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及分类

水肿及分类
水肿及分类

水肿及分类

中医中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

症候分型:阳水①风水泛滥②湿毒浸淫③水湿浸渍④湿热壅盛

阴水病因多为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症候分型:阴水①脾阳虚衰②肾阳衰微

(一) 按范围分类

1、全身性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肺源性水肿

2、局部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如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炎症水肿

3、积水:液体积聚在体腔内,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

(二)按有无凹陷分类

1、凹陷性水肿:体液积聚于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

病因:心、肝、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2、非凹陷性水肿:体液积聚于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不明显或没有凹痕。

病因:粘液性水肿:组织液蛋白含量较高。

丝虫病:慢性淋巴液回流受阻。

(三)按水肿的皮肤特点分类

1、隐性水肿:全身组织间隙水潴留< 5kg,临床上表现为体重增加,而无水肿。

2、显性水肿:全身组织间隙水潴留>5kg,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有凹陷。

(四)按临床检查分度

1、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水肿,指压后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凹陷明显,平复缓慢。

3、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或有液体渗出,浆膜腔可见积液,外阴亦可严重水肿。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病因: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

特点:①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②活动后明显③休息后减轻或消失④凹陷性水肿

发生的机制:①心输出量减少②静脉回流障碍

(2)肾源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

特点:①首先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眼睑和颜面水肿,后扩展至全身水肿②晨起时最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③常有尿改变④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表现

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病性水肿:大量蛋白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肝源性: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特点:①主要表现为腹水②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渐向上发展③常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营养不良性:①原发性食物摄人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神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急性或慢性失血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特点:①常从足部逐渐蔓延至全身②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

(5)妊娠性: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6)内分泌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7)特发性: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2.局部性水肿

(1)淋巴性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等)。

(2)静脉阻塞性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3)炎症性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等。

(4)变态反应性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刺激性外用药等的过敏反应等。

(5)血管神经性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_常规(新)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常规 2010年6月制定

目录 一、头部伤 (3) 二、出血中风 (7) 三、颅肿瘤 (9) 四、动脉瘤 (14) 五、脑血管畸形 (18) 六、癫痫 (22) 七、休克 (25) 八、昏迷 (28) 九、糖尿病 (32)

一、头部伤 头部伤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包括头皮损伤、脑震荡、脑挫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脑受压、颅血肿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伤”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7.持续吸氧,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病位在肾、肺、脾,与膀胱、三焦有关。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面部、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阳水证:病室宜干燥,清洁。热重者宜偏凉爽,湿重或兼表证者宜较温热。宜给滑利渗湿的食品,以助清热利湿, 2)阴水证:患者需要保暖,病室宜向阳,多加衣被。 3)浮肿尿少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4)呕吐、发热者,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5)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6)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7)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8)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有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 肾功能衰竭:(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呼吸、血压、水肿、食欲、二便、皮肤瘙痒等情况。(2)若发现患者尿量减少、乏力、口中氨味、尿素氮偏高等肾衰先兆时,应及时报告医生。(3)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4)准确留取血、尿标本送检,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7、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8、健康指导 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水肿的分类及护理试题

水肿的分类及护理试题 2012-4-24 一、填空题 1.人体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从而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2. 水肿按范围分、和。 3.水肿按临床检查分、和。 4. 非凹陷性水肿的病因主要有、。 5. 隐形水肿在出现显性水肿之前体内已有组织液增多,体重增加可达。 二.判断题 1.水肿发生的机制有血管内外液休交换失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2.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为局部水肿。() 3.利尿剂不宜在晚间服用,以免影响睡眠。() 4.肾源性水肿发展速度较缓慢,心源性水肿发展速度常迅速。() 5.肾源性水肿的性质为软而移动性大,心源性水肿的性质为比较坚实,移动性小。() 6.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见明显或较深凹陷,平复缓慢为轻度水肿。() 7.液体入量包括饮食、饮水、服药、输液等各种形式或途径进入体内的水分。() 8.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不用卧床至水肿消退才可下床活动。() 9.低钾血症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率早期增快并有心律失常,心电图示:T波高尖、倒置,可出现U波。() 10.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痉挛、口干、眩晕、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选择题 1. 肾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 C ) A 下肢 B 全身 C 眼睑 D 胸腔 E 腹腔 2. 心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 A ) A 人体的最低部位 B 眼睑 C 全身 D 胸腔 E 腹腔

3. 水肿的产生机理不包括:(D ) A 钠、水潴留 B 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C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 4. 水肿的分度错误的是:( A ) A 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凹陷,平复较慢。 B 中度,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见明显或较深凹陷,平复缓慢。 C 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 D 重度水肿时胸腔、腹腔、鞘膜腔可有积液,外阴部也可见严重水肿。 5. 水肿的评估内容有哪些:( D ) A 有无水肿、水肿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B 水肿对身心的影响 C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D A+B+C 6.皮肤好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不正确( D ) A 保护皮肤免受损伤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整洁干燥,避免水肿部位皮肤受摩擦和破损。 B 重度水肿有渗液者,勤更换浸湿的衣物及被褥,每2 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C 预防皮肤感染:不要抓挠皮肤,皮肤瘙痒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碘伏涂擦止痒。使用利尿剂尿频者注意会阴部清洁 D 患者水肿部位感觉迟钝,对冷热痛等刺激不敏感,末梢循环差,皮肤温度较低,故常使用热水袋保温,应注意不要烫伤,用棉布或毛巾包裹,温度可高于60℃并应经常检查更换位置,查看局部有无变红。 E 静脉输液治疗结束揭除胶布时应小心,必要时可见无菌盐水将胶布缓慢揭去。拔针时按压针眼时间延长,防止液体渗漏。 7.关于水肿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正确的是( E ) A 用药期间根据需要测定血清电解质浓度,观察有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谢性碱中毒等药物不良反应。 B 低钾血症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率早期增快并有心律失常,心电图示:T波低平、倒置,可出现U波。 C 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痉挛、口干、眩晕、胃肠功能紊乱等。 D 低谢性碱中毒主要表现为易激动、神经肌肉过度兴奋,严重者可有强直性痉挛。 E A+B+C+ D 8.水肿饮食护理不正确的是( E ) A原则上予少盐饮食,每日2-3 g为宜,不在另加含盐食物。每日入水量依水肿原因、程度及尿量而定。 B心源性水肿:每天食盐摄入量在5克以下,入水量每日1500ml以内。 C肝性水肿:入水量限制在每日1000ml以内,低血钠者每日500 ml。 D肾性水肿:每日尿量达1000ml者一般不限,但不宜过多饮水,如每日尿量小于500ml应限制液体入量,重者量入为出(前一天尿量+500ml)。 E液体入量不包括饮食、服药途径进入体内的水分。 9、心源性水肿的特点以下那一点错误( B ) A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上行性水肿)

中医水肿 2

水肿 【定义】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等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本病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水肿部位(头面部为主、下肢为主、单腹胀大等); 水肿程度(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 水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抑或皮肤松弛、晦暗少华; 是否有腹壁青筋暴露; 是否有乳蛾; 是否身有疮毒,甚则溃烂; 是否身有紫癜; 是否气喘不能平卧。 二、闻诊重点: 是否口有秽味,是否气喘明显。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浮沉、濡缓、细涩等各种情况; 水肿按之凹陷即起抑或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乳鹅、疖疮、饮食不当、劳累过度、长期纳差、长期腹泻等。 3、主症特点: ①水肿起始部位(从眼睑开始及至全身还是从下肢开始及至全身); ②水肿性质(按之凹陷不起还是按之即起); ③水肿的程度(水肿膝以下为轻度、水肿过膝为中度、伴有胸腹水为重度);

④水肿出现与伴发症状关系(感冒、腹痛腹泻、乳鹅或疖疮发病一、二周出现水肿还是发病三天后出现水肿,长期胸闷心悸或尿浊、尿血后出现水肿等); 4、加重/缓解的因素(如感受外邪、疮毒浸淫、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 5、症状演变(水肿部位、程度的变化,病变脏腑变化,虚实的演变等); 6、伴随症状(感冒、咽痛、腹痛腹泻、尿浊、尿血、胸闷心悸、消瘦、斑疹等); 7、诊疗经过: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8、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9、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 一、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多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后所致。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发生。 症状:突发的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部分病人表现为一过性氮质血症。患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及血C3的规律性变化,重者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体征:75%以上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咽红,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出现心功能衰竭是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辅助检查:尿检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尿红细胞多为畸形红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在急性期常加快;肾小球滤过率在急性期可有所下降;咽拭子和细菌培养长提示A组链球菌感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上升;疾病早期C3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肾病综合症 症状: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 体征: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 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d;血浆白蛋白<30g/l;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可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 三、右心衰竭 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淤血相关症状);肾功能减退,白天尿少,夜尿增多(肾脏淤血引起);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呼吸困难。

经方里的几个治水肿的方剂

经方里的几个治水肿的方剂 作者:姜宗瑞 一、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剂。本方可视为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6:2,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再从方后条文来看,其发汗之峻堪称中医之安乃近。 根据仲景方后叮嘱并结合本人体会,我认为用本方治感冒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识证要准。这是运用本方前提。除原文“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等经典描述外,辨别体质与脉象也很重要。能够经得起峻汗的人其体质必定强壮,年高体弱者显然不适合用此方。仲景说“无少阴证者”乃可服之,“无少阴证”即揭示了脉象必非细弱无力。脉浮紧则提示血容量充足,有发汗之资;也说明心功能良好,经得起汗出过多。虽然原文说取微似汗,但治疗实际中汗出多少又通常是很难把握的,否则就不必有“温粉扑之”的后续手段了。另外,用大青龙汤者,其人有水,我校史欣德教授的经验,患者发热而眼睑浮肿或面部轻度浮肿者,用之最有效果,可以参考。二是作好救逆准备,预防阳脱之变。本方峻汗,中病即止,若不过服,一般不会有大汗之虞。但作为医者,要想到意外。大汗出者,可予补液、止汗。“温粉”之法,今已罕见。吉益南涯认为茯苓四逆汤为本方救逆剂,可以参考使用。 张仲景以“发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等语句来阐述大青龙汤功用,这些都说明大青龙汤发汗之峻。麻黄汤服后需温覆取汗,本方则未言及此。可见相比之下,大青龙汤才是真正的发汗剂。其治疗溢饮,即是通过发汗后体内潴留水分重吸收而达到消肿目的。这种情况下,即使发汗过多,也不至于出现厥脱。体内多余水分会及时吸收入血,以补充血容量,相当于内补液。溢饮多见于急性肾炎,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乏力纳差,泡沫尿。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 3.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消长 情况。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 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 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汗毛功能障碍灯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臃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施护 (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文章目录*一、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1.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2. 引水肿的生理原因3. 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二、消水肿吃什么*三、水肿平时要注意事项 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 1、治疗水肿的中药方剂水肿病:白乌鸡1只,当归30g,桑皮30g,赤小豆30g。将后几味压碎,装入洗干净的鸡腹内,用线缝好,置锅内加水煮熟,不放盐。喝汤食肉,分3~5次吃完。具有温暖肾阳、行水消肿之功用。经上方治疗水肿多例,效果良好。轻者1剂,重者2~3剂可愈。 鲜白茅根500g,将上药切细,加四大碗水煮沸,移其炉旁,候10分钟,视药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再移其炉旁,视药皆沉水底,其药汤即成。去渣温服大半杯,日服5~6次,夜服2~3次,12小时后,小便自利。此药不可久煎。方中白茅根性微凉,味甘淡。功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清虚热、利周身之水。罗布麻根12~15g。将上药2次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罗布麻根为夹竹桃科植物,以根人药,性凉,味甘苦。 2、引水肿的生理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毛

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 3、哪些疾病会引起水肿心脏疾病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肝脏性疾病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营养性因素如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等。妊娠因素如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所致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消水肿吃什么1、红豆属赤色,入心,能带动血液循环;古籍也记载,红豆有清热解毒功效,经常被用来改善脚气病及消下肢水肿。 2、绿豆清热解毒,且利尿、消除水肿的功效。 3、薏苡仁中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植物固醇等多种成分,有解热、镇静、镇痛的作用。薏米可以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4、冬瓜性味甘淡寒,具有利尿消肿、清热消渴等作用,而且冬瓜还具有高含量的钾元素,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钠盐,是消除

-西医肾内分泌中医护理常规

一定义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尿路炎症,但以细菌性尿路感染为最常见。由于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上的异常,还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二症型 1、膀胱湿热型: 临床病象:恶寒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2、肝胆郁热型: 临床病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少腹痛,尿频尿急。苔薄黄,脉弦数。证候分析:下焦郁热,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3、中焦湿热型: 临床病象:寒战高热,午后热盛,大便秘结或溏,脘腹痞满,胸闷不饥,纳差,腰痛,小便混浊、尿急痛,苔黄腻,脉搏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湿热,下注于肾及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型: 临床病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黄赤混浊或涩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热伤阴,腰府失养,膀胱气化失司。 5、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型: 临床病象: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恍白,少气乏力,精神萎顿,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或过用苦寒疏利,耗伤中气,失于摄纳。 6、脾肾两虚,余湿未清型: 临床病象:面目肢体轻微浮肿,神疲乏力,腰痠纳呆,小便不甚赤浊,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则发,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久病或劳伤,过服寒凉,脾肾两虚,湿浊留恋 三护理 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尿色尿量,有无灼热刺痛,有无寒热起伏,细审舌象,脉象,留取尿标本及时送检。 3、病室凉爽,干燥而舒适,伴高热者可卧床休息。 4、多饮水,多饮绿茶以清热利湿。 5、切戒房欲,亦不得过劳,避免风寒复发,会阴部保持清洁,及时治疗妇科病。 6、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7、饮食护理 ①饮食宜清淡,宜偏凉滑利渗湿之品,为减轻疼痛可用碱性药物或食物,如青菜,萝卜等使尿液碱化。 ②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宜素食为佳。 8、情志护理情志调畅,劝慰开导,勿抑郁伤脾,暴怒伤肝,勿劳累,免刺激,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

水肿 水肿就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水肿既就是一个有独立意义得病证,又就是多种疾病得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得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得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得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2。变病因辩外感与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26种偏方调治水肿

26种偏方调治水肿 偏方一、茯麦赤豆粥 配方:茯苓皮、大麦、赤小豆各30克。 制法:将茯苓皮加水先煎,然后再放入大麦和赤小豆,煮至豆烂如粥。 功效: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型水肿。 用法:每天2次,早晚服食。 偏方二、扁豆粥 配方:白扁豆100克,大米150克,油,盐适量。 制法:将白扁豆、大米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成粥,加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消肿、适用于脾虚型水肿。 用法:分2次,空腹服食。 偏方三、杯山薏米粥 配方:山药30克,薏苡仁120克,白糖少许。 制法:将山药,薏苡仁一起洗净,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煮成粥,加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型水肿。 用法:早晚空腹食用。

偏方四、薏枣山药粥 配方:薏苡仁、大枣各15克,山药粉12克,荸荠粉3克,糯米、白糖各75克。 制法:先将薏苡仁洗净,加水煮至开裂时,放入糯米、大枣共煮至烂,撒入山药粉,边撒边搅,煮20分钟后,撒入荸荠粉,搅匀后停火,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生津止渴,适用于脾胃虚弱,病后体虚,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等症。 用法:分3次服。 偏方五、多味黄芪粥 配方:生黄芪、薏苡仁各10克,赤小豆30克,鸡内金粉3克,金橘并1个,糯米30克。 制法:将黄芪用布包好,加适量水煮沸,再加入洗净的薏苡仁,赤小豆,用小火煮30分钟,捞出黄芪,然后加入洗净的糯米和鸡内金粉,煮成粥。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型水肿。 用法:用粥送服金橘饼,每日1剂。 偏方六、蚕豆龙眼枣汤 配方:蚕豆、大枣各50克,龙眼肉15克。 制法:将蚕豆洗净,加适量水煮至蚕豆开花,然后加入洗净

下肢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下肢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所说的下肢水肿就是下肢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产生过多的 组织液,但是引起下肢水肿的原因有肾脏代谢异常、肝脏功能异常等等一些疾病。所以要根据水肿原因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根据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惨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就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水肿的分类及护理试题

水肿的分类及护理试题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水肿的分类及护理试题 2012-4-24 一、填空题 1.人体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从而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2. 水肿按范围分、和。 3.水肿按临床检查分、和。 4. 非凹陷性水肿的病因主要有、。 5. 隐形水肿在出现显性水肿之前体内已有组织液增多,体重增加可 二.判断题 1.水肿发生的机制有血管内外液休交换失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 2.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为局部水肿。 () 3.利尿剂不宜在晚间服用,以免影响睡眠。 () 4.肾源性水肿发展速度较缓慢,心源性水肿发展速度常迅速。 () 5.肾源性水肿的性质为软而移动性大,心源性水肿的性质为比较坚实,移动性小。() 6.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见明显或较深凹陷,平复缓慢为轻度水肿。() 7.液体入量包括饮食、饮水、服药、输液等各种形式或途径进入体内的水分。() 8.急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不用卧床至水肿消退才可下床活动。 () 9.低钾血症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率早期增快并有心律失常,心电图示:T波高尖、倒置,可出现U波。 () 10.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痉挛、口干、眩晕、胃肠功能紊乱等。()

三.选择题 1. 肾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 C ) A 下肢 B 全身 C 眼睑 D 胸腔 E 腹腔 2. 心源性水肿者,其水肿常先出现于:( A ) A 人体的最低部位 B 眼睑 C 全身 D 胸腔 E 腹腔 3. 水肿的产生机理不包括:( D ) A 钠、水潴留 B 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C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 4. 水肿的分度错误的是:( A ) A 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凹陷,平复较慢。 B 中度,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见明显或较深凹陷,平复缓慢。 C 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 D 重度水肿时胸腔、腹腔、鞘膜腔可有积液,外阴部也可见严重水肿。 5. 水肿的评估内容有哪些:( D ) A 有无水肿、水肿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B 水肿对身心的影响 C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D A+B+C 6.皮肤好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不正确( D ) A 保护皮肤免受损伤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整洁干燥,避免水肿部位皮肤受摩擦和破损。 B 重度水肿有渗液者,勤更换浸湿的衣物及被褥,每2 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C 预防皮肤感染:不要抓挠皮肤,皮肤瘙痒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碘伏涂擦止痒。使用利尿剂尿频者注意会阴部清洁 D 患者水肿部位感觉迟钝,对冷热痛等刺激不敏感,末梢循环差,皮肤温度较低,故常使用热水袋保温,应注意不要烫伤,用棉布或毛巾包裹,温度可高于60℃并应经常检查更换位置,查看局部有无变红。 E 静脉输液治疗结束揭除胶布时应小心,必要时可见无菌盐水将胶布缓慢揭去。拔针时按压针眼时间延长,防止液体渗漏。 7.关于水肿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正确的是( E ) A 用药期间根据需要测定血清电解质浓度,观察有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谢性碱中毒等药物不良反应。 B 低钾血症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率早期增快并有心律失常,心电图示:T波低平、倒置,可出现U波。 C 低钠血症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痉挛、口干、眩晕、胃肠功能紊乱等。 D 低谢性碱中毒主要表现为易激动、神经肌肉过度兴奋,严重者可有强直性痉挛。 E A+B+C+ D 8.水肿饮食护理不正确的是( E )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

水肿的分类

(一) 按范围分类 1、全身性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肺源性水肿 2、局部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如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炎症水肿 3、积水:液体积聚在体腔内,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 (二)按有无凹陷分类 1、凹陷性水肿:体液积聚于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 病因:心、肝、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2、非凹陷性水肿:体液积聚于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不明显或没有凹痕。 病因:粘液性水肿:组织液蛋白含量较高。 丝虫病:慢性淋巴液回流受阻。 (三)按水肿的皮肤特点分类 1、隐性水肿:全身组织间隙水潴留< 5kg,临床上表现为体重增加,而无水肿。 2、显性水肿:全身组织间隙水潴留>5kg,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有凹陷。 (四)按临床检查分度 1、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水肿,指压后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 2、中度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凹陷明显,平复缓慢。 3、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或有液体渗出,浆膜腔可见积液,外阴亦可严重水肿。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病因: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 特点:①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②活动后明显③休息后减轻或消失④凹陷性水肿 发生的机制:①心输出量减少②静脉回流障碍 (2)肾源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 特点:①首先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眼睑和颜面水肿,后扩展至全身水肿②晨起时最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③常有尿改变④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表现 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病性水肿:大量蛋白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肝源性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特点:①主要表现为腹水②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渐向上发展③常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营养不良性①原发性食物摄人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神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