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五 加 2010版药典

刺 五 加 2010版药典
刺 五 加 2010版药典

刺五加

Ciwujia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 SEU CAULIS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z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春、秋二季采收,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1.4~4.2cm。根呈圆柱形,多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细纵沟和皱纹,皮较薄,有的剥落,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本品茎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2cm。表面浅苁色,老枝灰褐色,具纵裂沟,无刺;幼枝黄褐色,密生细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黄白色,木部宽广,淡黄色,中心有髓。气微,味微辛。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木栓细胞数10列。栓内层菲薄,散有分泌道;薄壁细胞大多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64μm。韧皮部外侧散有较多纤维束,向内渐稀少;分泌道类圆形或椭圆形,径向径25~51μm,切向径48~97μm;薄壁细胞含簇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射线宽1~3列细胞;导管壁较薄,多数个相聚;木纤维发达。

根茎横切面:韧皮部纤维束较根为多;有髓。

茎横切面:髓部较发达。

(2)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lOml 使溶解,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剌五加对照药材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异嗪皮啶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 0%(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9.0%(附录Ⅸ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热浸法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紫丁香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紫丁香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μg 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粗粉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丁香苷(C17H2409)不得少于0. 05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根和根茎外表皮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细纵沟和皱纹,皮较薄,有的剥落,剥落处呈灰黄色;茎外表皮浅灰色或灰褐色,无刺,幼枝黄褐色,密生细刺。切面黄白色,纤维性,茎的皮部薄,木部宽广,中心有髓。根和根茎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茎气微,味微辛。

【检查】水分不得过8.0%(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7. 0%(附录Ⅸ K)。

【鉴别】(除横切面外)【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

【用法与用量】 9~27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 99.9%的人都看了中草药紫苏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紫苏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图片、紫苏的药用价值等,要想知道更多紫苏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养生之道网。养生之道网导读: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子图片、紫苏子的药用价值、紫苏子的毒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养生之道网。紫苏子简介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栽培。本品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紫苏子图片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辛,温。归肺、脾经。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临床用名有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紫苏子还有以下作用:1、紫苏子可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其有效成分是紫苏子油。2、紫苏子有降血脂作用。3、紫苏子有降血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α-亚麻酸。4、紫苏子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有效

成分是α-亚麻酸。5、紫苏子有防腐、抗氧化作用,可用于食品和药物的长期贮存。6、紫苏子有抗癌作用。7、紫苏子有抑菌作用,0.1%紫苏子油对变形杆菌、酵母菌、黑面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多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苏子的药用价值【药名】紫苏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功能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用法用量】3~9g。【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禁忌】肺虚咳喘,脾虚滑泄者禁服。【摘录】《中国药典》紫苏子的药用附方1、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2、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3、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4、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

亚麻布料知识简介

亚麻布料知识简介 亚麻是麻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其纤维强韧、柔细,具有较好的色泽。亚麻纤维强力大,在水中不易腐烂,并有防水作用,此外还有耐摩擦、耐高温、散热快、吸尘率低、不易撕裂、不易燃烧,无静电、耐酸碱高等独特的优点,是追求绿色环保的首选纺织原料,被誉为天然纤维中的“皇后”。 在古代各种本草药典中都有记载。亚麻性温无毒、活血润燥、祛风解毒、益肝肾、养护皮肤的功效,特别是应用于皮肤治疗,疗效很好。我国纺织专家以祖国医学的传统观点认为,亚麻是植物的皮层纤维,它的功能是近似人的皮肤,有保护肌体,调节温度等天然性能。亚麻布服装比其它衣料能减少人体的出汗,吸水速度比绸缎、人造丝织品,甚至比棉布快几倍,与皮肤接触即形成毛细现象,是皮肤的延伸。亚麻的这种天然的透气性、吸湿性、清爽性和排湿性,使其成为自由呼吸的纺织品,常温下能使人体室感温度下降4—8℃,被称为“天然空调”。 亚麻纤维在纺织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与棉花、羊毛相比,亚麻纤维柔软性和弹性不足,但强力高,在麻类作物中强力仅次于苎麻。用特殊的纺织技术可

将亚麻纤维纺成高支纱并织成精美的织物,在爱尔兰、苏格兰、法国和比利时,用亚麻织布历史悠久,亚麻纺织技术在这些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粗纺纤维可用于制造毛巾、席子、细绳、帆布、背包、印钞纸等。 调查显示:亚麻内衣可调整人的经脉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作用;亚麻用作床上用品,消暑效果优于棉制品,人不仅易入睡,而且睡得香甜,有利于美容和健康。不仅如此,由于亚麻的纤维中空,富含氧气,使厌氧菌无法生存,抗菌性能良好,是保健面料。亚麻还因正负电荷平衡而不产生静电,无灰尘吸咐,卫生性能也为人们津津乐道。由于亚麻的诸多优点,再加上高雅的回归大自然色调,成为公认的环保产品。 亚麻系列产品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亚麻产品属高档产品,是时尚与身份的象征,以其天然绿色环保的特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我们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偏爱亚麻所带来的独特概念。 麻类纺织品作为一种原料型保健纺织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科学、更实事求是地开发、研究和证实麻类纺织品的保健功能,人们已做了大量

紫苏子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与检验操作规程 1 品名: 1.1 中文名:紫苏子 1.2 汉语拼音:Zisuzi 2 代码: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与试剂:甲醇、紫苏子对照药材、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三氯化铝、迷迭香酸对照品、水、3%过氧化氢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滴定液、甲基红乙醇溶液指示剂。

7.2 仪器与用具:显微镜、电子天平、硅胶G薄层板、紫外灯、烘箱、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机、二氧化硫测定仪。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取本品横切面制片显微镜(10×10)观察组织结构特征。 7.4.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苏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5:2.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5 检查: 7.5.1水分:不得过8.0%(附录15第二法)。 7.5.2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7.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8)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甲酸溶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0nm。理论板数按迷迭香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小时,

蒺藜饮片生产工艺规程

1. 概述 1.1 名称:(1)蒺藜 (2)炒蒺藜 1.2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1.3功能与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1.4用法与用量:6~10g 。 1.5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2.炮制方法和依据: 2.1炮制方法: 2.1.1蒺藜:除去杂质。 2.1.2炒蒺藜:取净蒺藜,照清炒法(附录Ⅱ B)炒至微黄色。 2.2炮制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 工艺流程图和生产环境区域划分图: 框内为准洁净区 4. 炮制工艺操作过程和技术参数 按批生产指令备料,所领中药材必须有合格报告书。按净制、炒制、包装岗位SOP 操作。 4.1蒺藜 净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

4.2炒蒺藜取净蒺藜,照清炒法(附录Ⅱ B)炒至微黄色。 4.3炮制后的饮片,均用洁净容器装好,挂好物料卡,存放于中间站,并作好记录。 4.4 炮制结束后,对设备、操作间按岗位SOP要求进行清洁和清场,进行物料平衡、填写清场记录,经质监员检查合格后,发放清场合格证。 4.5 包装: 4.5.1内包装:领取检验合格的蒺藜或炒蒺藜饮片,塑料袋。 4.5.2塑料袋包装,按生产指令的包装规格分装。 4.5.3包装进行过程中,质监员随机抽样检查。 4.5.4内包装结束后,质监员发放流转卡,交中间站。 4.5.5进行物料平衡、填写记录、进行设备清洁、清场。 4.5.6外包装:领取塑料袋装的合格饮片、纸箱或编织袋。 4.5.7每箱或每袋装:按生产指令装袋。 4.5.8包装结束,填写请验单交QA取样检验。检查外观、性状、纯净度、水分、 灰分、水浸出物。 4.5.9进行物料平衡、填写记录、清场。 4.5.10缴库待验。 4.5.11检验合格后,填写合格证交仓库。贴签。 5.各工序质量控制点 5.1.原药材名称、数量准确,有合格报告书。 5.2净制工序:保证净制后药材无异物。 5.3炒制工序:注意掌握火侯,炒至表面微黄色。 5.4内包工序:称量准确。保证封口严密。 5.5外包工序:所印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必须清晰、正确无误,经复核人复核后才能打印。 5.6进行物料平衡。 6.原辅料、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蒺藜: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蒺藜项下的有关规定及公司制订的《药材质量标准》,外观检查应无杂质、无霉变、质变。 6.1蒺藜原药材质量标准: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附录

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录 附录Ⅰ A 丸剂丸剂系指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 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等类型。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 以下的称小蜜丸。水蜜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丸 系指饮片细粉以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系指饮片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蜡丸系指饮片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浓缩丸系指饮片或部分饮片提取浓缩后,与适宜的辅料或其余饮片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勤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丸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一、除另有规定外,供制丸剂用的药粉应为细粉或最细粉。二、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使用,按炼蜜程度分为嫩蜜、中蜜和老蜜,制备蜜丸时可根据品种、气像等具体情况选用。除另有规定外,用塑制法制备蜜丸时,炼蜜应雄热加入药粉中,混合均匀;处方中有树脂类、胶类及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味时,炼蜜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制法制备水蜜丸时,炼蜜应用沸水稀释后使用。三、浓缩丸所用提取物应按制法规定,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取浓缩

制成。四、除另有规定外,水蜜丸、水丸、浓缩水蜜丸和浓缩水丸均应在80℃以下干燥;含挥发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丸剂(包括糊丸)应在60℃以下干燥;不宜加热干燥的应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干燥。五、制备蜡丸所用的蜂蜡应符合本版药典该饮片项下的规定。制备时,将蜂蜡加热熔化,待冷却至60℃左右按比例加入药粉,棍合均匀,趁热按塑制法制丸,并注意保温。六、凡需包衣和打光的丸剂,应使用各品种制法项下规定的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和打光。七、丸剂外观应圆整均匀、色泽一致。蜜丸应细腻滋润,软硬适中。蜡丸表面应光滑无裂纹,丸内不得有蜡点和颗粒。八、除另有规定外,丸剂应密封贮存。蜡丸应密封并置阴凉干燥处贮存。除另有规定外,丸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15.0%,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不得过12.0;水丸、糊丸和浓缩水丸不得过9.0%。蜡丸不检查水分。【重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丸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检查法以10 丸为1 份(丸重1. 5g 及1. 5g 以上的以1 丸为 1 份),取供试品10 份,分别称定重量,再与每份标示重量(每丸标示量×称取丸数)相比较(无标示重量的丸剂,与平均重量比较),按表 1 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 2 份,并不得有1 份超出限度 1 倍。表1 标示重量(或平均重重量差异限度

关于亚麻籽的相关资料

关于亚麻籽(油)的相关资料 一、来源: 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有一民间习俗:如出嫁时,娘家人赔送的嫁妆中,都要有一斗亚麻籽,其它赔嫁物品则随便,少什么也不能少了这一斗亚麻籽。 对这样的习俗,张骞觉得很奇怪,便向当地人了解。原来,亚麻籽有很好的促进生育、保胎的效果,娘家人赔送亚麻籽,是祝愿亲家人,女儿、女婿一家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于是,张骞从大宛带回一些亚麻籽的种子,献给皇帝及后宫妃嫔们。当时汉武帝正患有风块疹,晚上浑身奇痒难受,太医多方调治,也不见好转。张骞带回亚麻籽献给武帝,并详细地介绍了亚麻籽的作用,于是武帝就每天吃“三匕”亚麻籽,二个月以后,武帝的皮肤病奇迹般的好了,同时,又长出许多黑发,头风病的症状也明显减轻了,于是,汉武帝下旨,在西安北邻皇家园林旁辟出一块土地,开始种植。从此亚麻籽的种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便逐渐推广,但那时候,只有少数的王公显贵才能用上亚麻籽来保健。 二、唐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在政治上是个有道明君,还是一个杰出的美容专家,驻颜有术,传下 不少佳话。据大周祖皇帝实录上记载,“老年貌娇美,身边宫女亦不知其真实年龄。她自己配制出一种美容护肤品,叫太妃养颜膏,其主要原料是亚麻籽胶、珍珠粉、蜂蜜等。” 三、另有一位养生大家,也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抱朴子”及其子弟,多年服食亚麻籽以延长 寿命。吃亚麻籽保健的感受都记载在他及弟子们写的书中《抱朴子》。 四、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多年用亚麻籽给自己家人及身边的朋友们做日常保健的食疗佳品,在《本草纲目》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他多年吃亚麻籽的经验和保健效果。 《本草纲目》:服食亚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服食亚麻一年,身面光洁不疾;服食亚麻二年,白发返黑;服食亚麻三年,落齿更生;服食亚麻四年,水火不能相害;服食亚麻五年,行及奔马;久食,则明目洞视,肠柔如筋,可长生久视,令人不老。 现代食品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揭开了亚麻籽神奇的保健效果之谜。 其主要功能成分有四大类: 1、a—亚麻酸 概述:亚麻酸化学名,十八碳三烯酸,属于ω-3型脂肪酸。无色至淡黄色油液,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置空气中易氧化。天然品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量的50%)、紫苏子(油量的48%)、月见草(油量的26%)等中,是人本无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 主要生理功能: ○1、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2004报告,曾对76763名美国护士进行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经常食用富含α-亚麻酸的女性与基本上不食用者相比,其心脏功能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所导致的死亡风险可减少46%,心脏功能衰竭的猝死风险降低68%。 ○2、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 ○3、促进胰岛中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在体内能转化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的抗凝和血管扩张作用。 ○5、对预防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血栓形成,糖尿病,有一定作用。 ○6、能在体内与相应的酶反应,而合成鱼油中富含生理活性的物质,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进一步发挥其降血脂的作用。 ○7、为人体内细胞膜的必需组成部分,能赋予细胞膜柔韧性,流动性和选择通透性。缺乏后可因细胞膜丧失固有的特性而引发多种疾病。 2、亚麻籽胶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丛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ISBN】:9787506744379 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包装:大16开精装3卷 总定价:1498.00 优惠价:1100元 内容简介: 2010年版药典的鲜明特色: 更新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大幅增加。

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因而在药品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有更高、更多、更大提升。二部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或用于有关物质检查的品种有近千个,系统适用性要求也更为合理,个别品种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检测器使用种类也更加多样。 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尤其在过去比较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的新增和修订方面,如本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动物药蛇类、植物药川贝母等,都采用了PCR检测方法。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附录内容与目前国际对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力求 一致,进一步发挥《中国药典》的国际影响力。 新版药典在坚持科学、实用、规范、药品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和标准先进性的原则下,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 目录品种。 顶尖专家扛鼎之作。本版《中国药典》是在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紫苏子、炒紫苏子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药业有限公司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 品名: 1.1 中文名:紫苏子炒紫苏子 1.2 汉语拼音:Zisuzi Chaozisuzi 2 代码:紫苏子炒紫苏子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与试剂:甲醇、紫苏子对照药材、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三氯化铝、迷迭香酸对照品、水、氢氧化钠滴定液、甲基红乙醇溶液指示剂。 7.2 仪器与用具:显微镜、电子天平、硅胶G薄层板、紫外灯、烘箱、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机、中药二氧化硫测定仪。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取本品制片显微镜(10×10)观察组织结构特征。 7.4.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苏子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5:2.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5 检查: 7.5.1水分 紫苏子:不得过8.0%(附录15第二法)。 炒紫苏子:不得过2.0%(附录15第二法)。

7.5.2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7.6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8)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甲酸溶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0nm。理论板数按迷迭香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紫苏子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5%。 炒紫苏子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0%。

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褚书地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中国药典沿革 1953年版(第一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抽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增补本。 1963年版(第二版) 1955年卫生部组建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人,通讯委员68人,此届委员会因故未能开展工作。1957年卫生部组建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

黄金食品亚麻籽

黄金食品亚麻籽 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有一民间习俗:如出嫁时,娘家人赔送的嫁妆中,都要有一斗亚麻籽,其它赔嫁物品则随便,少什么也不能少了这一斗亚麻籽。 对这样的习俗,张骞觉得很奇怪,便向当地人了解。原来,亚麻籽有很好的促进生育、保胎的效果,娘家人赔送亚麻籽,是祝愿亲家人,女儿、女婿一家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于是,张骞从大宛带回一些亚麻籽的种子,献给皇帝及后宫妃嫔们。当时汉武帝正患有风块疹,晚上浑身奇痒难受,太医多方调治,也不见好转。张骞带回亚麻籽献给武帝,并详细地介绍了亚麻籽的作用,于是武帝就每天吃“三匕”亚麻籽,二个月以后,武帝的皮肤病奇迹般的好了,同时,又长出许多黑发,头风病的症状也明显减轻了,于是,汉武帝下旨,在西安北邻皇家园林旁辟出一块土地,开始种植。从此亚麻籽的种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便逐渐推广,但那时候,只有少数的王公显贵才能用上亚麻籽来保健。 二、唐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在政治上是个有道明君,还是一个杰出的美容专家,驻颜有术,传下不少佳话。据大周祖皇帝实录上记载,“老年貌娇美,身边宫女亦不知其真实年龄。她自己配制出一种美容护肤品,叫太妃养颜膏,其主要原料是亚麻籽胶、珍珠粉、蜂蜜等。” 三、另有一位养生大家,也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抱朴子”及其子弟,就长年服食亚麻籽以延长寿命。其吃亚麻籽保健的感受都记载在他及弟子们写的书中《抱朴子》。 四、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多年用亚麻籽给自己家人及身边的朋友们做日常保健的食疗佳品,在《本草纲目》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他多年吃亚麻籽的经验和保健效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22卷中详细记载:“服至百日,能除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服之不息,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与世常存”。 现代食品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揭开了亚麻籽神奇的保健效果之谜。 亚麻籽俗称胡麻籽。亚麻籽中国传统中药,已纳入《中国药典》。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记载,具有润燥、祛风、治皮肤瘙痒、麻风、眩晕和便秘等功效。亚麻籽中α-亚麻酸、木酚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较高,它对维持动脉弹性非常有益。亚麻籽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和血压水平,有助于减肥、防癌抗癌,提高免疫力。《中国药典——第一部分》中对亚麻籽的介绍:(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润燥、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萎脱落。颜色会有棕褐色和金黄色两种。 一:亚麻籽总的功效:

2010版药典中的对照品

1,3-O-咖啡酰奎宁酸 1,8-二羟基蒽醌 1-甲基海因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3,5-二-O咖啡酰奎宁酸 3’6-二芥子酰基蔗糖 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人三醇 4-甲氧基水杨醛 4-羟基苯乙酸 4,5-二-O-咖啡酰奎宁酸 8-O-乙酰山栀苷甲酯 5-甲基蜂蜜曲霉素 5-羟甲基糠醛 6-姜辣素 23-乙酰泽泻醇 B α-三联噻吩 α-亚麻酸 α-油松节醇 α-香附酮 α-常春藤皂苷

α-蒎烯 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 β-丁香烯 β-谷甾醇 β-蒎烯 β-蜕皮甾酮 乙氧基白屈菜红碱 乙硫磷 乙酰车叶草酸甲酯 乙酰甲胺磷 乙酰哈巴苷 乙酰缬草三酯 乙酰龙脑酯 二氢欧山芹当归酸酯 二氢辣椒素 二嗪农 (一)-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苷丁香酚 七叶皂苷钠 人参二醇 人参三醇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b3 人参皂苷Rd 人参皂苷Re 人参皂苷Rf 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o 儿茶素 三七皂苷R1 三白草酮 土的宁 土木香内酯 土贝母苷甲 土荆皮乙酸 大车前苷 大叶茜草素 大豆苷元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大黄酚 大戟二烯醇 大蒜素 山麦冬皂苷B

山奈素 山栀苷甲酯 山姜素 千金子甾醇 川续断皂苷Ⅵ(木通皂苷D)川续断皂苷乙 川楝素 久效磷 广藿香酮 女贞苷 小豆蔻明 马钱子碱 马拉硫磷 马钱苷 马兜铃酸 王不留行黄酮苷 天麻素 无水葡萄糖 木兰脂素 木香烃内酯 木通苯乙醇苷B 木犀草苷

木犀草素 木蝴蝶苷B 五味子乙素 五味子甲素 五味子醇甲 五氯硝基苯 太子参环肽B 贝母辛 贝母素乙 贝母素甲 牛血清白蛋白牛蒡苷 牛黄胆酸钠 牛磺酸 牛欢熊去氧胆酸毛兰素 毛两面针素 毛蕊花糖苷 升麻素苷 长梗冬青苷 反式茴香脑 丹皮酚

亚麻子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有限公司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 品名: 1.1 中文名:亚麻子 1.2 汉语拼音:Yamazi 2 代码: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与试剂:碳酸钠、三硝基苯酚、亚油酸对照品、α-亚麻酸对照品、三氟化硼、甲醇、正辛烷、氯化钠、石油醚、脂肪油、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滴定液、甲基红乙醇溶液指示剂。 7.2 仪器与用具:电子天平、显微镜、水浴锅、超声波清洗器、二氧化硫测定仪、气相色谱仪、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细管柱。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 取本品少量,加温水浸泡后,表皮黏液层膨胀而成一透明黏液膜,包围整个种子。 7.4.2 取本品制片置10×10显微镜下做显微观察。 7.4.3 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水少许,试管中悬挂一条浸有10%碳钠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试纸,塞紧(试纸勿接触粉末和管壁),置热水浴中3~5分钟,试纸显砖红色。 7.5检查: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7.6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附录9)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32mm ,膜厚度为0.5μm);柱温:190°C;检测器温度为250°C,进样口温度为250°C;分流比为25:1。理论板数按α-亚麻酸甲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 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亚油酸对照品、α-亚麻酸对照品各15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三氟化硼的甲醇溶液1ml,置60°C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放冷。各精密加入正辛烷10ml,充分振摇,再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5ml。分别精密吸取亚油酸正辛烷和α-亚麻酸正辛烷液1ml,置5ml量瓶中,加正辛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碎(过二号筛)约30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入石油醚(60~90°C)20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 ,频率40kHz)30分钟,滤过,滤渣再用石油醚(60~90°C)150ml,重复处理1次,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得脂肪油。取脂肪油7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入0.5mol/L 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1ml,置60°C水浴中加热30分钟,取出,放冷,再加入10%三氟化硼的甲醇溶液1ml,置60°C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放冷。精密加入正辛烷5ml,充分振摇,加饱和氯化钠溶液20ml,取正辛烷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4小时内测定)。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亚油酸(C18H32O2)和α-亚麻酸(C18H30O2)的总量不得少于13.0%。

2015年版药典中药功效大全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荆芥(穗):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荆芥炭:收敛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独活:祛风除湿,同痹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野菊花:泻火平肝,清热解毒。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宣肺透疹。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蛇蜕: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罗汉果: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 胖大海: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木蝴蝶: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马勃:清肺利咽,止血。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解酒毒,通经活络。贯叶金丝桃: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通乳。 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蕤仁:疏风散热,养肝明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利尿。 西河流: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套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 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16开精装 全一册 光盘:0 定价:648元 优惠:596元 .. 详细:.......................................... ............

.......................................... ............ 《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的法定依据。本版《中国药典》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九版药典将分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部出版。新版药典收载药品品种达到4615个,形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各类齐全的药品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需要。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各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

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尤为重视。新版药典在继承前版药典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发展和创新性的工作。本版药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增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是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三是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四是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五是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六是顶尖专家扛鼎之作。本版药典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学者、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最新发展成果。 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增修订和新增品种的工作。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4598种,新增1462种。其中:一部收载品种2136种,其中新增990种、修订612种;二部收载品种2220种,其中新增341种、修订1549种;三部收载品种131种,其中新增27种、修订104种。药用辅料、标准新增130多种。附录其中药典一部新增14个、修订54个;药典二部新增15个、修订70个;药典三部新增18个、修订38个。 主要特色 新版药典的主要特色是品种收载范围进一步扩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药品安全性控制,充分体现了我国医药科技发展的成果,新

2010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比划)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 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 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 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1.5-3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 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6-12g;甘草2-10g,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 用;甘遂0.5-1.5g,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艾叶3-9g;石韦6-12g;石决明6-20g,先煎;石菖蒲3-10g;石斛6-12g;石榴皮3-9g;石膏15-60g,先煎;龙胆3-6g;龙眼肉9-15g;北豆根3-9g;北沙参5-12g,不宜与藜芦同用;生姜3-10g;仙茅3-10g;仙鹤草6-12g;白及6-15g,研末吞服3-6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白术6-12g;白头翁9-15g;白芍6-15g,不宜与藜芦同用;白芷3-10g;白附子3-6g,孕妇慎用;白茅根9-30g;白矾0.6-1.5g;白果5-10g;白屈菜9-18g;白前3-10g;白扁豆9-15g;白蔹5-10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白鲜皮5-10g;白薇5-10g;瓜蒌、瓜蒌子9-15g,不宜与乌头类同用;瓜蒌皮6-10g,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冬瓜皮9-30g;冬虫夏草3-9g;玄明粉3-9g,冲服;玄参9-15g,不宜与藜芦同用;半边莲9-15g;半枝莲15-30g;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9g,不宜与乌头类使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同用;丝瓜络5-12g。

蔓荆子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有限公司原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品名: 1.1中文名:蔓荆子 1.2 汉语拼音:Manjingzi 2 原料代码: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试药试剂:石油醚(60~90℃)、丙酮、甲醇、蔓荆子黄素对照品、1%氢氧化钠溶液、环己烷、乙酸乙酯、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0.4%磷酸溶液。 7.2 仪器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回流装置、硅胶G薄层板、烘箱、马福炉、高效液相色谱仪。 7.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7.4 鉴别: 7.4.1取本品横切面制片显微镜(10×10)观察组织结构特征。 7.4.2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5 检查: 7.5.1杂质:不得过2.0%(附录12)。 7.5.2水分:不得过14.0%(附录15第四法)测定。 7.5.3总灰分:不得过7.0%(附录17)。 7.5.4二氧化硫残留量照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附录58)测定,不得过150mg/kg。

中药调剂学

1、中药调剂:根据医师处方,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成供患者使用的药剂的过程,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术。 2、中药调剂学:专门研究中药调剂理论和操作技术的一本应用学科。 3、中药调剂的内容:(1)中药饮片调剂(2)中成药调剂 《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颁行的官修本草。 世界上最早的官办药房——太医局卖药所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二、中药调剂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医药学的人道主义原则:(1)尊重患者的生命(2)尊重患者的人格(3)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力(4)尊重生命的价值 2、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3、诚实守信、交易公平原则 4、尊重患者、慎言守密原则 三、中药调剂人员的道德规范(药德) 中药调剂人员的道德规范(简称“药德”),是调整和维护人员与被服务对象、调剂人员之间以及人员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调剂人员的药德观念和药德行为。 一、国家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1、国家药典 (1)定义:是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编纂和修订,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性。(2)历史沿革: 版本年份特点 1 1953年只有一部,没收录中药材和中成药 2 1963年分为中药、化学药品两部 3 1977年收录药品增至1925种,收录了少数民族的药 4 1985年出版了英文版 5 1990年新技术、新方法的收录、增长 6 1995年跌入取消拉丁文,才用英文 7 2000年附录有很大的改进提高 8 2005年分为三部,增加了第三部生物制剂 共八部,现行05版。 2、部颁标准:药典的补充,法律效力 二、地方药品标准::药品标准分为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又分为药典和局部颁药品标准。 三、中药的标准 包括药材的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标准、药品鉴别标准、药品检查标准、药品贮藏与养护标准等等。 第四章中药的管理 第一节、国家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通过,1985年7月1日起施行。2001年2月28日修订,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共10章,106条。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8月4日公布,2002年9月15日施行。共10章,86条。 2、《药品管理法》的用语含义 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解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