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11课登高锦瑟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生平经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作品

《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晚唐诗人。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

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

1.渚.清(zhǔ)

2.猿啸.(xiào)

3.霜鬓.(bìn)

4.潦.倒(liáo)

5.锦瑟.(sè)

6.惘.然(wǎng)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哀:指声音凄凉

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3.百年

..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非常

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6.锦瑟无端

..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

7.望帝春心

..托杜鹃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8.此情可待

..成追忆可待:岂待,表示反问

9.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秋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二)赏语言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

明确:本诗的诗眼是“悲”字。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看到一幅悲凉的秋景而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景,后两联写了诗人层层的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三)赏技巧

4.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答:

明确: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5.《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

明确:前两联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情,是登高时所感。后两联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赏情感

6.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感怀的感情集中在哪一句上?试简要分析。

答:

明确: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上。“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苦恨,犹言深恨、恨极。因为时局、身世都很艰难,所以深恨。由于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全部变白了。

《锦瑟》

(一)赏语言

7.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

明确:“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二)赏技巧

8.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如何理解?

答:

明确:①“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梦。②“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杜宇之悲托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于锦瑟之声。

(三)赏形象

9.“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四)赏情感

10.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明确: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悲悯

1.从教材中积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生理想。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肩膀,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2.从现实中积累

德兰修女,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儿光亮,少了一点儿仁爱,少了一点儿同情。她说:“我们的工作不单只是帮助贫困的人或没有被关心的人,我们也要把‘光’和喜悦传送给那些正在受苦难的人。我们要同贫困的人共同生活,要成为传送喜乐的人,让喜乐就像阳光一样到处闪耀。请你做一个传送喜悦和爱心的人吧!只有爱心才能消除世界的上贫困和病痛。”

3.从名言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朱光潜

(2)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尼采

(3)同情是你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马尔登

(4)通过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丰富。——茨威格

(5)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

4.从佳作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她平和慈悲,宽广包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她超越了贫与富、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她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与同情弱者,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恨,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2)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旦丢掉它的悲悯之心,那她终将会丢掉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

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度众生,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悲悯情怀!

[领悟] 文段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为中心,接着用德兰修女播撒爱心的故事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

①一代诗圣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面色凝重,满目怜悯。其实,杜甫也曾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也曾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只是从35岁开始,他的人生才一直与沉重、失意、寓乱相伴。

②他先是困居长安10年,接着长安陷落,逃至凤翔为官4年。48岁那年,身心疲惫的杜甫,拖着一家老小,经秦州,历同谷,来到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③在漂泊西南的日子里,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果说他是一只沙鸥,那么,这只沙鸥却不是一只普通的沙鸥。

④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在《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虽然只有群鸥相伴,但毕竟是山清水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虽然粗茶淡饭,但毕竟友情深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虽然漂泊异乡,但也有邻翁对饮。可见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他度过了自己晚年也是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生活。

⑤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安宁的生活是短暂的。蜀军作乱,好友严武去世,使他又开始漂泊的生活。“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老年多病的杜甫还能承受多少命运的折腾?水天辽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

佳作赏析

文章先从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写起,接着以深情的笔触,重点叙写了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西南的悲苦而多难的后半生。他向往安宁,但战乱却把他抛向孤独。他虽然穷困孤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始终关注天下苍生。杜甫,这只老迈的沙鸥,虽然逝去千年,但却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代诗圣的敬仰赞美之情。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文章以“杜甫,一只永远的沙鸥”为题,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杜甫的地位和影响,表达了对杜甫的赞美之情。

2.学结构

文章的中间几个段落,分别以“他是一只安宁的沙

江湖。他的孤独里还有政治上的失落:“名岂文章著,官应老

病休。”他还在为自己志不得展、报国无门而无奈地叹息。他

的孤独还缘于亲人的杳无音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当他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病、孤独无助,怎

么不让他倍感凄凉呢?他把这种孤独说与暗夜的孤舟,他把这

种孤独付与滚滚的长江,他把这种孤独留在了夔门的漫天风雪

里,他把这种孤独写上了高高的岳阳楼。然而这种孤独并不是

只属于他个人的。

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的沙鸥。诗人的一生就像沙鸥四处

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他没有李

白那样洒脱,他只能沉郁,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

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一面又常为帝王辩护。他的人生

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磨砺着。

⑦诗人的一生属于他的人民,即使再无助,他也从没忘记

过自己的使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生的理想。

忧国忧民的大事本应由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去管,他不过是一无

家可归的流浪汉,也许,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去教人作诗,养

家糊口。可他却执着一念,始终关注天下苍生。他的爱不仅仅

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亲人,更属于天下。

⑧他是一只永远的沙鸥。憔悴的先生走下岳阳楼,他无处

驻足,继续东行,出洞庭,入湘江。770年的秋天,这位羸弱

的老人在连续断炊5天之后,倒在萧瑟的秋风里,诗人去了。

沙鸥已逝,然而诗魂永存。

⑨这只漂泊西南的沙鸥,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也

没有回到自己的故土。但他何须再找归宿,神州处处是他的归

宿。他岂止是西南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我们分明看到他飞越千

山万水,穿越历史,是一只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

鸥”“他是一只孤独的沙

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

的沙鸥”领起,叙写了杜甫

人生的不同层面,让我们全

面认识了杜甫,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3.学引用

文章的第⑤段大量引用

了杜甫的诗句,以对诗句的

阐发描述来写杜甫的漂泊经

历,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

彩,又真实地透视了人物的

内心世界。

4.学排比

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排比

的句式,写出杜甫生活的轨

迹,在漂泊的日子,他与孤

独为伴,与孤独形影不离,

突出了他生命的凄凉和悲

苦,为写下文他的博爱做了

铺垫。

5.学结尾

文章以“他是一只永远

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结

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

了杜甫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翻译]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纯净而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如甜酒,却容易出现裂痕。

[明理知义] 庄子不重伦理,人们不妨脱离道德说教,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人不可能只要高风亮节无视衣食住行,或者说只要情感不要利益,只要智慧不要健康,只要开心不要安全,只要忠诚不要原则,只要名利不要尊严,只要逻辑不要道德。因为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这里的两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上的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质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质上的努力……切不可张冠李戴、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投入。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①。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②,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③第一卷) [注] ①有间:一段时间。②尉:管理军事的官。③《吕氏春秋》: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参考答案: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老百姓都称赞这件事。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的!”就又任用了祁午。老百姓又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话。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