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02-22 17:19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书业企业数量虽然达到数万家之多,但是,从规模结构繁华如看,我国民营书店的总体格局仍然是以个体零售书店为主,占了绝大部分。由于缺乏统计,所以难以准确确定民营书业企业规模结构。但是,随着经营的积累,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书业。尤其是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图书发行业之后,一些公司化、现代化的非国有书业企业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调查,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一批有较大经营规模的大型民营书业企业,其中经营图书码洋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至少有20-30家之多,其中大多数是兼营图书出版策划与发行的。其中已知规模最大的做到了年经营图书码洋达5-6个亿。

图书业:21世纪朝阳产业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本,个人、家庭、政府在学习、教育上的投入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精神文化方面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图书业正逢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对巨大的读书需求来说,图书市场还远未饱和。并且,人们世代读书教育的永久延续性,决定了图书业是增长率高、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图书业利润相对较高(甚至于有媒体在对2002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品评中,出版发行业仅次于房地产业排列第二),是一个获利稳定、风险小、利于投资的行业。

◆投身文化产业,在拥有一份事业的同时,自身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也必然提高。

市场潜力巨大

据国家出版科研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2002)”结果显示,2001年购书费比上年增加的读者占59.7%,读者自费购书比例由1999年的46.1%上升到57.7%,表明以个人读书学习主的图书消费市场已经形成,并预示着持续的增长。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读者最喜欢的前三类书籍依次是文学类、综合类和经济类图书,说明人们已把阅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既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生活的文化品味。(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年一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国图书纯销售总额408亿元人民币,人均购书32元。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文化消费的比重正逐渐加大。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图书市场如果排除发行渠道和信息通道不畅等因素,目前其潜在纯销售额应该为每年6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业外资本纷纷进入图书业的原动力。

市场供求关系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相对应的却是有效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主要是市场流通不畅造成。据《中国图书商报》近四年连续所做的全国读者调查,读者认为买书难的比例四年分别:80%,59.5%,58.8%,43.5%。这意味着中国图书业发展至今仍有四成多的读者购书意愿难以得到

满足,而与此同时,出版社却是一百多亿的库存积压,造成“读者买书难”,“出版社卖书难”的现象。

读者买书难的原因何在?

调查显示,有近80%的读者认为“出版社也许出版了我想要的书,但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出版社出版了我想要的书,但书店就是买不到,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买到”,这说明读者买书难主要是因为流通渠道和信息通路不畅,图书业的营销不力。

我国目前有出版社500多家,年出版图书12万种(其中新书6万余种、再版书6万余种);全国有新华书店系统的销售网点13000多个,民营书店5.7万多个(包括个体私营书店),此外还有许多的图书批发点、读者服务部、图书俱乐部和网上书店,但整个中国图书产业市场化程度和运营水准还不高。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缺乏规模经营和服务于真正读书人群的品位经营;而许多出版社因市场战略和发行成本等因素,在中小城市的图书发行迟滞、覆盖率低。这些都是导致市场流通不畅的直接原因。

今天的中国图书出版界,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所谓市场化的大潮不仅使中国图书业成为最功利也是最无序的行业,其中所挟裹着的太多的泥沙,也令我们的读者在变身为享有上帝般待遇的消费者的同时,更沦为弱智的阿斗。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像席慕容这样,把青春或别的什么事物比喻为书的修辞手法,正在从中国人的习惯中消失。今天的中国图书出版界,才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书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与标准越来越低,图书作为一种代表文字、照片、思想和文明最终成果的出版形态,正在日渐丧失读者的尊重与耐心。那些掌握着出版权、书号、图书策划、发行和销售渠道的书业中人,没有带来与他们的暴利相称的好书,我们看到“功利”的发动机驱使着他们,而唯一的“畅销”发滤器又令理性和品质无法溶解。在好书与浅薄的畅销书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因此带来的现状是,我们身在书海,又乏好书可读。(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泡沫化的畅销书,黑幕化的潜规则

如果没有占中国图书总销量71%的教材和教辅类图书支撑大局,单靠畅销书在市面上张牙舞爪,中国图书业必将一败涂地。

今天的图书像新闻一样是“易碎品”。在经过过滤的畅销书榜单上,尚且有对半与情感隐私或致富成名有关的口水型书和工具书,遑论那些海量的垃圾新书。所谓的畅销书对当代精神文化需求快餐化现象的迎合,事实上加剧了社会情绪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出书热、出书易,你可以花5000元买下书号,然后印上两三千册;你可以到外面旅游一圈然后回来写书,把旅游花费赚回来;也可以先在报刊上大肆炒作,把隐私放大,把噱头做足,再把书包装得像礼品一样足够精美,然后到处签名售书。

图书出版业的现实压力来自过大的库存量(2002年末,全国图书库存积压图书近50亿册)、大面积退货(今年5月底开始的退货大大超出了被业内认为正常的10%的退货率)、三角债型的拖欠款(退货使回款困难,出版社资金链条濒临脱节,有的出版社甚至赊欠印刷厂和纸厂)、出版社主发图书的分销模式所带来的全部风险(退货书二次发行10%到50%不等,实在销售不了的图书当废纸卖)、出版社人员工资收入与图书的效益直接挂钩。如此一来,他们无暇分身以选题、图书品质、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为主要诉求,只会以越来越快的出版节奏、多而不精的选题、大而不当的印数、发货误差普遍的发行效率把事情搞得更糟。

流行于图书界的行规黑幕重重,比如:按国家规定不能买卖书号,但市面上的垃圾书总有正规书号;图书定价的下限是制作成本乘以四;偷偷印刷比版权页上标注的印数大几倍的发行量以鲸吞作者版税;图书的发行权有不同的折扣与回扣;对报刊读书版编辑和书评家的图书供应与红包列入图书发行成本之中……图书业的无序化由来已久,并将在国家逐渐放开图书出版市场经营之后遭受更大重创。(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既猎奇猎艳,又逐臭扬恶

如果只凭近年来出版的中国图书书名下判断,打死我也不相信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的书名逻辑,把中国人都贬低成了色情狂。2003年的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有人看到美国图书的书名“感觉很好,要么一针见血,要么一目了然,或是耐人寻味,文化性商业化相宜”,而中国图书的书名是“想到的想不到的千奇百怪骂爹骂娘热闹非常”。

书名与题材有关。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至爱题材是什么?非正常男女关系,杯水主义的性爱故事,暴富传奇,犯罪内幕,速成法,登龙术,舶来的时尚概念。他们的确想象力丰富,可惜在中国每年上市的万种书籍中,属于幻想、科幻一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你相信杂文集取名《忍不住想摸》、关于癌症的话题取名《拯救乳房》是仅仅出于行文的需要吗?有人担忧《有了快感你就喊》、《不想上床》、《我这里一丝不挂》、《赤裸的爱》等以“性”为卖点的“快感读物”泛滥,将令中国图书出版业显得很不体面。它们不需要你思考,只需要你“性”趣盎然和有足够的窥私癖,然后买单。

包装与营销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中国图书业对此给出的两种托辞。他们的产品内容也许不太坏,但他们的卖点是以自身的低级趣味,污染了大众的阅读视野,把中国图书业拉低到了火车站小贩兜售的廉价性爱读物的水准。说得宽容一点,他们只是打着艳俗的旗号来卖高雅的产品;说得严重一点,他们在诲淫诲盗。

消极地防盗版,积极地侵权

盗版对图书如影随形,图书发行3天到1周会出现盗版,这在中国已不是秘密。秘密在于有的出版社竟然自己盗自己的版出去印,只因为有的部门想多赚一点银子。

敲定一本新书的发行量是图书出版发行行家干的事,在中国,乐观的情形是一本书能卖到市场需求和消化量的80%,另外的20%因为发行渠道渗透力不够而缺席,从而变成了盗版的

生存空间。出版界人士认为,这是旧有出版方式结下的苦果。但这只是盗版生成的一个方面。对图书出版前的十几个流程掌控不严,对图书出版后的市场需求与发货脱节,是盗版生成的另外两个重要缝隙。已被盗版之后的消极防盗版为时已晚,且每每因成本巨大而不了了之。而在莲花池公园举行的北京首届夏季书市上,前去采访的记者发现盗版书、盗版光盘比比皆是,《哈里?波特与凤凰社》原价49.8元现卖12元;一套上千元的《金庸全集》只卖150元,书箱上居然还印着“打击盗版”的字样。

别人在侵出版社的权,出版社也在侵作者的权。前不久网络作者联名起诉出版社擅自结集,与前些年知名作家联合起诉出版社的性质如出一辙。不知是该原谅出版社“误”认为网络无版权,还是该夸奖图书编辑的动作敏捷。(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低级的克隆,不止的跟风

王朔至少被利用了两次:第一次是1999年,他复出文坛的小说《看上去很美》正当热卖之时,一部名为《看上去很丑》的小说赫然在封面上标明“北大文学博士挑战王朔”的口号,而原书书名其实是《泥泞中飞翔》;第二次是2003年,一个“碰巧”也叫王朔的作家出了一部小说,对于慕原版王朔之名去买这本书的人来说,这个桥段虽不比“全庸”和“古龙巨”的手法高明一些,但的确更狠。

克隆与跟风已成中国图书业的常规动作和最大特色,每一本畅销书都是一辆公共汽车,大家一起搭。形式上的跟风无可厚非,内容品质的急就章才把图书做成了死胡同。有《老照片》就有《百年老照片》、《军事老照片》、《外国老照片》、《老相簿》;有《绝对隐私》就有《单身隐私》、《情人隐私》;有《天亮以后说分手》就有《天不亮就分手》;有《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有《我能动谁的奶酪》、《谁动了我的肉包子》。跟风潮出现在言情小说热、武侠小说热、股票图书热、明星传记热、中学生出书热、旅游图书热、词典大全热、励志图书热、管理图书热中,文学经典亦是如此,书市上有50多个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60多种《水浒传》、《三国演义》。

近年新兴的一种跟风是令图书业成了电视剧的FANS。电视剧本已是打发时间型的大众消遣,出版社再跟着电视亦步亦趋出书,说得好听是提供了延伸产品,其实也可算图书业技穷的表现。

写书是码字,出书是收钱

如果没有遇上那个好编辑,成为了美国小说里程碑式作品的《向家乡望吧,安琪儿》将是一部垃圾。对一个面向图书而写作的作者而言,一个好图书编辑与一个好的图书代理人至关重要。但在中国,出版往往是作者一个人与整个图书出版界的战争,他不知道行规,不知道定位,不知道评估自己的写作于整个市场而言有何意义与价值。

站在出版社的立场,他们需要的只是召之即来的写手,让他按照所需题材与字数的要求来码字,然后给稿费和最下限的版税。站在作者的立场,他也许并不真的指望靠出一本书出名,也许只想赚三五万稿费而已,所以他们也不忌讳把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的习作结集出版,而不是为图书为自己的读者专门写作。出版界还有一种“枪手”存在,他们替人捉笔写明星传记,

更名埋姓写通俗小说,只要能印就有钱收。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期待一本好书可读必须靠撞大运。(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没有原则的书评,不读书的书评人

要想成为图书界的书评人,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有名气,擅用褒义词。

中国不缺书评人,缺的是不依附与屈从于出版商的独立书评人。也许书评家自身对书有高标准和高品位,但市面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好书可评,而出版商给他提供的书样又不尽如人意。出版商把书评的环节前置了,往往在书的第一道清样出来之后,离书正式面世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书评家的评语就预先出笼了。更夸张的情形是,有时只需要给书评家书名和目录就行了。作为回报,书评家能得到免费的图书供应和远高于图书作者稿费标准N倍的稿费。

报刊的读书版也每每成为共犯,为了让定期出版的栏目得以维继,他们不吝赞词。所有的幕后书评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书畅销。被书评蒙骗的读者买下被故意吹捧的书,就如同一个被广告蒙骗的顾客买下一件劣质商品。

书评,成了图书出版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仅此远远不够。大量独立的公正的书评,才可能为出版商出好书创造一个舆论监督环境。

灌水的内容,注水的价格

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任何新书,都是可以打折的。书价,在中国属于最多水分的物价指标之一。

出版商看似拒绝打折,他们说这样会“减少出版者的利润,将来事业发展基金不足,势必导致图书市场的萧条,由此造成的恶果最终会由读者来承担”。在他们的计算里,正版书纸张、印刷、制版、稿酬等直接成本约占书价的37%,销售、管理等间接成本约占书价的15-20%;增值税、经营税等税额约占书价的4%,再扣除给发行部门的折扣等,出版社的纯利润在10%左右,实在不算暴利行业。

但对比中国物价指数近年来的变化,图书定价对于中国人的实际购买力来说,依然偏高。此外,所有读者都从书的定价中看出了一种随意性:18.8元、28.8元、38元……企图以未突破整数(20元、30元、40元)和貌似吉利的价格给读者造成便宜的错觉。这种小儿科的手法如果与图书内在的品质相一致,倒也没多大问题;可惜图书内容又是灌水成风。而且来自不同零售店和网上书店的同书不同价现象,更令人对中国图书业低利润的说辞起疑,他们想知道的是到底能打几折,九折还是一折?

懒惰的拿来主义,稀少的原创精品

当中国出版商迅速端出希拉里自传的中译本《亲历历史》时,坊间流传的另一个译本《活出历史》比之来得更为准确传神。中国图书界在对引进版图书趋之若鹜的同时,也存在一种懒惰的拿来主义,对译文的准确性把关不严,对原作影响力把握不清,对其卖点侧重其在国外

多么畅销的雷同噱头,以引进版为金字招牌而消化不良。诚然,引进版图书业已成为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全国零售市场上15%的销售码洋来自于它们,其中美国、英国、日本图书占70%以上,545家中国出版社都有参与,其中引进版动销品种在100种以上的出版社到2002年有116家;在整个图书市场12个细分类中,心理自助类的引进版所占的销售码洋在2002年几乎占—半;但引进版图书毕竟不等于畅销书,而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对16.80元价位的追随与效仿则暴露了图书界市场细化策略的严重滞后。

此外,原创精品之少成为图书界的尴尬。比如在今年,“大起”的书唯《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心相约》等两三本名人传记而已,想看到更多类别更好的中国原创作品,基本是徒劳。

长不大的图书品牌,用不腻的营销术

我们有过一些“图书品牌”,例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爱因斯坦文集》、《十万个为什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莎士比亚全集》、《二十五史》、外国文学名著系列、《走向未来丛书》等,也有过《布老虎丛书》、《走向世界丛书》、《第一推动丛书》、《黑马文丛》等等。现在我们对着这些必藏书充满了怀念,因为这些图书品牌要么退出了市场,要么不再后续,我们只能一只眼看着这些旧书,另一只眼看着新的图书品牌在越发包装精美的书海中迟迟未现。

中国图书的“品相”进步神速,包括装帧设计、印装工艺、陈列样式,以及与内容的吻合、阅读时的视线流动与纸张手感等等,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好内容的书与之俱进,反而被许多纯商业宣传与软性广告出版物所填充。出书,成了企业除广告和作秀之外最乐此不疲的营销术之一,借书的形态来提升企业的形象,烘托企业的气质。在市场经济中这种营销术无可指责,只是我们离好书的距离又隔了一段。

因为没有好书,我们虽然仍在坚持阅读,但我们都是“穷爸爸”。

WTO之后中国图书业发展趋势

加入WTO之后,中国图书业正酝酿一场巨大的变革。首先是政府正为中国书业加快发展和走向国际化作政策导航,2003年1月在“2003年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明确表示,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将围绕依法行政、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加强监管等五方面推出20多项政策措施。中国履行入世承诺,2003年开放图书零售市场,2005年放开图书批发;(国有、民营、外资)市场准入平等。中国图书业正在进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出版分销领域大变局

随着国家对图书分销市场的开放,分销领域将重新洗牌。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垄断将被打破,特别是教材的垄断发行权将失去,“断奶”现象不可避免;“海外兵团”开始“登陆”分销领域,为快速抢占滩头势必加强与国有和民营书店直至出版社的合作;民营资本的进入也将进一步加大,一些鱼龙混杂、小打小闹的民营书店也将面临一次残酷的清洗。面对分销变局,政府主管部门正加紧推进改制和组建新的发行集团,改革出版发行体制,新华书店加紧股份

制改造,推进企业化运作。多股力量在竞争中也有彼此组合,投资多元化、产权混合化、商业模式多元化必将成为新阶段分销领域的特征。同时,分销领域的活跃和竞争的加剧必将反过来刺激上游出版社释放更多的能量,创造和发掘终端读者,推动中国图书业把蛋糕做大。

■民营书业获取国民待遇

2003年起,市场准入的平等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民营书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民营书业结束了所受的政策歧视和体制排斥,获得图书分销领域全面准人权,这给了民营书业空前的发展机遇。在分销市场逐步放开的同时,我国的民族书业还有一定的回应时间,加紧壮实自己。面对外资的抢摊,国家鼓励同为民族书业的国有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的发展。2002年11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到席殊书屋考察调研,就一定程地反映出国家对民营书业发展的期待。

■书业连锁经营步伐加快

新形势下的书业竞争,凭的是规模和实力。独立书店将更难生存,连锁书店成为真正主角。各种所有制的分销企业都在加快连锁经营的步伐,新华书店正逐渐打破区域分割,通过资本、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推进连锁经营。21世纪连锁经营将独霸天下。

良好的投资机会

中国图书业巨大的市场潜力、蓬勃的发展和WTO之后空前的历史机遇,正强力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投资家和投资创业人士。有专家指出,开始投资创业,首要选择市场需求量大、增长快,资金投入门槛不高、获利稳定、风险小的行业。图书业除符合这些要求以外,尤其适合拥有很深的文化情结、追求文化品位的创业人士。席殊书屋已建立起国内除新华书店系统之外最大的图书零售网络,在当今风起云涌的书业大潮中抢占了市场先机,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

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组织的连接起来,同时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软件简单的将传统的图书馆中惯用的检索手段如关键词、提名、布尔逻辑等查询方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但远远无法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浩瀚的信息资源的查准和查全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海量和多媒体信息需要有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让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数据库和知识库中获取有组织的、连续性的、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让使用者不必预先了解或学习检索各种类数据库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必须有异物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的功能,并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方法上的要求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不断地与系统进行交互,逐步缩小搜索目标,并将检索结果予以知识化关系,最终获得确切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显示、表达或演示甚至构造虚拟现实。 4.拥有多种媒体、多种语言、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限于印刷体,而是具有声音、图

谈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谈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图书馆可以有效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我国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任务。因此,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也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模式,丰富自己的功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55.75 引言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才正式有了互联网,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公共图书馆进行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也使公共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公共图书馆也必须要进行转变,将实体与网络结合起来,打造新型的适合目前社会形势需要的公共图书馆。 1 公共图书馆与战略管理理论 1.1 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 “战略”一词最早是由军事领域引进,逐渐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创新,“战略”已经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与非营利组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安索夫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由。管理人员为了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战略资源就是对自然、人工资源的统称。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资源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技术、教育、服务、人才以及馆藏等等。公共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就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发展不受阻碍,所以在开展经营活动的时候会开展战略制定、评价的工作。 1.2 战略规划定位分析 (1)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第一点,我国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要开展战略规划。发展战略与发展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发射改变,相应的战略也必须要进行调整。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通过战略思维开展规划工作。 (2)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际体现。战略规划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面对所有复杂的环境。实际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团队主要是由图书馆人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组成,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对图书馆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据分析结果对目标进行确定。 2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2.1 宏观外部环境 (1)政治环境。自建立公共图书馆一来,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传承人类文化,在保存的过程中起到社会教育以及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2013年文化部颁布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早《规划》中对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明确指示,公共图书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主要阵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在2015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免费开放工作、统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对公共图书馆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优化;从法律体系、人才建设、以及财税上有效保障了图书馆服务。(2)经济环境。

图书馆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与愿景.

圖書館 壹、圖書館未來發展重點方向與願景 本校圖書館以現有的館藏為基礎,並根據大學教育的宗旨-蒐集、組織、整理與運用圖書資源(圖書資源包括圖書、期刊、資料庫、視聽多媒體、網路資源等),針對服務項目與館務的整體發展上做進一步的調整與規劃,以配合大學部、研究所以及推廣教育的發展方向與需要,達到保存知識文化、配合教學工作與推廣學術研究三大使命。 配合此三大使命,本館將逐年加強下列工作: 一、依系所課程、研究層次及推廣教育之需求,逐年增加圖書採購經費,以提供專業館藏。 二、建立核心館藏期刊,並結合館際合作資源,共同研發建置紙本及電子期刊館藏查詢系統, 以提昇期刊服務品質。 三、強化圖書館數位資訊整合服務能力,提供更簡便的資源檢索管道以及師生查找資料「一 次到位」(One-Stop Searching)的服務。 四、提昇本館圖書推薦及採購流程,有效提供師生方便迅速的圖書資訊服務。 五、結合多媒體視訊系統,提供更多元化之教學資源。 六、加強收藏本校教職員生之論文著作、教材及本校舉辦之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記錄等,透 過數位技術,予以典藏及流通,以建立本校數位館藏。 七、持續推動本校學生使用數位學習相關教材與軟體,以利提升個人學習力與就業力,並面 對外部環境強大的競爭力。 八、積極參與全國大學及技專校院館際合作,以加強資訊交流,並透過聯合採購、合作典藏 等計畫的實施,使本館得以更有效地運用既有資源並擴大服務範圍。 九、加強館員參考服務的專業訓練。 貳、環境分析與計畫原則 環境分析: 圖書館總面積為五千四百餘平方公尺,至九十八年七月止本館之圖書、非書資料、期刊、報紙、電子期刊與資料庫等資源共有三十萬餘冊(件/種)。為提前因應未來的研究與教學需求,館藏政策的調整與規劃將朝向專業化、精緻化及建立富有特色之科技大學圖書館邁進,以提高本校之競爭力。 此外,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資訊需求,積極透過館際合作方式擴大圖書館的虛擬館藏,目前與本校圖書館簽定館際互借合約的各地區大專校院圖書館,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正大學、中央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龍華科技大學、清雲科技大學、開南大學、南亞技術學院等校,以滿足讀者多樣化的資訊需求。再者,為提昇社區文化及擔負社會責任,本校圖書館積極推廣社區居民閱覽服務,並與 圖書館-1

图书馆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中心,与教学、实验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 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2015年修订)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借阅”和“内部业务”为三大主要功能。信息化时代,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信息的急速更新使传统的以“藏”为主的运作模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如馆藏的空间不足、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跟不上等。读者通过网络能更快、便捷地获取信息也导致图书馆使用率降低。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对图书馆进行革新,以适应时代转变。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发成呈现出使用与管理一体化、实物馆藏与电子信息一体化、空间布局开放灵活化、多功能信息综合化四个特点。 (一)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承担了更多的职能与服务。 1.资源中心 图书馆早期的发展都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主体。古代图书馆主要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能,这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技术的进步,馆藏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趋向多元化。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上得以共享,让使用者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2.学习中心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状态,全神贯注地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学习和完成作业,此类行为从表面上看与一般性阅读极为相似,但实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有限,重点是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图书馆是一个孤立的实体,是一种使人类记忆得到保存的社会性质的机械装置,将图书中的内容复制到人们大脑中的一个工具。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应该符合时代进程。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的众多弊病不断暴露,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图书更新较慢的问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而降低图书采购成本,提高图书馆的提高整体水平。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却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果,各大图书馆相继采用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之后都给自身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本文以分析传统图书馆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入手,重点分析新型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模式,并对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更加贴合实际的创新型图书管理模式。 一、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 1、不重视全面平衡发展。各类型图书馆管理研究不平衡。环顾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领域,很多研究成果多倾向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成为图书馆

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关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不多,相对薄弱。作为国内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该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相对平衡。 2、忽视实践研究。没有健全的实践研究,对理论借鉴比较生疏。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将实践深入其中,对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没有提高重视,只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研究。过多的理论研究占据近十年图书馆管理研究的半壁江山,而实践研究相对不足,也很少看到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这将导致今后图书馆事业的畸形发展。 3、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具备完善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研究,研究内容和现代社会极不相符。多数有关图书馆的研究和如今图书馆的内外在因素极其不符,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反应,没有针对环境变化而存在的主动性反应。不管是在图书馆业务管理上,还是知识管理的研究上以及关于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管理的研究,都缺少应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即使有所涉猎,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少实践的根基,难见可以操作的方案。 二、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落后的原因 1、图书馆管理实践相对传。图书馆管理实践极大的影响了图书馆管理研究。即使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方式,可是图书馆管理实践方面还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30T09:42:40.0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杨千柳 [导读]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阅读服务机构,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聚集的宝库,还是公众获取信息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共享信息以及进行社会教化等的平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图书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阅读服务机构,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聚集的宝库,还是公众获取信息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共享信息以及进行社会教化等的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备受瞩目,如何创新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阅读服务的质量,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公共图书馆作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在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阶段,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创造和应用知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同时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图书馆的信息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促进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 一、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理论概述 在当前阶段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认同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包括以下内容,在未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势必会更加突出,其在国家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会更加凸显,同时其文化服务功能也会增强,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通过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的改革优化,其社会价值会发挥得更充分。这具体体现在:首先公共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会更加强大,成为城市居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得到拓展;其次,公共图书馆会融入信息网络技术,传统的文化单向传播交流方式将向着双向的互动交流转变,与新时代和新技术的结合,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练习会更加便捷和密切;最后,公共图书馆会改变传统的以书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将围绕读者的需求来开展,其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不止在于实体图书馆的发展,还包括虚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且在新时代,数字图书馆更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二、新时代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上发展起来,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可以转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通过网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主动服务。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图书馆可以将原有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宣传,再加之对读者进行便捷式阅读的引导,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语言数字资源,还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数字化的远程服务,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具有强大的功能,它以网络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方法为支撑,不仅能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检索,还能为为读者提供更多生动形象且具体现实的可视化信息。同时数字图书馆不仅功能强大,还操作简便,读者在进行检索操作时只需要输入一个信息检索点就可以得到相关的所信息资源,为得到更加精确的资料还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精确检索,数字图书馆会根据输入指令检索出读者所需的内容。 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1.实现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指导方面,不仅保留了传统媒介并发挥其优势,还融入了更多新兴媒介进行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如微信、微博、图书馆网页等,这样能够拓宽阅读指导服务的途径,使读者能够多方面地接受到信息,从而实现更加便捷的阅读。同时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融入新媒体技术能够转变传统图书馆的单向交流方式,增强图书馆平台的互动性,实现媒体平台的整合。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整合是多方面的,实现了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全面解读,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公共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能够及时地向读者推送新闻资讯,并为读者提供检索和下载文献的平台,在推送信息时应用新技术融入音视频资料,不仅能够更新读者的视听体验,凸显图书馆特色,还能够更加吸引读者,同时定期的微信推送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受时空限制的文献检索和下载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水平。其次,公共图书馆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符合大众认知的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增强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根据大数据的信息整合分析,还能对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行归类,微博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个性化的微博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微信和微博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种传媒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会整合更多的传媒平台,以此俩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公益性阅读服务机构,其作用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以及文献资源,丰富社会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帮助公众进行终身学习,同时公共图书馆还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需要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一方面是要借鉴国内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理念、经验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而转变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树立起现代化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是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各方面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加强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3.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包括人性化的服务,即是以读者为中心,贯彻人本主义理念。首先,在信息时代,信息更加丰富,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渠道也更加广泛,而读者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阅读个性化需求增加,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具个性化,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要充分关注读者的特殊化需求,挖掘特色,实现文化、娱乐及人文关怀服务的一体化。其次,为满足读者更广泛更优质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会加强与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合作,同时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对接无线客户端使读者可以轻松预约查询、预定、归还等业务,还可进行扫码阅读海量电子图书。最后,公共图书馆为彰显人文特色,突出人性化服务特征,还会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定制,读者可以根据标签、收藏来获取感兴趣的资源。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只有注重人文特色,注重人性化服务,才能实现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共图书馆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就是阅读推广。在阅读推广发展的 背景下,全社会应该重视阅读问题,推动图书馆改革创新。近年来,公共图书馆 的推广处于四个阶段,包括:阅读推广活动日常化,开展阅读推广的地区差距缩小,图书馆馆阅读推广部门边界消失,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阅读推广。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趋势 在国际图书馆的论著资料中,阅读推广与学习素养、读写能力、终身学习等 因素息息相关。阅读推广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是互 联网平台助手。本文所研究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是图书馆展开的促进阅读学 习素养的一系列公益活动。 1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的背景 1.1社会对于阅读的重视 图书馆阅读推广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对于社会阅读问题 的关注,我国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阅读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书济世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但是,在199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中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10年在逐渐下降,低至百分之五十的结果被媒体传播,并将此数据用作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尽管各个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不能作为反映 国民阅读率的真实性,但其传播速率之快冲击了我国国民的阅读自信心,因此, 国家和社会人士对于全民阅读开始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媒体平台开始推广阅读, 宣传阅读,甚至提出设立阅读日的建议。直至今日许多图书馆的推广活动都是以 城市读书活动为起点进行发展的。 1.2图书馆领域相关专家的引导 中国图书馆协会在推动我国图书馆推广阅读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2003年,图书馆协会已经将全面阅读列入改回日程,同年,在北京首次启动 世界图书日活动。2009年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多次评选为先进单位。此外,近 年来还参与建立了多种促进阅读推广的公益活动,并且在中国图书协会的影响下,部分城市也开始效仿成立地方阅读推广委员会,都在积极宣传和普及图书馆阅读 推广的重要措施。 阅读推广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全社会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据学术 网统一,关于推广宣传图书馆阅读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数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随 着研究深入,一大批青年学者也投入到阅读推广的建设领域中,拓展了我国图书 馆推广理论领域。 1.3推动图书馆服务改革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从图书馆的开放到追求 平等、免费服务。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图书馆以及实行了免费阅读服务,但是,免费阅读服务不能看做是图书馆的创新行为,基层图书馆至今还存在门可罗雀的 现象,并没有形成借阅阅读的热潮,更有甚者,图书馆阅览室成为了写作自习室,占用阅览室的座位进行写作办公。这些现象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图书馆阅读率下降 的原因。所以,更加要开展图书馆服务的改革创新,由于传统的书刊外界与信息 咨询已经基本完善,因此,图书馆服务改革创新的目标主要放在阅读推广等新型 服务,用来吸引读者走进阅读。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文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目的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储存和媒体多样化,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存储与压缩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拥有多种语言检索,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式和个性化服务,分析了数字图书馆模式的组成即: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和规X,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格式,利用网络接口等功能全文检索信息资源。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读者信息资源数据库 每个读者都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经历,但是数字图书馆却是内容无限、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的空间。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或者仅仅建立一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怎样才是真正的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和含义呢?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

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 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

浅谈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图书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关键是要树立“自动化、网络化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以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为平台,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为重点,不断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空间,提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能力,更加高效便捷地服务于院校教育、教学、科研。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频繁,高校的知识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关键词】图书馆;未来发展;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图书数量、文献期刊数量等也随着信息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管理的发展需求。传统图书管理受到本位思想的严重束缚,长期坚持文献资源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运营发展。其次,图书馆内部图书量的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目前,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运营的工作重心着重于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和技术开发应用的问题方面,图书馆的管理逐步面向客户的要求完善服务方式,以客户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国内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硬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管理的功能。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传统图书馆运营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小型传统图书馆职能的转变,需要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对中小型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建设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从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对传统图书馆发展转变模式进行系统的规划,健全图书馆资料库的资源建设,完善图书馆的管理网站建设和资源共享模式建设,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图书馆的创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寻找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之道的最大发展潜力。 1. 图书馆网站建设趋势 1.1图书馆网站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图书馆。 它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网络化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已经列入了院校的等级认定和各级考核评估,它的重要意义正在被逐步重视。依托图书馆网站,我们能够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为读者提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有重大的改革。数字图书馆被人们称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这种图书馆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布于各处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利用,是用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快捷方式,是一种信息环境而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形态。数字图书馆依靠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像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存贮、传输和处理,将图书馆的多种资料信息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存储起来,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及光盘资料。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1)信息存储数字化;(2)支持网络多元化;(3)信息共享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和因特网带来的文献信息载体形态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是图书馆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黄铁军先生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它需要从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的管理及服务两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图书馆应该适应发展模式的变化,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将图书馆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使馆与馆之间可以共同采访、编目,共同建设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同利用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用户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情报检索等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快速的文献信息传递方法,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

中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

中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 第1章:公共图书馆研究背景 1.1公共图书馆定义、功能及作用 1.1.1公共图书馆定义及性质 1.1.2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

1.1.3公共图书馆重要作用 (1)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2公共图书馆发展政策环境解析 1.2.1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政策的变化 (1)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 (2)向“免费开放”转变 1.2.2公共图书馆最新政策解读 (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解读 (2)《文化部“十三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3)《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解读 (4)《“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1.3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环境解析 1.3.1文化产业的地位及发展概况 (1)文化产业的地位 (2)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3.2居民收入及文化消费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居民文化消费分析 (3)居民阅读习惯调查分析 第2章: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1公共图书馆发展规模 2.1.1公共图书馆机构及从业人员规模 2.1.2公共图书馆藏书规模 2.1.3公共图书馆设施规模 2.2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情况 2.2.1公共图书馆经费收入情况 2.2.2公共图书馆经费支出情况 2.3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 2.3.1公共图书馆借阅情况 2.3.2公共图书馆讲座组织情况 2.3.3公共图书馆展览组织情况 2.3.4公共图书馆培训组织情况 2.4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4.1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个数及藏量比较 2.4.2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设施情况比较 2.4.3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比较 2.5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情况 2.5.1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

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 -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Y 2011年第21卷第30期 Study on the Servic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DU Liang ,ZHAO Fei ,WANG Fang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an active service manner of organizing systematically library ’s various resources by apply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eans for adapting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ly personalized readers ’demand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servic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aspects of the service resources ,service modes ,service means ,and technical supports ,etc .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innovative strategy ;innovative mode [3]张燕萍,谷皓.Web2.0模式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719-722. [4]王建涛.RSS 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86-88. [5]朱明.数据挖掘[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4.[6]韩丽.Agent 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J ].现代情报,2008(4):104-105.(实习编辑:薛艳) ──────────────── 第一作者简介:杜 亮,男,1978年11月生,2011年毕业于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硕士),馆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南大街37号, 110136.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馆内人员及读者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及信息资源的管理。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信息领域的最前沿,因此它的管理,也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 1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行政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 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创 新”的会议主题,其中“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两层含义,或者说是两种角度,一是图书馆员,二是读者。而针对高校图书馆来说,以人为本则注重的是馆员及广大师生的利益[1]。1.1以人为本在管理中的运用 近年来,国内高校发展速度惊人,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上,“人”的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了高校的全面发展。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重点都着眼于对图书馆的场馆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及搜索系统改良等方面,在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上,相对较为落后。而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各行各业都开始显露出它的优越性。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图书馆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充分地了解人,关心人,发挥馆员的特长,激发其潜能,从而达到合理管理,提高整体团队工作效率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该去充分地了解每个馆员的特长及不足,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扬长避短,使其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应该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尊重馆员的个性及劳动成果,客观地倾听馆员的工作意见,满足馆员的合理需求,并且鼓励馆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这种科学文章编号:1005-6033(2011)30-0038-02 收稿日期:2011-09-05 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 芦 斌 (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从图书馆内的人员以及馆藏信息资源两个方面的管理入手,分析了如何在新 的形势下,使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的师生提供更好地获取知识及信息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化管理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38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有重大的改革。数字图书馆被人们称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这种图书馆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布于各处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利用,是用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快捷方式,是一种信息环境而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形态。数字图书馆依靠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像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存贮、传输和处理,将图书馆的多种资料信息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存储起来,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及光盘资料。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1)信息存储数字化;(2)支持网络多元化;(3)信息共享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和因特网带来的文献信息载体形态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是图书馆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黄铁军先生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它需要从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的管理及服务两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图书馆应该适应发展模式的变化,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将图书馆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使馆与馆之间可以共同采访、编目,共同建设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同利用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用户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情报检索等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快速的文献信息传递方法,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从网上得到更充分、准确的参考资料。以前信息研究者依靠手工查找资料,凭借个人的判断力进行研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得资料不完全,研究问题不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读者服务,使图书馆原来面向社会服务所受到的诸多制约不复存在,可以将用户、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系统连结起来,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3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互联网+”平台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 略项目。“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快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转型,才能实现我国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互 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公共图书馆事 业的发展提高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 随着国家进一步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公共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 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并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地位 公共图书馆本身具备五大职能,即文化保存、开展教育、开发智力、传递信 息以及提供娱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开始变多, 同时在保存文化的形式上也趋于多元化,公共图书馆的五项职能在网络技术的帮 助下也可以实现。除此之外,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优化,与场地和时间没有关系,这样群众可以在比较便捷的方式下来获取信息,这样就 使图书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探索 2.1我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研究进展状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图书馆的资源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提供新的 手段。目前,业界已举办了多界“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学术研讨会。如2016年3月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互联网+下的图书馆知识空间 建设”学术研讨会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以“互联网+”思维和开放的思想,系统 地探索了如何建设一个馆员能够随心所欲组织、展现和推送资源与服务,用户自主、精准、快捷地挑选与获取资源,自由、有序、持久地保存和使用资源,属于 自己终身拥有的“知识空间”,从而建立新型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撑。 2.2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 2.2.1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传统服务提质增效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不应单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运用,要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明确供需关系,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空间、新资源等为用户打造更加精准、个性、智慧 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主动驾驭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例如图书馆利用移动 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推出手机 APP,为读者带来海量图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2.2.2提供个性服务,打造新的服务增长点 随着以数据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要求 越来越高,图书馆可通过对信息系统内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精确锁定目标读者,预测其深度需求,并实时推送,同时也可为馆藏决策采购提供数据支持。例 如图书馆基于“互联网+”全新的思维与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获取文化知识的服务机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新时期,阅读推广成为了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之一,全社会高度重视阅读文化的发展,建立公共图书馆也成了推动社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图书馆推广的发展趋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阅读推广。 标签: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阅读现状发展措施 全世界把4月23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们的阅读意识,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培养和提高公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国家建立公共图书馆就是为了让不同階层的人参与阅读活动,重视阅读,积极参与社会阅读的推广,通过宣传,使得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推广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要努力突显自己的使命,成为发扬文化、发展教育的阅读中心,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养[1]。 一、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 1.公共图书馆地区阅读差异大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文化存在差异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不一致。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规模大,图书种类繁多,而偏远地区,图书馆规模小,种类不齐全。这使得很多地区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拉开了地区间的阅读差距,阻碍全民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均衡调配各地区的图书资源,普及阅读推广,尽可能的缩短地区间的阅读差异[2]。 2.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果不明显 很多公共图书馆在政府的支持下,选择在读书日上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当天采用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营造阅读气氛,例如:朗诵阅读比赛、阅读讲座、专题报告会等,通过比赛节目活动的展示,为大家赠送书籍,虽然整体推广工作挺好的,但是,却没有达到实际的阅读推广效果,很多参与阅读的人群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去阅读,加之活动是一次性的,其效果也只是走马观花,盲目的一次性推广阅读活动,存在很多弊端,没有起到读书活动的推广工作。 3.阅读推广对象不统一 “世界阅读日”的设立面向的是全世界人民,而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推广中,面向的人群不统一,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也不一致。从目前的阅读推广工作来看,阅读对象大部分指向学生儿童,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素材。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