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复习课程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复习课程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复习课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

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

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

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

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济南版七下生物备课组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1、学校名称:枣庄四十中 2、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3、设计教师:陈力萌 4、日期:2019.9.27 5、适用年级:七年级 6、授课课时:32课时 7、教学材料:济南出版社 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将能够: 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二)、各章节目标: 1)第一章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了解无机盐 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②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③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并关注食品安全 2)第二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③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3)第三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②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 流动的情况。

初中生物《生物分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带7 年级上册课本,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黑藻、铁线蕨、苔藓、瓜子、小麦、玉米、银杏、红叶石楠 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一、情景引入: 师:播放视频 师: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师:播放PPT 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怎样能够了解这些生物认识它们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就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生:(图书馆、超市、学校……) 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 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 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了解植物特征 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带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所属类群。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 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学生查阅资料 请学生介绍六种植物的特征。 2、尝试分类 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类了,如果你是分类学家,你会怎么给这六种植物分类? 生: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师:大家说的都对,在分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前,各国的植物学家也想大家一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分类,但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是有限制的,所以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分类体系,大家现在尝试按照这样的体系,将这六种植物进行分类,最终看看这里的A---F 分别是以上那种植物。 学生开始分类 汇报结果 3、教师引导了解植物的分类体系(同时板书) 师:植物可以按照有无种子分为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师:孢子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的有无分为三类藻类、苔藓、蕨类。(学生描述特征) 提问:种子植物又可以按照种子外有没有果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师展示桃子和松的球果给学生说明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的情况。) 师: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生:松、柏、杉、银杏、苏铁。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噪声污染 考考你 你还知道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呢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中的生物 教学背景: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 引言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

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 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初中生物评课稿教学提纲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15篇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经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本事、学习本事和解决问题本事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职责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并且初二为了迎接会考还要全面复习。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我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贴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进取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供给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我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经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初中生物《种子》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种子的结构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倩学科教学(生物)1420211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 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在基础课程教育三级课程中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可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校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现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学生对于能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生物知识,却缺乏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常识。例如一些学生不能辨别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城市生活的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生活经验,农业知识匮乏。而农村学生虽然情况好些,但现在多数家庭生活教育中,学生接触农作较少,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也很少。另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体也正发生诸多变化,良好生活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开设心理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一、指导思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开辟自主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淡化学科深化型的课题选项,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遵循“六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民主参与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落实“三个观念”,即激发学生兴趣观,开阔学生视野观,培养学生爱校观;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班级与社会结合。这样,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开发的校本课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有序;既有益于学生智能思维发展,又有益于学生体能身心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3、了解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初步建立对于农村劳动的正确认识。 4、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的特征常识,了解大棚植物栽培的技术,学习一些农业技术的原理。 6、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劳动的能力。 7、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8、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诸多变化 9、形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同时它也是体现社会民主、保障教师地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有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

20xx年的66.7%。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尤其对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就我区、我校来看,现在没有一套适合于我校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教材。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是开发并撰写适合我校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区实际,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校本课程教材的撰写拟以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与生物学科高考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知识为编写内容,更好地体

初中生物听课评语

1.黄朝强:巴宜区中学(92分) 题目:传染病及其预防 优点:①总体本堂课完成的比较好,课堂组织井然有序,有教师的讲解,有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讲解与学生探究安排的很紧凑。 ②让学生阅读,对于民族学生教学非常重要,是比较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③一直结合教材讲课,便于学生熟悉内容和学习④运用了一些谚语、俗语“病从口入”等,既拓展了知识,也使学生共容易理解记忆。 ④运用了导学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缺点:①课堂导入环节虽然运用了课件,但是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语言引导,课堂导入仍显得有些僵化和死板。 ②教师的普通话需要加强。 ③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分析不够到位,缺少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建议:①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特别是三维目标分析要完整准确、恰当(三维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②认识几种常见的传染病的讲解时,PPT中结合每种传染病的图片展示,学生更容易认识和学习。

2.刘超:波密县中学(95分) 题目:人的性别遗传 优点:①总体上本节课完整的质量比较高②教学设计完整分析准确到位,PPT制作细致精美,图文搭配和知识点呈现比较完整,便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③使用导学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比较好,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老师的现场指导④课堂准备充分,特别是让学生从信封中抽取彩色纸片表达性别遗传的随机性和均等性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印象非常深刻。 缺点:①课堂针对性提问和个别提问较少,学生合作学习体现较多,学生个体学习的情况如何反应较少②板书“xY”不够规范,应书写“XY”。 建议:①课堂导入的问题,可在课堂最后再强调一遍,做到前后呼应。②教师的规范书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应注意。③本节课可融入更多的科普精神方面的内容,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增加课堂效益。

桃源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桃源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桃源中学生理化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公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是从学生最终发展着眼的。本着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两年多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二、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

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王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评课稿

初中生物《青春期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青春期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青春期发育》这节课是济南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人类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的内容,是前一节“婴儿的诞生”的深入与延伸,又是下一节“走向成熟”的前提与基础。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节。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占据份额不大,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安全、健康度过青春期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相关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逃避和一带而过。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本节教材又显得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 2)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讨论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发生的变化。 ( 3)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身心变化,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 )领会人体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着。 (2 )通过对青春期各个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正确对待青春期生 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养成青春期良好的卫生保健,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青春期的卫生保健 难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教学突破 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自身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示进行观察、阅读、讨论总结。对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并通过观察、调查、自主学习、讨论等形式,探讨青春期所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男、女生都有各自羞耻的话题,由于缺乏青春期的相关的知识,他们对各自出现的生理现象深感疑惑,认为有什么缺陷进而影响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青春期发育的特点,从而为后面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打基础。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法是“引导发现式”,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感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资料、讨论等形式,探讨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挥其主题作用,主动获得知识。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的学,促使其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2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2 初二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 编号 2 课题一中西校校园植物2 级部检查设计者设计时间上课时间使用者班级审阅者学习目标: 认识:校园植物:龙柏、云杉。 了解:校园植物龙柏、云杉的特征。 教师活动导学内容学生活动 1. 龙柏: 学名:Juniperus chinensis cv. Kaizuka 分类:柏科(Cupressaceae),圆柏属。为本属植物圆柏(桧)的变种。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树皮呈深灰色,树干表面有纵裂纹。树冠圆柱状。叶全为鳞状叶(与桧的主要区别),沿枝条紧密排列成十字对生。花(孢子叶球)单性,雌雄异株,于春天开花,花细小,淡黄绿色,并不显著,顶生于枝条末端。浆质球果,表面披有一层碧蓝色的蜡粉,内藏两颗种子。枝条长大时会呈螺旋伸展,向上盘曲,好像盘龙姿态,故名“龙柏”。有特殊的芬芳气味,近处可嗅到。生活习性: 龙柏喜深厚肥沃的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忌潮湿渍水,否则将引起黄叶,生长不良。幼时生长较慢,3-4年后生长加快,树干高达3米以后,长势又逐浙减弱。龙伯喜阳。凡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之地,生长良好。耐旱力强,夏秋只要将根际或苗床进行覆盖,一般不淋水抗旱也很少死苗,但为促进生长,勤加肥、水,其年生长量高可增50厘米。 用途: 龙柏是一种名贵的庭园树,树冠圆筒形,宛若盘龙,适宜栽植在高厦广场四周,或代盆栽布置用。它对多种有害气体有吸收功能和除尘效果。龙柏树形除自然

生长成圆锥形外,也有的将其攀揉盘扎成龙、马、狮、象等动物形象,也有的修剪成圆球形、鼓形、半球形,单植或群植于庭园,更有的栽植成绿篱,经整形修剪成平直的圆脊形,可表现其低矮、丰满、细致、精细。龙柏侧枝扭曲螺旋状抱干而生,别具一格,观赏价值很高,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繁殖与栽培: 繁殖方法大都以扦插和嫁接两种。嫁接繁殖龙柏时期,春季以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为适宜,秋季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也可进行。用2年生侧柏作砧木,嫁接方法是:砧木地上部分要保留,把根茎部分土壤挖除3-5厘米,割砧木深达二分之一左右。接穗选取二年生枝条中段,长8厘米左右,基部针叶除去三分之一,切口一面削成长1.5-2厘米,另一面为0.6厘米左右,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内,使二者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扎紧,并壅土3-5厘米,盖草防旱,还需搭棚盖帘子临时蔽荫。龙柏嫁接后,从开始愈合到成活都较缓慢,春接要到5月份开始愈合,因此砧木枝叶要逐步剪除。接后除了要适当遮荫、防止干旱风吹、保持一定湿润外,在接后半个月内,还要防止雨水侵入,一般成活率可达75%以上。 分布:学生食堂东侧其及南侧。 2. 云杉 别名:粗枝云杉、大果云杉、粗皮云杉、白杄等 学名:Picea asperata Mast; 分类:松科,云杉属。 形态特征: 松科(Pinaceae)云杉属的总称。常绿乔木,株高可达30米,树冠广圆锥形。具有下垂的枝,整颗树层层排列。树皮灰色,呈鳞片状脱落,大枝平展,小枝上有毛,一年生枝黄褐色。叶四棱状条形,弯曲,呈粉状青绿色,先端尖,四面有气孔线,叶长1~2cm,叶在枝上呈螺旋状排列。

初中生物评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评课稿范文 吴晓艳老师的一节生物课。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 全文下载:初中生物评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学教案

初中生物学教案 授课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教课班级:七年级 教师:潘丽娜学号:20154173 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指导老师:张小琴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生物这门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已经初步养成。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先了解这一章的学习内容。这章主要讲述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于刚建立学习生物的方法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本上安排的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和“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其中“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本章内容中第一节起了开头的作用。为下一课时“血液的管道—血管”做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血液中的组成成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掌握红细胞的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15min)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 一、血浆 1、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2、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最新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P.3的内容:数学伴我们成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5

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 答案:A 与B ; C 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①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答案: A B C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 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一. 二.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 ②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③ ④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