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译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道教之音整理发布时间:2011-12-17 浏览次数:180 手机访问道教之音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势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再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译文】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原文】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浮然壅,害于言,可刺否?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译文】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充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原文】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若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也,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得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黄帝说:为什么?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好!

(责任编辑:张恒溢)

来源:道教之音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111318.html,/xuedao/zhujie/info-4834.html

内经单选题库(修改版)

内经单选题 A B C 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魄之处”为(C) A心 B肾 C肺 D肝 除哪项外,均是《素问·风论》提出的风邪致病特点(D) A善行 B为百病之长 C数变 D收引 D E F 肺热叶焦是下列哪种病证的主要病机(B) A痹证 B痿证 C厥证 D热证 G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薄”之品的性能为(B) A泄 B通 C发泄 D发热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养护阳气的方法是(A) A暮而收拒 B谨和五味 C恬惔虚 D七损八益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C) A思 B虑 C意 D志 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下列哪项不属“入六府”的表现(C) A身热 B不时卧 C?满闭塞 D喘呼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脑应属于(C)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府 D传化之府 根据《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寒气胜者为:(B)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热痹 根据《素问?痿论》,肌肉不仁常见于哪个痿证?(B) A脉痿 B肉痿 C筋痿 D骨痿 根据《灵枢?天年》“使道”是指(B) A魄门 B鼻孔或人中沟 C经脉 D脏腑相使之道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万物之能始”的是(C) A左右 B水火

C阴阳 D天地 根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除哪项外须先治标(D) A中满 B大便不通 C小便不通 D烦心 根据《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C) A煎厥 B薄厥 C寒厥 D热厥 根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出现“不能食”的机理是:(A) A胃气衰 B邪气胜 C失志 D气厥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道路”指:(C) A水火 B天地 C左右 D上下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薄则(D) A泄 B通 C发热 D发泄 根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出现“狂言”的机理是(C) A精俾 B邪胜 C失志 D气厥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伤下”的病因为(C) A风雨 B暑热 C清湿 D喜怒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导致“肝气以津”的原因是:(A)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咸 C味过于苦 D味过于甘 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机的表现形式概括为(A) A升降出入 B生长收藏 C权衡规矩 D循环往复 根据《素问?咳论》,咳证的发生除了与肺有关,还与下列那个脏腑关系最密切(D) A肝 B胆 C脾 D胃 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为(C) A平人 B风证 C少气 D温病 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出焉”指的是(C) A肾 B脾 C肺 D心 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心的真藏脉是(B) A但弦胃 B但钩胃 C但石胃

骨伤科选择题(中医)

1 《素问·评热病论》“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因为 A. 邪祛而精胜 B. 精祛而邪胜 C. 伤津而正衰 D. 热邪鸱张 E. 津气两伤 正确答案:A 2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关于四肢不用的病机是 A. 胃病 B.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C. 脾不运化 D. 气血不足 E. 卒中偏瘫 正确答案:B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针刺法,即为: A. 毛刺法 B. 斜刺法 C. 缪刺法 D. 直刺法 E. 分刺法 正确答案:C 4 《素问·痿论》指出骨痿的病因主要是 A. 房劳 B. 思想无穷 C. 大热 D. 有渐于湿 E. 跌仆闪挫 正确答案:C 5 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 体表形态 B. 体格 C. 体型 D. 体姿 E. 性征 正确答案:B 6 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其病机是 A. 肾气不固 B. 肾气虚衰 C. 肾精不足 D. 脾气虚衰 E. 心肾不交 正确答案:C 7 下列能够导致正气耗伤和筋骨损伤的致病因素是 A. 劳力过度 B. 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 D. 外力损伤 E. 情志内伤 正确答案:A 8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 A. 皮部 B. 维脉 C. 经筋 D. 别络 E. 督脉 正确答案:C 9 常引起筋脉拘挛,肢体屈伸不利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痰饮 正确答案:B 10 易致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的致病因素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痰饮 正确答案:B 11 导致“痛痹”的主要邪气是 A. 燥邪 B. 风邪 C. 热邪 D. 湿邪 E. 寒邪 正确答案:E 12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的脉象是 A. 伏脉 B. 沉脉 C. 牢脉

中医药对流行性感冒的防治优势及RCT研究概况

中医药对流行性感冒的防治优势及RCT研究概况 发表时间:2017-03-08T11:01:38.7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5期作者:吕尚锋1 赵旭东2 林霞3 修志华1 [导读]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行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1烟台市芝罘区黄务中心医院山东烟台 264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医院山东威海 371000) (3滨州医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目前西医诊治其尚没有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和方法。中医药在防治流感的研究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进入21世纪,循证医学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公认的对指导临床决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推广,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作为公认的临床干预性试验的金标准,也是评价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等最符合要求的研究方式。中医药对流感的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研究已成为中医外感热病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医防治流感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医的国际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随机;盲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45-03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行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一种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4]。典型的临床症状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一般冬、春季节为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常见。近十年世界范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H7N9型禽流感对世界人民身体和财富造成的危害都在提示医务工作者有效防治流行性感冒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1.中医对流感诊治规律的认识 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并无“流感”这一词汇,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常见于《内经》、《伤寒》等文献中。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提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者。”故归纳之,时邪的特点多表现为病情比较突然、来势比较凶猛、传染性极强,所以称之为流行性感冒,病情变化多、传染速度快,具有急速、燔灼的特点,并且容易出现热毒炽盛,易伤津、扰神、动血、生风等症状。在中医学中,流行性感冒相当于“时行感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5]。 2.中医药防治流感的优势 西医对于流感的认识和治疗是以“根据病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治疗场所;在发病48小时内尽快进行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或不恰当的使用抗菌类药物;“合理的使用药物”是治疗的基本原则[6]。现如今常见的抗流感药物存在这很多问题,比如耐药性、副作用、起效慢等,并且新种类的药物研发时间比较长,临床使用速度明显的慢于流感病病毒的变异速度。另外,防治流感的主要方法还是注射流感疫苗手,但是流感病毒的变异以及人口免疫的变化给疫苗的效果带来了许多影响[7],进而导致人群的免疫效果较差。而中医药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抗战SARS中,中医药的成功介入和低廉的成本都显示了中医药在防治流行性病毒领域具有优势[8]。 中医治疗流感的优势[9]主要体现在:早期干预,截断病程进展;明显改善或减轻症状;缩短发热和住院时间;促进病情平稳过渡,减轻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和西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因此中医药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 3.中医药对流感防治RCT的研究 中医中药具备简、便、廉、验的特点,中药对历次流感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还不完全为国际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中药的国际化交流。究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医治疗流感的组方多种多样,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复方的临床疗效观察,虽取得了纵多临床疗效,但未被国际认同,归为一点就是缺乏公认的严谨的临床科研设计进行疗效评价。因此开展规范的中医药临床RCT研究至关重要。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推广,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作为公认的临床干预性试验的金标准,也是评价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等最符合要求的研究方式,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国内外针对流感的中医药随机对照研究中,涉及盲法的较少。其中对照有平衡对照,盲法也表现为单盲。此类的药物研究成果缺少一定程度的说服力,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不利于中医、中药的发展,使中医药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使其推广具有一定的阻碍。 Chen Wang[10]等在一项对照试验中,采用奥司他韦和麻杏石甘-银翘散汤剂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为使用奥司他韦联合麻杏石甘-银翘散汤剂的患者退烧时间较快,起效较迅速。而单独使用奥司他韦或者麻杏石甘-银翘散汤剂的患者退烧时间无差异。另外在窦爱华[11]等对达菲及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观察中说明,达菲及中药均可有效地加速退烧时间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说明中药治疗效果与达菲的治疗效果相同,但是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服用达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Mizue Saita[12]在试验中,对麻黄汤用于流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麻黄汤、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麻黄汤与/奥司他韦四组对照中,麻黄汤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烧和流感症状,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加速患者的恢复。 一项随机双盲平衡对照研究[13]表明银花解毒颗粒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抗病毒冲剂,而且,单独使用银花解毒颗粒患者退热时间较快、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迅速、体征的功用,同时患者无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一项连花清瘟胶囊[14]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连花清瘟胶囊的治疗效果和退热时间的明显优于使用羚羊感冒胶囊的对照组,并且疗效的起效时间试验组也高于对照组。另一项对连花清瘟胶囊[15]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弥补了这种平衡对照的缺陷,他们采用了奥司他韦设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连花清瘟胶囊的试验组,病毒核酸转阴的时间与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的对照组无差异,但是连花清瘟胶囊对咳嗽、咽痛、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了采用连花清瘟胶囊有较高的预防流感作用。 热毒宁注射液[16]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热毒袭肺证)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显示:热毒宁注射液和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在改善流行性感冒高热、退热及解热疗效均有显著的疗效,但二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热毒宁注射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热毒袭肺证)疗效确切。 4.流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目前中医防治流感的临床科研中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第一:表现为在流感标准诊断较为模糊性。因为在中医病证合参中,

《内经B》第次作业

《内经B》第次作业

————————————————————————————————作者:————————————————————————————————日期:

《内经B》第5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内经B”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6,总分为46分,您的得分为45分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A.泄热 B.逐瘀 C.发汗 D.止汗 E.刺络放血 1. 根据《素问.热论》六经伤寒病在三阳,针刺治疗当 [1分] A B C D E 2. 根据《素问.热论》六经伤寒病在三阴,针刺治疗当 [1分] A B C D E A.脉绌急 B.血少 C.小络引急 D.气不通 E.稽迟,泣而不行 3. 根据《素问.举痛论》寒邪客于脉外则 [1分] A B C D E 4. 根据《素问.举痛论》寒邪入于经则 [1分] A B C D E 5. 根据《素问.举痛论》寒邪客于脉中则 [1分] A B C D E A.筋痹 B.骨痹 C.脉痹 D.肌痹 E.皮痹 6. 根据《素问.痹论》夏季感受痹邪则发为 [1分]

A B C D E 7. 根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痹邪则发为 [1分] A B C D E 8. 根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痹邪则发为 [1分] A B C D E A.胃咳 B.大肠咳 C.小肠咳 D.胆咳 E.三焦咳 9. 《素问.咳论》认为,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者属于 [1分] A B C D E 10. 《素问.咳论》认为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者属于 [1分] A B C D E 11. 《素问.咳论》认为,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者属于 [1分] A B C D E 12. 《素问.咳论》认为:咳而遗失者属于 [1分] A B C D E A.血凝而不流 B.屈伸不利 C.麻木不仁 D.寒 E.重 13. 根据《素问.痹证》痹邪聚于皮则 [1分] A B C D E 14. 根据《素问.痹论》痹邪聚于筋则 [1分] A B C D E 15. 根据《素问.痹论》痹邪聚于肉则 [1分] A B C D E A.心与背相引而痛 B.疼痛按之无益 C.宿而成积 D.腹痛大便燥结 E.腹痛后泄

9.:3.4外感热病优势病种

外感热病(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各种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烧伤、缺氧、再灌注损伤及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重要原因。本症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因其以炎症反应、发热为主要特点,大多数学者将其归为“外感热病”或“温热病”范畴,认为脓毒症是温热病邪热炽盛,深入营血,与血互结,迫血妄行;或因外伤、产伤等气血虚损,不能充盈脉道,血行缓慢而夹瘀;无论是瘀热阻络还是血虚夹瘀,均导致气血失调,血流瘀滞,瘀毒互阻脉道,脉络失和。此毒既有外来者,来自六淫之邪,时疫之气,又有内生者,来自体内水精代谢失常。 一、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姜良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1 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关于脓毒症诊断的新标准进行诊断。Levy M M ,Fink M P,Marshall J C, et al . 2001 SCCMES ICM? ACCP?A TS? S 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 . Crit Care Med, 2003, 31: 1250-1256.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形成,多是由于外邪侵袭,或素体亏虚,有服感外邪、

严重创伤等,致使热毒炽盛,脏气耗伤,气滞血瘀,痰饮内生,瘀毒互结,腑气不通,阴阳失调,甚至阴阳离决所致。根据病程中的证候表现不同,可分为下列证型 1、毒热内盛证 症状:高热持续不退,烦躁,神昏,恶心呕吐,痰热壅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救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30 生地黄15 犀牛角(水牛角代)30 黄连 6 栀子15 桔梗10 黄芩10 知母15 赤勺15 玄参15 丹皮15竹叶15 甘草 中成药:醒脑净注射液静脉滴注,紫雪丹内服。 疗效评估:该类证型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此时正气与邪气均正盛,故证见高热、烦躁,舌红脉数,甚至神昏,明显实证之像。当以清热解毒,泻火救阴为治法。清瘟败毒饮方剂中,生石膏、生地黄、犀牛角(水牛角代)均为寒凉之品,配以竹叶等物,可有效改善该类证型的证候。既往大量临床研究包括古人的应用经验表明,外感热病之毒热内盛证时,清瘟败毒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神昏时,也可予醒脑净注射液静脉滴注,动风且便干者用紫雪丹口服或者鼻饲,疗效确切。 2、瘀毒内阻证 症状:高热或神昏,或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迟或沉

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作文

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 本章要点本篇讨论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四种较严重热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①,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②,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③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④,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⑤。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⑥,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⑦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住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 巨阳引⑧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山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小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⑨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 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常与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相伴随。目前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和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标准,大多数专家认同原发性失眠应该涵盖内因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和儿童期失眠。可是,上述分类标准均为排除性诊断标准,要诊断为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和疾病后才能作出诊断。中医学将失眠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本病有虚有实,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笔者就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体质学说与失眠的关系 《内经》中记载了多种体质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载:“先立五形金水木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体外部形态、禀性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将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灵枢·通天论》篇按阴阳的多少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人等5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近年来,分类方法亦是种类繁多,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王琦的九分法将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 就像体质因素决定着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各异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对失眠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同是患失眠的病人,因体质不同而证型各异。具有阴阳平和质特征的人,不易为邪气所伤而发病,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患失眠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阴虚质的人素体阴液亏虚,若劳心思虑过度或久病损及真阴则易导致阴亏于下,阴不纳阳,阴阳失交之失眠症。精神刺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着为病也。”说明对某些情感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1.2 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 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往往着眼于睡眠行为的改变,强调“安神”治瘵,却忽视了失眠症患者心理行为的异常。失眠症患者多存在着睡眠质量主观评估障碍。多数是怕失眠的心理,以往对失眠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催眠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和宿醉作用影响疗效和依从性。在失眠患者中,往往存在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患者过度地担心能否入睡和夸大失眠的后果,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觉醒,使失眠问题更加严重[5]。 还有不少自称失眠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梦,总认为梦对人体有害,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做梦

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 风温 概述 风温是因感受风热病邪所致,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侯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病位以肺经为主。肺卫之邪内传,可顺传气分,壅阻肺气,或传入阳明,或直接内陷心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 1.邪袭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2.邪入气分证 (1)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烦咳,咳喘,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舌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平喘。 (2)肺热腑实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宜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3)肺热移肠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治宜苦寒、清热、止利。 (4)肺热发疹证: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数。治宜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3.邪入阳明旺 (1)热炽阳明证: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舌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治宜清热保津。 (2)热结肠腑证: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舌苔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有力。治宜软坚攻下泻热。 (3)胃热阴伤证:身热自汗,面赤,神迷,身重难以转侧,多睡眠,鼻鼾,语言难出。 舌苔黄而燥,脉数。治宜泄热救津。 4.热入心包证 (1)热陷心包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泽,脉细数。治宜清心凉营,泄热开窍。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舌苔黄燥,脉数沉实。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3)心阳虚衰证:发热骤退,汗出不止,虚烦燥扰,气息短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敛阴固脱。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粘,门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治宜滋养肺胃阴津,清涤未净余邪。 临证护理 1.邪袭肺卫证 (1)发热、头痛者应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汗出当风。高热恶寒者,不宜采用冷敷降温,以免邪闭不达,由卫入气。 (2)有咳嗽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以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 (3)注意观察肺卫表热之证的变化,警惕汗出身热不降、体温继续升高等病邪入气分之症象。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喘,咯痰黄绸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等,应及 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邪入气分证 (1)发热或伴有胸闷胸痛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身热、汗出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2011-10-27 23:53:30|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刘志杰从现存的史料上看,从隋代开始,便出现了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读《伤寒论》的迹象。我们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看到,巢元方将《素问·热论篇》中的那个六经热病内容,列在了“伤寒”的首篇,然后,将仲景的《伤寒》条文与六经热病的诸多治疗内容混杂一处,分列各篇,形成了用《素问》六经经络理念解仲景《伤寒》的初步理念。到了唐代,孙思邈得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比较原始的《伤寒论》传本,收录到《千金翼方》一书之中,并未见到文中有《素问》六经热病的内容。宋代,朱肱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以经络解《伤寒论》,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提出了“六经”一词,全书胡言乱语过半,从此流毒千载。后世凡读《伤寒》者,皆云仲景是六经辨证,这个错误,源出于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宋金时期,成无己氏出,专以《内经》的臓腑经络理论解读《伤寒论》,虽然多处出现理论矛盾,但是竟

然得到多数伤寒家的认可,也为现代占主流地位的伤寒理论的解读,做了铺垫,如今,还冠冕堂皇的占据着教材一隅。进入金元时期之后,运气学说,开始抬头,尤其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极致发挥,认为仲景书中的三阴三阳概念,就是六气概念,开始大讲伤寒六经气化论。至于近代,更是糅入百家杂论,混混沌沌,导致《伤寒论》的研究,千家并举,各创流派,乱成了一锅粥。我们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尤其是《伤寒论》,是一门医学科学,而不是艺术。艺术可以流派纷呈,而严肃的医学学术,只能分科系,是绝对没有流派分别的。试问,现代医学分流派吗?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一共十八卷。晋代皇甫谧在其《甲乙经》中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这是皇甫谧的说法,到底原本的《黄帝内经》是不是《素问》和《灵枢》合卷,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我们也只能按照皇甫谧的说法,称其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内经一书,在皇甫谧整理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皇甫谧的评价,一个是内容亡失不全,并且章目混乱。一个是只谈理论,很少论及临床。他又对该书,

中医名词解释

1. 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 3. 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 4.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 5. 不知持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 6. 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推陈出新 8. 蕃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繁茂秀美 9. 容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11. 苛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重病 12. 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 13. 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变化的根源

16. 神明之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亦生 18.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 19. 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 22. 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 23. 七损八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5. 权衡规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时正常脉象 26. 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脏腑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27. 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宜妄泄,故称肾为“封藏之本”。 28. 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肝主筋,具有耐受疲劳的能力,

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译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道教之音整理发布时间:2011-12-17 浏览次数:180 手机访问道教之音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势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再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原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中医脉案

医案 一般情况:姓名:刘某性别:男年龄:21岁职业:学生科别:肾内科 初诊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主诉: 眼睑及双下肢浮肿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因咽痛、发热、咳嗽,旋即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在当地诊所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用先锋霉素Ⅳ胶囊及清热消炎宁治疗后热退肿不消。刻症: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尿少色黄赤,周身不适,伴见咽痒、咳嗽、口干、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专科检查:神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压迹(-)。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5-7个、管型1-3个,肾功能正常。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证型:湿毒浸淫证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10克苦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连翘15克 赤小豆15克茯苓10 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紫花地丁6克紫背天葵子6克 ×7剂 医嘱: 1.煎药方法: 中药倒入药罐,头煎加温水500ml,浸泡2小时后大火煮沸,小火煎煮15分钟左右,取汁;第二汁也煎三十至四十分钟,然后去渣,将两煎相混,小火浓缩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日一剂。 2.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3. 禁忌食物:鸡、鹅肉、海虾、蟹、羊肉、狗肉、带鱼、黄鱼、蜂乳、蜂皇浆、蛤士膜油、辣椒、烟、酒。

4. 服完药后复查尿常规。 【辨治分析】 患者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尿少色黄赤,口干、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故中医诊断为水肿,湿毒浸淫证。 患者于冬令时节,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故咽痛、发热、咳嗽。患者治疗后热毒未能清解故可见咽痒、咳嗽、口干、咽红。而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亦是体内有热的表现。热毒入里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肾气开合失司,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并可见尿少色黄赤。正如《济生方·水肿》所言:“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素问·评热病论》篇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不自行,赖气以行,人体水液的运行,即肺气的宣发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温化蒸腾,从而使三焦决渎之功得以正常施行,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自利。故治疗上选择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味消毒饮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利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茯苓利水消肿,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而利湿。诸药合用则肺气宣降通调,肾气蒸化开合,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

中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