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汇总汇编

临床路径汇总汇编
临床路径汇总汇编

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围手术期护理路径流程

评估

1、病因: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所致或颅内占位压迫等

2、症状: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后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

3、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必要时还进行乳突,颅内X线,头颅CT 及MRI检查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详细了解病史,耐心听取患者的倾听,对患者所受痛苦给予同情和安慰,同时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以及术

后事项,鼓励患者主动配合,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2、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术后组织修复能力。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术前10-12h禁食,6-8h禁饮

3、术前检查:协助完成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肌电图,电测听等检查,认真评估面肌痉挛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

4、皮肤准备:术晨剃头,之后用酒精消毒头皮,戴无菌手术帽

术后护理

1、饮食:6h可以喂水,12h可进流食,注意食盐和纤维素的补充,注意调味以增强食欲,但注意少进鲜奶,豆制品等产气食品

2、体位:全麻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避免呕吐,呛咳,误吸,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度,术后24h

内绝对卧床,不可坐起或站立,术后6h不能垫枕头,可适当翻身或活动身体,术后24h后,可将床头适当摇高,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需立即躺平,反复将床头摇高和放平,患者逐渐适应后,可在家属搀扶下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还需认真评估面肌痉挛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便于和术前相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低颅压:常发生于术后24h,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予取较长时间平卧位,遵医嘱减少或不用脱水药

2、面瘫:因在术中对面神经造成暂时或永久的损伤,术后应做好眼部护理,加强口腔卫生,同时予对症治疗和理疗。

3、脑脊液漏:如出现因去枕平卧两周,禁止经鼻腔插管,吸痰,冲洗,滴药和填塞,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记录24h漏出量

出院指导

1、饮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2、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功能性锻炼,如:张大嘴,努嘴,示齿,耸鼾,抬眉,闭眼,鼓气等,外出头部注意保暖。

3、情绪:应保持心情平和,充足睡眠,适当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

4、复诊:术后1月复查,有不适时,随诊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路径流程

评估

1、病因:最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原因包括脑动脉畸形

2、症状: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精神、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

3、检查:辅助检查:CT、MRI及血液监测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观察意识、瞳孔、呼吸频率、节律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2、呼吸道护理: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叩背、吸痰、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观察有无胸闷、气短等。

3、安全护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抬高床头20-30度,以减轻脑水肿;谵妄躁动者加床栏,给予保护性约束;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4、皮肤准备:勤翻、身勤擦洗,定时变换体位;正确使用各种软枕,保证肢体功能位,严重偏瘫者使用气垫床;大小便失禁者保持床单位清洁。

并发症护理

1、脑疝: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喷射性恶吐、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律、意识障碍加重。

护理:急查头颅CT、心电监护、开放气道、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持续生命支持

2、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胃痛伴呃逆伴黑便。

护理:常规加隐血试验检查,禁食;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冰盐水洗胃;应用凝血酶,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健康指导

1、饮食: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2、功能锻炼: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

3、复查: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门诊随访

缺血性脑血管病

入院护理

1、病情观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变化,生命表体征、头痛恶心、喷射性恶吐及神经功能缺乏。

2、呼吸道护理: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定时翻身叩背。

3、饮食护理:鼓励能吞咽者经口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吞咽困难者,肠内营养支持。

4、口腔护理:面肌麻痹者进食后,用温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口腔;有义齿者睡前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入凉开水中浸泡。

并发症护理

1、肺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叩背、吸痰、雾化;维持肺内残气量,保证氧合,半卧位;正确喂养,防止误吸,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泌尿道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清洁会阴,观察尿液颜色性质、量。尿潴留者诱导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定时更换集尿袋和尿管。

3、压疮护理:定时翻身,勤擦洗,变换体位,严重偏瘫者使用气垫床;尿便失禁者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感觉障碍者保暖时禁用热水袋。

4、深静脉血栓护理:抬高下肢20-30度,给予被动,主动肢体活动;协助患者深呼吸,咳嗽,早期下床活动;病情稳定者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用药护理

1、抗凝药物护理:做好用药前告知,签知情同意书,严格尊医嘱剂

量给药;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有无血尿、牙龈、皮肤黏膜出血。2、扩血管要护理:监测血压变化,严格掌握输液滴数,观察有无头痛、颜面潮红、血压降低等。

出院指导

1、一级预防:控制和预防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了解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控制可能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过度饮酒、凝血异常、体力活动减少等。

2、二级预防: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病因学预防;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改善脑功能的药物

颅骨修补手术护理路径流程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积极的信息,使其配

合治疗与护理

2、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获得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3、术前准备:

①.安全护理: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②备皮:按常规准备术区和供区皮肤

③肠道准备:术前8h禁食,4h禁水。

④留置导尿。

⑤术日晨取下义齿、发夹、首饰及贵重物品妥善保管,更换病员服。

⑥术前针肌注。

⑦备好麻醉床,准备好术后监护用具及急救用物

⑧必要时做好输血准备。

⑨做抗生素皮试。

⑩检查患者术日晨有无发热,血压增高。

4、核对:与手术室人员做好交接,核对姓名、住院号、床号等资料,无误后离开

术后护理

1、床边交接:了解术中情况,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检查输液、伤口、皮肤等

2、体位:术后6小时予以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小时后予以床头抬高30°健侧卧位

3、病情观察:

①监护: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②敷料: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应立即汇报医生。

③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色若短时间内引流量增多,或者引流出暗红色血液,应立即汇报医生。术后第2天拔除头部引流管

4、尿管护理: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尿量及性质,术后48小时拔管,4-8小时内自解小便

5、饮食护理:鼓励6小时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流质饮食,避免咀嚼引起的疼痛,脑水肿,进食低盐饮食。

6、活动与锻炼:情况稳定后鼓励翻身,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第3天予以下床活动

7、并发症护理:

①癫痫:密切观察癫痫症状发作的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予以抗癫痫药物。环境安静,避免剧烈咳嗽,设专人陪护,使用护栏。

②脑水肿:术后3-7天为脑水肿高发期,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四肢肌力、瞳孔等病情。给予控制输液滴速,按医嘱使用脱水药。

出院指导

1、一般指导:合理营养,适当活动休息。术后1个月避免洗头,保护骨窗部位,避免受压、撞击等。不可挠抓伤口,避免钛网片外露

2、复诊:出院后三周门诊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避免感冒:术后3个月内避免感冒,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增强抵抗力

颅内压增高护理流程

评估

1、病因:①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②颅内空间或颅腔或颅腔容积缩小

2、症状:头痛,呕吐,视盘水肿

3、辅助检查:①头颅X线②CT及MRI③腰椎穿刺

4、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去除基本病因,如切除颅内肿瘤或血肿

对症治疗:脱水治疗、激素治疗、冬眠治疗、脑室引流和减压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出现躁动报告医生

2、体位:抬高床头30°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头颈部放置一直线上,防止压迫和扭转颈静脉

3、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神经症状

4、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雾化吸入;持续吸氧,改善脑缺氧

5、疼痛护理:遵医嘱应用镇痛或脱水药

二、防止颅内压增高

1、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

2、避免剧烈咳嗽

3、防止便秘:鼓励多吃水果、蔬菜,给予缓泻药,对已有便秘者,给予开塞露

4、控制癫痫:遵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抗癫痫药物

三、脑室引流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5cm,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防止逆行感染

2、控制速度:术后早期注意控制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3、保持通畅: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

4、观察颜色和性质:脑室引流一般不宜超过5~7d,防止发生颅内感染

5、预防感染: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健康指导

存在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脑外伤、颅内炎症、高血压、脑肿瘤等,及时就诊,去除相关因素

颅脑损伤护理流程

评估

1、病因:由外界暴力作用头部而引起,分为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

2、分类:开放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

急救措施

1、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MRI

2、呼吸道护理:置患者侧卧位,头后仰起下颌,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有舌后坠,放置通气道,保

3、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降低颅内压: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15~20min滴入,并加入地塞米松10mg

5、预防休克:开放性损伤包扎创口,压迫止血,尽快做好手术准备术前护理

1、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手术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取得合作

2、术前剃头、备皮后用75%乙醇消毒,戴无菌帽;采血型做交叉配血试验及抗生素药敏试验

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全麻未清醒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意识不清且伴呼吸不畅、吞咽障碍者取侧卧位

2、高热护理: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冰袋、冰帽等,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降温时注意出汗量,适当补充液体,保持室温,室内空气气流通

3、呼吸道护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3~5L/min;

②定时充分有效吸痰,持续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③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

4、脑室引流管护理:

①引流管装置应高于床头10~15cm;

②保持整个引流装置无菌,不能任意拆卸或在引流管道上穿刺;

③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④保持引流通畅,高颅压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5、脑脊液漏的护理:

①做好四禁,禁止耳道堵塞、禁止外耳道和鼻腔冲洗、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三不,不抠鼻涕、不打喷嚏、不剧烈咳嗽;

②抬高床头15°,正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营养支持:成人每日总热量控制在9200~11300kj,可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肠鸣音恢复后,给予鼻饲或十二指肠灌注营养要素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尤其注意尾骶部、足跟、耳廓等骨隆突部位

2、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会阴部护理,夹闭导尿管并定时放尿,以训练膀胱储尿功能

3、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

4、失用综合症:保持患者肢体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加强肢体被动活动及肌按摩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

2、帮助肢体瘫痪患者制订功能锻炼计划,按计划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注意发挥不是瘫痪部位或肢体的代偿功能,静止状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

3、遵医嘱定期随诊

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路径

评估

1、病因: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致癌病毒等。

2、症状: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精神、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

3、辅助检查:CT、MRI及血清内分泌激素的检查

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减少或消除引起恐惧的因素,增强治疗信心

2、降低颅内压:应用甘露醇、激素药物降低颅内压,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应用冰帽或冰毯降低患者体温

3、术前检查:协助完成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备血,各项过敏试验及MRI

4、皮肤准备:术晨剃头,之后用酒精消毒头皮,戴无菌手术帽

术后护理

1、体位:幕上开颅术后应卧向健侧,避免切口受压,幕下开颅术后早期宜无枕侧卧或侧俯卧位,经口鼻蝶窦入路术后取半卧位,以利引流;搬动患者或翻身时,保持头颈部成一直线,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

2、病情观察:观察血压、脉搏、瞳孔、意识及瞳孔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3、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保持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4、引流管护理:

①头部无菌绷带包扎枕上垫无菌巾,有渗出时及时

更换

②引流管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并行双固定。严格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严防引流管折曲及脱出

③引流管术后48h内,放置高度与头部创口持平,术后48h后拔管

5、控制体温:术后体温控制在38℃以下,体温偏高给予温水擦浴或冰帽,预防脑水肿

6、饮食护理:麻醉清醒6h后,无吞咽困难者可进少量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对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一旦出现胃脑综合征,应予禁食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脑水肿:

①24h-72h为脑水肿反应的高峰期,遵医嘱及时、准确的使用脱水药。控制水钠摄入

②输液速度控制在30-40d/min,每日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调节输液量

③有效的氧气吸入3-5L/min

2、颅内出血:①避免颅内压血压过度增高以及血压波动过大,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征象

②发现颅内出血征象立即汇报医生,协助CT检查,做再次手术的准备

3、颅内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控制探视,减少外源性感染的因素

4、尿崩症:

①监测尿量、尿比重,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②遵医嘱应用抗利尿药,鼓励患者饮盐开水

③尿量增多期间,注意补钾,每1000ml尿量补充1克氯化钾

健康指导

饮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康复

功能锻炼: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户外活动室须有陪护,防止意外发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引起并发症

复查:防止肿瘤复发,每年须做MRI检查,以便了解病情变化

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路径流程

评估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6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年1-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6人(其中外三科4人[胆囊结石2人、腹股沟疝2人],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内五科1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人:其中内科3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住院号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3人:其中产科12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164358、16477 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16507 4、16471 5、164714、164748、164849、164919),儿科3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 6、163903、164188),内二科16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 7、164572、165046、163853、164815、164507、164437、164489、164610、164640、164753、164755、164756、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例,变异率53.59%(其中产科24例,占77.42%;儿科18例,占56.25%;妇科2例,占50%;属患者因素69例(占71.13%),属医护因素4例(占4.12%),属系统因素19例(占19.59%),属出院因素5例(占5.15%)。 4、科室上报资料仍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生自由录入所致,请各科室按照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逐一核查。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帕金森病临床路径汇编

学习-- 好资料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 一、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ICD-10 :G20.02 )及/或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遗传变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征群)。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帕金森病: 1.依据中老年人发病,临床表现为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 以及病程隐袭,缓慢发展等特点,临床诊断可以成立。 2.实验室检查常无诊断价值,下列检查异常者可供参考。 (1).脑脊液: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 )含量降低。 (2).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PD 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 (3).影像学:常规CT或MRI可排除其他疾患有鉴别诊断价值。 帕金森综合征:多有明确病因或为其他变性性疾病,引起帕金森症状(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同时有其他症

状如:眼球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共济失调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 (2).金刚烷胺 (3).左旋多巴多巴胺 (4).DA 受体激动剂 (5). 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6).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7).神经保护剂及神经营养剂 2. 手术治疗 3.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4-6 周,轻症<4 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G20.02 帕金森病及/或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遗传变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征群)。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内二科2017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患住院时因医护人员处理程序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变异情况,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加强对健康教育、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促使患者满意率上升。 本季度共计出院患者499例,进入路径列数338例,入径率为%,变异完成率:100%。 归纳其变异及退出的原因主要为:临床路径刚实行,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临床路径工作培训不够到位。内科老年患者基础疾患多,导致应用其他疾患药物出现变异。临床医生的经验用药,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抗生素使用与路径规定有差别。 具体改进措施:继续组织专家审核我科病种和路径,进一步规范,加大宣传。我院将结合各科实际,进一步增加适宜病种,提高单病种的入径率,降低变异率及出径率。我科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大培训力度,突出中医特色,以临床路径管理为抓手,提高全院医疗质量。科室建立临床路径的实践小组,人员包括:科主任、主治医师、住

院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理小组长或个案管理者。人员应具体分工,制定出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加强医护沟通与交流。 内二科 2017-04-12 内二科2017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总结

帕金森病临床路径

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 一、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ICD-10:G20.02)及/或帕金 含量降低。 (2).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PD 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 (3).影像学:常规CT 或MRI 可排除其他疾患有鉴别诊断价值。

帕金森综合征:多有明确病因或为其他变性性疾病,引起帕金森症状(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同时有其他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共济失调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4-6周,轻症<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20.02 帕金森病及/或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遗传变性帕金森

病、帕金森叠加征群)。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内分泌指标、脑血管危险因素、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 (4)胸片; (5)头颅CT/MRI; (6)帕金森统一量表(UPDRS)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卧立位血压、卧立位TCD、膀胱残余尿。 (2)非运动障碍:情绪量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睡眠量表(匹斯堡睡眠量表)、智力测定(MoCA 量表)、腰椎穿刺术 (3)颈动脉彩超,MRA,DSA等。 (七)治疗方法。 1.如帕金森综合征有明确病因尚需进一步干预。 2.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年龄、就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药物选择主要包括症状性治疗和保护性

临床路径汇总分析

儿科临床路径2013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 一、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时间2013年1月2013年2月2013年3月2103年4月2013年5月2103年6月入径人数114800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年6月份(除5、6 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 2013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 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 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 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 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 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年第4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年第6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二、入径率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我科入径率继续呈现平稳趋势,能够做到有过敏性紫癜病人即能入径。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入径率仍持续在100%的高水平。 三、平均住院费用

(完整版)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卫生部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

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领导的领导下,科室内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质控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

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六、高度重视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细化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完成单病种每例诊疗后要对病例进行登

【参考借鉴】临床诊疗规范汇编.doc

目录 一、诊疗规范 (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3) 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 (14)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7)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38)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50) 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58)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1) 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4) 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1)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4) 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7)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9)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5) 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8)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92)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95) 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100)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10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112) 加强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129) 二、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 (132)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133)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8个病种临床路径 (139) 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 (188)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207)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227) 肾脏内科专业4个临床路径 (276) 血液内科2个病种临床路径 (29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RR年版) (313)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RR年版) (321) 一、诊疗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卫医政发[20RR]11号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 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 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 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 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 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1—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 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 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 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 O 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

泌尿外科临床路径

泌尿外科临床路径 肾癌临床路径 一、肾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癌(ICD-10:C64,D09.101) 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ICD-9-CM-3:55.51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适合腹腔镜手术。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4,D09.101肾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术前所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联合硬膜外麻醉。 2.手术方式: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用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9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尿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抗菌药物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切口愈合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汇编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汇编)1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试行) 医院各科室: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 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医务科、药学、护理、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五)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1.目的: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负担。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我院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方法。 2.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 3.定义:临床路径及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该模式罗列了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度表。 4.权责 4.1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职责 4.1.1制订我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4.1.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1.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1.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4.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4.2.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4.2.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4.2.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2.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4.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4.3.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4.3.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4.3.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3.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5.制度内容 5.1临床路径及指南的开发与制定 5.1.1临床科室根据卫生部印发的病种临床路径及指南病种,选择适合的病种。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医院各项检查可满足路径规定及指南的要求,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5.1.2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的本专业病种,医务部会同科室及相关部门审议,最后确定该专业临床路径及指南文本,由医务部汇总后编制我院临床路径及实施文本。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计委以及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对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将临床科室提交的临床路径及指南模板进行审核。 5.2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5.2.1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临床路径

耳鼻喉科临床路径汇总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手术: 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临床路径汇总情况分析报告

儿科临床路径2013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一、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年6月份(除5、6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2013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 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年第4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年第6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二、入径率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我科入径率继续呈现平稳趋势,能够做到有过敏性紫癜病人即能入径。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入径率仍持续在100%的高水平。 三、平均住院费用

【2020实用】医院制度-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定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定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我院应按以下条件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一)常见病、多发病; (二)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三)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第九条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以及组织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非医嘱类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第十条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和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格,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任务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向患者告知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三)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变异记录单是用于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情况 的表单。 实用医院制度 加强制度完善,冲刺等级评审 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水平 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全力迎接“三甲”医院复审。 创“三甲”是每一个人的事,重在全院参与。 以“创三甲”为契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人人都是得分手,“三甲”复审作贡献。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争创“三甲”医院称号。 热烈欢迎三甲评审工作组莅临检查指导 全院参与,共创“三甲”。 加班加点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誓过三甲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转以评促管 三甲目标困难大,创建要靠你我他。 争创三甲院,全员齐努力。 树岗位新风,争“三甲”荣誉。 加强细节管理,推进学科建设。 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院。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