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复习备课

初中生物复习备课
初中生物复习备课

XXX中学集体备课设计(八年级生物)

XXX中学集体备课设计

XXX镇中学集体备课设计

初二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二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二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1 为了提高本组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备课组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 1、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我们备课组计划学习一些教育 科研专著,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 2、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初中年级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 3、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活动。在深入学习新课 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材归类、分项,采用“集体备课,一人执教,集体评议, 改进教案,再行教学,不断完善”的连动式备课、上课的方式进行。 4、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要做到“四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 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坚持启发式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 分析课本的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减轻学习 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制定学期教学进度,参与教学管理,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组织教师互 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共同探讨帮助本组成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 质量为上好每堂课努力。加强联系,通过经验介绍、座谈、听课等形式,互通有无,互相启发,探索学生在不同年段的发展特征。 6、抓好实验教学工作。认真学习实验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观念,将过去注意实验结果转变到注重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观,注重学生实验能力 的培养,实验素养的培养,设计实验评价标准,把实验操作纳入学段和期末考查中。 7、认真做好探究性学习的总结工作,积极撰写课改月结报告。 8、组织好会考的复习工作。 主要是树立目标意识,在科组管理和教学工中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以目 标来引领教学,以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让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得到充分的体现, 也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七年级生物集体备课记录6doc资料

初一生物集体备课记录 参加人员:赵清华陈常君 韩致富仲海霞何茂壮 时间地点:集体备课室 主要议题:如何讲评试卷 主备人:何茂壮 主要内容: 对于每次考试,都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于大多数同学出现错误的题目和知识点要集中讲评。 一、讲评内容:初一生物月考考试题 二、讲评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2.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认知结构。 3.提高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4.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训练应试技巧和答题策略。 三、讲评重点: 错误典型题、学生质疑的题 四、讲评难点: 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分析,解题规范化 五、讲评方法:

1.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 2.问题教学 3.整理升华,总结提高 六、突破措施: 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 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七、讲评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总结考试情况 1、优点:选择题内容学生大部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能理解和掌握,失分率较低。 2、缺点:部分学困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识图能力很不好。整体书写、卷面方面不好。 (三)分析讲评试卷 1、试卷结构 试卷情况:试卷分Ⅰ、Ⅱ两卷,Ⅰ卷为选择题共40分、Ⅱ卷为简答题共60分。 试题分布情况:本次考试卷子里面每一章节的分值分布情况是:第一章约占25分,第二章约占25分,第三章约占12分,第四章约占28分,第五章约占10分 题型情况:选择题,简单题

1、生物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时间 2.24 周次 1 地点办公室记录人张新华参加人员张新华武红刘婷婷 活动内容讨论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活动记录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2、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内容为:(1)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2)分析交流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3)交流教学体会和有关新近信息;(4)教材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怎样处理。由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专题分配给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交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框架的构想,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落实单元过关检测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1)认真组织每一单元过关检测,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2)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单元过关检测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5、扎实做好复习,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6、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2016年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时间 3.10 周次 3 地点办公室记录人张新华参加人员? 张新华武红刘婷婷 活动内容讨论本学期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活动记录 生物教研组召开了教研组会议。 会上对生本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提出了要求: 1、先学——前置布置 2、小组合作(以4—6为一组为宜) 3、学生展示(班级交流) 4、达标训练: 会议对上课也提出如下要求: 1.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2.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回顾复习。 3.要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 最后,教研组的老师还对辛安一中生物教学的情况进行了研讨。 2016年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与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圈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归类、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的分类”的游戏和“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2、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播放《人与自然》录像,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写出的物体,引导讨论。 3、引导自学并总结生物的特征。 4、引导学生训练。 学生活动 1、观看录像,说出看到的物体。 2、,小组讨论,简单分类。

3、小组合作,总结生物的特征。 4、对老师提供的物体进行判断。 5、拓展活动与总结 5、如果我是小草,我想说。 ◆ 作业:1、基础训练p1(基础)、p2(附加) 2、四人一组设计表格调查学校或者居住小区的动、植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3、能够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阅读、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热情,要求学生能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思考、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调查的过程组织。 ◆教学难点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做好调查记录。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出示诊断测试题,激趣导入。 2、引导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3、组织学生进入校园进行调查。 4、激励评价、适当小结。 学生活动 1、回答问题,对调查方案做简单评价。 2、自主展示并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把校园内有关的生物进行统计与分类。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人和动物的营养

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 要点精讲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 水:约占体重60%-70%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桔子 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牛奶等 2.消化和吸收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肝脏——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胰——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胃腺和肠腺在消化道内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的概念 食物的消化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的定义: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三大有机物消化后产生的消化终产物在内的各 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生理过程。 (2)吸收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3)吸收过程

思考:(1)小肠为什么能成为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与小肠有关的消化腺最多:肠腺、胰腺、肝脏流入小肠的消化液种类最多:肠 液、胰液、胆汁小肠中的消化酶的种类最多,这有利于对食物的消 化 ②小肠最长:人的小肠约5~6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食物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最 长,这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③小肠的内表面积很大,这有利于对食物成分的吸收 ④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的快速通过 ⑤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将物质立即运走,有利于营养 物质的持续吸收 (2)小肠绒毛能自我更新吗?,如何更新?(只有两个小肠绒毛之间的凹陷处的细胞才能够进行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不断补充到小肠绒毛上,同时,小肠绒毛顶端的细胞不断地衰老、死亡和脱落,这样,小肠绒毛上的细胞总量就能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又实现了自我更新) 4.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的变化 激素抗利尿激素 肽和蛋白质类激素脑垂体分泌的激素 胰岛素 ①必需氨基酸种类: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②代谢终产物的排出途径: CO2:肺水:肾、皮肤(汗腺)、肺和消化道尿素:肾、皮肤(汗腺) ③血液检查的意义

初一生物备课组期中考试成绩分析与反思

生物备课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范爱平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现针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这次期中考试,优秀率很差,可见平时对于优秀生的辅导不到位,教师的对知识的点播也很欠缺,及格率也不好,今后应当有针对性的抓学生,培养学生能对生物的兴趣,并且锻炼学生把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的能力。 本次试卷共分两个大题,满分一百分。 二、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初一生物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题虽然基本没有成题,但大部分题型在课堂上有强调过,训练过。因此学生大部分能把大部分选择题分数拿下,非选择题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的能力,内容相对比较难,学生完成情况不好。 三、得失分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共25题 50分)。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48分最低分是20分。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能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但肉有部分同学需要个别加强辅导。大体问题如下: 1、由于平时检查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太牢固 2、平时题型训练太少,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相对较差 3. 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应用平时训练各种方法来解一些比较不确定的题目,比如说排除法,假设法。 4、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会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同学较少。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2 (种子萌发过程中耗氧量最大的是?) 6(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给果树施肥哪种方法效果最好) 10 (无土栽培的原理)19(活化石珙桐属于被子植物)第二大题:非选择题(共五小题,50分)。 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内容丰富。重在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普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最后一个大题考的预测,平时练习中没有遇到,学生基本全军覆没。但是整体不会很难,在课堂上该强调的都有强调。 四、采取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教师教学方法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 3.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具和一些挂图,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初中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中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stron初中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一) 一、教师情况介绍 担任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共有3位老师,大家都非常愿意为初中生物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 二、指导思想 为了更快的提高生物组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根据关注学生需求,反思教学行为,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师生成长的精神。结合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继续坚持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发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力求使生物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生物教研组将立足于新课标及生物新课程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关注差异教学,建立有效课堂,积极进行课堂德育渗透,争取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 三、本期备课组工作的要点 1、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下读书笔记,

积极订阅生物专业杂志及教育专刊,积极参加学校的阅读活动, 每期认真读1~2教育教学书籍,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吸取先进 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育理念。加强彼此的合作 学习,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建设好学习型组织而努力。 stron初中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二) 指导思想 本学期初中生物备课组工作将以学校工作为指南,积极配合 校长室及各处室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继续大胆推行课程改革, 进一步转变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总体目标 1、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必做,学生实验创造条件也 得尽量多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立足课堂,提高效率,注重学生的行为习 惯教育。 3、初二年级要尽早做好中考复习打算,准备在四月中旬完成 新课内容的教学,四月下旬开始着手进行总复习,同时做好实验 考查的准备工作。初一、二年级在期中、期末考试及中考中争取 全市前两名。 具体措施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和高考真题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 一:掌握并背诵知识点 1.生物的七个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②生物能进行_______;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_______;④生物能对___________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_______;⑥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的特性; ⑦除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2.地球上________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3.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_________。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时: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等。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6.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消费者。 8.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存在___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链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 ( ) 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最终来自与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10.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1.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 二:中考练兵 1.(2016.万州)万州某中学的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某片森林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森林里生活着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大量的草本植物,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是杂食性的(既吃草籽又吃昆虫),昆虫主要吃植物的茎和叶,有些鼠类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然而鼠又是鹰的食物,鹰也捕食鸟,根据以上描述,兴趣小组绘制了如图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之间的_______关系建立起来的。(3)他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昆虫的体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环境。

初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

北大附中初一年级生物备课组2016-2017学年期末 工作总结 本学期初一生物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备课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做了全面的、系统的、深 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本学期具体工作如下: 1.加强理论和教材的课程标准的学习 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分层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尤其是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学习,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体初中部生物教师参加了学校的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新教材教学模式探讨的研讨,十一月,又自己组织了新教材的进一步学习,力求在教学教研方面做到与时并进,为全面提高我科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树立质量目标管理观 主要是树立目标意识,在备课组管理和教学工中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以目标来引领教学,以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让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3.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的内及旧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2)备好课。掌握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意学法的取用和指导,备出课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教学过程要做到“四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坚持启发式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减轻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观念,将过去注意实验结果转变到注重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观,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素养的培养,设计实验评价标准,把实验操作纳入学段和期末考试中。 (5)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知识点与图、音频、视频有机结合,以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 (6)注重抓知识点过关,认真批改作业,注重个别辅导,坚持攻在平时的质量观,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把质量关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备课组日常工作 (1)按时召开备课组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 (2)每位教师每月听课不少于8节。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

高二高三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2009.10.12 地点:高二生物备课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高二、高三备课组全体成员 本次备课组活动内容: 1.作业本的磨题:分组讨论 高三备课组:必修3《稳态与环境》作业本的二磨。 高二备课组:必修1《分子与细胞》作业本的四磨:逐个修订。 目前已发现的问题 (1)序号编排错误 (2)标点符号以及字体不统一 (3)个别问题设计欠严密 (4)题目设计有些超前 (5)有的知识点还沿用老教材,与新教材并未接轨。 2.组内11月份活动计划安排讨论。 3.高二下周公开课安排: 主讲人:丁兆峰 内容:《光合作用》 班级:高二(9)班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 (二)能力方面 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等活动,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验证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 【教学难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氧来源、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及装置 五、教学过程 1、引言 通过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1、生物的特征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上下个10千米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等; 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如:七星瓢虫和蚜虫;狼和羊) 竞争关系:争夺共同资源(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关系:协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寄生关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如:各种寄生虫和人) 共生关系:相互依存,不能分开(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白蚁和鞭毛虫)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有所改变):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有所改变):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产者(主要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分解者(必备成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③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不能有分解者,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8、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又被称为地球的“肺”。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藻类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池塘等。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是最典型的代表,被称为地球的“肾”。

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黑林中学七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黑林中学七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我组由两位生物老师组成,互相取长补短。备课组内坚持“大统一、小自由”备课方针,坚持“资源共享、不断反思、共同提高”的思想,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贯彻教导处工作为核心工作,依据区生物教研室工作计划和要求,我们备课组会尽心、尽力、尽责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一、工作重点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学期以习惯的养成、学法指导、课堂管理、熟透教材、扎实基础为着重点,为八年级结业考试打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 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

2. 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具体要求。 3. 制定备课组工作计划。确定集体备课的制度、时间、地点。 4. 规划每阶段复习内容和制定复习试题。 5. 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七年级的教学、教研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2. 认真学习实验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素养的培养。 3. 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每周开展一次备课活动,共同制定本周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讨论研究,互相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 6.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共享资料和经验。同组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7.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8. 认真填写集体备课记录。

初一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20100506

初一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20100506 一、参与人员:鲍小兵、张学锋、蒋建林、彭洁、朱丰华 二、中心发言人:蒋建林 三、地点:北校生物实验室 四、主要内容: 1、对本次初一段考进行试卷分析,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 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内容进行教 学探讨。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②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③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2)重点、难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②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方法用具: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图、多媒体课件。 4)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 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 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 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 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 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初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生物体

第二节生物体 要点精讲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生物体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在基本组成物质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是: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需要依赖于寄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所以生命都需要细胞来表现,病毒等也不例外。 生命活动都在细胞内进行?这种说法不正确,应该是生命活动主要在细胞内进行,也有不在细胞内进行的,如血浆中抗体针对抗原的作用等也属于生命现象。 生物体都有严整的结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病毒等少数种类虽无细胞结构,但也有其组成结构。病毒的结构是以蛋白质、核酸(DNA或RNA)为主,复杂有序的多分子体系。如只用单纯的核酸去感染寄主,感染的能力会大大下降。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通过新陈代谢能实现生物体的不断自我更新,在自我更新中实现生命的存在,活的生物体内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都需要更新:遗传物质——核酸在细胞分裂时合成新的子链,进行更新;其他参与生命活动的物质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生物体内有相应分解的酶等)。 非生物也能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不是实现自我更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根本的特征,其他特征是由这一核心特征产生出来的。新陈代谢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在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例如,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茎有背地性、向光性;动物趋向有利刺激(如食物),躲避有害刺激(如敌害),从而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区分反射与应激性:反射属于应激性,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应激性属于反射。不具备神经系统的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具备神经系统的生物没有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应激性,均不是反射。活的草履虫遇到食盐会逃避,死的则不然。活的盆花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死的则不会。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应激性也随之消失。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从代谢角度看,生长是生物体的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从细胞角度看,生长是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同时通过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因而生物体表现出生长现象。单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依靠细胞增大及其内含物质量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主要依靠细胞的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目和细胞的生长。 发育是指在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的变化,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的过程。 生殖是指生物体成熟后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生殖的意义是保证种族的延续,生殖对一个个体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自然界中,一生未获得交配机会,没有进行生殖的个体其实是很多的。铁锈越长越多是不是生物的生长现象?不是,它是越来越多的铁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的过程,是由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而不能像生物体那样得到自我更新。只有通过新陈代谢作用表现出来的“长”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XX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XX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和生物圈》知 识点总结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

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初中生物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1.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在鸟类世界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0.4%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brood),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日节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例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鸟离巢之后,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到适宜的地区越冬。现就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1)占区或领域(territory)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courship display)和配对(pair formation)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 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生物和生物圈 1、第一章:认识生物 1.1、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知识要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于非生物):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其它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殖过程存在遗传变异等。 1.2、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知识要点: 1、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生物,记录一下你所在周围的生物和生活环境。 2、把你所生活中的一些生物进行归类,进一步的了解生物。 3、学会去做调查和记录。 2、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2.1、第一节生物圈: 知识要点: 1、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组成: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作用:为生物生存提供了。 (3)生物圈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2.2、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知识要点: 2、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存需要营养物质、阳光、温度、水、空气等由环境提供。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扑食蚜虫。)、竞争关系(例如:杂草与水稻夺取阳光和养料。)、合作关系(例如:蚂蚁合作搬运食物。)、寄生(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与人。)、共生(例如: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等。 2.3、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知识要点: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事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适应环境。 (2)生物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活动疏松土壤,种植植物防风、固沙等有利的,老鼠打洞、取食破坏水坝草地等不利的。 2.4、第四节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苔藓植物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上 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有茎和叶,但没有根。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生活环境:苔藓植物一般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 2.形态结构特点: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呈绿色,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产生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不含有叶脉;茎:没有输导组织;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能起固着作用,因此,苔藓植物的吸水、输水、保水能力极差,植物体矮小,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可以背、腹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潮湿的陆上 形态结构特点:有根、叶、茎的分化,且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距今2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是主要的成煤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优质的绿肥和饲料、观赏 1.生活环境:蕨类植物一般都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 2.形态特点:蕨类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藓植物来得高得多。 3.结构特点: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内含输导组织。 [讲述] 蕨类植物同藻类、苔藓一样,不结种子。通常成熟后在叶背面有褐色隆起的结构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成熟后,从叶表释放出来,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4.与人类的关系 (1)重要能源之一——煤(古代大型木本蕨类植物的遗体) (2)作为绿肥(3)可以适用(4)可以药用 【例1】卷柏和桃子的共同特征是() A.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B.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C.有根、茎、叶的分化D.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 【答案】C 【解析】卷柏是蕨类植物,它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桃子是被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根茎叶发达,用种子繁殖后代。本题考查学生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点的理解。 【例2】右图中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葫芦藓和蕨的植株,据图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