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专家称:“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文明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城市及城市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如何构思城市及城市带的进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中城市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城市经济带或称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例如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包头、秦皇岛、大连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带;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另外,在这些大的城市经济带之外,各个中小城市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了本身带动其他小城市或乡镇经济发展的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涌现。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五大城市带,加上国际上公认的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个大城市带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在国内,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带正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符合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我国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

大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城市带概念是由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先提出,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现在,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目前全球已有美国以纽约为核心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带和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带等六个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经济带。据资料显示六个城市带: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即波华城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市,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这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这是美国和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

4.欧洲西北部城市带: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面积14.5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

5.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带:以伦敦

——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6.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00万。

在世界六大城市带中,西方发达国家占了5个。这些城市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断治理变迁的历史过程。

城市的经济主要构成是生产与流通,这是文化的融合、支撑的作用,城市经济发展是流动力、生产力、文化力的共同结果,是力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城市经济带的形成首先取决于领头羊大城市的发展因素。专家指出,大城市作为现代的大都会、城市带的领头羊,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最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金融中心,现代经济中金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伦敦成为一个大城市带的中心,成为英国甚至欧洲的经济中心。

二是交流、研发中心,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研究机构。能够产生一流的人才和有一流的学术交流基地。

三是发达的工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推广、产品的广告等方面。是一种创造性的产业,创造性的产业不同于现在的基础制造业。

有专家指出,作为城市带联系的城市,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受到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生活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城市体系基于国家的框架,分为首都、区域中心、地区等级别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将城市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交换系统的机制之中,传统的城市体系的框架也随之改变了;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不是按照传统理论的领土的连续性,而是建构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 以及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上,从而确立城市经济化作用地位。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允许城市在更宽的框架里运作,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依赖与互补,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带。良好的流通环境也是大城市带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城市经济带的形成重要条件之一是建构城市网络。学者认为,建构城市网络是在一个国家内形成更牢固和平衡的空间结构、增加凝聚力的基本要求。自1985年至90年代,城市网络几乎成了大部分中心城市不可避免的战略。城市网络的目标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产生面向第三种力量的通道;团结微小的领土区域、经济、政治和人口空间,以产生和优化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加强通向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在国际系统中定向,以便接近和利用不断增加的信息、交易经验和技术;实现领导职能;通过该网络,为各城市在更大的作用空间定位。总之,城市网络是通过把城市体系的各城市带进更宽广、更密集的关系领域,以提升其地位的工具和机制。

专家认为,自70年代早期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城市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大城市带中经济、文化、信息、行为方式的全球化与通讯系统的发展与普及密不可分。

专家指出,“城市带”这一称呼体现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城市连绵带”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城市带所取得成功的经验中,他们无不选择了慎重扩大城市规模,而推行功能化分区的办法,强调各个城市间的协调与共同繁荣。

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的兴起,与美国城市带发展密不可分。从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来看,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高度集中,并且形成了政治中心集中在美东地区。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开始,机动性,劳动力、中心化等功能突出显现。出现了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成为了美国与世界的进出口中心,资金在这里高度积累并且迅速升值;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大量聚集政治精英的现象。

专家指出,城市带的历史,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管理观念变迁的过程。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也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1921年第一次调整主要是向郊区扩散,办公区大量外迁,此次调整带来了城市规划铺张、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968年的第二次规划,主要是建设区域规划的总原则,包括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协调新城市与保持区域总体自然状态的关系,但是此次规划最后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空洞化”现象再现等多种问题此起彼伏。

据介绍,在日本,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政策调整的过程。在1998年3月,日本第五个首都带建设规划方案出台,这个方案的重点是尊重各区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选择,提出了“参与与合作”的战略。其中东京都市带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就业人员的2/3;占据了国内工业产值的

3/4,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阪城市带则有“商业的大阪、文化的京都、港口的神户”之说。中京城市带以名古屋为中心,四季景致优美,服务设施良好,吸引着各国的观光游客。

有专家分析,通过对国外有关城市带域经济空间扩散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城市带域经济的扩散通常遵循三个方面的规律。

一是蔓延扩散规律,是指城市带域经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延伸、推进,从而不断扩大城市圈域的半径。随着中心城市与大城市带域经济的发展,其城市带势能越来越强,有促进使其辐射的区域更远。如英国伦敦城市带域的发展。

二是轴向扩散的规律,是指城市带域经济沿着一定方向(通常以交通主干线为主)向外扩散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带域经济都是按这种规律扩散的。如日本的大阪——京都城市带域的发展。

三是点状融合规律,是指各中心城市相邻城市加速发展,而逐渐从次级中心发展为中心城市,并通过蔓延扩散或点状扩散后与原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城市经济带。一般而言,由于大城市发展的地域极限,使得某些大城市经济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得不大量发展次级中心,或者由于其他多种原因使次级中心迅速发展,最终都会促进城市经济圈之间、城市经济带之间相互融合。如美国东北沿岸城市经济带和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经济带都是若干点状城市经济带按融合规

律而形成的。

专家指出,现代城市带,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科学发展的治管能力的体现。世界城市经济带的发展,一是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扩大地区竞争力的视野,二是阐明了共同繁荣的重要性,三是展示了“再连接,再中心化”的总体发展道路。

值得借鉴的城市带发展实例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一份考察报告指出,在美国,高度发达的城市群,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该报告是这样描述的:美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8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据美国最新人口普查统计,全美人口已达2.8亿,农业人口不超过2.5%,全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78座,10万到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座。这基本是按行政辖区的人口多少而定,并不完全反映各大城市的实际规模。因为美国的许多城市,特别是老城市,行政辖区偏小,只管市区,或只管部分市区。市区的另一部分和郊区市镇,由另外的县市管。例如,波士顿的市辖区只有125平方公里。哈佛大学所在市区与波士顿市中心尽管有地铁相通,联系非常紧密,但行政上却归另一市,因而这些市区和郊区实际上是大城市的组成部分。为此,美国联邦统计机构又使用了“都市区”(又译大都会区或大市区)的概念。即都市区至少有一个5万人以上的城市、或总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孪生城市,并包

括在社会和经济上与中心城市联成一体的相邻各县。按此定义,美国共有4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区,居住着总人口的54.4%。其中3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区有13座,即: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费城、波士顿、底特律、达拉斯、休斯敦、迈阿密、亚特兰大和西雅图。

从城市分布看,美国东北部地区城市最为集中,形成一个城市连绵带,像“城市的海洋”。这个庞大的都市带北起波士顿、南到华盛顿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

五大湖南部的工业地带,都市化程度也很高。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形成又一个城市连绵带。许多大城市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往往这个城市的延伸部分也是另一个城市的发展部分,卫星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已难以分辨是哪一个城市的郊区了。

第三个城市连绵带在加利福尼亚州。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形状像个哑铃。这三大城市连绵带,规模都在世界前列。其中“波士华氏”是美国也是世界最早最大的城市连绵带,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州是美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人口3387万,国内生产总值等均居全美第一,它的城市化水平达到90%,高居美国各州之首。如果将加州作为一个国家看待,那么,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可列第七位,与中国难分伯仲。由此可见加州城市带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在美国,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界定,实际上还包括着经济区域的内涵。美国西部城镇发展已形成了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城市群。

洛杉矶人称“天使城”、“车轮上的城市”。今天的洛杉矶有多大,很难用我们的城市辖区概念界定它。在行政上有两个洛杉矶概念,狭义的叫洛杉矶市,广义的叫洛杉矶县,也就是说洛杉矶市是洛杉矶县的一部分。仅是洛杉矶市,辖区就有1216平方公里,人口344.9万,面积大过纽约。但仍有大片建成区未包括在该市行政区域内。有好几个市镇被洛杉矶市包围,但他们却不愿放弃独立,因而成为市中市。所以用洛杉矶县,即洛杉矶——长滩都市区来表达市区范围更接近实际。它包括88个市镇,面积达10541平方公里,人口915万。近几年,都市的发展又超出了洛杉矶县的范围,比如迪斯尼乐园就建在毗邻的外县——桔县。今天的都市区,已扩展到5个县,157座市镇的范围,名叫洛杉矶——里佛赛德——奥兰治县大都

市区,人口1530万,占加州人口的45%,可以说是加州经济的核心地带。这才是广义的大洛杉矶。就建成区来说,南北宽80公里,东西长140公里。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美国的“硅谷”其本名叫圣克拉拉谷,历史上这个谷地只是一片果园。位于旧金山以南,由16个市镇所组成。斯坦福大学就在其北部小城帕洛阿尔托附近,蜚声世界的“硅谷”的兴起,斯坦福大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仍是硅谷的智力支柱。硅谷中最大的城市是圣何塞,号称硅谷的首府,40年前只是一个不到10万人的果区小城,现人口已达81.7万,超过旧金山,跃居美国第11大城市。都市区包括整个硅谷在内,共155.7万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群带。圣何塞距旧金山以南70多公里。从斯坦福大学到圣何塞这20多公里的地带,高科技企业最为密集。硅谷每天汇集近万名博士,约占加州博士学位人员的1/5。

据媒体介绍,城市是工业的载体,现代工业都是依托城市而展开的,美国也是如此。到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繁荣的出现,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到大湖区,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共同集中或依赖于制造业生产活动,并在生产职能上高度分工,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产业带,构成了美国延续到今天的区域结构框架。到1988年,美国共有19252个城市,居住着1.5亿以上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62%。

美国虽然有许多大城市群,但美国城市的特点是,在众多的大城市群中大城市并不多。1988年,全美2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只有

28.8%,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只有3个,人口只占9%;100-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只有4 个,人口只占3.6%;而5万以下人口的城市却有693个,人口占到45.5%。

与美国相比,日本城市的特点是大城市所占比重要高得多。1985年,日本有城市人口9321万人,只相当于美国的53%,但是却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1个,比美国多5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4个,比美国多1个。其中最大的城市东京有840万人,比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还多出100多万人。1985年,日本有

1/4以上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美国则只有1/8。而日本有近40%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人口40万以上的城市,美国却只有23%。

据专家介绍,从二次大战后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完成工业化的时期。日本

以大都市带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结构并不是过去就存在,而是一个随工业化的完成逐步形成的过程。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各地的人口不断向三大都市带集中,各大都市带内部的各类产业也在随着日本工业化的推进逐步发展,逐渐整合。从名古屋和阪神都市带,以及都市带外其他地区与东京都市带之间制造业结构的相关度系数看,名古屋都市带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向东京带靠近,阪神带则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接近水平,而都市带以外地区与东京带虽有接近,但与名古屋和阪神都市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日本区域经济特点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三大都市带,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东京、名古屋和阪神三大都市带,1985年,三大都市带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1.7%,却集中了全国63.3%的人口和68.5%的国民生产总值。

日本都市带经济的最显著特点是,虽然在城市带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但三大都市带之间的经济联系却并不发达。例如在日本的物流活动中三大都市带之间的货流量只有1.5%。分工是交换和流通的基础,产业结构有差别才有分工和互补的要求,才会产生运输需求。三大都市带之间的货物交流量少并不是因为日本的货运量小,日本是世界上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都市带之间的经济交流少的原因是日本三大都市带之间产业结构相近,因而经济相对独立,互补性小,运输需求少。

发展大城市带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大城市带对国家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大城市经济带的发展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研究、并加以解决。美国城市经济带发展比较成功,据报道,美国三大都市带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非三大都市带的一批大都市的人口增长速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一,美国作为大国,大都市带在全国人口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适度。三大都市带人口之和为9000多万,增长余地不是很大。在总人口中比重约占1/3。三大都市带GDP占全国比重为1/3强,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有限。

第二,重视大都市带的同时,发展许多大都市区,并在全国不同大区相对均衡分布。

第三,各大都市之间和与非都市区之间相对均衡发展,发展水平相差不大。

第四,全国八大区总体发展水平相近。

从去年江苏南通市的大城市带高层论坛我们了解到,21世纪事实上是超大型城市世纪,世界上有23个超大城市,到2005年会增加到36个,到2006年在这些城市的人口会达到3亿。大城市带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人口的集中、生产的集中、消费的集中、基础设施的集中等等。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好事,但同时伴随着大城市带的飞速发展,有时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过快的发展、过热的投资会导致基础资源、基础能源的短缺,并引起相关消耗类商品价格的攀升,从而加重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并加大对货币贬值的压力,进而引起连锁反应,如就业机会下降等,这是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大城市带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一些特定的问题。

首先,大城市带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问题。美国洛杉矶市副市长凯伦·布莱克维指出,大城市圈占土地面积的2%,水资源的60%,释放二氧化碳达到80%,所以对于大城市圈,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从1919年到2025年世界人口增加到了50亿,趋势还在继续,所以,应当更好地规划城市和使用土地。

其二,大城市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环境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经济顾问汤姆·坎农指出,城市发展中的软因素,是人的因素,城市的未来完全取决于软因素。推动大城市带的发展依靠人的力量,推动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也要依靠人的力量。因此,为人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那么就应当提供便利的交通,健康、环保的城市环境,使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空间。

加拿大魁北克市市长、北美五大湖城市带市长协会会长让·保罗·拉利耶认为,任何一个大城市带的发展都非常依赖人的因素,而高素质的人员的出现依赖于发达的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尤其是产学研相结合,能够使大城市带人才储备充沛,并可以因此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获得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竞争或平等对话的资格。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认为,发展大城市及大城市带,要注重解决就业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及其他基础设施问题。所以,大城市带也要有所提倡有所限制,它的发展要注意与其自身的定位相协调。包含众多大中城市甚至是小城市的大城市带,如果发展不均衡,必将导致贫富分化,而大城市带与外围发展的不协调,也是十分危险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危机。所以政府应采取措施极力避免,让大城市带协调、健康地发展。

英国大伦敦市首席执行官安东尼·梅尔说,当前,全球的大城市带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越来越多的人拥到城市,居住,房价不断上涨,人们买房困难增加;城市设施已经不足以支持城市的迅速发展,公众需要更多的公园、绿地、广场、开放的空间;垃圾的处理成为一项难题;中国、印度等国中产阶层大量出现带动大规模的旅游,也会给欧洲等地的大城市带带来很大压力;最后一个挑战,就是所有大城市带都面临着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因为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许多贫困人口拥到这里寻找工作,这个问题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研究这些区域一个个“经济神话”的经验,吸取其发展中的教训,从中可看出大城市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研究大城市带中城市之间的联系,研究“带”如何产生和发挥作用,“带”对整合各种资源,消除城市间贸易壁垒、实现投资便利,以及克服行政区划给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体制性障碍等都将有着现实意义。欧盟已迅速扩展到25个国家,消除贸易壁垒,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同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贸易区也已经或正在形成。而中国受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限制,造成了不少城市之间资源、资本的“内讧”。当务之急就是,克服因行政区划形成的障碍,解决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弊端,构建没有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的自由经济区和城市带,使得全球生产供应链在中国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否则,产业转移就无法顺利进行,转到一个城市就会停止了,转不动了。

对于在大城市带发展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方向问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研究员牛文元指出,在城市系统的功能中,应该把能量流、人口流、资金流作为统一体考虑,在城市和大城市带中得以充分的表现。应该把世界顶级的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以提高城市本身的活力。城市化进程必须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以人为本,把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住房环境、素质的提高放在城市功能的首位。还要做好城市的规划,尤其是大城市带的规划,这将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对于这些问题,各个大城市带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对此应该抓住两个原则:(1)在大城市带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让市场和有计划的规划相互补充;(2)中心地区的容纳能力有限,从长远角度看,大城市带应该开发出多个次区域中心。

用拉莫斯的话说,当今时代,大城市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展示舞台,而且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个城市带都必须研究和发现自己的发展模式,同时必须找到共同分享的经验与方法。

背景知识

大城市群(带)

大城市群(megalopolis,又译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出版的《大城市群》中首先使用了大城市群这一概念。当时他把美国东海岸5个大城市圈连接成了一个有3000万人口的地区,总称为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今天,大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可以认为是多个大城市圈(带)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

按照戈特曼的理解,美国东部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这个城市带便被称为“波华城市带”,为世界大城市带之首。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5万多平方公里工业带为世界第二大城市带。中国的长三角沪宁杭地区被列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带。

国内学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都市经济圈或带的理论。大多数学者将都市经济圈或带定义为: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都市经济圈或带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987709.html,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刘雅慧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07期 摘要: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全新形势,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冲击着规模的高点,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进入世纪贸易市场,积极参加博弈,尝试获取更多利益。在这一情况下,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基准点出发,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其具有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区域化、知识化和高速化的特点,并尝试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bd11987709.html,ki.1672-3198.2018.07.035 1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愈发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思潮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未来趋向。为了配合这一经济发展的全新形势,世界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从自身的贸易手段和贸易策略上着手,从而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完全适应现今新贸易形式之下的国际市场变化。可以说,目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民币国际化、贸易多元化等等的全新趋势,所以,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政策的正确性,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2发展趋势分析 对目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进行分析,主要从如下的几点出发。 2.1多元化 多元化,即国际贸易过程和参与者成分的复杂性不断加强。目前,世界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直接造成了现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各个国家及其代表性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竞争意识,不断基于现有资源优化参加贸易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现今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个国家和企业主体不断尝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更使得现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类似于现有的贸易活动,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为现今的国际与贸易活动带来不断拓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2自由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2T15:17:40.8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范海峰 [导读]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而各国之间的贸易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新形势下应当高度关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如此我国才能做出应对策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增长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国家从传统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国际范围的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来,扩大了国际贸易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发展,间接的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利于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潜力,使得经济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将得到明显提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充分的认识到自身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的困难性,如此企业将会深人的了解国际市场形势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进而优化、调整、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企业向国际市场迈进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当然,这一过程中给予企业最大的启迪便是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作用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能够发挥以上重大意义,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工作经验总结,确定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作用的发挥,即带动经济增长、增强竞争意识、促进科技创新等。具体表现为: (一)带动经济增长 新形势下,传统的单一体制国民经济增长越来越不适用,而是要想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靠拢,如此才能实现全面面向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利用贸易往来的手段,也就是了解新形势,合理的优化国际贸易,进而协调好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那么将推动各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增强竞争意识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的今天,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迈进或在国际市场内立足,需要不断创新,即从科学技术研发团队的整体素质到营销员的基础技能上都要提升,让企业处于良h}循环的状态,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在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之根本是企业发展。为此,贯彻落实国际竞争思想,进行宏观调控,使国内市场呈现竞争之态,以便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让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努力向国际市场迈进。所以,国际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各个国家及国家企业的竞争意识。 (三)促进科技创新 从科技创新的层面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还具备更为长远的价值。因为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能够改变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状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国经济与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将有更多的企业加人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意在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是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贸易呈现极速增长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进人极速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日渐加强,使得各国纷纷敞开国门,积极与其他国家搞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满足国民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为国家不断创造经济。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国际贸易将呈现极速发展的状态。 (二)多元化贸易模式 从目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人们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提供方便。当然,有很多人对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存在质疑,但从目前互联网运行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是由特定的机构把控,人们严格遵守互联网相关交往准则,这保证了互联网的安全性。又因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所以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互联网。此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来支撑国际贸易是非常可行的,并且现在已经逐渐的运用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元化贸易模式将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 (三)加速区域性合作 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贸易大国普遍安排并运用区域贸易,来提升国家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贸易主导地位,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利用加强区域合作的方针政策,这也导致国际贸易体系面临新难题。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之一将是加速区域合作发展。因为以区域合作为核心来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使国际贸易适应新形势,并且在新形势下稳步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区域成员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促使这一现象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区域贸易合作。 (四)自由贸易往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际经济与贸易正处于事端的高发期,时常出现市场缺陷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各国为了保证本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为何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审时度势) 赵晋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格局演变、全球化动力转换和规则重构是其中的三 大突出表现。总体来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别分化 反而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 深刻。 “南北失衡”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75.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46.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9.4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二者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61.1%和38.9%。从过去20多年 的演变来看,由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之比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6倍。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远高于总量差距。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新兴7国”)1990—2013年人均GDP由627美元提高到4555美元。尽管如此,新兴7国人均GDP目前尚不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发达7国”)平均水平的1/10。从国别来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34.1倍,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4倍。总体看, “南北失衡”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 一项长期任务,发达国家应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日渐分化的贸易投资增长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 由化为通过对外开放寻求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新兴7国为例,1990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仅为9.8%,2000年提高到21.7%,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2.6%; 同期,外资净流入占全球的比重也由4.1%提高到5.9%和27.8%。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区域大型经济一体化谈判加快推进。由于其实行高度自由化标准,绝大多数发展

全球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最终)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前沿: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步加深,各国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网》 一、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工业是地区与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随着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将发生变化。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即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相互联系,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 (1)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 (2)生产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日钓鱼岛之争真正原因 2012

历年世界各国GDP 总值排名 看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中日钓鱼岛之争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仅是一个荒岛及其周边的资源问题嘛?据外媒报道,中日钓鱼岛之争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美国挑起货币战争。我们先看一下1970年之后中日美等世界大国的GDP 排名情况及中国GDP 增速变化情况。 1970年世界各国年世界各国((地区地区))GDP 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下同) 01----美国--------1,0255亿美元 ★★★★★★★★★★★★★★★ 37.7倍(美国对中国美国对中国)) 02----日本----------2068亿美元 ★★★★★★★★★★ 7.6倍(日本对中国日本对中国)) 03----德国----------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1980年世界各国年世界各国((地区地区))GDP 总值排名 01----美国---------2,7956亿美元 ★★★★★★★★★★★★★★★ 13.37倍(美国对中国美国对中国)) 02----日本---------1,0279亿美元 ★★★★★★★★★★ 3.4倍(日本对中国日本对中国)) 03----西德-----------8261亿美元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论坛,将具体讨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与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在理论与政策上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重视和抓紧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左右。重视和抓紧这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正确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有助于弄清世界各大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政策的实质和走向,正确认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等各大国的关系,积极绸缪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所以说,对此跟踪研究,再难也应该做;而且,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甚至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博弈,更使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变数丛生。正因如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看法分歧很大,甚至迥然相异。

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异彩纷呈,各种看法差别很大,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乐观”、“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无异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无须“杞人忧天”。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失衡并增长着”,而且会逐渐走向更好的平衡。失衡是常态、动态,是有活力的表现;均衡是相对的短期现象。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甚至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悲观派认为,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在刀刃上的平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可能无法维持,美元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等高度依赖外需的这样一些东亚国家,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事情可能是出口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概率不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决不能排除。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危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上述具有破坏性的“纠正”不会出现,如果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表象上可以继续维持,那么,矛盾经过多年甚至不必再需要多年积累,终有总体爆发的那一天。那时的世界经济,所受到的冲击、遭到的破坏可能会更大。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世界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比如,既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失衡,也要研究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平衡;既要研究经济失衡这一表象,更要研究失衡表象下面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既要研究消极的失衡,又要研究积极的失衡;既要研究失衡的现状,更要研究失衡的可能趋势;既要研究世界各大国内部与各大国之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在哪个国家倡导下于哪一年在何地成立?其名称是什么?( ) A.英国、1952年、伦敦、国际贸易组织(T) B.美国、1955年、华盛顿、国际贸易组织(T) .美国、1948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D.英国、1947年、日内瓦、关贸总协定(GATT) 2.世界贸易组织与下列哪两个国际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A.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贸易组织(T) B.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银行(RLD BANk) .世界银行(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国际贸易组织(T) 3.世界贸易组织应属于哪一类型的国际组织( ) A.区域性、专业性B.世界性、政治性 .区域性、政治性D.世界性、专业性 4.1995年11月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是( ) 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B.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

.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 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 5.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 ) A.雅尔塔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D.维也纳体系 6.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B.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反映了美国的意志 .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经济矛盾演变为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是 ( ) A、以英镑为中心 B、以法郎为中心、以美元为中心D、以日元为中心 8.当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主要机构是 ( ) A、国际金融公司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9.下列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B、基本的原则是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 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今年前两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和,远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性财政政 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减弱,同时私人部门持续疲弱,无法有效接续经济增长动力。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按年率仅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为复苏以来最低水平。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和,远低于去年同期和的水平。二季度出口按年率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也创下自复苏以来最低水平。目前,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月失业率仍在的高位。 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等因素 影响,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仅为,明显低于一季度的。其中,月 工业产出指数环比下降,降幅为年下半年以来最高。 三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月工业产出指数仅与上半 年平均水平持平。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意大利、 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进一步下降,降幅分别为、和;德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增速高达。欧元区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季节调整后的月失业率仍高达,较去年同期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失业率升至,为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 日本经济上半年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一季度环比下降, 其中月工业生产环比降幅高达,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二季度日本经济延续下滑态势,环比负增长,其中,出口降幅环比高达, 对外贸易转为赤字;私人住宅投资和私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季 度下滑和。 随着地震造成的供给端约束逐渐消除和灾后重建展开,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工业生产、、月持续环比正增长,月工业生产排除季 节性因素已恢复至震前水平;出口在、月环比分别下降和后,月开始恢复环比正增长,月已接近震前水平。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恢复,私人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投资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增加,二季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月最新修订数据显示,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物价指数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下降和,月与去年同比持平。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回落。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 球经济增速趋缓,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巴西二季度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分别低于一季度的和;印度二季度同比增长, 低于一季度的增长率,为个月以来最低;俄罗斯二季度同比增长由一季度的下滑至;墨西哥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为,为年四季度以来最低。 (二)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世界经 济处在新的危险阶段,近期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下调至。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 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