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新视角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上

公司治理结构新视角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上
公司治理结构新视角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上

公司治理结构新视角一种经济学分析方法上

摘要: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说是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律学特别是经济法与民商法等各领域相交叉之处,具有其重要的研究地位。本文旨在试图突破传统的“就事论事,就法论法”的一般性论文写作思维,作为一种尝试,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商法上之公司治理结构,将目光放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各方领域之交叉这一特殊的位置上,从宏观上把握其作用,大量地引用当代经济学上的先进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集体行动理论”“委托——代理问题”、“博弈论”、“现代契约理论”、“道德风险”等来解释公司治理结构发生的股东权力与地位向董事转移,董事的治理与股东之控制关系以及公司的监督激励机制等变革与发展。希望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上拓宽思路,或是其它法律研究方面的能有所借鉴。

关键字:集体行动理论、交易成本、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博弈论、公司股东、董事、选择性刺激、搭便车

Abstrac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s govern, which is the intercross of some fields such as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law and the civil law, is provided with the important research statu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ways of thesis writing which was confine to only what it stands. As a try, this thesis will use the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is the framework of corporation’s gover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and hot topic and,

The vi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put on the framework of corporation’s govern which as a cross of such fields, as well as holding its micro function by adducing the advanced economic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new-system economics for instance transaction costs\ group active theory principal-agent problem\game theory\new contract theory\Moral hazard to explain the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orporation ,for example, the change in c orporation’s govern that the control from shareholders to the director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hareholders’ control and directors’ management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s in corporate .Hoping that it can bring in a fresh research method in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 govern and do senses in civil and business law ,even in other department law .

key words: group action theory ,transaction costs , principal—agent problem, corporation govern, game theory , shareholder ,director selective incentive, free riding

一、导言

公司的治理原则,为现今之热点问题,成为学者教授们所积极探讨。公司的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中各方利益的平衡,关系到股东、董事与总经理等自然人的权力分配、权力制衡等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公司的权力在这些自然人、公司成员中分配,哪些权力由哪些人所拥有。其中,股东与董事的关系特别是公司董事的地位问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家争议的重点之所在。目前,股东权力与地位的旁落与董事权力与地位的上升已是大势所趋。法律的经济分析这门学科由于在中国的存在不久而发展不充分,故大多仅局限于经济法之中,民商法之中的经济分析很少介入。但民商法应该把经济学的一些

理念引进并作为自身价值的基本体现

,才是其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1]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董事中心地位的确立

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竞争激烈,科技进步,管理专业化,已使传统公司的治理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所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大型股份公司的勃起使用权股东的数量激增,股权出现极端的分散。股份分散带来了许多

后果:

第一、51%股份的表决权作为控制董事会的条件的规定变为神话。[ 2] 因为股份的极端分散,不可能形成大股东集团,每位股东的股份都不会有很大的份额,故公司不可能有大股东的存在,更不要说是超过51%的股东了,每位股东拥有相差不大的股份,其拥有的决定公司决策的权力差距不大,也即是说股东中无法形成绝对的权力集中,无法形成权威的决策权,其决定公司命运的权力无法汇集于一身,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司的行动。

第二、股东们的动机转为通过投资而获取得利益。[ 3] 现代的股东尤其是大型上市股份公司,将其股东权利看作是其投资获得的工具而已,而不在乎其公司的组织结构、治理人的素质与他们怎么治理公司等公司的内部情况,股东们唯一关心的是股价在交易所里显示牌上的价格,股东们并不必然地拥有确保董事的行为符合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与手段,其参与公司的事务的成本比较其直接在股票市场上以自己的投资行为所得的回报要来得划算。故股东情愿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去关心其投资的公司的内部组织与治理情况,因为他唯一关心的是他本人的利益的最大化而别无其它,而且他也可以随时地以“足”投票,出卖手中的不能满“足”自己股票,退出公司。

第三、现代公司治理之专业化、技术化要求

很高,股东们对此无法适应。[ 4] 现代商事的发展要求

公司治理实现科学的、专业的管理,对参与治理的人员的技术、知识、业务能力、经验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而取得股权的绝大部分股东显然的无法适应此要求

,即使是其“心有欲而力不足”,况且很多的股东的“心”根本不在公司的内部组织与治理上。

理论上,股东一旦

获得了公司的股份,即相应地被赋予了相应的股东权利,如表决权、查阅权和信息获取权、诉讼提起权、股份自由转让权等。但由于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管理,实现公司赋予股东的各种权利的成本可能大于其直接于股票市场投资的成本。特别是在大型上市股份公司,股东分散于天南地北,股东权利实现的成本可能大于其投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所得,试问哪能一位理性的股东会为了其所谓的股东权利而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呢?虽然股东被安放于公司的金字塔的顶端,但股东本身并不关心其脚下的宏伟景观——公司的治理结构,他唯一关心的只是其个人的口袋而已!

上面关于股东大会权力的旁落与董事会的地位的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民商法的专家张民安老师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

学者的其它观点,在此不再做陈述。以下主要目的是要从50年代后的经济学发展中和重要理论如“集体行动理论”、“交易成本”等法律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方面关系特别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关系。

三、公司治理的法律经济分析

(一)集体行动理论[ 5]

美国的奥尔森作为经济学中“公共选择学派”的一员,他在1965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成为经济学20世纪的发现之一。[ 6]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7] 一个组织得以维系其存在的是其共同利益。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点至少在涉及经济目标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8] 正如单独的个人往往被认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动,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级成的集团被认为是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此论述是从人的“自利”的本性所推出的,其涉及的哲学问题,人总是自私的,首先考虑的总是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个人从利他主义出发而不考虑他们的自身的福利与利益。他们在集体中也不大可能去追求某个自私的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

“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9]这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换个说法,就是即使一个大集团中的所有个人都有理性的和不断寻求自己利益的,其内心都是十分迫切地希望获得共同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他们采取行动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后都能获得利益,他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的这一观点与传统的“集团理论”所遵守的“如果某一集团中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那么就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只要那一集团中的个人是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

此两种不同的理论,决定着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地位的不同,后者是传统的以股东大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的经济学理论之基础,前者则是顺应了董事会地位日益突出,作用发挥愈大而成为公司之权力中心之趋势的。虽然奥尔森本人并不是有将其用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更没有应用于股东与董事之关系上的。但事实上,他的理论的确可以作为股东权力向董事转移这一趋势的理论依据。

(二)“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Coase)在其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做了“交易成本”的一次典范的运用,使交易成了有成本的交易。交易费用理论是经济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用此范畴可以解释法律制度选择和改革的各种动因。该动因的核心是,法律制度旨在节约交易费用。[ 10]

虽然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是用于市场与企业的分析,但在公司的治理中,同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原因就在于依科斯关于企业的理论的一般观点,用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去替代市场上通过契约(民法合同)完成交易,说明企业(公司)市场是两个相互替代的手段。[ 11]换句话说,企业是市场的代替,企业的存在就是市场节约成本的一种手段,是市场的一环。公司依靠权威(董事会与高层管理)在公司内部完成交易,把交易由市场转移到公司内部,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交易成本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的经济交易,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处都体现

着交易成本。由于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行的效率,所以节约交易费用就在公司的治理中就是要使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内一切公司的内部与外部章程、规则、制度中都达到此目的,[ 12]或者是“效益最大化”地达到此目的。

(三)集体行动理论最明了的例子即是“免费搭车”的问题[ 13]。

在公司运行中则表现为:因为经营改善所得的收益将由全体股东分享,而监督的成本却由那些去积极监督经理行为的股东承担,所以单个股东没有监督经营权之积极性;同时每个股东又希望其他股东去过问公司

的经营,而自己坐享公司经营提高带来的收益,使股权的约束形同虚设。在公司内部的治理中,这种“搭便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股东作为一个集团虽然有着同共的利益,但由于其集团愈大,就愈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集体行动,使得股东的积极性严重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使得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甚至使得公司不能有效的、正常地运行,甚至瘫痪。

按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可得出:“公司或集团的某位股东个人通过努力,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而使集团利益得到增加,假定他付出的成本与给集团增加的利益是等价的,那么,他个人从集团所获得的利益只能是大大小于他所付出的。”因为个人股东为公司所做出的贡献为P,而公司因此而获得的利益为M ,当P=M时,公司N个股东每个人分得的收益将为(M-S)/N,(S为公司偿还部分债务,提取公积金等法定的先于公司分红的利益分配行为。)所以,该股东之获得将愈低于其所付出,因而相对于那位作出贡献并积极付出的股东,其他股东此时则是在“搭便车”,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他们“没有付出成本也自动地享受到团体所提供的服务”。这样,在大的集团,大家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了。让别人从自己的辛苦的努力中获得利益而不花一分成本,这是任何

理性人所不可能忍受的,因为人都是先“利己”再“利人”的。公司股东大会的积极性遭到了严重的挫伤,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这也是奥尔森得出的另一结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能有效地组织起集体行动![ 14]

(四)“小比大好”

大集团比起小集团来,不能更有效地组织起集体行动。这是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论点。他是这样论证的:

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高,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 15][ 9]这样即使集团能够获得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其数量也是远远低于最优水平的。这一点在上面的所提出的集团中个人收益的公式:个人收益=(M-S)/N 一样,N这个基数越大,就代表现等着分得集团利益的不积极行动的集体成员的数目越多,当然集团每增进一定量的利益后,被分割成的份额就越小。当然,个人获得的份额必然的会变得越小,当个人所得不能满足其所希望之所得时,这时这个集团将会因为大量集体成员的离开而“元气大损”,对公司而言就是公司资金的缺乏从而导致公司信用的下降,公司的债权人也会大量地提起债权请求权,公司将面临危机。

第二、由于集团越大,任一个个体或集团成员的任何

(绝对)小集体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哪怕是很小数量的集体物品所支出的成本;换句话说,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出现可以帮助获得集体物品的独占卖方垄断的相互作用。[ 16]

第三、集团成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在获得任何

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 17]

这一点与科斯(Coase)在《企业的实质》一文中就企业规模扩大的后果中有相同之处:“当企业扩大时,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收益可能会减少。”需要承认的是,大企业在某种程度

了其组织成本要比小企业、合伙企业等小集团的组织成本要低,因为大企业一般具有最科学的管理方法,长期积累的组织经验等各方面优势,但那也仅仅是在一定的程度

上的优势。大企业的扩张并非可以完全得到控制的,他的扩张是必然的,但当它扩张到一定的量时,其运行的负荷超过其能力所限时,再扩张只能是使其组织成本上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费用可能会上升”,而且“在组织的交易增加时,或诉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胶价值最大的地方,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这样,在企业内部组织某些交易的费用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因此,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规模决定于这样一点:“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在这一边际点上,企业规模达到了均衡从而停止扩张。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是理性的,而且是很多的企业在获利面前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集体的有限理性,当它到达一定的均衡点时,它还将盲目地继续扩张,这是常见的,这也是反垄断法的一个立法的目的。但在民商法的公司治理结构上,所讨论的是怎么才能把公司治理得更好,使公司更有效地运行,获得更多的利润。

因此,相对于股东会而言,董事会不可否认的就是小集团,按照奥尔森的理论,在公司中的地位与权力中心由股东大会向董事会转移也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了!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与我们常识中的“团结就是力量”、“越大越好”等到不同。他的理论是“三个臭皮匠顶不过一个诸葛亮”的。进而言之,个人的最优选择总是将要与集体或社会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个人是处于集体当中的,个人的利益增长有赖于集体整体利益之增长。集体整体利益之增长人利益的有助于个人利益的进一步增长,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逻辑一旦

用于人这种奇怪的动物身上,正常的逻辑也会产生悖论,特别是越有理性的人身上。众所周行,精于计算的“经济人”在股市下挫时,理性的股东都会买出股票以保住其个人的利益,虽然每个股东都心知肚明:只要每个股东守住自己的阵地,坚决地买进而不卖出,股价就会保持住价位,且还有可能上升。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现象几乎不可能在小股东中存在,因为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利益而非公司的利益,公司的良好经营所得的利益只不过是小股东们更好获利的手段罢了。

再举一个例子,通货膨胀时,民众不会缩减自己支出并以此降低通货膨胀;经济萧条与通货紧缩时,民众不会主动地增加支出以求刺激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究其原因,第一,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均知自己的贡献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可以乎略不计的;第二,如果别人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他自己亦不会排除于此共同利益(集体产品)之外的,而且如果别人付出成本,自己可以“搭便车”,坐享其成,何乐不为![ 18]

正因为此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投票中无足轻重的,这种“理性的无知”,加上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人性的弱点,使得集体的行动很难组织起来。大家明知往前踏出一步将会是光明的新天地,但这一步每一个人都不舍得走出的。

(五)博弈论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有关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对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

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即在于个人在追求个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自动地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这也只是一个假定,只能说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个人交换(完全竞争状态),并不能说明复杂

商品生产条件下的非个人交换状态。企业的扩大与经济交易的日益复杂

,使得公司内部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从而有关缔约和履约费用的增加也是必然的。于是产生了所谓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合作行动较之人们之间的竞争,合作的效率总会较大。合作总是有效率的,但事实中,在公司的内部总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这是由于合作反映的是一种团体理性,不合作则更多体现

了个人理性,所以过多地强调个人理性行为的最大化,就可能导致个人理性否定团体理性。[ 19]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问题可以与上文所论述的“集体行动”的理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以理性为其行动的指南,在相互的博弈中,理性可能而且往往是有限的,故一次性博弈不是最优的策略在一个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往往是最优的;取决于重复的次数,一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其中一博弈方只要其竞争者合作就保持合作,可能是对重复的囚徒的困境博弈是最优的。[ 20]

博弈有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两种基本类型。合作博弈是指人们在相互交易时,相互之间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或者就某一交易对象达成某种共识;而如果相互间没有协议,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体现

的是一种利益一致,而非合作博弈则是一种利益冲突。由于人与人都是每一特别的唯一的主体,其体现

的利益都是特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没有共同的利益。在不同的状态下,利益一致与利益冲突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在公司中,必然的,利益一致总要大于利益冲突,也即是在公司之中,合作博弈要多与非合作博弈。但即使是很小一部分非合作博弈都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经济学上的市场调节是其“无形之手”,“无形之手”引导着经济走向繁荣,集体行动理论可看成理性之博弈的“引导之手”(a guarding hand).当然,它需要做出适当

的制度安排才能求得有效地集体行动结果。制定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协调公司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合作是公司中各方行动主体的主要内容;合作是交易费用的最低标准;合作也是专业化协作的结果。

股东大会权力向董事会转移,董事会成为公司的核心某种程度

上就是此“引导之手”(a guarding hand)作用的结果。

四、董事法律地位之法律经济分析

(一)现代契约理论与经理市场

现代契约理论,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如何设计契约解决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引起的可能的利益冲突。企业(公司)所有者(这里指股东)与企业经理(这里指公司董事)签订契约以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1],是现代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市场上,仅仅依据古典企业所概括的传统产权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复杂

经济关系的需要。在西方现代复杂

的经济关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出现控制市场。它不同于经理市场,也不同于资本市场,而是一种新型市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给企业经理以适当

激励,包括利用

股票、股票认股权、影子股票、股票增值分红权、奖金、长期绩效计划、黄金降落伞、声誉激励等等,又不能使企业被内部人控制,以避免控制权的失控,同时,又要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尤其是恶意收购。要研究对董事(包括经理)的控制问题,就要考虑公司董事的主要约束变量是什么,换言之,董事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控制能力在董事之间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的,激励是如何提供的,如何识别能力,如何再分配控制权。研究表明,将控制权分配给有能力的人越多,这种控制权就越有效率。在有能力的董事的边际生产

率大大超过无能的董事的情况下,最有能力的董事与经理占有着最大公司的最高职位。另一方面,在控制权分配一定的条件下对董事与经理的支付结构在激励和保险之间达成妥协。方法有二:一是从正面即正激励方面;第二是从反面依靠限制而不是奖励来控制董事与经理人员的行为;当然此二者均是重要的,只是制度制定者(立法者)的选择是偏向于哪一方面而已。为此,要设计一个多任务目标的代理链,使激励方案的重点转移到对代理人所有活动进行平衡的激励方案上来。对代理人任务的组合可以降低激励成本。[ 22]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 (2)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 D 1 E 4 D 2 P 1 P 2 E 1 E 2 E 3 S 1 S 2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A B e s >1 (a ) P O Q S C A B e s <1 (b ) P O Q S C A B e s =1 (c ) P O Q S (C )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 曲线和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则随着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总结MU 与TU 的关系: 当MU >0时,TU 上升 当MU <0时,TU 下降 当MU =0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2,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 图2-20 最高限价 S D P e O Q 1 P Q Q 图2-21 最低限价 S D P e Q 1 O P Q 2 Q 2

现代经济学概论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1、现代经济学的划分 ?我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 ?2、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 ?3、现代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 ?不少人还以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只能用来研究规范市场制度安排下的经济问题,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以及它的分析框架和适应范围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能用现代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经济及其转型问题。?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西方”社会,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东方” 经济学,甚至“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行为假设、两个注意事项、三个制度安排、四个基本原理、五个分析步骤、以及六个研究技巧等。 ?1、一个行为假设:利己性假设,它是经济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假设,是整个经济学的根基。 ?2、二个注意事项:(1)要注意理论结论的边界条件;(2)不能泛用经济理论,拿社会作实验。 ?3、三个制度安排:(1)法规治理;(2)激励机制;(3)社会规范。 ?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现和实施。要做好或协调好涉及经济人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做行政、搞管理,或解决经济问题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的制度安排。?4、四个基本原理指的是:(1)自由选择、(2)约束条件、(3)信息对称、(4)激励相容。 ?5、五个分析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4.需求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5.供给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9、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点商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 10、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14、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15、蛛网理论: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6、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17、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18、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19、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20、基数效用: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21、序数效用: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22、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3、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24、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应增量即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原因: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都是递减的。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集中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应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微观经济学图示分析汇总分解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需求的变动(教材P22)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教材P21)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P D 1 E D 2 P P E E E S 1 S 2

4。需求弧弹性的五种分类 5。需求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在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中,上述分析的五种基本类型也同样存在。见下页说明。 Q Q Q

6。供给弹性的几何测定: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在此用图2-8以线性供给函数为例加以 在A 点的点弹性值: Esp = Q P dP dQ ?=OB AB AB CB ? =OB CB 7。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及几何表示 8。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影响 图2—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 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 0大于均衡价格P e ,在最低限价P 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 2大于市场需求量Q 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过度供给)的情况。 A B e s >1 ( P O Q S C A B e s ( P O Q S C A B e s ( P O Q S (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 曲线和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则随着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总结MU 与TU 的关系: 当MU >0时,TU 上升 当MU <0时,TU 下降 当MU =0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2,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 图2-20 最高 S D P O Q P Q Q 图2-21 最低 S D P Q O P Q Q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欲望:指人们的各种需求或需要的总和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本和经济物品是相对不足的 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边际分析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假定自变量是不变的或已知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局部均衡: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将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继的各个期间

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所以,过程分析又称“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 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 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动态分析法: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 的速率等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 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数理经济分析: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和表述经济学理论概念,是理论经济学推导和表述其理论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数学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读后感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读后感 田国强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从目前普遍存在的针对经济学的误解和批判的现象入手,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系统的论证了人们对现代经济学的混乱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没有理解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文章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提出问题、介绍理论研究进展、具体的分析阐述、总结陈述。 写作目的是帮助读者澄清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误解,理解现代经济学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人们的种种错误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不到位引起的,所以加强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的认识非常的重要。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经济学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总是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但是经济学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学科之一,因为经济学不仅存在着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流派,许多理论似乎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其中不少理论还用到了高深的数学,这些让不少人感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把握,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误解或畏惧,一些人只是从个别的经济学的结论或模型出发,就要么认为经济学自相矛盾,没有共同的地方,要么认为经济学原理社会现实,难以指导经济发展,甚至质疑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对现代经济学大肆进行批判,并宣称要创造出自己的经济学。这些存在的现象对很多的人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理解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理论研究进展 作者简要的介绍了国内对于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说明了有什么研究成果,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文章与现有的理论的区别何在,解决的是问题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或欲望的各种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人们对资源的需要量总是超过资源的可供给量。 2.投入|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 3.中间投入品:是指被生产出来但并未直接被人们消费,而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和利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需要的一门学科。 5.机会成本:是当资源被用在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所得。 6.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不变和可用资源数量给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生 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品组合。 7.经济主体:个人,居民户,企业和政府,这些经济中的决策者。 8.经济机制: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9.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分散决策的经济制度。 10.中央计划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几乎是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的经济制度,主要被公有制的 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 11.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国家中的绝大部分资源归公共所有,这些资源由政府及其计划部门 通过行政命令和编制计划的方式来配置。 12.混合经济: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大部分经济都介于上述两种极端的经济制度之间。我 们将这种既有市场作用又有指令调节的经济称为混合经济。 13.价格机制:价格所具有的这种自发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 14.市场机制:价格的这种作用要通过市场发挥出来,又称市场机制 15.市场:市场是相互作用的,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交易双方的集合,以及交易双方有关产品 (包括服务)买卖的一系列安排和机制。 16.微观经济学:研究产品市场价格决定的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效用理论,研 究生产者行为的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研究不同类型市场结构理论,研究要素价格决定的生产要素理论(即分配理论)。,研究经济效率的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研究针对市场缺陷的微观经济政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研究“小的”问题,即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要说明这些经济单位为什么以及怎样做出经济决策。 17.宏观经济学:研究所谓“大的”问题。即研究总体经济行为。这些总体经济行为涉及的 变量包括:国民产出水品,如GDP。总储蓄水平,投资水平,总需求量,总的劳动量和就业量等,也包括这些总量的平均量和变化率,如人均收入,国民产出增长率,还包括诸如利息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变量。 18.实证分析: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只解释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19.实证经济学:用实证方法表述的经济学就是实证经济学。 20.规范经济学:用规范的分析方法表述的经济学。 21.主流经济学:我们要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 方法。这些被大部分学家所认可的基本经济理论——有时我们称为主流经济学。 22.古典经济学:斯密所建立的经济学被称为古典经济学。 23.边际主义革命:边际主义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瓦尔拉斯,英 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 24.新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从异端走向正宗,并在古典经济学之后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 流地位是在19世纪末。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于189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经济学院理》。这本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学门类——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一章、经济学方法论 说明:三个大的主题,侧重方法是比较优势。 一、科学是对现象规律性的系统解释 1、什么是现象的规律性 科学研究中的现象必须是现实当中的可观测的事物,实际上有人就认为可观测性决定了科学的边界,当然,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边界就可以不断的拓宽。我们需要区分可观测性和现实性,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例如,偏好是现实之物,但却不可观测。据说,实验经济学可以显示人们的偏好。 我们需要能够区分理论虚构的概念和现实之物。例如,需求、供给等都是理论虚构。 规律实际上指的是事物间的稳定的关系,稳定的含义在于这种关系会重复,实际上,这是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被接受的重要原因,这种方法要求世界观接受这样的思想,世界不仅有序而且稳定,只要能够找到这些决定性的作用力量,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物的运动和人的行为都具有

相当的规律,困扰我们的只是由于特定的条件变化而产生的作用机制的不同的表现而已。(重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例如建水电站,例如管理和经营。我们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财大周边麻辣烫红火的含义) 科学的方法论需要假设物的运动和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此,如果讨论经济学是否是一们科学,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行为是否有规律。 物体下落、报纸和钞票的命运。 找到现象的规律性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现象的规律性仍然需要解释。在科学哲学上,这一原则被认为是事实不能解释事实,现象的规律性仅仅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借助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或者说,现象的规律仅仅表明了所以然,理论则告诉我们之所以然。举了例子来看,物体的重量会随着海拔而改变,但是海拔不能解释物体重量的变化,解释这一规律的是引力理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海拔变化来推测物体重量的变化。(钟伟评价非典的方法)规律的获得的基本方法:人们如何从经验中学习。

第二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2.理解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成本分析、资金报酬原理、供应链系统原理、技术创新原理等。 3.掌握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物流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物流经济分析方法。 2.能够灵活应用供求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3.能够运用贡献分析法分析物流企业如何将有限资源最优使用。 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现代经济学的内容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可能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当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在西方,对经济学的定义很多,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核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科学。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居民、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经济学也就是研究这些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作为一门最主要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之所以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二存在,又在于资源具有稀缺性。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resources)又称为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或决策者,因而也就是资源配置者和利用者。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三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相对于政府而言,家庭和企业被称为单个经济主体,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积极行为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以单个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包括: ⑴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以实现效用最大。 ⑵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厂商理论等。 ⑶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⑷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交易市场的竞争性。 ⑸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⑹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视线,正如有关价格管理、消

微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2.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类型。 3. 买方垄断市场:只有一个买方的市场类型。 4. 垄断竞争市场:许多厂商销售同种但有一定差别的产品,且新厂商进入不受限制的市场。 5. 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6. 卡特尔市场:某些或所有的厂商公开共谋使得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 7. 名义价格:商品的绝对价格。 8. 实际价格:经过通胀调整过的价格。 9. 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10. 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商品的数量。 11. 替代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2. 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3. 市场机制: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 14.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供给的各种弹性类似。 15.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17. 无差异曲线: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所有商品组合的曲线。 18. 边际替代率(MRS):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9. 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20. 价格-消费曲线(PC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由价格-消费曲线可以得到个人需求曲线。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xx 笔者以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并且,由于相对其他学科,经济学与经济社会更休戚相关,甚至会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因而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讨论清楚。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可以通过下面要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中国实际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事实上,这正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 它的精髓是要人们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现代经济学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人类行为(无论自私自利与否)下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它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甚至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决策。事实证明: 由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在过去20年,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等学科。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比如,下列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直到现在仍在试图研究或回答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面对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政府应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一些国家非常富裕,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非常贫

经济学家如何研究选择问题

经济学家如何研究选择问题 社会与个人面临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为解决选择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我们以一个经典案例“轿车进入家庭”来说明这一点。 是否让轿车进入家庭是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选择问题。经济学家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的内容。一是轿车能否进入家庭,二是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对这两个不同的内容,经济学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轿车能否进入家庭涉及到汽车需求量和汽车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收入达到什么水平以及价格为多少时,汽车可以进入家庭。分析这个问题时,经济学家用的是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排斥价值判断,只客观地研究经济现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用实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称为实证表述,其结论也可以称为实证经济学。 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涉及到人们的价值判断,即轿车进入家庭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经济学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这一问题,称为规范方法。规范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评价或规范某种经济行为。用规范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称为规范表述,其结论可以称为规范经济学。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研究选择问题,但有三点不同: 第一,对价值判断的态度不同。价值判断指对一种现象社会价值的评价,就经济问题而言,可以说是对社会或个人已经做出或即将做出的某种选择的评价。价值判断取决于人的立场和伦理观,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选择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实证方法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强调排斥价值判断;规范方法要评价或规范经济行为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分析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现象(即某一种选择)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规范分析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说明经济现象的社会意义。 第三,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可以用事实进行检验;规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的,无法进行检验。 在经济学中,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如果我们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价值判断,像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一样冷静、客观地分析经济现象。但如果是要制定政策,以改善世界,那么,就要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评价某种经济现象。这两种方法是密切相关的。但经济学家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认识世界,而且,做出评价的基础也是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更多地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是从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出发得出经验性结论,然后再通过进一步观察检验这些结论,并发展或修改这些结论。这也是所有实证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遵循的方法。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为了简化现实中不必要的细节,在运用实证方法研究问题时首先要做出假设,然后在这一假设之下研究所涉及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说(未经证明的理论),最后用事实来检验这些假说。例如,在研究汽车能否进入家庭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其他影响汽车需求量的因素(如政府政策、汽油价格、汽车价格等)不变,分析汽车需求量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收人为多少时汽车可大量进入家庭的假说,最后根据不同收入水平时汽车实际销售量的数据来检验所得出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正确,就成为理论;如果不正确就要进行修改。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时可以建立汽车需求量与收入水平的经济模型。在现实中,经济学家通常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

变动的反应程度。 11.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7.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某一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8.恩格尔曲线:表示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对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 19.吉芬商品:指需求量随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20.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1.等产量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22.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