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考复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考复习

一、历史学科素养在中考的体现

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出:

2014 年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的意义

课程发展趋势:很多国家都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做重要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

学生的发展需要: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1、时空观念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4.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等。

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用唯物史观指导教学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研究历史

4、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具有价值情怀,充满人为关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它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考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地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2017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说明

三、如何做好历史复习

我研究了《考试说明》这本书的用法,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要求主要要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其中试题结构的难易比例为7:2:1,所以对于中考的第一轮复习着重是在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历史面临现状是:缺乏关注,很多家长和孩子心中,历史学科一直被视为“副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内容繁多,时间紧张。课外基本都被所谓的“正科”占满,历史学科只安排一些“边角”时间或根本无法安排时间,结果历史成绩上不去影响了总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把复习工作做扎实,首先要夯实基础。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谈不上理解、运用。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和记,利用提问的方式,不过挺耽误时间的,虽然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能自觉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看书,可绝大部分同学纯粹依靠以前上课时的记忆完成提问,其效果良莠不齐,我也很是困惑。

第二个方面是初中六册书的知识点中,按照试卷的分值比例,在教师实际组织板块复习的时候对时间的安排就特别重要。七年级分值大概14分左右,八年级大约28分,九年级大约28分。中国古代史考察也比往年提高了分值,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根据对考纲内容的分析,八年级的历史内容所涉及的深度广度很值得我们深挖。我们学校正式转入复习大概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在九年级也刚复习完,再按照分值复习八年级的内容也要一个月的时间,七年级用两个星

期。差不多到五月份开始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五月底结束主要进行专题串讲,热点解读.第三轮也就进行模拟试卷的练习.

第三个方面,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将整个初中阶段的内容连成线,先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理清线索,把握阶段特征,所以要关注单元目录,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在上课前我一般先对上节课布置的问题进行提问,再用5分钟概括我这节课复习知识的总体轮廓,先整体后局部,先精后细.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由萌芽于产生--确立与动荡――――发展与终结。在概括时不强调记住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什么条约的内容,什么事件的意义,近几年的考题中很少出现考察具体的某一个时间点的,学生只需要做到大体上记忆某个时间段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就可以。等等.这一遍主要是理顺一下本单元的脉络,看看他讲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或者是顺序.然后呢,要求学生去精读, 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对重要的内容进行理解记忆. 复习完一章之后再去做一些相关的习题是一个不错的巩

固方法, 在选题时多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进行评讲,多做一些中考试卷中有代表性的题目,尤其是近三五年的中考题。比如2016年中考试题就和前两年连云港的中考样卷考察内容极为相似。不仅如此,安徽省中考试卷大都由高中老师出试卷,所以也要多关注高考题目,老师下的题海,学生学的轻松。

第四个方面就是复习时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在讲某一历史事件时按照考纲要求的三个层次。有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议论题,那么这部分的复习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比如近几年的中考历史都注重中国史和世界史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题目在一套试卷中也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就需要历史老师深挖教材,结合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点拨。二是多关注史料,图片(漫画)、地图、名人名言等资料。这些素材也成为中考核心素养考察的切入点。

最后我想趁着这次的历史研讨会提出我心中困惑的一些问题,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1、每节课的上课流程我刚才大体也说了一下。有很多时候一节课安排的任务完成不了,一次也只是提问几个同学,范围不广。到底这开卷考试学生多看还是老师多讲?学生多看:有的学生根本不看,或坐那眼睛发呆浪费时间;老师多讲:毕竟是开卷考试,老师只能精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回家看书大家也心知肚明又有多少能完成。这个度我也在不停的磨合中

2、对近两年的中考试卷分析,总感觉回避当年热点,而重视长效热点。以2016年的为例: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习近平访美、访英(开启中英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长征胜利80周年等都应该视为复习的热点,可都没考。反倒是一些长效热点考的不少,如: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在试卷17题第1、2问都相应得到考察。中外交往试卷16题、依法治国组合列举第12题。思想解放运动在试卷15题。是不是在进行第二轮复习中更多关注一下长效考点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