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

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
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

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

金志霖

【作者简介】金志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62)

【关键词】马丁·路德/德国/农民战争/叛徒

【参考文献】

[1]孔祥民. 德国宗教改革[A]. 朱庭光. 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二分册)[C].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2]梅列日科夫斯基. 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J. S. Schapiro, Social Reform and the Reformation, N. Y. 1909.

[4]H. J. Lehmann general editor, Luther' s Works, Vol. 46, Philadelphia, 1967.

[5]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H. J. Lehmann general editor, Luther' s Works, Vol. 49, Philadelphia, 1967.

[7]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8]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文选[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H. J. Lehmann general editor, Luther' s Works, Vol. 44, Philadelphia, 1967.

[10]罗伦培登. 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M]. 上海:译林出版社,1993.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

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马丁·路德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肯定马丁·路德创立新教路德宗的同时,国内外不少学者也严厉指责他的“背叛”行径: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后,“他公然号召市民、贵族、诸侯和教皇团结起来反对起义的农民,堕落为可耻的叛徒。”[1] (p. 250)“在他背叛这一事业(农民暴动期间)之时,他也同时背叛了自己和自己的事业。”[2] (p. 48)类似的看法在国内高校教科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全面考察分析马丁·路德的立场、观点,不难发现此说失之偏颇,值得商榷。

农民战争中的马丁·路德不仅为后人所诟病,而且也曾遭到同时代人的抨击,有的农民就直言不讳地斥之为“谎言博士”和“谄媚王侯者”[3] (p. 86)。其原因主要与马丁·路德攻击农民战争的言论有关。

1525年5月,正当各级封建主调兵遣将,全力镇压农民战争之际,马丁·路德发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一文,毫无保留地申明了自己的立场:“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农民正试图欺骗我们,他们在‘十二条款’中的主张只不过是打着福音书旗号的谎言。简而言之,他们正在干着魔鬼的勾当,特别是大恶魔(注:指托马斯·闵采尔——中译者注。)控制缪尔豪森期间的行径,除了煽动抢劫、谋杀和杀戮之外,他什么都没干……由于这些农民和可怜的民众现在已

误入歧途,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所以我必须发表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有关他们的言论,并开始当面揭露他们的罪状……以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幡然悔悟。然后我还必须向统治者提供应变策略。”[4] (p. 49)

在公开谴责农民战争的同时,马丁·路德还号召每个人奋起痛击起义农民:“由于农民已经开始叛乱,疯狂地劫掠不属于他们的修道院和城堡,因此他们就该像拦路的强盗和杀人犯那样,肉体和灵魂一起毁灭。而且,任何人,只要被证明煽动叛乱,那么在上帝和皇帝面前他就是一个歹徒,首先将其处死者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对于公开参加叛乱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审判并处死他,正如火灾初起之时那样,第一个能将其扑灭者就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同时叛乱也并非是简单的谋杀,而是像大火一样使全国惨遭蹂躏,到处都是血淋淋的杀戮,孤儿寡妇处处可见,如同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一切都被颠倒了。所以,每一个有能力秘密或公开打死、杀死、刺死叛乱者的人都应牢记,没有什么比叛乱者更为恶毒,更为有害,更为凶残的了。这就像一个人必须杀死一条疯狗一样,你若不攻击疯狗,疯狗就会反咬一口。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4] (p. 50) 对于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托马斯·闵采尔,马丁·路德更是恨之入骨。虽然宗教改革之初,马丁·路德与托马斯·闵采尔曾携手对抗罗马教廷,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农民战争爆发以后,两人彻底分道扬镳。1525年5月15日,就在托马斯·闵采尔兵败弗兰肯豪森,受伤被俘的前一天,马丁·路德在致约翰·吕厄尔的信中写道:“阁下,我感谢你,你带来我喜欢听的特别是有关闵采尔的最新消息。我希望知道怎样捉住他、他是怎样表演的,这样可以彻底弄清这个家伙的傲慢无礼。这个可怜的畜生落到这个下场可怜又可悲,然而,我们有什么办法?这是上帝的旨意,要使老百姓懂得惧怕。否则,魔鬼会更加肆虐。这种不幸比较可取。这是上帝的判决。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可以安慰的是,这种精神必将发扬,使农民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多么可恶,或许他们能改恶从善。对这件事不必过于在意,因为它可能是件好事,众人可能由于惧怕而放老实点。”[5] (pp.

578-579)

1525年5月末,缪尔豪森失陷,托马斯·闵采尔被处极刑,马丁·路德立即表示:“在我看来,与其让王公诸侯和地方官吏遇害,还不如将叛乱农民全部杀死,因为叛乱农民舞刀弄枪并没有得到上帝的授权。恶魔肆虐的结果只能是上帝的王国和世俗的王国一起惨遭恶魔的蹂躏。即使王公诸侯越权,但他们动用武力至少得到了上帝的认可……那些农民被警告后,依然没有停止骚动,甚至在获得最公平的条件后,还是不愿意放下武器。他们继续如恶魔般四处行凶,就像他们在图林根和法兰克尼亚的所作所为一样。对于这些农民,根本就不该讲什么仁慈和耐心,他们只配得到上帝和世人的谴责惩罚。为叛乱农民的行为辩护,宽恕他们,或是支持他们,实际上就是否定上帝,亵渎上帝,并将上帝逐出天国。”

[6] (p. 114)

马丁·路德对待农民战争的态度当时就遭到不少人的怒斥,但他始终拒绝改弦易辙。1525年7月,马丁·路德又发表了《关于严词抨击农民书籍的一封公开信》,再次陈述武力镇压农民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统治者应该不断震慑这些民众,一直到他们乖乖地闭上嘴,同时还要让他们认识到在这件事上统治者言出必行。”“假如他们(注:指批评者——中译者注。)认为这一回答过于强硬,鼓吹暴力,禁止民众言论,那么我的答复是‘完全正确’。对于叛乱者不必讲什么道理,因为他不会接受这些道理。你必须用拳头来回答这些人,让他们鼻子流血。叛乱农民根本就不想听,也不想让别人说什么,因此现在只能用枪弹来教训他们,直到他们脑袋搬家。对付这样的学生必须使用这样的教鞭。当有人善意地宣讲圣经时,拒绝听讲者必将会面对举着斧子的刽子手。如果有人指责我在这个问题上残酷无情,我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个怜悯仁慈的问题,我们是在谈论圣经。君主荣获尊崇,叛乱者必将失败,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和我们一样仁慈。”[4] (pp. 65-66)

针对一部分人要求仁慈地对待叛乱农民,马丁·路德斩钉截铁地答道:“我

的好朋友们,你们竭力呼吁仁慈,是因为叛乱农民正遭到迎头痛击,但为什么当叛乱农民以惨不忍睹和骇人听闻的手段烧杀掳掠时,你们都悄无声息了呢?为什么叛乱农民对王公领主就可以一点不讲仁慈,而是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呢?当时没人讲什么仁慈,人们所说的都是‘权利’,仁慈不值得一提。‘权利,权利,权利!’权利高于一切。现在叛乱农民溃不成军,他们正在自食其果,这时却没人再谈什么权利,唯一的话题就是仁慈。”“从本质上讲,叛乱农民就是嗜血的杀人犯和造反者,因为由于他们的缘故,不少人的地位被颠覆,财产被抢劫,名声遭诽谤,并被迫忍受各种不公正的待遇,对这些人叛乱农民从来不讲什么仁慈。假如叛乱农民的企图得逞,所有诚实的人都将在劫难逃,无论是谁,只要比别人多一分钱,他就会因此而受到折磨。他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并将继续采取行动,妇女儿童将会蒙羞,他们自己亦将自相残杀,再也找不到一块宁静安全的地方了。还会有什么人比一群饱食终日,且手握权柄的叛乱农民更肆无忌惮?”[4] (pp. 67,71-72)

马丁·路德的上述言论,尤其是《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一文,是不少现代研究者断定马丁·路德“背叛”的主要依据。但是,仔细阅读分析之便可以发现,这些引文仅表明马丁·路德强烈反对德国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马丁·路德背叛了德国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运动。“反对”与“背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背叛”说假如能够成立的话,前提必须是马丁·路德曾积极支持,或亲身参与了德国农民战争,事实恰恰与之完全相反。在马丁·路德看来,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都应予以谴责和制止,即使是为了宗教目的也不例外。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早在1521年1月,马丁·路德就坦言:“我并不想采用暴力或谋求手段来维护福音真理。”[7] (p. 570)

1521年末,随着宗教改革运动不断深入,马丁·路德担心局面失控,殃及无辜,遂在《真诚地劝诫所有基督徒》一文中发出警告:“暴动的危险似乎可能

存在。教士、修士、主教以及所有的宗教精神领域,可能会遭谋害或被放逐,除非他们严肃而彻底地改革自身。因为一般人的财产、身体及心灵受到伤害时,总是非常地担心,而变成被煽动的人。教会人士给予一般人的折磨太多了,不讲理地让他们负担过重。他们不能也不愿再忍受。事实上,他们有很好的理由,把连枷和木棒放在身边,就像农人威胁着要这么做一样。现在,我听到教士们处于害怕、焦虑之中,一点也不会不高兴。也许教士们会有所感觉,而缓和一下他们疯狂的专制……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下去。假使我有十个身体,能够得到上帝很多的恩宠,使一般百姓能够用较缓和的叛乱方法惩罚教士们,那么,我一定会非常高兴地为穷苦的农人,献出我的十个身体。”“暴动叛乱是无理性的举动,因为通常所伤害到的,总是无辜的人多于罪恶的人。因此,没有一件叛乱是对的,不管有多好的理由都一样。叛乱所引起的伤害,总是超过革命的成就……当民众挣脱缰绳,逃出樊笼时,他没办法分辨哪些是邪恶的人?哪些是虔诚的善男信女?任意破坏的结果,可怕的不义之举就无法避免了……我同情,而且永远同情那些反抗叛乱的人。”[7] (p. 492)

1522年3月,马丁·路德在威登堡作了8次讲道,在谈到天主教的弥撒仪式时,他虽然持强烈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强调:“弥撒是一桩坏事,是上帝所不喜悦的,因为弥撒是被认为献祭和有功德的行为,所以弥撒必须废除。这里没有置问的余地,正如你们用不着问,是否应该向上帝祷告一样。私人的弥撒,照我以前写作所说的,应该废除,这是我们都完全同意的。我深愿各处都把它废除,只保留照福音为众人所举行的弥撒。然而在这件事上,基督徒的爱不应当使用暴力或强迫。对这件事只能用口舌和笔墨传讲,使人知道这样举行弥撒,乃是一种罪恶,但不要用暴力把人拖开。要把这件事交托给上帝。他的道要单独运行,不需要我们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我并没有能力,像窑匠模塑泥土一样模塑人心。我只能达到人的耳,无法达到人的心。我既不能把信仰注入他们的心,我就不能、也不应该强迫任何人接受信仰。使信仰在人心中活着,乃是上帝的工作。因此我

们应该让道自由运行,不要加上我们的工作,我们只有说话的权利,没有执行的权利。我们应当传道,但结果如何,全凭上帝作主。”“假如我闯进来,用暴力废除弥撒,就必有许多人被迫同意,但是他们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反倒要说:我不知道这事的是非,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立场,我不过是被迫服从多数而已。这种强迫和命令不过产生一种嘲弄、虚饰、愚人的游戏,人为的法令,假圣人和伪善者。”[8] (pp. 102-103)

马丁·路德还进一步用自己的经历来开导信徒:“结论说:关于弥撒我要传讲、教导、写作,但不用暴力强制任何人,因为信仰必须自发,不加强迫。以我自己为例来说,我曾反对赎罪券和一切教皇党徒,但从来不用暴力。我只是教导、传讲、阐述上帝的圣道,此外没有做什么。如是,当我睡觉或同我的腓力(指梅兰希顿)和安斯多弗饮威登堡啤酒的时候,圣道就大大削弱了罗马教皇权,而为从来诸侯或皇帝所不能做到的。我自己没有做什么;圣道做了这一切。假如我要捣乱,我早就使德意志发生了大流血。是的,我很可以在沃木斯发动了这样一个小玩意,甚至使皇帝本身也不安全。但这有什么意义呢?那不过是愚人的儿戏罢了。那时我没有做什么,我任凭上帝的道运行。当我们想用暴力行事的时候,你猜魔鬼如何想法呢?它坐在地狱里想道:这些愚人将为我造成一个多么好的游戏啊!但是我们若仅传播圣道并让圣道运行,那就要使魔鬼苦恼了。因为圣道是大能的,将人的心意掳去。假如人心被掳去了,邪恶的工作就要自归毁灭。”[8] (p. 104)

1525年4月,士瓦本地区起义农民领袖将斗争纲领“十二条款”寄给马丁·路德,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马丁·路德随即发表《和平的谏言》作为答复。在这篇文章中,马丁·路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猛烈批评教俗封建主的贪得无厌和横征暴敛:“除了你们这些王侯、领主,尤其是瞎了眼的主教、疯狂的神父和僧侣,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无须对这场灾难性的叛乱负责。时至今日你们仍然无动于衷。你们不停地肆意攻击神圣的福音,即使你们知道神圣的福音

无可怀疑,而且你们谁也不能加以辩驳。此外,作为现实世界的统治者,你们无所事事,只知道欺诈掠夺民众,以保证你们自己奢靡铺张的生活。可怜的民众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虽然剑已指向咽喉,但你们还是自以为稳操胜券,谁也不能奈何你们。你们不久就会看到,这种刚愎自用将会拧断你们的脖子……你们一意孤行,对任何规劝都置若罔闻。”[4] (p. 19)

但是,马丁·路德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农民诉诸暴力是错误的,一定会受到上帝的严惩:“假如你们肆意妄为,心存邪念,那么你们必将一败涂地。即使你们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族,但你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上帝的惩罚。因此对于你们来说,此事绝非儿戏,这关系到你们肉体和灵魂的最终归宿。你们不仅应该极其认真地考虑你们有多么强大,王公有多么可恶,而且也应该极其认真地考虑你们的举措是否正当合法,是否问心无愧。”最后,马丁·路德提议领主和农民双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通过和平手段来消弭纷争:“因此,我真诚地建议你们,从贵族中挑选若干伯爵和领主,从城市居民中挑选若干议员,请他们用和平的方法调停争端。你们这些领主必须转变态度,不管你们愿意与否,你们再也不能像暴君般横行霸道。给这些可怜的民众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吧!你们农民也应通过内部协商,放弃‘十二条款’中那些过分的要求。这样,就有可能通过世俗的法律和协议,而非基督教的宗教手段,解决这一争端。”[4] (pp. 23,42-43)

很显然,马丁·路德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反对农民战争,而且他本人也从未参与其中,因此所谓的“背叛”说既背离了历史的真实,同时在论证逻辑方面也难以成立。

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并担心这类暴力活动会导致政局动荡,难以收拾。但是,马丁·路德并非完全排斥暴力,在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德国各级封建主的同

时,他也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一方面对抗强大的罗马天主教会,推动宗教改革深入开展;另一方面镇压起义农民,恢复社会秩序。这是马丁·路德一贯的立场。

1520年8月,马丁·路德发表了自己的政治纲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行文之初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德国皇帝和贵族是这场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我是一个卑微的人,竟敢上书皇帝陛下和贵族们,并非全然是由于我的鲁莽和草率。实在是因为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个阶层正备受煎熬,处境艰难。不只是我一个人,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呐喊,祈求帮助。这一情景迫使我现在就大声疾呼,祈祷上帝降灵于某人,并引导他向这个可怜不幸的民族伸出援助之手。虽然宗教会议常常声称要进行改革,但这类尝试总被某些人的阴谋诡计巧妙地破坏了,局面每况愈下。我祈求上帝帮助我揭露这些人的邪恶和狡诈,以使他们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再也不能为非作歹。上帝已赐予我们一位出身高贵的年轻君主(注:指查理五世——中译者注。),这在许多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希望。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并充分利用这一上帝恩赐的时机。”[9] (pp. 124-125)

1520年夏天,马丁·路德与天主教会的矛盾进一步尖锐,罗马教皇威胁要对马丁·路德进行绝罚。马丁·路德毫不退让,针锋相对地呼吁各级封建主联合起来,以武力对抗天主教会:“在我看来,假如那些罗马人如此疯狂,剩下来的唯一办法似乎是由皇帝,诸王,和诸亲王,都武装起来,去进攻这些危害全世界的害物,并与他们战斗,不是用言语,而是用钢铁。假如我们用轭刑罚盗贼,用剑对付拦抢劫者,并用火烧传异端者,那我们为什么不攻击这些灭亡的怪物,这些红衣主教,这些教皇,和败坏青年和上帝教会之罗马所多玛(注:所多玛,位于死海南岸,圣经称该城因“罪恶甚重”而被上帝焚毁——引者注。)全体的人呢?为什么我们不用武器攻击他们,并在他们的血中洗手呢?这岂不是更加合理吗?”虽然马丁·路德后来对这番话作了一定的更正:“我写过‘假如我们用火

烧传异端者,为什么我们不用剑攻击教皇及其追随者,并在他们的血中洗手,这岂不是更加合理么?’由于我不赞成用火烧传异端者,也不赞成杀死任何基督徒——我十分明白这是与福音不相合的——我已经表明,假如传异端者应受火刑,那便是他们所应受的。并没有必要要用剑攻击你们。”[10] (pp. 124-125)但是,全面考察德国宗教改革的全过程不难看出,马丁·路德的“更正”只不过是特定形势下的一种斗争策略,他从来也没有放弃以武力与罗马教廷抗衡的想法。

1545年,马丁·路德在《斥魔鬼创建的罗马教皇制度》一文中再次重申:“动手吧,皇帝、君主、诸侯、领主及一切有权采取行动的人。动手吧,上帝为你的行动会赐福于你。首先当从罗马教皇的手里,将Romagna、乌尔比诺(Urbino)、博洛尼亚(Bologna)以及他所有的一切抢过来。因为,他之拥有这些,全系出之于撒谎,及运用一切卑劣手段。这些本来是属于皇帝的东西。由于他运用偶像及其他不正当的方法偷了来,所以大家不知道。自从这些东西落在他的手里,他便据以自大,用以作恶……现在,由于他据有了这些东西,已有数不清的人受他引诱坠入地狱之火……因此,先夺取他——教皇、红衣主教、及所有跟从他们一群狗男女的一切,然后,从颈后拔出他们的舌头,把他们一齐牵上绞刑台。这样做,可说是千该万该的。”[7] (p. 611)

马丁·路德还一再声称,对于各级封建主而言,采用暴力手段镇压农民起义乃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天经地义。

1523年,托马斯·闵采尔出任阿尔斯特德城牧师后,积极宣传较马丁·路德更为激进的政治宗教观念,并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上帝的选民同盟(即基督教同盟)。大批托马斯·闵采尔的支持者随之聚集该城,他们曾焚毁了一座小教堂。得知托马斯·闵采尔及其支持者的活动后,马丁·路德致信萨克森诸亲王,请求他们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这些亚尔斯忒人(注:亚尔斯忒,大陆学界一般译为阿尔斯特德;亚尔斯忒人,指托马斯·闵采尔及其支持者——引者注。)诽谤圣经,并以圣灵自夸,但他们在哪里显示圣灵仁爱,喜乐,和平,与忍耐的

果子呢?如果他们把自己限制于传道的职责内便不要干预他们。让诸灵去打个水落石出吧,但当剑拔弩张时,尊长们就应当加以干涉,不论是他们或我们采取主动。尊长们必须把犯法者驱逐出境。我们的职责只是讲道和受苦。基督与众使徒并没有捣碎塑像和教堂,而是用上帝的道赢取人心。旧约中屠杀不敬神的人的事是不可效法的。如果这些亚尔斯忒人想除灭不敬虔的人,他们必会导致血浴山河。但尊长们是受上帝任命维持和平的,尊长们决不可袖手旁观。”[10] (pp. 244-245) 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一文中,马丁·路德还曾以宗教理论为依据,提醒各级封建主务必当机立断,痛下杀手:“王侯领主切记,据《罗马书》十三章所言,他(注:指信仰基督教的贵族——中译者注。)是上帝的使者和愤怒的仆人,上帝授其以剑,是为了对付那些叛乱的民众。假如他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对某些人实施惩罚,对其他人进行保护,那么他在上帝面前犯下的过失之大,就如那些未经授权即取人性命者一样。如果他有能力实施惩罚,却又没有实施惩罚——纵然是必须杀死或伤害某些人——那么这些人犯下的谋杀和其他罪行就都

是他的罪恶。因为他有能力阻止这批恶棍到处肆虐,而且这也是他的责任,他却故意漠视上帝的命令,容忍这批恶棍为非作歹。醒来吧,不能再容忍、宽恕这一切!这是一个刀剑出鞘的年代,而非仁慈感化的岁月。”[4] (pp. 52-53) 农民战争失败以后,马丁·路德仍然强调必须使用有组织的暴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服从君主统治:“在此(农民起义)之前,我一直相信可以依福音书引导人们……但是今天(起义之后),我已明白,世人是蔑视福音书的;为了引导他们,需要国家的法律,需要刀剑和暴力。”“必须遵守法律,事情才能成功。”“绝大部分的君主都是狂妄的老爷,或者世间最为非作歹的无赖;但是必须服从他们,因为他们是为上帝服务的刽子手和狱卒。”[2] (p. 191)

在持续数十年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一直将德国各级封建主,而不是普通民众,视为改革的依靠力量,这是一个不争的史实。无论我们将其归结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好,或称之为历史的局限性也好,这一切都不能改

变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马丁·路德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为路德宗在德国获得合法地位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宗教改革的进程。从这一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堪称历史的巨人,历史的功绩和历史的局限性必然同时显现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正因为如此,马丁·路德不可能是个完人,但也绝非叛徒。马丁·路德顺应历史的潮流,始终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英文: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 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 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 s,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inte 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 one day right there in Alabama litt 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an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 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This is our hope, and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

Ihavea dream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

Ihaveadream我有一个梦想 Fivescoreyearsago,agreatAmerican,inwhosesymbolicshadowwestandtoday,signedtheEm ancipationProclamation.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ThismomentousdecreecameasagreatbeaconlightofhopetomillionsofNegroslaveswhohadb eensearedintheflamesofwitheringinjustice.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Itcameasajoyousdaybreaktoendthelongnightofbadcaptivity.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But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stillisnotfree.Onehundredyearslater,thelifeoft heNegroisstillsadlycrippledbythemanaclesofsegregationandthechainsofdiscriminat ion.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livesonalonelyislandofpovertyinthemidstofavastoce anofmaterialprosperity.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 Onehundredyearslater,theNegroisstilllanguishedinthecornersofAmericansocietyand findshimselfanexileinhisownland.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Sowe’vecomeheretodaytodramatizeashamefulcondition.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Iamnotunmindfulthatsomeofyouhavecomehereoutofgreattrialsandtribulations.Someof youhavecomefreshfromnarrowjailcells.Someofyouhavecomefromareaswhereyourquestfo rfreedomleftyoubatteredbythestormsofpersecutionandstaggeredbythewindsofpoliceb rutality.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早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最新-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中文 马丁路德金演讲赏析 精品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中文马丁路德金演讲赏析而这篇演讲也影响了一代有理想的年轻人.《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稿,文中运用了许多的排比句,主要讲了黑人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也揭示了黑人在白人心中的地位,读了这篇演讲稿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肤色、地位、家境就改变对他们. 我希望以后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人们的肤色、身份、地位,而是以我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我们的国度里生活.人人生而平等. 这样震撼人心,激励斗志,充分论理,洋溢热情,坚定信念,逻辑严密的演讲很少见.不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可称得上极品. 他的演讲,揭露问题一针见血,毫不隐晦,明明白白.这篇演讲稿里,每一个字都流露出马丁·路德·金对黑人自由的渴望;每一个字都流露出马丁·路德·金对奴隶主与奴隶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的期望;每一个字都流露出马丁·路德·金对黑人与白人情同骨肉携手并进的希望.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体会到了当时美国政府对黑人的不平等待遇.他那的演讲震撼了一个又一个的白人与黑人;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唤醒了人们那沉睡多年的良心;那一浪接一浪的掌声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回忆.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演讲,不但给了人们永不磨灭的回忆,还让人们发现了自己对黑人的不公.现在,在去美国,再也不会看见白人对黑人投去蔑视的眼神了,真正地达到了马丁·路德·金所希望的那样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世界又变成了和平的时期.首先本文拟将从文学体的角度,对于马丁·路德·金所作的演讲进行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来描写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的语言特点,以便更深刻得理解该演讲文体及其深层含义.语域分析任何语言使用都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也呈现着不用的规律和特点,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也是. 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理论分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指语篇的载体形式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马丁·路德对德意志民族思想观念的三大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7481919.html, 马丁·路德对德意志民族思想观念的三大影响 作者:邓允轩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 摘要: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倡导了一场划时代的宗教改革运动。这项运动不仅加速了欧洲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更奠定了德意志民族思想观念的某些基本元素。本文通过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两个王国”、“君权神授”等思想,讨论德意志民族思念观念中刚毅深沉、工作崇拜与服从精神的源起与发展,并且认为马丁·路德在其中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命;思辨;刚毅;服从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058-01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对德国的思想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这场宗教改革运动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间接地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序幕。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主要提出了“因信称义”、“两个王国”、“君权神授”等理念,这些理念对德意志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 文所论述的使命感召与工作观、刚毅深沉与思辨观、服从精神与秩序观等三个维度。 一、使命感召与工作观 德国人勤奋敬业、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突出的,并且已经积淀于民族性格之中。正如德国一句谚语所言:“工作第一,享受第二”(Erst die Arbeit, dann das Vergnügen)。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马丁·路德的思想。使命感召与工作观是跟马丁·路德的“两个王国”思想相统一的。“两个王国”主张世界分为“属灵的国度”以及“属世的王国”,那么工作同样也是出于信仰与生活的双重需要。做好本职的工作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是灵魂救赎的关键,是为上帝服务的必要义务。因此可以说,德国人对于工作的严格要求甚至是崇拜更多地源于精神信仰上的强大自律感。不仅仅是信徒,其他不信宗教的德国人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也都非常敬业。 根据马丁·路德的主张,世间上任何职业都是神圣的职业,都是受到上帝的派遣的。因此,从事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听从上帝的派遣、为上帝服务,这也应该是与传教士同样重要、同样神圣的一种职业。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事一种职业不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神圣使命的感召,要接受上帝的安排,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这种使命感召本质上是对世俗生活的神圣化。简单地说,就是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赋予神的使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促使人们通过信仰上的自律来进行社会生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完美版

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要求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 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 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 ______发表“ 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 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 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 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 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 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 _____, 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 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课堂识真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 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 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三篇】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三篇】 马丁·路德·金为黑人谋求平等,发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功绩卓著,闻名于世。金在成为民权运动积极分子之前,是黑人社区必有的浸礼会的牧师。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教会的产物,《我有一个梦想》记叙金的次民权演说,揭示了民权运动与黑人教会的关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一】 1968年,马丁·路德·金在支持孟菲斯清洁工人的罢工中发表了“我已到达顶峰”的演讲。4月4日下午,马丁·路德·金正和他的助手们在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兰停车场旅馆的二层阳台上商议该如何支持孟菲斯环卫工人争取权益。就在这个时候,租用了旅馆对面的贝西太太的出租公寓的詹姆斯·厄尔·雷用步枪刺杀了。之后,马丁·路德·金被立即送往圣约瑟医院,但是没有改变他身亡的事实。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刺杀马丁·路德·金的就是詹姆斯·厄尔·雷。美国政府发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刺客大搜捕:田纳西州州长布福德-埃灵顿命令4000名国民警卫队员进入该城维持治安和对居民实行宵禁。 根据线人提供的线索知道了暗杀马丁·路德·金的是一位白人男子,在马丁·路德·金遇刺的时候正住在洛兰停车

场旅馆的对面公寓,并且,该男子在行刺之后驾驶的是一辆最新型的野马牌汽车,而现场发现的枪支正是高效步枪。 美国警察在美国境内进行了两个月的天罗地网般的搜捕都没有找到罪犯。一直到6月8日,英国警察希苏机场进行安检的时候才抓捕了一名刚在伦敦打劫过银行的美国人,美国警察才赶紧到希苏机场进行认人,才发现是通缉在逃的詹姆斯·厄尔·雷。 在田纳西州签署了不处死刑的保证之后,詹姆斯·厄尔·雷被押解回国。在审判的过程中,詹姆斯·厄尔·雷岁自己刺杀马丁·路德·金的行为供认不讳,被法院判处99年的监禁。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二】 马丁路德金,美国最为著名的黑人;他是成功废除了种族歧视的人;他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在他的一生当中,受到过无数次的恐吓。他被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监禁了十次,入狱了三次,被行刺了三次。而在这第三次的行刺当中,他失去了生命。 1955年,在美国的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黑人妇女因为不愿将位子让给白人而被判入狱两年,于是,他开始投身于废除种族歧视的视野当中。他发起了抵制公车运动,建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运动。 1963年,马丁·路德·金觐见了肯尼迪总统。他要求通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演讲赏析教学资料

马丁路德金《I h a v e a d r e a m》演讲赏析

《I have a dream》演讲赏析 每一场感人肺腑的演讲,其实都是演讲稿和演讲口才的完美融合。演讲稿是演讲的支撑,演讲口才是演讲吸睛的法宝。对一场演讲的赏析,自然要从演讲稿和演讲口才两方面谈起。 一、演讲稿赏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次动人心弦、气贯长虹的演讲绝对离不开一篇妙笔生花、超凡脱俗的演讲稿,演讲稿写好了,演讲就成功了一半。好的演讲稿必定会闪现出思想的光芒,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就是这些好的演讲稿中的代表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I have a dream》是一篇政治类演讲稿,强烈反映了黑人对于种族歧视政策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寻。无论是话题、内容还是层次,都具有很大的特点。首先,话题的政治性强烈,马丁?路德?金在其中表明了他的非暴力抗议与联合有良知的白人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他的政治倾向,理性地把握住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内容的鼓动性强烈,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最后,层次的逻辑性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气呵成、滔滔不绝。 下面展开内容进行分析。马丁?路德?金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表明自己演讲的目的:鼓励黑人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平等。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包含了问候语和对自由的渴望与信心,霎时令全场肃穆。 随后,引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签署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充满人性光辉和契约精神的法令,从根本上诠释了黑人追求自由的正义性与正当性,给种族歧视者当头一棒。接着反观现实,用四个“One hundred years later …”的排比句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建议】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马丁·路德宗教“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并通过与天主教会的区别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前思考】1517年10月,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交它张贴在维登堡的教堂门口。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生源地。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 二、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三、经过: 1、开始:1517年10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①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②意义: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B、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我有一个梦想 小行校区 14-地本 刘慧 1441010009 1968年4月4日黄昏,马丁·路德·金在洛兰宾馆306房间阳台散心时遇刺身亡,终年39岁。他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为1月15日)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马丁·路德·金的诞辰亦为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而他的代表代表性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则是到如今都让全世界人铭记。 1963年8月28日,马丁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作为著名的黑人运动领导者,这篇演讲主要是揭露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残酷迫害,表达了对自由以及幸福的渴望与正义奋斗到底的决心。 文章中多用排比,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作者运用六个“我有一个梦想”,以诗一般的语言和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正面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描述出他心目中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黑人迫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生而平等的新世界,抒发了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向往的梦想。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平等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吁自由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得到实现!在对美好未来的描述中结束了演讲。 这样的一篇演讲以学术家们1999的高票排在20世纪美国演讲的最高位,并使马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得到如此多的赞誉?答案就在于其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包括平行结构、隐喻、对照等等,这篇文章是公认的修辞大作,而金也被认为是修辞学大师之一。它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整篇演讲,新颖贴切的比喻、气势磅礴的排比、反差强烈的对比、动人心魄的反复、恰到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

马丁路德金演讲稿 导读:本文是关于马丁路德金演讲稿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马丁路德金演讲稿】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洲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即便是密西西比州,一个被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所席卷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春绿洲。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 今天,我怀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邪恶的奴隶制度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 有一天,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携手并行,如同兄弟姐妹般。 今天,我怀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

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自由,到了这一天,到了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义高唱这首歌: 我的祖国,可爱的自由之邦,我为您歌唱,这里是我的祖先终老的地方;这里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座山岗。 如果美国要成为伟大的国家,这一点必须实现。因此,让自由之声响彻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高峰,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让自由之声响彻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利根尼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科罗拉多州白雪皑皑的落基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加利福尼亚州的婀娜群峰! 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佐治亚州的石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田纳西州的望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个个土丘!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当这一天到来、当我们让自由之声轰响,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大村小庄、每一个州府城镇,我们就能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 “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篇二:马丁路德金演讲稿】 我有一个梦想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国际学校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练习试题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李平晔教授在评价近代某事件时指出:“使基督教世俗化,或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转向现实的生活和劳作……”此“事件”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2.马丁·路德主张“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是通过炙手可热的各级神职人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①宣扬因行称义②强调信仰自主③维护教皇权威④促进思想解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马丁.路德曾说“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下列主张与此相符的是 A.因信称义B.社会契约C.因行称义D.天赋人权 4.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A.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B.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C.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D.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5.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A.宗教神学的价值B.世俗君主的作用C.罗马教皇的权威D.宗教仪式的意义 6.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7.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8.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9.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教职,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 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 C.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0.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否定真正权威B.注重回归古典C.顺应世俗要求D.精于哲学思辨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适应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需要,出现专职的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教授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 ——摘编岳麓版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摘自岳麓版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材料中“专职的教师”又被称作什么?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

马丁路德金演讲

马丁路德金演讲- 我们向何处去 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亚特兰大,佐治亚1967年8月16日 现在为了回答“我们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的主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我们的现状。当初拟定宪法时,一个不可思议的公式规定黑人在纳税和选举权方面只是一个完整人的60﹪。如今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公式规定黑人是一个完整人的50%。对于生活中的好事,黑人大约只享有白人所享受的一半;而生活中的不愉快,黑人却要承受白人所面对的两倍。因此,所有黑人中有一半人住着低标准的住房。而且黑人的收入只是白人的一半。每当我们审视生活中的负面经历时,黑人总是占着双倍的分额。黑人失业者是白人的两倍。黑人婴儿的死亡率是白人的两倍,从黑人所占的总人口比率上看,在越南死亡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 其他领域也有同样惊人的数字。在小学,黑人比白人落后一至三年,并且在他们种族隔离的学校,学生人均所得到的补贴比白人的学校少得多。20个上大学的学生中,只有一个是黑人。在职的黑人中,75﹪的人从事的是粗活。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的出路在哪里?首先,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我们必须要在一个仍然压迫着我们的体制中站起来,形成牢不可破且有威严的价值感。我们再不能因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羞耻。要在几百年来灌输黑人是卑微的、无足轻重的人民心中唤起他们做人的尊严绝非易事。 黑色的描述和黑人的贡献 甚至语义学似乎也合谋把黑色的说成是丑陋和卑劣的。罗杰特分类词典中与黑色相关的同义词有120个,其中至少60个微词匿影藏行,例如,肮脏、煤烟、狰狞的、魔鬼的和令人作呕的。而与白色相关的同义词约有134个,他们却毫无例外都褒奖洋溢,诸如纯洁、洁净、贞洁和纯真此类词等。白色的(善意的)谎言总比黑色的(恶意的)谎言要好。家庭中最为人所不齿的成员被称为“黑羊”(既败家子)。奥西。戴维斯曾建议或许应重造英语语言,从而教师将不再迫不得已因教黑人孩子60种方式蔑视自己使他们延续不断怀有不应有的自卑感,而教白人孩子134种方式宠爱自己而使他们继续怀有一种错误的优越感。 忽视黑人对美国生活的贡献从而剥夺其做人的权利的倾向,早如美国最早的史书所记,近如每日晨报所载。为了打破这种文化扼杀,黑人必须奋起申明自己高贵的人格。任何忽略这一要点为黑人争取自由的任何运动都将徒劳无功。只要心灵被奴役,肉体就永远不会得到解放。心理上的自由,即强烈的自尊感,是战胜肉体受奴役之漫漫长夜中最强有力的武器。无论是林肯的“解放宣言”还是约翰逊的“民权法案”都不能完全带来这种自由。黑人惟有发自内心并用坚定的人格的笔墨签下自己的解放宣言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黑人必须大胆无虑地抛弃那自我否定的枷锁,竭尽全力以自尊自重的精神,对自己、对世界说:“我非等闲之辈。我是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荣誉的人。我有富有而高贵的历史。那是一段多么痛苦的受剥削的历史。是的,我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我的奴隶身份,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愧。让我羞愧的是那些充满罪恶的人迫使我成为奴隶。”是的,我们必须站起来说:“我是黑人,我是美丽的。”黑人需要这种自我肯定,而白人对黑人所犯下的罪行使得这种自我肯定显得更为必要。 主要的挑战 另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在经济和政治上如何增强我们的势力。无庸质疑,黑人极其需要这种合法的权力。事实上,黑人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权力匮乏。从南方陈旧的种植园到北方较新的贫民区,黑人一直被迫过者一种无声无息且无权无势的生活。由于被剥夺了决定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权力,他们只能对这个白人权力机构所做出的专断的、有时是反复无常的决策听之任之。那些种植园和贫民区是由掌权的人开辟的,既可限制那些无权的人,又可使他们的无权状况延续下去。因此,改变贫民区的问题就是权力的问题---要求改变的权力和致力于维持社会现状的权力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对于权力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实现目的的能力。它意指能引发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所需的力量。沃尔特鲁瑟曾为权力下过定义。他说:“权力就是像U.A.W(汽车工人联合会)这样的工会能使像通用汽车这样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想说…不?时说…是?的能力。这就是权力。”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02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推荐下载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 思想家、世界历史文化伟人。16世纪初他发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在改革中他 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领袖,并建立了路德宗和基督新教。 我们可以从1518年,所写的《海德堡辩论》,以及1520年所写的三大名著《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中,看到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一)神学的分类 在路德所著《海德堡辩论》中,他将神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荣耀神学,第二类是十字架神学。 荣耀神学是从世界去认识神,企图运用理性,透过神所创造的宇宙去证明神的存在并掌握他的属性。中世纪的神学家所高举的就是荣耀神学,他们一方面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神的创造去推断神的属性。这样做,他们不单高举了人的理性,更将被造之物提高到与神属性同等的地位,仿佛人可以从被造物的性质看到神的本性。所以,荣耀神学就是荣耀人的理性,荣耀宇宙的奇妙。 十字架神学认为人是被造物,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穷尽神的奥秘,神的本性与旨意是深不可测的,是人的理性不及的,假若神不向人启示,人绝不可能认识神。要认识神,我们就得谦卑的按照他的启示,他的方法、他的途径。神最清楚的向人启示他自己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创造,而是十字架。在十字架上,神的尊贵、荣耀、权能、公义慈爱与他的谦卑、宽容、忍耐结合在一起。透过十字架看神,神不再单单是一位高高在上,在权力、威严和绝对智慧中的神,而是一位亲自来到罪人当中,为罪人死的救赎主。 道成肉身与十字架受死的奥秘,粉碎了人理性的骄傲,叫人谦卑下来,听任神用他的途径去 启示自己。 (二)重要的神学理念 (1)唯靠圣经(或惟独《圣经》)。在路德的神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圣经的权威。 唯靠圣经即信仰生活最高的权威是圣经,教会不是信仰最高的权威。对路德来说,圣经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的依据。教皇的谕令、议会的决定、教会的传统,这一切与圣经对照起来,便显得微不足道;它们固然可能是真理的表达,但却不是真理的依据,只有圣经是神启示的真理的依据。 当时,罗马教宗在西欧居于太上皇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敛财手段多样,经济上富有,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西欧的宗教与精神领袖,掌握着遍及各国的天主教会。为了维护教宗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主教有一整套神学理论及其支柱,以论证教宗至上、神职人员至高说教的正确性。 他们认为教宗是上帝在现实世界的代表,这是教宗的一大法宝。因为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上帝,教宗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代表,当然就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凌驾于一切

全英文马丁路德金演讲后感

NOT JUST A DREAM Martin Luther King is best known for being an iconic figure in the advancement of civil ri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 d, using nonviolent methods following the teachings of Mahatma Gandhi. We all know about Dr King’s civil rights work, and his I HAVE A DREAM speech. But did we all know that he had two other dreams? WHERE DO WE COME FROM HERE? that explains Dr King’s vision for the end of poverty has been out of print 40 years. He not only focused on Civil Rights, but illustrated a sort of socialist vision for an integrated society. We coul d have end ed poverty a d ecad e ago, except we choose to attach Iraq and bl ow up a trillion d ollars d oing it instead of ending poverty. Dr. King provid ed a snapshot of where Americans were in 1967. Two turning points had been reached. First, his program of nonviol ent direct action was cl early winning the struggl e against ol d fashioned southern segregation, and Dr. King was l ooking toward the next step. He believed that the next logical step toward setting peopl e free was a massive government program ad dress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Second, with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 "black power" mentality was gaining prominence. Some argued that whites shoul d be exclud ed from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at nonviol ence should be aband oned. Dr. King insisted that this approach woul d only balkanize our country, having disastrous effect, especially on blacks. He brings u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African-Americans should d o with their new, d early fought for freed oms found in laws such as the 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 All Americans black and white must unite in ord er to fight poverty and create a new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King is neither a Marxist nor a d octrinaire socialist; he instead advocates for a united social movement that would act within both the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parties. He rightly conclud ed the riots of 1966 and thereafter was "uprisings" against the awful reality that African American equality must a go along with ad equate wages, quality schools, and d ecent houses. All initial aims of the Johns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