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发表人:吴敏,发布时间:09-06-25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Hungate厌氧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并进行分离纯化。

二、实验用具

装有分压表的氮气钢瓶,氢气钢瓶,调压变压器,铜柱和铜柱固定架,高压灭菌锅,厌氧管(15ml),厌氧瓶(50ml),异丁烯橡胶塞、电炉、圆底烧瓶(500ml、1000ml)、各种规格的定量注射器(1ml、2ml,5ml),18#针头,酒精灯,酒精棉等。

三、实验操作

(一)、高纯无氧N2的制备

1、接通电源:把输出电压缓缓从0伏分级升到50~90伏之间(调电压的过程持续大约2-3s就可以了)。大约20

分钟后,铜柱温度能达到350℃左右(输出电压禁止长时间超过90V以上,否则会导致铜玻璃柱变形直至破裂,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2、待铜柱温度升至350℃左右时,加热套触摸起来比较烫,开启氢气钢瓶并形成气流,使铜柱内的铜丝还原(反应

速率很快,几秒钟见效,还原与否可以从铜丝颜色的变化看到,同时柱内会产生水蒸气,氧化铜与氢气反应所致;

通氢气的时候最好打开窗户,一定熄灭操作台边上所有明火,包括酒精灯和电炉)。

3、待铜丝被氢气还原呈现纯紫铜铮亮色,同时把里面的水蒸气也排出完全后,关闭氢气钢瓶,压力表指针降为零;

打开氮气钢瓶,气流大小以把针头对准操作者手背5cm距离明显感觉到气流为宜,并随时注意气流是否足够。4、使用完毕后,先关紧氮气钢瓶,使压力表的指示针回至零位,接着关闭电源,使调压变压器调节指示回至0伏

处。

(二)、无氧无菌水的配制

1.将500ml一定浓度的NaCl水溶液(防止稀释时细胞涨破)沿玻璃棒倒入固定在铁架台上的1000ml圆底烧瓶

中(选择合适的圆底烧瓶,水不可太满,否则水沸腾时容易溅出),最好放入几个防爆玻璃珠。向500ml水中加入终浓度为0.001‰的刃天青(resazurin),即加入0.5ml 的1‰刃天青母液(W/V),并加入0.25g半胱氨酸(L-Cysteine)(终浓度0.5‰)。在烧瓶外壁溶液水平面处划一刻度后,加入适量水(因为蒸发会损失部分水分)。

煮沸5-10min(视所加水总量而定),刃天青会根据水中含氧量的下降经历紫色-红色-无色的颜色变化,当溶液变为无色后,再煮沸5min,然后通高纯氮气1-2min(赶走空气)。

2.分装的过程可以不用继续加热,用10ml的定量注射针筒抽进氮气流,再打出(三次以上)洗气,然后抽取

9ml无氧水注入已换气的15ml厌氧管中(抽取注射过程中应迅速利落,与空气接触时间应缩至最短);注入厌氧管后,需要等待通气5s-10s,以置换瓶中空气,在抽出氮气流针头的同时塞紧异丁烯橡胶塞(操作要领:抽出针头时要注意,橡胶塞应该先半扣到瓶口,然后用右手食指揿住,左手捏住通气针头慢慢抽出针头,橡胶塞可能会外翻导致漏气等,此时将针头往瓶内伸,使塞子恢复原样,有时需要反复多次,视塞子大小而定,最后拔出针头,拔出同时立即将塞子塞进管口),最后旋紧盖子。

3.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三)、专性厌氧菌液体培养基配制(以制备1000ml为例)

1、按照配方配制培养基,定容后,加入1ml的1‰刃天青母液(W/V)(终浓度0.001‰),0.4g的半胱氨酸(L-Cysteine)

(终浓度0.4‰),用NaOH或KOH调节pH值(resazurin和半胱氨酸对培养基的pH有影响,应加入后再测pH)。

2、制备高纯氮气,操作过程同(一);将厌氧管固定到铁架台的夹子上并通氮气,在培养基中加入5% Na2S?9H2O

溶液,使其终浓度为0.5‰,用枪吸取适量培养基注入到厌氧管(或厌氧瓶中),通气10-20S,塞上橡胶塞,旋紧盖子。

3、厌氧试管用牛皮筋扎成7支或者10支一捆即可灭菌,121℃湿热灭菌20min。

(四)厌氧菌固体培养基配制

1、同(三)1。

2、取上述培养基注入母液圆底烧瓶中(可以预先在圆底烧瓶外壁用记号笔划上体积刻度),再

加琼脂粉和适量蒸馏水以弥补在煮沸过程中蒸发的损失量。然后煮沸15-20mins,驱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应特别注意:融化的固体培养基在沸腾时容易从烧瓶瓶口溢出引起电炉短路,从而将电炉烧坏),在接近沸腾时要把电炉移开。

3、煮沸10分钟后,开始通高纯氮气;将厌氧管固定到铁架台的夹子上并通氮气,加入5% Na2S?9H2O溶液,使其

终浓度为0.5‰。然后用10ml的定量注射针筒取5ml培养基注入15ml已换气的厌氧试管中。(注意:因为是固体培养基,注射器活塞处容易被琼脂粘住,使得封闭性较高,相对来说不易变红,但是也会有少许颜色,不用担心,同样加入少量硫化钠到管子或者瓶子内即可)。

4、灭菌后的培养基取出来,就进行滚管操作。使灭完菌还未冷却的固体培养基在桌面匀速滚动,

培养基会均匀固定在厌氧管壁上;也可以做成斜面状,但是如果是分菌的话应该是滚管更加好点,因为接触面积大。最后,管底会留有稍许的冷凝水。

5、注:如果是制备少量固体培养基,也可先在厌氧管中加入终浓度为2%的琼脂后按液体培养

基的配制方法配制。灭好菌后,把琼脂摇匀后滚管或摆斜面。

(五)厌氧菌分离纯化

1、富集培养:用灭菌小铁锹铲取0.5g-2.5g样品至装有20-25ml培养基的厌氧瓶内,充N2 ,塞紧塞子,然后振荡均匀,

一定温度下静置培养。培养几天后进行稀释涂布,方法在“直接涂布法”中有详细介绍。

2、直接涂布法:

1)样品梯度稀释:取含9ml无氧无菌水的厌氧试管若干支,用无菌1ml定量注射器以10倍稀释法稀释污泥菌悬液至合适浓度(稀释度视样品生长情况而定, 要注意用1ml注射器与18#针头结合时,1ml注射器的量程已经不准确,经过移液枪的确定,0.7ml刻度处即相当于1ml)。由于没有经过富集所以样品中含有的菌量较少,直接涂布法中菌悬液的稀释度做到10-2就可以了;而富集后的菌液为得到单菌落,稀释度一般要做到10-6。

2)涂布:用无菌1ml定量注射器取相应稀释度的污泥菌悬液0.2ml于含4.5ml的固体培养基的厌氧试管中,立即滚管。

滚管的要领是:注射器从梯度稀释液转移到滚管之内后,塞紧塞子,将稀释液均匀涂滚于厌氧管壁内,然后再取出塞子,通无氧高氮气体,用无菌注射器与无菌针头将多余的液体(包括了原来的冷凝水与稀释液)吸出来,可防止过多的水滞留导致滚管模糊、菌落不清。

3)培养: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看菌的生长来定,有些只要两三天,长的需要十来天,这些可以查其他科技工作者所做的相关属菌株的条件来设定,一般如果条件合适,3天左右会有菌落长出。

(六)厌氧菌菌落的观察和纯化

1、观察4d培养后,观察厌氧试管内壁上出现菌落;

2、纯化多次涂布滚管,挑单菌落纯化,若在低稀释度下形成了单克隆菌落,那么可以认为其已经比较纯,也可以做

鉴定工作,比如简单染色观察菌落形态是否一致等。

建议:

1.将刃天青配成母液,母液浓度为1‰(W/V),4℃冰箱放置。

2、专性厌氧菌生长于很低的氧化还原电势下,其呼吸链末端电子受体为无机氧化物和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这是一类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呼吸形式。

3、刃天青的指示:刃天青在氧化态时呈紫绛色,在完全还原时为无色,它第一步不可逆地还原为Resorufin, 呈

现桃红色,然后再可逆性地还原为无色的二氢Resorufin。如果制备的培养基呈现桃红色,表明培养基已经被氧化,氧还电位已升高。其还原指示电位为-42mv。

厌氧培养方法

厌氧性细菌的分离培养法 厌氧菌需有较低的氧化—还原势能才能生长 (例如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需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至 0.11V 时才开始生长 ),在有氧的环境下,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较高,不适于厌 氧菌的生长。为使培养基降低势,降低培养环境的氧压是十分必要的。现有的厌氧培养法甚多,主要有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 3 种方法,可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选用。 1.生物学方法 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组织 (如马铃薯、燕麦、发芽谷物等 )或动物组织 (新鲜无菌的小片组织或 加热杀菌的肌肉、心、脑等 ) ,由于组织的呼吸作用或组织中的可氧化物质氧化而消耗氧 气(如肌肉或脑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能消耗氧气,碎肉培养基的应用,就是根据这 个原理 ),组织中所含的还原性化合物如谷胱甘肽也可以使氧化—还原电势下降。 另外,将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培养在一个平皿内,利用需氧菌的生长将氧消耗后,使 厌氧菌能生长。其方法是将培养皿的一半接种吸收氧气能力强的需氧菌(如枯草杆菌 ),另一半接种厌氧菌,接种后将平皿倒扣在一块玻璃板上,并用石蜡密封,置37恒温箱中培养2~3d 后,即可观察到需氧菌和厌氧菌均先后生长。 2.化学方法 利用还原作用强的化学物质,将环境或培养基内的氧气吸收,或用还原氧化型物质,降低氧化—还原电势。 此法系用连二亚硫酸纳 (Sodium hydrosulphite) 和碳酸钠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其反应式如 下: Na2S204 十Na2C03十O2 一→ Na2SO4十Na2SO3 十C02 取一有盖的玻璃罐,罐底垫一薄层棉花,将接种好的平皿重叠正放于罐内 (如系液体培养基,则 直立于罐内 ),最上端保留可容纳 1~2 个平皿的空间 (视玻罐的体积而定 ),按玻罐的体积每 1000cm3 空间用连二亚硫酸纳及碳酸钠各 30g,在纸上混匀后,盛于上面的空平皿中,加水少许使 混合物潮湿,但不可过湿,以免罐内水分过多。若用无盖玻罐,则可将平皿重叠正放在浅底容器上,以无盖玻罐罩于皿上,罐口周围用胶泥或水银封闭 (如图1-5 )。 (2)焦性没食子酸法 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液中能吸收大重氧气,同时由淡棕变为深棕色的焦性没食橙(Purpurgallin) 。每 l00cm3 空间用焦性没食子酸1g 及 10%氢氧化纳或氢氧化钾l0ml ,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单个培养皿法: 将厌氧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取方形玻璃板一块,中央置纱布或棉花或重叠滤纸一片,在 其上放焦性没食子酸 0.2g 及 10% NaOH 溶液 0.5mL 。迅速拿去皿盖,将培养皿倒置于其上,周围 以融化石蜡或胶泥密封。将此玻璃板连同培养皿放人 37C 温箱培养 24~48h 后,取出观察。 2) Buchner 氏试管法: 取一大试管,在管底放焦性没食子酸0.5g 及玻璃珠数个或放一螺旋状铅丝。将已接种的培养管 放人大试管中,迅速加入 20% NaOH 溶液 0.5ml,立即将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必要时周围封以石 蜡, 37 培养 24~48h 后观察 (图1-6 )。 3)玻罐或干燥器法: 置适量焦性没食子酸于一干燥器或玻罐的隔板下面,将培养皿或试管置于隔板上,并在玻 罐内置美蓝指示剂一管,从罐侧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放于罐底,将焦性没食子酸用纸或纱布包好, 用线系住,暂勿与氢氧化钠接触,待一切准备好后.将线放下,使焦性没食子酸落人氢

微生物共培养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处理污水的研究

微生物共培养厌氧同步消化反硝化处理污水的研究 以塑料网为载体附着生长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厌氧消化菌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酸、醇类、醛类、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有机物厌氧消化产生的丙酸和丁酸等作为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脱氮时的碳源被消耗,从而实现模拟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含氮污染物的协同、高效去除。 标签:微生物共培养;厌氧消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1 前言 微生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如厌氧消化菌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时将产生小分子的有机酸、醇类和醛类,而这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很容易被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在脱氮时作为碳源而消耗,从而促进厌氧消化菌的代谢作用。可见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在污染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和协同作用。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共培养技术,以塑料网为载体共培养厌氧消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实现了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氨氮和硝态氮的协同、高效去除。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生物的驯化、培养 厌氧消化菌培养基配方为(mg/L):(NH4)2SO4 30,KH2PO4 30,KHCO3 500,MgSO4 200,FeCl3 100,CaCl2 30,C6H12O6 500,NaNO3 40;反硝化菌培养基配方为(mg/L):(NH4)2SO4 60,KH2PO4 30,KHCO3 500,MgSO4 200,FeCl3 100,CaCl2 30,C6H12O6 200,NaNO3 200。每升培养基添加微量元素液1~2 ml,微量元素液配方(g/L):EDTA 50.0,ZnSO4 2.2,CaCl2 5.5,MnCl2·4H2O 5.06,FeSO4·7H2O 5.0,(NH4)6Mo7O2·4H2O 1.1,CuSO4·5H2O 1.57,CoCl2·6H2O 1.61。分别接种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和反硝化污泥到密闭的锥形瓶中驯化培养,每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并用高纯氮气排除系统内的氧气,培养期间溶液pH均控制在6.5~7.5之间。控制污泥浓度在3500~4000mg/L,出水中COD和NO3-的浓度保持稳定,表明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已经驯化好了。 2.2 反应器的构建 以内径6cm、长10cm的圆柱形有机玻璃为反应器,两端采用螺母加盖固定,一端固定50mm×80mm网格间距为180μm的塑料网。各接种20ml驯化培养好的厌氧消化菌和反硝化菌悬浮液到反应器培养4天后,用培养液洗掉网面上附着不牢的污泥,每天更换一次待处理的模拟污水,下部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00rpm)。 2.3 模拟污水和分析测试方法 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待处理的模拟污水(mg/L):KH2PO4 30,KHCO3 500,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培养

实验六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培养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和掌握微生物接种、分离基本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要领。 2.熟悉微生物接种、分离的无菌操作过程。 3.了解微生物需氧培养的方法。 4.学会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各种培养性状。 二、实验原理 1. 微生物接种 指将微生物纯种或含菌材料转移到另一营养基质上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的不同的接种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斜面划线法、浸洗法、涂布法、倾注法、穿刺法、点植法和影印法。 2. 微生物分离 指依据微生物的特征,采用各种方法从含菌样品中获得由单一个体(如单一菌体或孢子)或一段菌丝生长繁殖形成的微生物群体的过程。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分离法、稀释倾注平板分离法和单细胞分离法。 平板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 (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 某 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方能得到。 3. 微生物培养 指微生物被接种到营养基质后,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过程,分需氧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本实验所做的需氧培养法,是采用生化培养箱和恒温摇床进行的。 4. 微生物的培养形状 培养性状是微生物在培养基上所表现的群体形态和生长情况。平板菌落特征、斜面和液体培养特征、半固体穿刺培养特征等培养性状,是鉴定微生物的重要形态学依据。 菌落是由单个或少数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生长繁殖所形成的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菌落形态会因菌种不同或菌种相同但所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不同而存在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在植物病害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分离、培养病原菌的方法是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中最常应用的实验技术。一方面,在一个新的病害研究中,通过分离与培养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完成柯氏法则,以明确该病病原;研究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害循环(侵染、病程等等)。所谓病原物的分离,即把该病原菌从发病组织上与其他微生物分开;所谓病原物的培养,即将分离的病原菌移到可以让这种病原菌正常生长的营养基质即培养基上,从而获得其纯培养。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需经以以几个步骤: 1.有关器皿的灭菌和消毒; 2.制作培养基; 3.病原菌的分离 4.病原菌的培养。 -、灭菌与消毒 灭菌与消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则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孢子。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加热、过滤、辐射和使用化学药品等方法。 (一) 热力灭菌 热力灭菌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类。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疑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越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 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 ℃,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干热灭菌使用的仪器是烘箱。 干热灭菌有火焰烧灼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种。火焰烧灼灭菌适用于接种环、接种针和金属用具如镊子等,无菌操作时酌试管口和瓶口也在火焰上作短暂烧灼灭菌。涂布平板用的三角玻棒也可在蘸有乙醇后进行灼烧灭菌。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在烘箱内利用高温干燥空气(160~170℃)进行灭菌。此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吸管和培养皿等的灭菌。 进行干热灭菌要注意以下问题:物品不要摆得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灭菌物品不要接触烘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技能点3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特性观察(精)

技能点3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训目标能对不同的被检材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观察细菌的培养特性,并会进一步移植培养。 仪器及材料温箱、病料、实验用菌种、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渣汤(疱肉)培养基、接种环、酒精灯、烙刀、镊子、剪子等。 方法与步骤 一、细菌的分离培养 1.平板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是通过将被检材料连续划线而获得独立的单个菌落,因而划线愈长,获得单个菌落机会也愈多。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右手持接种环于酒精灯上烧灼灭菌,待冷。 (2)无菌操作取病料若为液体病料,可直接用灭菌的接种环取病料一环;若为固体病料,首先将烙刀在酒精灯上灭菌,并立即用其将病料表面烧烙灭菌,然后用灭菌接种环从烧烙部位插入组织中缓缓转动接种环,取少量组织或液体。 (3)左手持平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皿盖打开一侧(角度大小以能顺利划线为宜,但以角度小为佳,以免空气中细菌污染培养基)。 (4)将已取被检材料的接种环伸入平皿,并涂于培养基一侧,然后自涂抹处成30~40°角,以腕力在平板表面轻轻地分区划线。 在细菌病诊断或药敏试验时,为了提高效率,常可将皿盖放于酒精灯附近,左手持培养基,使划线的平面与台面垂直且在酒精灯附近,右手持接种环取病料连续划线。 (5)划线完毕,烧灼接种环,将培养皿盖好,用记号笔在培养皿底部注明被检材料及日期,倒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结果。凡是分离菌应在划线上生长,否则为污染菌。 2.倾注分离法取3支融化后冷至50℃左右的琼脂管,用灭菌的接种环取一环培养物(或被检材料)移至第一管中,随即用掌心搓转均匀,再由第一管取一环至第二管,搓转均匀后,再由第二管取一环至第三管经同样处理后,分别倒入三个灭菌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实图6)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一轮复习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 一、培养基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______________对营养物质不同的_______,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________________叫培养基。根据其物理状态,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_____________后,就能制成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__ 、、、和______等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在此基础上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_________、特殊营养物质以及_________的要求。 二、无菌技术 1、消毒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药剂消毒法 2、灭菌方法:___________灭菌、_______________灭菌、___________________灭菌 【思考】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思考】请选用合适的方法为下列材料或用具进行消毒或灭菌 (1)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___________(2)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__________ (3)实验操作者的双手。___________ 三、分离和纯培养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 1、制备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即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一般步聚: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倒平板。 2、接种和纯化大肠杆菌 ①平板划线法:是通过______________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___________________到培养基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_____个大肠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_____________涂布到琼脂________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涂布稀释度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表面上可获得单个菌落。 课题延伸: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我们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需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放在___________℃的冷冻箱中保存。 【讨论】1、平板划线时,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未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单个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

降低NO和培养厌氧菌的几种方法

降低N O3和培养厌氧菌的几种方法 (注:相关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冒犯作者之处还望告知并谅解。)养虾可以说是淡水水族养殖里的最高境界之一,如果你能养好虾,养别的水族生物应该都不会遇到太多难题,而且养虾需要对整个水体的生态环境都有了解才能养的好. 养虾第一步就是建立硝化系统,其实大家不管用滤筒,滴流过滤还是上过滤水妖精,有足够的滤材够硝化细菌生殖并且有足够的耐心(通常建立好的硝化系统需要1个月左右)等待硝化细菌繁殖,建立硝化系统应该都不是难题. 难的是硝化系统建立以后,虾子每日吃喝拉撒,硝化细菌分解这些有机物剩下的NO3却很难除掉,NO3在自然界中是厌氧菌来分解的,自然界中的厌氧菌是藏在厚厚的河沙和淤泥的底层,因为与氧气隔绝形成厌氧区,厌氧菌就会在这里大量繁殖,分解NO3释放出氮气和氧气,可是厌氧菌在水族箱中很难培养出来,尤其养虾来说,底土铺太厚时间长了容易败坏.如果NO3堆积过多,常见的结果是母虾踢卵,小虾成活率低等 要创造一个绝对的厌氧环境,本人总结下来有几个办法可以实现厌氧菌的培养. 1、每周定期换水,换1/3,可以有效降低NO3,好处是简单,缺点是对于水质比较硬的地区,换水成本太高,需要用RO软水机或者桶装RO水来换. 不换水的方法如下:? 2、买一根50米长的水管,一端接在潜水泵,一端放到虾缸中.让水流经过50米的水管流回虾缸,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氧气消耗大部分,在水管的后半段就可以培养出厌氧区,厌氧菌就会繁殖,他们就会把NO3分解掉,回到缸子中的水NO3会接近与0.注意问题:如果50米管子过细,时间长了可能会阻塞,管子要用深色的,不能用透明的,因为厌氧菌需要不能见光.入水口管子最好抬高,离水面有5公分以上的距离,以免反硝化作用不彻底产生硫化氢毁掉虾缸(这个方法我没有试过,大家有心的可以试试,曾经有网友发帖说过效果还不错) 3、台湾KU大发明的三串滤筒法: 台湾KU大曾经有发明过一个三串滤筒法,原理是前两个滤筒放满培菌滤材,让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因为硝化细菌进行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水流流经前两个滤筒到第三个滤筒的时候氧气消耗差不多了,在第三个滤筒营造出厌氧区,用来培养厌氧菌。 好处是:因为滤筒水流速度较快,流到第三个滤筒时仍然速度不减,不会因为脱氮作用不彻底产生硫化氢 不足的地方: 第一、滤筒的容积要足够大,这个足够大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这个要和你的缸子的容积大小匹配,比如说我用三个AT-3338带一个一米的缸子.对于一个60的缸子可能三个3338有点大,但是对于一个1米5的缸子可能3338又不够--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具体大小要在实际应用中总结, 二、是取决于滤材,如果有足够的空间没有好的滤材也不行,如果滤材不好培菌效果有限也无法在滤筒里产生足够的硝化细菌,我用的是伊罕的石英球和陶瓷环.但是具体滤材要多少,这个KU大也没有给答案,因为大家具体应用的缸的尺寸和环境各异,没有办法统一三,跟虾口的数量有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虾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硝化作用下来的NO3也就越多. 四,NO3是厌氧菌-脱氮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脱氮作用将NO3分解成氮气和氧气,但是如果在绝对无氧的环境下,脱氮菌就会开始以硫化物为食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就会毁掉虾缸,三串滤筒的好处是水流速度快到最后一个滤筒也能带去少量氧气和足够的NO3源,所以不至于产生硫化氢,但是不好的地方是你也不知道他具体会带多少氧气进到第三个滤筒,如果带的太多了第三个滤筒仍然是硝化菌的天下,进行的还是硝化作用.第三个滤筒仍然会成为又一个硝化菌的培菌桶.或者是在第三个滤筒里形成的厌氧区域很小,不足以处理大量的NO3.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及成熟污泥的特征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及成熟污泥的特征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厌氧消化系统试运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厌氧污泥,即消化污泥。厌氧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厌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细菌和产酸菌,当两种菌种达到动态平衡时,有机质才会被不断地转换为甲烷气,即厌氧沼气。 (一)培菌前的准备工作 厌氧消化的启动,就是完成厌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或甲烷菌的培养。当厌氧消化池经过满水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后,便可开始甲烷菌的培养。 (二)培菌方法 污泥的厌氧消化中,甲烷细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和。 接种污泥一般取自正在运行的厌氧处理装置,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当液态消化污泥运输不便时,可用污水厂经机械脱水后的干污泥。在厌氧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可从废坑塘中取腐化的有机底泥,或以认粪、牛粪、猪粪、酒糟或初沉池底泥代替。大型污水处理厂,若同时启动所需接种量太大,可分组分别启动。 是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的10%~30%的厌氧菌种污泥。接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为3%~5%的湿污泥。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如污泥呈酸性,可人工加碱调整pH至~。维持消化温度,稳定一段时间(3-5d)后,污泥即可成熟。再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此法适用于小型消化池,因为对于大型消化池,要使升温速度为1℃ /h,需热量较大,锅炉供应不上。

指向厌氧消化池内逐步投入生泥,使生污泥自行逐渐转化为厌氧活性污泥的过程。该方法要使活性污泥经历一个由好氧向厌氧的转变过程,加之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很多,因此培养过程很慢,一般需历时6~10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甲烷菌的培养。 或者通过加热的方法加速污泥的成熟:将每日产生的新鲜污泥投入消化池,待池内的污泥量为一定数量时,通入蒸汽。升温速度控制在1℃/h。当池内温度升到预定温度时,可减少蒸汽量,保持温度不变,并逐日投加一定数量的新鲜污泥,直至达到设计液面时停止加泥。整个成熟过程一直维持恒温,成熟时间约需30~40d。污泥成熟后,即可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三)培菌注意事项 厌氧消化系统的处理主要对象是活性污泥,不存在毒性问题。但是厌氧消化菌繁殖速度太慢,为加快培养启动过程,除投入接种污泥以外,还应做好厌氧污泥的加热。 厌氧消化污泥的培养,初期生污泥投加量与接种污泥的数量及培养时间有关,早期可按设计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养经历了60d 左右,可逐渐增加投加量。若从监测结果发现消化不正常时,应减少投泥量。 厌氧消化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中碳、氮、磷等营养是均衡的,能够适应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因此,即使在厌氧消化污泥培养的初期也不需要和处理工业废水那样,加入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实验内容: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 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1) 图1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2)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点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小结与专题训练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1.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牛肉膏又称牛肉浸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膏状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牛肉膏当中含有肌酸、肌酸酐、多肽类、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矿物质类及维生素类的水溶性物质。 蛋白胨,是有机化合物。蛋白胨是将肉、酪素或明胶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后干燥而成的外观呈淡黄色的粉剂。蛋白质经酸、碱或蛋白酶分解后也可形成蛋白胨。在胃内蛋白质的初步消化产物之一就是蛋白胨。蛋白胨富含有机氮化合物,也含有一些维生素和糖类。能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有机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能源。 2.培养基的制作合格与否通过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来验证 3.常用的无菌技术有 ⑴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⑵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⑶为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考点细化: ①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孢子。 ②灭菌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用于接种用的金属工具;干热灭菌用于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皿等;高压蒸汽灭菌用于培养基等 ③消毒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用于液体消毒;巴氏消毒法,用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化学药剂(如用体积分数70%-75%的酒精)或紫外线消毒,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4.微生物的纯培养指的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配制固体培养基的步骤: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包扎)灭菌、倒平板 6.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 ★平板划线法中的注意事项 ①操作第一步即取菌种之前及每次划线之前都需要进行火焰灼烧灭菌,划线操作结束时,仍需灼烧接种环,每次灼烧目的如下表: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在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分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含多种细菌的病料或培养物中挑选出某种细菌。在分离培养时应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分离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气体条件等。同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标记。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掌握厌氧菌培养的原理及其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斜面、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等。 器械:剪刀、记号笔(以上小组共用)。 培养基: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斜面、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酒精灯、接种环(以上每人一套)。 [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1.划线分离培养法此法为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培养的方法甚多,可按各人的习惯选择应用,其目的都是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求获得独立单在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以致不易鉴别其菌落性状。划线培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左手持皿,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及 中指将皿盖揭开呈20。左右的角度(角度愈小愈好,以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皿中将培养基污染)。 (2)右手持接种环,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中取少许材料涂布于培养基边缘,然后将接种环上多余的材料在火焰中烧毁,待接种环冷却后,再与所涂材料的地方轻轻接触,开始划线,方法如图(5-l)。 (3)划线前先将接种环稍稍弯曲,这样易和平皿内琼脂面平行,不致划破培养基。 (4)划线中不宜过多地重复旧线,以免形成菌苔。 (5)接种完毕,在皿底上作好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等标记,平皿倒扣,置37℃培养。 2.纯培养的获得与移植法将划线分离培养37℃24h的平板从温箱取出,挑取单个菌落,经染色镜检,证明不含杂菌,此时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移植于琼脂斜面培养,得到的培养物,即为纯培养物,再作其他各项试验检查和致病性试验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_New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厌氧消化系统试运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厌氧活性污泥,即消化污泥。厌氧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厌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菌和产酸菌,当两菌种达到动态平衡时,有机质才会被不断地转化为甲烷气,即厌氧沼气。 机理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完成整个消化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目前公认的),即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各阶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特色微生物群体。 水解酸化阶段 一般水解过程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初始阶段,污泥中的非水溶性高分子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在微生物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溶解性的物质。水解后的物质在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转化成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还有乙醇、二氧化碳。 乙酸化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乙酸菌将水解酸化产物,有机物、乙醇等转变为乙酸。该过程中乙酸菌和甲烷菌是共生的。

甲烷化阶段 甲烷化阶段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后期,在这一过程中,甲烷菌将乙酸(CH3COOH)和H2、CO2分别转化为甲烷,如下: 2CH3COOH→2CH4↑+ 2CO2↑ 4H2+CO2→CH4+ 2H2O 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由乙酸产生的甲烷约占总量的2/3,由CO2和H2转化的甲烷约占总量的1/3。 一.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和驯化 1.污泥的厌氧消化中,甲烷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 (1)接种培养法(2)逐级培养法 2.接种污泥一般取自正在运行的厌氧处理装置,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当液态消化污泥运输不方便时,可用污水厂经机械脱水后的干污泥。在厌氧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可从废坑塘中腐化的有机地泥,或人粪,牛粪,猪粪,酒糟或初沉池底泥代替。大型污水处理厂,若同时启动所需接种量太大,可分组分别启动。 接种污泥培养法是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10%-30%厌氧菌种污泥,接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为3%-5%的湿污泥,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C/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可将污泥厌氧消化分为中温(一般30~36℃)厌氧消化和高温(一般50~55℃)厌氧消化。研究表明,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发生±3℃变化时,就会抑制污泥消化速度;温度

厌氧细菌的培养

厌氧细菌的培养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不能生长。要培养厌氧菌,必须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通常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或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环境中的游离氧,以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硫基乙酸钠培养基,牛心脑浸液培养基等。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许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厌氧缸法接种好标本的平板或液体培养基试管,可放入厌氧缸内培养,厌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缸内造成厌氧环境,从而将厌氧菌培养出来。 2.厌氧袋(Bio-bag)即在塑料袋内造成厌氧环境来培养厌氧菌。塑料袋透明而不透气,内装气体发生管(有硼氢化钠的碳酸氢钠固体以及5%柠檬酸安瓿)、美兰指示剂管、钯催化剂管、干燥剂。放入已接种好的平板后,尽量挤出袋内空气,然后密封袋口。先折断气体发生管,后折断美兰指示剂管,命名袋内在半小时内造成无气环境。如不突变表示袋内已达厌氧状态,可以孵育。 3.厌氧手套箱(Anaerobie glove box)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公认的培养厌氧菌最佳仪器之一。它是一个密闭的大型金属箱,箱的前面有一个有机玻璃做的透明面板,板上装有两个手套,可通过手套在箱内进行操作,故名。箱侧有一交换室,具有内外二门,内门通箱内先关着。欲放物入箱,先打开外门,放入交换室,关上外门进行抽气和换气(H2,CO2,N2)达到厌氧状态,然后手伸入手套把交换室内门打开,将物品移入箱内,关上内门。箱内保持厌氧状态,也是利用充气中的氢在钯的催化下和箱中钱残余氧化合成水的原理。该箱可调节温度,本身是孵箱或孵箱即附在其内,还可放入解剖显微镜便于观察厌氧菌菌落,这种厌氧箱适于作厌氧细菌的大量培养研究,大量培养基可放入作预还原和厌氧性无菌试验。金属硬壁型厌氧箱的抽气、充气、厌氧环境和温度等均系自动调节。 4.厌氧盒:原理同厌氧袋,有成品销售。 5.生物耗氧法:在一密闭的容器内放以生物(多是植物),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供细菌生长用。 6.焦性末食子酸法:在一洁净的玻片上铺上纱布或滤纸,均匀撒上焦性末食子酸,然后再混入NaHCO3粉末或NaOH溶液,迅速将已接种细菌的平板倒扣在上面,用融化的白蜡封边,造成一个封闭空间。焦性末食子酸与碱反应后耗氧。该法用于厌氧不严格的厌氧菌的培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尝试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酵母菌。 二、实验步骤 (1)制备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已完成) (

三.巩固检测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 A.在无菌环境中培养B.接种纯种细菌 C.接种环灼烧灭菌D.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 2.巴氏消毒法常用于酒、奶等食品的消毒,该消毒法就是加热到70~75 ℃、保持30 min,或加热到80 ℃、保持15 min,能杀死一般杂菌和病原菌。这与灭菌的要求相比,巴氏消毒法( ) A.不能杀灭芽孢和孢子B.只能杀灭芽孢等休眠状态的细菌 C.能杀灭各种细菌,包括芽孢D.能杀灭各种真菌,包括孢子 3.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分的微生物() A.接种环、手、培养基 B. 高压锅、手、接种针 C. 培养基、手、接种环 D. 接种环、手、高压锅 4.下列操作与消毒或灭菌无关的是() A. 接种前用酒精灯火焰灼烧接种环 B. 接种前用酒精擦试双手 C. 接种在酒精灯水焰旁完成 D. 培养基在冷却到50℃ 时倒平板 5.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 A.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D.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6.平板冷却凝固后要将平板倒置,其意义是() A. 防止菌种死亡B.利于培养基的冷却 C.利于大肠杆菌的接种D.防止皿盖上的冷却水倒流入培养基 7.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恒温箱培养的目的是()A.为了检测温度是否最适宜B.检查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 C.为了下次接种时再使用D.没必要放入未接种的培养基 8. 下列关于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针、培养皿,在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10.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11. 下列关于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获得单个的菌落②都需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12. 下列有关实验室中微生物培养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B.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所有微生物 C. 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D. 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活菌数目 13. 平板划线法:通过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 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 14.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 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 15.大肠杆菌是生存在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每克粪便中含有109 个,且能够与致病菌混杂生长。如果食品和饮用水中出现大肠杆菌,就意味着食物可能被粪便污染而带上致病菌,因而常将大肠杆菌的数量作为食品卫生的检测指标之一。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街边出售的奶茶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测定。 该方法首先配置LB 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60℃,在 旁倒在培养皿中形成平板;对奶茶样品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取0.1mL 奶茶稀释液,加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然后进行培养;观察统计培养皿中的数目;该数据比实际数值要(高、低),原因是 C.将培养皿盖全部打开后,用沾有菌液的接种环进行划线接种 D. 接种时,接种环在培养基上迅速划线后盖上皿盖 9. 在农业生产研究上,常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下图是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微生物接种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次划线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 B.接种环冷却后从上一区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C.最后一区和第一区要保证不重叠 D.只有在图中的5 区域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培养基进行处理,然后才能倒掉。(2)若要对上述培养基中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则需配置LB 培养基,灭菌后,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后冷却,然后蘸取单菌落中的菌体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环境中培养。

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目的和原理

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目的和原理 关键词:焦性没食子酸碳酸氢钠柠檬酸氯化锌亚甲蓝氮气标准气体标准溶液北京标准物质网 对简单,可用于那些对厌氧要求相对较低的一般厌氧菌的培养,如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厌氧罐培养法、庖肉培养基法等。本实验将主要介绍这三种,它们都属于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其中有些厌氧微生物要求高的培养研究,对实验仪器也有较高的要求,如主要用于严格厌氧菌分离和培养的亨盖特技术、厌氧培养箱(手套箱)法等。厌氧培养箱已逐渐普及,本实验也作简要介绍。 1.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 焦性没食子酸与碱溶液(NaOH、Na 2CO 3 或NaHCO 3 )作用后形成易被氧化的碱性 没食子盐,能通过氧化作用而形成黑、褐色的焦性没食子橙从而除掉密封容器中 的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特殊及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适用于任何可密封的容器,可迅速建立厌氧环境,适用于前期实验性探索研究;而其缺点是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对某些厌氧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NaOH 的存在会吸收掉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对某些厌氧菌的生长不利。用NaHCO 3 。代替NaOH,可部分克服二氧化碳被吸收问题,但却又会导致吸氧速率的降低。当然,大批量厌氧培养需消耗大量实验药品,并产生大量废液,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2.厌氧罐培养法 利用一定方法在密闭的厌氧罐中生成一定量的氢气,而经过处理的钯或铂可作为催化剂催化氢与氧化合形成水,从而除掉罐中的氧而造成厌氧环境。由于适 量的CO 2 (2%~10%)对大多数的厌氧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进行厌氧菌的分离 时可提高检Ⅲ率,所以一般在供氢的同时还向罐内供给一定的CO 2。厌氧罐中H 2 及CO 2 的生成可采用钢瓶灌注的外源法,但更方便的是利用各种化学反应在罐中 自行生成的内源法,例如,镁与氯化锌遇水后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碳酸氢钠加柠 檬酸水后产生CO 2: Mg+ZnCl 2+2H 2 O→MgCl 2 +Zn(OH) 2 +H 2 ↑ C 6H 8 O 7 +3NaHCO 3 →Na 3 (C 6 H 5 O 7 )+3H 2 O+3CO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