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三则_教案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三则_教案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三则_教案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三则

一、课文悟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及其门客所撰的一部魏晋志人小说,是记述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是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该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课文所选的三则故事分别出自《言语》《方正》和《容止》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记叙孔融小时候的一件轶事,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层层烘托的手法,表现了孔融的聪慧机智。李元礼声名显赫,官位极高,非英才名士清誉之人及内亲外戚是见不到的,但孔融“欲观其为人”,就对门吏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孔融得以被接见。这便罢了,他还抬出老祖宗孔子和李元礼扯上关系,让元礼和宾客都倍感惊奇。这是用他人的反应烘托孔融之聪明。陈韪的一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则又引来了孔融的反唇相讥,机敏之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将情节推向高潮。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元方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客人不讲信用,却当着元方的面骂陈太丘不是人,元方据理以对:“您和我父亲相约在正午,但您正午没赶到,您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您这是没有礼貌。”试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为信用,何为礼貌,能说出这番话吗?这则故事也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

刻画了曹操阴险、狡诈、狠毒的个性特征。曹操认为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远方国家的使者,所以在会见匈奴使者时,让相貌威武清朗的崔琰代替,自己则充当侍卫,手握钢刀站在坐榻旁,会见完毕后又派间谍去问使者:“你觉得魏王怎样?”使者答道:“魏王风度儒雅非同一般,但坐榻旁那个握刀的人,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警觉起来,生怕使者察觉了个中情形,有损形象,于是马上暗中派人杀死了使者。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曹操的个性特征。

二、亮点探究

1.结合这三则故事,谈谈你对个性化语言的理解。

探究学习:

个性化语言是指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陈腐不堪的知识当作学问,到处卖弄,满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在这三则故事中,前两则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如第一则中孔融回答元礼所问时说:“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短短一句,足见其机智超群、聪明绝顶。别人都对孔融的话感到惊奇,认为是个奇才,偏偏后到的陈韪却不以为然,认为小时聪明,长大后未必出众,孔融的机智、聪明又表现出来,奚落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再如第二则中的元方对友人的怒骂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充分表现出其落落大方和明信懂礼,是一个颇有教养、明白事理的孩子。

物的个性特征,试简述。

探究学习:

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是《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特色之一。

《魏武;将见匈奴使》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匈奴使节来访,曹操应亲自接见,但他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威慑外国使节,于是让相貌俊伟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则站在旁边,持刀而立,会见完毕后,还让间谍去打探消息,狡诈到何等程度!匈奴使节据实以对,哪晓得遭来杀身之祸!曹操追杀使节,何其凶狠!这则故事仅仅69个字,却勾勒了一个*诈、阴险、狠毒的魏王形象。

3.语言简洁、凝练、朴素是这三则故事的共同特点,请举例说明。

探究学习:

语言简洁、凝练、朴素,是《世说新语》一书的亮点之—。这三则故事只求将事件交待清楚,不作过多铺陈,也不用华丽词藻,只几句便描述一件事。如第一则写孔融到李元礼的府上和李元礼坐在一起,只用“既通,前坐”,何其简洁明了。又如写陈韪受奚落后的神情:“韪大踧踖。”陈韪那种尴尬不堪、局促不安的神态便跃然纸上。再如第三则中“魏武闻之,追杀此使”,简要交待结果,至于曹操听说后的心理、追杀的过程,都没作过多的陈述。

4.试比较这三则故事在写法上的异同。

探究学习:

同:叙事简洁,语言朴实、凝练。异:第一则、第二则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三则通过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第一则还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聪明机智。

5.这几则故事都充分运用了艺术空白,请你找一找: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探究学习:

第一则,孔融见李元礼的心态,见到元礼时的神情,元礼及宾客“奇”的言谈举止,陈韪说话的神态,孔融答话时的心理;第二则“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的反映;第三则,曹操听到匈奴使节答话后的心理,追杀匈奴使节的过程等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好处:使叙事简洁,给读者留下想像、联想的空间。

三、选题设计

1.《世说新语》内容的积极意义。

研究方法:

先通读《世说新语》,可找有译文的书籍,文白对照阅读,然后逐条归纳,并参读必要的书籍。

参读书目:

《世说新语新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

《(原注)世说新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刘庆华译注《世说新语》,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游国恩、王起等编《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2.《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研究方法:

在精读《世说新语》各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勾勒全书的艺术成就。

参读书目:

除上题中所列外,还可参读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3.《世说新语》的影响。

研究方法:

借助—些研究资料,从文学史这个角度描述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参读书目:

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上海古藉出版社,1984年版;

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徐震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游国恩、王起等编《中国文学史》;

《世说新语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

4.文言文词类活用研究。

研究方法:

将初中《语文》1-5册中的词类活用的例句找出来,然后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

参读书目: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程湘清主编《古汉语实词释辩》等。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世说新语》

一般认为原称《世说》,采用了汉代刘向用过的书名。唐以前的材料,包括《隋书·经籍志》《南史·刘义庆传》等均称为《世说》。其后则《世说新书》与《世说新语》并称。前者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等,后者见于刘知几《史通·杂说》。鲁迅也认为此书原名《世说》,后人见它与刘向书同名,“因增字以别之也”(《中国小说史略》)。至于通称《世说新语》,则不迟于宋代。两宋之交的汪藻作《世说叙录》,其中就曾提到“今以《世说新语》为正”。

(摘自《世说新语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

●卡片②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很高。第一,善抓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三言两语,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态,跃然纸上;第二,记言记行紧密结合;第三,记人物语言能传达出人物说话语气和心理活动;第四,人物语言往往富有个性化;第五,具有口语化风格。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第一课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世说新语》 2、熟读课文,学会复述课文《小时了了》,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孔融性格和体会语言特色。 4、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及难点:分析孔融性格和体会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请你仔细阅读一下,你会发现它对你的帮助有多大)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宋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所作,今本六卷(上中下三卷各分上下)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内容是记述汉魏一直到东晋间流传的上层人物的遗闻逸事。记事都很短,但是能够抓住人物的性格及特点,绘声绘色地描写,所以生动有趣,对后世笔记文学的发展颇有影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作者刘义庆(403-444),彭城(现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的宗室,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官。好学,喜欢文士,同当时的名士袁淑、何长瑜、鲍照等都有交往。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 一、预习案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小时了了 ..奕.世人以其语语.之 以屐.齿蹍.之嗔.甚啮.破吐.之 取内.入口中蹴踖 .. 3解释重点词语 盛名 ..莫不奇.之 内.入口中子可去. 了了 ..奕.世 蹴踖 .. 4 熟读课文,看看都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5、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出感情,要生动形象;②组内要团结协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如齐读、分角色读等;③各小组要准备充分,课上将进行朗读比赛)

二、探究案(重点研讨《小时了了》) 1、疏通文意: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解决不了的在文中做好标注,组内讨论解答,仍解决不了的请写在下面。 2、感知文意-----请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再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怎样表现他的这一特征的? 4、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三、训练案 1、《小时了了》选自,作者(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请把注音写在括号内) 盛.名(): 了.了(): 俊.才清称.(): 踧踖 ..(): 3、翻译句子: ①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4、你觉得李元礼在听完孔融的话后会有什么反应?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孔融的和描写,刻画了孔融的 (性格)。 五、学习反思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世说新语》的优秀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三)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一)导入 1.讲述故事 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教师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注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生复述故事作铺垫。)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学生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 2.导入新课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作者 (三)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解说: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②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③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④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初中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人物的根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组织学生学习《期行》 1.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 (1)注意下列加下画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行尊君在不 (2)学生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第二阶段的学习。 (1)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字句。) (2)通过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可板书)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世语新说〉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1、学习要专心,观察事物要细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分析: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

《世说新语》鉴赏三则 【摘要】《世说新语》一书,由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记述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本文选取了五则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从文学性、艺术性的角度展开鉴赏,以期更深入地解读这部“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名著。 【关键词】世说新语鉴赏 一、毛诗何句最佳(文学52)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里的谢公,即大名鼎鼎的谢安。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指挥若定,击退前秦符坚万千大军;在东晋朝中,他身居高位,把持实权,把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打理得倒也井井有条。而《世说》中此条,讲的则是谢公在文学方面的品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每一位读到这段诗句的读者,无论是口中吟诵还是心中默念,恐怕都会无法抑制般地勾起自己心灵深处无尽怀念与联想——可能是关于一个人,可能是关于一件事,可能是自己的似水流年……总之,是一份深沉隽永的情怀,甚至蕴涵一丝哀愁与伤感。诚如王夫之在《薑齐诗话》中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明媚春光与肃杀冬日,可谓景之两端,“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 谢公推崇的“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出自《诗经·大雅·抑》。“訏(xū),大。谟(mó),谋、计划。定,确定。命,号令。猷,同‘猶’,谋略,策略。辰,时。告,宣布。这二句意为,有宏大的计划就确定为号令,有长远的政策就随时宣布。” 从文学性角度而言,后者显然逊色于前者,它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或者叫做社会意义,它指向的是现实秩序,不似前者,关注的更多是个人的心灵。 一个人文学喜好、品位的形成,往往与他的性格、经历、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等许多因素密切关联。谢安身居高位,一生经历无数政治风浪。这样一位“入则言咏属文”的安石公,在瞬息万变、处处充满玄机与危机的政治舞台上能够“吟

《世说新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优秀的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着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着。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着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2)空中撒盐差可拟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4)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约定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会,约定。委:舍弃。(6)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5)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7)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

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w ww.5 Y K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6076553.html,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世说新语两则的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着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一、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世说新语》教案

5 《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

世说新语2则

5 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反义词和近义词。 2.阅读浅易得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住注释工具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词语。 2.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 练习册 PPT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小故事,其实除了司马光,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1:...... 生2:...... 师:你认识中的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1:...... 生2:...... ...... 师:…… (二)新课 环节一:学习生字和词语。 1.学生初识,并试读,抽读,纠错。 2.学生教读,教师纠错,学生边读边记。 3.师教识生字词语:书写、形近字、组词、释义、造句。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33-135页。讲述的是古代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并注意积累 文言词语。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从文中信和礼的重要性上去体会这样为人的道理, 同时去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1.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 2.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突破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1.交流故事,进入新课。 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3.设置问题,研读交流。3.疑讨论,相互交流。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三、设置问题,探究学习《咏雪》(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知识,学习《陈太丘与友期》。1.复习上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研读交流。2.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3.联系生活,注重应用。3.联系生活谈读后感。 一、复习已学知识,进入《陈太丘与友期》的学习(约分钟) 二、设置问题,探究学习(约分钟) 三、小结全文,布置作业(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所选的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语言简洁隽永。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志人小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体现了学习古文要古为今用的原则。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2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出示目标 1、疏通字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谢太傅对两种咏雪佳句的评价。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二、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今作3卷),按事情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述汉末到东晋时期许多上层人物的言谈和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 (二)朗读课文,翻译理解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差.可拟.chànǐ柳絮.xù撒.盐空中sǎ雪骤.zhòu无奕.女yì 2、听读课文,掌握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探究课文,把握形象 小组讨论: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三种理解:一种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二种认为是“笑”前者,“乐”后者;三种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没有具体的交代,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其他喻体:“鹅毛”“飞花”“梨花”“蒲公英的孩子”“翩翩起舞的蝴蝶”等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4、写出你所知道的咏雪的名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5、背诵课文 三、当堂训练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三则同步练习

《世说新语》三则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襦.()熨.斗()雪骤.() 2、《世说新语》是由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⑶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 ⑶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折枝:) ⑷诸儿竞走取之(走:) ⑸母殷夫人自成之(自成之:) ⑹寻作复裈(寻:) 5、谢太傅的儿女们分别对雪作了怎样的比喻?你对雪还可以有哪些比喻? 6、看到道旁的李树,诸儿竞走取之的理由是,戎不动的理由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7、韩康伯的母亲“甚异之,知为国器”,她为什么“异”?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⑶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第二部分: (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9、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⑶取之信然() 10、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 11、译句: 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⑵取之信然。 12、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13、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15、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16、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17、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