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 —以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为例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以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

社区为例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和升华,是实现乡村复兴繁荣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发展模式的介绍以及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发展模式建设规划大堰坡

1引言

自《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村庄规划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2013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村庄规划也被赋予更崭新的内容。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发展才是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2003年伊始,随着中央采取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后,村庄规划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3年随州经济开发区“美丽乡村示范片”规划正式启动。

2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涌现了一大批地方特色鲜明、发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

黄杉等对国外以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以及以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为代表的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等发展模式[1]。

吴理财等基于对安吉县、永嘉县、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查,总结了四地各自的建设模式,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发展经验[2]。

此外,管永祥等通过对时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与管理的体质机制及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乡村空心化倾向于传统经济文化的衰败等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症结所在,并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3]。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的江家堰村、驸马村、幸福村、红砂村、万福村五个村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开始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五村共建,加强村域关联性,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锦江区以“三进四化三不失”的发展思路,依托三圣花乡赃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将文化因素和产业因素贯穿于村庄的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打造出“江家堰村一江家菜地、谢马村一东篱菊园、幸福村一幸福梅林、红砂村一花乡农居、万福村一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级村庄。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湖北省政府出台有关意见,提出通过编制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到2020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基本得到改善,建成2000个美丽宜居村庄。

随州市大洪山长岗镇、广水桃源村分别获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命名,全市获得国家级村镇建设荣誉的镇(村)达到15个。10个村被命名全省第五批“宜居村庄”,省级“宜居村庄”达到49个。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成俗的研究,但在其发展模式与经验方面的剖析还存在深度不足、指导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处在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乡村空心化、萎缩、拆并等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存。

3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以模式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借鉴和参考,是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2014 年,农业部提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

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

型等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样本支撑[4]。

由于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方

面存在差异,本文依据美丽乡村在各个地方的建设要求和建设重点,分为五种模式[5]。

3. 1产业主导型模式

产业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

各种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并且发展基础好,地区产业化水平较高,乡镇、村庄

产业发展格局鲜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

带动效果明显。

3. 2旅游主导型模式

旅游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多被一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所采用,这些地区特色资

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齐全、交通便捷通达性高、村域地理位置距离周边城市距离较近,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力较大。

3. 3生态主导型模式

生态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

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拥有较为典型的乡村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优

势明显,因此,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生态优

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最佳方式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3. 4文化主导型模式

文化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优势,这些地区一般具

有特殊人文景观,例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主要就是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激发当地文化展示

和文化传承的潜力。

3. 5环境主导型模式

环境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脏、乱、差等问题严重突出的农村地区,这

些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

要求比较强烈,在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为农民提供相对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然后再考虑村庄后续的进一步提升建设。

模式的选择要视村庄特征而定,对于整个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针对区域内村庄的差异

性选择多种模式进行建设,一个村庄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种主导。

4 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大堰坡社区位于南部乡村片区中心位置,村域总用地面积3.86平方公里。距淅河片区约

9公里,距随州主城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以内。规划定位大堰坡为随州市乡村游旅居

基地,具有随州文化底蕴的特色乡村社区。在规划中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根据本地的风

土人情、乡风民俗定取舍,突出农村应该具有的鲜明的独特性。既要表现发展的新姿,又要

展露出乡村返璞归真的自然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元素,将农村特有的生

活元素抽象化,艺术化。打造一个田园生态旅游度假之地。

4. 1规划目标

4.1.1挖掘和保护当地的历史人文

规划应做好村庄居民的历史人文内涵挖掘工作,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在美

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价值,合理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加强对村民

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历史人文精神二者结合起来,真正

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

4.1.2保持和梳理当地的自然环境

美丽乡村的规划,应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原有的

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当地的山水田林进行梳理和提炼,结合各专项整治工程,保护和修复自

然景观与农田景观,开展民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

等乡村设施,使村庄原有自然风貌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

4.1.3体现和还原当地居民淳朴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现状,充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

同时,应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原有的熟悉生活与交往氛围,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宣传,体现当地居民原有的

质朴生活。

4.1.4营造和展示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

深入挖掘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元素,将农村特有的生活元素抽象化,艺术化。将当

地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或者文化通过传播载体展示出来,让民众感受并且传承下去。

4. 2规划策略

4.2.1立足资源,发掘特色,区域衔接,做好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文章

结合现状自然条件和产业现状特征,产业应向农业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大力发

展旅游业,构建以服务乡村游为核心的产业。规划以农业观光游为特色,形成美丽乡村游示

范圈,并通过乡村体验、乡村活动、乡村旅居等突出“乡”的特色,让游客能“走”的进来,“留”的下来。

4.2.2梳理线路,主抓核心节点,提升村庄环境面貌

根据农民需求及村庄发展需求,新建农村居民点,配套相关设施,建筑户型及建筑风格

都体现随州本土传统建筑特色,建设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新社区,改变之前建筑布局混乱、

建筑质量较差的局面。同时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整体环境。对道路、村边、宅旁设置绿

化及游憩园,对水岸河塘进行整治。

4.2.3向存量土地要发展效益,寻找土地空间

随州新增土地的减少,土地利用效率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合理安排总体空间结构和产业

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四片区”的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分为四个区,分别综

合服务区、生态农业区、核桃育苗区、休闲旅游观光区。根据土地现状分析,各分区与土地

性能相匹配,让土地充分发挥潜能和效益。

4.1.4完善设施,治理污染,合理安排生产生活与项目一体化建设

规划打通村域道路,配套居民点相关设施,建议新建居民点旁边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

点同步建设。规划保留并完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淅大公路北侧新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对现状的沟渠河道进行梳理,沿主干道设置排水沟;根据分散和

直捷的原则,密切结合地形,以最短路线,将雨水就近排入挑水河及其他河道,解决雨水积

淤问题。规划在村庄中部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管网建设。规划垃圾收集点共六处,规

划公厕三处。

4. 3建设模式

随州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认可。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蒋大国说,随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采用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民所接受,建立健全了产业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户家庭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有力支撑了龙头企业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扩大特色产品生

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

5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

5.1 缺乏公众参与,群众积极性不高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村庄规划中村民的主体性要求就是要对村民

个体存在应有的价值予以应有的尊重(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5.2.2)。但是

中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的传统以及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

进中积极性不高,政府采取一定的引导方式也不能彻底解决。对于这个问题,政府要充分发

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农民体会到美丽乡村建

设带来的实惠,逐步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5.2缺乏地方特色,建设千篇一律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通常都是互相照搬照抄,没有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导

致千城一律、千村一貌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设通常与旅游业联系在一起,为了吸引游客前来,

大肆盲目建设一些游乐设施、农家乐设施等旅游项目,而忽视村庄本身的文化塑造。尤其是对

一些历史文化乡村的建设尤为突出,过度的商业要素的注入,导致历史文化没有好好保护,

历史建筑造成了破坏。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借鉴国外经验,欧洲一些乡村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当地的文化积淀,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征,在村庄内建设乡风文明馆,发挥村

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将更多的文化、艺术气息融入到乡村建设中。

5.3 后备力量不足,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链断裂

城市的吸引力导致农村青壮年人才逐步流失,乡镇企业也逐步衰落,人才的流失同时也导致了资金、技术的流失。目前农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老龄村,已经缺乏了发展的活力。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前期的建设政府可以适当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美丽乡村的后续经营仍需大量资金,这就需要在建设美丽乡村初期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可以为农村后续发展带来持续经济保障的项目,提升农村传统产业,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打造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农村人才的回流,解决村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

5.4 与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同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具有整体特性,不仅要在城市里开展,农村也要同步推进。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源头,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和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就是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堪忧,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秸秆燃烧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建设健康、生态、文明的乡村理念。

6 小结与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缩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善我国城乡关系的勇敢尝试。我国发起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状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的现状、发展模式及对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J].华中建

筑,2013(5):144—149.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3]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4] 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J], 中国乡镇企业,2014 ( 3) : 45-46.

[5] 禹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3(8):21-2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 —以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为例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以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 社区为例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和升华,是实现乡村复兴繁荣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发展模式的介绍以及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发展模式建设规划大堰坡 1引言 自《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村庄规划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2013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村庄规划也被赋予更崭新的内容。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发展才是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2003年伊始,随着中央采取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后,村庄规划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3年随州经济开发区“美丽乡村示范片”规划正式启动。 2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涌现了一大批地方特色鲜明、发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 黄杉等对国外以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以及以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为代表的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等发展模式[1]。 吴理财等基于对安吉县、永嘉县、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查,总结了四地各自的建设模式,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发展经验[2]。 此外,管永祥等通过对时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与管理的体质机制及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乡村空心化倾向于传统经济文化的衰败等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症结所在,并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3]。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的江家堰村、驸马村、幸福村、红砂村、万福村五个村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开始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五村共建,加强村域关联性,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锦江区以“三进四化三不失”的发展思路,依托三圣花乡赃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将文化因素和产业因素贯穿于村庄的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打造出“江家堰村一江家菜地、谢马村一东篱菊园、幸福村一幸福梅林、红砂村一花乡农居、万福村一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级村庄。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湖北省政府出台有关意见,提出通过编制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到2020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基本得到改善,建成2000个美丽宜居村庄。 随州市大洪山长岗镇、广水桃源村分别获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命名,全市获得国家级村镇建设荣誉的镇(村)达到15个。10个村被命名全省第五批“宜居村庄”,省级“宜居村庄”达到49个。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成俗的研究,但在其发展模式与经验方面的剖析还存在深度不足、指导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处在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乡村空心化、萎缩、拆并等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存。 3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以模式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借鉴和参考,是推进

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规划初探——以金清镇为例

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规划初探——以 金清镇为例 摘要:美丽城镇规划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引 城镇高品质建设的重要抓手。金清镇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副中心所在地,本文 结合该镇的实践,从环境整治、产业提升、城市管理、人文宣传等方面联动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美丽城镇规划的总体框架和行动策略,旨在促进美好人居环境 与和谐社会氛围的创建,为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规划;金清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浙江是总量位居全国第四的经济大省,提出了全面实施“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战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 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以“垦荒“精神,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谱写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台州篇章。金清镇是台州市路桥区东南副中心镇,是美丽台 州和“两美”浙江目标的一个缩影。 1美丽城镇规划概述 美丽城镇规划从视角而言,小城镇综合整治聚焦于独立乡镇,美丽城镇则在 县级层面进行统筹,最终实现全域各乡镇的“先美带动后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规划范围来看,美丽城镇建设则放眼于乡镇全域空间,包括各类生产空间、美丽乡村、生态自然等方面。就规划内容而言,美丽城镇规划是多部门工作 计划的协调与融合。就规划要求而言,在浙江省美丽城镇“五美”建设基础上,

形成金清特色的鲜明城乡形象,进一步强调城乡融合、完善城乡功能布局与优化空间形态的重要性。 2金清镇发展现状 金清镇地处浙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商贸重镇,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城镇之一,台州市十大中心镇之一。全镇全镇陆域面积96.96 平方公里,岛屿 15 座,下辖 42 个村 1 个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金清镇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列入首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首批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卫生城镇,首批浙江省现代示范镇和省级绿色小城镇。2019年10月,金清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金清镇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3金清镇的美丽城镇规划 金清镇作为路桥区的县域经济副中心,全区经济增长的第二极,以《路桥区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暨“一镇一方案”》为指导,紧扣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创建目标,以“路桥区域副中心,产镇融合核心区”为定位,聚焦环境整治、居民生活、产业提升、人文魅力、城镇管理等领域,全面打造融城商旅于一体的滨海城镇风貌。 (1) 功能便民环境美。第一,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日常整治和管理;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中心菜市场北侧步行街改造;海峰、黄琅、高升等美丽乡村;疏港大道美丽公路建设疏港大道美丽公路建设。第二,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包括:环西一路北延建设工程;白剑线改线(金北大道)工程;金清小学交通组织改善工程;文昌路老电影院改建停车场工程;人民路街区公园停车场。第三,推进市政设施网络建设。第四,提升城镇数字化水平。 (2)共享乐民生活美。1)提升住房建设水平。建设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浙派民居”,积极引入品牌开发商建设居住小区或农房集聚区,建设智慧、绿色、低碳、品质化住宅小区。

从环境设计视角探究美丽乡村建设——以兰考县张庄村乡建项目为例

从环境设计视角探究美丽乡村建设——以兰考县张庄村乡建 项目为例 张雯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40)002 【总页数】3页(P89-91) 【关键词】美丽乡村; 建设; 因地制宜 【作者】张雯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 虽然乡村的更新是常态,但是一味大拆大建对乡村建筑遗产、乡村文化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乡村出现了旅游化、城市化、公园化的倾向,使得乡村生活、历史、文化没有保持持续性及特色化。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一些经典范例。例如:郝堂是国家级美丽乡村,以山水美 景为主要亮点。河南信阳的新集村以关注留守儿童和环境卫生为重点,建有新集小学,完善了垃圾分类体系。河南焦作的莫沟村,让漂泊的人们找到了儿时的记忆和乡愁的寄托点。另外,通过长远规划,为村民们建立了可持续的产业机构,推进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乡建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设计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使得乡村文化、乡村特色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倡导乡村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及精神风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友好发展。 在设计时,主要对村落环境进行整治、美化和提升。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入口的修建、街景整治、村落主要节点的改造,为村民设计出个性化的小院,形成了“一院一景,景满全村”的空间体验。重点对闲置的院落进行改造设计,使其成为村部的“桐花书馆”、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包括建筑改造及新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现状问题主要有:建筑破损、新旧混杂;庭院杂乱、功能性差。我们的设计 策略是:对形式、元素、材料进行适当保留及改造;针对硬化、绿化、美化等方面 进行功能提升;在保温、空调、厨卫等方面注意节能环保,以期营造出干净、自然、朴实,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环境。

武汉“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探索——以蔡甸区黄虎村为例

武汉“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探索——以蔡甸区黄虎村为例 摘要:2015年武汉市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农业生态区内,选定若干个村庄,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地域性,完成实用型村庄规划,促进乡村地域 综合发展。在梳理了武汉历次村庄规划之后,发现历次村庄建设仅侧重于面貌的 改善,未触及乡村发展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问题,可持续效应不足,乡村依然缺 乏活力,建设特色不够鲜明。黄虎村美丽乡村规划从规避上述问题出发,严格按 照住建部提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构建了包括“问题剖析、村民意愿调查、发展策划、生态规划、村庄规划、实施计划”的总体规划思路,为武汉地区美丽乡村如何建成打造可持续、有活力、有地域差异的美丽乡村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美丽乡村;武汉;黄虎村 1、研究背景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武汉从本世纪初即开始重点关注外围农业生态区的村庄建设,随着武汉2049 远景发展战略的确定,城乡统筹发展是武汉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武汉作 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城与乡地域特征明确,如何实现“宜居宜业宜产”, 使乡村享有与城市相当的配套服务水平,是当前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武汉市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农业生态区内,结合乡村经 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地域性,按照住建部提出的实用型村庄规划的要求,从乡村发 展动力和实施机制等角度,寻找一条新的指导和规范乡村地域综合发展的路径。 黄虎村被选为其中一条“美丽乡村示范村庄”探索武汉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体系。 2、武汉市历次村庄建设规划的特点及问题 为响应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武汉市实施了两轮新农村建设 规划。 第一阶段——“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阶段: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启 动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在全市6个远城区及洪山区的2087个建制村(含农场大队),逐年分批实施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等“四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普惠制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 活条件,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明确为建设武汉特色“富裕和谐秀美”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和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历时五年,完成了2053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重点打造提升”阶段:自2011年开始方向转向“重点打造提升”,在6个新城区各选择一个共6个示范片和22个革命老区,打造武汉市新农村建 设的亮点和样板。该时期规划侧重于面貌改善的物质景观建设,未触及乡村发展 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问题,可持续效应不足,乡村依然缺乏活力,建设特色不够 鲜明。 3、黄虎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探索 3.1黄虎村基本情况 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位于蔡甸区高湖之滨,地处大集街西端,全村14 个自 然湾,土地面积427公顷,人口1700 多人。该村位于生态绿楔范围内,是典型 的“绿中村”。2015年,黄虎村被列为全省第四批“宜居村庄”。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孝感市三利村为例 摘要:孝感市孝南区三利村邓杨家湾规划设计通过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解读,确立了“寻根溯源,美丽乡村”的规划主题。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孝感市当地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将生态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融合,完善乡村的生态景观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乡村经济、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利村、规划设计、生态旅游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Take Sanli Village in Xiaogan city as an Example Ab stract: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beautiful rural,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sanli village in Xiaonan area which is in Xiaogan city has established the theme of Roots Back and Enjoy Lif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ite ,We combine the local culture of Xiaogan city and the culture of rural farming, and then mix Eco-town construc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e will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