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笔记

中国经济专题笔记
中国经济专题笔记

2011/10/17

黄金增长法则的缺陷:假定储蓄率为外生;实际上储蓄率不断波动,不是外生的;

将外生的储蓄率和技术等内生:

ramsey模型:假设有一个“上帝”中央计划执行者来设计整个经济的增

长路径;但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测定现实路径和理论路径的差距;

diamond模型:和萨缪尔森相关,客观描述国民经济储蓄率怎么来的。Olg:over lapping generation;之后diamond研究转向社会保险

卢卡斯的思想突破:1 理性预期理论:经济中的经济人是superclever 的,政府的干预政策useless 2 为什么美国劳动成本这么高(工资高)公司还

在美国开工厂?因为美国工人人力资本高——国家越rich,人力资本增长速度

越快,即逆反馈,解释世界两级分化;融入梭罗模型 3 人类历史发展是指数上升,拐点在于人口增长低于经济增长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经济越增长,知识产生越多,生产效率提高越快,与卢卡斯模型解释效用一样

制度与经济增长

barro:经济自由很重要,但是民主并不重要,自由和民主完全不是一回事;扎卡利亚:如果过分民主,只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导致政府无能,而投

资者属于少数,利益得不到保护

manson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反对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假设按阶级划分有问题;国家兴亡:少数人团结一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诺斯(north):93年诺奖获得者,强调产权即投资者的权利的重要性

delong:ucberkely

其他学者强调种族政治冲突;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上人与人互相来往,合作促进社会

进步的能力,非常重要,但有问题。在意大利,social capital决定了北方发

展速度大大高于南方;但是在亚洲是促进97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成为了“朋党资本”(crony capitalism)

贸易与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促进一个国家的制度改善

sachs(休克疗法的鼻祖)and warner:开放国家比封闭国家经济发展趋同性更强;如凡是没有出海口的国家,除个别如瑞士智利等,经济都很不发达人均gdp是衡量“忙活程度”不管事;财富才是真正的衡量

资源型国家:阿联酋是成功转型的典型:最初有丰富石油资源,积累大

量财富后迅速打造成中东的贸易中心,吸引各国劳动力,成为中东文明中心灵活性小国:瑞士,挪威,瑞典;瑞士国家及其务实,管理非常有效,

如瑞士法郎为世界货币,大量外汇流入瑞士导致瑞士法郎升值压力,立刻宣布

固定汇率;

中国经济最差的在于无形资产的差距

穷国与富国的差异:拉美vs北美

路径依赖论:殖民史讨论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de soto

为什么不同殖民地经济状况发展差异巨大?(acemoglusimonJohnson )有些地区气候环境自然条件很好,殖民者打算长期居住,进行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其他地方则相反。用殖民者婴儿死亡率来衡量其是否是长期打算居住;

相对立观点:法律起源论:普通法起源的国家对投资者保护比较有力,股票市场上升很快;法国的大陆法国家制定,有民粹主义色彩,保护弱者,对投资者保护不利。

拉丁美洲不断出现经济危机,很难有很大的经济上升

中国的经济增长

投资的本质就是让生产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化

中国经济发展特点:高投资,高储蓄,出口导向,重视教育(主要是要竞争)中国的制度创新还不到家

中国过去30年不断增长的原因最终归结为,我们在每一个时刻都明白自己经济的缺陷是什么,每一个时刻都突破瓶颈,解决一两个问题,get the reform right

现在最核心的是财税改革,收税太多,突破后又可以前进一大步!!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 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教育劳动学说 第二节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第三节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二节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 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教育 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观念变革 第二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第一节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 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分配和管理第一节教育投资性质及特点 第二节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 第三节教育投资分配及使用 第四节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 第一节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体系 第二节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第三节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 第一节义务教育投资理论 第二节义务教育投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 第十一章教育投资历史,现状与比较第一节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及分析 第二节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国际分析与比较 第十二章教育成本 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类型 第二节教育成本计量 第三节教育成本分析 第十三章教育经济效益 第一节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第二节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第三节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 第四节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 第十四章教育效率指标体系 第一节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四省单项指标体系 第三节义务教育指标体系构想 第十五章教育规模经济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类(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金融工程、保险学、商业经济学、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城市经济学)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一、数学三、802经济学综合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由于人大不公布报录比,这个无法得知。只能根据历年经验大致知道不同专业的竞争程度不同,报录比也不同。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本专业考研存在一定难度,总分数线稍高,并且复试按1:1.2的比例刷人,不乏二战甚至三战的同学,竞争较为激烈。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从近几年的出题趋势来看,专业课考试偏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较有深度,偏重对计算能力的考察,偏重对经济学重点知识的考察,偏题较少,可以说是有重点、有深度。 第一阶段,对指定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将依据历年考研真题总结出来的考点,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分别予以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本人备考经验,为考生进一步提炼每章节考研的重点、难点、必考点,让考生全面熟悉知识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让考生能抓住出题风格,同时了解常考内容、重点内容,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点巩固。 第三阶段,结合时事热点以及复习经验,对考试题进行个人预测并讲解。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第6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尼科尔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看课后题,辅助尼克尔森 《宏观经济学》(第9版),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宋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第5版)(逄锦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4版)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经济法笔记.docx

经济法 经济法(第三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版 潘静成、刘文华 经济法总论 史际春、邓峰 黄皮的 绪言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 (一)研究对象(不考) 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法与社会经济、法、法的其他部门等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经济法的内容及其实现等的一门法学学科。 (二)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法学的十四门二级学科之一。 二、经济法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经济法学的情况 1、产生 法国蒲鲁东《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1865)——最早提出经济法学说的人 经济法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 《世界经济年鉴》(1906年),“经济的法”——现代经济法的概念和学科出自于此(突破传统公私法概念) 2、传播及研究现状 日本 孙田秀春《劳动法总论》 苏俄 欧洲大陆 英美法系国家 (二)我国经济法学的情况 港、澳、台 (研究较少) 大陆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期) 1979——1992 旧经济法诸论时期(观点繁杂,学派林立) 1993——现在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经济法学(主流流派) 三、经济法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自己看教材)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历史 1、经济法产生以前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古代法对于经济关系的调整 诸法一体——凡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法律规范都结合在一起,没有部门划分,也就没有经济法以及其他法律部门类(所以在古代,谈不上从法律部门意义上理解的经济法和经济法规) 经济法→法律部门的名称 经济立法→当名词使用,泛指调整经济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等于经济法规;当动词使用,指有关经济的立法活动 经济法规→广义:指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经济的规范性文件;狭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地 方权力机关颁行的规范性文件 区 分 概 念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 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 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 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 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泊,德国) 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 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 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 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 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 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 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 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 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 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 27楼《思想市场》 (张旭昆著) 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 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30楼《国富论》 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 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 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 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40楼《利维坦》(霍布斯 ) 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42楼《经济思想小史》( 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 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

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当代国家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占主导位置,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竞争也成为科技的竞争,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很好的发展科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着实令世界惊叹。但是,这些国家的成功是否是发展中国家所应遵循的可行替代路径,我想,各个国情不同,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味遵循前路,没有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创新,相信是很难有出路的。正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学习苏联,我们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和错误的评估,最终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后果。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一个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这种赶超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它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超额完成,奠定了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

杀。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经济解释 读书笔记

经济解释读书笔记 经济解释该书运用作者首创的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与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主导,以再生型经济与配置型经济的区分为基础,以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为核心. 经济解释读书笔记前言 我认为世界复杂无比,不用简单的理论,能成功地解释世事的机会是零。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较高级的住宅,人口密度较低。这是规律。在更近的山坡上,木屋三三两两。这些木屋很简陋,是僭建的。僭建的房子没有地权,比有地区按的房子简陋得很多了。这也是规律。 主观的现象要被众所认同,得有固定的规律,而其发生或出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是科学的必需条件。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马歇尔:除非经过理智的考究和阐释,我们不可能从事实中学得些什么。这也教训了我们,使我们知道最鲁莽而又虚伪的,是那些公开声言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而或者无意识地,自己在幕后操纵事实的选择与组合,然后提出如下类的推论:在这之后所以这就是原因。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 一个特殊得只能解释一个现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他现象去的理论,是毫无一般性的解释功能,所以其解释力小之又小,其代价是太大了。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 在经济学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我说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 加上各种约束或局限条件,使套套逻辑增加内容,巧妙地将定义变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所有实证科学的主旨,是要创立一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句子或言论来作推测的。 解释现象的用场是衡量理论的最重要准则。 验证一个理论含意的唯一办法,是以事实反正。这点很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笔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笔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农业的起源和地位;(“神农”的传说) 1、起源:——神农的传说; 传说中的“圣王”有显赫的地位,“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①.创制工具,教导民众耕作 ②.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 ③.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2、古代农业的地位: ①农业在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③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④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二、古代农耕的方式演变;(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量使用。金石并用。 3、春秋战国:铁器农具使用、牛耕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汉代: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5、曲辕犁(唐代) 6、翻车(三国):马钧发明 三.阅读课本,找一找: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⑴、耕作方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⑵、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⑶、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二)、水利的兴修 1、黄河的治理:(1)大禹治水(2)王景治黄 2、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 3、井渠法 4、加强行政管理:唐代设渠堰使 三)、土地制度、赋役政策、劳动者等 综合所讲,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自主权,有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农民可以精耕细作; ④统治者重农政策. 不利条件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游静06国经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讲解学习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 笔记

中国法制史 授课:北大法学院赵昆坡、人大法学院王琳霞,政法大学刘广安老师 说明: 1、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归纳,如历代法制指导思想、某某第一的容易考,有关民事、经济的章节一般不会考大题,可只做一般准备。法制史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立法、二司法、三刑法、四民法和经济法,四个方面中,前三个是主要的,立法往往占一半以上,那些有争议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出,学习中,应以这四个方面为纲、以年代跨度为纬,本着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为重点掌握对象,同时、还应详尽掌握大纲的内容。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在清末以前,包括:1)立法情况(形式和活动);2)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职责、变更情况);3)其他代表性知识点。尤其强调立法,立法方面是我国法制史学界研究最为成熟而稳定的部分,因此特别重要! 2、按照200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样题的规定,中国法制史在综合考试中共占30分,分别是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

分。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3、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在考试中,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 老师觉得绪论有些超出基本知识以外,若没有时间,这一部分可以不看。可在学完整个法制史后借本章回顾全部内容。 第一章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