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解.大题

Alcock管:即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壁上,由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形成的裂隙.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三者围成;为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Camper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浅层,为富含脂肪组织的脂肪层,与邻近部位的浅筋膜相延续.
Heister瓣:为近胆囊颈侧的胆囊管内面的螺旋状黏膜皱襞,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流入与流出.当此瓣因炎症而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可致胆囊积液.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Mcburney点:即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pelvic diaphragm:即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上、下筋膜构成,有肛管通过.
perineum:即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Scarpa 筋膜:即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深层,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在前正中线附于腹白线,向下在腹股沟下方约一横指处附于阔筋膜,在两侧耻骨结节之间向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
鼻烟窝:位于腕外侧和伸肌支持带的远侧,当伸、展拇指时,在桡骨茎突后下方呈一远侧的三角形凹陷.
臂前骨筋膜鞘:臂前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的骨筋膜鞘,内有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以及行于臂前区的血管神经.
边缘动脉:由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而成,由此发出直动脉,布于结肠壁.
肠系膜根:肠系膜根:为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齿状韧带:软脊膜增厚并在脊髓两侧向外突,形成的三角形结构称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齿状线:是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后面与膀胱下外侧面之间,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耻骨梳韧带:为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构成股环的后界.
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骶管裂孔: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是由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的沿骶正中嵴向下的孔.
骶角:骶角是骶骨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第二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上端,肝左、中间、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反转韧带:为腹股沟管皮下环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过精索深面与内侧脚的后方,向内上返转附着于白线的部分.
肺根:为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表面包以胸膜.
肺韧带:为肺根下方脏胸膜和纵隔胸膜相互移行部分的双层胸膜结构.它上连肺根,下达肺下缘,呈冠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为沿腹直肌外缘的弧形线.
腹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或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脐上宽、脐下窄(约1~2cm),坚韧而血管少,有血管、神经穿过的小孔或裂隙.
腹股沟管浅环 (皮下环):即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外侧脚、内侧脚和脚间纤维等结构.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以一横指(1.5cm)处形成的卵圆形开口.
腹股沟管: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腹膜外间隙斜穿腹前外侧壁至皮下而形成的一个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和薄弱部位.
腹股沟镰: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在腹直肌外缘呈腱性结合所形成的结构,若两者以肌性结合则称联合肌,参与腹股沟管后壁内侧1/3的构成.
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内侧的凹陷.其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为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而成的结构,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
腹股沟外侧窝: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外侧的凹陷.其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斜疝.
腹膜后隙:腹膜后隙: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膜.其内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器官结构以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腹膜间位器官:即三面为腹膜所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子宫、膀胱腹膜内位器官:几乎完全均被腹膜包绕的腹盆腔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胰尾和脾等.
腹膜鞘突:为睾丸下降过程中,壁腹膜形成囊状突起,随睾丸一起至阴囊.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的远侧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闭锁形成鞘突剩件(鞘韧带).
腹膜外位

器官:仅前面为腹膜覆盖的腹盆腔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的大部分、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部和下部等.
腹直肌鞘:由三层阔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在弓状线以上分为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及腹横肌腱膜组成;在弓状线以下,三层腱膜均参于腹直肌鞘前层的组成,缺乏鞘后层.
肝蒂肝蒂:为出入肝门各结构的总称,包括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
肝段肝段:根据Glisson系统(由肝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的肝内分支构成)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走行,将肝分为左、右半肝及分叶和分段.肝脏外科以此为据可施行半肝、肝叶、肝段或亚肝段切除术.
肝裂:为相邻肝叶或肝段之间的缺少Glisson系统分布的部位是肝叶、肝段的分界线,内有肝静脉或其属支.
肝裸区:为肝膈面冠状韧带两层之间,未被腹膜覆盖的部分.
肝门:位于肝脏面“H”形沟的横沟处,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肾隐窝:为右肝下间隙的后上部,是仰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
肝胰壶腹:由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成的管道,汇合处略膨大,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又称Vater壶腹,
肛区:骨盆下口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以后的区域.
肛直肠环:为肛门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直肠纵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在肛管直肠移行处形成的肌环,对括约肛门、控制排便有重要作用.
睾丸鞘膜:为腹膜鞘突的远侧端包绕睾丸形成,分为脏、壁两层,两者在睾丸后缘相互延续.
隔:是一向上隆凸的穹窿形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膈穹窿右高左低.按起始部位,可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膈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膈下间隙: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腹膜腔的部分,分为肝周间隙和脾周间隙.
弓状线:即腹直肌鞘后层的弓状游离下缘,约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或脐下4~5cm处.
肱二头肌腱膜:在肘窝处向上外止于肱二头肌腱内侧的肘部深筋膜,其深面有肱血管、正中神经通过.
肱骨肌管:又名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及肱深血管通过.
钩突:为胰头下部向左突至肠系膜上血管后方的部分.
股管:是个漏斗形间隙,下端为盲端,上端开口于腹腔,称为股环.股管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管和一个淋巴结.
股鞘:是腹部筋膜延伸到股部形成的漏斗形筋膜鞘,包裹股动脉、股静脉上端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三角;位于股前部上三分之一,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

凹陷;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其后壁凹陷,由肌肉组成,从外侧向内侧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其内容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
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内侧端,经前臂尺侧上行至肘前区,继在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到臂中部穿深筋膜,伴肱动脉及其并行静脉,至腋窝成为腋静脉.
腘窝 :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腘窝的上外侧界是股二头肌;上内侧界是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界和下外侧界分别为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腘窝的底由上向下为股骨的腘平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腘窝的顶为腘筋膜.
后纵隔:位于心包后壁与下位8个胸椎之间,内有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迷走神经分支,淋巴结
踝管:内踝、跟骨及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共同构成踝管.
会阴浅隙:为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的间隙.
会阴深隙:为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的间隙
会阴中心腱:男性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的腱性结构.有许多肌肉附着,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肌三角:是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下方的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围成的三角
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下缘的交角,是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处也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脊柱区:又称背区,是指脊柱及其后方、两侧软组织所共同配布的区域.
颊脂体:为颊肌表面及其与咬肌之间的脂肪团块.
甲状腺悬韧带:为甲状腺假被膜在侧叶和峡部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合并增厚形成的韧带称甲状腺悬韧带.
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段排列直达腋尖的淋巴结,与颈深部最下份的淋巴结相邻接.收纳腋中央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乳房上部的淋巴管
肩胛旁三角:又称听诊三角.位于胸背区下部,斜方肌与肩胛骨下角之间,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内侧界为斜方肌外侧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
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颈动脉鞘:是颈筋膜中层在颈部包绕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所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颈动脉三角:是由胸锁乳突肌上方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所围成的三角.
颈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椎前筋膜后方,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所

组成.
颈襻:由来自舌下神经的上根和来自于第2.3颈神经前支的下根所组成,襻位于环状软骨弓处.
阔筋膜;股前区深筋膜,范围较广是全身最厚的筋膜
帽状腱膜:为头皮深部的一层,前连枕额肌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或尿道阴道括约肌与覆盖在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尿生殖区:骨盆下口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以前的区域
颞筋膜:为上方附着于颞上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内面的膜纤维.
脐内侧襞:位于脐正中襞的外侧、由壁腹膜覆盖脐动脉索而形成的皱襞,又称脐动脉襞.
脐外侧襞:位于脐内侧襞的外侧,由壁腹膜覆盖腹壁下血管而形成的皱襞,又称腹壁下动脉襞.
脐正中襞:位于正中线,连与脐与膀胱尖之间,是壁腹膜覆盖脐尿管索而形成的皱襞.
气管隆嵴:为气管杈内面凸向左上方的半月形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时辨认左、右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气管前间隙:是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段之间的间隙.该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
髂胫束;阔筋膜的外侧部分较厚,起自髂嵴,附于胫骨外侧髁,称髂胫束.
前臂屈肌后间隙: 位于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间隙,在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与旋前方肌之间,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通.
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间隙,在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与旋前方肌之间,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通.
前列腺鞘:为盆脏筋膜包裹前列腺及其前列腺囊而成,鞘的前方和两侧内有前列腺静脉丛.
腔隙韧带: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构成血管腔隙和股环的内侧界.
屈肌支持带: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坐骨小孔
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构成.
乳房后间隙:为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故乳房可轻度移动.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乳房悬韧带:连于胸肌筋膜与皮肤之间的纤维束,又称Cooper韧带.乳腺癌时,纤维组织增生,由于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牵拉皮肤,使乳房表面出现许多小凹陷.
腮腺床:为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共同构成,紧贴腮腺深面的结构.
腮腺鞘:为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而形成.
腮腺乳头:位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为腮腺管的开口.
三边间隙: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背阔肌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之间,形

成两个间隙,其内侧的为三边间隙,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神经点: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
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开口处为肾门,肾窦内有、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
肾段:为每一段动脉所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有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肾角(脊肋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处,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侧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肾门:为肾内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十二指肠上襞: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皱襞,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十二指肠悬肌: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面,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食管后间隙:位于上纵隔内,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内含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和胸主动脉等结构.该间隙向上通咽后间隙,向下可经膈的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气管支
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在正中线左侧2~3cm处,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干、迷走神经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等通过.
食管下三角:在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的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胸段的下部.
收肌管:位于股部中1/3段内侧,长约15~17cm,该管为三角形肌间隙,前壁是缝匠肌及其深面的腱膜,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管的上口接股三角尖,下口为内收肌腱裂孔.收肌管的主要内容有股动脉、股静脉、隐神经,股神经股内侧肌肌支和膝降动脉.
手背腱膜:为手背深筋膜的浅层,伸肌支持带在手背的延续,并与指伸肌腱结合形成,向两侧分别附着于第2、5掌骨.
四边间隙: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背阔肌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之间,形成两个间隙,其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为四边间隙,内有旋肱后血管和腋神经通过.
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1/3上方的凹陷,窝底可扪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第1肋和臂丛.
锁骨上间隙:是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的筋膜间隙,骨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末端经过.
锁胸筋膜:为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三者之间的筋膜,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等穿过.
提睾肌:由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部的少量肌纤维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延续而成,有悬提睾丸的作用.
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位于胸背区下部,斜方肌与肩胛骨下角之间,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内侧界为斜方肌外侧缘,外侧界为

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
头静脉: 为上肢的浅静脉之一,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外侧端,行于前臂外侧缘,后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头皮为额顶枕区的皮肤.皮下组织与帽状腱膜及颅顶肌的总称.
臀部十字吻合:就是指在臀大肌深面,大转子和股方肌附近,存在动脉性十字吻合.十字吻合的两侧由旋股内、外侧动脉构成;上部来自臀下动脉;下部来自第一穿动脉
臀筋膜:臀区深筋膜又名臀筋膜,十分坚强,遮盖在臀大肌和臀中肌的表面,它发出许多纤维隔伸入臀大肌的肌束内
腕背侧韧带:由腕后区深筋膜增厚而成,其内侧附着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外侧附着于桡骨远端外侧缘.并向深部发出5个纤维隔附着于尺、桡骨,与之形成6个骨纤维管,有伸肌腱及其腱滑膜鞘通过.
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向下延续,在腕前区增厚形成的韧带,对前臂屈肌腱有固定、保护和支持作用.
网膜孔:即网膜囊的右界,由前方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覆盖下腔静脉的腹膜、上界的肝尾状叶、下界的十二指肠上部围成,是网膜囊与腹膜腔其余部分之间的通道.
胃床是由胃后壁所毗邻的器官或结构组成,包括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等.
胃结肠韧带:即位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上部,是探查网膜囊及其周围器官或结构的常用途径.
胃胰襞:是由胃左动脉从腹后壁走行于胃小弯时所诱起的腹膜皱襞.其内有胃左静脉胃左动脉、迷走神经的腹腔支和淋巴结等是手术时寻找胃左血管的标志.
系膜三角:由空、回肠系膜缘处的肠壁与肠系膜的两层腹膜围成.此处肠壁无浆膜覆盖,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以防愈合不良造成肠瘘.
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体下缘,由下颌骨体和二腹肌前腹与后腹共同围成.
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所围成,间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在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角.该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是记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胸骨上间隙:是颈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3--4cm处分为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所形成的间隙.
胸肌间隙: 胸大、小肌之间的间隙称胸肌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
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部互相延续,两者在肺周围分别形成密闭的腔隙,称胸膜腔,左右各一,腔内为负压,仅含少量浆液.
胸膜隐窝:在壁胸膜各部互相转

折处,在深吸气时肺缘仍不能伸入的部位,称胸膜隐窝.
胸腰筋膜:为胸背区和腰区深筋膜的深层,又称腰背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至腰区增厚,覆于竖脊肌的表面,向上续于项筋膜,向下附于骶骨后面和髂嵴,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在胸下部和腰可分为前、中、后三层.
咬肌筋膜:为腮腺鞘的两层在腮腺前缘融合,向前行于咬肌表面.
腋尖: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的三角形通道,与颈根部相通,有臂丛和锁骨下血管由此通过.
腋鞘: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被包裹在由颈部椎前筋膜延续而来的筋膜管里,名腋鞘或颈腋管.感染或臂丛阻滞的麻醉药物,可沿腋鞘扩散.
腋窝:位于肩关节的下方,臂与胸上部之间的锥形凹陷,其深部呈四棱锥体形腔隙由四壁、一顶和一底组成,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以及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翼点位于颧弓方约3.8cm由蝶.额顶和颞骨连接而成.
阴部管: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壁上,由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形成的裂隙.
隐静脉裂孔(卵圆窝);阔筋膜近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的缺口,有筛筋膜覆盖,筛筋膜上有大隐静脉、小血管、淋巴管等通过
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内面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不通颅腔,其内呈负压并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和淋巴管.
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有少量液体.
幽门平面:指通过脐至剑胸结合连线中点或耻骨联合上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中点平面,或第1腰椎体下缘平面,又称Addison平面.
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由枕下肌围成.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内有枕下神经(第1颈神经后支)和椎动脉通过.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肺段呈圆锥形,底位于肺表面,尖朝向肺门.
直肠后隙:位于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之间,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向上与腹膜后隙相延续.
指背腱膜:由伸指肌腱越过掌指关节,在近节指骨底向两侧扩张形成.
终池为脊髓蛛网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之间扩大部分.内有马尾和终丝.
肘关节动脉网:在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分支吻合而成的动脉网.
肘后三角:为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由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肘外侧三角:为肘关节屈曲90o时,由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和尺骨鹰嘴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肘窝:位于肘前区,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凹陷.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

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内有肱血管、正中神经、桡神经等.
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处,连接头静脉与贵要静脉的一斜行静脉.
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应腔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两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脊神经周隙.
主动脉弓:平第12胸椎,由膈左、右脚和脊柱围成,有主动脉、胸导管等通过.
椎动脉三角: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尖向上方指向第6颈横突孔.
椎管:是由各部椎骨的椎孔连接面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至尾骨背同.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
椎前间隙:是位于脊柱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
纵隔间隙纵隔间隙为纵隔内各器官和结构之间的窄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有利于器官运动和胸腔容积的变化.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足底腱膜:足底腱膜呈三角形,其尖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裂成五束,终于1~5趾.
坐骨大孔:从骶骨外侧缘向坐骨结节和坐骨棘各发出一条韧带,即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这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围成坐骨大、小孔.
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的两侧,呈楔形,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


1 简述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答:左主支气管4.5-4.8cm长,下缘与支气管中线成37.5°夹角,于第6胸椎平面入左肺门;右支气管1.9-2.1cm长,下缘与器官中线成23°夹角平第5胸椎入右胸门。比较而言,左支气管细长窃稍倾斜,右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故气管异物入右主支气管,支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也容易置入右主支气管。
2 简述肝外胆道的组成。
答:肝外胆道由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胆囊为一梨形的囊状器官,长10-15cm,容量为40-60ml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囊上方为肝,下后方为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前为腹前壁。
肝总管长约3cm,直径0.4-0.6cm。其上端由肝座、右管汇合而成,下端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一般长7-8cm,其长度取决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部位的高低,直径0.6-0.8cm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平时经肝总管流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当进食时,奥狄氏括约肌开放,胆囊收缩,促使胆汁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
3 简述肝门静脉的组成、特点和属支。
答:肝门静脉为腹腔中较大的静脉干,长6-8cm,管径1.0-1.2cm。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但由于肠系膜下静脉及胃左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的部位不同,其组成可有多种类型。
特点:肝门静脉及

其属支,一般无静脉瓣,当肝门静脉压力升高时,血液可发生逆流;肝门静脉系的管道,起始与终止均为毛细血管
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除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为数条细小静脉外,其他属支多与各自的同名动脉伴行。
4 简述大网膜的组成、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答: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十二指肠上部与结肠之间的腹膜。由自胃大弯双层垂下至盆腔上口高度在向后上反折至横结肠的共四层腹膜构成。 特点:成人大网膜四层互相愈合,呈帘状遮于腹腔下部器官的前方。大网膜疏薄,含有多少不等的脂肪,常呈筛网状。 临床意义:大网膜组织内含有吞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腹腔器官发生炎症时,大网膜的游离部向病灶处移动,并包裹病灶以限制其蔓延。由于大网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可利用大网膜修补器官、提供血运、保护创面,移植后能很快建立血液侧支循环,因此大网膜移植的成活率较高。
5 供应胃的动脉及其来源。
答:供应胃的动脉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
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向左上方至贲门附近,转向前下,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向右下行,终支多与胃右动脉合成弓;
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也可起自胃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上缘,转至左上,在肝胃韧带内循胃小弯左行,终支多与胃左动脉吻合成动脉弓,沿途分支至胃前、壁。
胃网膜右动脉发自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后两层腹膜间循胃大弯左行,终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沿途发分支至胃前、后壁喝大网膜。
胃网膜左动脉起自脾动脉末梢,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右行,终支多与胃网膜右动脉问合成动脉弓。
胃短动脉起源于脾动脉末梢或其分支,一般3-5支,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或其分支,上行至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经胃膈韧带至小弯侧的胃底后壁。
6 简述头静脉的起止,行程。
答: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前臂上半部从背面转至前面,上行于肱三头肌外侧沟内。在臂前区,经三角及胸大肌间沟,穿梭胸筋膜注入液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末端也可有吻合连于颈外静脉。
7 试述在甲状腺手术时竟如何结扎甲状腺血管,为什么?
答:切断结扎动脉时,注意勿损伤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伴行,在近甲状腺上极两者分离,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尽可能靠近甲状腺上极.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后方交叉,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

要远离甲状腺.喉上神经损伤会引起呛咳,后犯返神经损伤会出现声音嘶哑,甚至不能说话.切断双侧喉返神经,有时会导致呼吸困难.
8 简述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与主要属支。
答: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长约76cm。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境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上行,继续沿股骨内踝后方至大腿内侧并逐渐行向前上,在趾骨结节外下方传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汇入点又称隐股点。(大隐静脉在汇入股静脉前街那五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9 简述掌浅弓的组成和位置。
答:由尺动脉中指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该弓位于掌腱膜深方,之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数条分支至手指。
10 简述收肌管的构成及其内通行的结构。
答:其前壁是张于股内侧肌与长收肌、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腱板的前方为缝匠肌所覆盖;管得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管的上口接取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
收肌管内为股前通向腘窝及小腿内侧的结构,由前向后为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以及周围淋巴等。
11 简述腋腔内容。
答:腋腔的顶和颈根部相连,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由此进出腋窝。故腋腔内主要容纳臂丛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12 简述腋窝的构成和内容。
答: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一肋外缘和键胛骨上缘围成,有臂丛通过,锁骨下血管于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血管?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内有皮神经,浅血管和浅淋巴管穿过?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有头静脉,胸键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出?
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有旋肩胛血管,腋神经,旋肘后血管通过?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缘肘肌,肱二头肌肉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构成?
13 简述股三角的内容和构成。
答:股三角内有股鞘、股管、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淋巴管、淋巴结以及脂肪组织等。股动脉位于股三角中分,其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构成: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
后壁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14 简述颈根部的境界和内容。
答: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胸椎体,两侧为第1肋。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此肌前内侧主要是往来于颈胸之间的纵形结构;前后方及外侧主要是往来于胸颈与

上肢间的横行结构。
内容: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椎动脉三角。
15 胃的位置,秕邻,动脉来源,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答:位置:中度冲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
秕邻:前壁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胃后壁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胃,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秕邻?
动脉来源: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或其上极支?
淋巴回流: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贲门淋巴结常归于胃左淋巴结,注入腹腔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的淋巴?
神经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6-10胸节段,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运动
16 结肠的分布及血液供应?
答:分布: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血液供应: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还有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供应盲肠,尾,回肠末段与升结肠的下1/3。右结肠动脉供应升结肠上2/3和结肠右曲。中结肠动脉供应横结肠。左结肠动脉供应结肠左曲及降结肠?
17 肾的位置和被膜?
答:位置:位于脊椎的两侧,贴附于腹后壁。右肾低于左肾,右肾上端第12胸椎下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上部?
被摸:被摸有三层,由浅入深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肾筋膜对肾有一定的固定作用,脂肪囊又称肾床有支持保护肾的作用,纤维囊有保护肾的作用活体易从肾表面剥离?。
18 腘窝的构成及内容?
答: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状头。腘窝顶为腘筋膜。腘窝底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股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
19 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
答:穿经此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

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20 试述硬膜外隙阻滞麻醉的穿刺部位、层次、注意事项。
答:穿刺部位为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
注意事项:骶段硬膜外系上大下小前宽后窄,硬脊膜紧靠骶管后壁,故骶管麻醉时应注意进针角度;隙内充满脂肪可能出现单侧麻醉。
21 试述胸腔穿刺的位置、层次、注意事项。
答:胸腔积液时,临床上常自腋后线或肩胛线第8、9肋间隙,靠近肋骨上缘穿刺。另外常自锁股中线第2或第3肋间隙中部穿刺,进行人工气胸治疗或安置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内,抽吸胸膜腔内的积气。
胸腔积液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急、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胸腔积气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深筋膜浅层、胸大肌、深筋膜深层、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注意事项:
22 简述胰头的重要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如胰腺癌时)
答:胰头的前面有横结肠系膜根越过,并与空肠毗邻;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管下行。
临床意义:胰头肿瘤时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压迫右肾静脉引起下肢浮肿。
23 试述肝硬化时肝门静脉的侧枝循环途径。
答:通过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丛、腹后壁小静脉网、直肠静脉丛,肝门静脉可以通过这些侧支循环
分别经上、下腔静脉系回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