症,均与乳头层有关。 Ⅱ、网状层——由较厚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纤维排列不规则,纵横交错 成密网状,使皮肤富有弹性和韧性。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组成,占 真皮层95%。 皮下组织:厚度为真皮层的5倍,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形成,含有动脉、静脉、汗腺、神经及深部毛囊,是人体脂肪存放之地,所以亦称为皮下脂肪组织。 三、皮肤有哪些缺一不可的生理功能? 皮肤的每一种功能都有维持皮肤健康美丽的作用,任何一种功能的残缺都会使皮肤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需要及时调整。 Ⅰ、保护功能Ⅱ、调节体温功能Ⅲ、分泌和排泄功能Ⅳ、吸收功能Ⅴ、感觉功能Ⅵ、呼吸功能Ⅶ、免疫功能Ⅷ、反应身体健康状况Ⅸ、储存血液功能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九大功能 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吸收,分泌与排泄、呼吸、新陈代谢七大生理功能。 保护功能——能缓冲外来刺激的伤害,也能防紫外外线侵入皮肤内部保护功能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表皮各层细胞紧密连接。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使皮肤既坚韧又柔软,具有一定的抗拉性和弹性。当受外力摩擦或牵拉后,仍能保持完整,并在外力去除后恢复原状。皮下组织疏松,含有大量脂肪细胞,有软垫作用。可缓冲外力的撞击,保护内部组织不受损伤;皮肤可以阻绝电流,皮肤的角质层是不良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绝缘能力,可以防止一定量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皮肤的角质层和黑色素须粒能反射和吸收部分紫外线,阻止其射人体内伤害内部组织。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两者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化皮肤膜,可以滋润角质层。防止皮肤干裂,阻止体内水分被蒸发和体外水分的透入;角质层细胞的主要成分为质蛋白,对弱酸、弱碱的腐蚀有一定抵抗力。汗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冲淡化学物的碱度,保护皮肤;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呈弱酸性,能阻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侵入,并有抑菌、杀菌作用。 感觉功能——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 调节功能——体温皮下脂肪、毛细血管均具有保温作用,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当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部分血流由动脉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分泌与排泄——皮肤的汗腺可分泌汗液。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 呼吸功能——皮肤本身会产生微细的呼吸皮肤并不是绝对严密无通透性的,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皮肤直接从外界吸收营养的途径有三条:营养物渗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细胞内;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有少量可通过毛孔。汗孔而被吸收;少量营养物通过表面细

人体生理功能

第一单元绪论 学习主要内容及要点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概述 人体生理功能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意义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 二、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 有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和调查研究。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实验两大类,是生理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在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 是指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包括两个过程:①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做合成代谢;②人体不断分解自身旧的物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二)兴奋性 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刺激与反应 (1)刺激:能引起人体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按其性质可分为:①物理刺激②化学刺激③生物性刺激④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刺激。 (2)反应:接受刺激后,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刺激要引起人体或组织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刺激强度,②刺激作用的时间,③强度-时间变化率。 (3)阈值:单位时间内,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其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 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则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而单个阈下刺激则不能引起组织的反应。 (4)可兴奋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明显,生理学中习惯上将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2.兴奋与抑制

皮肤生理学

皮肤生理学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就像一件严实的天然“衣服”,把整个身体包裹得天衣无缝,防止外界对人体的侵害。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成年人的皮肤总面积1.5—2.0平方米,其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从重量与面积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有重要的功能。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 一、表皮:来源于外胚叶,它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组织。表皮由角朊细胞和 树枝状细胞这两类细胞所组成,表皮一般分为5层: 1、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是由无核的死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 含NMF(天然保湿因子)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度。可防止 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体内。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具 防止化学物质内侵的作用。 2、透明层:只存在于手掌和脚底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水分、电解 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又称为屏障带。(手掌在xx下是透明的)3、颗粒层:有核的细胞组成,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其中xx氏细胞能够分泌免 疫物质。含有xx样角素,xx样角素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减弱紫 外线的伤害,但其极易被盐、碱所破坏。防止体内电解质流失; 此层能阻止体表内外水份通过,致使角质层水份减少,成为角质 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4、棘层:呈弱酸性(PH值7.3-----7.5)是表皮内最厚的一层,是有核的活 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参与创伤愈合,同时启到基底层与表皮外层 之间的桥梁作用。 5、基底层:呈圆柱状,为表皮各层细胞的再生层,细胞分裂能力佳,具有分 裂繁殖功能,是修复受损表皮细胞的大功臣,也是表皮各层细胞 的生化之源;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是制造黑色素的大本营,透过 黑色素吸收xx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过分渗入体内。黑色素颗 粒的多少决定人的肤色深浅。每天人类皮肤大约有10%的基底细 胞进行核分裂活动,分裂出来的细胞大约以10个为一组,有次序 地逐渐向上移动,产生所谓的“表皮增殖单位”。 ★基底层的细胞属于胚芽细胞,经过成长,分裂之后,变为棘层细胞,再转化为颗粒层细胞,当细胞渐渐失去了水分之后,最后死亡,就在表皮层最外部形成角质层,而成为角质细胞,进而脱落,完成代谢周期,而这个过程称为角化过程。从医学角度来讲为皮肤的新陈代谢。(如果受到日晒刺激产生的黑色素,也会跟随代谢而排出,但是代谢能力不好的人,就不容易将黑色素排出,会使得肤色不均、黝黑!)从基底细胞交替到角质细胞约14天,角质细胞浮出到脱落也约需14天,通常有新陈代谢周期28天一说,而实际上只有18岁的健康的皮肤,新陈代谢的周期才是28天,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的周期渐渐缓慢,一般可以用实际年龄+10天的简单计算方法测得实际新陈代谢周期。新陈代谢的快慢决定了皮肤的好坏。因为细胞是吸收人体每天所摄取的营养和氧气的,无论哪一层的细胞功能下降都会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如:楼下有十箱苹果,我一个人去搬要十次才能全部搬到楼上

人体皮肤的层次与表皮的功能

人体皮肤的层次与表皮的功能 文字 1.人体皮肤的层次 “皮肤被覆全身表面,约占体重的16%,总面积约为1.2~2m2,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图3.1-1),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人类结构与功能》——窦肇华)如图3.1-1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之间若干层次组成,厚度约 0.1mm;真皮是皮下组织以上表皮以下的部分,包括乳头层和网状层,厚度约为1~2mm。 表皮的最下层是基底层,它由表皮干细胞组成,它的作用是生产表皮细胞。 表皮细胞形成后便不断往表面推移,先后进入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 在这个过程中,表皮细胞逐渐演变为角蛋白形成细胞,“随着角蛋白形成细胞由深向浅推移,细胞核、细胞器被分解,从而角蛋白充满细胞内。”(《人类结构与功能》——窦肇华) 图3.1-1皮肤切面图 (《人类结构与功能》——xx) 2.人体表皮的功能 表皮并无血液循环系统,它的营养物质的供给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主要靠真皮内的组织液来回穿越基底膜进行。单靠真皮内的组织液来输送营养物质并不能完全满足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合成角蛋白的需要,因而随着角蛋白形成细胞由深向浅推移,角蛋白形成细胞就需要以细胞核、细胞器的分解产物作为营养供给。好在角蛋白形成细胞的寿命只有28天,在由深向浅的推移过程中,随着细胞核和细胞器被分解,角蛋白形成细胞的生命力就逐渐减弱,到了角化层就

只剩下角蛋白了。当新的角化层形成时,最表皮的角化层就会脱掉。图3.1-2表皮切面图 (《人类结构与功能》——xx) 表皮的基底层除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黑素细胞,这种黑素细胞并不跟随角蛋白形成细胞移行到表层。它专门生产黑素颗粒,把它吐出,使黑素颗粒分散进入角蛋白形成细胞,让角蛋白形成细胞携带着黑素颗粒由深向浅推移(图3.1-2)。 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角蛋白形成细胞内黑素颗粒的多少。

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基础知识--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生理结构--- 皮肤覆盖于人体整个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 和(皮下组织三大层组成,每一层在维持皮肤的健康方面都担任不同的角色 表皮总厚度(0.1--0.3mm),由角质层、透明层、棘细胞层与基底层五层重叠组成。 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的外层,是由数层含有角蛋白和角质脂肪的无核角代细胞组成,能够耐受一定外力的侵害,以及化学物质的渗入,是良好的天然屏障。 透明层-- 一般只见于手掌和脚底。 颗粒层-- 颗粒层是呈锤形的颗粒细胞,常为1-3层,胞浆内有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对形成角质层有主要作用。 棘细胞层-- 又称有棘层,细胞之间彼此有通道,其中充满淋巴液以输送营养,由4-8层扁平鱼鳞状细胞组成。它经常分裂,以补充表皮角质层细胞脱落和修复表皮的缺陷。柱状细胞还有色素细胞(约10个柱状细胞中有1个色素细胞),色素细胞可分泌黑色素,构成人体的主要色泽。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面,主要由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基质及细胞成分)构成。真皮坚韧而有弹性,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冷、热、痛、触等各种刺激,含有不少的水分和电解质,参与身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免疫活动等。真皮没有再生能力,故受到损伤便会留下疤痕。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皮肤的最下面的一层,由大量脂肪组织散布于疏松的结缔组织中而成。皮下组织起着保持体温及可缓冲外来冲击和压力、提供能量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女性发育,参与女性性腺成熟的调节过程。

皮肤的生理功能 ( 人的全身表面覆盖的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有“人体卫士"之称。 人的全身表面的皮肤厚度是不同的,眼皮和肘窝处较薄,约0、4MM.而背部和掌部较厚,约为3-4MM,平均厚度为2MM。成年人约有1、6约等于人体重量的16%,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因此,皮肤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具有以下作用:) (1)屏障作用:屏障作用是保护肌体内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有害因素损伤;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水分的流失。(2)感觉作用:正常的皮肤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以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来维护肌体健康,如感知触摸、冷热、痛痒、压迫等不同刺激,并迅速传递到大脑,引起必要的保护神经反射。 (3)调温作用:人体温度以肝脏最高,其次是血管和肌肉。人体除了肺、肠及膀胱在呼吸和排泄时散发热能外,皮肤就是散发热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80%的燃烧热由皮肤散发。 (4)呼吸作用:人体皮肤有呼吸外界物质的能力,主要是靠毛囊口进行。尤其对水分、脂溶性物质及各种金属等均有较强的呼吸作用。 (5)分泌和排泄作用:分泌和排泄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对整个人体都是极为重要的。皮肤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分泌和排泄,皮质腺的分泌不仅能润泽皮肤和毛发、保护角脂层,并有抑菌和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的代谢作用;汗腺与肾脏有协作关系,调节出汗与排尿、相互补偿。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填空题 1、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_________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2、刺激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把刺激分为阈上刺激、阈刺激和阈下刺激。 3、反应的表现是_________ 、__________。 4、Na+是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进出细胞的。 5、大分子物质是通过__________到达细胞内的。 6、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_______离子有关。 7、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递质是_________。 8、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是__________离子。 9、肌肉收缩力随前负荷的增加而__________。 10、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1、排尿反射是__________反馈。 12、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接受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 C、组织的兴奋反应就是它特殊功能的表现 D、反应必须有中枢神经的参与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3、机体活动调节的最主要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条件反射调节 4、对调节新陈代谢和保持机体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的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关于反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保证调节精确性的重要机制 B、各种调节方式均存在有反馈作用 C、正反馈在机体功能调节中表现较为突出 D、负反馈能使某种生理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6、在实验中,捣毁脊蛙的脑脊髓以后: A、反射、反应都消失 B、反应存在,反射消失 C、反射存在,反应消失 D、反应、反射都存在 7、不属于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特异性 B、竞争性抑制 C、饱和性 D、无需膜蛋白帮助 8、体内O2和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与胞吐 9、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 10、安静状态下,细胞内K+外流属于: A、单纯扩散 B、依靠载体转运的易化扩散 C、依靠离子通道转运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11、细胞膜两侧Na+、K+分布不均的原因是: A、膜对Na+、K+的通透性不同 B、钠钾泵的作用 C、依靠载体转运的结果 D、依靠离子通道转运的结果 12、静息电位从—90mV变化—110mV到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去极化 D、复极化 13、产生动作电位上升相的离子流是: A、K+外流 B、CI-内流 C、Na+内流 D、Ca2+内流 14、需要耗能的生理过程是: A、静息状态下K+外流 B、动作电位上升相

人体生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生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中,最重要的是C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免疫调节 E.以上均非 3.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 A.前负荷 B.后负荷 C.被动张力 D.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4.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E A.红细胞数量 B.白细胞数量 C.血小板数量 D.血浆含水量 E.血浆蛋白含量 5.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B A.Ca2+和蛋白质 B.Fe2+和蛋白质 C.内因子和蛋白质 和蛋白质 D.叶酸和蛋白质 E.VitB 12 6.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区别在于:A A.因子Xa形成的过程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过程不同 E.纤维蛋白稳定过程不同 9.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E A.血浆胶体渗透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最高的区域是在:A 12.人体PCO 2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毛细血管内 D.动脉血 E.静脉血 13.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是:B A.盐酸 B.组胺 C.阿托品 D.促胰液素 E.高渗溶液14.胆汁的主要作用是:E A. 中和胃酸 B. 杀灭细菌 C. 促进淀粉的消化 D. 激活胰蛋白酶原 E. 促进脂肪的消化的吸收 15.能促进机体产热的最重要的激素是:D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E. 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结构 一、概述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新生儿约0.21m;厚约 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0.1mm。 二、表皮 ?(一)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 1. 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 2. 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 3. 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kel细胞。 ?(二)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 分层 (1). 基底层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2). 棘层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 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 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 白。 2. 表皮的细胞 (1). 黑素细胞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素单元。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 朗格汉斯细胞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树枝状突起。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无张力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包括FcR、C3R、HLA-DR抗原、CD1抗原。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递呈的功能。 (3). Merkel细胞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短指状突。 ?电镜下见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内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三、真皮的结构 ? 1. 分层: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 2 真皮的纤维组织 ?真皮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成为为主。 (1). 胶原纤维: 较粗,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在真皮内相互交织成网。?(2)弹力纤维: ?较细,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使皮肤具有弹性。 (3)网状纤维: ?主要由III型胶原组成,分布于真皮乳头层以及皮肤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 3. 真皮的组织和细胞: ?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基质和细胞。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位于人体表面的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一种组织,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等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 成人的皮肤面积为1.6—2 平方米,总重量(包括皮下组织)约占人体体重的16%,皮肤厚度(不包含皮下组织)约为0.5 —4mm,表皮的厚度全身各部位的皮肤厚度不尽相同,眼脸处皮肤最薄,比较娇嫩,足底处皮肤最厚。皮肤的含水量占身体含水量的18% —20%。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毛发)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表皮层】 在显微镜下皮肤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深入皮肤的表面,我们看到它由皮沟、皮丘、汗毛、毛孔等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机能逐步衰退,皮沟与皮丘距离会变大,皮肤纹理也会变粗皮肤的表面有点象连绵起伏的山丘,所以凸起的部位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皮丘,凹进的部位称之为皮沟。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表皮层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五层:基底层、有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其特点和生理功能分别是: 1、基底层 基底层具有增殖功能。是皮肤表皮层最内层,细胞呈单层圆柱形或立方形,与基底膜带

垂直排列呈栅栏状,是增值能力最强的一层细胞,每天30%-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为19天,基底细胞层PH值为6.8-6.9,呈弱酸性。 每10个细胞为一组垂直重叠为一个表皮增值单位,基底部中心为干细胞,位于表皮下部,周边为短暂增值细胞,皮肤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基底层细胞有着重要的再生修复作用,也是表皮层细胞的生命之源。平均每10个基底母细胞中含有1个黑色素细胞,决定每个人肤色的深浅。 2、有棘层 有棘层部分细胞具有增殖的功能,很多抗原物质的受体在此层。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 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层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内有淋巴液流动,为细胞提供营养,也有分裂增值的能力,但仅限于深层接近基底层的细胞,细胞形状愈向浅层愈扁平,棘细胞层的PH值为7.3- 7.5,呈弱碱性。 细胞间含有外被多糖,具有亲水性和黏合作用。还含有糖结合物、天胞疮受体、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其他激素受体、HLA-DR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3、颗粒层 颗粒层细胞之间连接紧密,主要起保水作用。位于棘细胞层浅部,一般由3- 5层扁平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是进一步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细胞,由于它在正常表皮细胞和死亡细胞之间过渡,因此也称过渡带。

皮肤的结构[1]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为1.5平方米,新生儿约为0.21平方米。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约为0.5-4毫米,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的差异,如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厚度约为0.5毫米,而掌跖部位皮肤最厚,可达3-4毫米。表皮厚度平均为0.1毫米,但 掌跖部位的表皮可达0.8-1.4毫米。真皮厚度在不同部位差异也很大,较薄的(如眼睑)约为0.6毫米,较厚的(如背部和掌跖)可达3毫米以上。 皮肤结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 表皮 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组成。其中角质形成细胞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5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成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真皮 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真皮在组织学上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之间有少量基质和细胞成分。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 皮肤的附属器官 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皮肤的功能

保护,吸收、感觉、分泌、排泄、调节体温、新陈代谢 皮肤的屏障功能 一、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二、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四、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皮肤的吸收功能 皮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吸收:1、角质层(此为主要途径)2、毛囊、皮脂腺3、汗管 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2、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药物的吸收会增高100倍,其原因就是封包阻止了局部汗液和水分的蒸发导致角质层水合程度提高的结果。 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脂溶性物质和油脂类物质吸收良好,主要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腊.。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等)以及盐类。 4、外界环境因素:运动后温度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已透入组织内的物质弥散,从而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环境湿度也可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吸收能力增强。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感觉,皮肤中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受体内外的单一刺激,转换成一定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觉、冷觉和温觉;另一类是复合感觉,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如湿、糙、硬、软。光滑等。此外皮肤还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和定位觉等。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

皮肤生理学知识

皮肤生理学知识 皮肤的总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5%-15%,总面积约 1.52m²,厚度约0.5-4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层)。手掌与脚掌的皮肤最厚,眼睑、外阴等处皮肤最薄。 一、皮肤的基本组成 皮肤的分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各部分细分如下: (一)表皮:(最外层起保护作用) 表皮共分五层,没有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A、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软性角蛋白。若破坏了角质层,一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必然会使皮肤受伤。角质层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功能。 B、透明层:具有防止毒物进入内部细胞,阻止体温散失的作用。手掌和脚掌部位此层较厚。 C、颗粒层:可以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 D、棘层:是表皮中最后的一层,储存淋巴液,为细胞提供营养。可感知外界刺激如:冷,热,痛,压力等。 E、基底层: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母细胞组成。 基底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繁殖能力。当皮肤受伤时,只要基底细胞不被破坏,皮肤一般不会留疤痕。 黑色素母细胞:可产生黑色素颗粒并可吸收阻挡紫外线射入体内。人的肤色深浅是由皮肤中喊有黑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的。 总结:细胞在基底层繁殖,在棘层生长,在颗粒层退化,在透明层吸收,在角质层形成保护膜,然后脱落。在健康情况下,皮肤的生理周期为28天。 (二)真皮层(中间层由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组成) 真皮层的纤维结缔组织有三种: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含有皮肤中60%的水分,真皮使皮肤富有弹性。如这三种纤维减少,就易产生皱纹。 (三)皮下组织(皮肤最内层) 由大量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温、防寒、缓冲外力、保护内部组织的作用。二、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有:皮脂腺、汗腺、毛囊、毛发、指甲等。 A、皮脂腺:由腺体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可分泌油脂。 B、汗腺:分大小汗腺,可排泄汗液、毒素和水分。一种在皮肤表面做酸性分泌,而另一种在毛囊做碱性分泌,容易受细菌感染,产生异味,这就是“狐臭”。 C、毛囊分布全身(除手掌、脚掌)。 皮肤的作用 皮肤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和代谢。 一、保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