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案)复习过程

研究透镜(教案)复习过程
研究透镜(教案)复习过程

研究透镜(教案)

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偏着现象的不同。

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交流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小烧杯、载玻片、滴管、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面的课上我們一起研究了光,谁来说一说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

2、师: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PPT演示:光沿直线行进的图)

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PPT演示:反射现象的图)

3、师: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

(出示PPT演示:光照在水里的折射现象),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4、(PPT演示光的折射)教师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PPT出示插着铅笔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

二、新授课

(一)、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我现在用一个手电筒来作光源,我要让电筒的光通过第一块透镜。

教师演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说明光穿透它时会怎样?

3、提问:如果照在这块透镜上呢?

(换凹透镜,按同样方法演示,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比较)

4、提问:这次看到的现象与刚才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5、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呢?想知道原因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透镜。(PPT演示板书课题:3、研究透镜)

6、谈话:下面每组会拿到两块我这样的透镜,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像这样用手摸摸它们,(师示范用手摸透镜)比较这两块透镜有什么不同?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

(学生观察透镜组)

7、提问:谁来描述一下这两块透镜各是什么样子的?

8、教师小结:

观察的真仔细,大的透镜中间比较厚越到边缘越薄,如果把它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的话,是不是这样的?(师用手势表示凸透镜)中间比较凸,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种透镜。(画图示意)由于它的样子是中间凸边缘薄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

9、提问:而另一块中间比较薄越到边缘越厚,如果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个示意图来表示这种透镜?(指名画凹透镜示意图)。你们看看这个透镜的样子能不能给它也起个名字?其他同学画在记录纸上。

10、谈话:刚才我们是通过用手摸来观察它们的,因为这些透镜就是为我们上课研究用的可以用手来摸,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光学仪器上的透镜不能直接用手去摸,因为那些镜片都是很精密的,用手摸会容易损坏镜片,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

11、提问:现在老师这张图上有几种透镜,请你根据它们的样子来判断一下那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2、提问:谁来说说图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3、教师小结:

由于生活中某些仪器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反之就是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成像作用。

1、谈话:请大家先把凹透镜收起来,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凸透镜。在研究之前,我

们来玩一玩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八年级物理上《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习题及标准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一、选择题 1、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2、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 A 一定是平行光 B 一定会聚于一点 C 一定是发散光线 D 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3、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D.可能等于L 5、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 C.d D.都不行 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凹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一定比原来光束发散.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B.凹透镜可以将平行光发散; C.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摔成两半,其中任何一块都会失去会聚作用. 二、填空题 8、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题图 5题图 4题图

9 、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0、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 1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2、如图是某同学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 ,并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3、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主光轴. 14、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下左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5、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上. 三、作图题 16、根据图 中所给的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 17、(1)完成图甲中的光路图. (2)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图乙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12题14题 16题 17题甲 乙

(完整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专题.doc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专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 1)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和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 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则可得到凸透镜的 焦距.器材处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 3)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30 15 ① 2 20 ②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5 ③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 4 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④. ( 4)在图乙中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 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 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 2)如图乙所示,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需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此时光 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 (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该同学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 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 ( 4)当蜡烛距离透镜很近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了,小明撤去光屏,从(选填“光屏一侧”或“蜡烛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像.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所示.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鞍山市汤岗子学校王久环 一、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测量。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习题

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习题 一、填空题 1.凸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____,边缘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____,边缘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______的距离。 3.下图中P、Q分别是凸透镜的两表面(球面)的球心,A和B两点分别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的位置,OA=OB=10 cm。透镜的主光轴是__________,透镜的焦点是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透镜的光心是__________。 4.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____透镜的___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轴的光。 5.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 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 6.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7.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8.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的细微之处,应将放镜放在物体的__________方,并适当调整距离。 二、选择题 9.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点梳理

图1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能通过实例或实验,认识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会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透镜及其原理;了解透镜的其他应用。 ☆重点: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透镜及透镜作图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有关透镜的科学术语: 主光轴,光心,焦点(F ),焦距(f ),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如图1所示,比较两透镜的异同) (1)凸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侧虚焦点; B.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表(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物 距(u ) 像 距(v ) 像 的 性 质 应 用 大 小 正 倒 虚 实 无限远 v=f 极小 \ 光斑 测焦距 u >2f 2f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测焦距

2f>u>f v>2f 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 (投影仪) u=f 无限远\ \ \ 获取平行光源和测焦距 u<f 同侧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 适时总结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物 考点三眼睛和眼镜 1.构造 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 屏。 2.视物原理 光线由所观看的物体发出,外界的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 经过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通 过视神经将这个信号传给大脑,人就看到了物体。 3.近视眼、远视眼的比较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点1、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 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 v ) 应用 u > 2f 倒立缩小实像f< v<2f 照相机 u = 2f 倒立等大实像 v = 2f(实像大小转折) f< u<2f 倒立放大实像v > 2f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正立放大虚像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实验1、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能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原理。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光屏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理。 2、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种类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 2.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复习。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给学生发放课前复习提纲,让学生提前回家将知识梳理归纳,复习回顾。 2、让学生将知识内容四个板块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将知识提纲充完整,还可以到将黑板上的内容写得不全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3、让学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 二、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对于不同板块的内容,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补充,给予适当的对应练习。 1、认识透镜 学生讲解:透镜的种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补充:①、提问判别透镜种类的方法,学生总结。

②引导学生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共三种,后两种引导学生得出。 2、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总结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光路图的区别。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⑴学生总结过后,老师对规律进一步将强理解、记忆,分析形成口诀。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分析像的变化与物距的 关系。 形成口诀: 2012-2-7蜡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再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的像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以内时,又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再观察像的特点。

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测试题

1、(2014东营)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2.(2015深圳)把一瓶矿泉水放在物理课本上,看到的情景如图所示. 下列光学设备中,成像性质与它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3.(2015昆明)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远视眼镜能矫正远视眼,是因为其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 B.日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4、(2015莱芜)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 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5、(2015威海)荣成烟墩角天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 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4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D.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6、(2014苏州)下图是小明自制的游戏打桩机的示意图,它利用光学元件改变太阳光的传 播方向,从而烧断细线,使重锤下落打在桩上.图中元件a为___________镜,元件b 为_____________镜. 7、(2015重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手机进行“自拍”。“自拍”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该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矫正(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8、有一个不知焦距的放大镜(凸透镜),请你想办法粗略地测出它的焦距。 9、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

5.1 透镜 教案

检 测 叫做 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削冰成________, 4、如图所示,N 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 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圆孔,M 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球面镜、凹秀镜这四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件嵌入圆孔P 中,发现在光屏M 上呈现一个比圆孔大P 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 中的那个光学器件。 A 、可能是球面镜 B 、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C 、可能是凸透镜 D 、可能是凹透镜 5下列透镜是凸透镜的是( )是凹透镜的是( ) 5、请在下图中作出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板 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扩展:早在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明: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 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讨论透镜能分几类? F F F F F F F F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案

4.4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知识点梳理: 2.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来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来表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左右各有一个。焦距没有实虚之分,一个透镜只有一个固定的焦距。由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由焦点上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平行光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6. 凸透镜成像规律: 将物体(一般来说用的是烛焰)、凸透镜(焦距f已知)、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将凸透镜固定在某一位置,如40厘米处。然后在标尺上标出两个焦点的位置和两个二倍焦距处。将烛焰放在某一位置后,算出它到凸透镜的距离(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然后去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字母v来表示。让烛焰从远处一点点靠近凸透镜,即不断的减小u,看一下像的性质及其像距。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间的最小距离是4f (3)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f (5)当uv时,必定是缩小实像;u

透镜教案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②认识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③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关键 做好光学演示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照相机、幻灯机、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透镜是照相机、幻灯机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节“透镜”,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必要准备。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归纳出透镜的相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最后再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进一步加以解释。这种方法突出了光的折射主线,环环紧扣;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教学用具: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 水槽、多媒体设备一套 四、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猜想——验证法”教学,即:运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合理猜想,最后巧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根据本节内容,采用此方法两次循环使用,事半功倍,成功突破重点。 ㈠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3.2 生活中的透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看图及课件的展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件及实物的展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 .(3).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件演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照相机,课件. 板书设计: $3.2 生活中的透镜 镜头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成像特点(大小、 倒正、虚实)像距与物距比较像与物在透镜的 同、异侧实像、虚像的特征: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3.2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 三,课堂导学: <一>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 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 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 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__ 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____ ,物体的 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_______ 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___ 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二>导学“投影仪 1.自学课本P64 投影仪一、二、三段 (1)认真观察图 3.2-4 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 _________ 镜。 (2)投影仪的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透镜》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第一节《透镜》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3.1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看时抓住事物本质特点,通过观看能够识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究新咨询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专门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会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看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认真观看、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看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亮、表面没有波浪、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咨询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能够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行,配上合适的眼镜就能够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行,用照相机能够把漂亮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经历;上课时,老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大夫,在显微镜下能够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庞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看,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讲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差不多上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咨询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假设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专门有爱好,提出这么多的咨询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看,不要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2.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3.探究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 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 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1. 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 学生讨论、汇报。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 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生活中的透镜(基本)

生活中的透镜(基础)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知道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特征,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掌握照相机和投影仪在使用中的调节。 学习策略: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尝试应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学习与应用 ● ● 1、透镜的类型及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2、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表示 3、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讲,做到眼睛看、耳朵听、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4、焦距: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5、三条特殊光线 要点一、照相机 1、【高清课堂《透镜、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 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 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 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构造:镜头()、胶片、调焦环、光圈环、快门等几部分组成。 要点梳理——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预习和课堂学习更多知识点解析请学习网校资源ID:#15366#393544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教材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块: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三、认识透镜的应用,了解望远镜的结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这样处理了本课教材: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用学生熟悉但不熟知得猫眼引出凹凸透镜、光的折射的话题。凹凸凸透镜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寻找验证。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凹凸透镜、光的折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利用猫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供探究材料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猫眼为载体,探究凹凸透镜为目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猫眼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什么是折射。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3、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课前导读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 20摄氏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搞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 模块一透镜的类型和基本概念 【一、知识点】 1.透镜的类型: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主光轴和光心: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两侧的焦距 相等,用“f”表示。 (2)凹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它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 交在主光轴的一点上,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它是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透镜》公开课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学科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八年级四班组别:理综组物理科

法获得火种,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淮南万毕术》说:“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古人曾经用冰块取火,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它反映了汉代时人们已经具有明确的透镜取火知识。(出示透镜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我们在这里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就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学习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用手摸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中,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教学过程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教师画图)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几何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或灯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 有亮点(或小亮条)出现,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或小亮条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它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