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姆与现时代

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是本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总是热切地关注着现代人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试图以其创立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达到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的目的。

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22岁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和心理学,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任教。1930年在弗洛伊德主办的(意象)(1mage)杂志上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1934年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纽约并入美国籍。在美国,他从事了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本宁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5年任该系系主任。1957年回美国,先后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教授。1980年80寿辰前夕在瑞士死于心脏病。

弗洛姆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他在20世纪生活了80年。他在学术生涯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曾经概略地描述过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时代的标志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的执著的趋向。”其中,战争和生活方式的机械化趋势对人的影响是弗洛姆所特别关注的问题。笫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少年弗洛姆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萌生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促使他走上了探索人性与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道路。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深刻地影响了弗洛姆,他被迫流亡美国,并在1941年出版了主要研究纳粹主义的心理学问题的<逃避自由)一书,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战后的西方经济逐步恢复过来,进入了一个持续的繁荣时期。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另一方面由于人对自然的贪婪索取造成生态破坏威胁到人类生存,并使人感到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整个社会生活日益机械化,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所控制,而且在生活中被庞大的官僚机器、被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背后的“匿名权威”所操纵。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变成了工具,从而失去了个性,失去了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全部内容似乎.就是尽可能地赚钱和尽可能地消费,人们只关心利润而无视人的存在。另外,社会公正(贫穷和种族歧视)问题、教育问题、性与爱的问题等等,都是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弗洛姆并进入他的研究视野。他作为一个长期开业的精神医学家,研究了许许多多由这些问题引起的不幸的现代人,创建了一套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心理学理论。

现时代的社会现实是弗洛姆创建其心理学的源泉,但一种新的理论的创建离不开对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选择性继承。对弗洛姆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据弗洛姆自己说,他之所以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兴趣,与他的一些个人经历有关。他是一

个独生子,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母亲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在这个家庭中他感到孤独,并对奇特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了兴趣。他很喜欢的一位富于魅力的年轻女画家,一直不结婚,总是伴随着她那位在弗洛姆看来索然寡味、其貌不扬的丧偶的父亲,她父亲一去世她就自杀了,并留下遣嘱说要同她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深深触动了12岁的弗洛姆,直到十年后他才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了答案,并被这种学说吸引住了。真正决定他在成长道路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希望理解那些在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大众的非理性行为。当时有许多社会主义者在国会投票反对战争预算,批评德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这一切使弗洛姆接近马克思主义井感到可以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他所思考的问题的答案。

弗洛姆主要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里吸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的东西。(1)理性主义。马克思坚信真理是变革社会的有力武器,他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关于社会和历史的科学研究,并以此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弗洛伊德则坚信真理是变革个人的有力武器,精神分析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帮助病人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被各种幻想掩盖着的非理性的现实。弗洛姆继承了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人和社会,并把理性作为健康入的基本能力和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的原则。(2)人本主义。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都一直以人本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之一,并以人奉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弗洛伊德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虚伪性,论证了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潜意识冲动,论证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弗洛姆继承了人本主义传统并以此为武器批判法西斯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3)批判精神。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是批判的理论,并且对精神分析在后宋失去厂它最初的激进和批判的特性而感到痛心疾首,力求在自己的著作中恢复和发扬这种精神。(4)救世主义。马克思虽然不相信也不愿做救世主,但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改造旧世界把人民(首先是工人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中解放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这同他反复强调的工人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并不矛盾。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一再沦述了马克思的救世主义精神。弗洛姆在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时着重指出了弗洛伊德一直怀着一种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领袖的志向,他创立精神分析最终要达到变革社会和文化的目的。弗洛姆也一直对政治和宗教怀有极大的热情,他不仅批判现实社会,而且创立了一套社会改革的理论。弗洛姆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里继承的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相伴而生的,二者都是批判和改造现存社会文化的武器和原则,;救世主义则是目的和归宿。从更深一层的背景上讲,这四个方面都来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运动的精神。

此外,弗洛姆还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以及东方禅宗的影响,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与赖希、霍妮、沙利文等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有思想上的联系。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弗洛姆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演变》(1931)、《逃避自由》1941)、《自己的人》(1947)、《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超越幻想的锁链)(1962)、(人之心)(1963)、<精神分析与宗教)(1967)、(对人的破坏性的剖析)(1973)、(占有还是存在)(1976)等。

二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situation)的学说是其币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其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基础,他是从这里出发逐步展开他的理论的;

(一)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存具有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期最长。因而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这就是文明。

(二)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弗洛姆称其为人的存在的矛盾性。这些困境包括:(1)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强,这就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关系日益疏远,因而越来越感到孤立无助。(2)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3)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每个人都具有潜能,但短暂的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中,也是如此。人的处境的悲剧性在于人总是在他还未充分诞生以前就死亡了。

(三)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能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如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能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就是可以解决的。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三论人的需要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人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因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复杂作用,不同的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这些方式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克服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世界,他人只是自己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值得尊重的与自己平等的人。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地被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地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

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生存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住或顺从性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给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真有意义,这是理性的。有的人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得到某种目标,这是非理性的。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在人的存在的处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无意识则是人在一定处境下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方式。

四论社会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assimilation);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产生的需要。

(二)性格类型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性组成的,一些性格特性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倾向。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倾向,弗洛姆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先分别考察人在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同倾向。

1.同化过程中的倾向。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原创性(productiveness)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原创性倾向和原创性倾向。非原创性倾向有四种:(1)接受倾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2)剥削倾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3)囤积倾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通过保持自己阵地的秩序和清洁来防止外部世界的威协。(4)市场倾向的人善于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卖到好的价钱,尽力把自己“包装”得讨人喜欢。什么都是,就是不是自己。“我就是你需要的。”原创性倾向是健康人的性格,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它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原创性的方式是对人的存在的矛盾的最好的解决。原创性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思维、工作和情感过程中。原创性的思维即理性,人通过认识事物,透过表象发现本质,从而使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原创性的工作不是为生存或强权所迫,不是为了克服无聊和空虚,而是出于生命的本性,通过工作,实现人的潜能。原创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泊(non—greedy)、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整合(integrity)感。

2.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倾向,包括受虐倾向、施虐倾向、破坏倾向和

迎合倾向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原创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倾向和受虐倾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spontaneity)地爱和工作。受虐倾向者通过届从于他人或某种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倾向者则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我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取(剥酣)所需的东西。破坏倾向者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去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迎合倾向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应,有意无意地同化于他人。

把各种倾向分开讨论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非原创性倾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倾向与剥削倾向(受虐与施虐)的混合,集这两种倾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力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地诌媚,在权力小的人面前就不由自主地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施虐——受虐性格或权威主义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原创性倾向又有非原创性取向,其中有某种倾向占优势。

3.退化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弗洛姆后来在<人之心)(196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退化综合症(syndrome of decay)和成长综合症syndrome of growth)两种性格类型。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具有恋尸癖倾向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和破坏,喜爱机械僵化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喜欢创造,喜欢新生事物。自恋的实质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表现为过高地评价自己,过低地评价他人和世界极端自恋者为社会所不容,但个体自恋者可以通过转变为社会自恋而得到“合理”的满足,这种转变只需将“我”换成“我的国家(或民族、宗教和政治团体)”,并对其他社会群体加以贬斥。与自恋相对立的是真正的人之爱(爱他人和爱自己),即建立在理性和平等基础上的爱。共生一乱伦的固着是指一个人强烈地依恋母亲或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民族、国家、宗教或政治组织),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恋尸癖、自恋和乱伦三种倾向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退化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的发作就是战争。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在其最后一部著作《占有还是存在》中,将入的生存方式区分为重占有(to have)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to be)的生存方式。前者关注的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后者则关注生命的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占有与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世界观上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对人的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二步规定。

综上所述,弗洛姆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性格类型进行划分。

(三)社会性格

以上所述的性格理论是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概念基础,因而是社会性格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是一个社会

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弗洛姆的著作中,社会性格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它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如纳粹德国),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2.社会性格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3.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因素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家庭则起着一种将社会所需要的性格结构的基本特点转移到孩子们身上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的。他提出“社会性格”概念是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之处”,把社会性格看成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成那个社会的入的处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性格是在这种处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一些杰出的人物就作为代言人将这些观念理论化,就是意识形态。就是说,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性格中,而社会性格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过来,已经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容易被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所接受并强化这种社会性格,从而通过社会性格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社会性格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中介,又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这种中介作用不能被理解为是被动的,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对社会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社会性格的一项跨文化研究

弗洛姆和麦科比从1957年开始,在墨西哥城以南50英里的一个小村落进行了一项跨文化研究。他们采用一种特殊的问卷(解释性问卷),并把结果和根据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所得的结果相互印证,他们对衬里9596的成年人(2m个男子,206个妇女)做全面的调查分析,并试图把心理学同社会经济因素联系起来,所以这项研究被称为“心理经济学的研究”,研究报告于1970年出版。研究发现该村农民有三种主要性格类型:非原则性——接受型性格(最普遍)、原创性——囤积型性格、剥削型性格。各种性格类型都是对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适应,各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根源。例如,以种甘蔗为业的村民多半具有接受倾向。这是因为,种甘蔗的利润虽比种稻和园艺作物低,但用的工夫不少,特别是糖厂向这些村民提供免费医疗、人寿保险和儿童奖学金等,使这些村民逐步形成了被动接受倾向的生活态度。

五论社会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造,提出了社会潜意识(social unconscious)概念。第一,在弗洛伊德那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场所,犹如一座房子的地窖,里面堆积着各种在上层建筑中所不允许存放的东西。在荣格那里,潜意识则是智慧的本源。弗洛伊德的地窖里主要存放着罪恶,荣格的地窖里主要存放着智慧。弗洛姆不同意这种实体性的概念而主张一种功能性的概念。意识或潜意识是指一种主观状态,意识是指觉察到(aware)的经验、感情、欲望等,潜意识则是没有觉察到(unaware)的经验、感情、欲望等。第二,潜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主要是指个人潜意识,弗洛姆认为仅仅停留在对个人潜意识的研究,不能达到解除压抑的目的。因为任何对个人的压抑都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社会的。只有超越了个人的领域,进而研究社会潜意识,才

能全面认识被压抑的事实。

所谓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医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有史以来的大多数社会的特征都是少数统治并剥削多数人。如果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社会的不合理并充满怨恨情绪,那就会威胁到现存的秩序,因此必须将它们压抑下去。对每个人而言,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受到孤立和排斥。

压抑的机制是什么?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好比一种过滤器。除非经验能进入这个过滤器,否则就不能成为意识。这种社会过滤器是由三种要素组成的。第一是语言。同样的经验和现象,在有的语言中有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就难以成为明确的意识。第二是逻辑。逻辑在一定的文化中指导着人们的思维,那些不合逻辑的经验就被排斥在意识之外。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就不同于老子的逻辑,而每一文化中的逻辑在该文化中都被看成是毋庸置疑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禁忌。每一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有些事不但不能做,甚至不能想。

社会潜意识是除了社会性格的另一个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社会利用过滤器的压抑作用,将那些与一定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经验排除在意识之外,将那些与一定经济基础相符合的经验上升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强化压抑过程从而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处境下为满足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需要而形成的,二者都是人为了逃避孤立和排斥的结果。

六论现代西方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其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基础,而现代西方人的困境、精神危机和出路则是其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弗洛姆终生关切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政治组织的具体状况下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

(一)逃避自由

弗洛姆认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限制了个人自由,但使人感到安全。例如在中世纪,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主要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革新和发展过程缓慢,竞争也不激烈,人很少远离家乡。社会地位和身份(主子还是奴才),人一生下来就确定了。现代社会,劳动手段不断更新,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危机和战争难以预料,人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多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强了。因而资本主义的自由是不安全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积极自由”是安全的自由,这要到未来健全的社会才能获得。

(二)异化

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不得不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工具,或者成为非人的庞大经济机器的工具。人不是自身的目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越来越单调机械,每个人的工作相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而言简直微不足道。面对产品,人没有一种创造者的感觉,因为他只

是完成一个规定好的简单动作。劳动仅仅是获得金钱的手段,根本不是人的生命活动。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多生产和高消费。但消费往往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消费本身成了目的。现代人被那种买到更多、更好和更新的物品的可能性所迷惑。只要手头有钱,他就会垂涎三尺地在这个充满商品的“天堂”里逛来逛去。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

总之,异化是指人与世界及自身的疏远和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盲目地开发、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像一个逆子粗暴地对待母亲。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人都被当作商品,人与人之间表面上热情友好,背后却是疏远、冷漠和不信任。在两性关系中,更换对象就像更换消费晶一样,爱的能力却普遍地衰退了。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人把自己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市场支配着人的生活道路,也支配着人的爱好、能力、品德等心理特征。人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统一的主体。

(三)现代人的性格和潜意识

自由和安全的两难境地、异化,都是人的处境特别是存在的矛盾性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现代人为了适应这种处境,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潜意识。施虐、受虐、破坏和迎合,这些性格倾向都是为了与人和世界建立联系、为了逃避自由以克服孤立无援和不安全感。前三者常见于法西斯主义国家(如纳粹德国),后者常见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如20世纪的美国)。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这种性格促使欧洲资产阶级无情地剥削亚洲、非洲以及本地区的劳动大众。同时,人的许多思想和欲望受到禁止和压抑,特别是性压抑。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潜意识的揭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则是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的混合。社会通过传播媒介和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的整个生活,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消费。世界好像是一个大乳房,我们是一群只知吮吸的乳儿,总是期待着、渴求着……而真实自我则受到压抑,这样就可以与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现代人深深地被所有机械的东西所吸引,执着地发展各种大规模的杀伤武器(如核武器),这种恋尸癖倾向混合着一种自恋倾向,即现代人为自己能生活于这个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而自豪并迷恋于这个技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按一下按钮人的需要就能立即得到满足,正如婴儿一张口就能吃到奶一样。现代人依恋高技术的享受正如婴儿依恋母亲(乱伦)。因而现代人患有严重的“退化综合症”,人们忙于对物的占有而忽略了作为生命的人的存在。

(四)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

尽管社会经济和政治根源是纳粹主义崛起的根本原因,但纳粹意识形态获得大众的狂热拥护并占据统治地位,必须从心理学来解释。由于德国战败,1918年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处置使德国大众感到不公平,这种怨恨逐步转变成民族主义情绪。加上垄断力量的强大和战后的通货膨胀,使各阶级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了虐待、受虐和破坏性等社会性格,希特勒身上集中了这些性格倾向,他创建了纳粹意识形态和纳粹党,从而强化了大众的这些性格倾向,使这些性格倾向成为支持德国帝国主义扩张的社会心理力量。纳粹德国的社会性格也是一种严重的“退化综合症”。德国人把侵略、杀人看成英雄行为,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视为正义

的事业,杀人越多越值得骄傲(恋尸癖),这一切都是在爱国主义和种族优越的旗帜下发生的(自恋和乱伦)。

希特勒是一个集权威主义性格、破坏性和退化综合症于一身的一个典型。他渴望权力,蔑视群众,迫害政敌和犹太人。他还有一种受虐的渴望,宣称要服从上帝、命运、必然、历史。他带领德国人去侵略别国,并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满足。对他而言,死亡是最伟大的,死亡的气味似乎是芳香的。他迷信种族的优越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他要把德意志民族从犹太人的玷污中“解放”出来以保护其血缘不受毒害。他长期呆在地下室里(在精神分析学中,地下室象征母亲的子宫),最后在地下室里结束了他疯狂的一生。

(五)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认为能适应社会的人是健康的人,按照这种逻辑,以上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人都是健康的。但在异化世界的范畴中被看作是健康的人,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来,就可能是病入膏肓的人;而那些被异化社会视为病态的人反而是最健康的。弗洛姆的最后谈话就是以“病人是最健康的人”为题发表的。真正健康的人是具有创造性性格的人,是热爱生命、热爱他人和自己并保持自我独立性的人,是以生命的存在来决定其生活方式的人。

七社会改革论

人虽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但不健全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心理疾病,这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对病态社会的一种反抗。因而一方面社会环境塑造了人,另一方面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力量反过来改造社会环境。弗洛姆继承了人本主义传统——他认为这种传统正是人性中不断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提出了一套改革社会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弗洛姆理想中的健全社会是“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并为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建立的,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心理各个领域的变革。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国家干预的计划经济,并保证每个劳动者都成为生产过程和管理的积极负责的参与者。在政治上,不能把民主仅仅理解为几年一次的普选投票,而应把民主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实现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必进行暴力革命,可以通过立法和改革试验等途径来进行这种变革。在文化上,要建立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即关注入的健康、关注原创性取向的实现)的人本主义伦理学,把自古以来的人本主义理想变成社会生活的具体准则,并使这些准则成为人的信仰,即在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人本主义宗教。为此,要对现存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现存的教育是培养异化社会的合格劳动力,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这个病态的社会。而健全社会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应该培养出具有健全性格的人。至此,弗洛姆创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这套体系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为基础,推演出一种社会改革学说,以实现弗洛姆对人和社会的理想。

八简评

评论家认为弗洛姆对心理学有四大贡献:第一,利用历史作为心理学调查研究的一个领域。弗洛姆广泛引用历史文献,从希伯来历史,从中世纪、宗教改革、产业革命到纳粹主义兴起,并以此作为他考察人的处境和

心态的历史演变的依据。第二,性格理论是弗洛姆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第三,心理学争端的伦理学解释。弗洛姆始终没有忘记价值判断,他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实现人本主义的理想。第四,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取向。弗洛姆的心理学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他对社会比对个人怀有更浓的兴趣。

弗洛姆把心理现象放到广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特别关注在一定经济结构中具体的劳动方式、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他以现代社会中的作为群体的大多数人而不仅是以作为个体的少数心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他把医治心理疾病与改革现存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恢复和发扬了精神分析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精神;他将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作为联结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能动的中介;他以现代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等等,都是弗洛姆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但弗洛姆的心理学包含了一些内在矛盾。例如,当弗洛姆谈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并认为这些矛盾无法解决时,他思考的问题带有存在主义色彩,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当他认为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可以通过改造社会、通过发展人的原创性而得到解决时,他的思想带有犹太基督教的救世主义色彩,他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就是他的存在主义与救世主义、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矛盾。

对弗洛姆批评最多的是针对他的改良主义乌托邦的社会改革思想。例如他关心如何解决计划经济和个人主动合作的矛盾,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空泛的。因为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经济学,弗洛姆没有深入研究经济学,又抱着从整体卜改革社会的理想,陷入空想是必然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姓名孙明珠 班级 13国贸3班 学号 20131401307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题接近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三个问题的研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一、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独立于马克思学派之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很多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而形成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分析批判,探索西方革命的途径,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设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描绘了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二、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的认识及影响 当代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它不同于流行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从阶级的和历史的观点出发,分析当代经济的结构特征,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现存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1] 条件。 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西方马克思代表人物,阐述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中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不发达国家, 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2、弗兰克在《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扩张产生发 展和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内在矛盾包括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宗主国中心和从属国外围国家[2] 的结构; 3、沙米尔阿明在《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书中,论述了资本的对外扩 张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的原意在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至它们仅包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实在内在地产生的,它产生于阿明所说的自动集中的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企业中使分工国际化,加深了不平等形式。 4、伊曼鲁尔在《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理论基础,论证了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对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他认为,工资是独立的变量,而且决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分工。因此,因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价值转移是首要的。要通过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各个阶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演变过程 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 (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自己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 小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误 入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 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 起源: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 主要观点:在求得人在精神方面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自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 小结:a. 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气使的气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立场, 未能认识到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文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角。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 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小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浅析.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浅析 作者:粟多树时间:2011-6-30 13:23:00 论文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运动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和探讨。本文试从整体上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六个方面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以便于吸收和利用其合理的成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文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多样性批判性现代性开放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兴起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一股哲学思潮。它以时代的变化为借口,提出并企图用西方近现代的某些哲学思想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整体上与马克思主义根本相反,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它采取简单化的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扬弃的方法来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中吸取积极、有利的因素。本文试从整体上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中抽取出其共同、一般的特征,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学派的多样性 这可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林立、理论繁多,并不能纳入一个完善统一的“公理”和通用的模式,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与多变性。这是一个只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稍微有所了解、接触就会感觉到的不争事实。其中有影响的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十多个学派。而且有些大学派里面还套小学派,有不少分支。可以说,在这众多的学派中也找不到两个观点毫无分歧的哲学家。此外,各学派之间还不断相互影响甚至交叉。因此,人们要准确地说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多少个流派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导致同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会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交叉、综合以及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在哲学思潮上的体现。由于现代

马克思文论复习资料

现实主义(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充分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典型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第一次被赋予引申的哲学含义;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创作方式:典型化方式(“福斯泰夫式背景”)重要特征情节生动丰富。现实主义化。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描绘出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刻画出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深度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出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 “席勒式”所谓“席勒式”,指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原则出发点从观念出发;创作方式:单纯的观念传达重要特征以“论证性的辩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主观化、观念化。从观念出发,在作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作家的主观倾向,人物、环境因观念而生。“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内涵抽象化、概念化描写;以主观代替客观。 托尔斯泰主义在《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中提出。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是它的核心;基础是农村的社会现实;表现特征是矛盾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是“悲观主义”、“不以暴力抗恶”、“向精神呼吁”。 “镜子说”提出者:达芬奇、绘画理论、艺术理论;列宁;能动反映说(能动反映社会现实)。①时代的镜子。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势力;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的抨击。②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农民问题。③宗法制农民的镜子。农民的苦难; 缺陷:农民对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 单向度社会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向度”是指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社会”其含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是一种病态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先解释“向度”)“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是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是“工业文明的奴隶”,这群人丧失了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 文化工业: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政治立场相联系,思想或者观念体系。18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对文艺的鉴定———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马列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①马恩阶段:无产阶级刚刚崛起②列宁毛泽东阶段:革命取得胜利(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③邓小平阶段:发展和繁荣时期(“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马列文论的主要特征①反映论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是什么,是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是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决定作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化的重要影响②人本主义的文学观。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③工具论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为什么要学习马列文论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②从文艺理论学而言,马列文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③从文科生的理论素养而言,马列文论能提高哲学素养。 文艺的意识形态内涵①文艺是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观念的上层建筑或精神生产②文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看待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美学和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内涵①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双重标准:艺术性标和准思想性标准②全方位的批评视野(总体原则)③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文艺的观念形态性②能动的反映论③无产阶级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如何服务两个“深入”、两个“学习”,同时,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为人民大众服务。 对《讲话》的态度①坚持和发展其革命和科学的理论原则②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评价①“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特指其中科学的、正确的文艺思想③“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 邓小平文艺思想①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属于人民: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面向群众,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增强艺术表现能力;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还要培养年轻的文艺工作者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应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③文艺标准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④坚持“双百”方针⑤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具备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重要意义:激发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主要贡献①将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②进一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③“二为方针”的提出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创作道路⑤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双百方针”、改进党的作风、重视思想教育、发挥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模仿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以及特征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也是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完成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人类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马克思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也对于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促进与中国实际更好地融合,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光是中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研究资本主义,吸收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点。同时在应该注重对于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时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真理性和有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够作为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产生的年代,它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辨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一种实践经验,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指导。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其再中国本土的传播与运用,更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创造,体现出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传播研究,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 第一,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思想再创造之间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中国人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而不是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文化、思想的舶来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必然有一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正是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广为中国人所熟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再创造的土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的社会情况,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再创造,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需要在长的时间以及空间内进行,而中国社会则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自己的哲学思想,同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自己的思想,它是无数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的思想结晶,是具有广泛性、历史性以及代表性等哲学思想。 第三,要从多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本质。作为成熟完善的思想研究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思想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改造了这些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这些思想中积极有利的部分。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时候,不能仅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研究,而是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联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思想变革,共同打造满足中国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艺术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精神生产分为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两种,艺术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即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艺术生产主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内容不同于抽象思维的内容的,形象思维是以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形象为思维对象的,而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差完别无限多样的,因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形象的反映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其次艺术生产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形象的,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形象的,所以就带有形象的多样性,鲜明性和独特性,再次,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的结果看,形象思维的结果是艺术形象,在艺术形象的过程中,生活的形象变成了艺术的形象一般说来。这种艺术形象同别的艺术形象有差别性,因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活形象,所以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艺术形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写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巴黎手稿”。它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这些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改造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涉及并阐述了美和美感等问题,包含有丰富、深刻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答: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我们只能从人化的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美和美感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人类实践活动的初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同时进行的,在满足肉体的需要时,又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和情感上的反映。人们制造物体,同时也把自己的力量,智慧等体现出来。因此,当他们再看到他们所制造的物体时,便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3)艺术的产生也是和物质活动密切相关的。如狩猎前后大跳集体舞,目的显然是为了猎取食物,但也是和艺术活动结合着的。4)费尔巴哈认为,实用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先,审美的艺术的活动在后,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人们首先按照人的各种需要改造自然物,对象的审美属性开始隐藏在使用价值中。5)美感的观念产生后和各种观念复杂的结合在一起,如实用的观念,富有的观念,心理的观念,奇怪的道德观念等。6)马克思在《手稿》中记述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的《手稿》对我们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主客观关系有何启示? (1)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欣赏,都要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否则便不会有真正的创作和欣赏,二者都要求主观方面的思想感情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相适应、相切合、相和谐(2)创作是在反映对象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欣赏是在对象化的作品中“直观自己本身(3)如创作中,郑板桥画竹,既表现竹的挺拔同时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欣赏中也是如此,人的心情心境和物的本性和属性也应当是和谐默契的,如”移情说“强调”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艺术对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界寻回自我“。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 (2008-08-30 10:12:40)文化 分类:咬文嚼字 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四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梅·所罗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列文论研究》(1-13册),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2002。10、《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12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989年版。11、《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200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008;12、余虹、马元龙主编《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年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3、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童庆炳、程正民、李春青、王一川:《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5、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冯宪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19、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冯宪光:《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21、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2、李衍柱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23、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4、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潘天强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何志钧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28、阎国忠、杨道圣《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版。 2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0、(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1、(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