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3 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5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6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7 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1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

2 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

3约束与监督功能

4 外部竞争压力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一)计划经济的弊端:1. 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2. 企业不能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效益低下; 3. 造成企业失去活力,影响了生

产力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比较:

1 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a 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比例来配置资源,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防止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b 便于形成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根据行政权威和计划指令进行

的资源集中和分配,可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迅速发展凭市场

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重点产业和技术

c 有可能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处理各种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矛

盾。

缺点:a 计划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不强、信息不完备、各种利益主体的特殊影响等等都会降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

均可能导致计划失误这种最大的失误。

b 计划通过科层组织自下而上地制定,自上而下地执行,多层次

的信息传递可能导致计划调节的滞后效应,对经济的调节难以及

时有效。

c 权利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压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

2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的功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约束与监

督功能

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a 推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

高;b 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

产需衔接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b 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

调节是乏力的;c 市场调节对经济外部性问题无能

为力;d 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

(三)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取代的必然性

1、计划要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完全信息假定;利益

一体化假定。这两个前提都是不可能具备的。

2、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价格充分灵活;企业的数量足

够多。这两个条件不能完全具备,但有可能基本具备。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

的结果;

3、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4、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的需要。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

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

有制结构构成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只有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所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

场竞争主体,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观基础。只有建立全

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才能够得以具备存在、发展

并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的空间和外部条件;只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

调控体系,才能确保在微观搞活的前提下,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形成多种经济主体间

激励兼容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只有建立了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各种经济主体得以承受和规避市场风险,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7.什么是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

答:(一)实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的变

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

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

具体来讲又有以下要点: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双重转型的统一;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

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3、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

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

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以及经济

过渡的根本性质。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a 没有严格意义连续不变的改革目标;b 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c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的顺序模式进行;d 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e 没有改变任何主

要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f 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g 有着巨

大的地域差异。

8.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

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3、局部推进与总体协调;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

5、改革、稳定与发展;

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

10.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主张的不是为私有制而公

有制,公有制首先是与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

说,公有制是一种手段。所以,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的内容、范围、作用和实现形式,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出具体的选择和安

排。

2、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公有制是建

立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基础上的,然而,我国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

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有了多元化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特征的。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看法和政策;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如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某些行业的壁垒,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法律保护等。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等,这些是它们的优势,但有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如假冒伪劣等,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状况,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地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交易费用:商议和履行经济合约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当事人双方相互寻找所需信息的费用及商议、谈判、签订合约以及监督、强制合约履行的费用。

3、明晰产权关系之所以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是因为:(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区。(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3.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答:1、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2、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3、深化国企改革可以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

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

答:1、内部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结构和机制,保证公司的高效运作

内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委托代理合约的合理设计和逐步完善形成,通过

一系列激励合约,使代理人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激励的核心是

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改善

这种内部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允许代理人掌握公司股份,参与索取

剩余,以便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相近。

2、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但不能将

其消除。因此,企业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制衡,还要极大地依赖于良好的外部机制——相对完善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经理市场上的竞争的约束、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股票市场)。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完善市场竞争是相当重要的。

16.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一)按劳分配的涵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

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力向社会领取报酬。其中包含两方

面的涵义:一是各尽所能,二是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二)二者的区别:

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内部,按要素分配则涵盖了各种所有制;

2、按劳分配的对象是V,按要素分配的对象是M;

3、按劳分配是主体,按要素分配是从属;

4、从劳动者的报酬来看,按劳分配的依据是使用价值(劳动),按要素分

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5、按劳分配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要素分配时为了调动各种生

产要素的积极性。

(三)二者的联系:

1、并存发展的结合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形

式。

2、一主多从的结合关系。虽然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但是在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只能是以按劳分配

为主,按要素分配居于从属地位。

3、交互作用的结合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可能

是纯粹的,或多或少要受到按要素分配的影响。而按要素分配也

要受到按劳分配的影响。

4、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两者结合的意义:

1、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劳动者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

4、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答:(一)处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导致不公尤其是结果不公的因素有:

1、经济发展客观条件的差异;

2、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导致的结果不公;

3、体制转型过程造成的不公。

导致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症结应该是市场机制的扭曲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所致,它集中体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体制与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的错位和不对称。两极化的收入结构也不利于国内市场的良性发育,畸形的市场消费结构必将危及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在继续扩大。

2、贫富差距的扩大出现失控的趋势。第一,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

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

流入个人手中。第二,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使得国家

和个人的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第三,税收无法实现对收

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3、贫富悬殊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是以占有大

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形

成。

1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19.评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资金供给缺口比较大;2、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的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缓慢;3、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4、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恶化,会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

21.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答: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应。

22.论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23.试评析中国新发展观。

答:(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这一发展观。

(二)十七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精辟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与人的需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保持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各方面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

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关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本质是求真务实、为发展、为人民造福。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协调发

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均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本质要求。

24.评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一)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相对于以往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走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在遵循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又具有以下新的内涵与特征:

1、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新型工业化是应当而且可能有效配置资源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的工业

化。

25.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6.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一)从内向经济到外向经济转变的必然性:a 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趋势;b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c 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作用:开放型经济体系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构筑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开放型经济体系”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在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基础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7.如何看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关系。

答:(一)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我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基本依据。其次,根据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原理,我们应科学分析我国现状,找出自

己的生产与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点,确定合理的进口结构,通

过对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再次,根据这一原

理,还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其他国家的贸易模式和发展战略,

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使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积极主动地位。

(二)单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确定对外贸易战略和进出口结构不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反而陷入竞争劣势。因此,必须在现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关键环节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为此,必须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

技术密集度,使其从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2、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

培植

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对其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

进入我国。

28.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

答:人民币升值原因:1、长期汇率决定——购买力评价理论

2、中短期汇率的均衡——市场上人民币与外汇的供求

人民币升值影响:

积极:1、有利于中国进口;2、原材料进口依赖性厂商成本降低;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7、

中国资产出卖更合意;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升;9、中国百姓

国际购买力增强。

消极:1、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2、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3、人民

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29.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一)危机的背景及原因

1、美国的消费习惯

2、经济管理思想。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

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这场危机源于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执行

的不当的货币政策。

4、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盲目进行金融创新是这次危机

的主要原因。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

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

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在美国金融投资上的资金

安全,更深层次是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危害。

30.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

答: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一)微观领域市场失灵

1、市场的功能性缺陷:

第一,外部性的存在。

第二,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机制对私人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调节是有效地,而对公共物品的调节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难以解决搭便车问题。

第三,个人自由选择不一定会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一,垄断。垄断企业往往会抬高价格,减少产量,获取垄断利润。

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性,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寻找交易机会需要时间,交易者会花费交易成本等,这些都与完全竞争

下的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有很大差异。

第三,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是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具有刚性。当企业面临具有不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时,

它不会根据需求的微小变动就调整价格,而可能首先是调整产量。

第四,受交换之前的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由贸易发生障碍。

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第一,产权边界不明晰。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假设条件是市场行为者的产权主体和界区是严格界定的,因而,他们对市场都能作出出于

自身利益和理性的反应。但是我国现行的国家所有制条件下产权

边界不明晰,市场的发育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步履维艰。

第二,以等级界定资源配置权力的行政化竞争规则对以产权界定为原则的市场化竞争规则的冲击,使市场秩序紊乱。

第三,频繁的行政干预下,市场信号严重失真,必然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再加上体制上的原因,地方封锁越演越烈,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人为地限制,妨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五,受传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缺乏企业家的创新、冒险精神。

(二)宏观领域市场失灵

1、宏观经济波动:垄断使产品价格脱离供求关系;未来是不确定的;

行为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

2、结构性不平衡

31.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政府干预。

答:应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适当的度,也就是该市场管的让市场管,市场管不了的让政府管。

中央政府:宏观职能——调控

地方政府:微观职能——管理

政府职能机构:微观规制——管理、服务

政府的干预方式: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

种经济活动;4、财政功能;5、进行制度创新;6、影

响收入分配;7、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8、国家

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实现一

定的经济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

33.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答: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

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起导向、促进和保障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2、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

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等。

3、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

条例、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按行政区域、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控制和管理经济。

4、法律手段:主要是指国家依靠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

节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34.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答:(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

2、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化比重进一步提高

3、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二)宏观经济对策

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

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

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

性、有效性

2、重新认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应更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

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3、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5、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6、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